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郑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唯一号: 130130020210000022
人物姓名: 陈郑熄
文件路径: 1301/01/object/PDF/1301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628.pdf
出生年: 1911年
卒年: 2008年3月12日

传略

陈郑煊,1911年出生于漳州,从小喜爱民间文艺,师承皮影老艺人“牛仔师”学艺。抗战期间,参加龙溪抗敌会宣工团,自编自演皮影戏《抗日英雄小白龙》、《金门失陷记》等,并运用闽南的民谣形式编写了几十首“救亡弹词”,与彭冲等人一道在漳州宣传抗日,利用皮影戏唤醒民众抗日热情。他对皮影艺术进行大胆的改革:增加人物关节活动,使之能开枪、开炮、取物,增大影窗,舞台设计能折合,照明改用汽灯或电灯,能表演飞机投弹、房屋倒塌、战舰行进等,并配以音响。 解放后,到厦门六中任美术教师,继续从事皮影戏的编演。1954年6月,在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中,由他编剧兼主演的新编现代剧《一把菜刀换机枪》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但此后不久,被错打成“右派”,失去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在厦门中山路摆地摊捏面人。生活虽然艰苦,但对皮影戏的热情不减,每天晚上收摊回家,都在家中表演皮影戏,让家人、邻居欣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郑煊获平反,受邀到碧山小学皮影戏兴趣小组当顾问,热心培养接班人,还教家里的孙子学习皮影表演。上世纪90年代,应台湾皮影艺术界邀请去台湾献艺,与台湾的木偶戏演员同台表演。此后,他克服疾病困扰完成了《皮影戏杂谈》、《皮偶的制作》等7万多字的专著,系统阐述皮影艺术理论,为总结和研究福建省皮影艺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1年2月,入选文化部《中国地方艺术人才年鉴》;2002年2月,获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耄龄双馨”奖。2008年3月12日病逝。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9

《厦门年鉴.20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资料收录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美术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