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0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20
页码: 60-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地质处于华南褶皱系(又称华南准地台)东南部,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属南岭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构造体系,沉积岩及变质岩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2/3。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种类型,河系发育呈格子式分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934座,海拔最高1600米,最低仅32米。县域地处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

内容

安溪县地质处于华南褶皱系(又称华南准地台)东南部,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属南岭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构造体系,沉积岩及变质岩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2/3。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种类型,河系发育呈格子式分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934座,海拔最高1600米,最低仅32米。县域地处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
  (一)地层
  震旦系 为7亿年前沉积岩。龙北溪组,是安溪县最古老的地层,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霞庭村南华,剑斗镇剑斗村、后井村汤内坂等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716米。岩性上部为绿泥白云石英片岩,下部为绿泥片岩。
  上统、石炭系下统,分布于感德镇、剑斗镇东阳村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861米。岩性为二云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
  石炭系 为3亿年前沉积岩。林地组,主要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一带,零星分布于剑斗镇后井村汤内坂。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潘田449米,汤内坂处于古陆边缘厚度仅5.3米。岩性为石英砂砾岩、粉砂岩、千枚岩、硅泥岩、含铁砂质岩、石英岩、石英砂岩。
  黄龙组、船山组,零星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湖上乡珍地村、剑斗镇后井村汤内坂。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11米—147米。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
  二叠系 为2.9亿年前沉积岩。栖霞组,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霞春村,剑斗镇后井村、东阳村,湖上乡珍地村,尚卿乡青洋村等地。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96米—226米。岩性为含燧石条带状灰岩。
  文笔山组,分布于感德镇霞春村一带,剑斗镇东阳村山尾崎、东阳村东山,湖上乡珍地村等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17米—162米。岩性为硅质岩、土黄色、浅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童子岩组,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湖上乡珍地村,剑斗镇东阳村、后井村,感德镇霞春村、潘田村、尾厝村,福前农场坑仔口分场洋婆山等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49米—506米。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细砂岩及煤层。
  翠屏山组,分布于剑斗镇东阳村—尚卿乡青洋村东部及感德镇尾厝村北部、棠棣村西北部,福前农场南部等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39米—275米。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碳质粉砂岩、泥岩及煤线。
  大隆组,分布于感德镇尾厝村,桃舟乡棠棣村西北部等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157米。岩性为中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粉砂泥岩。
  三叠系 为2.5亿年前沉积岩。下统溪口组,主要分布于福前农场郭埔分场北部,感德镇尾厝村、潘田村西部,福田乡双垵村,桃舟乡棠棣村北部,零星分布于龙涓乡连祠村、湖头镇郭埔村。面积约5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45米—474米。岩性为条带状硅质岩、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砂质灰岩、泥质粉砂岩。
  大坑组,分布于龙涓乡连祠村、美岭村一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44米—68米。岩性为粉砂岩、炭质粉砂岩。
  文宾山组,分布于福前农场—福田乡丰都村后坪山一带及祥华乡福洋村,感德镇潘田村,龙涓乡碧岭村、下洋村、半林村,西坪镇珠洋村等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71米—763米。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中薄层高炭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侏罗系 为2.05亿年前沉积岩。梨山组,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附近、龙涓乡后田村、蓝田乡黄柏村朝天山东北部等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52米—701米。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
  漳平组,分布于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沉积厚度为877米。岩性为泥岩、砂岩。
  长林组,分布于福前农场北部—感德镇尾厝村、潘田村,湖头镇湖二村、郭埔村—金谷镇河山村西北部、五阆山—尚卿乡科山村高厝庵一带,湖上乡珍地村悬钟岩,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魁斗镇佛子格村东部,龙涓乡举溪村东溪等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08米—906米。岩性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岩。
  南园组,分布于福前农场,剑斗镇剑斗村,湖头镇郭埔村、半山村,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北部、美西村东北部、白珩村、白玉村、白坂村,白濑乡长基村,湖上乡飞新村,长坑乡衡阳村,蓝田乡黄柏村外黄柏益岭村石狮山、国光山,西坪镇珠洋村、阳星村,虎邱镇美庄村莲花山、朝天山、竹园村,芦田镇云山村紫云山、芦田村、三洋村,尚卿乡翰卿村,龙涓乡举溪村东溪北部,金谷镇金谷村、芸美村、魁斗镇魁斗村北部,龙门镇桂瑶村西部,蓬莱镇磜内村、上智村、岭东村、联盟村、龙居村,凤城镇等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74米—2259米。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熔岩、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
  坂头组,分布于参内乡田底村、剑斗镇仙荣村西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00米—1093米。岩性为凝灰质砂岩、花岗质砾岩。
  白垩系 为1.35亿年前沉积岩。沙县组,分布于桃舟乡桃舟村郭村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72米。岩性为凝灰质砾岩、花岗质砾岩。
  第三系 为0.65亿年前沉积岩。由于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挤压,县境内地壳不断上升,故缺失新生界第三系地层沉积岩层。
  第四系 为0.016亿年前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凤城、城厢、参内、蓬莱、官桥、龙门、虎邱、尚卿等乡(镇)河床开阔的山间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0米—22米。岩性为粘土、河质粘土、砂砾粘土、河砾卵石等。
  (二)侵入岩
  燕山早期晚侏罗系 县域曾发生5序幕次火山岩喷溢活动,侵入岩体共有13个。岩浆岩种类为:次石英闪长岩、次二长花岗、次安山玢岩、次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流纹岩6种。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 县域曾发生4次的侵入岩活动,至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又发生4次的侵入岩活动,侵入岩岩体共有83个。岩浆岩种类为:二长花岗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细粒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石英辉石闪长岩等13种,其中,长坑乡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岩岩体最大,面积255平方公里,同位素年龄测定为77百万年—108百万年。
  喜马拉雅山早晚期 县域各地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岩浆岩体的侵入活动。岩浆岩种类为: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含石英辉长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11种,其中,福田乡白桃村含石英辉长岩体最大,面积2.5平方公里,是加工石板材的原材料。
  (三)构造
  安溪县经历过漫长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以褶皱、断裂为主构造体系。
  褶皱 北部东西向背斜,分布于福田乡—剑斗镇;向斜分布于福田乡丰都村圆潭。由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层组成。
  中部偏东背斜,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湖上乡珍地村,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西部南北向背斜,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角垵、香菇园;向背斜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石门堪、郑坑村、南林山。由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北东向晚侏罗系陆相碎屑火山岩系小盆地,分布于参内乡田底村南部、城厢镇勤内村、云顶山等地。火山基底隆起带,分布于剑斗镇一带。火山构造盆地,分布于芦田镇云山村紫云山,西坪镇西源村等地。北北东向晚白垩系构造盆地,分布于桃舟乡桃舟村郭村等地。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云中山等地。北西向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白濑乡长基村等地。
  断裂 东西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福田—剑斗—湖头,龙涓—西坪—凤城等地。
  南北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珍地—西坪—白花洋,山塔—双垵—招坑等地。
  北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凤城—东岭,金谷—尚卿—连祠等地。
  北北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洋婆山—云中山、桃舟—下洋、西山—上寮、仙荣—岐阳等地。
  北东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大坪—洋婆山等地。
  北西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仙荣—湖头—凤城,银场—芦田—大坪等地。
  二、地貌
  (一)分区
  县域属戴云山脉西南端的主体部分,北部地势较高,海拔500米—1600米;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32米—579米。自湖头镇与湖上乡的交界线开始,经五阆山(海拔1256.7米),过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的福井,至龙门镇洋坑的跌死虎(海拔1044.4米)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
  外安溪 地势较为平缓,平均海拔300米—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盆地为主。面积978.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人口居住较为密集,约占全县人口54%。
  内安溪 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拔600米—700米,以山地为主,山峦陡峭,河谷狭窄,山脉走向各异。面积2078.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8%。人口分布较稀,约占全县人口46%。
  (二)类型
  中山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西北部。面积约10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3.3%,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占中山面积66%,海拔800米以下占中山面积34%。
  低山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7%,其中,海拔500米—800米占低山面积65%,海拔500米以下占低山面积35%。
  丘陵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9%,其中,海拔250米—500米占丘陵面积65%,海拔250米以下占丘陵面积35%。
  盆地
  主要分布在凤城镇、城厢镇、参内乡、魁斗镇、蓬莱镇、金谷镇、湖头镇、龙门镇、官桥镇等地。面积约457.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其中,海拔50米—250米的河谷盆地面积占65%。
  (三)山脉
  主山脉 太华尖—紫云山—大坪山脉,为安溪的主山脉。从感德镇、福田乡与漳平市交界的太华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镇与桃舟乡接壤线向东南延伸,经感德镇潘田格转南过长坑乡与祥华乡毗邻的免仔格(漳泉格)至同发山(海拔1504.8米),过大太湖山(海拔1256.3米),继而向东南入蓝田乡黄柏乌石寨(海拔1130米),达芦田镇紫云山,转向西南到芦田镇新村林场,又转向虎邱镇双格,至大坪乡出境入厦门市同安区;又从龙门镇的桂林村入境,过桂林村云顶山(海拔1175.2米)沿安溪县与南安市接壤线向东北延伸,经官桥镇仁峰村大尖尾(海拔958.8米),达城厢镇路英村犁头标(海拔746.9米)、中尖、石古村稳固山(海拔876.6米),至城厢镇玉田村。主山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85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3.4%。
  支山脉
  潘田格—大雾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感德镇的潘田村潘田格过感德镇大坂村大雾山到剑斗镇圳下村。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0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5%。
  风过尖—大尖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长坑乡山格村的风过尖向东延伸,达金谷镇洋山村的大尖山(海拔720米),至元口村。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271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0.77%。
  国光山—清水岩山脉
  位于主山脉东侧。从蓝田乡九磜村国光山向东延伸至官桥镇新春村天马山(海拔670米),过城厢镇上营村观音山(海拔899米),达蓬莱镇的蓬莱山。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50%
  芦田—南林尖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西南部。从芦田镇芦田村西部过龙涓乡山后村南林尖,达半林林场金光镭山(海拔898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11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87.3%。
  壁岩山—佛耳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西侧。从祥华乡石狮村壁岩山至白玉村佛耳山。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66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80%。
  和春—大佛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西侧。从祥华乡和春村至大佛山,达福田乡福前农场。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1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4%。
  钱塘山—镇抚山脉 由南安市钱塘山入境支分,西至镇抚、钟洋山,经大犁尖、大卫尖至凤冠山;东至镇抚,经雷田寨,至南安市高田凌云山。山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下。
  第二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征。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21℃,年降水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为泉州市最高气温;冬季短且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山峦起伏,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季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为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其生长季节比外安溪普遍推迟一个节气。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1991—2007年,全县(以城关地区,下同)年平均气温介于20.6℃—22.2℃之间。其地域分布为东南气温高、西北气温低。1992年,平均气温20.6℃,为历年最低纪录。1998年,平均气温22.2℃,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与常年比,气温偏高年份占14年,其中,从1996年起,连续12年均为偏高至异常偏高;气温偏低年份占3年。
  (二)极端气温
  1991—2007年,全县极端最高气温介于36.2℃—40.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介于﹣0.6℃—5.4℃之间。1991年12月29日,芦田镇极端最低气温﹣5.8℃,1999年12月23日,城关地区极端最低气温﹣0.6℃。2003年7月26日,城关地区极端最高气温40.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各季平均气温
  春季 (3月一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8.7℃—22.4℃之间,属正常状态。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6年为冷暖交替,后11年持续偏高,特别是2002年春季异常偏暖,季平均气温22.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春季增温较明显。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7.0℃—28.9℃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7年偏冷,后10年持续偏热。1997年,出现罕见的凉夏现象,季平均气温为27.0℃,为夏季的历史最低值。2003年,季平均气温28.9℃,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1.7℃—24.4℃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偏高年份占8年,偏低年份占2年,正常年份占7年。2005年,季平均气温24.4℃,为秋季的历史最高值。
  冬季 (12月—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2.7℃—15.5℃之间,较常年偏高0.8℃。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后11年都是暖冬,偏高年份占12年。2007年,季平均气温15.5℃,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降水量
  (一)年平均降水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309.9毫米—2460.0毫米之间。其地域分布差别较大,内安溪比外安溪多,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大。2000年,全县降水量2460毫米,为历年最大值。2003年,全县降水量1309.9毫米,为历年最少值,相差值1150毫米。全县年平均降水日数大于0.1毫米120天—161天。
  (二)各季平均降水量
  春季 (3月—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265.5毫米—822.5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4年。2006年,季降水量822.5毫米,为历年最高纪录。2007年,季降水量265.5毫米,为历年最少纪录。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523.2毫米—1595.7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2年,偏多年份占7年。受台风影响,2000年,季降水量1595.7毫米,2003年8月5日,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318.4毫米,皆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42.2毫米—568.0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3年。1995年,季降水量42.2毫米,为历史上最少纪录。
  冬季 (12月一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74.4毫米—356.8毫米之间。1998年,季降水量356.8毫米,为历史最高纪录。1999年,季降水量74.4毫米,仅次于1987年,为偏少值倒数第二位。
  四、日照蒸发
  (一)日照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介于1388小时—1920小时之间。1997年,平均日照时数1388小时,为1970年以来的最少纪录;2003年,平均日照时数1920小时,为历史最高纪录。从季节分布看,春、秋季接近常年,夏、冬季均属偏少。各季日照平均:春季235小时—376小时,夏季379小时—594小时,秋季386小时—569小时,冬季243小时—458小时。
  (二)蒸发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介于1159毫米—1969毫米之间。其年份差异较大,最少量与最多量相差近810毫米。全县2月平均蒸发量51毫米—126毫米,为全年最小值。全县7月平均蒸发量145毫米—228毫米,为全年最大值。从年度分布看,5月—11月蒸发总量占全年的70%,冬季至初春蒸发量较小。
  五、其他要素
  (一)风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风速介于1.1米/秒—1.7米/秒之间。季节的风速特点是,冬、春季风速较大,夏、秋季风速较小。年盛行风向的趋势是:1月—10月为偏东风,11月—12月多西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风向频率为18%。
  (二)气压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气压介于1003百帕—1008百帕之间。大都8月平均气压997百帕—1002百帕,为全年最低值,12月平均气压1012百帕—1017百帕,为全年最高值。
  (三)相对湿度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介于69%—79%之间。地域差异不大,2月—8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全年最大值,其中,6月最大值72%—86%;11月平均相对湿度58%—74%,为全年最小值。
  第三节水系水文
  一、水系
  县内有晋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东部属晋江水系,境内河流段流程320公里。在桃舟乡达新村云中山梯仔岭东南坡谷海拔893米处,为福建省第三大河晋江水系之正源。自源头至泉州入海口全长182公里。西部属九龙江水系,境内河流段流程160公里。
  二、径流与含沙量
  (一)径流
  1991—2007年,县内河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径流的月际间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月—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3%;枯水期10月—次年3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7%。年际间径流变化较大,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表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相似。晋江西溪年径流量14.83亿立方米—36.6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26.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1059.5毫米。
  (二)含沙量
  晋江西溪是福建省含沙量较大的河流,其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土壤侵蚀及山体滑坡,并以悬移质泥沙为主。1991—2007年,安溪水文站资料统计,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910公斤/立方米,平均侵蚀模数1010吨/平方公里。
  三、水位与流量
  1991—2007年,全县发生较大的洪水为:1999年10月9日,受14号台风影响,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西坪、村内雨量
  站点测量24小时降水量分别达308.4毫米和427.3毫米,均为历年首位,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4.42米,超警戒线2.42米,离危险水位0.10米,洪峰流量449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九年一遇。2000年6月18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安溪雨量站点测量24小时降水量达250.4毫米,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3.72米,超警戒线1.72米,洪峰流量360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五年一遇。
  四、水文管理机构
  安溪水文站成立于1950年3月,是省、地水文局垂直领导的基层单位,位于清溪与蓝溪汇合口下游2.3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2466平方公里,占晋江西溪流域面积3101平方公里的79.5%。1991年,下设湖头、仙荣、官桥3个水位站及凤城、蓬莱、官岭、湖头、仙荣、感德、珊屏、长虹、尚卿、西坪、官桥、村内、珠洋、龙涓14个雨量站。1995年1月,安溪水文站改属省水利厅。1997年6月至2007年,改属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全站人员7人。
  第四节土壤植被
  一、土壤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1991—2007年,全县耕地土壤有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潮土等5个土类,8个亚类,19个土属。
  1.水稻土
  系全县主要耕地土壤,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因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面积25740公顷。有3个主要亚类:
  渗育型水稻土 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14040公顷。其耕作底层、犁底层表潜现象明显,心土层处于氧化状态,形成氧化淀积层(黄泥层),为该土壤的主要标态。有4个土属:(1)黄泥田土属:全县分布较广,面积13841公顷。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凝灰岩的坡积、残积及部分冲积母质发育而成,耕作层厚度14.9±1.49厘米,有机质含量1.68±0.35%,速效钾59±24.28ppm,全氮0.98%,碱解氮123.5ppm,速效磷3.16±1.96ppmpH值5—6。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灰黄泥沙田、黄泥沙田5个土种。(2)红土田土属:布于山坡分,地梯田上,面积19公顷。由花岗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风化物残积或坡积物发育而成。水耕年限短,土体发育弱,土层浅薄,耕作层厚度13.8±1.33厘米,有机质含量1.6±0.43%,全氮0.066%,碱解氮126ppm,速效磷2.7±1.47ppm,速效钾57±15.10ppm,pH值4.8—5.5。有红土田1个土种。(3)白土田土属:分布于山丘坡地梯田及山垄峡谷下部,面积9公顷。土体中铁、锰淋失,硅、铝被漂洗白化,含细沙多,呈白色。耕作层厚度15±1.73厘米,有机质含量1.06±0.17%,全氮0.062%,碱解氮55ppm,速效磷2.3±0.43ppm,速效钾53±15.1ppm,pH值5.2—5.4。有白鳝泥田1个土种。(4)沙质田土属:分布于沿溪两岸,面积171公顷。由冲积田质发育而成,其地下水位低,成土过程短,沙壤渗漏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弱,耕作层厚度14.95±2.085厘米,有机质含量1.6±0.32%,全氮0.084%,碱解氮88.5ppm,pH值5.7。有沙层田、黄沙田2个土种。
  潴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面积7073.3公顷。其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土壤孔隙处于水分饱和状态,铁、锰被还原,剖面呈不同程度的潴育现象。有4个土属:(1)乌泥田土属:分布于冲积河谷盆地,面积13.4公顷。其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呈乌灰色,微团粒结构,多孔隙,通透性、保水保肥性好,耕作层厚度17.3±0.95厘米,有机质含量2±0.25%,全氮0.121±0.018%,速效磷2.1±0.99ppm,速效钾41±23.4ppmpH值6.2,为县内上等肥力土壤。(2)灰泥田土属:分布于河谷盆地及村落附近,面积4434公顷。其,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土质疏松,多孔隙,通气性好,耕作层厚度17.18±1.41厘米,有机质含量2.23±0.273%,全氮0.116±0.016%,碱解氮151±16.45ppm,速效磷5.05±2.94ppm,速效钾59.25±23.32ppm,pH值5.1—5.8。有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沙底灰泥田等4个土种。(3)潮沙田土属:分布于冲积河谷盆地及河流两岸的阶地上,面积2613.3公顷。其成土母质是冲积、沉积物;粉沙性,剖面发育明显、土层深厚,多孔隙,通气性好,耕作层保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2.7±0.77%,全氮0.152±0.028%,碱解氮157±9.19ppm,速效磷6.25±2.89ppm,速效钾53±18.39ppm,pH值5.25。有乌沙泥田、灰泥田2个土种。(4)石灰泥土属:分布于湖上乡珍地、感德霞村等地,面积12.6公顷。耕作层厚度14.6±0.88厘米,有机质含量2.9±0.41%,全氮0.13±0.018%,速效钾60±29.9ppm,速效磷3.2±1.28ppm,pH值7.3—8.3。有石灰泥田1个土种。
  潜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面积4626.7公顷。其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没有渗育层和淀斑层,土壤剖面潜育化特征明显。有2个土属:(1)青泥田土属:全县有零星分布,面积311.7公顷。其前身是烂泥田,经开沟排水改造而成。耕作层厚度15.8±1.2厘米,有机质含量
  1.8±0.29%,全氮0.112%,碱解氮152ppm。有青泥田1个土种。(2)冷烂田土属:全县各地都有零星分布,面积4315公顷。其土层处于还原状态,有冷水型和冷烂型两类。土层深厚,亚铁反应强烈;耕作层厚度19.56±2.52厘米,有机质含量2.03±0.245%,全氮0.143%,碱解氮169ppm。有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2.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于外安溪海拔50米—250米的低丘台地上,面积107.87公顷。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分凝灰熔岩。耕地土壤有一个赤土亚类,多为旱作土壤。有2个土属:(1)赤土属:分布于外安溪,面积51.07公顷。系砖红壤性红壤发育成的耕地土壤,土层较浅,保水保肥能力差,耕作层厚度15±3.4厘米,有机质含量1.4±0.52%,全氮0.072%,碱解氮117ppmpH值4.7—5.5。有赤土1个土种。(2)赤沙土属:分布于水土流失区,面积56.8公顷。发育于粗晶花,岗岩的低山丘陵坡地上,质地沙化,耕作层厚度小于12厘米,有机质含量0.23%,全氮0.023%,碱解氮58ppm,pH值5.0。有赤沙土1个土种。
  3.红壤
  系地带性土壤,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面积808.07公顷。有红土1个亚类,2个土属:(1)红泥土土属:是全县分布较广的旱作耕地,面积554.87公顷。耕作层厚度22厘米,有机质含量1.46%,全氮0.08%,全磷0.045%,全钾0.74%,pH值4.9—5.7。有灰红泥土、红泥土2个土种。(2)红泥沙土土属:分布于全县各地,面积323.2公顷。养分缺,肥力低,耕作层厚度14.6±1.9厘米,有机质含量1.25±0.295%,全氮0.041%,碱解氮107ppm,速效磷1.7±0.795ppm,速效钾42±20.6ppm,pH值4.9—6.8。有红泥沙土、红沙土2个土种。
  4.黄壤
  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地,面积530.67公顷。成土母质以凝灰溶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耕种而成的农业旱作黄泥土土壤亚类。有2个土属:(1)黄泥土土属:分布于内安溪,面积350.4公顷。耕作层厚度18±2.07厘米,有机质含量1.7±0.275%,全氮0.114%,碱解氮161ppm,速效磷3.0±1.2ppm,速效钾120±32.5ppmpH值5.5。有黄泥土1个土种。(2)黄泥沙土属:分布于内安溪山地徒坡上,面积180.27公顷。耕作,层厚度17.1±1.8厘米,有机质含量1.74±0.29%,全氮0.092%,碱解氮105ppm,速效磷2.8±0.94ppm,速效钾112±31ppm,pH值5.9。有黄泥沙1个土种。
  5.潮土 分布于溪流两岸的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面积274.33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有2个亚类:
  淤土 分布于外安溪主要溪流两岸,为第四纪冲、洪积物堆积而成,面积39.93公顷。其地下水位70—120厘米,地下水夜间可达地表,使其反潮。由于水文、地质的影响,铁、锰氧化物处于氧化还原过程特征。耕作层厚度17.7±2.75厘米,有机质含量1.54±0.275%,全氮0.085%,速效磷2.41±0.9ppm,速效钾34±11ppmpH值5.8。有潮沙土1个土属,潮沙土1个土种。
  沙土 多为第四纪冲积母质起来,经旱耕熟化而成的农业土壤,面积234.4公顷。土层深厚,水源良好。有3个土属:(1)沙泥土土属:分布于近溪边,常受季节性洪水浸渍,有明显的泥沙发育,沉积层,并有多量的铁锰斑块,面积14公顷。土层深厚,养分不高。耕作层厚度17±4.36厘米,有机质含量1.47±0.23%,全氮0.077%,碱解氮104ppm,速效磷2.2±0.35ppm,速效钾76±30.6ppmpH值5.2。有千层沙土1个土种。(2)黄沙土土属:分布于近溪边的河漫滩上,面积136.4公顷。在洪水,期易受涝害,土壤松散,易漏水漏肥,熟化度低,耕作层厚度16.7±2.24厘米,有机质含量1.3±0.28%,全氮0.67%,碱解氮67.5ppm,速效磷3.9±1.54ppm,速效钾61±15.8ppmpH值5.8—6.8。有黄沙土1个土种。(3)灰沙土土属:分布于溪流两岸阶地上,面积84公顷。耕作年,限较久,熟化度较高,耕作层厚度17±4.36厘米,全氮含量0.072%,碱解氮140ppm,速效磷2.2±0.35ppm,速效钾72±30.2ppm,pH值5.9。有灰沙土1个土种。
  全县耕地土壤普查面积27460.94公顷,一级土壤占10.23%,二级土壤占36.26%,三级(差的)土壤占53.51%。
  (二)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1991—2007年,全县山地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6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
  1.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于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9966.67公顷,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2个亚类,5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于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2.红壤
  是全县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180026.67公顷,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骨性红壤5个亚类,24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厚度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度6.3厘米。
  3.黄壤
  分布于800米以下的中山地区,面积25846.67公顷,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厚度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3个亚类。黄壤亚类占山地面积9.73%,土层厚度135厘米,腐殖质层厚度9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度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地面积2.07%,土层厚度72厘米,腐殖质层厚度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4.黄棕壤 紫色土 石灰性土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和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486.65公顷,占山地面积0.23%。
  全县山地土壤肥力普查,面积216326.66公顷,属一等肥力面积9593.33公顷,占4.43%;二等肥力面积188573.33公顷,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18160公顷,占8.39%;总体肥力属中等水平。
  二、植被
  1995年,据省植被区划和安溪县植被调查,全县有两个明显的植被带:西北部的常绿阔叶林(照叶林)植被带和东南部的南亚热带植被带。大致界限是从剑斗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扶地、山格凤冠尖、珊屏同发山、田中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尖一线为界。界西北部为照叶林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仍出现区域性的照叶林植被。
  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原生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除感德镇达新太华山北坡有较大面积的照叶林外,在祥华乡福洋西洋坎、福洋尾、祥东标仑以及丰田林场、福前农场等,仅有小面积呈零星分布的次生照叶林。其主要乔木树种有甜槠、石栎、两广石栎、栎叶枇杷、细柄蕈树、蕈树、青岗栎、少叶黄杞、木荷、虎皮楠、凤凰润楠、新木姜、大叶楠、红楠、狭叶四照花、丝栗栲、树参等。大面积植被仍处于不同阶段的逆行演替过程中,原生植被多被马尾松林、杉木林、建柏林、黄山松林及毛竹林等人工林或天然林所代替。东南部原生植被现无完整地块,只有过渡性的亚热带雨林残迹可见。龙涓乡崎畲山后廖坑口、内灶东庵圳,虎邱镇福洋西坑口等地尚有小面积的亚热带雨林残存。其主要树种有丝栗栲、厚壳桂、木荷、红楠、红栲、鹅掌柴、笔罗子、臂型果、猴耳环、闽粤栲、甜槠、山杜英、华南桂、香叶树等。大面积的植被是被马尾松幼林、小面积杉木林,相思树木及灌丛草坡所代替。
  据调查和初步鉴定,已知的植物种类有145科,399属,685种(或变种、变型),大体可分6个植被类型,42个群系,43个群丛。
  第五节 自然灾害
  一、洪涝灾害
  1992年5月13日,金谷、湖头、剑斗镇出现暴雨,湖头镇突发山洪,死亡8人,失踪2人,桥梁冲塌6座,早稻被洪水淹没而绝收近66.66公顷。
  1993年6月9日—11日,全县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雨、暴雨,湖头、剑斗、祥华、芦田等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因灾死亡11人,受伤20多人。
  1994年6月16日—18日,湖头、剑斗、感德、祥华、尚卿等乡(镇)普降大雨,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死亡17人,重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3650万元。
  1999年6月7日,受3号台风外围影响,全县大部分乡(镇)普降大雨,过程降水量147.4毫米,长坑乡田中村一名妇女被洪水冲走死亡。10月9日,受14号热带风暴的正面袭击,全县出现大暴雨,降水量181.8毫米,城关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4.42米,超警戒线2.42米,造成死亡10人,失踪2人,受伤3人,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
  2000年6月17日—19日,受南海低压倒槽弱冷空气南下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仅18日降水量243.3毫米,城关晋江西溪水位43.72米,超警戒线1.72米,因灾死亡17人。8月22日—24日,受10号台风“碧利斯”的正面袭击,全县连日暴雨,过程降水量281毫米,造成房屋倒塌,农田、公路被淹,水库溢洪,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2001年7月6日—7日,受4号台风“尤特”外围影响,全县出现暴雨(6日降水量91.2毫米),直接经济损失535万元。
  2002年8月5日—8日,受12号台风“北冕”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其中,连续2天大暴雨,过程降水量300毫米—400毫米,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1.24亿元。
  2003年8月22日,大坪乡受11号台风影响,房屋倒塌5间,民房前后塌方24处240立方米,双大公路、仙大公路塌方20多次,稻田受淹10公顷,茶园冲毁4.3公顷。前洋村村民高聪林被家门口溪水冲走死亡。
  2004年8月26日,受18号台风“艾利”的影响,感德镇境内遭受狂风暴雨的袭击,降水量100多毫米,地质灾害等级五级,全镇有10个村2万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9月15日—17日,受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的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龙涓乡1小时内降水量超过74毫米,举溪村村民陈加博、陈清花夫妇到内灶桥头一简易工棚避雨,因房后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而死亡。
  2005年9月2日,受13号台风“泰利”的正面袭击,全县出现大暴雨,带来严重灾情,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03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70公顷,成灾耕地面积47公顷,房屋倒塌94间、损坏125间,直接经济损失916.5万元。10月2日,受19号台风“龙王”的袭击,全县受灾18920人,房屋倒塌27间,直接经济损失594万元。
  2006年5月18日,受1号台风“珍珠”的袭击,全县普降大雨,降水量181.8毫米,受灾14.3万人,房屋倒塌6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4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69万元。长坑乡田中村村民刘壬癸房后山体滑坡,2个小孩被埋死亡。5月31日,受暴雨影响,尚卿乡科名村因山体滑坡造成一村民房屋倒塌,死亡2人。7月16日,受4号台风“碧利斯”的袭击,全县出现狂风暴雨,受灾16.71万人,房屋倒塌631幢1625间,山体滑坡1560处57万立方米,农作物受灾面积4620公顷,企业停产97家,水利设施损坏488处,直接经济损失14750万元。龙涓乡山体滑坡,造成一幢房屋倒塌,死亡6人,受伤4人。7月25日—27日,受5号台风“格美”的正面袭击,风力12级,全县受灾6.32万人,紧急转移灾民3.59万人,房屋倒塌138幢417间,山体滑坡506处253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9732万元。
  2007年6月6日—10日,全县出现连日大雨,过程降水量304.5毫米,受灾12.42万人,房屋倒塌26间,公路中断2条114处,农作物受灾面积41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46万元。8月13日—14日,受热雷雨的影响,全县出现暴雨,过程降水量超过67.4毫米,长坑、蓝田等5个乡(镇)过程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受灾33.37万人,死亡3人,房屋倒塌912间,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8159万元。
  二、旱灾
  1991年6月,全县出现持续性旱情,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公顷,其中,绝收180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75亿元。
  2002年2月6日—5月10日,全县降水量与常年比较偏少6成—7成,过程降水量为历年倒数第二位(仅次于1971年),出现严重干旱,影响农作物春播进度及其生长。
  2003年6月28日—7月26日、11月22日—2004年1月15日,全县连旱日数分别达29天、55天,为中旱。经济作物受灾严重,特别是幼龄茶树受影响较大,受旱面积5333公顷,其中,枯死40公顷,夏茶、暑茶产量、质量严重下降。
  2006年9月15日—11月22日,全县连续66天出现中旱;11月23日—12月29日,全县连续36天出现小旱,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三、寒害
  1991年12月28日—30日,全县出现一次寒潮过程,29日平均气温﹣0.4℃,为历史最低值,部分果树、蔬菜受到严重冻害。
  1992年3月,全县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烂种烂秧损失谷种3.2万公斤。
  1993年3月,全县气温偏低,早稻烂种烂秧损失谷种10.1万公斤。
  1999年12月17日—23日,受北方强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全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寒潮过程,23日凌晨城关地区气温﹣0.6℃,破历史上同期纪录。该寒潮过程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全县出现大范围霜冻,给农业牧业等带来严重冻灾。
  2001年11月—12月,全县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也较强,山区持续出现霜冻,有6个乡(镇)受灾,马铃薯、蔬菜等受冻面积667公顷。
  2002年12月7日—11日,县内山区出现寒潮天气,部分马铃薯、蔬菜受冻害。
  2005年1月1日—2日,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全县平均气温仅0.6℃,山区出现霜冻,农作物受到较大影响。
  2006年3月5日—6日,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全县平均气温仅0.9℃。3月12日—14日,全县平均气温5.7℃,达到寒潮标准,农作物春播受到影响。
  四、冰雹
  2003年7月27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祥华乡美仑村遭到冰雹袭击,农作物和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006年11月26日16时左右,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祥华乡福洋村下了冰雹,大如小卵石,不少屋顶瓦片被砸坏。
  五、风灾
  2005年3月22日16时33分,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飑线狂风横扫全县大部分地区,并出现雷雨交加,风速18米/秒(8级),其过程仅5分钟,却造成严重灾害,房屋受损4000多幢,公路塌方10多处,输电线杆损坏36根,死亡4人,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六、地质灾害
  安溪县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1991—2000年,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514处,年均发生灾害46.7处,其中,滑坡368处、崩塌137处、塌陷3处、泥石流6处;造成人员死亡247人,年均死亡22.4人、失踪5人、受伤495人(其中重伤35人);房屋倒塌26276间、损坏6360间,其中,1999—2000年,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1—2007年,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176处,年均发生灾害25.1处,其中,滑坡144处、崩塌24处、塌陷3处、泥石流5处;造成人员伤亡39人,年均死亡5.5人、受伤61人;房屋倒塌4381间、损坏77718间,其中,2005—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12.8亿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