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畜牧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9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畜牧水产
分类号: S8、S9
页数: 6
页码: 510-5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安溪县农业的畜牧水产的畜牧、水产、机构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畜牧水产

内容

第一节 畜牧
  一、品种资源
  地方优良品种1991—2007年,安溪家畜以猪、牛、兔为主;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家畜以本地优良品种猪为主;家禽以本地黑鸡、黄鸡、麻鸭、番鸭及半番鸭为主。
  引进品种1991—2007年,安溪引进美国瘦肉型“杜洛克猪”“长白猪”,国内“北京黑猪”“新淮猪”“福州黑猪”和大、中“约克猪”。牛引进国外冻精,在城厢、龙门、金谷山岭等人工配种站进行品种改良。羊引进“陕西奶羊”“湖羊”“莎能羊”“四川麻羊”“波尔山羊”,进行杂交配种改良。兔引进意大利“青紫兰”“力克斯”“大耳兔”;引进新西兰“大白兔”“长毛兔”、安哥拉长毛兔和日本的良种兔;并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胚胎移植繁殖良种。鸡引进“星杂288”“新浦东”“白洛克”“星波罗兰”“红波罗”“红康”“罗斯”“奥平顿”,还有城厢镇路英村志枫珍禽养殖场引进海兰品种蛋鸡1.4万羽。
  二、家畜饲养
  1991年,全县肉、乳产量分别为1.5万吨、0.01万吨。2007年,全县肉、乳产量分别为4.83万吨、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22倍、4倍,年均增长13.05%、23.52%。全县年人均占有肉量44.72公斤、乳0.49公斤。
  猪 1991年后,按照“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生产”的原则,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是年,全县生猪存栏数30.44万头,产肉量1.3万吨。2007年,全县生猪存栏数32.07万头,产肉量3.70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5.35%、1.85倍,年均增长0.31%、10.86%。
  牛 1991年,全县牛的存栏数6.11万头,产肉量0.02万吨。2007年,全县牛的存栏数3.63万头,产肉量0.14万吨,分别比1991年下降68.31%和增长6倍,年均减少4.02%和增长35.29%。
  羊 1991年,全县羊的存栏数0.74万头,产肉量0.01万吨。2007年,全县羊的存栏数2.88万头,产肉量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89倍、4倍,年均增长17.01%、23.53%。
  兔 1991年,全县兔的存栏数15.63万只,产肉量0.01万吨。2007年,全县兔的存栏数23.3万只,产肉量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49.07%、4倍,年均增长2.88%、23.53%。
  三、家禽饲养
  1991年,全县家禽存栏数188.42万羽,出栏数143.55万羽;蛋产量0.06万吨。2007年,全县家禽存栏数277.32万羽,出栏数266.95万羽,蛋产量0.67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47.18%、
  85.96%、10.17倍,年均增长2.77%、5.06%、59.8%,全县年人均占有蛋6.19公斤。
  鸡 1991年,全县养鸡存栏数117.53万羽,产蛋量0.03万吨,产肉量0.08万吨。2007年,全县养鸡存栏数143.54万羽,产蛋量0.32万吨,产肉量0.36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2.13%、9.67倍、3.5倍,年均增长1.3%、56.86%、20.58%。
  鸭 1991年,全县养鸭存栏数69.89万羽,产蛋量0.03万吨,产肉量0.08万吨。2007年,全县养鸭存栏数133.66万羽,产蛋量0.35万吨,产肉量0.52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91.24%、10.67倍、5.5倍,年均增长5.36%、62.74%、32.35%。
  鹅 1991年,全县大量从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引进杂交品种狮头鹅、豁鹅等,养鹅存栏数1.01万羽。2007年,全县养鹅存栏数仅0.12万羽,比1991年下降88.12%。
  四、畜禽基地2000—2007年,全县先后建立城厢镇路英志枫珍禽养殖场、土楼水库蛋鸭场、绿盛养猪场、新威养殖场、龟山畜牧良种场、虎邱良云种猪场、福田郭埔茶厂养殖场等和137个饲养专业户。这些场(专业户)走科学发展、集约化生产之路,成为县内的畜禽基地。
  五、饲料
  农副产品饲料 1991—2007年,安溪除稻谷、甘薯、杂粮外,蔬菜、豆科、马铃薯、秸秆、芋叶等大量的农副产品都利用作饲料。其加工方法采用铡、切、磨、蒸、浸、煑等制成发酵饲料、糠化饲料和盐化饲料。福田乡桃舟村不少农户利用小池塘放养水浮莲、红萍、水葫芦等水生饲料。也有不少农户采集野生青饲料。
  混合饲料 1991—2007年,县内饲养场、专业户、饲养户采用混合加工饲料,或买颗粒饲料来饲养,加快畜禽生长。
  六、疫病防治
  (一)防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 2007年6月—7月,县农茶局制定《安溪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突发疫情应急工作预案》,对该疫情进行防控,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是年8月,发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4万毫升,免疫生猪11.3万头。
  家畜口蹄疫免疫 2007年,全县家畜口蹄疫免疫:猪13万头、牛0.907万头、羊0.78万头,免疫率分别达99.7%、99.8%和99.6%;并使用家畜免疫耳标和健全免疫档案。
  家禽禽流感免疫 2007年,全县家禽疫病免疫:鸡56.85万羽、鸭58.82万羽、其他家禽1.2万羽,免疫密度达100%。
  犬类狂犬病免疫 2007年,县政府颁发《加强狂犬病防控和犬类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方案》。同时,发放犬类狂犬病疫苗7.8万头份、犬免疫牌7万枚、免疫证7万本、免疫登记表1000本,共免疫犬6.48万头。
  消毒灭源 2007年,全县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养殖专业户、家禽交易场所等重点部位开展3次消毒工作,并发放消毒药品70件,累计消毒面积达40.93万平方米。
  (二)普查与监测
  2005年,加强动物疫病普查和疫情监测。各乡(镇)、村(居)均设有疫情报告员,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站、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备专业人员和电脑,实现动物疫情网络化管理。2007年春,全县开展动物疫病普查,采血检测禽流感免疫抗体2210羽份,合格1723羽份,合格率77.96%。6月,全县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家禽采血940羽份(其中鸡470羽份,鸭470羽份),经化验室检测,有免疫抗体783羽份,免疫率达83.3%;抗体合格673羽份,抗体合格率为71.6%,达到免疫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水产
  一、养鱼水域
  1991—2007年,安溪淡水养鱼的水域有溪河、山塘、水库、池塘和利用部分水稻田等,面积5127.80公顷,占全县水域总面积74%,其中,溪河面积4823.80公顷,占总面积94.07%;山塘、水库可供养鱼面积304公顷,占总面积5.93%。
  二、品种资源
  (一)地方品种
  据1989年调查,安溪淡水鱼类共有58种,分隶8目14种6亚科42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其中,鲤形目有38种,占鱼类总数65.52%;形目有8种,占总数13.79%。余者是鲶形目6种、鳗鲡目2种,鲑形目1种、合鳃目1种,鳉形目1种,脂鲤目1种。还有淡水经济水生动物14种:爬行类有龟、鳖;甲壳类有虾、蟹;瓣鳃类有河蚌、三角帆蚌、河蚬;腹足类有田螺、福寿螺、玛瑙螺;两栖类有青蛙、牛蛙、棘胸蛙(石鳞)、大鲵(娃娃鱼)。
  (二)引进品种
  1991年,全县引进鱼类品种5目7科28种,经济水生动物7种。1992—1998年,引进中华鳖、彩虹鲷、吴郭鱼、罗氏沼虾、美国斑点叉尾鮰和美国青蛙等,2000年,又引进南美白对虾及观赏鱼类锦鲤等。
  三、水产养殖
  (一)鱼种繁殖
  1991—1998年,全县引进美国斑点叉尾等品种进行繁殖推广。2001—2007年,全县引进彭泽、湘云鲫鱼种繁殖。鱼类品种从原来5种发展到30多种,大大改善养殖品种结构,丰富水产品市场。(二)鱼类养殖1991年,全县渔业生产主要抓住继续完善养殖承包责任制,改造中低产养殖水库,捕养结合,促进渔业生产持续发展。至2001年,水库养鱼面积80公顷,单产从90公斤上升到1369.5公斤;山塘养鱼面积53.34公顷;单产从945公斤上升到17015.25公斤。2007年,全县淡水水产品产量1653吨。
  (三)放流增殖
  2003年,安溪加强对溪河水域鱼类放流增殖。是年,投入资金13万元,于6月23日将20万尾各类鱼种放流于大龙湖水域,其中,鳙鱼1.5万尾、鲢鱼2.5万尾、健鲤3.5万尾、草鱼0.5万尾、鲫鱼2万尾;7月1日将10万尾光倒刺鲃放流于尚卿、魁斗、凤城、城厢、参内河段及福前溪。2004年7月—8月,对放流水域进行调查,放流效果以鲢、鳙和鲫鱼最佳。是年,再投入资金8万元,于9月21日将13万尾各类鱼种放流于大龙湖水域和魁斗河段,其中,鲢鱼4万尾、鳙鱼2.5万尾、草鱼1万尾,鲤鱼4万尾、光倒刺鲃3万尾。
  (四)鱼病防治1991—2007年,县内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白皮病、打印病、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竖鳞病;病毒引起的有草鱼血病;寄生虫引起的有虱病、锚头蚤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和水蜈蚣敌害病等。鱼病的发生与水域环境差、病原生物感染和鱼体抗病弱有关。渔民采取相应措施,如池塘放养鱼类前对池塘及食物进行消毒,加强管理,严格技术操作,保持水质清新,增强鱼体抗病能力,减少鱼病发生。
  (五)渔政管理
  1991—2002年,县渔政管理部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有关政策规定,严禁电、毒、炸鱼,实施鱼类繁殖季节禁渔期等措施,配合乡(镇)、村(居)加强执法力度,使群众自觉保护渔业资源,达到以法治渔、以法兴渔的目的。2003年,制定《安溪县水域养殖许可证试行方案》,并发动各乡(镇)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养殖水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登记汇总造册;对申办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水域进行现场勘察、测绘、公布;对符合条件的5个水库和2个养殖场,按规定要求给予办理《水域养殖许可证》,办证水域总面积114.33公顷。至2007年,县农茶局组织渔政和农业执法大队联合县公安机关,加强对溪河水域管理,共出动300多人次,行程数百公里,沿溪两岸来回巡查,查处非法电鱼47起,没收电鱼工具47套。在大龙湖水域内制止非法捕鱼27起,没收刺网12条,“火车网”11条,扣留无证船只一艘。
  第三节 机构
  一、农业机构
  县农业局 1991—2002年,安溪县农业局内设人秘股、生产股、政策法规股、科技教育股、技术监督股,编制8人,实有干部职工16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站、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县农村环保能源站、县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农场规划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2个站、所、公司。2002年7月,撤销县农业局,成立县农业与茶果局。
  二、茶果机构
  县经济作物局 1991年,安溪县经济作物局内设秘书股、财计股、质量监理股,编制11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蔗麻烟杂技术推广站、县植保站和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及其乌龙茶精制厂。1996年6月,撤销县经济作物局,并入县茶果局。
  县茶果局 1996年6月,安溪县茶果局成立,内设秘书股、财计股、质量管理股,编制11人。下属单位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及其乌龙茶精制厂。2002年7月,撤销县茶果局,并入县农业与茶果局。
  三、农茶机构
  县农业与茶果局2002年7月15日,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成立(简称县农茶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加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牌子)、农业产业发展股、科技教育与技术监督股4个股室,编制15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站、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县种子管理站、县农村环保能源站、县水产站、县渔政站、县畜牧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农业市场信息中心、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17个站、所、中心、大队,编制81人,实有干部94人,职工3人,工人23人。下辖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良种繁育场和国有同美农场、福前农场及芦田茶场。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