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81
颗粒名称: 民生问题
分类号: D669
页数: 11
页码: 548-5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民生问题情况。其中包括全国14个副省级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厦门社会阶层调查报告、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调查、商品房价格调查等。
关键词: 2005年 厦门市 民生问题

内容

【全国14个副省级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全国目前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涵盖了全国东、中、西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胶东半岛。这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在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统计局农调队将厦门市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同其他13个副省级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寻求缩短差距、消弭不足的途径(由于资料所限,深圳市不在比较之列)。
  一、总量指标。
  1.经济总量。副省级城市虽然行政级别相同,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政策差异等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均衡,总体来说,呈现一种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陆的格局。14个副省级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第二层次是杭州市、成都市、青岛市、宁波市、武汉市、大连市、沈阳市、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亿元左右;第三层次是哈尔滨市、济南市、长春市、西安市和厦门市。
  2.城市居民收入。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14443元,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比最多的广州市16884.16元少2441.16元,为广州的85.54%;与最少的西安市8549.03元相比,多5893.97元,是西安的168.35%。
  3.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个副省级城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广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均超过6000元;第二级别是厦门市、青岛市、大连市、南京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5000~6000元之间;第三级别是哈尔滨市、济南市、武汉市、沈阳市、长春市、西安市和成都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4年,厦门市人均纯收入5647元,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4位,同第一位的宁波市相差1470.93元,为宁波的80.47%。与最少的西安市3142.78元相比,高出2504.22元,是西安的179.68%。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7元,城乡收入比是2.56,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比差距最大的济南市的2.92少0.36个百分点,比差距最小的大连市的2.03多0.53个百分点。
  二、比较分析。
  1.人均纯收入较高,但增长速度较慢。厦门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各个副省级城市中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其增长速度仅为9.6%,列第13位,与第1位的哈尔滨市(23.1%)相差甚远。除了广州市的8.1%比厦门增长速度稍慢外,其他城市一般都在11%以上(西安市是10.75%)。过慢的增长速度将制约厦门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2.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高。厦门市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88元,比最多的宁波市4024.92元少1636.92元,为宁波的59.33%。厦门市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42.29%,在前两个级别的城市中比例最少,与广州市的58.17%、杭州市的56.58%、宁波市的57.35%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市在工资性收入上与第一级别的差距造成了总体上的差距。
  3.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各区不平衡。据厦门市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43元,增长11.8%;而同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47元,同比增加495元,增长9.6%,城乡收入人均比例为2.56:1,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远高于差距最小的大连市的2.03。厦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47元,其中:厦门市郊7561元,同安区4763元,翔安区4617元。可以看出厦门市城乡发展还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同安和翔安两区成为厦门市农民收入的两大滞后点,农民收入只有市郊的62%。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厦门社会阶层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由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实施,采取多阶段抽样法在厦门岛内抽取1000户居民进行入户访问。样本构成为:男性占47.6%,女性占52.4%;受访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5%,初中19%,高中35.5%,大专21.9%,本科及以上10.2%;受访者年龄,30岁以下35.7%,31~40岁29.2%,41~50岁18.7%,51~60岁8.6%,61岁7.8%。
  一、阶层认同。
  (一)阶层意识
  在调查对象中,37.9%认为“厦门社会存在明显的阶层”,47.4%认为“厦门社会存在阶层”。另外,调查也发现有12.65%的人不清楚厦门社会是否存在不同社会阶层,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61%,可能由于文化程度太低,他们还不理解社会阶层的内涵,也不清楚社会分层的现状。但总体上,厦门居民阶层意识明显,大多数厦门市民已经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其中76.1%的人同意“社会阶层客观存在”的看法,43.9%的调查对象同意“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合理的”说法,53.8%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阶层间存在合理流动”,68.8%的调查对象也认识到“社会阶层差距正在拉大”。
  社会阶层差别可以分为外在的标志和内在实质差异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社会成员外在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而后者则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财富、权力、地位等抽象性资源。从调查结果来看,厦门社会阶层差别的外在标志前三位分别是:住宅小区(81.7%)、交通工具(78.9%)和交际对象(63.1%)。从厦门社会阶层差别的内在不同上讲,受访者认为厦门社会阶层间的实质差异前三位分别是:金钱财富(86.5%)、社会地位(84.4%)和权力(82.4%)。
  (二)阶层结构
  厦门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完整。十大现代社会阶层基本具备,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合理化。各阶层结构所占比例为: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54%)、私营企业主(2.38%)、经理人员(4.9%)、专业技术人员(13%)、办事人员(21.10%)、个体户(7.90%)、商业服务人员(12%)、产业工人(7.77%)、农民(2.06%)、城市失业无业者(14.26%)、其他(12.04%),这表明厦门十大阶层构成情况已经接近“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从调查中关于个人社会等级的自我认定上也可以发现,“上”、“下”等级的社会成员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占2.55%和9.35%;而“中上”、“中等”、“中下”等级社会成员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分别占7.82%、48.8%和17.7%,这些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个体户阶层,他们的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42%。不过,调查中仍有1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属于这十大社会阶层,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或社会阶层,13.8%的人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等级位置,可见,当前厦门社会的阶层认同还存在一定的模糊现象。
  (三)阶层素质
  1.各阶层文化程度分布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2.55%;私营企业主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占该阶层的35.71%;经理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和大专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5.48%和32.3%;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大专、大学本科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5.4%和29.3%;办事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占该阶层的56.82%;个体户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0%和36%;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和大专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7.8%和27%;产业工人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1.3%和31.25%;农民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该阶层的75%;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占该阶层的37.8%和23.33%。
  2.不同文化层次群体中的阶层构成情况。在厦门社会群体中,文盲多为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占该群体的63.64%;文化程度为初小的社会群体,较大部分属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为42.11 %,另一部分主要属于个体户阶层,比例约为26.3%;文化程度为高小的社会群体中,较大部分属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为42.11%,另一部分主要属于产业工人阶层,比例约为26.3%;文化程度为初中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32.08%)、个体户阶层(14.2%)、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3.2%);文化程度为高中、中技校、职高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37.9%)、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4.1%)、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10.61%);文化程度为大专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27.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4.8%)、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7.1%);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阶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构成,分别占该群体的50%和22.9%;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阶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构成,分别占该群体的50%和25%。
  从厦门各个文化学历层次人群中的阶层构成状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阶层地位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超高,在社会中越容易向上流动,越容易进入地位高的社会阶层中去。从各个社会阶层内部的文化程度分布表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已经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无缘;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基本上不属于个体户或农民阶层。可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社会成员向上流动,有助于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四)阶层地位
  1.各阶层的个人社会地位自我认同情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以“中等”和“中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57.14%和28.57%;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全部集中在“中等”、 “中上”和“上”三个层次,分别占该阶层的60%、33.33%和6.67%;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户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以“中等”为主,比例超过50%,分别占各所在阶层的56.67%、64.23%、56.34%和52.27%;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的个人地位自我认同情况较为离散,从“上”到“下”都有分布,但仍以“中等”为主,分别占各所在阶层的41.43%和46.67%;农民阶层的个人自我地位认同偏低,最高认同是“中等”,占42.86%,而28.6%的农民阶层个人自我定位为“下”;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中28.6%的人“不清楚”如何认定个人自我社会地位,同时有50.67%的人认为自我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和“下”。
  2.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认同情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以“中等”和“中下”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67%和26.67%;私营企业主阶层以“中等”和“中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6.67%和20%,另有6.67%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地位为“上层”;经理人员阶层以“中等”为主,占该阶层的58.6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以“中等”和“中下层”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0.51%和31.65%;办事人员阶层以“中下层”为主,占该阶层的44.44%。
  (五)阶层收入
  1.不同阶层的个人月收入分布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和2001~3000元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3.33%和25%;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5000元以上为主,占该阶层的27.3%;经理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2001~3000元、1501~2000元和5000元以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5%、20.83%和16.7%;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1~2000元为主,占该阶层的30.3%;办事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为主,占该阶层的14.95%;个体户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和800元以下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8.95%和28.9%;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72.27%,其中27.8%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产业工人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81.4%,其中31.3%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农民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100%,其中71.4%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60.7%。
  2.不同阶层的收支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837.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77181.8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20.13元;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6527.27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66509.0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69.7元;经理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4156.2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101142.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44.44元;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3022.17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49807.6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25.61元;办事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2375.73,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2319.4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70.99元;个体户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405.26,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6613.5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8.29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496.1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8235.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26.13元;产业工人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601.06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25708.5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79.51元;农民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842.86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177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5元;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934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22992.1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36.81元。
  二、阶层消费。
  (一)家庭总体支出
  1.家庭月支出情况。厦门各阶层家庭月支出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260元,私营企业主阶层3055元,经理人员阶层4196元,专业技术人员阶层3997元,办事人员阶层2134元,个体户阶层2933元,商业服务人员2345元,产业工人阶层1897元,农民阶层1151元,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1217元,其他阶层2336元。
  受访者的家庭月支出情况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家庭月支出在1501~2000元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4%。在分析阶层与平均家庭月支出的关系时发现:经理人员阶层的家庭月支出水平最高,达4106元。而农民阶层的家庭月支出水平最低,仅1151元。通过比较平均值的分析显示:主观认定个人属于中上等级的家庭月支出最高,达5191元。其次依次是上等3080元、中等2570元、中下2244元、不清楚2016元、下等1360元。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说,受访者个人主观认定的等级和其家庭月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
  2.不同阶层花费的差别。调查显示:62.2%的厦门居民每个月的个人支出是在800元以下。女性受访者的个人月支出在总体上低于男性的。个人月支出与主观认定的等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个人认定自己的等级越高,个人的月支出也越高。认为自己属于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和其他阶层的受访者,其总体的个人月支出水平偏低。认为自己属于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体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其总体的个人月支出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月支出较高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二)家庭主要开支
  1.子女教育支出占首位。调查显示,不论是属于上等阶层、中等阶层还是下等阶层的受访者,平均支出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子女教育支出、还贷支出、旅游支出。除了农民阶层,其他无论是哪个阶层,教育支出都是排在支出项目的第一位的。对于农民阶层来说,首要的是还贷支出。这一支出次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社会的状况:人们普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贷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日趋多元化,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上等阶层花费最高的是红白喜事支出、其次为子女教育支出、第三是食品支出。中上阶层支出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子女教育支出、旅游支出、还贷支出。中等阶层支出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子女教育支出、还贷支出、旅游支出。中下阶层家庭的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支出、旅游支出、还贷支出。而下等阶层的家庭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支出、红白喜事支出、食品支出。统计表明,只有下等阶层的受访者在家庭支出的前三位中有食品支出,这说明人们的收入越高,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少。而对于农民阶层来说,首要的是还贷支出,其旅游支出为零。而对于城市失业无业这一阶层,排在第一位的却是旅游支出。这似乎与现实有些矛盾。但可能是阶层认同的问题。部分退休的受访者亦认为自己是属于城市无业阶层的,所以造成这一“特殊的数字”。
  2.储蓄的目的。通过分析显示:厦门市民储蓄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子女的教育,占31.9%;其次是投资创业23.2%;第三是买房子19.6%;第四是养老18.2%;最后一位是健康8.1%。
  而阶层与储蓄目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阶层对储蓄抱有不同的目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来说,储蓄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投资创业。而对于其他的阶层来说,储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民阶层、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来说,对子女教育的储蓄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58.3%和43.3%。
  3.消费习惯。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消费习惯还是比较实际的。79.5%的受访者选择“实用的才买下来”,20%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就买下来”,1 %的人选择“朋友推荐的就买下来”。调查中并未发现性别、阶层与消费习惯存在明显的差别。对受访者花钱习惯的调查显示:66.2%的受访者选择了“量入为出,略有节余”,29%的人选择“尽量把钱存起来”,只有4%的人选择“今天花明天的钱”。虽然对家庭支出项目的调查显示还贷支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人们的消费观念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但储蓄观念依然是人们的一项重要选择。
  (三)耐用品消费
  从总体上来看,厦门市民的耐用消费品以移动电话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69.3%;其次是电冰箱(69.2%);第三位是洗衣机(63.7%);第四是空调(52.2%)。调查发现,对于移动电话、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这些基本的耐用消费品来说,阶层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尤其是移动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已经是相当普遍,拥有量最高的是经理人员,达90.3%;而拥有量最低的城市失业无业者也达到51.1%。而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几种生活必需品的普及率电也超过一半,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但是家用轿车和钢琴的占有率却是相当低,分别是8.7%和5.1%。
  从纵向来看,对于家用轿车这类耐用消费品来说,拥有比例最大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经理人员,分别占46.7%和38.7%;农民阶层的占有比例为零,其次是城市失业无业者(2.2%)和产业工人(4.1%)。而电脑占有比例最大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86.7%)、专业技术人员(74.4%)、国家和社会管理者(68.8%)、经理人员(67.7%),而占有比例最少的是城市失业无业者和农民阶层,分别仅有2%和7.7%。钢琴作为一种高雅的耐用消费品,其总体的占有比例较低,拥有者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13.4%)、私营企业主阶层(13.3%)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12.5%)。拥有比例最低的依然是农民阶层,没有任何个人拥有钢琴,城市失业无业者和产业工人也仅有0、1.1%和2%。
  从总体上看,农民阶层拥有各类消费品的比例最低,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各类消费品的比例最高。
  (四)住房状况
  1.各阶层住房情况。厦门十大社会阶层住房情况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和“已购公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67%和26.67%;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为主,比例高达53.33%;经理人员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和“己购公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7.93%和20.69%;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1.03%和28.21%;办事人员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1.25%和21.88%;个体户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私房”为主,占该阶层的34.8%;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住房以“老私房”和“租借的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5%和20.6%;产业工人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老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4.44%和17.8%;农民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私房”、“老私房”、 “租借的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0%、20%、20%和20%;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公房”为主,占该阶层的45.88%。
  2.对房价的看法。认为厦门房价高已成为被调查者的共识,88.5%的人认为房价高,其中有32.6%的人认为高得离谱,但仍有16%的人准备于2005年买房。应该说16%的比例不低,除了居住的需求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55%的人担心2005年厦门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2001~4000元的商品房价格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范围;22.1%的人认为2001~3000元的房价可以接受;19.9%的人认为3001~4000元的房价可以接受;4001~5000元的房价只有4%的人可以接受;5001~8000元以上的比例就急剧下降只有0.4%的人可以接受;而到了8001元以上有一个轻度反弹,有0.7%的人可以接受。
  3.购房者的阶层划分和购房目的。从打算购房者的阶层划分来看,私营企业主占的比例最大,达到总数的40%,其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产业工人的欲购房者比例也很高,有20%,高于经理人员。
  大多数的购房者买房的目的是出于自己居住的需要,这部分人占28%;作为投资之用的购房者(俗称“炒房”)为数也不少,占9.1 %。
  4.不同收入承受房价的差异。从个人月收入来看,不同受访者对可接受的商品房价格也有一定差异,其中以月收入在2001~3000元这一组最高,他们可接受的商品房的平均价格为3650元,其次是4001~5000元这一组,为3550元。而不同阶层对可接受的商品房价格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其中以私营企业主这一阶层能够接受的商品房平均价格最高,为3416.67元,接下来依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经理人员,分别为3408.06元,3346.15元以及3273.91元。
  (五)交通工具选择
  1.各阶层的交通方式。厦门社会各阶层个人上班采用的交通方式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2.5%;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采用“家用轿车或出租车”,占该阶层的60%;经理人员阶层以“公交车”和“家用轿车或出租车”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1.94%和38.7%;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9.51%;办事人员阶层上班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58.65%;个体户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52%;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1.84%;产业工人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8.09%;农民阶层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3.33%和33.33%;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75.29%。
  2.各阶层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对个人上下班或出行的交通方式的调查显示,人们的首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62%),然后依次是:步行(15%)、自行车(10%)、家用轿车或出租车(8%)、摩托车或助动车(5%)。可以看出,公交车依然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厦门,由于公交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所以公交车依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3.本年度买车意愿。尽管2004年厦门的车市低迷,消费者更多的是持币观望,但仍有9.27%的人准备于2005年买车。调查还发现女性是汽车消费的巨大潜在市场,在买车方面女性还略高于男性。
  (六)闲暇时间消费
  1.各阶层的闲暇时间。通过与各阶层相互分析,可以看出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阶层是最忙的,而城市失业无业者因为没有工作,闲暇时间最多。从横向来看各个阶层的闲暇时间,接近60%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能保证一个月至少休息两天,而略超过40%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则公务繁忙。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较忙碌的一个阶层,虽然64.3%的私营企业主选择了“一年忙到头”,但是也有35.7%的私营企业主至少有30天左右的闲暇时间。绝大多数的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阶层有比较固定的闲暇时间。个体户阶层有将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很忙碌,不过其中14.3%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30天左右的闲暇时间,10.2%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60天左右,还有4%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90天以上。而农民阶层有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忙忙碌碌的,仅有9.1%的农民认为无事可做,36.4%的农民有1~2个月的休息时间。而对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绝大部分是无事可做,仅有23.7%的失业无业者通过再就业,以期能改变现状。
  2.闲暇时间的安排。在调查中,对“闲暇时间如何安排”(多选),厦门各阶层人士的回答各不相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看电影、录像(62.5%)、体育活动(56.3%)、上网(56.3%);私营企业主阶层:看电影、录像(40.0%)、旅游(38.5%)、体育活动(35.7%);经理人员:读书看报(54.8%)、看电影、录像(51.6%)、体育活动(41.9%);专业技术人员:看电影、录像(59.3%)、读书看报(57.5%)、体育活动(39.7%);办事人员:看电影、录像(72.4%)、读书看报(47.6%)、逛商场(38.2%);个体户:看电影、录像(84.1%)、读书看报(55.6%)、逛商场(38.9%);商业服务人员的闲暇安排是:看电影、录像(72.5%)、读书看报(54.4%)、上网(44.6%);产业工人:看电影、录像(74.5%)、读书看报(39.1%)、体育活动(27.3%);农民阶层的闲暇安排相对比较单一,一半都集中在看电影、录像,其次是读书看报(40.0%)、排在第三的是上网(30%);城市失业无业者的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影、录像(79.5%)、读书看报(38.5%)、抚养教育子女(31.1%)。
  闲暇时间的安排也符合阶层的特性,个体户阶层把看电影录像、搓麻将、打扑克、宗教活动、钓鱼作为闲暇时间的主要安排;私营企业主阶层去电影院、歌舞厅、读书看报选择比例最高;体育活动、旅游、串门聊天、下棋和上网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首要选择;养花、鸟、鱼则是经理人员阶层喜欢比例最高;听广播、录音、抚养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病人则是办事人员选择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学习文化技术的比例最高;逛商场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选择最多。
  厦门地处旅游胜地,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也很高,37%的被调查者近期有外出旅游的打算,其中21.5%的人目的地是省外,5.1%的是欧美,4.8%的是东南亚国家,4%是省内。尽管省外游仍占多数,但境外游的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欧美国家,已经赶超东南亚国家,成为境外游的一个新热点。 3.休假和加班。从总体上看,党政机关、教科文机构的职工假期都比较正常,而医疗卫生、工业和服务业的职工工作的负荷较高,假期相对较少。在全部受访者中,47.6%的人一个月有8天假期,16.6%%的人一个月休假4天,但也有4.8%的人没有一天休息。加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经常加班的人占28.9%,34.2%的人有时加班,26.9%的人很少加班,但是有9.8%的人声称从来没加过班。加班工资普遍是在平常工资的1~2倍之间,而没有加班工资的也占了22.3%。
  三、社会生活。
  (一)阶层价值观
  1.择偶标准。在调查中,针对未婚者的择偶标准特地列出了11个条件,分别是地位、感觉、品德、金钱、相貌、经历、能力、学历、年龄、地域和家庭。经统计分析,一些外在的条件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看中,如年龄(0.6%)、经历(0.9%)、相貌(1.4%)、地位(1.7%)、学历(2%)、家庭(3.5%)、金钱(4.3%),甚至地域方面的歧视也在消除;而一些内在的条件渐渐成为择偶首要考虑的因素,如品德(47.7%)、能力(19%)、感觉(18.8%)等。这说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素质的提高,人们在对待婚姻幸福方面在乎更多的是品质,相信的是能力。容颜易逝,钱财也乃身外之物,唯有双方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才是维系感情的纽带。
  不过,不同性别的访问对象在对待择偶标准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相对而言,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更强调在择偶时的“感觉”,有多达25.7%的男性受访者认为感觉是最重要的,而女性受访者强调感觉的比例只有12.1%。另一方面,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受访者更强调对方的能力,前者的比例是25.4%,而后者只有13.2%。
  2.了解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厦门市民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83.8%)、报纸(59.6%)、网络(33.5%)、广播(13.7%)、手机(9.1%)。尽管电视和报纸依然是传播媒介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网络的出现,传统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网络已取代了广播的地位,成为三大信息媒介之一。
  各阶层在了解信息的渠道上存在着少许的差异。把电视作为媒介传播的渠道,产业工人选择的比例最高(93.6%);而报纸是农民阶层选择的最多(81.8%);个体户阶层则是把广播作为了解信息主要渠道(19%);而对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8.1%和51.3%);而手机短信作为更新的一种交流媒介,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1.4%和12.5%)。
  从横向来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办事人员、个体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首选渠道是电视;而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阶层的首要选择是报纸。还没有哪一个阶层会把网络作为首要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是:电视(75%)、报纸(56.3%)、网络(43.8%)以及广播和手机短信(均为12.5%)。
  3.宗教信仰。在入户调查的对象中,信仰的宗教涉及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占4.9%,天主教1.5%,佛教49.7%,伊斯兰教1%,道教0.5%,其他宗教0.2%,不信任何宗教的为42.3%。
  宗教信仰与学历成一定的负相关,学历越高,信仰宗教者所占比例越小,主要信教群体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以下。无学历者中有87.8%的人信教;高中文化者中,71.9%的人信教;初中文化的人中信教的占了69.8%,大专生有45%,本科生中有32.4%的人信教,被调查者中,研究生学历无一人信教。从性别看,男女受访者的信仰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男性中不信任何教的比例达51.6%,比女性的35%高出许多。另外女性信仰佛教的比例也比男性高。
  从不同阶层的情况看,专业技术人员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比例最高,达58.4%,接下来依次是商业服务人员(56.9%)、经理人员(51.9%)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50%)。而不信教比例最低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28.6%),其次是城市失业无业者(29.5%)。私营企业主阶层信教的人比较多的原因,可能与他们长期在商海浮沉,更容易相信命运和超自然的力量有关。
  (二)环境条件观
  1.对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满意度。总体上来说,厦门人对于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感受一般偏较满意。具体来说,对于与上级的关系、工作或劳动条件、劳动收入、住房条件和孩子上学方便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而对于与同事的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生活主要集中在较满意。而纵向来看,受访者感受最满意的是与同事的关系(20.5%),感受较满意的仍然是与同事的关系(43.7%),而感受一般的是业余生活(47.6%),感受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都是工作和劳动收入。因此可以看出受访者认为在厦门工作生活很舒服,与同事的关系很融洽,不过对于厦门的工作和劳动收入很不满意。
  不同阶层对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以私营企业主最高(35.8%),其次是经理人员(35%),办事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排在第三至第五位(34.62%、34.5%、34.18%)。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者的满意度也越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5.78%,而小学以下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0.42%。
  2.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厦门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感受总体上较满意,很满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而不满意占据的比例较小。这说明厦门不愧为世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受访者很满意和较满意的项目是电力供应及其质量、其次是水源水质和供应情况、交通、通讯条件。而受访者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项目是大气和噪声控制,而对社会治安状况、物业管理服务的感受则主要集中在一般。
  不同阶层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以专业技术人员最高(24.91%),其次是私营企业主(24.71%),第三是个体户(24.39%),最不满意的是农民(21.83%)。这与农民阶层大都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环境脏乱有关。
  (三)阶层压力感
  1.对生活压力的总体感受。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的生活压力处于不断增大中。与五年前的生活压力相比较,有高达56%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大了,其中有16%的人明显感觉到生活压力增大很多,只有10%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变小了。
  2.年龄与生活压力的关联。认为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过去五年增大了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有68.27%,31~40岁的有60.12%,41~50岁的有51.82%。其中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压力增加度最为明显,都有21%以上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加很多。调查发现,30岁左右年龄段的人要成家立业,要攒钱结婚,要抚养孩子,还要攒钱买房子;而41~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要为职称、事业奋斗,要负担孩子上大学的教育费用,有的还要考虑孩子的工作问题。因此,这两个年龄组的受访者生活压力最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51岁以上,生活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
  3.各阶层对生活压力的看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过去五年中,农民阶层的生活压力增加最为明显,81.9%的农民认为生活压力增大了,其中45.5%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大很多。其次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城市失业和无业者和办事人员阶层,分别有23.1%、20.9%和1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生活压力与五年前相比“很大”。此次的调查样本都取自厦门岛内,其中包括一部分农民。近几年来岛内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岛内农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有限的土地和拆迁补偿款很快就会用完,因此农民的生活压力确实比五年前增大许多。
  4.对未来生活压力的思想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对于未来的生活压力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中,28%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生活压力会增大,18%的人认为会增大很多。各阶层对未来生活压力的预测,经理人员阶层位居压力排行榜第一,高达66.6%,其中22.2%的人认为压力会增加很多。办事人员阶层以60.5%的比例位居第二,其中有31.5%人认为压力会增加很多。可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经理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的生活压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四)阶层满意度
  1.各阶层满意度总体情况。当问到“你在厦门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是否满意”时,受访者的回答一般都是比较满意。不过有24.9%的人对在厦门的收入表示不满意,其比例接近四分之一。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各个阶层对工作、收入和生活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各不相同。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这四个阶层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零,也就是说他们的满意度在这几个阶层中最高。而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城市失业无业者,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合计是36%。
  2.各个阶层对收入的满意度。厦门各个阶层在收入的满意度方面,私营企业主的满意度最高,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为零。最不满意的依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二者合计比例为47.1 %,其次是农民阶层,不满意度所占比例为41.6%。这种状况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上的受益较大,收入也较高,且这一阶层的自我满意度也较高。而农民和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则是处于低层位置,同时他们对自己的状况也很不满意。
  3.各个阶层对生活的满意度。厦门各个阶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这四个阶层的满意度最高,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零。而满意度最低的依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两项合计19.3%,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因为深化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失业,加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所以造成了再就业的困难。
  四、和谐社会。
  (一)对政府关注度
  1.对政府廉洁和办事效率的评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政府的廉洁公正比较关心,多达27.7%的受访者对政府的廉洁公正很关心,33.2%的受访者表示较关心,31.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关心,4.7%的受访者较不关心,很不关心的只有3.1%。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于政府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和社会治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日益完善,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在问及公务员办事效率与三四年前相比,是否有提高时,认为有所提高的受访者占62%,认为和原来一样的占33%,认为效率下降的仅占5%。 2.对社会治安的评价。在谈到厦门的社会治安情况时,认为“满意”的受访者有19.6%,认为“还算满意”的有68.5%;只有11.9%的受访者认为“不满意”。同时,厦门居民在见义勇为的态度方面表现得也比较积极,当问到“如果碰到抢劫、偷盗等,你是否会伸手相助”时,有26.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伸手相助,33.9%的受访者选择报警,34.9%的受访者表示要看情况再说,表示不会伸手相助与不吭声的受访者分别只有3%和1.4%。
  3.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对在职者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42.4%的受访者没有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从企业性质来看,三资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达90%,其次是集体企业(75%)和国有企业(73.6%),而民营企业或个体户的比例则相对较低(49.1%)。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单位在对待员工的福利方面明显要好过没有签劳动合同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中,有87.2%的人由其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而没签订合同的只有38.1%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86.1%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都买了医疗保险,而没签订劳动合同者中,只有45.6%的买了医疗保险。但是,购买补充保险的人普遍较少,大约只占所有购买保险者的26.6%。
  4.最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在谈及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时,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解决就业难题;其次是扶助社会困难群体;再次是宏观调控房价、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执政;最后是保护城乡拆迁户的利益、清理民工工资拖欠。
  在问到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贫富差距过大与失业问题是排在最前面的问题,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5%和54.4%。房价也是厦门居民关注的焦点,有36.7%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上涨过快是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有36.6%的受访者认为贪污腐败是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他问题依次是:生活费上涨(29.4%)、社会保障不健全(20.9%)、大学生就业难(19.2%)、环境污染(17%)、社会治安差(16.4%)、教育乱收费(14.9%)、交通不方便(7%)。
  (二)对他人信任度
  1.对家人、亲属和朋友的信任度。受访者对于这一群体的信任度比较高。其中,对于家庭成员非常信任的为65%,较信任的为27.3%,一般信任的为6%,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分别只有0.5%和0.3%;对直系亲属非常信任的占51.3%,较信任的占34.5%,一般信任的占12.6%,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仅为1%和0.5%;对于亲密朋友非常信任的占35.8%,较信任的占50%,一般的占11.7%,较不信任的占1.5%,很不信任的占0.5%;对于其他的亲属非常信任的占15.9%,较信任的为41.5%,一般信任的占38.4%,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分别为2.8%和1.2%。
  2.对同事、领导、邻居和一般朋友的信任度。受访者对这一群体的信任度都不高。其中,对单位领导非常信任的占9.1%,较信任的占36.3%,一般信任的占45.8%;对单位同事非常信任的占8.5%,较信任的占41.2%,一般信任的占45.6%;对邻居非常信任的占7.8%,较信任的占35.8%,一般信任的占52%;对一般朋友非常信任的占4.4%,较信任的占24.15%,一般的占65.8%。
  3.对网友、销售商、生产商和一般社会人员的信任度。受访者对这一群体的信任度极低,持非常信任的均不超过2%。其中,对网友很不信任的占33.6%,较不信任的占29.9%;对销售商很不信任的占21.7%,较不信任占33.2%;对生产商很不信任的占13.2%,较不信任的占31.8%;对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很不信任的占7.1%,较不信任的占23.4%;对于一般熟人很不信任的占3.2%,较不信任的为15.2%。
  此外,根据受访者的年龄和受访者的阶层这两个变量的交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在信任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各个阶层的受访者的信任度也没有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血缘关系才是信任的基础。
  (三)参政方式
  1.政治参与的方式。受访者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找单位领导、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为维护自己或者同事的利益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3.3%,较经常的占6.8%,一般的占24.8%;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常向政府部门投诉的占2%,较经常的占4.1%,一般的占19.7%;经常给报纸、电台或电视台等媒体写信或打电话反映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看法的占1.6%,较经常的占2.9%,一般的占11.3%;经常在网络上对厦门市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占1.4%,较经常的占1.3%,一般的占8.9%,较少的占7.2%,很少的占10.1 %,没有的占71.1%;较经常和经常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意见的分别为2.2%和0.9%,一般的占7.0%,较少的占7.5%,很少的占11.6%,没有的占70.8%;从未到政府相关部门或信访部门上访的占78.7%,8.8%的人很少去,4.8%的人较少去;从未写信向政府相关部门或信访部门投诉的占80.2%,很少的占7.1%,较少的占5.4%;从未到政府机关请愿讲理、找领导对话的占83.7%,很少的占6%,较少的占4.6%。
  调查表明,受访者阶层的类别不同,在找单位领导的频率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6.7%,较经常的占20%;经理人员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3.8%,较经常的占19.2%;农民较经常找单位(村委会或居委会)的占20%;个体户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5.0%,较经常找的占2.5%;产业人员较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4.2%;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1.4%,较常的占2.7%。此外,受访者的阶层类别与受访者向媒体反映问题的频率相关。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经常向媒体反映问题的占6.7%,较经常的为6.7%,一般的为26.7%;私营企业者经常向媒体反映问题的占18.2%,较经常的为9.1%,一般的占9.1%;商业服务人员在“经常参与”与“较经常参与”中都为零,一般参与的也只占11.3%;产业工人经常参与的为零,较经常参与的占2.1%,一般参与的占10.6%;农民经常参与和一般参与都为零,一般参与占33.3%;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经常参与的为零,较经常参与的占2.6%,一般参与的为1.3%。
  在调查中还发现,报纸、电台或电视台等媒体依然是受访者参与政治的主要渠道。其中,经常通过媒体参与政治的占1.6%,较经常的占2.9%,一般的占11.3%。网络是政治参与的一个便捷渠道,但是网络并不是在每个阶层中都普及,目前经常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受访者只有1.4%,较经常的为1.3%,一般参与的为8.9%。这除了受阶层类别的影响外,还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常通过网络参与的占7.1%;私营企业者经常参与的为18.2%,较经常参与的为9.1%;除此之外其他各个阶层经常参与的都不超过3%,较经常参与的也不超过2%。尤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农民和产业工人等极少通过网络对厦门市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社团参与情况。在调查受访者是否经常参与社团举办的聚会或活动时,受访者经常参与的活动有社区居委会召开的会议、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同乡聚会和校友聚会;受访者参与较少的是老战友、老知青的聚会、行业协会活动、学术社团活动和寺庙或者教会的活动。在社区居委会召开的会议中,经常参与的为16%,较常参与的为7.5%,一般参与的为11.8%;在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经常参与的为13.3%,较常参与的为17%,一般参与的为19.7%;在同乡聚会中,经常参与的为6.6%,较常参与的为8.5%,一般参与的为17.6%;在校友聚会中,经常参与的为5.7%,较常参与的为10.6%,一般参与的为21.1%;在老战友、老知青的聚会、行业协会、学术社团活动和寺庙或教会的活动中,经常参与的分别都不到3%,较常参与的比例分别为3.3%、7.6%、4.1%和3.7%,一般参与的比例分别为8.4%、12.2%、7.7%和8.2%。
  调查显示,43.5%的受访者从未参与社区居委会会议,12.5%的受访者很少参与,8.7%的受访者较少参与,11.8%的受访者一般参与,7.5%的受访者较常参与,16%的受访者经常参与。引入受访者的户口类别进行交互分析:市区常住人口的经常参与为20%,其他类别的人口经常参与的占21.4%。社区居委会与市区常住人口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市区常住人口经常参与居委会召开的会议。由于在人口的流动的管理有待完善,其他的人口有必要经常参与居委会召开的会议。
  调查同时表明,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也相对比较多:经常参与同乡聚会的为6.1%,较经常参与的为8.6%,一般参与的为17.5%。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的频率与受访者的出生地有直接的联系。在分析中引入了受访者的出生地这一变量,分为本地出生和非本地出生。
  其中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占43.2%,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占56.8%。调查表明: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的更多,有7.2%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经常参与同乡聚会,11.5%较经常参与,21.4%一般参与。而本地出生的受访者经常参与较经常参与的都为4.6%,一般参与的占12%。可见受访者的出生地与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直接相关。
  (四)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未来的期望
  1.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在调查中,41.7%的人认为目前的生活状况比五年前好一点,22.7%的人认为好许多,17.3%的人认为差不多,同时也有8.8%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从不同的阶层来看,认为现在生活比五年前“好许多”比例最高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由此可见,这两个阶层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而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相比“差不多”的依次是农民、产业工人和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分别为27.3%、26.1%和25.6%。另外,商业服务人员中也有多达23.9%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差不多,说明这些阶层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从社会进步中获益甚少,应该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对未来五年的展望。有36.3%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会好一点,25.6%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会好很多,14.8%的人认为差不多,只有3.4%的人认为未来生活水平会下降。总的来看,大多数人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另外,不同阶层对未来五年生活的信心也有很大差异。处于社会上层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对未来最为乐观,其中高达53.3%的人认为五年后的生活比现在“好很多”。其他认为未来五年比现在“好很多”的依次是私营企业主阶层(46.7%)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38.5%)。 (来源:《海峡导报》2005-02-03)
  【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调查】 早在2003年9月福建省各地陆续启动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之前,厦门市就已经实行了免征特产税、屠宰税及缓征农业税,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厦门农村进入了一个“零税费时代”。
  厦门市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缓征农业税,停征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取消涉农收费项目17个,对农民免收行政事业收费项目8个,降低收费标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4个,同时,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税费尾欠也暂停清收。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人均减负62.76元。仅同安、翔安两区,农民每年减负30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为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市财政加大了对镇村两级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困难的区、镇(街)倾斜。仅2003年和2004年市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6207万元,用于人均财力不足5万元的镇、村的经费补助。
  据统计,2005年1至10月,翔安区转移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与工厂签合同的2575人,其他灵活就业的7000多人。有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4年,该区的马巷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30%,2005年,镇财政收入可达到8000万元。马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与市里的重点项目启动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受益于农村税改。原先,镇、村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要将所有人员下放到基层收税,400多万元税费要收大半年。现在镇村干部精力集中在配合市政府征地拆迁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发展科教文化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税费改革后,厦门市农村镇级机构设置也更加规范,人员编制得到较大幅度精简。在机构改革中,镇党政工作机构设置贯彻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机构设置政企、政事不分的“七办八所”的旧模式;人员编制精简,按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规定,镇机构行政编制由825名减为644名,精简比例为22%,事业编制由124名减少为64名,精简比例为48%,同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和办理分流人员共241人。通过重新整合,归并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提高镇服务机构的规模效应,削减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
  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税费改革之后的“后税费时代”,镇村债务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财政负债是当前绝大多数村镇普遍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个别村镇的负债甚至超过其年财政收入的二到三倍。自1996年起,厦门相当一部分镇级财政整体入不敷出,长期处于“吃财政饭”的状况,有的镇财政赤字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市镇级债务54234万元,村级债务32990万元。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还款来源,目前镇村债务偿还情况很不理想,逾期债务占总债务余额的50%以上。以同安区为例,全区村级负债总额为4636万元,其中,生产性债务647.69万元,占13.98%,主要为新投项目负债;公益性债务2102.67万元,占45.387%,主要是修建道路、校舍等建设工程欠款;村务管理债务431.30万元,占9.3%;其他用途债务1453.04万元,占31.35%。相当部分村集体偿债能力差,村级负债中逾期3年以上的债务多达1007.7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1.75%。压在镇、村身上的巨额债务,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据了解,税费改革前,一些镇(街)债务可以通过收取镇统筹、集资等办法逐步消化,村级债务可以通过村提留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后,原来的一些资金来源渠道被堵死了,在财力减少的情况下,镇、村偿债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消化镇、村债务成了镇、村组织面临的难题,也成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稳定必须推倒的“一堵墙”。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09)
  【商品房价格调查】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对全市开发商抽样调查结果,2005年厦门住宅售价每平方米6141.6元,同比上升9.9%。商品房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升8.7%,但涨幅有所趋缓,特别是下半年,受房产新政策的影响,房价过快上涨、购房者的过度追涨、超前消费心理得到了有效抑制,炒房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明显减弱。目前在厦购房者大多回归理性消费,购房多以自住为主,以前连夜排队购房的火爆景象不再看到。
  从新政策实施后的土地拍卖行情来看,由于岛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稀缺价值明显,岛内的地块均被各地产商所看好,其高端定位的价值板块难以逆转。2005年,全市土地交易价格比上年上升8.5%,其中居住、工业仓储、商业旅游娱乐和其他用地分别上升8.4%、7.6%、9.2%、和7.5%。地价的不断攀升,进一步提高了开发企业的准入门槛,土地的公开竞拍,致使地块多数落入有实力、有品牌的国有或大型民营企业中,从而提升了商品房品质。
  2005年厦门市二手房交易量略有下降。据房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年二手房交易量为17064件,比上年下降2.58%。但二手房交易价比上年上升6.6%,其中住宅每平方米售价为5128.5元,上升7.5%。新政策刚出台后的二三个月内,不少手中有闲房者心理恐慌,二手房市场涌现大量以次新房为主的房源;另一方面二手房市场出现看房者多购房者少的现象,交易量明显萎缩。然而,供大于求的现状没有使二手房的交易价下跌,反而上涨。究其原因,一是新政策后上市的二手房大多为次新房,价格往往高于一般的二手房,从而导致二手房房价不降反升;二是为禁止期房转让,对购房不足两年转手的全额征收营业税,导致购房年限超过两年的二手房因交易费用相对较低,也趁机提高价格。
  2005年让市民欢欣的一个利好消息,是“两桥”收费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拉近了岛内外的距离,逐渐形成了以岛内为中心,逐步向岛外发展的局势。目前岛内在建楼盘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高档公寓为主,岛外楼盘的建造定位于改善型置业和经济型置业的普通住宅为主。据调查,2005年厦门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售价分别为8687.0元和4640.6元,比上年上升11.7%和10.5%。普通住宅由于价位适中,户型结构合理,大多以每户10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从而吸引了众多购房者,成为当今市场消费的主流。
  (来源:《厦门晚报》2006-02-08)
  ·小资料·
  环房匹配指数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市场,房价变动受地价、居民收入、政策、人口、房屋造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大环境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有重要关系。环房匹配指数是指房地产市场供求环境与房价指数之间的匹配程度。环房匹配指数趋近于零,表示该城市的房价指数与房地产市场环境指数匹配度高,反之则低;环房指数为负,表明房价尚有上升空间;环房指数为正,表明房价已超出市场提供的空间。从2002~2004年35个大中城市环房匹配指数统计结果看,北京、郑州、广州的房价指数与房地产市场环境相对更为匹配。
  【一个低保户的家庭账册】 住在东渡社区海山路62号302室的低保户蔡阿婆现年76岁,与50多岁、患脑膜炎后遗症的痴呆女儿相依为命。母女俩一个月低保收入为580元,每月固定生活必用开支几大项为:交房租155元,水费10元左右,电费50元左右,煤气费一瓶90余元(烧一个半月),买米每月60斤左右(每斤1元)计60元左右,买油2瓶64元左右,每月菜金180元左右(每天不到6元)。小项开支为味精、盐、纸、香皂、洗衣粉等,每月不到30元。合计每月生活必用的开支为600多元。也就是说,即使这样节省,还是入不敷出。可以说,她们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每月10元的水费,可见蔡阿婆母女用水基本上仅保证洗衣、洗菜、做饭,连洗澡都是要反复考虑。米是买1元钱一斤的,无疑是陈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民工米”。至于菜金,母女俩每天平均只有5元钱。蔡阿婆说,她们家里是什么菜便宜买什么,有时买一斤菜,母女俩要吃两三天。至于吃肉,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一个月最多能买3次肉开开荤,一斤肉母女俩要吃10多天。蔡阿婆还说,她家里的菜都煮得很咸,一是不容易坏,可多吃几天;二是菜咸就吃得少。
  从账册中可以发现,蔡阿婆连续4个月的家庭账册开支中,没有医疗费。其实,不是她们没有病,而是根本看不起病。蔡阿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2003年,在第一医院和中山医院住院抢救两次就花去了12300多元。钱是借的,因为没有钱付医疗费,蔡阿婆病未痊愈就被医院送回家。如今,老人拖着年迈病残之躯照顾50多岁、患脑膜炎后遗症女儿,天天给她喂饭、洗脸、擦身。风烛残年的蔡阿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与病残女儿相依为命50余年,不弃不离,即使自己病倒不起,也不同意将女儿送到福利院。
  从蔡阿婆的家庭账册中,我们看到了低保群体生活不能承受之重。每月580元要维持两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全部开支,可以想像她们的生活是何等地艰难。但我们也可以从账册中看到蔡阿婆每月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低保金一发下来,她第一件事就是交房租、交水电费,从未拖欠。唯一一次向邻居借了50元看病,也做出了一个月内还清的计划。可以想见她是一个生性刚强的老人,生活再艰难,她愿独自承受,不愿别人怜悯。
  从这本低保户的家庭账册中,可以看到厦门弱势群体生活之艰辛,也可以折射出了阳光下的阴影和普通人的人性之美。(来源:《厦门商报》2005-11-13)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