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8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耕作技术
分类号: S343
页数: 3
页码: 502-5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安溪县农业的作物种植的耕作技术的耕作方式、良种推广、栽培技术、施肥与灌溉、植物保护、无公害绿色农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作物种植 耕作技术

内容

一、耕作方式1991年,县内西北部高山区沿袭一年二熟制;中部低山区两年五熟制(内安溪);中部高丘区和东部低丘、平原区一年三熟制(外安溪)。1992年,内安溪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稻,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使一季粮食变成一季半。1993年后,全县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打破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的限制,允许稻田发展短期经济作物,如花生、反季节蔬菜或边远田种茶等,实行经济作物—晚稻制和双季稻轮作的新一轮的耕作制度,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良种推广
  (一)水稻良种
  1991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47—104”。1995年,全县水稻“47—104”种植面积1358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1.8%。后经不断提纯复壮,成为全县水稻当家品种之一。1996年,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世纪137”进行试验示范。1999年7月21日,对蓬莱镇蓬星村33.33公顷“世纪137”水稻良种示范田进行抽样实割验收,公顷产7845公斤—8212.5公斤,在同等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0.2%—10.5%。2007年,“世纪137”水稻良种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家品种。
  (二)杂交水稻
  1991年,全县大力推广普及杂交水稻新品系,并成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1998年,全县推广杂交水稻面积1146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5.4%。中稻主要推广抗病性稳定、生育期长、高产稳产的“汕优63”等中晚熟品系,基本实现杂优化。至2007年,杂交水稻已普及。
  (三)甘薯良种
  1991年,县内继续大力推广“湘薯75—55”等抗瘟良种。1995年,安溪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抗瘟新品系“新安1号”“新安2号”“新安3号”。1996年,全县种植甘薯“新安3号”,平均公顷产43785公斤,比对照的“湘薯75—55”增产15435公斤,增长54.4%。1999年,引进脱毒甘薯种苗进行试验示范,经多年种植,脱毒薯苗比非脱毒薯苗公顷产增产10%左右。2000—2007年,全县则以甘薯“金山72”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
  (四)马铃薯良种
  1997年,在县农科所建立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至1998年,全县共繁育马铃薯试管苗10万株、原种5万粒,进行示范推广。2003年,县内引进马铃薯“紫花851”“春薯4号”等优质高产良种进行示范推广,使之种植品种多样化。2007年,全县普遍种植脱毒马铃薯,产量比非脱毒马铃薯每公顷增产20%以上。
  (五)花生良种
  1991年,县内花生以推广杂交繁育的良种“汕油71”为主。2005年,全县春花生推广优良品种“汕油71”和“泉花10号”,种植面积达666.67公顷,比当地品种公顷产增产1500公斤。
  三、栽培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5年,安溪引进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研究的低耗、耐寒、高效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1996年后,该技术开始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1997年,全县建立水稻旱育稀植中心示范片,面积
  666.67公顷。是年3月8日,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吴毅明的陪同下,到安溪讲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亲临田间现场示范指导。是年,该项目平均公顷产7819.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水稻公顷产增加1156.5公斤,增长17.4%。2000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6666.67公顷,增粮3740吨。2001—2004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高达7533.33公顷。
  (二)水稻秧盘抛秧技术
  1993年,安溪开始推广具有省种、省工、省力、省秧田、增产、增收“四省二增”的水稻秧盘抛秧技术。1994年后,全县水稻种植采用该技术的面积不断增加。1999年,在14个乡(镇)建立水稻秧盘抛秧技术示范片16片,面积666.67公顷。是年11月18日,县政府组织各乡(镇)到城厢镇光德村中心示范片实地参观验收,该示范片公顷产5595公斤,比普通育栽增产18.1%。全县平均每公顷增产稻谷600公斤,共增400余吨。水稻秧盘抛秧技术使每公顷大田节省30工日—45工日,增产和节本达1050元—1200元。
  (三)农作物免耕法试验
  2002年冬,县农技站引进具有争时间、抢季节、减轻劳动强度、省工省本、增产增收的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2003年春季试验成功。2004年3月—4月,对魁斗镇大岭村、城厢镇光德村试验示范田进行现场验收,免耕覆草马铃薯公顷产鲜薯25456.6公斤,比普通栽培增产44.4%。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2005年春,县内研究试验“水稻田连续免耕直播新型耕作制”,即早稻免耕(或少耕)直播→晚稻免耕(或少耕)直播→冬季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或冬季蔬菜免耕栽种。周而复始地实行全年免耕(或少耕)直播耕作方法,建立一种适合安溪实际的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可持续发展、高产高效、简单实用、易于推广等特点的新型耕作制。是年,早稻首次在城厢镇南坪村进行该项目试验。早稻“佳福占”翻耕浅水直播,公顷产6003公斤,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6公斤,增长11.9%;晚稻继续进行免耕直播试验,由于播种偏迟等问题,产量略减,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减少300公斤,减产4.5%;晚稻收获后,进行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公顷产鲜薯32250公斤,比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15公斤,增长21.5%。全年免耕直播粮食公顷产比普通栽培增加1419公斤,增长8.2%,初步获得试验成果。2007年后,该项目在全县进行示范推广。
  四、施肥与灌溉
  (一)施肥
  1991年,全县化学肥料施用量(实物量)118748吨,其中,氮肥65105吨,磷肥25038.8吨,钾肥12282.2吨,复合肥16322吨。200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87996吨,其中,氮肥78972吨,磷肥36124吨,钾肥24773吨,复合肥48127吨。同时,有机肥施用量70700吨,优化配方施肥2384吨。“控氮、保磷、增钾”的配方施肥方法逐渐普及,肥料各要素之间比例更趋于协调和合理。
  (二)灌溉
  1991—2007年,全县农作物逐步采用以水调肥、调温、调气的办法,对水稻田改串灌、浸灌为浅水插秧、寸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蘖搁田、干湿交替、寸水抽穗、勾头后逐渐落干、成熟期保持湿润的科学管水方法,达到增产提质。对甘薯、花生的畦栽作物,遇涝则排,遇旱则灌。
  五、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1991—2007年,县内农作物常见病虫害为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螟虫,薯瘟病、疮痂病、蚜虫等。其间,2003年,全县水稻发生三化螟面积1333.33公顷、二化螟面积1200公顷,为偏重之年。2003—2005年,全县花生、甘薯、芋、蔬菜等作物,发生斜纹夜蛾面积333.33公顷,为偏重之年。(二)病虫害测报1991年,县内安装程控电话,加快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和资料传递,提高病虫预测预报质量。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在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突发性、迁飞性、检疫性病虫测报的基础上,加强茶树、果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建立病虫测报网络。2003年,根据病虫测报、观察的情况和田间调查资料分析,及时将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发布到全县各乡(镇),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是年,印发《病虫情报》10期1000多份;2004年印发15期1600多份。
  (三)病虫害防治
  1991—2000年,全县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调节播期、适时播种,避过病虫关。同时,推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提高中耕除草、水肥管理质量;应用配方施肥,控制过多施用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促进作物协调生长,增强内在抗病虫能力。病虫害发生初期、达标期适时喷药,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安全农药和掌握有效低剂量,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2001—2007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多种经营或外出务工,务农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所降低。
  (四)植物检疫
  1991—1993年,县内开展植物检疫普查,尚未发现新的农作物疫情。2001年,根据农业部、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内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2003年,全县发生检疫性害虫柑橘小实蝇,俗称“食心虫”,为害油柿、柑橘、番石榴、苦瓜等,面积133.33公顷。县政府发出《关于迅速防治柑橘小实蝇疫情的紧急通知》,全县防治面积533.33公顷。2004年,柑橘小实蝇发生面积66.67公顷,防治面积200公顷。至2007年,柑橘小实蝇有蔓延趋势,造成不少油柿、番石榴、苦瓜落果(瓜)归根现象。
  六、无公害绿色农业
  1991—1999年,实施治理“餐桌污染”,把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作为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2000—2006年,县农业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对各村(居)进行规划,将农业各项产品统一纳入无公害绿色农业的范畴,以“市场+公司(经济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无公害绿色农业。至2007年,全县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206.67公顷,绿色食品茶叶基地3691.85公顷,绿色柑橘基地80公顷,养鱼面积94.25公顷,养猪13000头。1998—2007年,县内茭白、丝瓜、空心菜、冬瓜、黄瓜、苦瓜、甘蓝菜、茶叶、生猪、鳙鱼、鲢鱼等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福前农场、祥华茗山茶叶基地等26个单位的芦柑、茶叶等34个农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A级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