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务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1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务纪要
分类号: D625.57
页数: 10
页码: 211-2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2007年中共安溪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工作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安溪县 政务纪要 人民政府

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00年,县政府根据《福建省改革政府审批审核制度和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工作方案》,制定《关于县级政府部门审批审核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9月,县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2001年2月,县政府公布县级政府部门第一批取消审批等事项76项,其中,审批事项37项,审核事项29项,核准事项4项,备案事项1项,收费事项5项。6月,县政府公布县级政府部门第二批取消审批等事项36项,其中,审批事项25项,审核事项6项,核准事项5项。两批共取消审批等事项112项,改革面达19.55%。
  2007年,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筹备成立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联合审批、集中监管。4月30日,县行政服务中心开始运行。至是年底,已进驻该中心的窗口单位35个,对县级政府部门461个审批服务事项进行集中审批,累计完成办件31219件,办结30807件,办结率98.68%。其中,即办件17162件,即办率达54.97%;承诺件提前办结11560件,提前办结率37.03%。在审批过程中,改革审批流程、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实行告知承诺审批方式、一次性告知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办理时限平均每件缩短5天—6天。对审批流程繁琐、承诺时限偏长等问题,由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通报情况,责令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对经营性用地、矿产资源开采、建筑工程等审批事项,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审批方式,采取公开拍卖、招标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审批的事项,改“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加强审批行为监督,县政府制定《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入驻单位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制度》《安溪县行政审批服务“绿色通道”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投诉箱和评议箱,建立绩效考评办法、巡查制度、跟踪督查、视频监控、电子监察等,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二)电子政务建设
  2004年,县政府制定《福建省政务信息网安溪县横向接入网工程实施方案》,由县电信局投资1600万元,建设县政府大院、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楼及乡(镇)光缆工程,构成一个纵向上接省市政务网、下连24个乡(镇),横向与县直104个单位相联的政务信息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共享、信息应用、文件传输、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服务、虚拟专网、视频会议、行政审批等。
  2007年,县政府利用互联网络,建立统一的公众信息网络平台——“安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w.fjax.gov.cn)”,形成以政府网站为统一窗口,为公众提供较完整的网上服务信息体系,实现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资源整合。网站开通后,先后开设走进安溪、信息公开、新闻中心、群众办事、企业办事、便民服务、公众监督、投资指南8个栏目、60多个子目,由县上网办、信息公开办,围绕全县工作重点,对县内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和政府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宣传报道,并为县直90个单位、24个乡(镇)政府提供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网站将政府各部门信息内容、办事指南、办事要求、办理情况和其他服务事项及投诉电话等公开,群众随时可上网查询所办事项的情况。
  二、经济建设
  (一)农村经济
  1991—1995年,县政府继续完善农业生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实施户种一亩果,村种百亩果和“三五七”(三年消灭森林赤字、五年完成造林灭荒、七年实现绿化达标)造林绿化工程,全县完成种果面积1.56万公顷,其中,666.66公顷(万亩)以上的有10个乡(镇),66.66公顷(千亩)以上的有56个村;完成荒山造林任务。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7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4.25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70倍、11.02倍;粮食、水果、茶叶总产量分别为18.43万吨、1.16万吨、0.98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8.80%、107%、27.27%。主要经济指标上升到全省中上水平,城乡居民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
  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增后劲,立支柱,建基地,奔小康”的发展思路,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粮食自给工程,落实粮食生产“三稳定”(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稳定)和“三不变”(粮食增产目标、粮食定购任务、扶持政策不变)。1999年,制定《安溪县农业产业化规划》《安溪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1998—2010年)》,巩固、发展“五大基地”。大面积改造中低产茶园,建设6666.66公顷铁观音、4000公顷绿色食品茶叶、3333.33公顷丰产果园、5.34万公顷速生丰产林、1.67万公顷麻竹、毛竹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走“市场+企业+基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道路。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6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3.13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42.32%、2.89倍;粮食、水果、茶叶总产量分别为199.87万吨、2.27万吨、1.43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长8.46%、95.58%、45.92%。
  2001—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的发展策略,制定《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实施粮食增收保障工程和茶树“2112”工程(建设20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0万亩高产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2万亩有机茶基地),重点培育茶叶、竹藤工艺等特色支柱产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公司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3.3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02.6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9.79%、1.27倍;粮食、水果、茶叶总产量分别为20.1万吨、2.54万吨、4.2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0.57%、13.95%、1.94倍。
  2006—2007年,县政府根据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发展目标,实施良种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制定《关于加快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溪县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06—2010年)》,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以茶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生态、优质、科技”为重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发展安(溪)台(湾)农业合作,促进农业持续发展。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42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6%;粮食、茶叶、水果总产量分别为14.58万吨、5.00万吨、2.60万吨,粮食比2005年减产5.52万吨,茶叶、水果分别比2005年增长19.05%、2.33%。
  (二)扶贫开发
  见本志卷十七《扶贫开发与农村小康建设》第一章《扶贫开发》。
  (三)工业经济
  1991—1995年(“八五”时期),县政府按照“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科学管理、加强服务”的工作方针,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鼓励与支持集体、“三资”、个体、私营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培育与发展多元投资主体,为安溪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有工业企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县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企业用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全县国有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16家。至1995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4242家,年均创办工业企业746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54家,占1.3%,集体工业企业111家,占2.6%,“三资”工业企业79家,占1.9%,村及村以上工业企业3998家,占94.2%。全县工业总产值24.25亿元(当年价,下同),年均增长36.5%,占工农业总产值67.4%。
  1996—2000年(“九五”时期),县政府组织实施“兴小区、壮支柱、创名牌”的发展策略。针对工业结构中存在多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等问题,出台《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安溪县鼓励竹藤工艺产业化建设优惠办法》《德苑高科技工业园区引办科技工业暂行规定》等15个文件,推动工业结构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迈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以“国有民营”(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国有,管理机制、企业用工、分配制度采取民营形式)为模式,坚持“三保一促”(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退休工人和下岗职工工资,保企业正常生产、上缴税利,促企业扭亏为盈)为原则,因企制宜,一厂一策,因厂施策,采取改组、改制、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全县列入市改革任务的60家国有企业基本改制完成。至2000年,全县24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先后建设工业小区37个,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6亿元;有324家企业在工业小区落户,每年可创产值29亿元以上。是年,全县各类工业企业4081家,工业总产值92.86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4.2%、集体工业企业占34.1%、“三资”企业占10.5%、私营和个体工业企业占5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占25.4%。全县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84.8%。
  2001—2005年(“十五”时期),全县确立“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把具有县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民营化、外向化、园区化、生态化。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抓大扶小”“科技兴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设立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帮助企业扩大技改规模,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小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5年间,全县新办工业企业494家,新增工业产值70.16亿元,年均增长9.5%,占全县GDP51.5%至2005年底,全县各类工业企业4575家,工业总产值203.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3.7%,工业产值106.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2.28%。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89.7%。
  2006—2007年(“十一五”前两年),全县围绕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目标定位,实施“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的发展策略。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整合提升建材冶炼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总部企业入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龙头、企业集团。2007年,闽华电池上市工作进入辅导期,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英发家具等企业上市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开发面积增至20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57家。是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74.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41家,工业产值109.68亿元,比2006年增长25.6%。全县工农业产值比例为90.6:9.4
  (四)内贸经济
  1991年,安溪县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商贸企业,继续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促进内贸经济发展。国有商业企业继续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煤炭价格实行市场价格,放开经营。石油价格逐年减少计划价格,放开经营。是年,全县商业企业机构5511个,其中,国有商业占3.1%,集体商业占20.1%,个体有证商业占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90年增长12.33%
  1992—1995年,全县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步伐。1992年,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县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县供销联社系统对边远的、规模小的微亏网点放开经营;粮油购销价格全面放开,随行就市,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和粮食调节基金,调控粮食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按照“政府决策、统一规划、多方兴建”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设农贸市场,累计投入资金582万元,在主要集镇建设17个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2748平方米。至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比1991年增长1.63倍,其中,国有商业占6.8%,集体商业占12.8%,私营、个体商业占64.1%,其他占16.3%
  1996—2000年,全县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1996年,县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县供销联社改革的意见》,供销联社系统进一步放开搞活,除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网点坚持集体经营外,余者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1998年2月,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国有商业企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5月,华侨友谊供应公司与百货公司合并为安溪县百货公司。7月,国有商业首家大型超市安溪百货采购供应站安客隆商场开业。1998年底,全县个体私营商业近4500家。县城共有爱华自选商场、金岭超级商场、协兴商场、华龙商场、安溪百汇商场、安溪县联谊大厦商业贸易有限公司等,大大繁荣了市场。1999年,全县开展“市场开拓年”等活动,各乡(镇)先后建成一市一街(一个专业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一条小商品街)。县城动工改建城关农贸市场,着手筹建竹藤工艺、服装鞋帽辅料市场,动工兴建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比1995年增长1.62倍。
  2001—2004年,县政府部署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先后出台《安溪县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关于整顿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的通知》和《关于整顿规范农药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继续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10个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经济“严打”斗争,整治“餐桌污染”、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竞争、健康、有序、守信、灵活的市场环境。2004年,安溪县首家具有规模化、综合化的量贩式经营企业——安溪县贸易公司成立。是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1亿元,比2000年增长61%,其中,国有商业占5.1%,集体商业占8.1%,私营、个体商业占75.9%,其他占10.9%。
  2005年,安溪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综合性商品市场。是年,以中国茶都、中国特产城、安德物流、省级粮库以及城区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四大批发市场为平台的大物流构架初步建立。是年6月,安溪被商务部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安溪县联谊润家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安溪县贸易公司、安溪县土产公司三家企业被列为试点企业。2006年6月,县政府成立安溪县供销联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的全国100家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安溪县供销联社改革工作的领导。2007年,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抓紧与“数字福建”“数字泉州”的承接工作,继续实施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工程,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2亿元(绝对数),比2004年增长56.35%,比1991年增长16.4倍。
  (五)外向型经济
  1991年,安溪县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1992年,县政府制定《安溪县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关于安溪县外来投资优惠办法补充规定和有关说明的通知》,从政策上加以倾斜,低门槛吸引外资到安溪投资。是年4月,成立安溪县外来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外向型经济工作的领导。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1994年,在安溪本土召开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密切乡亲情谊,促进经济合作。是年,全县新批准外资企业37家,投资总额5670万美元,开业投产19家,实际到资1555万美元。
  1995—2000年,全县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县政府先后出台《安溪县外来投资企业投诉暂行规定》《安溪县企业规费实行“一个窗口”征收试行办法》《关于停止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通知》《关于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规定》等文件,成立县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四个一”(一个收费窗口、一个纳税申报厅、一张收费卡、一条龙服务)服务机制和服务承诺制,加大对“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治理力度,营造更加透明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增强外商投资信心。1999年,抓住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和厦门“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泉州“9.9”商品交易会以及“广交会”等有利时机,推介安溪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发挥厦门、福州、上海、昆明的安溪经济促进会以及驻穗、驻榕、驻厦办事处的作用,加强与在外安溪乡亲的联系,搜集经济信息、引进资金、技术、项目。组织民俗访问团与台湾各界人士进行交流,介绍安溪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2000年,县政府出台《德苑高科技工业园区引办科技工业暂行规定》《安溪县德苑高科技工业园投资指南》等优惠措施,引导侨亲转变观念,从过去单纯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转变为回乡投资创办企业,促进安溪经济发展。做好中国加入WTO后安溪县外贸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研究,帮助和引导工艺企业、石材企业、服装企业,重点开拓欧美、日本、俄罗斯、东欧市场及中东、东南亚市场,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是年,全县新批准外资企业21家,投资总额5818万美元,开业投产20家,实际到资2437万美元。
  2001年,全县外向型经济突出特色、培育支柱、发挥优势,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年12月,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在安溪隆重召开。2002年12月,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在安溪隆重召开。以“两会”为契机,引导鼓励台商、外商投资高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创汇型企业。注重引进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应。2003年,探索推行专业化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在巩固和发展港、澳、台地区投资的同时,扩大招商领域,着力开发吸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市场。发挥侨、台胞众多的优势,抓住台湾产业转移和“小三通”时机,加大招商力度,促进安台合作。做好以茶叶、工艺品、建材等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配套招商,引进关联企业和配套项目,延伸上下游产品,扩大优势产业利用外资。县政府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由每年10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2004年,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茶叶、藤铁、服装、鞋帽企业做大做强出口创汇的奖励办法》,建设泉州检验检疫局安溪检验检疫办公室大厦,为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是年,全县新批准外资企业37家,合同利用外资6705万美元,开业投产30家,实际到资6649万美元。
  2005年,以政策为引导,开展上门直销式招商,提高招商成效。是年,组织6个招商小分队,到广州、深圳、上海、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上门直销式招商活动。组织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营销网点或代理机构。2006年,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工艺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安溪县招商引资异地分成暂行规定》《2006年安溪县外贸出口奖励办法》等办法、措施。2007年,出台《关于鼓励总部企业入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暂行规定》,坚持让利发展,修改完善安溪县投资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企业、大品牌、大项目。由县领导带队,到上海、温州、丽水、厦门等地进行招商,引进华城化纤等一批投资额较大、质量较高的项目。是年,全县新批准外资企业15家(17年累计441家),合同利用外资9204万美元,开业投产21家,实际利用外资9270万美元。
  附:历年安溪县为民办实事项目
  1991年:1.完成666.67公顷(万亩)甘蔗基地建设。2.完成666.67公顷(万亩)龙眼基地建设。3.完成城关、官桥、湖头、剑斗43.33公顷(650亩)蔬菜基地建设。4.投资百万元建设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5.投资65万元建设计生服务推广中心。6.完成安溪茶厂速溶茶技改项目建设。7.完成龙湖小区建设前期工程。8.投建5000门“贝尔”程控电话工程。9.续建县精神病院第二期工程。10.投建魁斗、金谷、蓬莱、尚卿、剑斗农贸市场。11.实现全县50%的村通有线广播。12.完成凤参公路整治工作。
  1992年:1.争取蓝田水库电站立项投建。2.动工建设省道206线龙门岭改线工程。3.全面完成村种6.67公顷(百亩)果、户种一亩(0.07公顷)果目标,组织实施3.33万公顷(50万亩)果树发展规划。4.开通1万门F—150C程控电话。5.建成县计生服务站,完成各乡(镇)计生服务所建设。6.建成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7.抓紧建设龙湖、同美、尾寮3个开发小区,规划建设县城工业小区。8.建成520套廉价房。9.建成慈山财经中专,秋季招生。10.完成铭选医院基建。11.建成颖如大桥。12.建设星如敬老基金楼。13.建设残疾人福利基金楼。14.建设县老年人活动中心、县青少年宫。15.建成第二实验小学教学楼,完成霞村、吾宗初中校建设,完成6400名脱盲任务。16.建成湖头水泥厂剑斗分厂3.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17.实现85%以上村通有线广播。18.投建县城商业城。19.抓紧建设凤山公园。20.抓紧建设县第三医院。
  1993—1995年:1.蓝田水库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1995年第一机组发电。2.省道206线龙门隧道工程全线动工,1994年通车。3.完成安溪至南安公路14公里“先行工程”。4.加紧实施3.33万公顷(50万亩)果树发展规划,1993年种果5833公顷。5.扩建湖头水泥厂。6.完成县自来水厂第一期工程(日供水2万吨)。7.建成城关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官桥、蓬莱35千伏变电站。8.建成清溪大桥。9.建设城东水闸桥。10.投建第二幢扶贫基金楼。11.建成蓝溪温泉饭店、凤山宾馆,抓紧建设三德温泉宾馆、东丰隆大酒店。12.建成第二、第三小学,第三幼儿园,6所附中建成独立初中校,完成6000名扫盲任务。13.实现两个卫生院“三项”建设达标。14.抓农村水改,解决1万人饮食用水。15.实现村村通有线广播。16.完成城区主干道水泥路铺设。17.完成凤山公园12个景点和道路建设。18.迁建县农械厂。19.建设安溪县城电视大屏幕。20.完成温泉安装到户工作。21.开辟美寮至圆潭湾、虎崎墓至中华职校、火车站附近等经济小区,新辟清溪大桥至童仔寨沿溪开发区。22.完成文庙整修工作。23.敦促抓好城关、官桥、湖头蔬菜基地建设。24.组建300个村级合作基金会,实现6000万元融资。25.拆建大众旅社至城区码头新街。26.拓宽改造公安局至加油站路段。
  1996年:1.建设安溪县振羽医院。2.实施县内省、县道9个路段203.6公里柏油路面改建工程。3.建成县城火车站站场、湖头火车站储运仓库。4.开通祥华、蓝田、丰田乡程控电话,建成安溪火车站程控电话模块局。5.投建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建成西坪茶叶市场。6.扩建32公顷蔬菜基地,建立3个良种母猪基地、10个良种猪繁育基地。7.建成龙湖开发区幼儿园和特教学校。8.新建3所中学,扩建750间中小学教室,改造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建成25所“八有”乡镇(场)文化技术学校,完成3400名扫盲任务,组织2.97万名脱盲人员参加迎考复习班学习;培训4.5万多名(次)实用技术人才;争取铭选等中学达到省三级学校标准。9.新建城厢、湖上、祥华、桃舟等乡(镇)计生服务所,扩建县计生服务站,实现全县计生服务所(室)人员、场所、设备“三配套”;实现全县乡(镇)计生统计信息微机管理;建立1000户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生产、生活、服务“三结合”试点。10.实现调频广播覆盖全县,完成县有线电视台与外安溪各乡(镇)联网,投建县广播电视大楼。11.投建13处饮水工程,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12.新建1所敬老院,解决部分“五保”老人生活问题。13.完成60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14.实现创建“爱婴县”达标。15.完成区域性卫生设施规划。
  1997年:1.实现县城至乡(镇)主干公路柏油化;完成省道207线官桥至虎邱路段、省道206线上田至三安冶炼厂路段和湖头火车站进站公路拓改;创建省道308线南安仑苍至安溪城关路段、省道206线龙门隧道至湖头路段文明路(路面整齐,标志明确,两侧绿化);实现村村通公路。2.投建官桥110千伏变电站;完成湖头110千伏变电站二期技改。3.建成凤城河滨路、城厢同美、蓬莱、感德、官桥、西坪、龙涓7个GSM(全球移动通信)发射基站;实现村村通电话。4.规划建设县城火车站工贸区,建设美法工业大街;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达标,绿化美化城区,新建3个垃圾转运场和公共厕所。5.完成乡(镇)3处(西坪500。/日、虎邱2000吨/日、感德2500/日)供水工程,完成2处(尚卿乡灶美1000人、龙涓乡赤片1000人)人饮工程。6.完成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厦建设。7.新建城关中学、城厢长泰中学、魁斗镇西中学、龙门仙地中学等4所初中校;扩建230间初中教室,扩建5.4万平方米师生宿舍及配套用房,扩建逸夫小学;改造8000平方米小学校舍;建设安溪一中科技大楼、特教学校宿舍楼;建成沼涛中学高中部教学楼及办公大楼;县教育局搬迁至龙湖小区办公。8.新建1个蔬菜基地村,扩大和发展13个养殖基地,在30%以上乡(镇)所在地实行定点屠宰。9.实施“造福工程”,完成750人搬迁安置。10.完成1997年度妇幼卫生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11.建设凤城、城厢、参内、金谷、蓬莱、湖头、剑斗、感德、官桥、龙涓10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县城老干部门球场。12.实现县有线电视与泉州市有线电视联网;开通县有线电视台与魁斗、金谷、蓬莱、湖头4个有线站光缆联网。
  1998年:1.实施县内交通繁忙路段拓宽改造、乡(镇)间交通要道及过境道路的路面高级、次高级改造与建设;实施乡村公路硬化规划,用3年时间,实施外安溪90%以上、内安溪75%以上乡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规划今后3年内全县完成乡村公路路面硬化总里程1196.85公里,其中,当年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292.33公里,沥青路面64公里,泥灰结路面86.7公里。2.实施城西大桥至邮电局段长530米、宽36米城市主干道路改造建设;建设县城火车站工贸区、吾都工业小区开发;建设蓝溪大桥。3.建成蓝溪、清溪两岸666.67公顷(万亩)龙眼果树带;对澳江左、右干渠进行全线清淤加固,完善配套设施;修复加固龙门榜头宫兜码头和龙门陈厅水渠。4.创建省级文明县城。5.新建23个GSM发射基站;扩容2万门程控电话,设立同美G&C08(新型程控)电话交换母局,建设大坪、芦田、祥华、桃舟、湖上程控电话模块局。6.实现“普九”省级达标;新建城关中学、官桥善益中学、长坑衡阳学校初中部;创办沼涛中学高中部;扩建130间初中教室,建设6.6万平方米师生宿舍及配套用房;完成进修学校搬迁,新建进修学校综合楼;重点配套建设248所完小;实现安溪六中省三级达标学校。7.举办第三届全县运动会。8.创建感德、官桥省级卫生镇,建设“120”急救中心安溪分中心和官桥、湖头急救站,在90个建制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9.加强农村电价整顿与管理,完成40%建制村电力线路整改,解决700户(3112人)无电户的用电问题。10.实现城关与西坪、虎邱电视光缆联网;新建龙涓50瓦电视转播站;解决10个边远乡村看电视难问题。11.巩固全县11个常年连片蔬菜基地,面积126.67公顷(1900亩);扶持18个规模养殖基地,在尚卿、金谷、虎邱3个乡(镇)推行生猪定点屠宰。12.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285户1500人搬迁安置;创办桃舟、长坑敬老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城镇每人90元/月、农村每人70元/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全县保障对象2351户4675人进行补助。
  1999年:1.完成乡村通路硬化260公里。2.完成城西大桥至邮电局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3.开通城区“面的”车和公交车营运。完成城区5公里一6公里主干道绿化美化,完成河滨路部分路段公共绿地建设。4.完成城西大桥至南门大桥左岸防洪堤排险加固工程建设。5.扩容1万门程控电话,新建2个邮电基站、10个GSM发射基站,在因特网上开通“安溪之窗”网站。6.续建凤城中学,新建城关金火中学。7.完成魁斗镇1000吨/日、龙涓乡2000吨/日和大坪乡2000吨/日供水工程,完成全县3.5万人改水和0.65万户改厕工程。8.在87个建制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9.全面完成农村电价整顿工作,帮助20个边远山村实施低压线网改造。10.解决最后27个边远山村看电视难问题。11.新建1个33.33公顷(500亩)蔬菜基地(桂林村),实现全县12个常年连片蔬菜基地目标,面积160公顷。12.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115户500人搬迁;创办龙涓敬老院,翻建官桥、虎邱敬老院。13.翻建后楼城关农贸市场。
  2000年:1.完成61公里乡村道路路面硬化。2.完成城西大桥至南门大桥水泥路面铺设,城西大桥至吾都路肩硬化美化工程;完善三十六米大街的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区绿化美化工程,完成6.1公里主干道绿化美化,完成1.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建设。3.完成凤山公园和旅游街的配套建设。4.修复加固龙门宫兜溪堤、官桥解放坝,完成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祥华、参内供水工程建设。5.继续实施挂钩扶贫和“造福工程”,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帮助20个边远山村改造低压输电线路。6.完成地热二期工程、自来水改造工程建设。7.继续完善全县12个常年连片蔬菜基地目标,继续扶持18个养殖基地规模建设。8.继续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抓好30个市县级试点村、45个乡(镇)级试点村的改造、新建工作。9.完成安溪一中科技图书楼和龙门养正希望小学建设,帮助600名失学儿童就读。10.抓好南山宫陵园配套建设,推进殡葬改革。
  2001年:1.完成城区沿溪两岸6260米防洪堤砌筑和加固工程。2.完善凤山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全县各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3.扩建完善城关垃圾填埋场。4.完成全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5.建立农业“110”服务台,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抓好重建和移民搬迁工作。6.建设县体育馆,开办代贤中学高中部。7.新建26个GSM发射基站、60个直放站,实现全县90%以上的村通移动电话。8.完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龙门敬老院建设。9.建设县广播电视大楼,加快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建设,当年实现联网乡(镇)由9个增至21个。10.发展“菜篮子”工程,巩固12个常年连片蔬菜基地,继续扶持18个养殖基地规模建设。
  2002年:1.完成旧城区防洪堤工程建设。2.完成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完成凤山公园总体规划及二期建设。4.全县新增2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新增覆盖人口10万人以上。5.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实施500人搬迁安置。6.完成8所薄弱校建设、10所学校1.34万平方米危房改造。7.继续抓“菜篮子”工程及副食品基地建设。8.完成103户“二女户”安居工程建设。9.组建县疾病控制中心,提高预防保健水平。10.建设福建省乌龙茶质量检测中心。11.建设文庙休闲广场。
  2003年:1.完善安溪县防汛指挥中心配套设施,建设3个洪水预警报雨量站(芦田、金谷、大坪),完成4座病险水库(蓬莱新林龙象、联盟却拨水库,城厢墩坂双坑水库,湖上内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实施“十、百、千”扶贫造福工程:重点帮扶10个经济薄弱村;搬迁100户,完成“造福工程”;帮扶1000户贫困户。3.完成一、二级村测绘规划,30个村达到“六图一书”标准;继续推进10个县级精品示范村建设(其中精品村3个,示范村7个);完成24个乡(镇)各1个示范村建设。4.治理“餐桌污染”,建立和完善“放心食品”检验检疫体系;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5.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6.完成旧城区综合楼、西坪、大坪、祥华、芦田、福田、桃舟及12个宽带节点局屋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和泉灵通信号覆盖到所有乡(镇)及发达村;完成全县中学、中心小学、500人以上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7.建设安溪县检验检疫大楼。8.加快安溪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部分排污管网建设。9.实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工程,完成锁蛟小流域崩岗治理工程和官桥、龙门废渣堆放场建设。10.推进计生“三结合”工程,完成100户“二女户”安居工程建设。11.完成8所薄弱学校(温泉中学、科名中学、安十九中、霞春中学、安十中、仙地中学、安十五中、参内中学)建设和23870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12.完成安溪县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福田、桃舟两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13.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保持在1万人以上。14.推进凤山森林公园、金钱山公园、犀山旅游风景区和大龙湖水上旅游项目前期工程建设。15.完成李光地府第文物景点内部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
  2004年:1.完成城西大桥拓宽改造工程。2.继续建立和完善“放心食品”检验检疫体系,治理“餐桌污染”。3.继续实施“十、百、千”扶贫开发工程。4.完成4座病险水库、3座山围塘除险加固、3座水库大坝灌浆、1座水毁大坝修复工程。5.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完成一批人饮工程。6.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保人数保持在万人以上。7.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完成100户“二女户”安居工程。8.完成旧城区电网改造。9.推进“数字安溪”信息化工程建设。10.完成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11.完成官桥恒美小流域重点水土流失(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12.完成安溪城关中心粮库首期工程。13.开工建设安溪县污水处理厂。14.开工建设建安大道市政工程。15.完成地热二期引水工程。16.完成城关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建设。17.完成15个建制村通村道路硬化。18.完成潘田矿区灾民搬迁安置工作。19.实施“康庄工程”,30个建制村通客运班车。20.推进凤山森林公园、龙津公园、金钱山公园配套设施建设。
  2005年:1.帮扶16个贫困村,实施100户“造福工程”。2.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保人数保持在2万人以上。3.资助200名当年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就学。4.继续为66万以上农民实施“大病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实施100户住房困难户“安居工程”。6.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实施100户“二女户”安居工程;着手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7.完成20个病险山围塘除险加固工程。8.健全农村饮用水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完成30个村人饮工程。9.继续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建设,治理“餐桌污染”。10.建设安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11.建设城区3个农贸市场(吾都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12.完成城区南门大桥改扩建工程。13.完成16个建制村通村公路硬化建设。14.建设城区天燃气工程。15.开工建设后垄尾垃圾卫生填埋场。16.继续推进安溪县污水处理厂建设。17.实施花岗岩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18.完成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19.迁建安溪县特教学校。20.建设“1168”通信工程,大力提升茶叶产业链信息化水平。21.继续推进凤山森林公园、金钱山公园、大龙湖、阆苑岩旅游区开发建设。
  2006年:1.帮扶10个贫困村,实施328户1350人“造福工程”,帮扶1000户特困户。2.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保人数保持在2万人以上。3.实施135户住房困难户“安居工程”。4.完成20座病险山围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30个村级人饮工程。5.建设2666.67公顷(4万亩)生态茶园,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6.资助200名当年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就学。7.新(扩、改)建一批城区中小学。8.实施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9.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实施100户“二女户”安居工程;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实施自愿放弃再生育指标贡献奖制度。10.推进“食品饮料放心工程”建设,治理“餐桌污染”。11.建设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12.着手建设城西拦河坝工程。13.建设一批城区邮政信报箱。14.建设一批城区停车场。15.开工建设3个110千伏变电站。16.逐步推进建制村村村通广播工程。17.继续推进凤山森林公园、大龙湖、阆苑岩旅游区开发建设。18.修缮保护李光地故居。19.构建城区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平安安溪”建设。
  2007年:1.继续实施“十、百、千”扶贫开发工程。2.完成25座山围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30个村级人饮工程。3.继续实施以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为主的135户住房困难户“安居工程”建设。4.继续实施100户“二女户”安居工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救助制度,实施免费优生检查项目。5.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六大”项目(逐步改善63所寄宿学校生活配套设施,改造学校危房2.7万平方米,资助200名当年考入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入学,实施普通中小学助学金制度,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建设,新扩建一批中小学)。7.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湖头振羽医院,完成金谷、西坪卫生院配套建设。8.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9.继续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10.举办系列茶事活动,建设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1.继续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和副食品基地建设。12.实施湖上乡湖上村岭尾高边桥重大地质灾害点灾民搬迁安置工程。13.实施通建制村公路提级改造工程。14.实施虎邱至龙涓公路改造工程。15.对符合条件的离职村(居、社区)主干实行基本养老补贴制度,提高村(居、社区)书记、主任补贴标准。16.建设县行政服务中心。17.建设县自来水公司至参内圆潭村自来水供给工程。18.建设铁观音茶文化公园、格口宫山综合公园和城东植物园。19.完成城区LNG天燃气管道前期工程。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