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7
页码: 489-49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2007年,安溪县深化农业经济改革,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安台农业合作和山海协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农业产业化

内容

1991—2007年,安溪县深化农业经济改革,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安台农业合作和山海协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99倍、9.43倍。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1991年,全县农村土地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在原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精神,全县坚持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土地承包期统一为30年。至2000年,全县共发给农民土地经营权证20.7万本,占应发数100%;发证承包土地2.5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9.8%。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2003—2004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户进行承包地使用权流转。2005—2007年,农村有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承包的土地无法耕种,就将土地在当地农民之间无偿流转;城镇附近农村有部分农户的承包土地,主要是承包给外地人种植草莓、蔬菜、繁育茶苗等。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
  1991年,安溪县针对农村各业发展情况,把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发展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认真搞好农村各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1995年,在长坑等乡推行“四荒”(荒山、荒地、荒草、荒水)使用权拍卖试点工作,推广股份合作制,引导和推动农村开发性生产。2004年,依托城厢镇新兴农业综合开发农场,成立城厢镇麻竹笋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36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链条。2006年,在长坑乡珍田村成立首家村级茶业合作社,对茶业生产实行“五个统一”管理,即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喷洒农药、统一品牌经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促进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茶叶卫生质量,茶园管理成本下降,茶叶制作技术提高,社员协作意识增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至2007年,全县有茶业合作社27家、蔬菜合作社2家、畜牧合作社1家。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1年,安溪县把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举措,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村创办农村合作基金会,并逐步规范提高和完善。至1998年,全县共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75家,融资1.14亿元,其中,乡(镇)级13家,融资2600万元;村级62家,融资8800万元,对调剂资金余缺,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服务农业和农民发挥积极的作用。1998年后,随着集资、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部分基金会没有严格遵循办会宗旨和规程,出现放贷收不回来,众多储户挤兑等现象,造成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农村稳定。1999年,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进入全面清理整顿。至2000年底,通过申请中央专项借款,弥补资金缺口,全县75家农村合作基金会顺利实现整体清盘关闭,农民在合作基金会的存款100%兑付清楚。
  第二节 农业结构调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
  1991—2007年,安溪县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田作物方面,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1991年为83∶17,2007年为73∶27;在山地开发方面,种植茶树与果树的面积比,2003年为6∶4,2007年调整为7∶3,茶园面积明显增加。
  二、林业结构调整
  2000年,全县造林适当降低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和大幅度提高防护林比重。2003年,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占80%,防护林占应造林面积的6.2%。2007年,全县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占67%,防护林占应造林面积提高至25.2%。是年,全县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8.8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21.78万公顷的40%。
  三、牧业结构调整
  1991—2007年,全县畜牧业着重抓好引进良种工作。先后引进以“杜洛克”为主的瘦肉型种公猪210头,充实到全县9个生猪人工配种站进行猪种改良,每年生猪人工配种2.2万胎次,生产杂交猪15万头左右,每年可增加收入900万元,深受群众的欢迎。全县调进太湖母猪1400头,新太湖种公猪3头,新太湖母猪60头,长大母猪500头,PIC父母代母猪15头,南江黄羊公羊10头,乳山羊300头;引进法国白番鸭等良种禽苗70万羽,罗曼、海兰蛋禽1.12万羽,美国七彩山鸡9000羽,珍珠鸡5000羽,鹧鸪2000羽。同时,引进“抗旱王”等肉牛冷冻精液6500粒,进行人工配种,每年生产杂交牛150头,对于加速全县畜牧业改良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渔业结构调整
  1991—1995年,安溪县把引进、繁育、推广适合当地养殖的高产优质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新品种以及常规养殖种类进行提纯复壮,作为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措施。1996—2000年,成功引进养殖罗非鱼、淡水白鲳、团头鲂(武昌鱼)、露斯塔野鲮(印度)、古巴牛蛙等10个新品种。2001—2007年,又引进中华鳖、彩虹鲷、吴郭鱼、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美国)和美国青蛙等品种推广养殖,改变单靠鲤鱼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传统养殖,养殖品种从5种发展到30种,改善鱼类养殖品种结构,丰富水产品市场。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8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门、剑斗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66.67公顷,总投资372.1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135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135.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3.3万元。完成新建永久性拦河坝1座、整修1座,整修引水渠6条8.25公里,建设水槽6座、衬砌渠道4.02公里,铺设田间渠道U型槽6条17.38公里,新开排洪沟2条1公里,加固防洪堤0.2公里,新开机耕路4条10公里,改良土壤433.33公顷,建立良种基地6.67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01.33公顷,科技推广示范田186.67公顷。项目建设通过省、市验收组验收。
  2000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城厢、湖头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66.67公顷,总投资695.5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275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2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5.5万元。完成新建拦河坝7座,排灌渠道40.8公里,机耕路22公里;扩建铁观音基地66.67公顷,改造果园100公顷,新种果树33.33公顷。
  2001—2002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金谷、湖头、蓬莱、长坑、祥华、大坪等6个乡(镇)22个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833.33公顷,总投资1057.4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620.7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2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10.8万元。完成新建拦河坝6座,排灌渠道100.6公里,机耕路41.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46.6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666.67公顷,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
  2003—2004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涓、大坪等8个乡(镇)17个村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940公顷,总投资1387.1万元。2003年,完成土地综合治理1046.67公顷,其中,建立龙涓片优势农产品基地286.67公顷,桃舟片生态农业示范340公顷,尚卿片节水农业示范353.33公顷,福前片中低产田改造66.67公顷。2004年,完成土地综合治理960公顷,其中,大坪片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273.33公顷;祥华、蓝田片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533.33公顷;金谷片生态农业综合治理153.33公顷。
  2005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参内、城厢、芦田3个乡(镇)6个村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554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361.2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42.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3万元,投劳折资87万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700公顷,新建水坝3座,电灌站1座,防洪堤0.5公里,可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00公顷,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66.67公顷,使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2006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官桥、龙涓、白濑3个乡(镇)9个村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875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598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13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3万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1220公顷,新建水坝7座、电灌站2座,衬砌渠道17条34.1公里,田间渠8.8公里;新建茶园蓄水池11座,埋设茶园管道11.08公里。可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86.67公顷,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45.33公顷,使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
  2007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涓、官桥、白濑等6个乡(镇)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888.28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595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13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1.28万元。完成土地综合治理1220公顷,其中,龙涓333.33公顷,白濑333.33公顷,官桥353.33公顷;水毁项目200公顷(大坪、金谷、剑斗各66.67公顷)。
  第四节 基地建设与合作交流
  一、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994年,县委八届一次会议制定全县茶叶、水果、林竹、食用菌、畜牧“五大基地”发展规划,提出分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以责任书形式下发至各乡(镇)。1998年,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提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标和推进措施,强化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协调作用。1999年,安溪县邀请省农科院对全县农业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制定《安溪县农业产业化规划》,以巩固基础产业、加强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为总体思路。2000年,安溪茶厂被确认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2年,根据安溪农业生产实际,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农业基地建设“252”工程,即确定2个市级基地(祥华乡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金谷幸美甜柿基地)、5个县级基地(大坪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城厢勤德果场、湖头绿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如蓝花卉基地、芦田鹿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0个乡(镇)级基地,对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至2007年,新建基地面积683公顷,带动农户4572户、25781人,争取各级资金投入1768万元,实现基地新增产值1412万元。
  二、安台农业合作交流
  1998年,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台农业合作交流的决定》。199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台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优惠办法》,鼓励台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安台技术信息交流;重点办好芦田、长坑、大坪安台农业合作示范片建设。2006年,县政府成立安台农业合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安溪县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试验区规划方案》和《安溪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区规划》,着手规划建设“两条特色合作带”(安台高优农业产业合作带、安台绿色茶叶产业合作带),“四个示范小区”(安台园艺合作试验小区、农产品加工和茶叶生产机械合作小区、休闲生态农业合作小区、水土保持综合利用合作小区),“三个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海峡两岸(安溪)乌龙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台湾冻顶乌龙茶(安溪)种苗繁育推广中心〕。至2007年底,全县有“农”字号台资企业36家,主要分布在茶叶主产区的大坪、芦田、长坑、祥华、金谷、感德、参内等乡(镇),投资总额达3600万美元,实际到资2600万美元,年总产值1.3亿美元。
  第五节 农村节能与生态农业县建设
  一、农村节能
  推广省柴节煤灶 1991—1998年,全县农村推广省柴灶、节煤灶、液化气灶,部分用上太阳能热水器。8年间,全县推广省柴灶7.61万户,节煤灶7.05万个,年节约能源6.75万吨标准煤。2001年,完成省级能源综合建设项目22个,年节约能源11.36万吨标准煤,其中,新增以摇青机、杀青机、包球机、速包机等为主的电动制茶机械2.02万户,年节约能源1.73万吨标准煤。2002年,全县推广省柴、节煤灶12500户、节煤商品炉21300个,节能炒茶灶10850个。2005—2006年,全县推广省柴、节煤灶12100户,年节约能源9160吨标准煤;推广节能商品炉14750个,热效率均达38%,年节约能源7050吨标准煤。
  建设沼气 1991—1998年,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21口,容量8168立方米,年产沼气46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328吨,年增沼肥3063吨;兴建中型沼气池4口,容量450立方米,年产沼气
  4.1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29吨,年增沼肥1350吨。2002年,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5018口,年产沼气200.7万立方米。至2006年底,全县已建沼气池累计6386口,容量4.92多万立方米,年产沼气
  307.5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2196吨,年增沼肥24.6万吨,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年还可减少1.85万吨柴草的消耗。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
  1999年,安溪启动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6696万元。至2003年底,共完成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工程,6666.67公顷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茶叶绿色品牌发展工程,无公害优质富硒茶生态工程,绿色制品生产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能源环境生态工程,液化气利用工程,“牧沼果”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城区防洪减灾工程,农田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工程,生态旅游观光建设工程等17个重点工程。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6.59亿元增加到2003年18.95亿元;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退化土地治理率由40%提高到67%,森林覆盖率达67.1%,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54.2%提高到62.5%,畜禽粪便处理率达88.5%,秸秆利用普及率达到71.5%,工业废水达标治理率达78.4%,农田、山林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高毒高残留农药得到有效禁止;化学农药递减率达4.2%;农村用电量由1998年的
  0.64亿千瓦时增加到2003年1.23亿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3.33万千瓦增加到16.15万千瓦。全面超额完成项目合同书的各项目标任务,2004年12月21日—23日,通过第一批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验收。
  第六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01年2月15日,全县开通“农业110”服务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提供无偿的农业科技服务。至2007年,服务台共接到县内外各类咨询电话247次,其中,杂交水稻新品种栽培及农药防治16次,蔬菜类中的西红柿等病虫害防治15次,政策性咨询19次,茶果栽培及防治病虫害咨询47次,食用菌生产6次,气象咨询6次,科技信息咨询5次,农村电力改造、水利设施建设17次、养鱼咨询2次,林木病虫害防治4次,电话直接答复100多次。先后18次派员组成工作小组到实地提供科技服务。经测算,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和提高农民经营效益90多万元。
  二、信息咨询服务
  2004年4月,安溪县成立农业市场信息中心,开通969155农业信息热线电话,先后解答科技咨询5000多人次;组织专业人员到乡(镇)为种养大户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培训180多次,使“969155”成为农村群众的知心朋友。2005—2007年,配合县植保站、茶技站,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通“农信通”平台,或通过有线电视节目,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防治稻飞虱、茶树病虫害。2年间,访问量为32451人次,日均访问量达50多人次。发布安溪有关农业信息文章162篇,有关省内外农业新闻174篇,市场信息55条,其他信息文章30多篇,解答网上咨询81个。
  第七节 减轻农民负担
  1991年,全县实行农民负担定项限额控制政策,以乡(镇)为单位,切实把农民负担(乡统筹、村提留)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每年组织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检查,重点检查减负“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农村负担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各种增加农民隐性负担的行为,及时遏制一些不合理收费,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998年,全县把整顿农村电价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加快输电线路整顿和变压器更换进度。至2000年,全县农村照明电价控制在0.8元—0.9元/千瓦时,比最高电价下降一半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全县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文件精神,周密部署,制订改革方案,摸底测算,调查研究,全面落实“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平稳推进。2004年,完成2003年度已经收取的“三提五统”清退任务。税费改革后,农村税费制度逐步规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
  2005年,全面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工作,在全县24个乡(镇)435个村中,实行村级财会代理工作的有429个村。开展村集体征地补偿费专项审计和农村土地承包审计,共审计征地面积490.89公顷,征地补偿费16742.44万元,其中,村集体留成3180.06万元,应发给村民13562.38万元。2006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当年全县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782.43万元。2007年,全面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全县共制作涉农收费公示牌1065面,覆盖各部门、各乡(镇)及438个建制村、392所农村中小学。是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对享受“两免一补”对象的学生免除书本费。全县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免交杂费2498万元,贫困家庭学生免交书籍费54万元,补助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生活费88万元,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640万元。
  第八节 库区移民安置
  一、库区移民
  蓝田库区移民 1991年6月,县政府成立蓝田水库电站移民安置办公室。1992年8月,安溪县蓝田水库指挥部成立。1993年10月,蓝田水库电站正式开工。蓝田水库电站总用地面积192.04万平方米,涉及蓝田、长坑2个乡6个村1个场的土地,水库库区受淹面积61.04万平方米,淹及167户988人,需安置1036人,需拆旧民房3.44万平方米。库区移民集中安置在凤城镇美法村境内,兴建26幢167套套房,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1993年4月,着手筹备安置房的招投标,并动工兴建。安置房建成后,移民分两期撤离库区,安置进新区。
  三峡库区移民 2001年,根据中央、省、市三峡移民机构的安排,安溪县接收安置第一批三峡移民重庆市奉节县新城乡9户41人。是年3月,移民安置对接。4月,完成签订移民正式协议、征地和建房规划设计。8月上旬,完成建房和配套设施。8月23日,该批三峡移民顺利进住城厢镇勤内村移民安置点。2004年8月13日,安溪县接收安置第二批三峡移民重庆市万州区河口乡8户30人,安置在城厢镇中标村移民安置点。
  二、移民安置与管理
  2005—2006年,县政府制定《安溪县三峡移民安置平安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搞好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协调凤城镇吾都村、城厢镇中标村做好征地工作,并发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让移民耕者有其田,融入安溪茶乡大家庭。帮助第二批移民17名劳力全部就业,并做好移民的低保、医保工作和解决适龄子女入学等问题。
  第九节 机构与队伍
  1991年,县委成立农村工作部(简称县委农工部),与县政府农业委员会合署办公,内设人秘股、信息综合股、经济股、政策法规股4个股。下辖县水土办和县区划办,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牌子。1996年,全县党政机构改革,撤销县委农工部,成立中共安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县政府农业办公室牌子(简称县农办),内设人秘股、经济建设股、政策法规股、信息综合股4个股,行政编制14人,工勤事业编制1人。下辖县水土办和县区划办,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及小康办、农标办、山海协作办、三峡移民办4个临时机构牌子。2002年,全县党政机构改革,保留中共安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安溪县脱贫致富办公室牌子,内设综合股、经济建设股、政策法规股、脱贫致富办公室4个股室,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及宽裕型小康办、改旧建新办、农标办、山海协作办、移民办5个临时机构牌子,行政编制11人,工勤事业编制1人。2004年9月,加挂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先后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办、新农村办、海峡办、阳光办4个临时机构。至2007年没变。县农办是县委、县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议事协调办事机构,综合协调管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协调县直农口各单位开展“三农”工作。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