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茶树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42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茶树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71.1
页数: 3
页码: 538-5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茶树栽培技术情况,分别记述了低产茶园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农残”控制、灌溉与覆盖等情况。
关键词: 茶树 栽培技术 安溪县

内容

一、低产茶园改造
  1991—1998年,低产茶园改造是安溪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每年下达指导性任务,各乡(镇)根据不同低产状况实施改造。其主要技术措施,除沿用1990年前“三改一补”的办法外,还增加套种油柿,优化品种结构、防治病虫害等措施。8年间,在西坪、大坪、祥华、龙涓、感德、剑斗、长坑、虎邱、金谷等乡(镇)改造低产茶园11248.67公顷,超额完成915.33公顷。1999年,全县各乡(镇)、村结合“五大茶叶基地”建设,根据当地茶园实际情况,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至2007年,全县改造“三低”茶园2333.33公顷。
  二、测土配方施肥
  1991年,开展部分乡(镇)茶树测土配方施肥。2004年,安溪县被确定为全省11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之一。结合安溪实际,选择茶树为示范代表作物,按照“交通方便、集中连片、有利推广”的原则,确定剑斗镇后山茶场为试验、示范点。同时,引进有机、无机肥料两种进行试验,共设5个项目、15个小区随机排列,按试验设计完成春、秋季茶园的测土施肥示范。2006—2007年,县农茶局抽调茶果技术人员,与全县24个乡(镇)技术人员一道,深入茶园挖土取样,全县完成24238.33公顷茶园的技术取样任务,然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三、病虫害防治
  1991—2002年,全县茶树病虫害防治以茶小绿叶蝉、害螨为主。2003年,全县茶树发生茶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黑刺粉虱等为害较为严重。是年,举办农药经营人员培训班2期200多人次,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班6期3000多人次,茶树病虫害测报员培训班3期200多人次,并分别在金谷镇华芸村、洋内村,虎邱镇石山村建立植保服务队示范点,按照“五统一”要求,进行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喷药防治等,做到科学用药,对症下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盲目用药,减少农药残留,达到防治效果。全县发生茶小绿叶蝉16666.67公顷,防治20000公顷;茶丽纹象甲发生6666.67公顷,防治80000公顷;黑刺粉虱发生10000公顷,防治10666.67公顷。
  2004年,全县茶树发生茶圆赤星病,为较严重之年。同时,新发生根结线虫病,为害茶苗和幼龄茶树。全县及时举办农药经营人员培训班3期,参训300多人次;在湖上、西坪、芦田、虎邱、龙涓、感德等乡(镇)举办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参训2000多人次;并以“969155”农业服务热线为载体,为茶农解答茶树病虫害的疑难问题。是年,全县发生茶圆赤星病5333.33公顷,防治6666.67公顷;发生根结线虫病1333.33公顷,防治2000公顷。2005—2007年,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等病虫害。
  四、茶叶“农残”控制
  1991年2月,由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的一批安溪生产的乌龙茶,发现“农残”(DDT含量)超标,引起国内外关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农残”超标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1992年,全县组织100多名农茶业技术人员,深入到108个普查点,在1万多公顷茶园中取土样、鲜叶样361个,进行检测,取得全县茶园“农残”分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1993—1995年,全县配合福建农业大学、福建农科院等单位,对“茶叶农药残留量降解技术研究”进行联合攻关,取得较好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1997年,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安溪茶业管理办法》,对茶叶“农残”降解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每年3月份为茶叶质量宣传月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进行广泛宣传;先后印发茶叶“农残”降解材料15万份,每年印发茶叶《病虫情报》10期—15期;全县采取跟踪监测、抽检、疏导和工作责任制等有效措施,大大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1997年春茶,县茶果局科技人员从全县60个村抽检70个茶样,合格62个,合格率达88.5%
  1998年,全县加大宣传力度,县政府印发《致全县茶农的一封公开信》《致全县茶叶企业厂长(经理)的一封公开信》和茶叶“农残”降解有关材料15万多份。同时,提出在茶叶烘焙过程受污染的三条有效的治理措施:即改明火供热烘焙为暗火供热烘焙,杜绝煤灰、煤烟、煤气污染;推广使用液化气供热炒茶烘茶;对揉捻机、包揉机的揉盘棱骨进行改造。1999年11月,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委托安溪县技术监督局对全县23个乡(镇)和52家茶叶企业进行抽检,共抽取茶青13批、毛茶80批、成品茶67批;检验结果合格率茶青92.3%、毛茶91.3%,成品茶98.5%。2000年,县技术监督局对全县茶叶主产乡(镇)、茶叶企业进行抽检,共抽取茶青33批,毛茶31批、成品茶97批。检验结果合格率茶青87.9%,毛茶80.6%,成品茶98.87%。是年8月28日—30日,农业部在浙江省新昌县召开全国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现场座谈会,县政府作为代表在会上作《降低“农残”,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发言,得到与会代表充分肯定,经验得到推广。2001—2007年,全县茶叶生产,按照“五统一”要求,进行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喷药防治等,做到科学用药、对症下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加大茶叶“农残”抽查和监查力度,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成品茶经抽检,合格率达99.7%。
  五、灌溉与覆盖
  1991年,福前农场、芦田茶场等茶园安装喷灌设施,采用动力喷灌。2003年6月,祥华乡茗山绿色食品茶叶示范基地,引进以色列“台风25”型微滴节水灌溉设备,为茶园自动喷水。2004—2007年,外安溪部分平地茶园,在茶树幼龄期套种花生、大豆等作物,进行“活覆盖”;在全县台刈或重修剪的茶园进行稻草、杂草“死覆盖”。
  六、茶树修剪
  1991—2007年,全县茶树修剪主要采用3种形式:幼龄期茶树修剪、采摘期茶树修剪和老年期茶树修剪。幼龄期茶树大都采用3次定型修剪,高度分别为:15—20厘米+15厘米+15—20厘米,剪主枝培养骨干枝,留养侧枝,并配合打顶,增加侧枝和分枝,达到扩大树冠的目的。采摘期茶树大都采用抽枝修剪为主,结合树冠采摘面的轻度修剪。老龄期茶树大都采用重修剪结合留养。修剪方法因茶树品种、长势、树龄、季节而定。如毛蟹老茶树,在春茶开采后重修剪,高度控制在20厘米—25厘米;夏茶不采,秋茶后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控制在40厘米—50厘米;第二年打顶采,高度控制在65厘米—70厘米;第三年开采,高度控制在75厘米—80厘米。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