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8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作物种植
分类号: S359
页数: 11
页码: 496-50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还有马铃薯、大豆、大小麦、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烟草、木薯、蕉芋、薯蓣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作物种植

内容

第二章 作物种植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还有马铃薯、大豆、大小麦、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烟草、木薯、蕉芋、薯蓣等。1991年后,在巩固和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四新”(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新农机)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农艺水平,促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达到增产增收。至2007年,全县水稻总产量14.37万吨,比1991年增长11.66%;花生总产量964吨,比1991年减少5.6%,公顷产1860公斤,比1991年提高435公斤。
  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耕地
  1991年,全县耕地面积32501.6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37公顷。1992年后,各乡(镇)加紧基础设施等建设,如公路、水利、住宅、开发区等,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至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31489.95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254.95公顷,旱地面积3235公顷),比1991年减少
  3.11%,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34公顷,比1991年减少0.003公顷。
  二、劳力
  199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34.03万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6.22万人,占总数77.05%;外出务工劳动力7.81万人,占总数22.95%。1992年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产生一批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务工,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至200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50.71万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3.68万人,占总数46.69%;外出务工劳动力27.03人,占总数53.31%,分别比1991年下降30.36个百分点和上升30.36个百分点。
  三、畜力
  1991年,全县牛存栏数60111头,其中,役牛42890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0.61公顷。由于茶园面积增加,种粮面积减少等原因,到2005年,全县役牛19318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1.28公顷。2007年,全县役牛19850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1.23公顷。
  四、农业机械
  (一)农机推广
  1991年,全县引进推广小麦播种机5台、开沟机7台。1992—1995年,先后引进“85”系列犁10台、割稻器15件、圆盘犁10台,在城厢墩坂、蓬莱美滨、官桥吾宗等村进行示范推广。1996—2000年,在龙涓、芦田、蓬莱等7个乡(镇)建成农机服务站或简易车库,添置农机动力检测仪器及修理设备10台(件),推广联合收割机、耕耘机、圆盘犁等农业机械334台(件),作业面积1373公顷。2001—2006年,在参内乡、官桥镇、虎邱镇多次召开机耕、喷灌现场演示会,推广收割机械80台、喷灌设备56台(套)。2007年,全县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按不超过机具价格15%进行补贴。共推广茶树修剪机、采茶机及茶叶初制机械150台(套)。是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8.38万千瓦,机耕地面积2185公顷。
  (二)农机培训
  1991年,根据泉州市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文件,成立安溪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纳入成人中等教育管理,有教职员工12人,从事培训各种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等。至2004年,该校培训农用车驾驶员2847人,农机修理工125人,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000人,农机操作手1002人。2005年,该校校舍纳入中寮片区开发范围。是年12月,该校校舍被拆除并迁至县农机管理站办公。2006年9月,成立安溪县兴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开展拖拉机社会化培训。2007年,该校培训农用车驾驶员129人。
  (三)农机监管
  1991—2000年,全县换发“92式”手扶拖拉机牌6165台,办理农用车挂牌3748辆、换牌1878辆,年检机动车62961辆,纠正违章机动车4923台(辆)次,处理一般事故42起。2002年4月,全县开展“黑车非驾”安全整治行动,对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违章行为进行全面整顿。2002年5月,县农机管理站设立农机监理服务大厅,开展便民服务。2004年6月,全县整顿回收农机执法制服,农机监理人员不再着执法服装。2005年5月,县交警大队向县农机管理站移交所有拖拉机档案3830件和驾驶证档案2839件,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不再实行委托管理。2006年10月,全县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2001—2007年,全县办理农用车挂牌643辆,年检机动车1350辆,纠正违章机动车2320台(辆)次,处理一般事故5起,并开展拖拉机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联合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五、农田基本建设
  (一)兴修水利
  1991年,安溪县唯一一条中型引水工程澳江渠,因遭连年风雨侵袭和相邻公路拓宽及安溪城区扩展等影响,水渠被毁6.7公里,造成断流停水。1997年6月,县投资595万元,动工兴修。是年12月,修复水渠24公里,恢复灌溉农田面积266.67公顷。1998—1999年,全县投资投劳进行冬春水利建设,共投资1.17亿元,投劳301.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220.3万立方米,清淤水渠11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80公顷。2000年,全县投劳水渠清淤,改善灌溉面积2066.67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公顷。2001—2002年,全县修复水毁工程248处,水渠清淤141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达54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420公顷。2003—2004年,全县水渠清淤705公里,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5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426.67公顷。至2007年,重点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体制改革,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二)改良土壤1991年,县内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是利用绿肥、农家肥,并采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元素及缺素施肥,改良耕地土壤理化性状。1995—2007年,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将秸秆直接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形式,维持土壤中有机质的平衡。还有菇农直接将食用菌收菇后的菌棒或蘑菇土、草菇土等直接回田,提高土壤肥力。
  第二节粮食作物
  一、水稻
  (一)早稻
  水稻是安溪主要粮食作物,而早稻在水稻中种植面积最大。1991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5776公顷,总产量67600吨,公顷产4290公斤。1992年始,开展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各项新的配套科学技术,如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及配方施肥的普及等,早稻总产量、公顷产逐年上升。1998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00.2公顷,总产量87189吨,公顷产5385公斤。2000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49.80公顷,总产量88023吨,公顷产5415公斤,面积、产量、公顷产均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1年,全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138.47公顷,总产量87781吨,公顷产有所增加。2007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4263.93公顷,比1991年减少1512.07公顷,总产量、公顷产也有所下降。
  (二)晚稻
  1991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155.20公顷,总产量38741吨,公顷产3480公斤。因杂交品系不断更新普及,用肥更趋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促进晚稻增产增收。1992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481.60公顷,总产量41436吨,公顷产3630公斤。1996年,全县晚稻总产量42742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0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晚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0123.13公顷,比最高年份的1992年减少1358.47公顷,而公顷产达4155公斤,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降至9792.73公顷,总产量39623吨,公顷产4050公斤。
  (三)中稻
  1991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551.93公顷,总产量22369.7吨,公顷产4035公斤。1993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895.8公顷,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1994年起,全县中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500公顷—5600公顷之间。由于中稻成功普及杂交稻,并不断更新组合,带动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稻总产量、公顷产又逐年缓慢上升。1999年,全县中稻总产量28326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公顷产5130公斤。到2001年,部分边远田、山垅田、高山梯田改种茶树,中稻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405.67公顷,总产量27920吨,公顷产2580公斤。2007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334.33公顷,总产量27314吨,公顷产5115公斤。
  (四)再生稻
  1991—2003年,安溪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或单双混作区示范推广再生稻,力争提高中稻区粮食产量。1992年,全县示范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326.67公顷,总产量686吨,公顷产2100公斤。1993年1月,县农技站“再生稻推广项目”获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龙涓乡安美村陈天文等农户种植0.57公顷再生稻,获公顷产4908公斤。2000年后,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在种植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再生稻成功率不高,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至2003年,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仅146.67公顷。此后,由于再生稻种植面积较少,产量纳入中稻统计。
  覆盖还田两种形式,维持土壤中有机质的平衡。还有菇农直接将食用菌收菇后的菌棒或蘑菇土、草菇土等直接回田,提高土壤肥力。
  第二节粮食作物
  一、水稻
  (一)早稻
  水稻是安溪主要粮食作物,而早稻在水稻中种植面积最大。1991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5776公顷,总产量67600吨,公顷产4290公斤。1992年始,开展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各项新的配套科学技术,如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及配方施肥的普及等,早稻总产量、公顷产逐年上升。1998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00.2公顷,总产量87189吨,公顷产5385公斤。2000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49.80公顷,总产量88023吨,公顷产5415公斤,面积、产量、公顷产均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1年,全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138.47公顷,总产量87781吨,公顷产有所增加。2007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4263.93公顷,比1991年减少1512.07公顷,总产量、公顷产也有所下降。
  (二)晚稻
  1991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155.20公顷,总产量38741吨,公顷产3480公斤。因杂交品系不断更新普及,用肥更趋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促进晚稻增产增收。1992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481.60公顷,总产量41436吨,公顷产3630公斤。1996年,全县晚稻总产量42742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0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晚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0123.13公顷,比最高年份的1992年减少1358.47公顷,而公顷产达4155公斤,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降至9792.73公顷,总产量39623吨,公顷产4050公斤。
  (三)中稻
  1991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551.93公顷,总产量22369.7吨,公顷产4035公斤。1993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895.8公顷,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1994年起,全县中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500公顷—5600公顷之间。由于中稻成功普及杂交稻,并不断更新组合,带动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稻总产量、公顷产又逐年缓慢上升。1999年,全县中稻总产量28326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公顷产5130公斤。到2001年,部分边远田、山垅田、高山梯田改种茶树,中稻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405.67公顷,总产量27920吨,公顷产2580公斤。2007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334.33公顷,总产量27314吨,公顷产5115公斤。
  (四)再生稻
  1991—2003年,安溪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或单双混作区示范推广再生稻,力争提高中稻区粮食产量。1992年,全县示范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326.67公顷,总产量686吨,公顷产2100公斤。1993年1月,县农技站“再生稻推广项目”获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龙涓乡安美村陈天文等农户种植0.57公顷再生稻,获公顷产4908公斤。2000年后,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在种植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再生稻成功率不高,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至2003年,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仅146.67公顷。此后,由于再生稻种植面积较少,产量纳入中稻统计。
  第三节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为安溪县主要油料作物。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并以春花生为主,秋花生较少。1991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717.53公顷,总产量(花生果)1018.4吨,公顷产1425公斤。随着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公顷产于1993年后稳定在1800公斤—1950公斤。1995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8126公顷,总产量1497吨,面积、产量均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1999年和2004年公顷产均为1995公斤,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517.40公顷(为1991年后最少年份),总产量964吨,公顷产1860公斤。
  二、甘蔗
  1991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84.27公顷,总产量39619.5吨,公顷产67815公斤,其中,果蔗面积44.33公顷,仅占甘蔗总面积的7.59%;产量2684吨,占总产量的6.77%。1994年,安溪糖厂停产,糖蔗滞销,甘蔗生产大幅度减少。1998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仅43.60公顷,年均减少27.7%;总产量1815吨,年均减少32%。1999年后,安溪糖蔗几乎没种植,只有果蔗列入统计。2007年,全县果蔗种植面积32.33公顷,总产量1823吨,公顷产56.39吨。
  三、烟草
  1991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252.53公顷,总产量269.3吨,公顷产1065公斤。此后,全县烟草生产滑坡。1998年,烟草种植面积仅7.6公顷,年均减少16.5%;总产量96吨,年均减少12.1%。2000年起,全县烟草种植面积增幅不大,时起时落。2004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50.33公顷,总产量49吨,公顷产975公斤。2007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83.47公顷,总产量74吨,公顷产885公斤。
  四、薯蓣
  薯蓣,又名淮山、山药,俗称薯仔。安溪种植薯蓣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长坑、蓝田、祥华、剑斗等内安溪8个乡(镇)。1991年,全县薯蓣种植面积72.2公顷,总产量639.9吨,公顷产8865公斤。2007年,全县薯蓣种植面积561公顷,总产量10100吨,公顷产18000公斤,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态势。
  五、木薯
  1991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416.2公顷,总产量4289.7吨,公顷产10305公斤。2000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181.6公顷,总产量576吨,公顷产21180公斤。2007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仅77.33公顷,总产量673吨,公顷产8700公斤,为1991年后最低年份。
  六、蕉芋
  1991年,全县蕉芋种植面积154.2公顷,总产量1382吨,公顷产8970公斤。1993年后,茶树的发展与蕉芋争地,蕉芋种植面积逐步减少。2001年,全县蕉芋种植面积仅59.87公顷,总产量877吨,公顷产14648公斤。至2007年,蕉芋没列入统计。
  第四节 耕作技术
  一、耕作方式1991年,县内西北部高山区沿袭一年二熟制;中部低山区两年五熟制(内安溪);中部高丘区和东部低丘、平原区一年三熟制(外安溪)。1992年,内安溪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稻,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使一季粮食变成一季半。1993年后,全县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打破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的限制,允许稻田发展短期经济作物,如花生、反季节蔬菜或边远田种茶等,实行经济作物—晚稻制和双季稻轮作的新一轮的耕作制度,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良种推广
  (一)水稻良种
  1991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47—104”。1995年,全县水稻“47—104”种植面积1358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1.8%。后经不断提纯复壮,成为全县水稻当家品种之一。1996年,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世纪137”进行试验示范。1999年7月21日,对蓬莱镇蓬星村33.33公顷“世纪137”水稻良种示范田进行抽样实割验收,公顷产7845公斤—8212.5公斤,在同等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0.2%—10.5%。2007年,“世纪137”水稻良种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家品种。
  (二)杂交水稻
  1991年,全县大力推广普及杂交水稻新品系,并成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1998年,全县推广杂交水稻面积1146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5.4%。中稻主要推广抗病性稳定、生育期长、高产稳产的“汕优63”等中晚熟品系,基本实现杂优化。至2007年,杂交水稻已普及。
  (三)甘薯良种
  1991年,县内继续大力推广“湘薯75—55”等抗瘟良种。1995年,安溪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抗瘟新品系“新安1号”“新安2号”“新安3号”。1996年,全县种植甘薯“新安3号”,平均公顷产43785公斤,比对照的“湘薯75—55”增产15435公斤,增长54.4%。1999年,引进脱毒甘薯种苗进行试验示范,经多年种植,脱毒薯苗比非脱毒薯苗公顷产增产10%左右。2000—2007年,全县则以甘薯“金山72”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
  (四)马铃薯良种
  1997年,在县农科所建立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至1998年,全县共繁育马铃薯试管苗10万株、原种5万粒,进行示范推广。2003年,县内引进马铃薯“紫花851”“春薯4号”等优质高产良种进行示范推广,使之种植品种多样化。2007年,全县普遍种植脱毒马铃薯,产量比非脱毒马铃薯每公顷增产20%以上。
  (五)花生良种
  1991年,县内花生以推广杂交繁育的良种“汕油71”为主。2005年,全县春花生推广优良品种“汕油71”和“泉花10号”,种植面积达666.67公顷,比当地品种公顷产增产1500公斤。
  三、栽培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5年,安溪引进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研究的低耗、耐寒、高效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1996年后,该技术开始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1997年,全县建立水稻旱育稀植中心示范片,面积
  666.67公顷。是年3月8日,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吴毅明的陪同下,到安溪讲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亲临田间现场示范指导。是年,该项目平均公顷产7819.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水稻公顷产增加1156.5公斤,增长17.4%。2000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6666.67公顷,增粮3740吨。2001—2004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高达7533.33公顷。
  (二)水稻秧盘抛秧技术
  1993年,安溪开始推广具有省种、省工、省力、省秧田、增产、增收“四省二增”的水稻秧盘抛秧技术。1994年后,全县水稻种植采用该技术的面积不断增加。1999年,在14个乡(镇)建立水稻秧盘抛秧技术示范片16片,面积666.67公顷。是年11月18日,县政府组织各乡(镇)到城厢镇光德村中心示范片实地参观验收,该示范片公顷产5595公斤,比普通育栽增产18.1%。全县平均每公顷增产稻谷600公斤,共增400余吨。水稻秧盘抛秧技术使每公顷大田节省30工日—45工日,增产和节本达1050元—1200元。
  (三)农作物免耕法试验
  2002年冬,县农技站引进具有争时间、抢季节、减轻劳动强度、省工省本、增产增收的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2003年春季试验成功。2004年3月—4月,对魁斗镇大岭村、城厢镇光德村试验示范田进行现场验收,免耕覆草马铃薯公顷产鲜薯25456.6公斤,比普通栽培增产44.4%。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2005年春,县内研究试验“水稻田连续免耕直播新型耕作制”,即早稻免耕(或少耕)直播→晚稻免耕(或少耕)直播→冬季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或冬季蔬菜免耕栽种。周而复始地实行全年免耕(或少耕)直播耕作方法,建立一种适合安溪实际的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可持续发展、高产高效、简单实用、易于推广等特点的新型耕作制。是年,早稻首次在城厢镇南坪村进行该项目试验。早稻“佳福占”翻耕浅水直播,公顷产6003公斤,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6公斤,增长11.9%;晚稻继续进行免耕直播试验,由于播种偏迟等问题,产量略减,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减少300公斤,减产4.5%;晚稻收获后,进行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公顷产鲜薯32250公斤,比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15公斤,增长21.5%。全年免耕直播粮食公顷产比普通栽培增加1419公斤,增长8.2%,初步获得试验成果。2007年后,该项目在全县进行示范推广。
  四、施肥与灌溉
  (一)施肥
  1991年,全县化学肥料施用量(实物量)118748吨,其中,氮肥65105吨,磷肥25038.8吨,钾肥12282.2吨,复合肥16322吨。200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87996吨,其中,氮肥78972吨,磷肥36124吨,钾肥24773吨,复合肥48127吨。同时,有机肥施用量70700吨,优化配方施肥2384吨。“控氮、保磷、增钾”的配方施肥方法逐渐普及,肥料各要素之间比例更趋于协调和合理。
  (二)灌溉
  1991—2007年,全县农作物逐步采用以水调肥、调温、调气的办法,对水稻田改串灌、浸灌为浅水插秧、寸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蘖搁田、干湿交替、寸水抽穗、勾头后逐渐落干、成熟期保持湿润的科学管水方法,达到增产提质。对甘薯、花生的畦栽作物,遇涝则排,遇旱则灌。
  五、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1991—2007年,县内农作物常见病虫害为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螟虫,薯瘟病、疮痂病、蚜虫等。其间,2003年,全县水稻发生三化螟面积1333.33公顷、二化螟面积1200公顷,为偏重之年。2003—2005年,全县花生、甘薯、芋、蔬菜等作物,发生斜纹夜蛾面积333.33公顷,为偏重之年。(二)病虫害测报1991年,县内安装程控电话,加快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和资料传递,提高病虫预测预报质量。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在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突发性、迁飞性、检疫性病虫测报的基础上,加强茶树、果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建立病虫测报网络。2003年,根据病虫测报、观察的情况和田间调查资料分析,及时将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发布到全县各乡(镇),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是年,印发《病虫情报》10期1000多份;2004年印发15期1600多份。
  (三)病虫害防治
  1991—2000年,全县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调节播期、适时播种,避过病虫关。同时,推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提高中耕除草、水肥管理质量;应用配方施肥,控制过多施用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促进作物协调生长,增强内在抗病虫能力。病虫害发生初期、达标期适时喷药,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安全农药和掌握有效低剂量,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2001—2007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多种经营或外出务工,务农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所降低。
  (四)植物检疫
  1991—1993年,县内开展植物检疫普查,尚未发现新的农作物疫情。2001年,根据农业部、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内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2003年,全县发生检疫性害虫柑橘小实蝇,俗称“食心虫”,为害油柿、柑橘、番石榴、苦瓜等,面积133.33公顷。县政府发出《关于迅速防治柑橘小实蝇疫情的紧急通知》,全县防治面积533.33公顷。2004年,柑橘小实蝇发生面积66.67公顷,防治面积200公顷。至2007年,柑橘小实蝇有蔓延趋势,造成不少油柿、番石榴、苦瓜落果(瓜)归根现象。
  六、无公害绿色农业
  1991—1999年,实施治理“餐桌污染”,把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作为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2000—2006年,县农业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对各村(居)进行规划,将农业各项产品统一纳入无公害绿色农业的范畴,以“市场+公司(经济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无公害绿色农业。至2007年,全县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206.67公顷,绿色食品茶叶基地3691.85公顷,绿色柑橘基地80公顷,养鱼面积94.25公顷,养猪13000头。1998—2007年,县内茭白、丝瓜、空心菜、冬瓜、黄瓜、苦瓜、甘蓝菜、茶叶、生猪、鳙鱼、鲢鱼等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福前农场、祥华茗山茶叶基地等26个单位的芦柑、茶叶等34个农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A级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
  第五节 国有农(茶)场
  一、福前农场
  位于安溪县西北部,紧邻漳平市,距县城112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属山间谷地,海拔250米一850米。1991年,设有格口、石狮、场前、坑仔口、郭埔、林业、果业7个分场,职工1314人,其中,干部39人;耕地132公顷,粮食产量1060吨,茶园236.33公顷,产量225吨,果园39.87公顷,产量210吨,总产值227.57万元,盈利12.50万元。同时,全场转向多种经营,电厂、茶厂、综合厂、建材公司及开发公司相继开业,经济较大发展。
  2007年,全场从业人员565人;粮食种植面积127.33公顷,产量688吨,茶园196.67公顷,产量70吨,果园128.93公顷,产量755吨,养牛117头,猪1250头,鸡4097羽,农业总产值785.20万元。
  二、芦田茶场
  位于安溪县西南部,毗邻龙涓乡,距县城54公里。境内峰峦叠翠,群山对峙,属中山地区,土质、气候十分适于茶树生长。1991年,设有芦田、西坪、福潭、石门、芹草坪5个耕作管理区,职工330人;耕地10.93公顷,粮食产量60.10吨,茶园250.40公顷,产量325吨,农业总产值305.95万元,茶叶产值占89.50%。
  1998年,实施科技兴场策略,茶叶改手工采摘为茶剪采摘,进而实现机械采摘;茶树改单一施用化肥为多元的复合用肥,茶叶产品质量上档次。2002年11月1日,农业部确定芦田茶场为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2003年,紫云山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的产品,获国家质检中心有机茶叶种植加工认证。2004年10月,芦田茶场经农业部验收合格,被定为“全国农垦无公害铁观音茶叶示范基地”。2005—2006年,按照“精、绿、特、优”的发展思路,引导场员参加“生物农药制剂的增效技术”在茶叶上推广应用项目。是年9月5日,被农业部授予200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7年,全场茶园面积250公顷,采摘面积233.33公顷,茶叶产量585吨,工农业总产值1532万元。
  三、同美农场
  位于县城西部北石。1991年,设有北石、炭坑内、中寮3个分场,职工480人;耕地21.66公顷,林地36.33公顷,茶园39.13公顷,果园25.60公顷,粮食产量252.60吨,农业总产值63.50万元。1999年,全场人口1539人,干部职工362人,退休人员118人,固定资产253万元,耕地15.0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5万元。
  2000年,该场工农业产值逐年增加,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01—2004年,中寮、炭坑内分场分别建成商住区、医疗服务区和工业园区。2006年,天伦纺织厂、曲斗香酒厂分别落户于该两个分场。2007年,全场205户,2050人,其中,职工450人,有果园30公顷,茶园6.67公顷,山地66.67多公顷,农地10多公顷。场内有农贸市场、三星级酒店、铁件加工厂、机砖厂、铸造厂、酒厂、纺织厂等企业20多家,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
  四、安溪良种繁育场
  位于虎邱镇湖邱村,距县城29公里。1991年,设有农业组、茶叶组及水办分场,干部7人,职工26人;耕地7.07公顷,茶园9.86公顷。1991—2003年,承担省种子站及市、县的水稻、甘薯、花生、玉米的繁育、试验工作。2004年,开始铁观音短穗扦插育苗,农业总产值16.09万元,固定资产29.11万元,盈利2.15万元。
  2007年,全场干部1人,职工4人,合同工1人,退休干部4人;耕地7.07公顷,茶园9.87公顷,固定资产106.10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