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环境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025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环境与保护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1
页码: 60-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自然环境与保护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等。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

内容

安溪县地质处于华南褶皱系(又称华南准地台)东南部,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属南岭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构造体系,沉积岩及变质岩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2/3。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种类型,河系发育呈格子式分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934座,海拔最高1600米,最低仅32米。县域地处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
  (一)地层
  震旦系 为7亿年前沉积岩。龙北溪组,是安溪县最古老的地层,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霞庭村南华,剑斗镇剑斗村、后井村汤内坂等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716米。岩性上部为绿泥白云石英片岩,下部为绿泥片岩。
  上统、石炭系下统,分布于感德镇、剑斗镇东阳村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861米。岩性为二云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
  石炭系 为3亿年前沉积岩。林地组,主要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一带,零星分布于剑斗镇后井村汤内坂。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潘田449米,汤内坂处于古陆边缘厚度仅5.3米。岩性为石英砂砾岩、粉砂岩、千枚岩、硅泥岩、含铁砂质岩、石英岩、石英砂岩。
  黄龙组、船山组,零星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湖上乡珍地村、剑斗镇后井村汤内坂。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11米—147米。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
  二叠系 为2.9亿年前沉积岩。栖霞组,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霞春村,剑斗镇后井村、东阳村,湖上乡珍地村,尚卿乡青洋村等地。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96米—226米。岩性为含燧石条带状灰岩。
  文笔山组,分布于感德镇霞春村一带,剑斗镇东阳村山尾崎、东阳村东山,湖上乡珍地村等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17米—162米。岩性为硅质岩、土黄色、浅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童子岩组,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湖上乡珍地村,剑斗镇东阳村、后井村,感德镇霞春村、潘田村、尾厝村,福前农场坑仔口分场洋婆山等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49米—506米。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细砂岩及煤层。
  翠屏山组,分布于剑斗镇东阳村—尚卿乡青洋村东部及感德镇尾厝村北部、棠棣村西北部,福前农场南部等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39米—275米。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碳质粉砂岩、泥岩及煤线。
  大隆组,分布于感德镇尾厝村,桃舟乡棠棣村西北部等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157米。岩性为中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粉砂泥岩。
  三叠系 为2.5亿年前沉积岩。下统溪口组,主要分布于福前农场郭埔分场北部,感德镇尾厝村、潘田村西部,福田乡双垵村,桃舟乡棠棣村北部,零星分布于龙涓乡连祠村、湖头镇郭埔村。面积约5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45米—474米。岩性为条带状硅质岩、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砂质灰岩、泥质粉砂岩。
  大坑组,分布于龙涓乡连祠村、美岭村一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44米—68米。岩性为粉砂岩、炭质粉砂岩。
  文宾山组,分布于福前农场—福田乡丰都村后坪山一带及祥华乡福洋村,感德镇潘田村,龙涓乡碧岭村、下洋村、半林村,西坪镇珠洋村等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71米—763米。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中薄层高炭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侏罗系 为2.05亿年前沉积岩。梨山组,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附近、龙涓乡后田村、蓝田乡黄柏村朝天山东北部等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52米—701米。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
  漳平组,分布于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沉积厚度为877米。岩性为泥岩、砂岩。
  长林组,分布于福前农场北部—感德镇尾厝村、潘田村,湖头镇湖二村、郭埔村—金谷镇河山村西北部、五阆山—尚卿乡科山村高厝庵一带,湖上乡珍地村悬钟岩,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魁斗镇佛子格村东部,龙涓乡举溪村东溪等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08米—906米。岩性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岩。
  南园组,分布于福前农场,剑斗镇剑斗村,湖头镇郭埔村、半山村,祥华乡郑坑村竿花仑北部、美西村东北部、白珩村、白玉村、白坂村,白濑乡长基村,湖上乡飞新村,长坑乡衡阳村,蓝田乡黄柏村外黄柏益岭村石狮山、国光山,西坪镇珠洋村、阳星村,虎邱镇美庄村莲花山、朝天山、竹园村,芦田镇云山村紫云山、芦田村、三洋村,尚卿乡翰卿村,龙涓乡举溪村东溪北部,金谷镇金谷村、芸美村、魁斗镇魁斗村北部,龙门镇桂瑶村西部,蓬莱镇磜内村、上智村、岭东村、联盟村、龙居村,凤城镇等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74米—2259米。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熔岩、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
  坂头组,分布于参内乡田底村、剑斗镇仙荣村西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00米—1093米。岩性为凝灰质砂岩、花岗质砾岩。
  白垩系 为1.35亿年前沉积岩。沙县组,分布于桃舟乡桃舟村郭村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72米。岩性为凝灰质砾岩、花岗质砾岩。
  第三系 为0.65亿年前沉积岩。由于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挤压,县境内地壳不断上升,故缺失新生界第三系地层沉积岩层。
  第四系 为0.016亿年前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凤城、城厢、参内、蓬莱、官桥、龙门、虎邱、尚卿等乡(镇)河床开阔的山间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0米—22米。岩性为粘土、河质粘土、砂砾粘土、河砾卵石等。
  (二)侵入岩
  燕山早期晚侏罗系 县域曾发生5序幕次火山岩喷溢活动,侵入岩体共有13个。岩浆岩种类为:次石英闪长岩、次二长花岗、次安山玢岩、次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流纹岩6种。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 县域曾发生4次的侵入岩活动,至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又发生4次的侵入岩活动,侵入岩岩体共有83个。岩浆岩种类为:二长花岗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细粒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石英辉石闪长岩等13种,其中,长坑乡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岩岩体最大,面积255平方公里,同位素年龄测定为77百万年—108百万年。
  喜马拉雅山早晚期 县域各地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岩浆岩体的侵入活动。岩浆岩种类为: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含石英辉长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11种,其中,福田乡白桃村含石英辉长岩体最大,面积2.5平方公里,是加工石板材的原材料。
  (三)构造
  安溪县经历过漫长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以褶皱、断裂为主构造体系。
  褶皱 北部东西向背斜,分布于福田乡—剑斗镇;向斜分布于福田乡丰都村圆潭。由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层组成。
  中部偏东背斜,分布于尚卿乡青洋村—湖上乡珍地村,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西部南北向背斜,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角垵、香菇园;向背斜分布于感德镇潘田村石门堪、郑坑村、南林山。由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北东向晚侏罗系陆相碎屑火山岩系小盆地,分布于参内乡田底村南部、城厢镇勤内村、云顶山等地。火山基底隆起带,分布于剑斗镇一带。火山构造盆地,分布于芦田镇云山村紫云山,西坪镇西源村等地。北北东向晚白垩系构造盆地,分布于桃舟乡桃舟村郭村等地。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云中山等地。北西向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白濑乡长基村等地。
  断裂 东西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福田—剑斗—湖头,龙涓—西坪—凤城等地。
  南北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珍地—西坪—白花洋,山塔—双垵—招坑等地。
  北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凤城—东岭,金谷—尚卿—连祠等地。
  北北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洋婆山—云中山、桃舟—下洋、西山—上寮、仙荣—岐阳等地。
  北东东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大坪—洋婆山等地。
  北西向断裂带,主要分布于仙荣—湖头—凤城,银场—芦田—大坪等地。
  二、地貌
  (一)分区
  县域属戴云山脉西南端的主体部分,北部地势较高,海拔500米—1600米;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32米—579米。自湖头镇与湖上乡的交界线开始,经五阆山(海拔1256.7米),过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的福井,至龙门镇洋坑的跌死虎(海拔1044.4米)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
  外安溪 地势较为平缓,平均海拔300米—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盆地为主。面积978.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人口居住较为密集,约占全县人口54%。
  内安溪 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拔600米—700米,以山地为主,山峦陡峭,河谷狭窄,山脉走向各异。面积2078.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8%。人口分布较稀,约占全县人口46%。
  (二)类型
  中山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西北部。面积约10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3.3%,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占中山面积66%,海拔800米以下占中山面积34%。
  低山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7%,其中,海拔500米—800米占低山面积65%,海拔500米以下占低山面积35%。
  丘陵 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9%,其中,海拔250米—500米占丘陵面积65%,海拔250米以下占丘陵面积35%。
  盆地
  主要分布在凤城镇、城厢镇、参内乡、魁斗镇、蓬莱镇、金谷镇、湖头镇、龙门镇、官桥镇等地。面积约457.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其中,海拔50米—250米的河谷盆地面积占65%。
  (三)山脉
  主山脉 太华尖—紫云山—大坪山脉,为安溪的主山脉。从感德镇、福田乡与漳平市交界的太华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镇与桃舟乡接壤线向东南延伸,经感德镇潘田格转南过长坑乡与祥华乡毗邻的免仔格(漳泉格)至同发山(海拔1504.8米),过大太湖山(海拔1256.3米),继而向东南入蓝田乡黄柏乌石寨(海拔1130米),达芦田镇紫云山,转向西南到芦田镇新村林场,又转向虎邱镇双格,至大坪乡出境入厦门市同安区;又从龙门镇的桂林村入境,过桂林村云顶山(海拔1175.2米)沿安溪县与南安市接壤线向东北延伸,经官桥镇仁峰村大尖尾(海拔958.8米),达城厢镇路英村犁头标(海拔746.9米)、中尖、石古村稳固山(海拔876.6米),至城厢镇玉田村。主山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85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3.4%。
  支山脉
  潘田格—大雾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感德镇的潘田村潘田格过感德镇大坂村大雾山到剑斗镇圳下村。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0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5%。
  风过尖—大尖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长坑乡山格村的风过尖向东延伸,达金谷镇洋山村的大尖山(海拔720米),至元口村。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271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0.77%。
  国光山—清水岩山脉
  位于主山脉东侧。从蓝田乡九磜村国光山向东延伸至官桥镇新春村天马山(海拔670米),过城厢镇上营村观音山(海拔899米),达蓬莱镇的蓬莱山。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50%
  芦田—南林尖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西南部。从芦田镇芦田村西部过龙涓乡山后村南林尖,达半林林场金光镭山(海拔898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11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87.3%。
  壁岩山—佛耳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西侧。从祥华乡石狮村壁岩山至白玉村佛耳山。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66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80%。
  和春—大佛山山脉
  位于主山脉的西侧。从祥华乡和春村至大佛山,达福田乡福前农场。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18座,其中,无标名山峰占94%。
  钱塘山—镇抚山脉 由南安市钱塘山入境支分,西至镇抚、钟洋山,经大犁尖、大卫尖至凤冠山;东至镇抚,经雷田寨,至南安市高田凌云山。山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下。
  第二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征。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21℃,年降水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为泉州市最高气温;冬季短且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山峦起伏,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季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为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其生长季节比外安溪普遍推迟一个节气。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1991—2007年,全县(以城关地区,下同)年平均气温介于20.6℃—22.2℃之间。其地域分布为东南气温高、西北气温低。1992年,平均气温20.6℃,为历年最低纪录。1998年,平均气温22.2℃,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与常年比,气温偏高年份占14年,其中,从1996年起,连续12年均为偏高至异常偏高;气温偏低年份占3年。
  (二)极端气温
  1991—2007年,全县极端最高气温介于36.2℃—40.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介于﹣0.6℃—5.4℃之间。1991年12月29日,芦田镇极端最低气温﹣5.8℃,1999年12月23日,城关地区极端最低气温﹣0.6℃。2003年7月26日,城关地区极端最高气温40.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各季平均气温
  春季 (3月一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8.7℃—22.4℃之间,属正常状态。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6年为冷暖交替,后11年持续偏高,特别是2002年春季异常偏暖,季平均气温22.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春季增温较明显。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7.0℃—28.9℃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7年偏冷,后10年持续偏热。1997年,出现罕见的凉夏现象,季平均气温为27.0℃,为夏季的历史最低值。2003年,季平均气温28.9℃,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1.7℃—24.4℃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偏高年份占8年,偏低年份占2年,正常年份占7年。2005年,季平均气温24.4℃,为秋季的历史最高值。
  冬季 (12月—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2.7℃—15.5℃之间,较常年偏高0.8℃。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后11年都是暖冬,偏高年份占12年。2007年,季平均气温15.5℃,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降水量
  (一)年平均降水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309.9毫米—2460.0毫米之间。其地域分布差别较大,内安溪比外安溪多,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大。2000年,全县降水量2460毫米,为历年最大值。2003年,全县降水量1309.9毫米,为历年最少值,相差值1150毫米。全县年平均降水日数大于0.1毫米120天—161天。
  (二)各季平均降水量
  春季 (3月—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265.5毫米—822.5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4年。2006年,季降水量822.5毫米,为历年最高纪录。2007年,季降水量265.5毫米,为历年最少纪录。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523.2毫米—1595.7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2年,偏多年份占7年。受台风影响,2000年,季降水量1595.7毫米,2003年8月5日,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318.4毫米,皆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42.2毫米—568.0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3年。1995年,季降水量42.2毫米,为历史上最少纪录。
  冬季 (12月一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74.4毫米—356.8毫米之间。1998年,季降水量356.8毫米,为历史最高纪录。1999年,季降水量74.4毫米,仅次于1987年,为偏少值倒数第二位。
  四、日照蒸发
  (一)日照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介于1388小时—1920小时之间。1997年,平均日照时数1388小时,为1970年以来的最少纪录;2003年,平均日照时数1920小时,为历史最高纪录。从季节分布看,春、秋季接近常年,夏、冬季均属偏少。各季日照平均:春季235小时—376小时,夏季379小时—594小时,秋季386小时—569小时,冬季243小时—458小时。
  (二)蒸发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介于1159毫米—1969毫米之间。其年份差异较大,最少量与最多量相差近810毫米。全县2月平均蒸发量51毫米—126毫米,为全年最小值。全县7月平均蒸发量145毫米—228毫米,为全年最大值。从年度分布看,5月—11月蒸发总量占全年的70%,冬季至初春蒸发量较小。
  五、其他要素
  (一)风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风速介于1.1米/秒—1.7米/秒之间。季节的风速特点是,冬、春季风速较大,夏、秋季风速较小。年盛行风向的趋势是:1月—10月为偏东风,11月—12月多西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风向频率为18%。
  (二)气压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气压介于1003百帕—1008百帕之间。大都8月平均气压997百帕—1002百帕,为全年最低值,12月平均气压1012百帕—1017百帕,为全年最高值。
  (三)相对湿度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介于69%—79%之间。地域差异不大,2月—8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全年最大值,其中,6月最大值72%—86%;11月平均相对湿度58%—74%,为全年最小值。
  第三节水系水文
  一、水系
  县内有晋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东部属晋江水系,境内河流段流程320公里。在桃舟乡达新村云中山梯仔岭东南坡谷海拔893米处,为福建省第三大河晋江水系之正源。自源头至泉州入海口全长182公里。西部属九龙江水系,境内河流段流程160公里。
  二、径流与含沙量
  (一)径流
  1991—2007年,县内河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径流的月际间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月—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3%;枯水期10月—次年3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7%。年际间径流变化较大,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表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相似。晋江西溪年径流量14.83亿立方米—36.6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26.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1059.5毫米。
  (二)含沙量
  晋江西溪是福建省含沙量较大的河流,其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土壤侵蚀及山体滑坡,并以悬移质泥沙为主。1991—2007年,安溪水文站资料统计,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910公斤/立方米,平均侵蚀模数1010吨/平方公里。
  三、水位与流量
  1991—2007年,全县发生较大的洪水为:1999年10月9日,受14号台风影响,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西坪、村内雨量
  站点测量24小时降水量分别达308.4毫米和427.3毫米,均为历年首位,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4.42米,超警戒线2.42米,离危险水位0.10米,洪峰流量449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九年一遇。2000年6月18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安溪雨量站点测量24小时降水量达250.4毫米,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3.72米,超警戒线1.72米,洪峰流量3600立方米/秒,洪水重现期五年一遇。
  四、水文管理机构
  安溪水文站成立于1950年3月,是省、地水文局垂直领导的基层单位,位于清溪与蓝溪汇合口下游2.3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2466平方公里,占晋江西溪流域面积3101平方公里的79.5%。1991年,下设湖头、仙荣、官桥3个水位站及凤城、蓬莱、官岭、湖头、仙荣、感德、珊屏、长虹、尚卿、西坪、官桥、村内、珠洋、龙涓14个雨量站。1995年1月,安溪水文站改属省水利厅。1997年6月至2007年,改属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全站人员7人。
  第四节土壤植被
  一、土壤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1991—2007年,全县耕地土壤有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潮土等5个土类,8个亚类,19个土属。
  1.水稻土
  系全县主要耕地土壤,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因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面积25740公顷。有3个主要亚类:
  渗育型水稻土 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14040公顷。其耕作底层、犁底层表潜现象明显,心土层处于氧化状态,形成氧化淀积层(黄泥层),为该土壤的主要标态。有4个土属:(1)黄泥田土属:全县分布较广,面积13841公顷。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凝灰岩的坡积、残积及部分冲积母质发育而成,耕作层厚度14.9±1.49厘米,有机质含量1.68±0.35%,速效钾59±24.28ppm,全氮0.98%,碱解氮123.5ppm,速效磷3.16±1.96ppmpH值5—6。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灰黄泥沙田、黄泥沙田5个土种。(2)红土田土属:布于山坡分,地梯田上,面积19公顷。由花岗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风化物残积或坡积物发育而成。水耕年限短,土体发育弱,土层浅薄,耕作层厚度13.8±1.33厘米,有机质含量1.6±0.43%,全氮0.066%,碱解氮126ppm,速效磷2.7±1.47ppm,速效钾57±15.10ppm,pH值4.8—5.5。有红土田1个土种。(3)白土田土属:分布于山丘坡地梯田及山垄峡谷下部,面积9公顷。土体中铁、锰淋失,硅、铝被漂洗白化,含细沙多,呈白色。耕作层厚度15±1.73厘米,有机质含量1.06±0.17%,全氮0.062%,碱解氮55ppm,速效磷2.3±0.43ppm,速效钾53±15.1ppm,pH值5.2—5.4。有白鳝泥田1个土种。(4)沙质田土属:分布于沿溪两岸,面积171公顷。由冲积田质发育而成,其地下水位低,成土过程短,沙壤渗漏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弱,耕作层厚度14.95±2.085厘米,有机质含量1.6±0.32%,全氮0.084%,碱解氮88.5ppm,pH值5.7。有沙层田、黄沙田2个土种。
  潴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面积7073.3公顷。其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土壤孔隙处于水分饱和状态,铁、锰被还原,剖面呈不同程度的潴育现象。有4个土属:(1)乌泥田土属:分布于冲积河谷盆地,面积13.4公顷。其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呈乌灰色,微团粒结构,多孔隙,通透性、保水保肥性好,耕作层厚度17.3±0.95厘米,有机质含量2±0.25%,全氮0.121±0.018%,速效磷2.1±0.99ppm,速效钾41±23.4ppmpH值6.2,为县内上等肥力土壤。(2)灰泥田土属:分布于河谷盆地及村落附近,面积4434公顷。其,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土质疏松,多孔隙,通气性好,耕作层厚度17.18±1.41厘米,有机质含量2.23±0.273%,全氮0.116±0.016%,碱解氮151±16.45ppm,速效磷5.05±2.94ppm,速效钾59.25±23.32ppm,pH值5.1—5.8。有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沙底灰泥田等4个土种。(3)潮沙田土属:分布于冲积河谷盆地及河流两岸的阶地上,面积2613.3公顷。其成土母质是冲积、沉积物;粉沙性,剖面发育明显、土层深厚,多孔隙,通气性好,耕作层保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2.7±0.77%,全氮0.152±0.028%,碱解氮157±9.19ppm,速效磷6.25±2.89ppm,速效钾53±18.39ppm,pH值5.25。有乌沙泥田、灰泥田2个土种。(4)石灰泥土属:分布于湖上乡珍地、感德霞村等地,面积12.6公顷。耕作层厚度14.6±0.88厘米,有机质含量2.9±0.41%,全氮0.13±0.018%,速效钾60±29.9ppm,速效磷3.2±1.28ppm,pH值7.3—8.3。有石灰泥田1个土种。
  潜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面积4626.7公顷。其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没有渗育层和淀斑层,土壤剖面潜育化特征明显。有2个土属:(1)青泥田土属:全县有零星分布,面积311.7公顷。其前身是烂泥田,经开沟排水改造而成。耕作层厚度15.8±1.2厘米,有机质含量
  1.8±0.29%,全氮0.112%,碱解氮152ppm。有青泥田1个土种。(2)冷烂田土属:全县各地都有零星分布,面积4315公顷。其土层处于还原状态,有冷水型和冷烂型两类。土层深厚,亚铁反应强烈;耕作层厚度19.56±2.52厘米,有机质含量2.03±0.245%,全氮0.143%,碱解氮169ppm。有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2.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于外安溪海拔50米—250米的低丘台地上,面积107.87公顷。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分凝灰熔岩。耕地土壤有一个赤土亚类,多为旱作土壤。有2个土属:(1)赤土属:分布于外安溪,面积51.07公顷。系砖红壤性红壤发育成的耕地土壤,土层较浅,保水保肥能力差,耕作层厚度15±3.4厘米,有机质含量1.4±0.52%,全氮0.072%,碱解氮117ppmpH值4.7—5.5。有赤土1个土种。(2)赤沙土属:分布于水土流失区,面积56.8公顷。发育于粗晶花,岗岩的低山丘陵坡地上,质地沙化,耕作层厚度小于12厘米,有机质含量0.23%,全氮0.023%,碱解氮58ppm,pH值5.0。有赤沙土1个土种。
  3.红壤
  系地带性土壤,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面积808.07公顷。有红土1个亚类,2个土属:(1)红泥土土属:是全县分布较广的旱作耕地,面积554.87公顷。耕作层厚度22厘米,有机质含量1.46%,全氮0.08%,全磷0.045%,全钾0.74%,pH值4.9—5.7。有灰红泥土、红泥土2个土种。(2)红泥沙土土属:分布于全县各地,面积323.2公顷。养分缺,肥力低,耕作层厚度14.6±1.9厘米,有机质含量1.25±0.295%,全氮0.041%,碱解氮107ppm,速效磷1.7±0.795ppm,速效钾42±20.6ppm,pH值4.9—6.8。有红泥沙土、红沙土2个土种。
  4.黄壤
  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地,面积530.67公顷。成土母质以凝灰溶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耕种而成的农业旱作黄泥土土壤亚类。有2个土属:(1)黄泥土土属:分布于内安溪,面积350.4公顷。耕作层厚度18±2.07厘米,有机质含量1.7±0.275%,全氮0.114%,碱解氮161ppm,速效磷3.0±1.2ppm,速效钾120±32.5ppmpH值5.5。有黄泥土1个土种。(2)黄泥沙土属:分布于内安溪山地徒坡上,面积180.27公顷。耕作,层厚度17.1±1.8厘米,有机质含量1.74±0.29%,全氮0.092%,碱解氮105ppm,速效磷2.8±0.94ppm,速效钾112±31ppm,pH值5.9。有黄泥沙1个土种。
  5.潮土 分布于溪流两岸的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面积274.33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有2个亚类:
  淤土 分布于外安溪主要溪流两岸,为第四纪冲、洪积物堆积而成,面积39.93公顷。其地下水位70—120厘米,地下水夜间可达地表,使其反潮。由于水文、地质的影响,铁、锰氧化物处于氧化还原过程特征。耕作层厚度17.7±2.75厘米,有机质含量1.54±0.275%,全氮0.085%,速效磷2.41±0.9ppm,速效钾34±11ppmpH值5.8。有潮沙土1个土属,潮沙土1个土种。
  沙土 多为第四纪冲积母质起来,经旱耕熟化而成的农业土壤,面积234.4公顷。土层深厚,水源良好。有3个土属:(1)沙泥土土属:分布于近溪边,常受季节性洪水浸渍,有明显的泥沙发育,沉积层,并有多量的铁锰斑块,面积14公顷。土层深厚,养分不高。耕作层厚度17±4.36厘米,有机质含量1.47±0.23%,全氮0.077%,碱解氮104ppm,速效磷2.2±0.35ppm,速效钾76±30.6ppmpH值5.2。有千层沙土1个土种。(2)黄沙土土属:分布于近溪边的河漫滩上,面积136.4公顷。在洪水,期易受涝害,土壤松散,易漏水漏肥,熟化度低,耕作层厚度16.7±2.24厘米,有机质含量1.3±0.28%,全氮0.67%,碱解氮67.5ppm,速效磷3.9±1.54ppm,速效钾61±15.8ppmpH值5.8—6.8。有黄沙土1个土种。(3)灰沙土土属:分布于溪流两岸阶地上,面积84公顷。耕作年,限较久,熟化度较高,耕作层厚度17±4.36厘米,全氮含量0.072%,碱解氮140ppm,速效磷2.2±0.35ppm,速效钾72±30.2ppm,pH值5.9。有灰沙土1个土种。
  全县耕地土壤普查面积27460.94公顷,一级土壤占10.23%,二级土壤占36.26%,三级(差的)土壤占53.51%。
  (二)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1991—2007年,全县山地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6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
  1.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于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9966.67公顷,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2个亚类,5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于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2.红壤
  是全县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180026.67公顷,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骨性红壤5个亚类,24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厚度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度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度6.3厘米。
  3.黄壤
  分布于800米以下的中山地区,面积25846.67公顷,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厚度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3个亚类。黄壤亚类占山地面积9.73%,土层厚度135厘米,腐殖质层厚度9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度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地面积2.07%,土层厚度72厘米,腐殖质层厚度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4.黄棕壤 紫色土 石灰性土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和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486.65公顷,占山地面积0.23%。
  全县山地土壤肥力普查,面积216326.66公顷,属一等肥力面积9593.33公顷,占4.43%;二等肥力面积188573.33公顷,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18160公顷,占8.39%;总体肥力属中等水平。
  二、植被
  1995年,据省植被区划和安溪县植被调查,全县有两个明显的植被带:西北部的常绿阔叶林(照叶林)植被带和东南部的南亚热带植被带。大致界限是从剑斗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扶地、山格凤冠尖、珊屏同发山、田中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尖一线为界。界西北部为照叶林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仍出现区域性的照叶林植被。
  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原生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除感德镇达新太华山北坡有较大面积的照叶林外,在祥华乡福洋西洋坎、福洋尾、祥东标仑以及丰田林场、福前农场等,仅有小面积呈零星分布的次生照叶林。其主要乔木树种有甜槠、石栎、两广石栎、栎叶枇杷、细柄蕈树、蕈树、青岗栎、少叶黄杞、木荷、虎皮楠、凤凰润楠、新木姜、大叶楠、红楠、狭叶四照花、丝栗栲、树参等。大面积植被仍处于不同阶段的逆行演替过程中,原生植被多被马尾松林、杉木林、建柏林、黄山松林及毛竹林等人工林或天然林所代替。东南部原生植被现无完整地块,只有过渡性的亚热带雨林残迹可见。龙涓乡崎畲山后廖坑口、内灶东庵圳,虎邱镇福洋西坑口等地尚有小面积的亚热带雨林残存。其主要树种有丝栗栲、厚壳桂、木荷、红楠、红栲、鹅掌柴、笔罗子、臂型果、猴耳环、闽粤栲、甜槠、山杜英、华南桂、香叶树等。大面积的植被是被马尾松幼林、小面积杉木林,相思树木及灌丛草坡所代替。
  据调查和初步鉴定,已知的植物种类有145科,399属,685种(或变种、变型),大体可分6个植被类型,42个群系,43个群丛。
  第五节 自然灾害
  一、洪涝灾害
  1992年5月13日,金谷、湖头、剑斗镇出现暴雨,湖头镇突发山洪,死亡8人,失踪2人,桥梁冲塌6座,早稻被洪水淹没而绝收近66.66公顷。
  1993年6月9日—11日,全县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雨、暴雨,湖头、剑斗、祥华、芦田等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因灾死亡11人,受伤20多人。
  1994年6月16日—18日,湖头、剑斗、感德、祥华、尚卿等乡(镇)普降大雨,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死亡17人,重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3650万元。
  1999年6月7日,受3号台风外围影响,全县大部分乡(镇)普降大雨,过程降水量147.4毫米,长坑乡田中村一名妇女被洪水冲走死亡。10月9日,受14号热带风暴的正面袭击,全县出现大暴雨,降水量181.8毫米,城关晋江西溪最高水位44.42米,超警戒线2.42米,造成死亡10人,失踪2人,受伤3人,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
  2000年6月17日—19日,受南海低压倒槽弱冷空气南下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仅18日降水量243.3毫米,城关晋江西溪水位43.72米,超警戒线1.72米,因灾死亡17人。8月22日—24日,受10号台风“碧利斯”的正面袭击,全县连日暴雨,过程降水量281毫米,造成房屋倒塌,农田、公路被淹,水库溢洪,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2001年7月6日—7日,受4号台风“尤特”外围影响,全县出现暴雨(6日降水量91.2毫米),直接经济损失535万元。
  2002年8月5日—8日,受12号台风“北冕”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其中,连续2天大暴雨,过程降水量300毫米—400毫米,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1.24亿元。
  2003年8月22日,大坪乡受11号台风影响,房屋倒塌5间,民房前后塌方24处240立方米,双大公路、仙大公路塌方20多次,稻田受淹10公顷,茶园冲毁4.3公顷。前洋村村民高聪林被家门口溪水冲走死亡。
  2004年8月26日,受18号台风“艾利”的影响,感德镇境内遭受狂风暴雨的袭击,降水量100多毫米,地质灾害等级五级,全镇有10个村2万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9月15日—17日,受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的影响,全县连续3天暴雨,龙涓乡1小时内降水量超过74毫米,举溪村村民陈加博、陈清花夫妇到内灶桥头一简易工棚避雨,因房后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而死亡。
  2005年9月2日,受13号台风“泰利”的正面袭击,全县出现大暴雨,带来严重灾情,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03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70公顷,成灾耕地面积47公顷,房屋倒塌94间、损坏125间,直接经济损失916.5万元。10月2日,受19号台风“龙王”的袭击,全县受灾18920人,房屋倒塌27间,直接经济损失594万元。
  2006年5月18日,受1号台风“珍珠”的袭击,全县普降大雨,降水量181.8毫米,受灾14.3万人,房屋倒塌6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4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69万元。长坑乡田中村村民刘壬癸房后山体滑坡,2个小孩被埋死亡。5月31日,受暴雨影响,尚卿乡科名村因山体滑坡造成一村民房屋倒塌,死亡2人。7月16日,受4号台风“碧利斯”的袭击,全县出现狂风暴雨,受灾16.71万人,房屋倒塌631幢1625间,山体滑坡1560处57万立方米,农作物受灾面积4620公顷,企业停产97家,水利设施损坏488处,直接经济损失14750万元。龙涓乡山体滑坡,造成一幢房屋倒塌,死亡6人,受伤4人。7月25日—27日,受5号台风“格美”的正面袭击,风力12级,全县受灾6.32万人,紧急转移灾民3.59万人,房屋倒塌138幢417间,山体滑坡506处253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9732万元。
  2007年6月6日—10日,全县出现连日大雨,过程降水量304.5毫米,受灾12.42万人,房屋倒塌26间,公路中断2条114处,农作物受灾面积41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46万元。8月13日—14日,受热雷雨的影响,全县出现暴雨,过程降水量超过67.4毫米,长坑、蓝田等5个乡(镇)过程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受灾33.37万人,死亡3人,房屋倒塌912间,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8159万元。
  二、旱灾
  1991年6月,全县出现持续性旱情,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公顷,其中,绝收180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75亿元。
  2002年2月6日—5月10日,全县降水量与常年比较偏少6成—7成,过程降水量为历年倒数第二位(仅次于1971年),出现严重干旱,影响农作物春播进度及其生长。
  2003年6月28日—7月26日、11月22日—2004年1月15日,全县连旱日数分别达29天、55天,为中旱。经济作物受灾严重,特别是幼龄茶树受影响较大,受旱面积5333公顷,其中,枯死40公顷,夏茶、暑茶产量、质量严重下降。
  2006年9月15日—11月22日,全县连续66天出现中旱;11月23日—12月29日,全县连续36天出现小旱,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三、寒害
  1991年12月28日—30日,全县出现一次寒潮过程,29日平均气温﹣0.4℃,为历史最低值,部分果树、蔬菜受到严重冻害。
  1992年3月,全县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烂种烂秧损失谷种3.2万公斤。
  1993年3月,全县气温偏低,早稻烂种烂秧损失谷种10.1万公斤。
  1999年12月17日—23日,受北方强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全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寒潮过程,23日凌晨城关地区气温﹣0.6℃,破历史上同期纪录。该寒潮过程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全县出现大范围霜冻,给农业牧业等带来严重冻灾。
  2001年11月—12月,全县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也较强,山区持续出现霜冻,有6个乡(镇)受灾,马铃薯、蔬菜等受冻面积667公顷。
  2002年12月7日—11日,县内山区出现寒潮天气,部分马铃薯、蔬菜受冻害。
  2005年1月1日—2日,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全县平均气温仅0.6℃,山区出现霜冻,农作物受到较大影响。
  2006年3月5日—6日,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全县平均气温仅0.9℃。3月12日—14日,全县平均气温5.7℃,达到寒潮标准,农作物春播受到影响。
  四、冰雹
  2003年7月27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祥华乡美仑村遭到冰雹袭击,农作物和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006年11月26日16时左右,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祥华乡福洋村下了冰雹,大如小卵石,不少屋顶瓦片被砸坏。
  五、风灾
  2005年3月22日16时33分,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飑线狂风横扫全县大部分地区,并出现雷雨交加,风速18米/秒(8级),其过程仅5分钟,却造成严重灾害,房屋受损4000多幢,公路塌方10多处,输电线杆损坏36根,死亡4人,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六、地质灾害
  安溪县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1991—2000年,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514处,年均发生灾害46.7处,其中,滑坡368处、崩塌137处、塌陷3处、泥石流6处;造成人员死亡247人,年均死亡22.4人、失踪5人、受伤495人(其中重伤35人);房屋倒塌26276间、损坏6360间,其中,1999—2000年,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1—2007年,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176处,年均发生灾害25.1处,其中,滑坡144处、崩塌24处、塌陷3处、泥石流5处;造成人员伤亡39人,年均死亡5.5人、受伤61人;房屋倒塌4381间、损坏77718间,其中,2005—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12.8亿元。
  第二章 环境保护
  1991—2007年,安溪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项目建设逐年增多,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和车辆增加,粉尘、废水污染逐年增多,区域环境污染指数呈上升态势。县政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县环保局发挥“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和环境监管,落实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大力开展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污染源综合整治,限期治理污染超标企业,关停、取缔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企业,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环境污染指数明显下降,环境质量逐年好转和改善。
  第一节 环境质量
  一、大气环境
  1991年,县城区年平均可吸入颗粒物(TSP)3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7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
  级。1996年,县城区年平均可吸入TSP36微克/立方米、S028微克/立方米、NO212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仍保持一级。
  2000—2007年,县城区每年按144天(每月12天)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大气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的天数达144天。历年监测结果显示,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为二级;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山、阆苑岩、龙门省级森林公园和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县内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安溪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
  二、水环境
  安溪有两大水系,从感德镇潘田至祥华乡、长坑乡交界的兔仔格,经蓝田乡乌土、芦田镇银瓶山,西坪镇羊角尖,直至虎邱镇双格,为两大水系分水线。线东的水流注入晋江,称晋江水系;线西的水流注入九龙江,称九龙江水系。县内河流位于晋江水系上游。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多数分布于晋江水系沿岸,工业门类中以钢铁冶炼、火电、选矿、水泥、石材等行业为主。在城市河段及工业集中区下游河段河流污染较为严重。1998—2006年,县内流域各断面监测显示,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中总磷(P)、化学需氧量(COD)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粪大肠菌群指数高,属有机型污染。
  晋江水系 1991年,晋江水系清溪桥断面,饮用水源地P为0.01毫克/升、COD为7.5毫克/升、BOD5为1.2毫克/升,其他20项污染物因子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类水质的标准。2002—2007年,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除粪大肠菌群外,其他28项污染物因子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类水质的标准,晋江西溪各控制断面保持三类水质。
  九龙江水系 1991—2002年,县域九龙江水系沿江工业企业少,河流水质受污染程度低,各河段达到二类水质。2003—2007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流域水质有所下降,各河段保持在三类水质。
  三、声环境
  1991年,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58.5分贝。1995年,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2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59.6分贝。2003—2005年,监测点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分别为54.3分贝、54.9分贝和53.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年平均值分别为60.4分贝、67.7分贝和64.2分贝。2006—2007年,监测点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分别为55.6分贝和56.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年平均值分别为66.5分贝和65.9分贝,分别达到区域环境噪声二类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四类标准。
  第二节 环境治理
  一、废气治理
  1991—1993年,开展工业烟尘污染治理。县化肥厂、三安炼铁厂安装除尘设备;仙荣火电厂、县制药有限公司进行锅炉改造,减少烟尘排放量。1994—1995年,开展三安炼铁厂高炉煤气除尘和县钢铁厂炉窑除尘治理。1998年,开展水泥业污染整治。湖头水泥厂、金谷水泥厂、三兴石凤水泥厂、县水泥厂完成生产线扬尘点的静电除尘治理。1999年,县政府制定《安溪县水泥业粉尘污染整治方案》,部署水泥业粉尘污染整治工作,发放18万元贷款扶持县水泥厂、湖头水泥厂、县第二水泥厂3家国有水泥企业进行治理。12月,金谷水泥厂、三兴石凤水泥厂等10家水泥企业共完成17条水泥生产线静电除尘治理任务。2000年,开展水泥业粉尘治理“一控双达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工业污染源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气和地面水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整治工作。全县18家水泥企业共投入资金约2500万元,完成30条水泥生产线的治理任务。珍地、华剑等9家水泥厂共关闭9条生产线;仙荣等3家水泥厂停产5条生产线,削减粉尘排放量4.5万吨。
  2001年,开展城区燃煤锅炉改造,推广以油、气、电为主要能源结构的清洁工业生产,实现城区创建烟尘控制区5.4平方公里,烟尘控制覆盖率达100%。2002—2003年,完成集安炼铁有限公司高炉尾气治理任务和三安集团公司轧钢生产线配套治理任务。2004年,全县15家水泥厂进行新一轮治理,共投入资金3215万元,配套静电、水除尘器等除尘设施195套,经市、县环境监测站监测,15家水泥厂的粉尘排放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共削减水泥粉尘排放量4.38万吨。2005年,开展城区油烟整治,酒店、菜馆、小吃店配套油烟净化器,减少油烟污染扰民。全县水泥企业共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升级污染防治设施,采用布袋除尘技术,立窑实现无烟无尘排放。2007年,继续开展城区油烟污染整治。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列为重点区域,宾馆酒店、烧烤店、大排档列为重点,逐片逐店督促改造治理,消除油烟污染。
  二、废水治理
  1991年,对县医院、铭选医院污染源进行治理。1993年,督促县造纸厂建立制浆废水污染治理设施。1994—1995年,对凤华制衣有限公司、闽华蓄电池厂、东成钟表配件实业有限公司、二轻造纸厂、感德选矿厂、珍地选矿厂、青洋选矿厂等企业生产废水进行限期治理。1996—1998年,开展铁矿、选矿废水专项整治。完成潘洛铁矿尾矿坝的建设和感德、大格、华地、珍地4家选矿厂的配套治理设施建设,取缔5家未经审批和没有配套治理设施的小型铁矿选矿企业。开展再生纸、印花、漂染等行业的专项治理。完成艺华印花厂、安星丝花厂、诚志工艺品厂、县制药厂、闽华电池厂、湖头造纸厂、安星造纸厂、县电冶厂造纸分厂、二轻造纸厂9家企业废水治理。1999年,县政府制定《安溪县官桥、龙门石材加工企业污染整治方案》,县环保局制定《安溪县官桥、龙门石材加工企业污染整治实施办法》,对两镇有废水排放的107家石材加工企业分3批进行限期治理。至年底,完成98家石材企业污染治理任务。
  2000年,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48家水污染型企业完成排污口规范化整治,2家企业排污口安装流量计,4家企业的排放口实现远程在线监控。2001年6月,县环保、公安、广电、电力和城厢镇政府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城厢镇玉田村12家小电镀厂进行破坏性取缔。2002年,开展竹藤加工企业污染整治,督促有废水排放的竹藤工艺品厂进行限期治理,聚丰工艺厂、富华工艺厂等18家竹藤加工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并通过监测达标验收。11月,县环保、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联合开展“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大检查。
  2003—2004年,在防治“非典”期间,县环保局与卫生局联合主持并完成感德、龙涓等11家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治理设施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工作,督促医疗单位建设废水治理设施。2004年底,22家医院医疗废水处理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2005—2006年,巩固“零点计划”(至2005年1月1日零时,两江沿岸的工业污染源未配套防治设施或未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全部关停)成果,列入重点监控的闽华电池厂、丰成纸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的工业废水实现达标排放。督促藤铁工艺品企业治理酸洗、电泳工序产生的废水。县环保、水利、卫生、城管和凤城镇政府联合开展城区饮用水源取水口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清理河道及岸边垃圾,拆除保护区内与供水无关的设施,竖立20块水源保护界碑,将官桥、湖头镇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水源纳入日常检查和保护工作。2007年,县环保局制定洗车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县洗车行业进行污染整治。
  三、固体废弃物治理
  1991年,对珍地选矿厂环保设施、排土场、尾矿处理工程进行限期整治。1997年起,开展石材加工企业的废石渣治理。官桥镇率先开辟塘垅和大坵头两个废石渣专用堆放场。1999年,对官桥镇、龙门镇107家石材加工企业分3批进行限期治理。官桥镇、龙门镇各建成3个废石渣堆放场,建立统一清渣队伍,实行废石渣统一清运。2000年,建成金厝垅、格窟、凤内、新田等8个废石渣堆放场,官桥、龙门两镇环保办人员加强巡查监管,防止废石渣乱堆放。
  2001年,在城厢镇过溪村征用0.53公顷土地建设垃圾填埋场。2002年,购置2台(每台10吨)垃圾焚烧炉,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2003—2004年,县环保局与官桥镇、龙门镇联合开展不定期夜间巡查,督促石材加工企业规范生产。官桥、龙门引进2家企业,利用废石渣作原料生产建筑材料。2005—2007年,督促县医院、县中医院、官桥医院、湖头医院等7家重点医疗单位配套建设环保设施,医疗废物全部委托泉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龙门镇扩建3个石渣堆放场,县环保局扶持4家企业开发废石渣回收利用。建成桃舟、龙涓、感德、大坪、长坑、剑斗6个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
  四、噪声治理
  1994年,对金谷水泥厂、凤华制衣有限公司工业噪声进行治理。1995年,县环保局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城区文化娱乐场所噪声的通告》,对城区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进行整治。1997年,县政府作出《关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意见的报告》,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1999年,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2001年,分片分期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共3片1.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率100%,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为53.2分贝、夜间为42.3分贝。
  2001—2007年,每年中、高考期间,县环保局加强考点学校周边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组织人员进行巡查和监测,24小时开通“110”投诉电话,接到投诉及时处理。
  五、地质灾害防治
  (一)地质灾害监测
  1991年始,建立《安溪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落实“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灾抗灾方针,构建三级〔县、乡(镇)、村(居)〕群测群防网络和三大防抗系统(气象预警报系统、应急反应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至2001年,共避免地质灾害发生20多次,挽回经济损失9580万元。
  2002年8月29日,安溪县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中心成立(简称县地监中心),挂靠县国土资源局。2004年5月,安溪县地质灾害研究所成立,并在全县24个乡(镇)成立地质灾害监测站,在271个地质灾害重点村成立监测组,共配备监测人员620人,监测工具300套。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完善明白卡与避险卡(简称两卡),建卡立档636份。绘制县、乡(镇)、村(居)《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三级网络图》《安溪县地质灾害分布和易发区划图、防治规划图》。县国土资源局筹措近100万元专项资金,对乡(镇)监测站进行达标建设,建立“一表四图四制度”等,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微机化和网络化。在地质灾害易发期,县地监中心和各监测站实行24小时值班,保证群测群防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为各级领导做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减少地质灾害发生。2007年,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逐步健全运行。
  (二)地质灾害预警
  2003年,由县气象局与县国土资源局田平阳、卓万生、刘国治、林添水、刘玲玲联合研发的“安溪县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报系统”,在防抗台风暴雨和3次强降雨中发挥较大作用,为全县挽回经济损失约4500万元。2004年12月5日,该系统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由县国土资源局与市国土资源局卓万生、刘国治、戴全福、魏克良、邱耿华、池希武、张华南共同研发的“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在泉州市投入运行,实现“早、细、实、全、清”的可控与在控性和微机化、信息化管理,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2006年11月27日,该系统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建设用地评估备案
  2005—2007年,县国土资源局对各类建设用地,凡未经有资质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一律不准开工建设。3年间,各类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共78宗,其中,工业用地64宗,房地产开发用地6宗,矿山开发用地8宗。
  (四)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
  2000年9月,虎邱金榜中学滑坡地质灾害点采用工程治理。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及市、县、镇各有关部门共下拨治理专款165万元(其中国土资源部60万元)。聘请省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对该校后山进行削坡减载、建排洪沟、抗滑桩、骨架护坡、挡土墙等治理,至2003年3月竣工,基本消除隐患。
  2005年5月—10月,泉州市公路局安溪分局投入资金46万元,对省道307线魁斗加油站斜对面地质灾害点,采用加拿大专利技术“金字塔绿色边坡系统”(绿色生态防护技术)治理,共治理边坡2300立方米,保证过往行人与行车安全。
  (五)以矿救灾整体搬迁
  见本志卷十三《城乡建设》第五章第二节第三目。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2003年,县政府提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生态功能退化。2004—2005年,县环保局协助林业部门建设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对铁路、省道、晋江西溪干流两侧禁采区“青山挂白”进行专项治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官桥、龙门、剑斗、感德、湖上、尚卿等乡(镇),开展以开采花岗岩、石灰石、铁矿石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取缔和关闭规模小、效益差、环境破坏严重的采矿点,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实施“碧水”“蓝天”等六大工程建设。开展创建“生态示范乡镇”活动,蓬莱、大坪、福田、桃舟等乡(镇)先后通过市级生态示范乡(镇)验收。清水岩旅游风景区、安溪闽华电池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获得ISO14000认证。
  2006年,县政府启动建设1.33万公顷生态茶园工程,县环保、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联合开展生态茶园建设专项检查,严厉查处毁林种茶行为,恢复生态平衡。8月,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切实做好“晋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县政府启动实施“晋江源”保护工程,制定《晋江西溪流域两侧一重山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规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在晋江西溪、蓝溪上游流域两侧一重山建设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2007年,全面落实“显山、露水、增绿、加亮、改造、拓展、配套、人文、品位”九大举措,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38.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4平方米。
  第四节 环境管理
  一、环境宣传教育
  1991年起,县环保局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都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把环保宣传与文艺、体育、法律咨询活动联系起来,提高宣传效果。1992年,在县委党校开设环保课程。1998年6月,与安溪职业中专学校联办环保专业班,组织县实验小学学生参加全省庆“六一”、倡环保的“贝登杯”书画大赛,赵鸿泽获得一等奖。2000年起,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后有县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被授予省级“绿色学校”,有20所学校被授予市级“绿色学校”,有33所学校被授予县级“绿色学校”。2004年,在慈山农业中学创建环境教育基地,每年全县中小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2005年,创建绿色社区(小区)活动,城区世纪广场和富华林美2个小区被县授予首批县级“绿色小区”称号;2006年5月,世纪广场和富华林美2个小区被市授予市级“绿色小区”称号;12月,组织全县中学生参加第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环境新闻竞赛,蓝溪中学林培煌、俊民中学李子祺均获得初中组二等奖;恒兴中学黄玲玲获得高中组二等奖。2007年,凤城镇龙苑新村被授予市级“绿色社区”称号。
  二、环境规划
  1996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政府编制的《安溪县水环境规划》。12月,《安溪县县城环境规划》通过由省环保局主持的专家论证。2003年11月,县政府编制《安溪县生态功能区划》,强化环境监管,防止生态功能退化。12月,省政府批复由县政府编制的《安溪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2006年7月,县政府编制《安溪县畜禽污染治理规划(2006—2010年)》,确定治理重点为晋江西溪、九龙江等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对2005年底未治理或治理不彻底的常年存栏量200头以上的生猪集约化养殖场进行治理。12月,由县环保局主持、委托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编制《安溪县官桥镇晋江蓝溪燎原村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和《安溪县湖头镇火烧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2007年2月,县环保局编制《安溪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并报县政府批准实施。4月,由县环保局主持,委托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编制《安溪县县城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修订方案》。5月,由县政府主持、城市建设研究院(国家)规划编制《安溪县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安溪县域乡镇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两项规划对城区和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设施配置、处理方式及卫生填埋场布局等进行规划。9月,由县政府主持、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编制《安溪县生态县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生态县五年规划目标和实施保障措施。
  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1991年4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通知》,确定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和“三同时”(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计划、经济、建设、工商、土地、银行等单位不得办理立项、审批、征地、贷款、营业执照等手续。
  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施行,县环保局依照法律法规严把项目审批关,对建设项目加强跟踪管理,提高“三同时”执行率。至2007年,全县共审批建设项目4669个。三安钢铁厂年产30万吨轧钢生产线、蓝田水库电站、白濑一级水电站,三元集发水泥厂、湖头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凯鹰电源电器、闽华电池公司、县城污水处理厂、仙苑220千伏变电站、安溪制药有限公司、曲斗香酒业有限公司11个重点项目上报省、市环保局审批。全县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135个。
  四、县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实施
  1991年,县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环保、国土、经贸、财政、市政和有关乡(镇)负责实施,县环保局、监察局监督落实,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环保责任目标主要内容为环境质量目标、污染控制目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目标、环保投入目标、环境监管能力六项。县环保局于每年年初制定县长环保责任书年度考核任务分解表,报县政府审批实施,各责任单位按照目标要求进行落实,并做好考核项目基础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县环保局承担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年度考核项目较多,约占65%,同时负责组织开展监督落实、自查总结、迎检准备工作。每两年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安溪县始终排在前列,至2007年,安溪县共有7次被市政府授予“完成年度县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
  五、污染源管理
  1996年,开展放射性污染物申报登记工作。2006年,全县共有辐射源的单位13家,在用密封放射源33个,其中,已办理许可证单位7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9家;涉及电磁辐射设备单位3家,广播电视发射台4台,100千伏以上变电站2座。2006—2007年,县环保局组织各放射源使用单位参加省级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学习培训,签订安全防范工作责任书。
  六、排污费征管
  1991年4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对全县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排污费的通知》。排污费收缴采取“收支两条线”,县财政按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2003年7月1日,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县环境监理所每年12月开展污染企业下一年度排污申报工作,核对排污企业排放的项目、种类、数量,按照新标准重新核算排污收费,实行按季度统一征收入库。至2007年没变。
  第五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县环境保护局 1985年,安溪县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为安溪县建委内设机构,没有独立编制。1990年4月,撤销安溪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安溪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局成立(简称县环保局),科级建制,行政编制5人。1996年7月,县环保局内设秘书股、管理监督股、法规宣教股,行政编制8人,工勤1人。2002年7月,更名为安溪县环境保护局,秘书股改为人秘股,行政编制6人,工勤1人。2007年,增设行政审批股,编制没变。
  二、事业机构
  县环境监察大队 1990年10月,安溪县建委下属安溪县排污收费监理所划归环保局管理,编制4人。1996年,县排污收费监理所更名为县环境监理所,编制7人。2004年4月,县环境监理所更名为县环境监察大队。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县环境监测站 1991年7月,安溪县环境监测站成立,隶属县环保局,编制3人。1996年,编制7人。2001年12月,县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环保局、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具有资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2002年,编制10人。2007年6月,县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标准化三级站达标验收,编制10人。
  第六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状况
  1991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39.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7.64%,其中,强度流失面积101.84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18.87%。1996年,开展定量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每平方公里大于500吨)683.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2.36%,其中,强度流失、极强度流失、剧烈流失面积140.02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2.04%。流失强度最大的官桥、龙门镇,侵蚀模数每年超过5000吨/平方公里。1998年,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测算,全县侵蚀坡地年平均侵蚀厚度为0.3厘米,流失地平均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3834.38吨,年流失量311.18万吨。1999年10月,受第14号台风影响,龙门镇锁蛟水库上游因崩岗等造成水土流失下泄的大量泥沙流冲跨水库坝体,埋压下游10多公顷的农田和3家石板材厂,造成6死1伤,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2002年调查,全县发生崩岗4243处,占全省崩岗总数一半左右,涉及全县24个乡(镇),面积19.24平方公里,其中,弧形、瓢形崩岗分别占40.7%、39.5%,混合形崩岗占7.4%,爪形崩岗占4.4%。至2007年,全县因水土流失耕地受灾面积33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47%。水利设施淤塞,如城厢镇林前水库,官桥镇中心水库、乌坝水库和龙门镇锁蛟水库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淤满报废。
  二、水土流失治理
  (一)机制创新
  1991年,改变过去按计划分配任务、单纯政府投资的治理方式,落实“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以个人承包为主的治理新机制。是年起,城厢镇个体户陈金良继续承包10.7公顷的崩岗侵蚀劣地,投资100万元,连续进行综合治理,一个“庄园式”的果园——勤德果场已具雏形,年收入5万元以上。1994年,官桥镇工商户郭栋梁承包33.3公顷崩岗区,投资160多万元,建立隆德综合开发果林场,并配套建立鱼池、畜舍等。1996—1997年,尚卿乡科洋村工商户黄金安承包开发治理133.4公顷荒山,种植杨梅、毛竹和木荷,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台胞蔡国辉投资600多万元,创办金谷镇幸美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种植茶树和果树133.3公顷,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专业大户。
  (二)封禁治理
  1991年,在城厢、官桥、长坑3个重点乡(镇)开展山林封禁治理,封禁片区0.21万公顷,连封3年,并进行补植。至2007年,其他乡(镇)也普遍开展封山育林,特别是在晋江西溪两岸一重山的7个乡(镇)都进行大面积的封禁,效果比较显著。
  (三)综合治理
  1996—2001年,县水保委制定《安溪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6—2010年)》《2001—2004年安溪县晋江西溪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和《安溪县崩岗侵蚀综合治理规划》等,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04年9月18日—20日,水利部在安溪召开南方崩岗防治规划技术研讨会;10月—11月,美国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主任、普渡大学教授黄基华博士等,泰国土地开发部一处处长克星萨克等先后到安溪考察水土保持工作。至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52021公顷,并形成三种综合治理崩岗的模式。
  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 1991年,官桥镇塘垅崩岗侵蚀区继续作为“福建省崩岗侵蚀规律及治理模式研究”课题试验基地,以拦蓄泥沙和恢复植被作为主要目标,实施坡面治理和沟壑治理,采取“马尾松(原有)+大叶相思+小毛豆+石决明”“马尾松(原有)+杨梅+大叶相思”等草灌乔混交治理;在崩岗沟内修建谷坊,在小流域主干及其重要支流修建拦沙坝,种植深根性的香根草带,草带间种植藤枝竹和经济效益较高的绿竹或麻竹,部分套种湿地松和桉树等。1995年测定,调查点植被覆盖率由试验前的15%提高到82%,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38%提高至0.91%,泥沙拦蓄率97%,许多地带性灌木和耐阴的灌草丛已蔓入,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成为福建省植被重建的典范。
  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 1998年,龙门镇对崩岗区支离破碎的坡面进行强度削坡,并修建一批谷坊、拦沙坝、排水沟、道路等配套措施,既保护下游66.7多公顷农田、400多户居民点及省道206线公路安全,又整理出工业用地115.6公顷,建成安溪工业区龙桥园。至2007年,全县通过该治理模式,增加工业用地近200公顷。
  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 2003年起,在官桥恒美崩岗侵蚀区修筑挡土墙、谷坊的同时,对土柱林立的“蜡烛山”进行削坡平整,按水土保持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建成前有埂后有沟梯壁种草的水平梯田,种植铁观音20多公顷,并修建蓄水池,拦、排水沟和机耕路等配套设施。至2007年底,全县通过这种治理模式增加茶果园200多公顷,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四)项目治理 “十百千”示范工程项目1991年,水利部开始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项目,安溪县在城厢、官桥、龙门、虎邱等镇集中连片治理,其中,集中搞好龙门镇仙西小流域和尚卿乡科洋小流域规划为实施的重点。至1997年,项目区群众投资30.5万元,投工7.2万工日,推进综合治理防治体系全面建设。2001年5月和2003年8月,城厢镇土楼小流域和虎邱镇洪恩岩小流域,立项治理均通过水利部达标检查验收,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绿麻竹工程项目 1991年,安溪县确定白濑、剑斗、感德等12个乡(镇)为绿、麻竹工程建设项目,采取以村、户联办,专业户承包种植管理为主的形式,分段实施治理。1998年,全县共投入400万元,群众集资384万元,投工7.04万工日,种植绿、麻竹及丛生竹533.3公顷。至2000年,完成“两水系”主支流沿溪两岸种植绿、麻竹和丛生竹0.17万公顷。绿、麻竹工程在固土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工代赈项目 1991—1996年,省计委先后下达安溪县四批“以工代赈”工业品指标20万元,用于封山育林和供煤点建设。县政府成立“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和协调全县“以工代赈”工作;物资、银行部门及时协助工业品与资金的转换,资金转化率100%;县计委拨出专项物资指标支持项目实施。6年间,全县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用于官桥镇、龙门镇的崩岗治理和长坑乡水利建设等项目;全县布设供煤点109个,投资358万元,供煤35万吨;挂钩封、禁山林面积7.5万公顷。
  亚行贷款项目 1996年,安溪县为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制定《关于分解落实安溪县利用亚行贷款,实施水土保持与乡村发展项目贷款配套资金的通知》,积极向上级争取利用亚行贷款,至1998年底,全县先后得到亚行贷款163.99万美元,分别用于虎邱镇、大坪乡等乡(镇)坡地改造和尚卿乡小水电建设等项目。
  省市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
  2001—2002年,2005—2007年,全县先后利用省、市预算内的专项资金310万元,基本完成市级水土保持精品工程——勤德果场综合治理工程、文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安溪县蓝溪流域(恒美片、和平片、莲峰片、规坑片)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项目
  1998—2007年,安溪县得到国家预算内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国债)680万元,先后用于榜寨小流域鬼崆崩岗侵蚀区综合治理工程,土楼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晋江西溪蓝溪支流崩岗侵蚀劣地综合治理Ⅰ期工程,蓝溪流域崩岗侵蚀恶劣地综合治理Ⅱ期工程,官桥恒美小流域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蓝溪片(洋坑铜锣山)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魁斗小流域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和龙涓片(下洋)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通过崩岗治理,项目区山头转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矿区水土流失治理
  1996—2006年,县财政每年从矿业管理规费中拨出30%,作为矿山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官桥镇根田坝、曾厝坝、台安坝、程厝坝,龙门镇锁蛟坝、凤内坝等一批水保工程,治理矿区迹地面积105.14公顷,矿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
  三、机构与管理
  (一)机构
  1991年,安溪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简称县水土办)隶属县农办,干部、职工13人。1992年,安溪县水土保持监督站成立,增加编制2人。1999年,县水土办内设机关事务股、亚行贷款项目办、预防监督站、规划治理股、水土保持试验站5个股、站,编制18人。2002—2007年,县水土办改为隶属县水利局,机构、编制没变。
  (二)管理
  监督管理
  200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县水土办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开展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三权”(处罚权、审批权、收费权)“一案”(水土保持方案)“四同时”(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制度,遏制“五乱”(乱开垦、乱开矿、乱采石、乱砍伐、乱倒土石渣)违法行为。2002年,县水土办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县水土保持试验站与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联合开展茶园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开展执法监督检查98次。2007年,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着重对矿业开采、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建设、荒地开垦、林木采伐和城镇建设等项目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监控。
  补偿费征收
  1991一2007年,对县域内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地貌植物、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始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7年共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076万元。
  水土保持案件查处
  1991—1997年,查处违法违章开采矿产128起,调解矿区纠纷347起。1998年4月,金谷水泥厂把大量废土倒入溪中,县水土办接到群众举报后,赶到现场,调查核实,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4000元;是年,查处违法违章案件80起,罚款1.81万元,调解水土流失纠纷37起,落实迹地治理53.3公顷。2007年,查处破坏水土资源案件596起,查处违法开垦林地35公顷。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