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73
颗粒名称: 卷十六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7
页码: 489-525
摘要: 本卷记述了安溪县农业的农业产业化、作物种植、果蔬食用菌、畜牧水产、林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内容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
  1991—2007年,安溪县深化农业经济改革,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安台农业合作和山海协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99倍、9.43倍。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1991年,全县农村土地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在原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精神,全县坚持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土地承包期统一为30年。至2000年,全县共发给农民土地经营权证20.7万本,占应发数100%;发证承包土地2.5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9.8%。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2003—2004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户进行承包地使用权流转。2005—2007年,农村有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承包的土地无法耕种,就将土地在当地农民之间无偿流转;城镇附近农村有部分农户的承包土地,主要是承包给外地人种植草莓、蔬菜、繁育茶苗等。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
  1991年,安溪县针对农村各业发展情况,把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发展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认真搞好农村各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1995年,在长坑等乡推行“四荒”(荒山、荒地、荒草、荒水)使用权拍卖试点工作,推广股份合作制,引导和推动农村开发性生产。2004年,依托城厢镇新兴农业综合开发农场,成立城厢镇麻竹笋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36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链条。2006年,在长坑乡珍田村成立首家村级茶业合作社,对茶业生产实行“五个统一”管理,即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喷洒农药、统一品牌经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促进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茶叶卫生质量,茶园管理成本下降,茶叶制作技术提高,社员协作意识增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至2007年,全县有茶业合作社27家、蔬菜合作社2家、畜牧合作社1家。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1年,安溪县把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举措,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村创办农村合作基金会,并逐步规范提高和完善。至1998年,全县共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75家,融资1.14亿元,其中,乡(镇)级13家,融资2600万元;村级62家,融资8800万元,对调剂资金余缺,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服务农业和农民发挥积极的作用。1998年后,随着集资、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部分基金会没有严格遵循办会宗旨和规程,出现放贷收不回来,众多储户挤兑等现象,造成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农村稳定。1999年,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进入全面清理整顿。至2000年底,通过申请中央专项借款,弥补资金缺口,全县75家农村合作基金会顺利实现整体清盘关闭,农民在合作基金会的存款100%兑付清楚。
  第二节 农业结构调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
  1991—2007年,安溪县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田作物方面,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1991年为83∶17,2007年为73∶27;在山地开发方面,种植茶树与果树的面积比,2003年为6∶4,2007年调整为7∶3,茶园面积明显增加。
  二、林业结构调整
  2000年,全县造林适当降低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和大幅度提高防护林比重。2003年,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占80%,防护林占应造林面积的6.2%。2007年,全县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占67%,防护林占应造林面积提高至25.2%。是年,全县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8.8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21.78万公顷的40%。
  三、牧业结构调整
  1991—2007年,全县畜牧业着重抓好引进良种工作。先后引进以“杜洛克”为主的瘦肉型种公猪210头,充实到全县9个生猪人工配种站进行猪种改良,每年生猪人工配种2.2万胎次,生产杂交猪15万头左右,每年可增加收入900万元,深受群众的欢迎。全县调进太湖母猪1400头,新太湖种公猪3头,新太湖母猪60头,长大母猪500头,PIC父母代母猪15头,南江黄羊公羊10头,乳山羊300头;引进法国白番鸭等良种禽苗70万羽,罗曼、海兰蛋禽1.12万羽,美国七彩山鸡9000羽,珍珠鸡5000羽,鹧鸪2000羽。同时,引进“抗旱王”等肉牛冷冻精液6500粒,进行人工配种,每年生产杂交牛150头,对于加速全县畜牧业改良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渔业结构调整
  1991—1995年,安溪县把引进、繁育、推广适合当地养殖的高产优质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新品种以及常规养殖种类进行提纯复壮,作为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措施。1996—2000年,成功引进养殖罗非鱼、淡水白鲳、团头鲂(武昌鱼)、露斯塔野鲮(印度)、古巴牛蛙等10个新品种。2001—2007年,又引进中华鳖、彩虹鲷、吴郭鱼、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美国)和美国青蛙等品种推广养殖,改变单靠鲤鱼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传统养殖,养殖品种从5种发展到30种,改善鱼类养殖品种结构,丰富水产品市场。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8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门、剑斗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66.67公顷,总投资372.1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135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135.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3.3万元。完成新建永久性拦河坝1座、整修1座,整修引水渠6条8.25公里,建设水槽6座、衬砌渠道4.02公里,铺设田间渠道U型槽6条17.38公里,新开排洪沟2条1公里,加固防洪堤0.2公里,新开机耕路4条10公里,改良土壤433.33公顷,建立良种基地6.67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01.33公顷,科技推广示范田186.67公顷。项目建设通过省、市验收组验收。
  2000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城厢、湖头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66.67公顷,总投资695.5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275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2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5.5万元。完成新建拦河坝7座,排灌渠道40.8公里,机耕路22公里;扩建铁观音基地66.67公顷,改造果园100公顷,新种果树33.33公顷。
  2001—2002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金谷、湖头、蓬莱、长坑、祥华、大坪等6个乡(镇)22个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833.33公顷,总投资1057.4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620.7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2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10.8万元。完成新建拦河坝6座,排灌渠道100.6公里,机耕路41.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46.6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666.67公顷,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
  2003—2004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涓、大坪等8个乡(镇)17个村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940公顷,总投资1387.1万元。2003年,完成土地综合治理1046.67公顷,其中,建立龙涓片优势农产品基地286.67公顷,桃舟片生态农业示范340公顷,尚卿片节水农业示范353.33公顷,福前片中低产田改造66.67公顷。2004年,完成土地综合治理960公顷,其中,大坪片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273.33公顷;祥华、蓝田片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533.33公顷;金谷片生态农业综合治理153.33公顷。
  2005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参内、城厢、芦田3个乡(镇)6个村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554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361.2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42.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3万元,投劳折资87万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700公顷,新建水坝3座,电灌站1座,防洪堤0.5公里,可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00公顷,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66.67公顷,使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2006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官桥、龙涓、白濑3个乡(镇)9个村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875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598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13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3万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茶园1220公顷,新建水坝7座、电灌站2座,衬砌渠道17条34.1公里,田间渠8.8公里;新建茶园蓄水池11座,埋设茶园管道11.08公里。可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86.67公顷,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45.33公顷,使农田保灌率达90%以上。
  2007年,全县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龙涓、官桥、白濑等6个乡(镇)土地综合治理,总投资888.28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595万元,市、县、乡(镇)配套资金13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1.28万元。完成土地综合治理1220公顷,其中,龙涓333.33公顷,白濑333.33公顷,官桥353.33公顷;水毁项目200公顷(大坪、金谷、剑斗各66.67公顷)。
  第四节 基地建设与合作交流
  一、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994年,县委八届一次会议制定全县茶叶、水果、林竹、食用菌、畜牧“五大基地”发展规划,提出分年度目标和具体措施,以责任书形式下发至各乡(镇)。1998年,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提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标和推进措施,强化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协调作用。1999年,安溪县邀请省农科院对全县农业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制定《安溪县农业产业化规划》,以巩固基础产业、加强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为总体思路。2000年,安溪茶厂被确认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2年,根据安溪农业生产实际,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农业基地建设“252”工程,即确定2个市级基地(祥华乡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金谷幸美甜柿基地)、5个县级基地(大坪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城厢勤德果场、湖头绿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如蓝花卉基地、芦田鹿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0个乡(镇)级基地,对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至2007年,新建基地面积683公顷,带动农户4572户、25781人,争取各级资金投入1768万元,实现基地新增产值1412万元。
  二、安台农业合作交流
  1998年,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台农业合作交流的决定》。199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台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优惠办法》,鼓励台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安台技术信息交流;重点办好芦田、长坑、大坪安台农业合作示范片建设。2006年,县政府成立安台农业合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安溪县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试验区规划方案》和《安溪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区规划》,着手规划建设“两条特色合作带”(安台高优农业产业合作带、安台绿色茶叶产业合作带),“四个示范小区”(安台园艺合作试验小区、农产品加工和茶叶生产机械合作小区、休闲生态农业合作小区、水土保持综合利用合作小区),“三个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海峡两岸(安溪)乌龙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台湾冻顶乌龙茶(安溪)种苗繁育推广中心〕。至2007年底,全县有“农”字号台资企业36家,主要分布在茶叶主产区的大坪、芦田、长坑、祥华、金谷、感德、参内等乡(镇),投资总额达3600万美元,实际到资2600万美元,年总产值1.3亿美元。
  第五节 农村节能与生态农业县建设
  一、农村节能
  推广省柴节煤灶 1991—1998年,全县农村推广省柴灶、节煤灶、液化气灶,部分用上太阳能热水器。8年间,全县推广省柴灶7.61万户,节煤灶7.05万个,年节约能源6.75万吨标准煤。2001年,完成省级能源综合建设项目22个,年节约能源11.36万吨标准煤,其中,新增以摇青机、杀青机、包球机、速包机等为主的电动制茶机械2.02万户,年节约能源1.73万吨标准煤。2002年,全县推广省柴、节煤灶12500户、节煤商品炉21300个,节能炒茶灶10850个。2005—2006年,全县推广省柴、节煤灶12100户,年节约能源9160吨标准煤;推广节能商品炉14750个,热效率均达38%,年节约能源7050吨标准煤。
  建设沼气 1991—1998年,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21口,容量8168立方米,年产沼气46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328吨,年增沼肥3063吨;兴建中型沼气池4口,容量450立方米,年产沼气
  4.1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29吨,年增沼肥1350吨。2002年,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5018口,年产沼气200.7万立方米。至2006年底,全县已建沼气池累计6386口,容量4.92多万立方米,年产沼气
  307.5万立方米,折年增标准煤2196吨,年增沼肥24.6万吨,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年还可减少1.85万吨柴草的消耗。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
  1999年,安溪启动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6696万元。至2003年底,共完成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工程,6666.67公顷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茶叶绿色品牌发展工程,无公害优质富硒茶生态工程,绿色制品生产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能源环境生态工程,液化气利用工程,“牧沼果”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城区防洪减灾工程,农田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工程,生态旅游观光建设工程等17个重点工程。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6.59亿元增加到2003年18.95亿元;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退化土地治理率由40%提高到67%,森林覆盖率达67.1%,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54.2%提高到62.5%,畜禽粪便处理率达88.5%,秸秆利用普及率达到71.5%,工业废水达标治理率达78.4%,农田、山林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高毒高残留农药得到有效禁止;化学农药递减率达4.2%;农村用电量由1998年的
  0.64亿千瓦时增加到2003年1.23亿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3.33万千瓦增加到16.15万千瓦。全面超额完成项目合同书的各项目标任务,2004年12月21日—23日,通过第一批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验收。
  第六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01年2月15日,全县开通“农业110”服务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提供无偿的农业科技服务。至2007年,服务台共接到县内外各类咨询电话247次,其中,杂交水稻新品种栽培及农药防治16次,蔬菜类中的西红柿等病虫害防治15次,政策性咨询19次,茶果栽培及防治病虫害咨询47次,食用菌生产6次,气象咨询6次,科技信息咨询5次,农村电力改造、水利设施建设17次、养鱼咨询2次,林木病虫害防治4次,电话直接答复100多次。先后18次派员组成工作小组到实地提供科技服务。经测算,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和提高农民经营效益90多万元。
  二、信息咨询服务
  2004年4月,安溪县成立农业市场信息中心,开通969155农业信息热线电话,先后解答科技咨询5000多人次;组织专业人员到乡(镇)为种养大户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培训180多次,使“969155”成为农村群众的知心朋友。2005—2007年,配合县植保站、茶技站,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通“农信通”平台,或通过有线电视节目,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防治稻飞虱、茶树病虫害。2年间,访问量为32451人次,日均访问量达50多人次。发布安溪有关农业信息文章162篇,有关省内外农业新闻174篇,市场信息55条,其他信息文章30多篇,解答网上咨询81个。
  第七节 减轻农民负担
  1991年,全县实行农民负担定项限额控制政策,以乡(镇)为单位,切实把农民负担(乡统筹、村提留)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每年组织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检查,重点检查减负“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农村负担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各种增加农民隐性负担的行为,及时遏制一些不合理收费,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998年,全县把整顿农村电价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加快输电线路整顿和变压器更换进度。至2000年,全县农村照明电价控制在0.8元—0.9元/千瓦时,比最高电价下降一半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全县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文件精神,周密部署,制订改革方案,摸底测算,调查研究,全面落实“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平稳推进。2004年,完成2003年度已经收取的“三提五统”清退任务。税费改革后,农村税费制度逐步规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
  2005年,全面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工作,在全县24个乡(镇)435个村中,实行村级财会代理工作的有429个村。开展村集体征地补偿费专项审计和农村土地承包审计,共审计征地面积490.89公顷,征地补偿费16742.44万元,其中,村集体留成3180.06万元,应发给村民13562.38万元。2006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当年全县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782.43万元。2007年,全面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全县共制作涉农收费公示牌1065面,覆盖各部门、各乡(镇)及438个建制村、392所农村中小学。是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对享受“两免一补”对象的学生免除书本费。全县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免交杂费2498万元,贫困家庭学生免交书籍费54万元,补助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生活费88万元,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640万元。
  第八节 库区移民安置
  一、库区移民
  蓝田库区移民 1991年6月,县政府成立蓝田水库电站移民安置办公室。1992年8月,安溪县蓝田水库指挥部成立。1993年10月,蓝田水库电站正式开工。蓝田水库电站总用地面积192.04万平方米,涉及蓝田、长坑2个乡6个村1个场的土地,水库库区受淹面积61.04万平方米,淹及167户988人,需安置1036人,需拆旧民房3.44万平方米。库区移民集中安置在凤城镇美法村境内,兴建26幢167套套房,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1993年4月,着手筹备安置房的招投标,并动工兴建。安置房建成后,移民分两期撤离库区,安置进新区。
  三峡库区移民 2001年,根据中央、省、市三峡移民机构的安排,安溪县接收安置第一批三峡移民重庆市奉节县新城乡9户41人。是年3月,移民安置对接。4月,完成签订移民正式协议、征地和建房规划设计。8月上旬,完成建房和配套设施。8月23日,该批三峡移民顺利进住城厢镇勤内村移民安置点。2004年8月13日,安溪县接收安置第二批三峡移民重庆市万州区河口乡8户30人,安置在城厢镇中标村移民安置点。
  二、移民安置与管理
  2005—2006年,县政府制定《安溪县三峡移民安置平安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搞好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协调凤城镇吾都村、城厢镇中标村做好征地工作,并发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让移民耕者有其田,融入安溪茶乡大家庭。帮助第二批移民17名劳力全部就业,并做好移民的低保、医保工作和解决适龄子女入学等问题。
  第九节 机构与队伍
  1991年,县委成立农村工作部(简称县委农工部),与县政府农业委员会合署办公,内设人秘股、信息综合股、经济股、政策法规股4个股。下辖县水土办和县区划办,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牌子。1996年,全县党政机构改革,撤销县委农工部,成立中共安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县政府农业办公室牌子(简称县农办),内设人秘股、经济建设股、政策法规股、信息综合股4个股,行政编制14人,工勤事业编制1人。下辖县水土办和县区划办,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及小康办、农标办、山海协作办、三峡移民办4个临时机构牌子。2002年,全县党政机构改革,保留中共安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安溪县脱贫致富办公室牌子,内设综合股、经济建设股、政策法规股、脱贫致富办公室4个股室,加挂农业系统党委办及宽裕型小康办、改旧建新办、农标办、山海协作办、移民办5个临时机构牌子,行政编制11人,工勤事业编制1人。2004年9月,加挂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先后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办、新农村办、海峡办、阳光办4个临时机构。至2007年没变。县农办是县委、县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议事协调办事机构,综合协调管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协调县直农口各单位开展“三农”工作。
  第二章 作物种植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还有马铃薯、大豆、大小麦、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烟草、木薯、蕉芋、薯蓣等。1991年后,在巩固和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四新”(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新农机)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农艺水平,促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达到增产增收。至2007年,全县水稻总产量14.37万吨,比1991年增长11.66%;花生总产量964吨,比1991年减少5.6%,公顷产1860公斤,比1991年提高435公斤。
  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耕地
  1991年,全县耕地面积32501.6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37公顷。1992年后,各乡(镇)加紧基础设施等建设,如公路、水利、住宅、开发区等,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至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31489.95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254.95公顷,旱地面积3235公顷),比1991年减少
  3.11%,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34公顷,比1991年减少0.003公顷。
  二、劳力
  199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34.03万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6.22万人,占总数77.05%;外出务工劳动力7.81万人,占总数22.95%。1992年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产生一批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务工,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至200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50.71万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3.68万人,占总数46.69%;外出务工劳动力27.03人,占总数53.31%,分别比1991年下降30.36个百分点和上升30.36个百分点。
  三、畜力
  1991年,全县牛存栏数60111头,其中,役牛42890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0.61公顷。由于茶园面积增加,种粮面积减少等原因,到2005年,全县役牛19318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1.28公顷。2007年,全县役牛19850头,平均每头役牛耕地1.23公顷。
  四、农业机械
  (一)农机推广
  1991年,全县引进推广小麦播种机5台、开沟机7台。1992—1995年,先后引进“85”系列犁10台、割稻器15件、圆盘犁10台,在城厢墩坂、蓬莱美滨、官桥吾宗等村进行示范推广。1996—2000年,在龙涓、芦田、蓬莱等7个乡(镇)建成农机服务站或简易车库,添置农机动力检测仪器及修理设备10台(件),推广联合收割机、耕耘机、圆盘犁等农业机械334台(件),作业面积1373公顷。2001—2006年,在参内乡、官桥镇、虎邱镇多次召开机耕、喷灌现场演示会,推广收割机械80台、喷灌设备56台(套)。2007年,全县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按不超过机具价格15%进行补贴。共推广茶树修剪机、采茶机及茶叶初制机械150台(套)。是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8.38万千瓦,机耕地面积2185公顷。
  (二)农机培训
  1991年,根据泉州市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文件,成立安溪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纳入成人中等教育管理,有教职员工12人,从事培训各种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等。至2004年,该校培训农用车驾驶员2847人,农机修理工125人,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000人,农机操作手1002人。2005年,该校校舍纳入中寮片区开发范围。是年12月,该校校舍被拆除并迁至县农机管理站办公。2006年9月,成立安溪县兴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开展拖拉机社会化培训。2007年,该校培训农用车驾驶员129人。
  (三)农机监管
  1991—2000年,全县换发“92式”手扶拖拉机牌6165台,办理农用车挂牌3748辆、换牌1878辆,年检机动车62961辆,纠正违章机动车4923台(辆)次,处理一般事故42起。2002年4月,全县开展“黑车非驾”安全整治行动,对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违章行为进行全面整顿。2002年5月,县农机管理站设立农机监理服务大厅,开展便民服务。2004年6月,全县整顿回收农机执法制服,农机监理人员不再着执法服装。2005年5月,县交警大队向县农机管理站移交所有拖拉机档案3830件和驾驶证档案2839件,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不再实行委托管理。2006年10月,全县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2001—2007年,全县办理农用车挂牌643辆,年检机动车1350辆,纠正违章机动车2320台(辆)次,处理一般事故5起,并开展拖拉机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联合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五、农田基本建设
  (一)兴修水利
  1991年,安溪县唯一一条中型引水工程澳江渠,因遭连年风雨侵袭和相邻公路拓宽及安溪城区扩展等影响,水渠被毁6.7公里,造成断流停水。1997年6月,县投资595万元,动工兴修。是年12月,修复水渠24公里,恢复灌溉农田面积266.67公顷。1998—1999年,全县投资投劳进行冬春水利建设,共投资1.17亿元,投劳301.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220.3万立方米,清淤水渠11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80公顷。2000年,全县投劳水渠清淤,改善灌溉面积2066.67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公顷。2001—2002年,全县修复水毁工程248处,水渠清淤141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达54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420公顷。2003—2004年,全县水渠清淤705公里,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5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426.67公顷。至2007年,重点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体制改革,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二)改良土壤1991年,县内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是利用绿肥、农家肥,并采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元素及缺素施肥,改良耕地土壤理化性状。1995—2007年,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将秸秆直接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形式,维持土壤中有机质的平衡。还有菇农直接将食用菌收菇后的菌棒或蘑菇土、草菇土等直接回田,提高土壤肥力。
  第二节粮食作物
  一、水稻
  (一)早稻
  水稻是安溪主要粮食作物,而早稻在水稻中种植面积最大。1991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5776公顷,总产量67600吨,公顷产4290公斤。1992年始,开展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各项新的配套科学技术,如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及配方施肥的普及等,早稻总产量、公顷产逐年上升。1998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00.2公顷,总产量87189吨,公顷产5385公斤。2000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249.80公顷,总产量88023吨,公顷产5415公斤,面积、产量、公顷产均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1年,全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6138.47公顷,总产量87781吨,公顷产有所增加。2007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14263.93公顷,比1991年减少1512.07公顷,总产量、公顷产也有所下降。
  (二)晚稻
  1991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155.20公顷,总产量38741吨,公顷产3480公斤。因杂交品系不断更新普及,用肥更趋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促进晚稻增产增收。1992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1481.60公顷,总产量41436吨,公顷产3630公斤。1996年,全县晚稻总产量42742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0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晚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10123.13公顷,比最高年份的1992年减少1358.47公顷,而公顷产达4155公斤,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降至9792.73公顷,总产量39623吨,公顷产4050公斤。
  (三)中稻
  1991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551.93公顷,总产量22369.7吨,公顷产4035公斤。1993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895.8公顷,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1994年起,全县中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500公顷—5600公顷之间。由于中稻成功普及杂交稻,并不断更新组合,带动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稻总产量、公顷产又逐年缓慢上升。1999年,全县中稻总产量28326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公顷产5130公斤。到2001年,部分边远田、山垅田、高山梯田改种茶树,中稻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405.67公顷,总产量27920吨,公顷产2580公斤。2007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5334.33公顷,总产量27314吨,公顷产5115公斤。
  (四)再生稻
  1991—2003年,安溪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或单双混作区示范推广再生稻,力争提高中稻区粮食产量。1992年,全县示范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326.67公顷,总产量686吨,公顷产2100公斤。1993年1月,县农技站“再生稻推广项目”获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龙涓乡安美村陈天文等农户种植0.57公顷再生稻,获公顷产4908公斤。2000年后,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在种植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再生稻成功率不高,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至2003年,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仅146.67公顷。此后,由于再生稻种植面积较少,产量纳入中稻统计。
  二、甘薯
  安溪甘薯种植仅次于水稻。甘薯分为早薯和晚薯,早薯面积较少,纳入晚薯统计。1991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8924.67公顷,总产量29368.6吨,公顷产3285公斤(折谷,下同)。1994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7814公顷,为1991年后最少年份。随着甘薯良种和改土增肥栽培技术的推广,全县甘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单产稳定增长。1998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7913.13公顷,总产量29833吨,公顷产3765公斤。2006年,全县甘薯总产量32056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7824.33公顷,总产量31921吨,公顷产4080吨。
  三、马铃薯
  1991—2007年,全县年均马铃薯种植面积3766.67公顷,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8.4%;年均总产量0.93万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9%。其中,200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456公顷,总产量11188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
  四、大小麦
  1991年,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1359.07公顷,总产量2728.6吨,公顷产2010公斤。由于气候、病害等原因,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5年,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降到440.93公顷,2000年只有57公顷,2006年仅40公顷,产量50吨。2007年,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产量没纳入统计。
  五、大豆
  1991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503.87公顷,总产量447吨,公顷产945公斤。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1993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降至366.53公顷,为1991年后最低年份,公顷产1065公斤,略有增加。此后,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400公顷—470公顷之间。2007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442.67公顷,总产量752吨,公顷产1695公斤,与2006年持平,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
  六、杂粮
  安溪杂粮种类较多,有芋头、玉米、蕉芋等,种植范围较广,大多为零星种植,年际间变化较大。1991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243.93公顷,总产量318.2吨,公顷产1305公斤(折谷,下同)。1993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55.67公顷,为1991年后最少年份。2000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439.67公顷,总产量578吨,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253.33公顷,总产量457吨,公顷产1800公斤。
  第三节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为安溪县主要油料作物。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并以春花生为主,秋花生较少。1991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717.53公顷,总产量(花生果)1018.4吨,公顷产1425公斤。随着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公顷产于1993年后稳定在1800公斤—1950公斤。1995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8126公顷,总产量1497吨,面积、产量均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1999年和2004年公顷产均为1995公斤,为1991年后最高年份。2007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517.40公顷(为1991年后最少年份),总产量964吨,公顷产1860公斤。
  二、甘蔗
  1991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84.27公顷,总产量39619.5吨,公顷产67815公斤,其中,果蔗面积44.33公顷,仅占甘蔗总面积的7.59%;产量2684吨,占总产量的6.77%。1994年,安溪糖厂停产,糖蔗滞销,甘蔗生产大幅度减少。1998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仅43.60公顷,年均减少27.7%;总产量1815吨,年均减少32%。1999年后,安溪糖蔗几乎没种植,只有果蔗列入统计。2007年,全县果蔗种植面积32.33公顷,总产量1823吨,公顷产56.39吨。
  三、烟草
  1991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252.53公顷,总产量269.3吨,公顷产1065公斤。此后,全县烟草生产滑坡。1998年,烟草种植面积仅7.6公顷,年均减少16.5%;总产量96吨,年均减少12.1%。2000年起,全县烟草种植面积增幅不大,时起时落。2004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50.33公顷,总产量49吨,公顷产975公斤。2007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83.47公顷,总产量74吨,公顷产885公斤。
  四、薯蓣
  薯蓣,又名淮山、山药,俗称薯仔。安溪种植薯蓣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长坑、蓝田、祥华、剑斗等内安溪8个乡(镇)。1991年,全县薯蓣种植面积72.2公顷,总产量639.9吨,公顷产8865公斤。2007年,全县薯蓣种植面积561公顷,总产量10100吨,公顷产18000公斤,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态势。
  五、木薯
  1991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416.2公顷,总产量4289.7吨,公顷产10305公斤。2000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181.6公顷,总产量576吨,公顷产21180公斤。2007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仅77.33公顷,总产量673吨,公顷产8700公斤,为1991年后最低年份。
  六、蕉芋
  1991年,全县蕉芋种植面积154.2公顷,总产量1382吨,公顷产8970公斤。1993年后,茶树的发展与蕉芋争地,蕉芋种植面积逐步减少。2001年,全县蕉芋种植面积仅59.87公顷,总产量877吨,公顷产14648公斤。至2007年,蕉芋没列入统计。
  第四节 耕作技术
  一、耕作方式1991年,县内西北部高山区沿袭一年二熟制;中部低山区两年五熟制(内安溪);中部高丘区和东部低丘、平原区一年三熟制(外安溪)。1992年,内安溪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稻,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使一季粮食变成一季半。1993年后,全县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打破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的限制,允许稻田发展短期经济作物,如花生、反季节蔬菜或边远田种茶等,实行经济作物—晚稻制和双季稻轮作的新一轮的耕作制度,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良种推广
  (一)水稻良种
  1991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47—104”。1995年,全县水稻“47—104”种植面积1358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1.8%。后经不断提纯复壮,成为全县水稻当家品种之一。1996年,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世纪137”进行试验示范。1999年7月21日,对蓬莱镇蓬星村33.33公顷“世纪137”水稻良种示范田进行抽样实割验收,公顷产7845公斤—8212.5公斤,在同等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0.2%—10.5%。2007年,“世纪137”水稻良种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家品种。
  (二)杂交水稻
  1991年,全县大力推广普及杂交水稻新品系,并成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1998年,全县推广杂交水稻面积11466.6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5.4%。中稻主要推广抗病性稳定、生育期长、高产稳产的“汕优63”等中晚熟品系,基本实现杂优化。至2007年,杂交水稻已普及。
  (三)甘薯良种
  1991年,县内继续大力推广“湘薯75—55”等抗瘟良种。1995年,安溪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抗瘟新品系“新安1号”“新安2号”“新安3号”。1996年,全县种植甘薯“新安3号”,平均公顷产43785公斤,比对照的“湘薯75—55”增产15435公斤,增长54.4%。1999年,引进脱毒甘薯种苗进行试验示范,经多年种植,脱毒薯苗比非脱毒薯苗公顷产增产10%左右。2000—2007年,全县则以甘薯“金山72”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
  (四)马铃薯良种
  1997年,在县农科所建立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至1998年,全县共繁育马铃薯试管苗10万株、原种5万粒,进行示范推广。2003年,县内引进马铃薯“紫花851”“春薯4号”等优质高产良种进行示范推广,使之种植品种多样化。2007年,全县普遍种植脱毒马铃薯,产量比非脱毒马铃薯每公顷增产20%以上。
  (五)花生良种
  1991年,县内花生以推广杂交繁育的良种“汕油71”为主。2005年,全县春花生推广优良品种“汕油71”和“泉花10号”,种植面积达666.67公顷,比当地品种公顷产增产1500公斤。
  三、栽培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5年,安溪引进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研究的低耗、耐寒、高效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1996年后,该技术开始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1997年,全县建立水稻旱育稀植中心示范片,面积
  666.67公顷。是年3月8日,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吴毅明的陪同下,到安溪讲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亲临田间现场示范指导。是年,该项目平均公顷产7819.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水稻公顷产增加1156.5公斤,增长17.4%。2000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6666.67公顷,增粮3740吨。2001—2004年,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高达7533.33公顷。
  (二)水稻秧盘抛秧技术
  1993年,安溪开始推广具有省种、省工、省力、省秧田、增产、增收“四省二增”的水稻秧盘抛秧技术。1994年后,全县水稻种植采用该技术的面积不断增加。1999年,在14个乡(镇)建立水稻秧盘抛秧技术示范片16片,面积666.67公顷。是年11月18日,县政府组织各乡(镇)到城厢镇光德村中心示范片实地参观验收,该示范片公顷产5595公斤,比普通育栽增产18.1%。全县平均每公顷增产稻谷600公斤,共增400余吨。水稻秧盘抛秧技术使每公顷大田节省30工日—45工日,增产和节本达1050元—1200元。
  (三)农作物免耕法试验
  2002年冬,县农技站引进具有争时间、抢季节、减轻劳动强度、省工省本、增产增收的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2003年春季试验成功。2004年3月—4月,对魁斗镇大岭村、城厢镇光德村试验示范田进行现场验收,免耕覆草马铃薯公顷产鲜薯25456.6公斤,比普通栽培增产44.4%。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2005年春,县内研究试验“水稻田连续免耕直播新型耕作制”,即早稻免耕(或少耕)直播→晚稻免耕(或少耕)直播→冬季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或冬季蔬菜免耕栽种。周而复始地实行全年免耕(或少耕)直播耕作方法,建立一种适合安溪实际的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可持续发展、高产高效、简单实用、易于推广等特点的新型耕作制。是年,早稻首次在城厢镇南坪村进行该项目试验。早稻“佳福占”翻耕浅水直播,公顷产6003公斤,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6公斤,增长11.9%;晚稻继续进行免耕直播试验,由于播种偏迟等问题,产量略减,比同等条件普通栽培公顷产减少300公斤,减产4.5%;晚稻收获后,进行马铃薯免耕覆草种植,公顷产鲜薯32250公斤,比普通栽培公顷产增加5715公斤,增长21.5%。全年免耕直播粮食公顷产比普通栽培增加1419公斤,增长8.2%,初步获得试验成果。2007年后,该项目在全县进行示范推广。
  四、施肥与灌溉
  (一)施肥
  1991年,全县化学肥料施用量(实物量)118748吨,其中,氮肥65105吨,磷肥25038.8吨,钾肥12282.2吨,复合肥16322吨。200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87996吨,其中,氮肥78972吨,磷肥36124吨,钾肥24773吨,复合肥48127吨。同时,有机肥施用量70700吨,优化配方施肥2384吨。“控氮、保磷、增钾”的配方施肥方法逐渐普及,肥料各要素之间比例更趋于协调和合理。
  (二)灌溉
  1991—2007年,全县农作物逐步采用以水调肥、调温、调气的办法,对水稻田改串灌、浸灌为浅水插秧、寸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蘖搁田、干湿交替、寸水抽穗、勾头后逐渐落干、成熟期保持湿润的科学管水方法,达到增产提质。对甘薯、花生的畦栽作物,遇涝则排,遇旱则灌。
  五、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1991—2007年,县内农作物常见病虫害为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螟虫,薯瘟病、疮痂病、蚜虫等。其间,2003年,全县水稻发生三化螟面积1333.33公顷、二化螟面积1200公顷,为偏重之年。2003—2005年,全县花生、甘薯、芋、蔬菜等作物,发生斜纹夜蛾面积333.33公顷,为偏重之年。(二)病虫害测报1991年,县内安装程控电话,加快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和资料传递,提高病虫预测预报质量。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在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突发性、迁飞性、检疫性病虫测报的基础上,加强茶树、果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建立病虫测报网络。2003年,根据病虫测报、观察的情况和田间调查资料分析,及时将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发布到全县各乡(镇),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是年,印发《病虫情报》10期1000多份;2004年印发15期1600多份。
  (三)病虫害防治
  1991—2000年,全县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调节播期、适时播种,避过病虫关。同时,推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提高中耕除草、水肥管理质量;应用配方施肥,控制过多施用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促进作物协调生长,增强内在抗病虫能力。病虫害发生初期、达标期适时喷药,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安全农药和掌握有效低剂量,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2001—2007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多种经营或外出务工,务农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所降低。
  (四)植物检疫
  1991—1993年,县内开展植物检疫普查,尚未发现新的农作物疫情。2001年,根据农业部、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内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2003年,全县发生检疫性害虫柑橘小实蝇,俗称“食心虫”,为害油柿、柑橘、番石榴、苦瓜等,面积133.33公顷。县政府发出《关于迅速防治柑橘小实蝇疫情的紧急通知》,全县防治面积533.33公顷。2004年,柑橘小实蝇发生面积66.67公顷,防治面积200公顷。至2007年,柑橘小实蝇有蔓延趋势,造成不少油柿、番石榴、苦瓜落果(瓜)归根现象。
  六、无公害绿色农业
  1991—1999年,实施治理“餐桌污染”,把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作为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2000—2006年,县农业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对各村(居)进行规划,将农业各项产品统一纳入无公害绿色农业的范畴,以“市场+公司(经济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无公害绿色农业。至2007年,全县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206.67公顷,绿色食品茶叶基地3691.85公顷,绿色柑橘基地80公顷,养鱼面积94.25公顷,养猪13000头。1998—2007年,县内茭白、丝瓜、空心菜、冬瓜、黄瓜、苦瓜、甘蓝菜、茶叶、生猪、鳙鱼、鲢鱼等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福前农场、祥华茗山茶叶基地等26个单位的芦柑、茶叶等34个农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A级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
  第五节 国有农(茶)场
  一、福前农场
  位于安溪县西北部,紧邻漳平市,距县城112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属山间谷地,海拔250米一850米。1991年,设有格口、石狮、场前、坑仔口、郭埔、林业、果业7个分场,职工1314人,其中,干部39人;耕地132公顷,粮食产量1060吨,茶园236.33公顷,产量225吨,果园39.87公顷,产量210吨,总产值227.57万元,盈利12.50万元。同时,全场转向多种经营,电厂、茶厂、综合厂、建材公司及开发公司相继开业,经济较大发展。
  2007年,全场从业人员565人;粮食种植面积127.33公顷,产量688吨,茶园196.67公顷,产量70吨,果园128.93公顷,产量755吨,养牛117头,猪1250头,鸡4097羽,农业总产值785.20万元。
  二、芦田茶场
  位于安溪县西南部,毗邻龙涓乡,距县城54公里。境内峰峦叠翠,群山对峙,属中山地区,土质、气候十分适于茶树生长。1991年,设有芦田、西坪、福潭、石门、芹草坪5个耕作管理区,职工330人;耕地10.93公顷,粮食产量60.10吨,茶园250.40公顷,产量325吨,农业总产值305.95万元,茶叶产值占89.50%。
  1998年,实施科技兴场策略,茶叶改手工采摘为茶剪采摘,进而实现机械采摘;茶树改单一施用化肥为多元的复合用肥,茶叶产品质量上档次。2002年11月1日,农业部确定芦田茶场为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2003年,紫云山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的产品,获国家质检中心有机茶叶种植加工认证。2004年10月,芦田茶场经农业部验收合格,被定为“全国农垦无公害铁观音茶叶示范基地”。2005—2006年,按照“精、绿、特、优”的发展思路,引导场员参加“生物农药制剂的增效技术”在茶叶上推广应用项目。是年9月5日,被农业部授予200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7年,全场茶园面积250公顷,采摘面积233.33公顷,茶叶产量585吨,工农业总产值1532万元。
  三、同美农场
  位于县城西部北石。1991年,设有北石、炭坑内、中寮3个分场,职工480人;耕地21.66公顷,林地36.33公顷,茶园39.13公顷,果园25.60公顷,粮食产量252.60吨,农业总产值63.50万元。1999年,全场人口1539人,干部职工362人,退休人员118人,固定资产253万元,耕地15.0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5万元。
  2000年,该场工农业产值逐年增加,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01—2004年,中寮、炭坑内分场分别建成商住区、医疗服务区和工业园区。2006年,天伦纺织厂、曲斗香酒厂分别落户于该两个分场。2007年,全场205户,2050人,其中,职工450人,有果园30公顷,茶园6.67公顷,山地66.67多公顷,农地10多公顷。场内有农贸市场、三星级酒店、铁件加工厂、机砖厂、铸造厂、酒厂、纺织厂等企业20多家,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
  四、安溪良种繁育场
  位于虎邱镇湖邱村,距县城29公里。1991年,设有农业组、茶叶组及水办分场,干部7人,职工26人;耕地7.07公顷,茶园9.86公顷。1991—2003年,承担省种子站及市、县的水稻、甘薯、花生、玉米的繁育、试验工作。2004年,开始铁观音短穗扦插育苗,农业总产值16.09万元,固定资产29.11万元,盈利2.15万元。
  2007年,全场干部1人,职工4人,合同工1人,退休干部4人;耕地7.07公顷,茶园9.87公顷,固定资产106.10万元。
  第三章 果蔬食用菌
  安溪县境内层峦叠翠,山环水绕,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能适中,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多种果树、蔬菜、食用菌生产。1991年后,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不断推广新技术,加强果蔬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果蔬食用菌生产发展。至2007年,全县果树栽培种类44个,种植面积10317公顷,产量2.6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704.07公顷,产量16.80万吨;菇类干品680吨,鲜品3077吨。
  第一节 果树
  一、面积 产量
  1991年,全县果树有44个栽培种类,按果树生长习性、生态条件、栽培历史为依据,将全县划分3个果树生产区域,即凤西北低山柑橘、柿、梨、李、板栗适宜区;凤中部低山丘陵柑橘、柿、杨梅、李适宜区;凤东部丘陵盆地热带、亚热带水果适宜区。是年,全县果园面积10418公顷,总产量5628吨,形成以龙眼、油柿为主(占总面积的68%),柑橘、芒果、荔枝、桃、李、油柰、杨梅、香蕉等为辅的品种格局。1995年后,全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果树生产布局更趋合理。2007年,全县果园面积10317公顷,总产量26039吨。
  二、栽培技术
  (一)油柿丰产规范栽培
  2003年,建立安溪县油柿栽培标准示范区,制定油柿丰产栽培技术规范(简称规范栽培),对油柿幼树和成年树进行量化管理,各项指标切合当地实际,通过省、市验收。2004—2006年,全县完成油柿推广示范面积1789.33公顷。3年规范栽培后,示范区内成年油柿树增产效果明显,平均公顷产17460公斤,比示范前3年(2001—2003年)平均公顷产增加1755公斤。2007年,全县完成油柿推广示范面积1877.33公顷,累计完成油柿推广面积3666.67公顷,占全县油柿总面积76.5%。是年12月,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安溪油柿规范栽培技术向全省发布施行。
  (二)龙眼早投产技术
  1991年秋,在湖头镇湖一村新建山地龙眼园3.37公顷(福眼2.04公顷,乌龙岭1.33公顷)。经过园地选择、高标准建园、挖穴压青、高压假植大苗,于是年4月栽种,株行距为6米×5.5米,每公顷300株。1992—1993年,分别进行扩穴压青、合理施肥;每年春季利用幼树空隙地套种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龙眼定植后翌年开始轻度修剪,尔后整形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1995年8月,进行全园调查,1010株龙眼树株株挂果。福眼最高株产鲜果41.25公斤,乌龙岭最高株产鲜果39.56公斤。
  3.37公顷龙眼园,种植头5年总投入为12.9万元,第5年共采收龙眼鲜果12.2吨,平均株产龙眼鲜果12.05公斤,总产值为19.4万元,投入产出为1∶1.51,获利润6.5万元,折合每公顷产值、利润分别为5.76万元、1.94万元。
  (三)果树病虫害防治1991—2007年,全县果树病虫害防治,采用果树栽培技术防治和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防治相结合,确保果树高产优质。
  三、基地建设
  (一)龙眼基地
  1990年12月3日至1993年8月10日,侨胞慈善家李尚大出资帮助安溪建设龙眼基地。1991年1月至1993年8月10日,他先后出资200万元人民币,由县果树基地办公室组织调运龙眼优良品种苗332951株,分给16个乡(镇)、229个建制村、23463农户种植,平均每个农户种植龙眼15株。其间,李尚大又出资260万元人民币,创办慈山果园(包括琥珀、大寨、飞凤、大岭、农中5个龙眼场),面积33.34公顷。同时邀请龙眼专家、技术人员,加强对山地龙眼园的科学管理和经营的深度研究,使山地新建龙眼园获得早产、优质、高效的效果,为全县龙眼生产基地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二)建设龙眼带
  199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在清溪、蓝溪两岸建设龙眼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形成规模效益。两溪沿岸9个乡(镇)经过全面规划设计,科学开垦果园533.33公顷。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215万元支持各相关乡(镇)购买龙眼苗木。至1999年春,完成龙眼定植任务。2007年,清溪、蓝溪两岸形成一条1071.60公顷初具规模的龙眼果树带。
  (三)慈山水果示范基地
  1998年秋,县委、县政府在湖头慈山农业学校建立安溪慈山农科教示范基地,包括粮豆、林竹、水果、花卉、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8大基地,作为发展高优农业、生态农业的实验实习基地。2000年底,水果示范基地引进美国黑桃、美国黑李、美国红桃、东魁杨梅、芒果(台农1号、金煌、爱文)、番石榴(泰国2号、新世纪1号)、荔枝(东刘1号、妃子笑、桂味)、水蜜桃(大久保、85007)、早钟6号枇杷、蜜丝杨桃、台湾蜜枣、棕色梨、黄花梨、黄皮果、龙眼(立冬本、水南1号)、龙抽、橄榄冬至圆等25个品种。2007年,慈山水果示范基地建设日臻完善,科研、教学、示范效应日渐凸显。
  四、果品加工营销
  (一)油柿加工
  1991年,全县油柿年产量800余吨,是安溪最大宗果品。油柿饼加工专业户主要分布在城厢、湖头等乡(镇),加工柿饼(鲜果)6400吨,约占总产量80%。1998年3月,成立由县茶果局、县科技局有关科技人员组成的安溪油柿深度加工、系列产品研试开发科研组。该组与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合作,经多方探讨、研试,成功研制出油柿果酒——柿露酒、柿霜小香槟与柿霜粉含片,以及油柿蜜饯、柿果酱、柿饼粉、柿罐头、柿膏、柿饼八宝粥等系列试产品。1999年元旦,柿露酒参加福建省农业新产品展销会;2月,又参加武夷山首届年货交易会,被评为名优新产品。2000年,对柿霜粉含片的加工工艺、配方进行改良、改进。是年,加工生产0.5吨的柿露小香槟,参加在福州举办的2000年国际酒文化展销会,获得消费者的好评。《福建经济快报》《福建工商时报》对该系列产品作专题报道。
  (二)龙眼营销
  1991年,全县龙眼产量2000多吨,也是安溪大宗果品。龙眼鲜食约占40%,加工桂圆干约占60%。加工桂圆干以传统烘焙为主,集中于湖头镇湖二村、湖三村和城厢镇砖文村、土楼村。2000—2005年,全县龙眼鲜果保鲜、深度加工尚未形成主导产业,出现了卖果难现象。2006年6月,成立县龙眼行业协会,为全县龙眼行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是年9月,县龙眼协会组织龙眼种植专业大户和加工销售企业参加在南安举办的泉州市龙眼品尝订货会,并选送2吨龙眼鲜果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泉州龙眼展销会。
  第二节 蔬菜
  一、面积 产量
  1991年,安溪蔬菜品种近50种。按菜类分,叶菜类有芥菜、白菜、甘蓝菜(包菜)、芥蓝菜、莴苣菜、苋菜、蕹菜(空心菜)、菠菱菜(赤根菜)、牛皮菜、苦菜、甘薯叶等。茎菜类有球茎甘蓝、薯蓣、竹笋、芋头、马铃薯、薤(藠头)。根菜类有萝卜、胡萝卜、豆薯。花菜类有花椰菜、金针菜。果菜类有番茄、茄子、辣椒。瓜菜类有南瓜、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角瓜、掌瓜、瓠、土瓜、青皮瓜。豆菜类有豆芽菜、四季豆、豇豆、碗豆。香菜类有姜、葱、蒜、芹菜、韭菜(荤菜)、茼莴、芫荽。水生菜类有茭白、莲藕等。是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7489.53公顷,总产量92649吨。2000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10114.53公顷,总产量16192吨。至2007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10704.07公顷,总产量168028吨。
  二、栽培技术
  (一)大棚蔬菜
  1991年,城厢、湖头镇一带的蔬菜基地和蔬菜专业户,采用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型大棚和竹木半圆拱型大棚,进行周年茬口种菜,群众称为“反季节蔬菜”。菜农大棚种菜根据市场需求,有春季夏菜早熟栽培,如提早播种的苋菜、木耳菜、空心菜等喜温绿叶蔬菜,提早上市。还有夏菜秋冬延后的蔬菜栽培,以及夏季遮阳防雨栽菜等多种形式。2000年后,城厢、湖头镇一带菜农经过几年大棚种菜的生产实践,逐步摸索、掌控大棚种植叶菜类不同品种对温度、湿度的需求;同时也掌握了瓜果类的搭架整枝、保花保果技术和棚内蔬菜的防虫灭病、克服生理障碍及其矫治措施,达到蔬菜高产优质。
  (二)无公害蔬菜
  1991年,城厢、湖头、龙门镇一带发展无公害蔬菜。2004—2005年,龙门镇桂林村经联社、山头村经联社,湖头镇登贤村经联社,城厢镇中标村经联社、光德村经联社、过溪村经联社种植的茭白、丝瓜、空心菜、冬瓜、黄瓜、苦瓜、甘蓝菜等7种蔬菜,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至2007年,全县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面积206.67公顷。生产无公害蔬菜的专业户或经联社,都严格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无公害蔬菜。
  三、基地建设
  (一)茭白生产基地
  1991年,建立龙门镇桂林村茭白生产基地。2001年,桂林村茭白被评为高级名优蔬菜。2004年,桂林村生产的茭白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2007年,桂林村500多户种植茭白,面积53.33公顷,公顷产值15万多元,茭白畅销县内外,供不应求。是年底,桂林村成立茭白专业合作社,走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在桂林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的桂瑶、翠坑、龙美和观山等村也相继大规模种植茭白。是年,龙门镇茭白种植面积扩大到133.33公顷。
  (二)“菜篮子”基地
  2000年,安溪抓好“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并实施治理“餐桌污染”。2004—2007年,全县“菜篮子”基地有龙门镇桂林村、桂瑶村茭白生产基地,山头村茎球甘蓝生产基地,湖头镇登贤村空心菜、丝瓜生产基地,魁斗镇大岭村蔬菜基地,城厢镇中标村冬瓜生产基地,过溪村黄瓜生产基地等,基地面积达240公顷。这些基地都取得省级资质认证。
  第三节食用菌
  一、品种资源安溪食用菌品种多样,有香菇、草菇、蘑菇、凤尾菇、金针菇、茶树菇、草薪菇、野生红菇、黑木耳等。1991—2007年,不断加大对珍稀菌类的引进力度,全县共引进姬松茸、茶薪菇、杏鲍菇、灰树花、大球盖菇、阿魏菇、鸡腿蘑、虎奶菇、长根菇、大杯蕈等品种。
  二、食用菌生产
  县境内安溪以种植香菇为主,外安溪以种植蘑菇、草菇为主。1991年,全县生产干香菇64.7吨,鲜蘑菇955吨,鲜草菇55.5吨。是年始,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作为健康食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给食用菌生产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安溪农业生产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在蓝田乡筹建食用菌新品种示范基地,完成拌料场、接种室、平压炉、水塔等基地设施建设,并从三明等地引进灰树花2000袋、杏鲍菇500袋、阿魏菇500袋、猴头菇2500袋等新品种种植,获得成功后,分别推广种植155万筒、1.3万平方米。全县食用菌鲜菇总产量10437吨,总产值5555万元。2000年起,在龙涓、长坑乡开展利用茶树屑替代杂木屑种植茶薪菇、杏鲍菇、香菇试验获得成功;对松毛菌室内栽培改为塑料袋室外架棚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食用菌生产逐年增多。2003年,全县产菇类干品654吨、鲜品1391吨。至2007年,全县产菇类干品680吨、鲜品3077吨。
  第四章 畜牧水产
  第一节 畜牧
  一、品种资源
  地方优良品种1991—2007年,安溪家畜以猪、牛、兔为主;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家畜以本地优良品种猪为主;家禽以本地黑鸡、黄鸡、麻鸭、番鸭及半番鸭为主。
  引进品种1991—2007年,安溪引进美国瘦肉型“杜洛克猪”“长白猪”,国内“北京黑猪”“新淮猪”“福州黑猪”和大、中“约克猪”。牛引进国外冻精,在城厢、龙门、金谷山岭等人工配种站进行品种改良。羊引进“陕西奶羊”“湖羊”“莎能羊”“四川麻羊”“波尔山羊”,进行杂交配种改良。兔引进意大利“青紫兰”“力克斯”“大耳兔”;引进新西兰“大白兔”“长毛兔”、安哥拉长毛兔和日本的良种兔;并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胚胎移植繁殖良种。鸡引进“星杂288”“新浦东”“白洛克”“星波罗兰”“红波罗”“红康”“罗斯”“奥平顿”,还有城厢镇路英村志枫珍禽养殖场引进海兰品种蛋鸡1.4万羽。
  二、家畜饲养
  1991年,全县肉、乳产量分别为1.5万吨、0.01万吨。2007年,全县肉、乳产量分别为4.83万吨、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22倍、4倍,年均增长13.05%、23.52%。全县年人均占有肉量44.72公斤、乳0.49公斤。
  猪 1991年后,按照“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生产”的原则,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是年,全县生猪存栏数30.44万头,产肉量1.3万吨。2007年,全县生猪存栏数32.07万头,产肉量3.70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5.35%、1.85倍,年均增长0.31%、10.86%。
  牛 1991年,全县牛的存栏数6.11万头,产肉量0.02万吨。2007年,全县牛的存栏数3.63万头,产肉量0.14万吨,分别比1991年下降68.31%和增长6倍,年均减少4.02%和增长35.29%。
  羊 1991年,全县羊的存栏数0.74万头,产肉量0.01万吨。2007年,全县羊的存栏数2.88万头,产肉量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89倍、4倍,年均增长17.01%、23.53%。
  兔 1991年,全县兔的存栏数15.63万只,产肉量0.01万吨。2007年,全县兔的存栏数23.3万只,产肉量0.05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49.07%、4倍,年均增长2.88%、23.53%。
  三、家禽饲养
  1991年,全县家禽存栏数188.42万羽,出栏数143.55万羽;蛋产量0.06万吨。2007年,全县家禽存栏数277.32万羽,出栏数266.95万羽,蛋产量0.67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47.18%、
  85.96%、10.17倍,年均增长2.77%、5.06%、59.8%,全县年人均占有蛋6.19公斤。
  鸡 1991年,全县养鸡存栏数117.53万羽,产蛋量0.03万吨,产肉量0.08万吨。2007年,全县养鸡存栏数143.54万羽,产蛋量0.32万吨,产肉量0.36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2.13%、9.67倍、3.5倍,年均增长1.3%、56.86%、20.58%。
  鸭 1991年,全县养鸭存栏数69.89万羽,产蛋量0.03万吨,产肉量0.08万吨。2007年,全县养鸭存栏数133.66万羽,产蛋量0.35万吨,产肉量0.52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91.24%、10.67倍、5.5倍,年均增长5.36%、62.74%、32.35%。
  鹅 1991年,全县大量从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引进杂交品种狮头鹅、豁鹅等,养鹅存栏数1.01万羽。2007年,全县养鹅存栏数仅0.12万羽,比1991年下降88.12%。
  四、畜禽基地2000—2007年,全县先后建立城厢镇路英志枫珍禽养殖场、土楼水库蛋鸭场、绿盛养猪场、新威养殖场、龟山畜牧良种场、虎邱良云种猪场、福田郭埔茶厂养殖场等和137个饲养专业户。这些场(专业户)走科学发展、集约化生产之路,成为县内的畜禽基地。
  五、饲料
  农副产品饲料 1991—2007年,安溪除稻谷、甘薯、杂粮外,蔬菜、豆科、马铃薯、秸秆、芋叶等大量的农副产品都利用作饲料。其加工方法采用铡、切、磨、蒸、浸、煑等制成发酵饲料、糠化饲料和盐化饲料。福田乡桃舟村不少农户利用小池塘放养水浮莲、红萍、水葫芦等水生饲料。也有不少农户采集野生青饲料。
  混合饲料 1991—2007年,县内饲养场、专业户、饲养户采用混合加工饲料,或买颗粒饲料来饲养,加快畜禽生长。
  六、疫病防治
  (一)防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 2007年6月—7月,县农茶局制定《安溪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突发疫情应急工作预案》,对该疫情进行防控,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是年8月,发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4万毫升,免疫生猪11.3万头。
  家畜口蹄疫免疫 2007年,全县家畜口蹄疫免疫:猪13万头、牛0.907万头、羊0.78万头,免疫率分别达99.7%、99.8%和99.6%;并使用家畜免疫耳标和健全免疫档案。
  家禽禽流感免疫 2007年,全县家禽疫病免疫:鸡56.85万羽、鸭58.82万羽、其他家禽1.2万羽,免疫密度达100%。
  犬类狂犬病免疫 2007年,县政府颁发《加强狂犬病防控和犬类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方案》。同时,发放犬类狂犬病疫苗7.8万头份、犬免疫牌7万枚、免疫证7万本、免疫登记表1000本,共免疫犬6.48万头。
  消毒灭源 2007年,全县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养殖专业户、家禽交易场所等重点部位开展3次消毒工作,并发放消毒药品70件,累计消毒面积达40.93万平方米。
  (二)普查与监测
  2005年,加强动物疫病普查和疫情监测。各乡(镇)、村(居)均设有疫情报告员,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站、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备专业人员和电脑,实现动物疫情网络化管理。2007年春,全县开展动物疫病普查,采血检测禽流感免疫抗体2210羽份,合格1723羽份,合格率77.96%。6月,全县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家禽采血940羽份(其中鸡470羽份,鸭470羽份),经化验室检测,有免疫抗体783羽份,免疫率达83.3%;抗体合格673羽份,抗体合格率为71.6%,达到免疫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水产
  一、养鱼水域
  1991—2007年,安溪淡水养鱼的水域有溪河、山塘、水库、池塘和利用部分水稻田等,面积5127.80公顷,占全县水域总面积74%,其中,溪河面积4823.80公顷,占总面积94.07%;山塘、水库可供养鱼面积304公顷,占总面积5.93%。
  二、品种资源
  (一)地方品种
  据1989年调查,安溪淡水鱼类共有58种,分隶8目14种6亚科42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其中,鲤形目有38种,占鱼类总数65.52%;形目有8种,占总数13.79%。余者是鲶形目6种、鳗鲡目2种,鲑形目1种、合鳃目1种,鳉形目1种,脂鲤目1种。还有淡水经济水生动物14种:爬行类有龟、鳖;甲壳类有虾、蟹;瓣鳃类有河蚌、三角帆蚌、河蚬;腹足类有田螺、福寿螺、玛瑙螺;两栖类有青蛙、牛蛙、棘胸蛙(石鳞)、大鲵(娃娃鱼)。
  (二)引进品种
  1991年,全县引进鱼类品种5目7科28种,经济水生动物7种。1992—1998年,引进中华鳖、彩虹鲷、吴郭鱼、罗氏沼虾、美国斑点叉尾鮰和美国青蛙等,2000年,又引进南美白对虾及观赏鱼类锦鲤等。
  三、水产养殖
  (一)鱼种繁殖
  1991—1998年,全县引进美国斑点叉尾等品种进行繁殖推广。2001—2007年,全县引进彭泽、湘云鲫鱼种繁殖。鱼类品种从原来5种发展到30多种,大大改善养殖品种结构,丰富水产品市场。(二)鱼类养殖1991年,全县渔业生产主要抓住继续完善养殖承包责任制,改造中低产养殖水库,捕养结合,促进渔业生产持续发展。至2001年,水库养鱼面积80公顷,单产从90公斤上升到1369.5公斤;山塘养鱼面积53.34公顷;单产从945公斤上升到17015.25公斤。2007年,全县淡水水产品产量1653吨。
  (三)放流增殖
  2003年,安溪加强对溪河水域鱼类放流增殖。是年,投入资金13万元,于6月23日将20万尾各类鱼种放流于大龙湖水域,其中,鳙鱼1.5万尾、鲢鱼2.5万尾、健鲤3.5万尾、草鱼0.5万尾、鲫鱼2万尾;7月1日将10万尾光倒刺鲃放流于尚卿、魁斗、凤城、城厢、参内河段及福前溪。2004年7月—8月,对放流水域进行调查,放流效果以鲢、鳙和鲫鱼最佳。是年,再投入资金8万元,于9月21日将13万尾各类鱼种放流于大龙湖水域和魁斗河段,其中,鲢鱼4万尾、鳙鱼2.5万尾、草鱼1万尾,鲤鱼4万尾、光倒刺鲃3万尾。
  (四)鱼病防治1991—2007年,县内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白皮病、打印病、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竖鳞病;病毒引起的有草鱼血病;寄生虫引起的有虱病、锚头蚤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和水蜈蚣敌害病等。鱼病的发生与水域环境差、病原生物感染和鱼体抗病弱有关。渔民采取相应措施,如池塘放养鱼类前对池塘及食物进行消毒,加强管理,严格技术操作,保持水质清新,增强鱼体抗病能力,减少鱼病发生。
  (五)渔政管理
  1991—2002年,县渔政管理部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有关政策规定,严禁电、毒、炸鱼,实施鱼类繁殖季节禁渔期等措施,配合乡(镇)、村(居)加强执法力度,使群众自觉保护渔业资源,达到以法治渔、以法兴渔的目的。2003年,制定《安溪县水域养殖许可证试行方案》,并发动各乡(镇)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养殖水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登记汇总造册;对申办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水域进行现场勘察、测绘、公布;对符合条件的5个水库和2个养殖场,按规定要求给予办理《水域养殖许可证》,办证水域总面积114.33公顷。至2007年,县农茶局组织渔政和农业执法大队联合县公安机关,加强对溪河水域管理,共出动300多人次,行程数百公里,沿溪两岸来回巡查,查处非法电鱼47起,没收电鱼工具47套。在大龙湖水域内制止非法捕鱼27起,没收刺网12条,“火车网”11条,扣留无证船只一艘。
  第三节 机构
  一、农业机构
  县农业局 1991—2002年,安溪县农业局内设人秘股、生产股、政策法规股、科技教育股、技术监督股,编制8人,实有干部职工16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站、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县农村环保能源站、县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农场规划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2个站、所、公司。2002年7月,撤销县农业局,成立县农业与茶果局。
  二、茶果机构
  县经济作物局 1991年,安溪县经济作物局内设秘书股、财计股、质量监理股,编制11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蔗麻烟杂技术推广站、县植保站和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及其乌龙茶精制厂。1996年6月,撤销县经济作物局,并入县茶果局。
  县茶果局 1996年6月,安溪县茶果局成立,内设秘书股、财计股、质量管理股,编制11人。下属单位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及其乌龙茶精制厂。2002年7月,撤销县茶果局,并入县农业与茶果局。
  三、农茶机构
  县农业与茶果局2002年7月15日,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成立(简称县农茶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加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牌子)、农业产业发展股、科技教育与技术监督股4个股室,编制15人。下属事业单位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站、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县种子管理站、县农村环保能源站、县水产站、县渔政站、县畜牧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县乌龙茶开发中心、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农业市场信息中心、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17个站、所、中心、大队,编制81人,实有干部94人,职工3人,工人23人。下辖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良种繁育场和国有同美农场、福前农场及芦田茶场。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第五章 林业
  安溪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是福建省重点林区之一。适宜造林的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木荷等。1991年后,全县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分类经营,促进林业稳步发展。1992年,提前1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绿化任务。1995年,如期完成造林绿化责任目标,被省政府确认为造林绿化达标县。2007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0.06万公顷,占泉州市有林地总面积近1/3,人均有林地0.18公顷,林木蓄积量437.99万立方米;竹林6200公顷,森林覆盖率67.1%,绿化程度91%;森林年生长量38.95万立方米,年消耗量23.18万立方米,达到森林生态平衡。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林地面积
  1991年,安溪林业用地面积21.4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19%;非林地8.2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27.0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9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下同)60.11%;疏林地8739公顷,占4.07%;灌木林地1536公顷,占0.72%;未成林造林地8404公顷,占3.92%;无林地6.8万公顷,占31.69%;苗圃地2.2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43.4%,绿化程度60.2%。
  1997年,开展第三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安溪林业用地面积21.7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9.87万公顷,疏林地1880.53公顷,灌木林地3483.2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506.67公顷,无林地1.12万公顷,苗圃地2.33公顷。有林地面积中,林分15.19万公顷,经济林4.03万公顷,竹林6492.33公顷。
  2003年,有林地面积中,林分15.15万公顷,其中,用材林7.02万公顷,防护林7.87万公顷,特种用途林1187公顷,薪炭林1406公顷,经济林4.05万公顷,竹林6743.6公顷。2007年,开展第四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安溪林业用地面积22.07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2.18%;非林地7.8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5.71%。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0.06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90.89%;疏林地1838.07公顷,占0.83%;灌木林地4338.07公顷,占1.97%;未成林造林地924.73公顷,占0.42%;无林地1.29万公顷,占5.85%;苗圃地4.6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67.1%,绿化程度91%。
  二、林木蓄积量
  1991年,安溪林木蓄积量288.83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22.39立方米。林木蓄积量中,林分270.84万立方米,疏林9.59万立方米,散生木8.40万立方米。199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310.02万立方米,其中,国有林场75万立方米。2003年,全县林木蓄积量395.18万立方米,其中,林分
  388.7万立方米,疏林6481立方米,散生木2.31万立方米,四旁树3.52万立方米。200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437.99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21.83立方米。林木蓄积量中,林分422.8万立方米,疏林5.79万立方米,散生木9.40万立方米。在林分蓄积量中,按种类分,用材林220.12万立方米,薪炭林4.60万立方米,防护林171.01万立方米,特殊用途林27.07万立方米;按龄组分,幼龄林50.52万立方米,中龄林183.78万立方米,近熟林71.86万立方米,成过熟林116.64万立方米。
  三、林木种类
  树木1991年,安溪已知的树木有685种或变种。主要树木有杉木、马毛松、木荷、建柏、樟树、相思树、龙眼等。2007年,全县已知的树木有840种或变种。主要树木有马尾松、杉木、南方红豆杉、穗花杉、青冈栎、榄叶石栎、细叶青冈、福建青冈、水青冈、甜槠、米槠、大叶槠、罗浮栲、丝栗栲、南岭栲、少叶黄杞、红豆树、檫树、假蚊母树、樟树、沉水樟、细叶香桂、浙江桂、红楠、紫楠、椤木石楠、南酸枣、乳源木莲、拟赤杨、厚叶厚皮香等。竹类1991—2007年,安溪的竹类主要有毛竹、绿竹、麻竹、苦竹等9种。毛竹主要分布于桃舟、感德、蓝田、祥华、剑斗等乡(镇),其余竹种散种于各乡(镇)。
  第二节 山林权属
  一、定权发证
  2003年,安溪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基础上,进行确权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至2007年12月,全县共受理林权(含生态公益林,下同)登记申请14146宗,发证13928宗3443本,发证面积17.86万公顷,占应发证面积的93.2%,其中,集体商品林9399宗,面积10.9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4529宗,面积6.93万公顷。
  二、山林权属纠纷调处
  1991—2007年,全县解决山林权属纠纷126起,面积近2万公顷。其中,1995年7月17日,龙涓乡灶坪村与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对刀山仑(石洋片)山场正式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属界线。是月28日,省政府处理山林纠纷工作小组批转该协议书。2005年,龙涓乡举源村与举溪村、安美村发生九温勤山林权属纠纷,面积177.33公顷。12月26日,县政府处理山林纠纷工作小组作出处理决定:九温勤等山林的山权和林权归举源村与举溪村、安美村共同所有。2006年9月5日,安溪半林国有林场与华安县新圩镇玉山村签订协议书,明确白石格山林面积48公顷的林地、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永远归安溪半林国有林场所有。
  第三节 造林育林
  一、采种育苗
  采种 1991—1996年,安溪林木采种由县林业局按年度下达指标,采收以马尾松、木荷种子为主,种源较为丰富,种子质量颇佳,年均采种数量2000余公斤。1997年后,县林业局不再下达采种指标,种子采收、购销由市场进行调节,全县年需求量在500公斤—1000公斤之间。2001年和2002年,先后实行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制度,分别对经营和生产林木种子主体资格进行严格规定,确保林木种子质量。2004年,分别在国有丰田林场和国有白濑林场建设40公顷木荷母树林种子园与34公顷建柏种子园(均为国债项目),每年可提供优质木荷、建柏种子200公斤。2007年,全县采种1000公斤。
  育苗 1991—1996年,安溪林木育苗以县苗圃和专业户育苗为主,县林业局根据次年造林任务制订育苗计划,与育苗单位和专业户签订包产包销合同。育苗树种以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杉木、木荷、火力楠等为主。其中,1991年,采取大田育苗,培育杉木、马尾松、木荷等树种10公顷;使用容器育苗,播种湿地松、火炬松、桐棉松等为主的苗木2600万袋。1997年,育苗走向市场化,育苗技术不断创新。县苗圃渊港林果场开展麻竹侧枝育苗技术试验取得成功。2000年,建立无检疫对象苗圃(国有县苗圃)1个。苗圃从种苗抓起,选育抗病树种,做到良种壮苗。2002年,县林业局加强林木育苗工作管理,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苗木出圃均须进行检查,按照国家相关生产质量标准,验收合格后方可出圃,保证培育壮苗。是年育苗20公顷,一级苗率达到80%以上。2003年,省林业科学院、市林业局和国有白濑林场合作,在安溪建成全国唯一的福建柏优良资源基因库4.87公顷,嫁接从全国范围内选优的福建柏优良家系183个,成活保存家系150个。2007年,全县大田育苗5公顷,产苗200万株;容器育苗20万袋。
  二、造林
  1991年,安溪继续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183.40公顷,迹地更新1623.73公顷。经省林业厅验收,造林达标面积1.87万公顷。1992年,县政府成立围歼荒山领导小组,加强宜林荒山造林工作领导,发动群众在海拔高、坡度大的远山造林6133.33公顷,提前1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任务。
  1993年,全县造林重点转入火烧迹地、采伐迹地更新,全年完成造林2333.47公顷,其中,迹地更新面积1517.4公顷。同时,县林业局根据县委部署,制定实施建设用材林基地和毛竹林基地方案。1995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694.33公顷。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59.73%。经省政府确认,安溪为造林绿化达标县,“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如期完成。
  1997年6月,林业部对安溪1996年造林面积进行核查验收,确认全县造林面积6444公顷,成活6444公顷,造林面积核实率与成活率均100%,为双达标。是年,建成杉木用材林基地7个,面积400公顷;毛竹林基地15个,面积740公顷。
  1999年,落实县政府《关于1999年内全面完成“两路两溪”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的决定》,全县完成“两路两溪”(县南线、北线两条公路主干道,清溪与蓝溪)造林面积730.73公顷。
  2001—2002年,利用中央财政资金100多万元,在全县10个村实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薪炭林基地建设,营造薪炭林面积1020公顷。实施全省竹业开发二期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毛竹丰产林1.15万公顷,建设中小径竹丰产林5451.06公顷,新造生态竹林1.02万公顷。
  2003年,全县造林更新面积567.47公顷,其中,由个体私营经济营造速丰林172.87公顷。至2007年,全县造林更新面积累计4.7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85万公顷,迹地更新1.92万公顷。
  三、育林
  抚育间伐 1991年,安溪继续对造林密度过大,如杉木、木荷每亩(约0.07公顷)造林密度超过167株的林分,进行抚育间伐,维护林木生长环境。是年,抚育间伐1751公顷。1998年,省林业厅提出把抚育间伐作为“抢救一代林分”的战略措施,县政府更加重视中幼林抚育工作,出台抚育间伐优惠政策,包括实行采伐指标单列、优先保证,减免相关收费等,促进抚育间伐工作开展,有效改变林分密度过大状况,提高森林质量。1999年,完成抚育间伐2335.47公顷。至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抚育间伐6.3万公顷。
  封山育林 1991年,安溪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24万公顷,占林地面积5.78%。此后,继续采取封山育林措施,通过人为的保护,使林木利用天然更新能力,达到成林效果。1999年,县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林地的封山育林力度,确定“两路两溪”两侧一重山为全县重点封山育林区,面积达1.13万公顷,实行全封,做到“六无”(无火烧山、无打树枝、无割草、无采割幼树、无毁林开荒、无乱砍滥伐);在蓝田水库库区和龙门岭隧道口两处,分别建立省级和县级封山育林示范片,面积共1080公顷。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封山育林面积8.63万公顷,占林地面积39.10%。
  四、绿化
  1991年,安溪采取义务植树、建设森林公园和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大城乡绿化力度。1999年,在纪念植树节20周年之际,围绕“共建绿色家园,共创21世纪美好明天”主题,全县义务植树212万株。2000年,开展县城街道、机关单位庭院、居民小区及乡村绿化,新增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2005年,完成县城河滨路段和境内省道206线、308线两旁绿化28公里。2006年,建设省级龙门森林公园,面积2615.87公顷。2007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9%,人均公共绿地9.1平方米。
  五、花卉
  2000年,安溪花卉种植发展较快,逐渐成为林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至2007年,全县从事花卉种植企业(个体户)8个,花卉经营企业(个体户)20个,共有从业人员近500人。花卉类主要品种有茶花、三角梅、百合、杜鹃、蝴蝶兰等;绿化类主要品种有香樟、天竺桂、凤凰木、桂花、罗汉松、榕树等;盆景类主要品种有榕树、仙人掌、发财树等。花卉种植面积13.33公顷,年产绿化大苗5万株,花卉50万盆,年产值1000万元。
  第四节 森林保护
  一、森林防火
  (一)森林火灾
  1991年后,安溪每年都有大小森林火灾发生。1993年2月13日,福前农场因烧稻草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271.2公顷,受害面积152.53公顷。至2007年,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768起,过火面积9572公顷,受害面积5612公顷。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引起的,占96%,其中,属生产性用火引发的占86%,非生产性用火引发的占14%
  (二)防火措施
  防火队伍 1991年,安溪继续加强各级扑火队伍建设。1996年,组建福田等8支乡级森林扑火队,队员200多人。2007年,全县有县级扑火队10支、乡(镇)级扑火队47支、村级扑火队186支,配备专职护林员430人,兼职护林员222人。
  防火制度 1991年,森林防火工作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逐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1999年6月,县政府制定实施《安溪县乡镇领导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2001年,修订《安溪县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预案》。2005年,重新制定《安溪县森林防火责任制度》,其中,包括实行县五套班子领导挂钩乡(镇)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分片包点责任制及森林防火指挥部议事制度等。2007年,制定实施《巡山员护林防火工作制度》,每个乡(镇)配备15名—20名巡山员。
  防火设施 1991年,在林区建立多种防火设施及购置多种防火设备、器材,加强森林火灾防治工作。至2007年,全县共建成防火瞭望台5座、防火护林哨所35座、无线基地台3个,新开防火路686公里,维修防火路460公里,营造防火林带1840公里,购置对讲机50部、消防车2辆、铁扫帚5000把、灭火弹500箱、油锯10台、风力灭火机50台。
  防火预警 1991年后,每年都在主要林区及森林火险天气,设置和发布火灾警示。2001年,在林区主要路口、公路沿线设置固定森林防火警示牌150块。2007年,在三级森林火险天气,县森林防火办和县气象局及时通过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息。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防治1991年,安溪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253.0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0.2%,其中,松毛虫发生面积237.53公顷,防治面积227.07公顷。使用白僵菌生物防治,共施放白僵菌粉炮12万发。1992—1999年,全县累计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1.62万公顷,防治面积1.6万公顷,共施放白僵菌粉炮18万发,有效防治率达95%。2000年始,加强森林病虫害预防测报工作,在龙门镇设置病虫害监测点108个,重点监测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等对森林危害较大的病虫害。
  2001年后,针对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状况,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办法,即每年3月—4月,使用大量白僵菌粉炮对马尾松进行生物防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营林技术和害虫天敌的角度入手,调整树种林种结构,适地适树,大力营造阔叶林、混交林;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改善林分卫生,提高林分质量,增强其抗御病虫害能力;对发生松突圆蚧等危害性较大的虫害林分,以炼山方式进行皆伐等。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逐步实现减灾到控灾的转变。2005年,全县发生松毛虫害面积降至10公顷,仅占有林地面积4‰,并且全部得到防治。2006—2007年,全县没再发生较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
  (二)森林植物检疫
  1991年,安溪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由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负责,配备检疫员1人。1999年9月至2000月9月,县林业局组织6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完成普查树种6个,调查面积22.01公顷,布设调查点6600个,无发现检疫对象。同时,加强种苗产地检疫工作,严禁携带危险性病虫害种苗上山造林。2005年,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由县森林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检验检疫站负责。2007年,全县森林植物检疫员增至6人,布设检疫对象监测点195个,重点调查监测松毛虫、杉白蚁、松材线虫病。
  第五节 林产品经营
  一、木材经营
  1991—2001年,安溪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的木材,允许自由上市,实行议购议销。非集体林区木材经营由县木材公司、县林产品经销公司划片收购,统一调拨销售,其他木材经营(加工、销售)单位实行许可证制度。10年间,全县木材销售3.89万立方米,其中,县木材公司、县林产品经销公司累计收购销售3.87万立方米,主要经营产品有原木和锯材,销往浙江、广东等地。2002年1月,施行《福建省森林条例》,木材经营完全市场化。2007年,全县木材销售9185.83立方米,产值1740.71万元。共有木竹材综合经营企业16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城厢恒昌木材有限公司、城厢制材厂、凤城清溪木材加工厂、湖头美溪木材加工厂、安溪天然木材加工厂等。
  二、竹材经营
  1991—1999年,全县竹材由县木材公司、县林产品经销公司收购销售,年均收购销售1618万根。2000年起,竹材经营权放开。至2007年,全县共生产销售竹材1484万根,产值1.19亿元。
  1991年,全县有木竹材综合加工企业4家,产品主要有竹椅、竹凉席、竹编工艺品等,销往广东等省份,出口日本、美国、中国香港等亚美国家(地区)。此后,随着竹材产品市场逐渐看好,竹材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产品不断更新,款式日益增加。至2007年,全县共有木竹材综合加工企业167家,产品主要有竹编工艺品、竹凉席等数十种,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地区)。
  三、林产化工
  1991年,安溪林产化工产品主要有松香、松节油。林产化工企业为县松香厂。至1997年,该厂累计生产松香352吨、松节油53.5吨,收购松脂22吨。1998年,该厂因受资源、体制等因素影响而停产。
  第六节 国有林场
  1991年,安溪有国有林场5个,职工645人,经营面积1.84万公顷,造林面积9113公顷,林木蓄积量68.91万立方米。1994年,国有联发林场解散。2007年,全县国有林场4个,职工171人,经营面积1.63万公顷,造林面积1.3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4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98.15万立方米。1991—2007年,全县国有林场生产木材29.39万立方米,销售总额1.55亿元。
  丰田林场 1991年,职工122人,经营面积8115公顷,造林面积2700公顷,林木蓄积量35.9万立方米。2007年,职工60人,经营面积8115公顷,造林面积3491公顷,有林地面积6837.07公顷,林木蓄积量49.50万立方米。1991—2007年,共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销售总额6932万元。
  半林林场 1991年,职工88人,经营面积4274公顷,造林面积512公顷,林木蓄积量21.23万立方米。2007年,设工区9个,职工57人,经营面积4274公顷,造林面积6724公顷(其中速生林尾巨桉453.33公顷),林木蓄积量29.04万立方米。1991—2007年,共生产木材9.77万立方米,销售总额5640万元。
  白濑林场 1991年,职工45人,经营面积1887公顷,造林面积59.33公顷,林木蓄积量10.34万立方米。该林场按照“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归市林业局管理,场长由白濑乡党政主要领导兼任,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1998年起,该林场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场长不再由白濑乡党政主要领导兼任。2001年后,发展多种经营,种植各类果树52公顷、茶树4公顷。年产各类水果400吨、茶叶9吨。2007年,设工区5个、护林哨所1个,职工28人,经营面积2187.93公顷(其中租赁林地315公顷),造林面积2000公顷,有林地面积1855公顷,林木蓄积量13.7万立方米。1991—2007年,共生产木材2.6万立方米,销售总额2080万元。
  竹园林场 1991年,职工55人,经营面积1347公顷,造林面积1293公顷,林木蓄积量3.88万立方米。1995年,该林场向祥华乡郑坑村和龙涓乡钱塘村租赁山地共328.4公顷,实施“国家造林项目(NAP)——世界银行贷款福建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营造速生丰产林。1997年,场部迁至虎邱镇区新建的综合楼。是年,完成营造328.4公顷速生丰产林任务。2001年,该林场经省林业厅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2006年,加速发展多种经营。2007年,设工区5个,职工26人,经营面积1675公顷,造林面积1483.87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88.53公顷),有林地面积1586公顷,林木蓄积量5.91万立方米,种植茶树99.53公顷、柑橘2.67公顷、油茶53.13公顷。1991—2007年,共生产木材2.02万立方米,销售总额822.56万元;生产茶叶257.85吨、柑橘169.65吨,两项产值计414.56万元。
  第七节 机构与管理
  一、机构队伍
  (一)行政机构县森林防火指挥部1991年,安溪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有委员19人,主任由县政府分管林业副县长兼任。安溪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森林防火办),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编制1人。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县处理山林纠纷工作小组 1985年3月26日,安溪县处理山林纠纷工作小组成立,成员单位9个,组长由县政府分管林业副县长兼任。县处理山林纠纷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山林纠纷调处办),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1991—1992年,有人员1人。1993—2007年,有人员3人。
  县绿化委员会 1991年,安溪县绿化委员会有委员19人,主任由县政府县长兼任。县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绿化办),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有人员3人。至2007年,机构、人员没变。
  县林业局 1991年,安溪县林业局(简称县林业局),内设人秘股、计财股、林政股,编制10人。1996年,内设人事秘书股、计划财务股、林政股、营林股,编制13人。2002年,县林业局挂靠单位有县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编制12人。2007年,县林业局内设机构除营林股改为营林与产业股,其余内设机构和编制没变。
  县公安局森林分局 派出所 见本志卷八《公安、司法》第一章第一节。
  (二)事业机构
  直属机构 1991年,县林业局直属事业机构有木材检查站、病虫防治站、国有林管理站、林业技术指导站、规划队、资源站、基金站、科技推广中心、苗圃,编制48人。2005年8月,县林业局直属事业机构调整为县森林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检验检疫站、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站、县森林资源培育指导站、县森林资源与林木林地权属管理站、县林业基金管理站、县林业检查站、县林业科技管理站、县林木花卉种苗管理站和县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制44人。2007年,除县森林资源与林木林地权属管理站加挂县林权登记中心牌子、县林业检查站加挂县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牌子外,其余直属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没变。
  派出机构 1999年9月,全县24个乡(镇)林业站收归县林业局垂直管理,作为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编制91人。2002年7月,编制80人。2004年,编制68人。2007年,派出机构、编制没变。
  (三)企业机构
  1991年,县林业局下辖企业机构有县木材公司、县制材厂、县松香厂,共有职工57人。2000—2002年,上述3个企业先后停业。2007年,县制材厂解散,职工进行补偿安置;县木材公司和县松香厂共有职工30人。
  二、林业体制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3年8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新机制,达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目标。是月,首先在龙涓乡山后村和魁斗镇翁后林场开展改革试点。2004年3月,全县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07年12月,全县共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443个村(场),占改革任务村数的100%;受理登记并明晰产权的商品林11.18万公顷,各占应登记商品林面积的98.3%,其中,自留山5133.33公顷,家庭承包林地2.97万公顷,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林地
  1.66万公顷,其他方式承包林地(含流转)6.04万公顷。(二)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2007年,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要求,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改革。全县列入这项改革的村有404个,公益林面积8万公顷。是年4月,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在虎邱镇林东、美庄和文美3个村启动。5月,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全面开展。至年底,完成这项改革的村有124个,占任务30.7%;完成公益林改革面积3.05万公顷,占任务38.13%。
  三、林政管理
  (一)林地管理
  1992年2月,安溪对占用国有和征用集体所有林地面积0.67公顷以下的,由县林业局签署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使用0.67公顷以上的,报市林业局、省林业厅批准。对依法批准占、征用林地的,依规收取占、征用林地和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1995年3月,实行使用林地许可证制度,使用林地面积0.67公顷以下的,由县林业局审批,发放《使用林地许可证》。2000年1月,实行使用林地审核制度,凡占、征用林地的,由县林业局审查后,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2002年7月始,属临时占用林地和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工程使用林地的,由县林业局审批。2003年,除防护林、特殊用途林和国有林场经营林区外,占、征用林地面积0.2公顷以下的,由县林业局代为审核。2007年4月27日,占、征用林地审批纳入并联审批项目,由县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统一办理。
  (二)采伐管理
  1991年后,执行林业部《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坚持用材林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原则,每五年测算一次县内森林采伐消耗最大限额。经测算,县内“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分别为17.04万立方米、24.42万立方米、24.07万立方米。“十一五”规划期间,森林采伐限额消耗结构取消农民自用材和烧材分项,整合为商品材限额一项,年森林采伐限额为25.56万立方米。根据限额下达年度森林采伐计划,“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内,全县年平均实际采伐量分别为
  3.40万立方米、1.31万立方米、8979立方米。“十一五”规划前两年(2006—2007年),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除征占用林地、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林木采伐外,停止批准森林采伐,至2007年,全县森林采伐量仅为2892.6立方米。
  (三)木材运输管理
  1991—2007年,安溪木材运输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福建省〈森林法〉实施办法》进行管理。木材及其加工产品属于省内运输的,凭省政府统一制作的《福建省木材内运输证》;属于跨省运输的,凭林业部统一制作的《出省木材运输证》。县林业局设立木材运输办证室,在湖头、感德、长坑、西坪和龙涓5个乡(镇)设立木材运输办证点,并在省道307线湖头界设立林业检查站,加强木材运输管理。
  (四)木材经营管理
  1991年,安溪继续加强木材经营管理,凡设立木材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须经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方可经营。全县木材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家(户)。2002年9月,换发省林业厅统一印制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对个别浪费木材资源和违法经营木材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不予换证。至2007年,全县木材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67家(户)。
  (五)林业案件查处
  1991年,加强林政执法管理,以林业检查站和基层林业站、县公安局森林分局、派出所为主要力量,查处林业刑事案件和林业治安案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1993年,开展打击乱砍滥伐、非法运输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查处林业案件568起,挽回经济损失203万元。2004年,开展代号为“候鸟二号行动”(侦破森林火灾案件会战)等统一行动,查处林业刑事案件62起(其中,森林火灾案件55起),挽回经济损失81.8万元。至2007年,全县共查处林业刑事案件392起,林业行政案件8926起,挽回经济损失1622万元。
  四、林业分类经营
  2001年6月18日,安溪县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成立,在全县林业用地范围内,划定商品林经营区和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共区划界定商品林面积13.16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59.8%;生态公益林面积8.8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40.2%;签订界定书1499份,其中,集体生态公益林面积8.05万公顷,占公益林总面积(下同)90.99%;国有生态公益林面积7976.6公顷,占9.01%。
  五、基金管理
  1991—2007年,安溪共征收育林基金1257万元、更新改造资金838万元,省财政下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23万元。筹集的林业基金,分别用于县内营造工程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毛竹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封山育林、护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抚育中幼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林区公路、购置林业设备等林业生产性支出。林业基金收支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合理利用,促进林业生产发展。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