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5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分类号: K296.3
页数: 2
页码: 720-721
摘要: 本篇记述了安溪县计划编制与执行的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计划编制 执行

内容

一、“八五”计划(1991—1995年)
  计划编制 1991年7月,根据县委“全面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积极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搞好综合开发;加强基础工业,优化产品结构,改造现有国有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教育卫生,开发第三产业;稳步解决温饱,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致富后劲,走‘开发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五项任务的要求,编制《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并经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主要指标是:至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年均递增7.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达到0.57亿元,年均递增8.9%;对外商品贸易总值达到0.42亿美元;人口平均年增长率控制在16.45‰以内,人口控制在10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年均递增12%。
  执行情况 “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程,国民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列入“八五”计划的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1995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7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25.9%;工农业生产总值23.23亿元,年均递增26.3%;财政收入0.90亿元,年均递增19.2%;对外商品贸易总值0.46亿美元;人口控制在10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634元,年均递增24.9%。
  二、“九五”计划(1996—2000年)
  计划编制 1996年1月,根据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山海协作,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的总体要求,编制《安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并经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0年1月,因受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九五”计划部分指标进行调整。调整后主要指标是:至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48亿元,年均增长21.8%;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4.52:34.48;财政总收入达到3.17亿元,年均增长19.3%;累计利用外资达到0.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35元,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0元,年均增长15.6%。
  执行情况 “九五”计划期间,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各项主要计划指标基本实现。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29亿元,年均增长21.6%;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03:55.17:33.8;财政收入3.26亿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0.84亿美元,完成计划的1.39倍;社会消费品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3345元,年均增长15.5%。
  三、“十五”计划(2001—2005年)
  计划编制
  2001年3月,根据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围绕宽裕型小康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以县城建设为龙头,突出建设湖头、官桥一龙门两大中心城镇和七大卫星集镇,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地方特色,培育茶叶、竹藤工艺、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和服装鞋帽、旅游、食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筑南北中三条经济走廊,促进内外安溪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编制《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并经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主要指标是:至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长15%;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8.7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6.55亿元,年均增长1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6亿元,年均增长16.5%;对外商品贸易总值达到3.19亿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00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增长5%。
  执行情况
  “十五”计划期间,全县突出抓好载体建设、项目带动、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特色经济等重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计划指标顺利完成。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36.33亿元,年均增长12%;工农业总产值226.57亿元,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9.62亿元,年均增长24.1%;乡镇企业总产值302.60亿元,年均增长18.2%;对外商品贸易总值3.02亿美元,年均增长18.7%;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完成计划的1.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5156元,年均增长9.1%。
  四、“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规划编制
  根据县委提出的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建设“现代山水茶乡”基本定位,“工业强县、茶业富民”基本策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基本方向,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编制《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经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主要指标是:至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0%;对外商品贸易总值达到6.75亿美元,年均增长17.5%;累计利用外资达到5.5亿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8115元,年均增长9.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8.5‰以内。
  执行情况
  2006一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2.85亿元,比2006年(下同)增长16.4%;财政收入15.55亿元,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增长40.6%;对外商品贸易总值2.32亿美元,增长21.07%;实际利用外资0.93亿美元,增长1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2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8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增长11.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8%;城镇化水平37.5%;人口自然增长率6.6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