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厦门市对虾抗病毒机理研究两项成果通过验收评审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唯一号: 130132020210002598
事件名称: 2007年5月厦门市对虾抗病毒机理研究两项成果通过验收评审
文件路径: 1301/01/object/PDF/1301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499.pdf
事件类型: 社会事件
起始时间: 2007年5月
发生地点: 厦门市

事件描述

2007年5月,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承担的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感染机理研究”和“分子标记及其在海水良种培育中的应用”两个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专家们认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感染机理研究”项目建立大量制备完整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粒子的新方法,操作简便,纯度高,病毒量大并保持高度的感染性。进行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粒子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该病毒粒子至少由20种膜蛋白、7种核衣壳蛋白和1种链接蛋白组成,确证了其中相关病毒的膜蛋白和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同时发现能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宿主细胞骨架蛋白结合,参与病毒核衣壳向细胞核迁移过程,并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相互作用。上述研究为筛选阻断病毒感染药物提供了候选靶点。该项目在国际病毒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9篇SCI收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超额完成合同指标,为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分子标记及其在海水良种培育中的应用”的研究中,获得对虾抗病毒相关基因70多个。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对虾抗病毒基因和一种通过调控血细胞吞噬活性参与抗病毒免疫的蛋白,并证实其具有抗病毒作用,揭示了甲壳动物抗病毒的一种新机制。研究了在抗病毒对虾中存在的点突变,以求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抗病毒对虾良种选育。同时首次发现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存在和基因多样性,提示该基因多样性可能是低等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该项研究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两个项目均获通过。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8

《厦门年鉴.2008》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