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79
颗粒名称: 社会调查
分类号: D669
页数: 25
页码: 547-571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社会调查情况。其中包括社情民意、民生问题、劳动就业、妇女和儿童问题等.
关键词: 2005年 社会调查 厦门市

内容

社情民意
  【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005年5月,市城调队与市统计局工交处开展了一次“厦门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样本量为本市200个城镇居民住户,分布范围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的市民。调查对象中按文化程度分组,大专及以上占16.5%,中专占13.5%,高中占34%,初中占29%,小学占7%;按职业分组,公务员占1.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7%,国有及控股企业职工占16%,非国有及控股企业职工占8.5%,个体经营户占1%,村干部占1.5%,学生占1%,失业下岗人员占11.5%,其他人员占52%。
  一、市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此次调查共列出了40多个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国有企业改革、物价、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而厦门市民对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收看电视和订阅报刊这两个渠道来获取信息,分别占98.5%、90.5%。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排序如下(前10位):
  二、市民对部分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
  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民对此持乐观态度。十多年来,厦门市生产总值都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也持续增长。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政府改革力度的加大,市民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更加有信心。在“您对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有信心吗”这个问题上,有54%的市民在受访时选择“有信心”,有39.5%的市民表示“较为有信心”,仅有4.5%的市民选择“没有信心”,另有2%的市民选择“不知道”。
  2.居民生活状况改善,收入增长显著,但收入分配差距仍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直接地体现在收入的增长上。2004年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43元,增幅11.8%,人均消费性支出也首次超万元,达到10739元,增幅13.5%。调查中,有7.5%的市民认为2004年是近几年来家庭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有41%的市民表示2004年家庭收入较2003年增加;有40%的市民认为没有变化;认为2004年收入比2003年还少的只占11.5%。近几年来,厦门居民收入所以能持续增长,一是因为有个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二是收入分配制度逐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三是政府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帮困以及再就业工作等政策措施落实较好。
  在居民收入实现增长的同时,大多数市民认为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仍不合理。认为合理的仅占10%;认为不合理的占71.5%;与此相对应的是,2004年全市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按国民经济小类行业计算,最高与最低人均工资水平差距由2003年的7.4倍扩大到15.5倍。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少数人拥有大量财富,也不利于社会总体消费需求的提高。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体系。同时,要对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内。
  3.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社会环境建设更受关注。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很注重环保工作,厦门是全国知名的花园城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近几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基本表示认可,有20%的市民选择满意,有61.5%的市民选择一般,有16%的市民选择不满意,有2.5%的市民选择不知道。
  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市政府也十分注意社会环境方面的建设,注重为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近几年来,厦门开创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创建安全文明社区的积极性,提高了市民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有93.6%的市民知道厦门市正在向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更高目标迈进。同时,大多数市民对社会环境也给予了较高评价。56%的市民认为社会风气比前几年好,32%的市民认为变化不大,认为社会风气比前几年差的有11%,有1%的市民选择不知道。而在社会治安问题上,有51.5%的市民认为比2003年好,选择“没什么变化”、“比前几年差”和“不知道”的,分别占35.5%、12%、1%。虽然大多数市民对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但在“您对目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满意吗”这个问题上,有24%的市民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占12.5%;回答一般的占62%;不知道的占1.5%。市民认为政府在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特别在网吧管理问题上,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力度不足。对于政府管理网吧的情况,不满意的达到了41%;满意的只有4%,一般的和不知道的分别占34.5%和23.5%。
  4.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加大工作成效宣传力度,让市民知晓、满意。市民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的落实情况比较满意;对政府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治理教育乱收费上所取得的成绩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认为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保障食品安全、改进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和质量上,则有较多市民提出了批评意见。另外,在反腐败和秉公执法工作上,在得到大部分市民肯定的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宣传,让群众多了解。市民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和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看法见下表:
  5.物价问题历来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2004年厦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1;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为108.0。而粮食的消费价格指数和肉禽及其制品的消费价格指数更达到了119.1和115.9O在“您对目前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能够承受吗”这个问题上,有4%的市民认为完全可以;有60.5%的市民认为基本可以;认为不能承受的市民占34.5%;回答不知道的占1%。在表示无法承受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市民中,2004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占到了55.07%。
  三、市民的期望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就业问题”,选择频率42.5%;其次是“社会保障”,选择频率为31.5%;排在第三位的是“社会治安”,选择频率为23.5%。其他选择频率较高的还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物价”等问题。
  对于今后市委市政府如何为民办实事,市民的建议有:
  (1)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低收入户住房困难问题;(2)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和商品房价格上涨;(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社会风气;(4)加强网吧管理,严厉打击黑网吧;(5)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6)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应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趋向合理;(7)多关注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8)提高广大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道德素质,共同维护厦门美丽的市容环境;(9)多组织社会民俗活动,让大众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民生问题
  【全国14个副省级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全国目前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涵盖了全国东、中、西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胶东半岛。这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在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统计局农调队将厦门市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同其他13个副省级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寻求缩短差距、消弭不足的途径(由于资料所限,深圳市不在比较之列)。
  一、总量指标。
  1.经济总量。副省级城市虽然行政级别相同,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政策差异等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均衡,总体来说,呈现一种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陆的格局。14个副省级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第二层次是杭州市、成都市、青岛市、宁波市、武汉市、大连市、沈阳市、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亿元左右;第三层次是哈尔滨市、济南市、长春市、西安市和厦门市。
  2.城市居民收入。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14443元,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比最多的广州市16884.16元少2441.16元,为广州的85.54%;与最少的西安市8549.03元相比,多5893.97元,是西安的168.35%。
  3.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个副省级城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广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均超过6000元;第二级别是厦门市、青岛市、大连市、南京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5000~6000元之间;第三级别是哈尔滨市、济南市、武汉市、沈阳市、长春市、西安市和成都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4年,厦门市人均纯收入5647元,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4位,同第一位的宁波市相差1470.93元,为宁波的80.47%。与最少的西安市3142.78元相比,高出2504.22元,是西安的179.68%。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7元,城乡收入比是2.56,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比差距最大的济南市的2.92少0.36个百分点,比差距最小的大连市的2.03多0.53个百分点。
  二、比较分析。
  1.人均纯收入较高,但增长速度较慢。厦门市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各个副省级城市中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其增长速度仅为9.6%,列第13位,与第1位的哈尔滨市(23.1%)相差甚远。除了广州市的8.1%比厦门增长速度稍慢外,其他城市一般都在11%以上(西安市是10.75%)。过慢的增长速度将制约厦门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2.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高。厦门市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88元,比最多的宁波市4024.92元少1636.92元,为宁波的59.33%。厦门市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42.29%,在前两个级别的城市中比例最少,与广州市的58.17%、杭州市的56.58%、宁波市的57.35%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市在工资性收入上与第一级别的差距造成了总体上的差距。
  3.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各区不平衡。据厦门市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43元,增长11.8%;而同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47元,同比增加495元,增长9.6%,城乡收入人均比例为2.56:1,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远高于差距最小的大连市的2.03。厦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47元,其中:厦门市郊7561元,同安区4763元,翔安区4617元。可以看出厦门市城乡发展还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同安和翔安两区成为厦门市农民收入的两大滞后点,农民收入只有市郊的62%。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厦门社会阶层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由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实施,采取多阶段抽样法在厦门岛内抽取1000户居民进行入户访问。样本构成为:男性占47.6%,女性占52.4%;受访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5%,初中19%,高中35.5%,大专21.9%,本科及以上10.2%;受访者年龄,30岁以下35.7%,31~40岁29.2%,41~50岁18.7%,51~60岁8.6%,61岁7.8%。
  一、阶层认同。
  (一)阶层意识
  在调查对象中,37.9%认为“厦门社会存在明显的阶层”,47.4%认为“厦门社会存在阶层”。另外,调查也发现有12.65%的人不清楚厦门社会是否存在不同社会阶层,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61%,可能由于文化程度太低,他们还不理解社会阶层的内涵,也不清楚社会分层的现状。但总体上,厦门居民阶层意识明显,大多数厦门市民已经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其中76.1%的人同意“社会阶层客观存在”的看法,43.9%的调查对象同意“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合理的”说法,53.8%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阶层间存在合理流动”,68.8%的调查对象也认识到“社会阶层差距正在拉大”。
  社会阶层差别可以分为外在的标志和内在实质差异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社会成员外在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而后者则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财富、权力、地位等抽象性资源。从调查结果来看,厦门社会阶层差别的外在标志前三位分别是:住宅小区(81.7%)、交通工具(78.9%)和交际对象(63.1%)。从厦门社会阶层差别的内在不同上讲,受访者认为厦门社会阶层间的实质差异前三位分别是:金钱财富(86.5%)、社会地位(84.4%)和权力(82.4%)。
  (二)阶层结构
  厦门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完整。十大现代社会阶层基本具备,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合理化。各阶层结构所占比例为: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54%)、私营企业主(2.38%)、经理人员(4.9%)、专业技术人员(13%)、办事人员(21.10%)、个体户(7.90%)、商业服务人员(12%)、产业工人(7.77%)、农民(2.06%)、城市失业无业者(14.26%)、其他(12.04%),这表明厦门十大阶层构成情况已经接近“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从调查中关于个人社会等级的自我认定上也可以发现,“上”、“下”等级的社会成员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占2.55%和9.35%;而“中上”、“中等”、“中下”等级社会成员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分别占7.82%、48.8%和17.7%,这些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个体户阶层,他们的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42%。不过,调查中仍有1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属于这十大社会阶层,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或社会阶层,13.8%的人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等级位置,可见,当前厦门社会的阶层认同还存在一定的模糊现象。
  (三)阶层素质
  1.各阶层文化程度分布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2.55%;私营企业主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占该阶层的35.71%;经理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和大专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5.48%和32.3%;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大专、大学本科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5.4%和29.3%;办事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占该阶层的56.82%;个体户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0%和36%;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中,文化程度以高中、中技校、职高和大专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7.8%和27%;产业工人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1.3%和31.25%;农民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该阶层的75%;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技校、职高为主,分占该阶层的37.8%和23.33%。
  2.不同文化层次群体中的阶层构成情况。在厦门社会群体中,文盲多为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占该群体的63.64%;文化程度为初小的社会群体,较大部分属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为42.11 %,另一部分主要属于个体户阶层,比例约为26.3%;文化程度为高小的社会群体中,较大部分属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为42.11%,另一部分主要属于产业工人阶层,比例约为26.3%;文化程度为初中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32.08%)、个体户阶层(14.2%)、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3.2%);文化程度为高中、中技校、职高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37.9%)、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4.1%)、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10.61%);文化程度为大专的社会群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27.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4.8%)、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7.1%);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阶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构成,分别占该群体的50%和22.9%;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阶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构成,分别占该群体的50%和25%。
  从厦门各个文化学历层次人群中的阶层构成状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阶层地位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超高,在社会中越容易向上流动,越容易进入地位高的社会阶层中去。从各个社会阶层内部的文化程度分布表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已经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无缘;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基本上不属于个体户或农民阶层。可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社会成员向上流动,有助于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四)阶层地位
  1.各阶层的个人社会地位自我认同情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以“中等”和“中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57.14%和28.57%;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全部集中在“中等”、 “中上”和“上”三个层次,分别占该阶层的60%、33.33%和6.67%;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户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以“中等”为主,比例超过50%,分别占各所在阶层的56.67%、64.23%、56.34%和52.27%;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的个人地位自我认同情况较为离散,从“上”到“下”都有分布,但仍以“中等”为主,分别占各所在阶层的41.43%和46.67%;农民阶层的个人自我地位认同偏低,最高认同是“中等”,占42.86%,而28.6%的农民阶层个人自我定位为“下”;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中28.6%的人“不清楚”如何认定个人自我社会地位,同时有50.67%的人认为自我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和“下”。
  2.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认同情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以“中等”和“中下”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67%和26.67%;私营企业主阶层以“中等”和“中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6.67%和20%,另有6.67%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地位为“上层”;经理人员阶层以“中等”为主,占该阶层的58.6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以“中等”和“中下层”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0.51%和31.65%;办事人员阶层以“中下层”为主,占该阶层的44.44%。
  (五)阶层收入
  1.不同阶层的个人月收入分布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和2001~3000元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3.33%和25%;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5000元以上为主,占该阶层的27.3%;经理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2001~3000元、1501~2000元和5000元以上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5%、20.83%和16.7%;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1~2000元为主,占该阶层的30.3%;办事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为主,占该阶层的14.95%;个体户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1~1500元和800元以下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8.95%和28.9%;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72.27%,其中27.8%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产业工人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5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81.4%,其中31.3%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农民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10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100%,其中71.4%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个人月收入以800元以下为主,占该阶层的60.7%。
  2.不同阶层的收支状况。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837.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77181.8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20.13元;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6527.27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66509.0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69.7元;经理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4156.2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101142.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44.44元;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3022.17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49807.6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25.61元;办事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2375.73,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2319.4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70.99元;个体户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405.26,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6613.5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8.29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496.15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38235.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26.13元;产业工人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1601.06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25708.5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79.51元;农民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842.86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177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5元;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个人月均收入为934元,该阶层全家年均收入为22992.1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36.81元。
  二、阶层消费。
  (一)家庭总体支出
  1.家庭月支出情况。厦门各阶层家庭月支出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260元,私营企业主阶层3055元,经理人员阶层4196元,专业技术人员阶层3997元,办事人员阶层2134元,个体户阶层2933元,商业服务人员2345元,产业工人阶层1897元,农民阶层1151元,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1217元,其他阶层2336元。
  受访者的家庭月支出情况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家庭月支出在1501~2000元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4%。在分析阶层与平均家庭月支出的关系时发现:经理人员阶层的家庭月支出水平最高,达4106元。而农民阶层的家庭月支出水平最低,仅1151元。通过比较平均值的分析显示:主观认定个人属于中上等级的家庭月支出最高,达5191元。其次依次是上等3080元、中等2570元、中下2244元、不清楚2016元、下等1360元。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说,受访者个人主观认定的等级和其家庭月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
  2.不同阶层花费的差别。调查显示:62.2%的厦门居民每个月的个人支出是在800元以下。女性受访者的个人月支出在总体上低于男性的。个人月支出与主观认定的等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个人认定自己的等级越高,个人的月支出也越高。认为自己属于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和其他阶层的受访者,其总体的个人月支出水平偏低。认为自己属于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体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其总体的个人月支出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月支出较高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二)家庭主要开支
  1.子女教育支出占首位。调查显示,不论是属于上等阶层、中等阶层还是下等阶层的受访者,平均支出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子女教育支出、还贷支出、旅游支出。除了农民阶层,其他无论是哪个阶层,教育支出都是排在支出项目的第一位的。对于农民阶层来说,首要的是还贷支出。这一支出次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社会的状况:人们普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贷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日趋多元化,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上等阶层花费最高的是红白喜事支出、其次为子女教育支出、第三是食品支出。中上阶层支出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子女教育支出、旅游支出、还贷支出。中等阶层支出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子女教育支出、还贷支出、旅游支出。中下阶层家庭的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支出、旅游支出、还贷支出。而下等阶层的家庭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支出、红白喜事支出、食品支出。统计表明,只有下等阶层的受访者在家庭支出的前三位中有食品支出,这说明人们的收入越高,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少。而对于农民阶层来说,首要的是还贷支出,其旅游支出为零。而对于城市失业无业这一阶层,排在第一位的却是旅游支出。这似乎与现实有些矛盾。但可能是阶层认同的问题。部分退休的受访者亦认为自己是属于城市无业阶层的,所以造成这一“特殊的数字”。
  2.储蓄的目的。通过分析显示:厦门市民储蓄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子女的教育,占31.9%;其次是投资创业23.2%;第三是买房子19.6%;第四是养老18.2%;最后一位是健康8.1%。
  而阶层与储蓄目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阶层对储蓄抱有不同的目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来说,储蓄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投资创业。而对于其他的阶层来说,储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民阶层、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来说,对子女教育的储蓄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58.3%和43.3%。
  3.消费习惯。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消费习惯还是比较实际的。79.5%的受访者选择“实用的才买下来”,20%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就买下来”,1 %的人选择“朋友推荐的就买下来”。调查中并未发现性别、阶层与消费习惯存在明显的差别。对受访者花钱习惯的调查显示:66.2%的受访者选择了“量入为出,略有节余”,29%的人选择“尽量把钱存起来”,只有4%的人选择“今天花明天的钱”。虽然对家庭支出项目的调查显示还贷支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人们的消费观念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但储蓄观念依然是人们的一项重要选择。
  (三)耐用品消费
  从总体上来看,厦门市民的耐用消费品以移动电话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69.3%;其次是电冰箱(69.2%);第三位是洗衣机(63.7%);第四是空调(52.2%)。调查发现,对于移动电话、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这些基本的耐用消费品来说,阶层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尤其是移动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已经是相当普遍,拥有量最高的是经理人员,达90.3%;而拥有量最低的城市失业无业者也达到51.1%。而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几种生活必需品的普及率电也超过一半,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但是家用轿车和钢琴的占有率却是相当低,分别是8.7%和5.1%。
  从纵向来看,对于家用轿车这类耐用消费品来说,拥有比例最大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经理人员,分别占46.7%和38.7%;农民阶层的占有比例为零,其次是城市失业无业者(2.2%)和产业工人(4.1%)。而电脑占有比例最大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86.7%)、专业技术人员(74.4%)、国家和社会管理者(68.8%)、经理人员(67.7%),而占有比例最少的是城市失业无业者和农民阶层,分别仅有2%和7.7%。钢琴作为一种高雅的耐用消费品,其总体的占有比例较低,拥有者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13.4%)、私营企业主阶层(13.3%)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12.5%)。拥有比例最低的依然是农民阶层,没有任何个人拥有钢琴,城市失业无业者和产业工人也仅有0、1.1%和2%。
  从总体上看,农民阶层拥有各类消费品的比例最低,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各类消费品的比例最高。
  (四)住房状况
  1.各阶层住房情况。厦门十大社会阶层住房情况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和“已购公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67%和26.67%;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为主,比例高达53.33%;经理人员阶层的住房以“购置的商品房”和“己购公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7.93%和20.69%;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1.03%和28.21%;办事人员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1.25%和21.88%;个体户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私房”为主,占该阶层的34.8%;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住房以“老私房”和“租借的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26.5%和20.6%;产业工人阶层的住房以“已购公房”和“老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4.44%和17.8%;农民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私房”、“老私房”、 “租借的公房”和“购置的商品房”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0%、20%、20%和20%;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住房以“租借的公房”为主,占该阶层的45.88%。
  2.对房价的看法。认为厦门房价高已成为被调查者的共识,88.5%的人认为房价高,其中有32.6%的人认为高得离谱,但仍有16%的人准备于2005年买房。应该说16%的比例不低,除了居住的需求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55%的人担心2005年厦门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2001~4000元的商品房价格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范围;22.1%的人认为2001~3000元的房价可以接受;19.9%的人认为3001~4000元的房价可以接受;4001~5000元的房价只有4%的人可以接受;5001~8000元以上的比例就急剧下降只有0.4%的人可以接受;而到了8001元以上有一个轻度反弹,有0.7%的人可以接受。
  3.购房者的阶层划分和购房目的。从打算购房者的阶层划分来看,私营企业主占的比例最大,达到总数的40%,其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产业工人的欲购房者比例也很高,有20%,高于经理人员。
  大多数的购房者买房的目的是出于自己居住的需要,这部分人占28%;作为投资之用的购房者(俗称“炒房”)为数也不少,占9.1 %。
  4.不同收入承受房价的差异。从个人月收入来看,不同受访者对可接受的商品房价格也有一定差异,其中以月收入在2001~3000元这一组最高,他们可接受的商品房的平均价格为3650元,其次是4001~5000元这一组,为3550元。而不同阶层对可接受的商品房价格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其中以私营企业主这一阶层能够接受的商品房平均价格最高,为3416.67元,接下来依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经理人员,分别为3408.06元,3346.15元以及3273.91元。
  (五)交通工具选择
  1.各阶层的交通方式。厦门社会各阶层个人上班采用的交通方式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2.5%;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采用“家用轿车或出租车”,占该阶层的60%;经理人员阶层以“公交车”和“家用轿车或出租车”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41.94%和38.7%;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9.51%;办事人员阶层上班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58.65%;个体户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52%;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1.84%;产业工人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68.09%;农民阶层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分别占该阶层的33.33%和33.33%;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主要采用“公交车”,占该阶层的75.29%。
  2.各阶层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对个人上下班或出行的交通方式的调查显示,人们的首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62%),然后依次是:步行(15%)、自行车(10%)、家用轿车或出租车(8%)、摩托车或助动车(5%)。可以看出,公交车依然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厦门,由于公交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所以公交车依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3.本年度买车意愿。尽管2004年厦门的车市低迷,消费者更多的是持币观望,但仍有9.27%的人准备于2005年买车。调查还发现女性是汽车消费的巨大潜在市场,在买车方面女性还略高于男性。
  (六)闲暇时间消费
  1.各阶层的闲暇时间。通过与各阶层相互分析,可以看出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阶层是最忙的,而城市失业无业者因为没有工作,闲暇时间最多。从横向来看各个阶层的闲暇时间,接近60%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能保证一个月至少休息两天,而略超过40%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则公务繁忙。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较忙碌的一个阶层,虽然64.3%的私营企业主选择了“一年忙到头”,但是也有35.7%的私营企业主至少有30天左右的闲暇时间。绝大多数的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阶层有比较固定的闲暇时间。个体户阶层有将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很忙碌,不过其中14.3%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30天左右的闲暇时间,10.2%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60天左右,还有4%的人一年中可以休息90天以上。而农民阶层有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忙忙碌碌的,仅有9.1%的农民认为无事可做,36.4%的农民有1~2个月的休息时间。而对于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绝大部分是无事可做,仅有23.7%的失业无业者通过再就业,以期能改变现状。
  2.闲暇时间的安排。在调查中,对“闲暇时间如何安排”(多选),厦门各阶层人士的回答各不相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看电影、录像(62.5%)、体育活动(56.3%)、上网(56.3%);私营企业主阶层:看电影、录像(40.0%)、旅游(38.5%)、体育活动(35.7%);经理人员:读书看报(54.8%)、看电影、录像(51.6%)、体育活动(41.9%);专业技术人员:看电影、录像(59.3%)、读书看报(57.5%)、体育活动(39.7%);办事人员:看电影、录像(72.4%)、读书看报(47.6%)、逛商场(38.2%);个体户:看电影、录像(84.1%)、读书看报(55.6%)、逛商场(38.9%);商业服务人员的闲暇安排是:看电影、录像(72.5%)、读书看报(54.4%)、上网(44.6%);产业工人:看电影、录像(74.5%)、读书看报(39.1%)、体育活动(27.3%);农民阶层的闲暇安排相对比较单一,一半都集中在看电影、录像,其次是读书看报(40.0%)、排在第三的是上网(30%);城市失业无业者的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影、录像(79.5%)、读书看报(38.5%)、抚养教育子女(31.1%)。
  闲暇时间的安排也符合阶层的特性,个体户阶层把看电影录像、搓麻将、打扑克、宗教活动、钓鱼作为闲暇时间的主要安排;私营企业主阶层去电影院、歌舞厅、读书看报选择比例最高;体育活动、旅游、串门聊天、下棋和上网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首要选择;养花、鸟、鱼则是经理人员阶层喜欢比例最高;听广播、录音、抚养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病人则是办事人员选择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学习文化技术的比例最高;逛商场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选择最多。
  厦门地处旅游胜地,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也很高,37%的被调查者近期有外出旅游的打算,其中21.5%的人目的地是省外,5.1%的是欧美,4.8%的是东南亚国家,4%是省内。尽管省外游仍占多数,但境外游的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欧美国家,已经赶超东南亚国家,成为境外游的一个新热点。 3.休假和加班。从总体上看,党政机关、教科文机构的职工假期都比较正常,而医疗卫生、工业和服务业的职工工作的负荷较高,假期相对较少。在全部受访者中,47.6%的人一个月有8天假期,16.6%%的人一个月休假4天,但也有4.8%的人没有一天休息。加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经常加班的人占28.9%,34.2%的人有时加班,26.9%的人很少加班,但是有9.8%的人声称从来没加过班。加班工资普遍是在平常工资的1~2倍之间,而没有加班工资的也占了22.3%。
  三、社会生活。
  (一)阶层价值观
  1.择偶标准。在调查中,针对未婚者的择偶标准特地列出了11个条件,分别是地位、感觉、品德、金钱、相貌、经历、能力、学历、年龄、地域和家庭。经统计分析,一些外在的条件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看中,如年龄(0.6%)、经历(0.9%)、相貌(1.4%)、地位(1.7%)、学历(2%)、家庭(3.5%)、金钱(4.3%),甚至地域方面的歧视也在消除;而一些内在的条件渐渐成为择偶首要考虑的因素,如品德(47.7%)、能力(19%)、感觉(18.8%)等。这说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素质的提高,人们在对待婚姻幸福方面在乎更多的是品质,相信的是能力。容颜易逝,钱财也乃身外之物,唯有双方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才是维系感情的纽带。
  不过,不同性别的访问对象在对待择偶标准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相对而言,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更强调在择偶时的“感觉”,有多达25.7%的男性受访者认为感觉是最重要的,而女性受访者强调感觉的比例只有12.1%。另一方面,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受访者更强调对方的能力,前者的比例是25.4%,而后者只有13.2%。
  2.了解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厦门市民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83.8%)、报纸(59.6%)、网络(33.5%)、广播(13.7%)、手机(9.1%)。尽管电视和报纸依然是传播媒介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网络的出现,传统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网络已取代了广播的地位,成为三大信息媒介之一。
  各阶层在了解信息的渠道上存在着少许的差异。把电视作为媒介传播的渠道,产业工人选择的比例最高(93.6%);而报纸是农民阶层选择的最多(81.8%);个体户阶层则是把广播作为了解信息主要渠道(19%);而对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8.1%和51.3%);而手机短信作为更新的一种交流媒介,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1.4%和12.5%)。
  从横向来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办事人员、个体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的首选渠道是电视;而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阶层的首要选择是报纸。还没有哪一个阶层会把网络作为首要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是:电视(75%)、报纸(56.3%)、网络(43.8%)以及广播和手机短信(均为12.5%)。
  3.宗教信仰。在入户调查的对象中,信仰的宗教涉及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占4.9%,天主教1.5%,佛教49.7%,伊斯兰教1%,道教0.5%,其他宗教0.2%,不信任何宗教的为42.3%。
  宗教信仰与学历成一定的负相关,学历越高,信仰宗教者所占比例越小,主要信教群体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以下。无学历者中有87.8%的人信教;高中文化者中,71.9%的人信教;初中文化的人中信教的占了69.8%,大专生有45%,本科生中有32.4%的人信教,被调查者中,研究生学历无一人信教。从性别看,男女受访者的信仰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男性中不信任何教的比例达51.6%,比女性的35%高出许多。另外女性信仰佛教的比例也比男性高。
  从不同阶层的情况看,专业技术人员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比例最高,达58.4%,接下来依次是商业服务人员(56.9%)、经理人员(51.9%)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50%)。而不信教比例最低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28.6%),其次是城市失业无业者(29.5%)。私营企业主阶层信教的人比较多的原因,可能与他们长期在商海浮沉,更容易相信命运和超自然的力量有关。
  (二)环境条件观
  1.对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满意度。总体上来说,厦门人对于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感受一般偏较满意。具体来说,对于与上级的关系、工作或劳动条件、劳动收入、住房条件和孩子上学方便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而对于与同事的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生活主要集中在较满意。而纵向来看,受访者感受最满意的是与同事的关系(20.5%),感受较满意的仍然是与同事的关系(43.7%),而感受一般的是业余生活(47.6%),感受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都是工作和劳动收入。因此可以看出受访者认为在厦门工作生活很舒服,与同事的关系很融洽,不过对于厦门的工作和劳动收入很不满意。
  不同阶层对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以私营企业主最高(35.8%),其次是经理人员(35%),办事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排在第三至第五位(34.62%、34.5%、34.18%)。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者的满意度也越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5.78%,而小学以下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0.42%。
  2.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厦门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感受总体上较满意,很满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而不满意占据的比例较小。这说明厦门不愧为世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受访者很满意和较满意的项目是电力供应及其质量、其次是水源水质和供应情况、交通、通讯条件。而受访者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项目是大气和噪声控制,而对社会治安状况、物业管理服务的感受则主要集中在一般。
  不同阶层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以专业技术人员最高(24.91%),其次是私营企业主(24.71%),第三是个体户(24.39%),最不满意的是农民(21.83%)。这与农民阶层大都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环境脏乱有关。
  (三)阶层压力感
  1.对生活压力的总体感受。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的生活压力处于不断增大中。与五年前的生活压力相比较,有高达56%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大了,其中有16%的人明显感觉到生活压力增大很多,只有10%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变小了。
  2.年龄与生活压力的关联。认为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过去五年增大了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有68.27%,31~40岁的有60.12%,41~50岁的有51.82%。其中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压力增加度最为明显,都有21%以上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加很多。调查发现,30岁左右年龄段的人要成家立业,要攒钱结婚,要抚养孩子,还要攒钱买房子;而41~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要为职称、事业奋斗,要负担孩子上大学的教育费用,有的还要考虑孩子的工作问题。因此,这两个年龄组的受访者生活压力最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51岁以上,生活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
  3.各阶层对生活压力的看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过去五年中,农民阶层的生活压力增加最为明显,81.9%的农民认为生活压力增大了,其中45.5%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增大很多。其次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城市失业和无业者和办事人员阶层,分别有23.1%、20.9%和1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生活压力与五年前相比“很大”。此次的调查样本都取自厦门岛内,其中包括一部分农民。近几年来岛内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岛内农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有限的土地和拆迁补偿款很快就会用完,因此农民的生活压力确实比五年前增大许多。
  4.对未来生活压力的思想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对于未来的生活压力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中,28%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生活压力会增大,18%的人认为会增大很多。各阶层对未来生活压力的预测,经理人员阶层位居压力排行榜第一,高达66.6%,其中22.2%的人认为压力会增加很多。办事人员阶层以60.5%的比例位居第二,其中有31.5%人认为压力会增加很多。可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经理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的生活压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四)阶层满意度
  1.各阶层满意度总体情况。当问到“你在厦门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是否满意”时,受访者的回答一般都是比较满意。不过有24.9%的人对在厦门的收入表示不满意,其比例接近四分之一。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各个阶层对工作、收入和生活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各不相同。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这四个阶层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零,也就是说他们的满意度在这几个阶层中最高。而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城市失业无业者,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合计是36%。
  2.各个阶层对收入的满意度。厦门各个阶层在收入的满意度方面,私营企业主的满意度最高,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为零。最不满意的依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二者合计比例为47.1 %,其次是农民阶层,不满意度所占比例为41.6%。这种状况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上的受益较大,收入也较高,且这一阶层的自我满意度也较高。而农民和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则是处于低层位置,同时他们对自己的状况也很不满意。
  3.各个阶层对生活的满意度。厦门各个阶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这四个阶层的满意度最高,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零。而满意度最低的依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两项合计19.3%,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因为深化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失业,加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所以造成了再就业的困难。
  四、和谐社会。
  (一)对政府关注度
  1.对政府廉洁和办事效率的评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政府的廉洁公正比较关心,多达27.7%的受访者对政府的廉洁公正很关心,33.2%的受访者表示较关心,31.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关心,4.7%的受访者较不关心,很不关心的只有3.1%。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于政府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和社会治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日益完善,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在问及公务员办事效率与三四年前相比,是否有提高时,认为有所提高的受访者占62%,认为和原来一样的占33%,认为效率下降的仅占5%。 2.对社会治安的评价。在谈到厦门的社会治安情况时,认为“满意”的受访者有19.6%,认为“还算满意”的有68.5%;只有11.9%的受访者认为“不满意”。同时,厦门居民在见义勇为的态度方面表现得也比较积极,当问到“如果碰到抢劫、偷盗等,你是否会伸手相助”时,有26.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伸手相助,33.9%的受访者选择报警,34.9%的受访者表示要看情况再说,表示不会伸手相助与不吭声的受访者分别只有3%和1.4%。
  3.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对在职者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42.4%的受访者没有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从企业性质来看,三资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达90%,其次是集体企业(75%)和国有企业(73.6%),而民营企业或个体户的比例则相对较低(49.1%)。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单位在对待员工的福利方面明显要好过没有签劳动合同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中,有87.2%的人由其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而没签订合同的只有38.1%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86.1%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都买了医疗保险,而没签订劳动合同者中,只有45.6%的买了医疗保险。但是,购买补充保险的人普遍较少,大约只占所有购买保险者的26.6%。
  4.最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在谈及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时,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解决就业难题;其次是扶助社会困难群体;再次是宏观调控房价、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执政;最后是保护城乡拆迁户的利益、清理民工工资拖欠。
  在问到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贫富差距过大与失业问题是排在最前面的问题,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5%和54.4%。房价也是厦门居民关注的焦点,有36.7%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上涨过快是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有36.6%的受访者认为贪污腐败是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他问题依次是:生活费上涨(29.4%)、社会保障不健全(20.9%)、大学生就业难(19.2%)、环境污染(17%)、社会治安差(16.4%)、教育乱收费(14.9%)、交通不方便(7%)。
  (二)对他人信任度
  1.对家人、亲属和朋友的信任度。受访者对于这一群体的信任度比较高。其中,对于家庭成员非常信任的为65%,较信任的为27.3%,一般信任的为6%,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分别只有0.5%和0.3%;对直系亲属非常信任的占51.3%,较信任的占34.5%,一般信任的占12.6%,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仅为1%和0.5%;对于亲密朋友非常信任的占35.8%,较信任的占50%,一般的占11.7%,较不信任的占1.5%,很不信任的占0.5%;对于其他的亲属非常信任的占15.9%,较信任的为41.5%,一般信任的占38.4%,较不信任和很不信任的分别为2.8%和1.2%。
  2.对同事、领导、邻居和一般朋友的信任度。受访者对这一群体的信任度都不高。其中,对单位领导非常信任的占9.1%,较信任的占36.3%,一般信任的占45.8%;对单位同事非常信任的占8.5%,较信任的占41.2%,一般信任的占45.6%;对邻居非常信任的占7.8%,较信任的占35.8%,一般信任的占52%;对一般朋友非常信任的占4.4%,较信任的占24.15%,一般的占65.8%。
  3.对网友、销售商、生产商和一般社会人员的信任度。受访者对这一群体的信任度极低,持非常信任的均不超过2%。其中,对网友很不信任的占33.6%,较不信任的占29.9%;对销售商很不信任的占21.7%,较不信任占33.2%;对生产商很不信任的占13.2%,较不信任的占31.8%;对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很不信任的占7.1%,较不信任的占23.4%;对于一般熟人很不信任的占3.2%,较不信任的为15.2%。
  此外,根据受访者的年龄和受访者的阶层这两个变量的交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在信任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各个阶层的受访者的信任度也没有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血缘关系才是信任的基础。
  (三)参政方式
  1.政治参与的方式。受访者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找单位领导、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为维护自己或者同事的利益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3.3%,较经常的占6.8%,一般的占24.8%;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常向政府部门投诉的占2%,较经常的占4.1%,一般的占19.7%;经常给报纸、电台或电视台等媒体写信或打电话反映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看法的占1.6%,较经常的占2.9%,一般的占11.3%;经常在网络上对厦门市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占1.4%,较经常的占1.3%,一般的占8.9%,较少的占7.2%,很少的占10.1 %,没有的占71.1%;较经常和经常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意见的分别为2.2%和0.9%,一般的占7.0%,较少的占7.5%,很少的占11.6%,没有的占70.8%;从未到政府相关部门或信访部门上访的占78.7%,8.8%的人很少去,4.8%的人较少去;从未写信向政府相关部门或信访部门投诉的占80.2%,很少的占7.1%,较少的占5.4%;从未到政府机关请愿讲理、找领导对话的占83.7%,很少的占6%,较少的占4.6%。
  调查表明,受访者阶层的类别不同,在找单位领导的频率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6.7%,较经常的占20%;经理人员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3.8%,较经常的占19.2%;农民较经常找单位(村委会或居委会)的占20%;个体户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5.0%,较经常找的占2.5%;产业人员较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4.2%;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经常找单位领导的占1.4%,较常的占2.7%。此外,受访者的阶层类别与受访者向媒体反映问题的频率相关。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经常向媒体反映问题的占6.7%,较经常的为6.7%,一般的为26.7%;私营企业者经常向媒体反映问题的占18.2%,较经常的为9.1%,一般的占9.1%;商业服务人员在“经常参与”与“较经常参与”中都为零,一般参与的也只占11.3%;产业工人经常参与的为零,较经常参与的占2.1%,一般参与的占10.6%;农民经常参与和一般参与都为零,一般参与占33.3%;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经常参与的为零,较经常参与的占2.6%,一般参与的为1.3%。
  在调查中还发现,报纸、电台或电视台等媒体依然是受访者参与政治的主要渠道。其中,经常通过媒体参与政治的占1.6%,较经常的占2.9%,一般的占11.3%。网络是政治参与的一个便捷渠道,但是网络并不是在每个阶层中都普及,目前经常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受访者只有1.4%,较经常的为1.3%,一般参与的为8.9%。这除了受阶层类别的影响外,还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常通过网络参与的占7.1%;私营企业者经常参与的为18.2%,较经常参与的为9.1%;除此之外其他各个阶层经常参与的都不超过3%,较经常参与的也不超过2%。尤其是城市失业无业者、农民和产业工人等极少通过网络对厦门市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社团参与情况。在调查受访者是否经常参与社团举办的聚会或活动时,受访者经常参与的活动有社区居委会召开的会议、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同乡聚会和校友聚会;受访者参与较少的是老战友、老知青的聚会、行业协会活动、学术社团活动和寺庙或者教会的活动。在社区居委会召开的会议中,经常参与的为16%,较常参与的为7.5%,一般参与的为11.8%;在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经常参与的为13.3%,较常参与的为17%,一般参与的为19.7%;在同乡聚会中,经常参与的为6.6%,较常参与的为8.5%,一般参与的为17.6%;在校友聚会中,经常参与的为5.7%,较常参与的为10.6%,一般参与的为21.1%;在老战友、老知青的聚会、行业协会、学术社团活动和寺庙或教会的活动中,经常参与的分别都不到3%,较常参与的比例分别为3.3%、7.6%、4.1%和3.7%,一般参与的比例分别为8.4%、12.2%、7.7%和8.2%。
  调查显示,43.5%的受访者从未参与社区居委会会议,12.5%的受访者很少参与,8.7%的受访者较少参与,11.8%的受访者一般参与,7.5%的受访者较常参与,16%的受访者经常参与。引入受访者的户口类别进行交互分析:市区常住人口的经常参与为20%,其他类别的人口经常参与的占21.4%。社区居委会与市区常住人口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市区常住人口经常参与居委会召开的会议。由于在人口的流动的管理有待完善,其他的人口有必要经常参与居委会召开的会议。
  调查同时表明,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也相对比较多:经常参与同乡聚会的为6.1%,较经常参与的为8.6%,一般参与的为17.5%。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的频率与受访者的出生地有直接的联系。在分析中引入了受访者的出生地这一变量,分为本地出生和非本地出生。
  其中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占43.2%,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占56.8%。调查表明: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的更多,有7.2%非本地出生的受访者经常参与同乡聚会,11.5%较经常参与,21.4%一般参与。而本地出生的受访者经常参与较经常参与的都为4.6%,一般参与的占12%。可见受访者的出生地与受访者参与同乡聚会直接相关。
  (四)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未来的期望
  1.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在调查中,41.7%的人认为目前的生活状况比五年前好一点,22.7%的人认为好许多,17.3%的人认为差不多,同时也有8.8%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从不同的阶层来看,认为现在生活比五年前“好许多”比例最高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由此可见,这两个阶层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而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相比“差不多”的依次是农民、产业工人和城市失业无业者阶层,比例分别为27.3%、26.1%和25.6%。另外,商业服务人员中也有多达23.9%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差不多,说明这些阶层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从社会进步中获益甚少,应该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对未来五年的展望。有36.3%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会好一点,25.6%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会好很多,14.8%的人认为差不多,只有3.4%的人认为未来生活水平会下降。总的来看,大多数人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另外,不同阶层对未来五年生活的信心也有很大差异。处于社会上层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对未来最为乐观,其中高达53.3%的人认为五年后的生活比现在“好很多”。其他认为未来五年比现在“好很多”的依次是私营企业主阶层(46.7%)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38.5%)。 (来源:《海峡导报》2005-02-03)
  【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调查】 早在2003年9月福建省各地陆续启动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之前,厦门市就已经实行了免征特产税、屠宰税及缓征农业税,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厦门农村进入了一个“零税费时代”。
  厦门市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缓征农业税,停征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取消涉农收费项目17个,对农民免收行政事业收费项目8个,降低收费标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4个,同时,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税费尾欠也暂停清收。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人均减负62.76元。仅同安、翔安两区,农民每年减负30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为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市财政加大了对镇村两级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困难的区、镇(街)倾斜。仅2003年和2004年市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6207万元,用于人均财力不足5万元的镇、村的经费补助。
  据统计,2005年1至10月,翔安区转移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与工厂签合同的2575人,其他灵活就业的7000多人。有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4年,该区的马巷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30%,2005年,镇财政收入可达到8000万元。马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与市里的重点项目启动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受益于农村税改。原先,镇、村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要将所有人员下放到基层收税,400多万元税费要收大半年。现在镇村干部精力集中在配合市政府征地拆迁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发展科教文化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税费改革后,厦门市农村镇级机构设置也更加规范,人员编制得到较大幅度精简。在机构改革中,镇党政工作机构设置贯彻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机构设置政企、政事不分的“七办八所”的旧模式;人员编制精简,按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规定,镇机构行政编制由825名减为644名,精简比例为22%,事业编制由124名减少为64名,精简比例为48%,同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和办理分流人员共241人。通过重新整合,归并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提高镇服务机构的规模效应,削减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
  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税费改革之后的“后税费时代”,镇村债务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财政负债是当前绝大多数村镇普遍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个别村镇的负债甚至超过其年财政收入的二到三倍。自1996年起,厦门相当一部分镇级财政整体入不敷出,长期处于“吃财政饭”的状况,有的镇财政赤字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市镇级债务54234万元,村级债务32990万元。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还款来源,目前镇村债务偿还情况很不理想,逾期债务占总债务余额的50%以上。以同安区为例,全区村级负债总额为4636万元,其中,生产性债务647.69万元,占13.98%,主要为新投项目负债;公益性债务2102.67万元,占45.387%,主要是修建道路、校舍等建设工程欠款;村务管理债务431.30万元,占9.3%;其他用途债务1453.04万元,占31.35%。相当部分村集体偿债能力差,村级负债中逾期3年以上的债务多达1007.7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1.75%。压在镇、村身上的巨额债务,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据了解,税费改革前,一些镇(街)债务可以通过收取镇统筹、集资等办法逐步消化,村级债务可以通过村提留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后,原来的一些资金来源渠道被堵死了,在财力减少的情况下,镇、村偿债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消化镇、村债务成了镇、村组织面临的难题,也成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稳定必须推倒的“一堵墙”。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09)
  【商品房价格调查】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对全市开发商抽样调查结果,2005年厦门住宅售价每平方米6141.6元,同比上升9.9%。商品房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升8.7%,但涨幅有所趋缓,特别是下半年,受房产新政策的影响,房价过快上涨、购房者的过度追涨、超前消费心理得到了有效抑制,炒房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明显减弱。目前在厦购房者大多回归理性消费,购房多以自住为主,以前连夜排队购房的火爆景象不再看到。
  从新政策实施后的土地拍卖行情来看,由于岛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稀缺价值明显,岛内的地块均被各地产商所看好,其高端定位的价值板块难以逆转。2005年,全市土地交易价格比上年上升8.5%,其中居住、工业仓储、商业旅游娱乐和其他用地分别上升8.4%、7.6%、9.2%、和7.5%。地价的不断攀升,进一步提高了开发企业的准入门槛,土地的公开竞拍,致使地块多数落入有实力、有品牌的国有或大型民营企业中,从而提升了商品房品质。
  2005年厦门市二手房交易量略有下降。据房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年二手房交易量为17064件,比上年下降2.58%。但二手房交易价比上年上升6.6%,其中住宅每平方米售价为5128.5元,上升7.5%。新政策刚出台后的二三个月内,不少手中有闲房者心理恐慌,二手房市场涌现大量以次新房为主的房源;另一方面二手房市场出现看房者多购房者少的现象,交易量明显萎缩。然而,供大于求的现状没有使二手房的交易价下跌,反而上涨。究其原因,一是新政策后上市的二手房大多为次新房,价格往往高于一般的二手房,从而导致二手房房价不降反升;二是为禁止期房转让,对购房不足两年转手的全额征收营业税,导致购房年限超过两年的二手房因交易费用相对较低,也趁机提高价格。
  2005年让市民欢欣的一个利好消息,是“两桥”收费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拉近了岛内外的距离,逐渐形成了以岛内为中心,逐步向岛外发展的局势。目前岛内在建楼盘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高档公寓为主,岛外楼盘的建造定位于改善型置业和经济型置业的普通住宅为主。据调查,2005年厦门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售价分别为8687.0元和4640.6元,比上年上升11.7%和10.5%。普通住宅由于价位适中,户型结构合理,大多以每户10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从而吸引了众多购房者,成为当今市场消费的主流。
  (来源:《厦门晚报》2006-02-08)
  ·小资料·
  环房匹配指数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市场,房价变动受地价、居民收入、政策、人口、房屋造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大环境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有重要关系。环房匹配指数是指房地产市场供求环境与房价指数之间的匹配程度。环房匹配指数趋近于零,表示该城市的房价指数与房地产市场环境指数匹配度高,反之则低;环房指数为负,表明房价尚有上升空间;环房指数为正,表明房价已超出市场提供的空间。从2002~2004年35个大中城市环房匹配指数统计结果看,北京、郑州、广州的房价指数与房地产市场环境相对更为匹配。
  【一个低保户的家庭账册】 住在东渡社区海山路62号302室的低保户蔡阿婆现年76岁,与50多岁、患脑膜炎后遗症的痴呆女儿相依为命。母女俩一个月低保收入为580元,每月固定生活必用开支几大项为:交房租155元,水费10元左右,电费50元左右,煤气费一瓶90余元(烧一个半月),买米每月60斤左右(每斤1元)计60元左右,买油2瓶64元左右,每月菜金180元左右(每天不到6元)。小项开支为味精、盐、纸、香皂、洗衣粉等,每月不到30元。合计每月生活必用的开支为600多元。也就是说,即使这样节省,还是入不敷出。可以说,她们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每月10元的水费,可见蔡阿婆母女用水基本上仅保证洗衣、洗菜、做饭,连洗澡都是要反复考虑。米是买1元钱一斤的,无疑是陈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民工米”。至于菜金,母女俩每天平均只有5元钱。蔡阿婆说,她们家里是什么菜便宜买什么,有时买一斤菜,母女俩要吃两三天。至于吃肉,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一个月最多能买3次肉开开荤,一斤肉母女俩要吃10多天。蔡阿婆还说,她家里的菜都煮得很咸,一是不容易坏,可多吃几天;二是菜咸就吃得少。
  从账册中可以发现,蔡阿婆连续4个月的家庭账册开支中,没有医疗费。其实,不是她们没有病,而是根本看不起病。蔡阿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2003年,在第一医院和中山医院住院抢救两次就花去了12300多元。钱是借的,因为没有钱付医疗费,蔡阿婆病未痊愈就被医院送回家。如今,老人拖着年迈病残之躯照顾50多岁、患脑膜炎后遗症女儿,天天给她喂饭、洗脸、擦身。风烛残年的蔡阿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与病残女儿相依为命50余年,不弃不离,即使自己病倒不起,也不同意将女儿送到福利院。
  从蔡阿婆的家庭账册中,我们看到了低保群体生活不能承受之重。每月580元要维持两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全部开支,可以想像她们的生活是何等地艰难。但我们也可以从账册中看到蔡阿婆每月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低保金一发下来,她第一件事就是交房租、交水电费,从未拖欠。唯一一次向邻居借了50元看病,也做出了一个月内还清的计划。可以想见她是一个生性刚强的老人,生活再艰难,她愿独自承受,不愿别人怜悯。
  从这本低保户的家庭账册中,可以看到厦门弱势群体生活之艰辛,也可以折射出了阳光下的阴影和普通人的人性之美。(来源:《厦门商报》2005-11-13)
  劳动就业
  【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 2005年5月中旬,厦门市在16个镇街20个小区开展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调查方式为调查员入户登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厦门市劳动力就业情况、技能培训情况、社会保险情况等。接受调查人员6674人,其中16岁以上人口5705人,男性2829人,女性2876人。
  一、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
  厦门市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为69.17%,比福州市高8.71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2.39个百分点。经济活动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6。在文化程度方面,经济活动人口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是10.54%,大专文化程度的比重是9.46%,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是24.63%,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是53.70%。
  1.就业结构情况。常住人口就业人员占经济人口的比重为93.77%。在常住人口人员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46.54%,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占33.24%,自营劳动者占6.03%,乡村农业劳动者占1.8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1.68%,社区公益劳动者占1.05%,灵活就业人员占6.95%,其他从业人员占2.65%。
  在户籍非农业人口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60.23%,比常住人口城镇单位就业比重高13.69个百分点;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占22.7%,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低10.54个百分点;自营劳动者占4.87%,比常住人口的比重低1.19个百分点;乡村农业劳动者占0.32%,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低1.5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2.31%,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高0.63个百分点;社区公益劳动者占1.73%,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高0.68个百分点;灵活就业人员占4.81%,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低2.14个百分点;其他从业人员占3.03%,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高0.38个百分点。
  2.就业人员文化素质情况。在就业人员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8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9.6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1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6.10%。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52年。其中,男性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比女性高,如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比女性高4.14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比女性低6.24个百分点。男性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84年,比女性高0.77年。
  3.就业人员年龄结构情况。厦门市就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岁至24岁人员占15.22%,25岁至29岁的占19.32%,30岁至34岁的占19.57%,35岁至39岁的占14.92%,40岁至44岁的占11.16%。以上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80.19%。从男女性别就业人员年龄结构看,女性就业人员比男性年轻,如16岁至19岁女性就业人员的比重比男性高3.8个百分点,20岁至24岁的比男性高4.84个百分点,25岁至29岁的比男性高0.53个百分点,30岁至34岁的比男性高0.13个百分点。
  4.男女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差别情况。男女用工收入存在差别,男女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比是1.29,男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普遍比女性高。从不同行业看,收入差别最大的行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男女性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比是2.12;其次是卫生社会福利业,男女性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比是1.95;第三是农林牧渔业,男女性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比是1.74。
  二、失业人员状况。
  1.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从失业人员原工作单位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为36.18%;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其比重为8.54%;第三位是居民服务业,其比重为6.91%。三大产业失业人员之比是1:7:5。从原工作单位经济类型看,来自国有单位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39.02%,来自私营企业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23.17%,来自“三资”企业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15.85%,来自集体单位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4.47%,来自其盛单位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17.49%。
  2.失业人员年龄构成。在失业人员中,有20.73%是25岁以下年龄,有22.36%是25岁至35岁年龄,有22.36%是35岁至40岁年龄.,看15.86%是40岁至45岁年龄,有18.70%的人是45岁以上年龄,40岁以上人员占34.56%。男性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5岁至54岁之间,这部分人员占失业人员的比重为59.62%,其中35岁至39岁失业人员的比重为20.9%;女性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0岁至44岁之间,这部分失业人员的比重为59.81%,其中35岁至39岁失业人员的比重为24.10%。在失业人员中,厦门市户籍的城镇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8.85%,本省外地市户籍失业人员为8.12%,外省户籍失业人员为13.4%。
  3.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在调查的失业人员中,有11.79%的人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45.53%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30.08%的人是高中文化程度,12.60%的人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失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4.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在失业人员中,属于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占10.98%,这部分人中有74%是24岁以下人员;属于原单位破产的有5.28%,这部分人几乎都是35岁以上人员。其中,属于下岗内退待业的有30.89%,这部分人几乎也都是35岁以上人员;属于因辞职而失业的有25.20%,这部分人员72.58%是34岁以下人员;属于被辞退的有1.63%;属于因合同制满而失业的有9.35%,这部分人有73.91%是30岁至39岁;因其他原因而失业的人员有16.67%。
  5.失业人员失业时间情况。失业时间在个月以下的占15.0%,失业时间在2个月至3个月的占13.31%,失业时间在4个月至6个月的占13.41%,失业时间在7个月至12个月的占16.67%,失业时间在13个月至24个月的占10.97%,失业时间在25个月以上的占30.69%o失业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占58.33%。
  6.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情况。有61.77%的失业人员主要生活来源靠配偶的收入,18.22%的人靠政府的失业保险、生活保障金及下岗或内退生活费,13.33%的人靠原有的积蓄或父母的赞助,6.67%的人靠打零工的收入来维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第二产业高学历人员比重偏低。从分产业情况看,从业人员中,第一、第二产业初中文化程度人员较多,其中制造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达66.0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比较高,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比第一、二产业分别高19.3和19.1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比重也比第一、二产业高;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员较多。(见下表2)
  2.求职人员创业意识较弱。失业人员中,62.2%的人通过委托亲友的方式寻找工作,13.01%的人通过职业介绍所或应答应聘广告的方式寻找工作,4.45%的人准备自己经营,4.87%的人是下岗在等待安置,选择通过其他方式寻找工作的人有15.47%。与福建省其他地市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方式相比,厦门市失业人员通过亲友寻找工作的比重为全省之最,比福州市高7个百分点,比泉州市高27.55个百分点;准备自己经营的人员比重较低,比全省平均比重低4.68个百分点,比福州市低2.88个百分点,比泉州市低9.72个百分点。
  3.解决下岗待业人员就业任务依然艰巨。在调查人员中因单位破产而失业的人员占失业人员的比重为5.28%,因下岗、内退而失业的人员占失业人员的比重为30.89%,这两部分人员的年龄几乎都在35岁以上,他们是“4050”人员的主体。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解决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4.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值得关注。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的比重为10.98%,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民工荒”的情况下,为了解厦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市劳动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与厦门商报社联手对全市2005年1~3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展开调查分析。分析显示:厦门劳动力市场没有出现“民工荒”,岗位求人倍率为0.83,劳动力市场供求状态比较平稳,但“结构性招工难”依然,值得社会共同关注。
  一、职业供求的特点。
  1.用工规范求职理性,供求状态比较平稳。2005年第1~3季度,通过厦门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岗位385032个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9802个次,比增18.39%;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为466480人次,同比增加76013人次,比增19.47%;求职成功275347人次,同比增加86241人次,比增45.60%。求人倍率为0.83,与上年同期持平。从总体数据上分析,厦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求职成功数同比却有大幅升高。
  在全国不少地方出现“民工荒”之时,厦门劳动力市场仍呈现供求状态比较平稳的可喜态势,这主要是软环境优越所致。厦门环境优美,城市文明,特别是在用工环境方面,如企业员工维权、求职服务等方面都比较规范、有序,尤其是从本年度7月1日起,大幅调高了企业最低工资,吸引了漳州、泉州等周边地区农民工的回流。此外,随着职介市场的规范,求职者也更理性了,“黑中介”难有市场,更使大批求职者全面涌入劳动力市场。
  2.“技工荒”现象依旧,求职要有一技之长。从1~9月份的供求分析上看,1、2、6及9月份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招工难的现象逐渐浮现。这种现象是往年不曾见到的。尽管与上年同期相比,求职人数的增长比招聘岗位还略有增长,但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仍持续增长,也将进一步使招工难的现象更加明显。从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看,虽然春节以来一些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已得到缓解,但结构性用工难,即“技工荒”现象仍未彻底摆脱,劳动力市场上仍存在“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凸显出一个问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农民工就业的最大障碍,由此造成的劳动力供需失衡,主要集中在服装、机械、电子和服务等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难缓解,对于广大求职者,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是个“利好”消息,众多的岗位可以让他们就业选择更充分些。但劳动者也应认识到有一技之长方能立足、发展,要自觉学好技能,求职时要调整好心态,可选择一些市场信誉高、劳动保护环境较好的企业就业。从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看,那些企业待遇较好,工作环境优良,企业文化浓郁,关心企业员工的“优质企业”,根本就不存在招不到人的问题,而老是招不到人或招到人很快就又流失的企业,要认真进行反思了。对这些企业而言,应适当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其工作生活环境,强化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本地人员的技术骨干队伍,方能减少人员流失。 3.个私成用工主力,务工应选择大户。在厦门劳动力市场中,用工大户仍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用工量比重占到58.66%;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为10.67%;再次为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33%。从各类型的用人单位看,1~3季度的用工需求量普遍比上年增长,而私营及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用人量占市场需求的74.66%。过去求职者一直认为进国企、集体企业工作较稳定,或者非得要进外企、三资企业方觉得工薪待遇较高。现在这种传统观念已逐渐打破。厦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工需求的总量与特点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成了吸收劳动者的用工“大户”。因此,求职者务必要更新观念,认清自己,准确定位,毕竟广大私营和个体企业,才是劳动力市场的招工主力,相对而言竞争会小些,找工作容易些。
  4.新失业青年上升,找工要放下身段。在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仅为2.15%),但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了1.06%,有4591名新成长失业青年在这三个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度加大。新成长失业青年是指城镇失业人员中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初高中、职业高中、技校及大中专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国家统一分配或单位录用的人员,以及其他初次失业的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初次进入市场,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没有专长而暂时找不到工作。但青年相比起大龄的下岗失业人员,毕竟比较年轻,文化水平也较高,生活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相对强势的群体。那些学历较高的年轻人如果在就业时放低一点期望值,学历低一点的青年不要畏惧辛苦的工作,其实找工作并不是那么困难。
  二、用工热门行业和岗位。
  服装、机械制造、电子和服务等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需求量最大,与其相对应的缝纫工、操作工、电子装配工和服务员也因此走俏职场。
  1.服务员操作工供求两旺。从1~3季度厦门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分析,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量就占了劳动力市场总需求量的50.59%。此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量也一直十分强劲,占到总需求量的40.93%。仅这两大类工种的需求量就占了市场需求量的91.52%。但求职人数也较多,两大工种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求人倍率都小于1,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
  2.第三产业用工需求稳增。按产业结构划分,厦门劳动力市场中第三产业的需求人数仍然最大,占市场总需求的88.33%,比增22.10%,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所占需求份额比上年同期上升2.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需求量占市场总需求的11.39%,同比下降1.89%,所占需求份额同比下降2.36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的需求量最少,只占总需求的0.28%,同比下降45.40%;所占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33个百份点。如果按行业进行细分,需求量排在首位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特点。
  1.女性比男性好找工作。在求职者中男性人数(259894人)明显多于女性(206586人),但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岗位中,女性需求量(112176)大于男性需求量(81264),男性求职者是10人竞争7.2个岗位,而女性是10人竞争9.5个岗位,这表明女性找工作容易些。目前一些用工量大的企业为了应对“招工难”,开始对员工的性别进行调整,效果不错。根据调研,在以女工为主的企业,如把男女比率从1:10调整为1:5,则可增加4倍的求职人数,这种方式值得面临“招工难”企业借鉴。
  2.企业欢迎有技术者。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普遍不是很高。要求求职者只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到需求人数的52.62%,连同高中文化程度的,共占到需求人数的80.66%,这也反映出厦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今,自发外出,流动性大,技能性差,工作难找,已成为农民外出务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大农民工要从根本上改变就业观念,自觉加强学习和技能培训。
  3.16~24岁最“抢手”。在各年龄段需求人数中,以16~24岁的年轻人最受欢迎,占到总需求人数的75.39%。而45岁以上求职者的市场需求只有0.11%,找工作十分不易。调研发现,如果企业把年龄从18岁放宽到40岁,则可增加3倍的求职人数。因此,有“招工难”的企业应考虑把招工年龄限制适当放宽。其实,对于许多劳动强度较大、脏、累、苦的活,年纪大的人因为有家庭压力和生活历练等,对工作更珍惜,责任心和稳定性也更强。 (来源:《厦门商报》2005-12-15)
  ·小资料·
  求人倍率 求人倍率就是将市场总体需求人数除以求职人数得出,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基本指标,倍率越高表示劳动力越紧缺。
  【16种职业群体工作状况调查(节选)】 本次调查由厦大社会学系实施。共发放问卷1700多份,收回有效问卷1500份。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性别比例,男性占56.4%,女性占43.6%;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占1.4%,初中占7.6%,高中占21.2%,大专为22.2%,大学本科以上为47.6%;受访者的年龄,30岁以下占63.2%,31~40岁占23.8%,41~50岁占9.2%,51~60岁占3%,61岁占0.8%;婚姻状况来,未婚的占50.3%,已婚的占45.8%,离异及其他的占1.6%;户口类别,市区常住者占61.4%,郊县常住者占4.7%,本市暂住者27.5%,其他占6.4%。
  一、各群体工作基本状况。
  1.流水线工人: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占78.6%,31~40岁占21.4%。这一群体女性较多,占57.1%。文化程度偏低,绝大部分为高中程度,占65.52%,初中占31.03%。这一职业群体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偏低,只有14.81%的受访者表示“较满意”,44.44%的表示“一般”,表示“较不满意”的占29.63%,还有11.11%表示“很不满意”。收入普遍不高,在平时的主要支出中,所有的人都选择了衣、食、住这三项,没有人选择旅游、聚餐、礼包、交通费和通讯费这些选项。调查发现,有41.2%的流水线工人一年的闲暇时间有3~4个月。相对于其他职业的人,公交车的在出行中的地位相对不重要,只有50.0%的人选择以公交车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而各有17.8%的流水线工人选择了骑自行车和步行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37.5%认为生活压力很大,45.8%认为压力较大。30.8%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53.8%的人认为较好,52%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2.新闻从业者: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占78.9%,31~40岁占19.7%,41~50岁为1.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和大学为主,分别占21.79%和69.23%。这一群体的平均月收入是3596元,55.4%的人拥有住房,12.7%家里有车,89.9%家里有电脑。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表示“很满意”的占11.39%,表示“较满意”的占51.9%,表示“一般”的占35.44%。平时主要开销是花在衣服和住房上。他们一年的闲暇时间以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居多。闲暇时间里的主要活动是看电视(59.5%)、读书看报(53.2%)、上网聊天、玩游戏(50.6%)。32.9%的新闻从业者认为生活压力很大,54%认为较大。有73%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3.会计:平均年龄为29岁,以女性为主,占58.3%。文化程度主要由大专和大学两个层次构成,分别占39.58%和43.75%。这一群体平均月收入为3350元,处于中等水平。75%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平均住房面积为91平方米。工作有一定的变动性,一半的受访者在过去五年中换过工作。工作满意度中等,表示“较满意”者占48.94%,表示“一般”者达42.56%。这一群体中,有车的占14.6%,有电脑的占83.0%。平时的开销主要是在食品和住房上,选择食品的占了26.7%,选择住房的占了22.2%。会计行业有一定的自由性,闲暇时间也比较多,有37.9%的人一年的闲暇时间在2~3个月之间。他们在闲暇时间里主要是看电视(54.2%)、读书看报(47.9%)、上网聊天、玩游戏(41.7%)。62.5%的会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公交车是77.3%的会计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11.4%的选择家用轿车或出租车作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68.9%的会计认为自己生活压力较大;47.8%对健康状况较为满意,22.7%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其中70.5%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居住小区的事情有68.9%表示较为关心或很关心,对厦门市的事情有55.6%表示较为关心,而对于国家大政方针表示较为关心的仅为44.4%。
  4.职业经理人:平均年龄为31岁,以男性为多,占65.7%。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占28.13%,大学或研究生以上者占57.81%。这一群体的收入较高,平均月薪达到6000多元。71.4%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平均住房面积为109平方米。多达5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职业表示“较满意”,表示“很满意”的占12.12%,另有33.33%的表示“一般”。26.6%的职业经理人家里有车。但家用电脑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78.8%的人家里有电脑。一年中的闲暇时间少于一个月的居多,闲暇时的主要活动是看电视(56.5%)、呆在家里(47.8%)、读书看报(44.9%)。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压力很大,53.3%认为自己生活压力较大。有6.2%对自己健康状况不满意或很不满意,31.3%认为自己健康一般,43.8%对健康较为满意,17.2%认为很满意,而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有54%。对自己居住的小区表示关心的只有45.2%,而对厦门市的事情或国家的大政方针表示关心的占到了67%以上。
  5.营业员: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30岁以下占95.1%。这一群体女性占83.8%。文化程度以高中居多,占65.52%。只有30.2%的家庭拥有电脑。一般营业员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只有51.4%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家庭中有车的只有5.8%。吃和穿是他们支出的最主要部分,42.7%的营业员主要支出是花在食品上,另有20.0%是把钱主要花在衣服上。职业变动性很大,67.2%的人在过去五年中换过工作。对工作满意度不是很高,表示“较满意”者占24.71%,表示“一般”者最多,达58.82%,表示“较不满意”者为8.26%。认为生活压力很大的人占35.2%,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0.7%.有56.9%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6.公司办事员: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占78.8%,31~40岁占15.6%,41~50岁占5%,50岁以上占0.6%。这一群体男性略多于女性,男性占50.9%。公司办事员中大学程度的占45.06%,大专占30.86%,高中占20.99%。月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56.5%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子,住房的平均面积为96平方米。有28%认为生活压力不大,56.1%认为生活压力较大,15.9%认为生活压力很大。有44.6%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51.6%人认为对自己的健康较为满意或很满意,有53%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7.建筑工人: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30岁以下占60.9%,男性占92.3%。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最多,分别占39.68%和42.86%。这一群体收入偏低,月收入平均只有1000多元,有的还会被包头拖欠工资。53.1%的人住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另有38.8%的人住出租房。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高,表示“较满意”的只有10.53%,表示“一般”的达49.12%,表示“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达到17.54%和14.04%。46.9%认为压力很大,42.6%认为较大。有12.3%的建筑工人对自己的健康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49%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有67.4%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8.的士司机: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31~40岁占50%。这一群体以男性为主,占90%。文化程度较低,高中程度的占52.63%,月收在2000元左右,只有6.3%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多达68.8%的人租住私房。这一群体对工作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表示“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为6.67%和40%,表示“一般”有33.33%,20%表示“很不满意”。对于生活压力,这一群体中55.6%认为很大,33.3%认为较大。多达90%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9.律师:平均年龄为33岁,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占40.4%。这一群体以男性居多,占77.6%学历较高,96.61%的受访者都是大学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月收入少则三五千,多则八九千或几万。68.4%的人有房,39.0%的人有车。闲暇时间以1~2个月的居多,占了43.6%。在闲暇时间里,主要去旅游的占42.4%,看电视的占40.7%。39.3%的律师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60.7%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10.政府官员:平均年龄为41岁,30岁以下的只占11.1 %。这个群体以男性居多,占76.9%。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学历的占18.52%,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高达81.48%。收入平均有4000~5000元。自己拥有住房的比例相当高,达92.3%,平均住房面积达106.88平方米。29.6%家里有车。有65.2%的政府官员认为自己生活压力较大,有70.8%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11.普通公务员:平均年龄37岁,男性占绝大多数,为61.7%。文化程度以大专和大学居多。收入稳定,月均收入达3547元。职业稳定性较强,认为“工作很满意”的达22.11%,“较满意”的也达到了51.58%,表示升迁机会“一般”的占到了60%。拥有住房的比例为83.9%,平均住房面积为112平方米。15.8%的人家里有车,八成的人家里有电脑。住和吃是平常主要支出的首要选择。出行主要靠乘公交(65.9%)。在闲暇时间里,活动最多的是读书看报、看电视、体育活动。电视和报纸是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信息渠道。有七成以上的人对自己居住的小区以及厦门市的事情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都较为关心或很关心。65.9%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压力较大,47.1%的人对自己的健康较为满意,有72.4%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12.医生: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30岁以下占21.8%,31~40岁占30.9%,41~50岁为30.9%,50岁以上为16.4%。这一群体以女性居多,占66%。拥有住房的比例是68.5%,平均住房面积为80平方米。这一职业的变动性不是很大,只有13.6%的人在过去五年中换过工作。受教育程度,高中占12.73%,大专占23.64%,大学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3.64%。平均月收入为3800元。14.81%的受访者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46.3%表示“较满意”,35.19%表示“一般”。12.7%的家里有车,87.3%的家里有电脑。平时支出最多的是住房,46.9%的人选择住房为首要支出项,而有24.5%的人选择衣服为他们首要的支出项。一年的闲暇时间以少于一个月的居多,占58.5%。在闲暇时间里,主要的活动是读书看报(58.2%),看电视(56.4%),呆在家里(29.1%)。66.7%的医生以公交车作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13.私企老板: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0岁以下占15%,31~40岁占60%,41~50岁为25%。这一群体以男性为主,占70%。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小学和初中程度的各占5%,高中程度者最多,达40%,大学层次的占35%,另有15%为大专文化程度。收入较高,月收入从几万到数十万不等。拥有自己住房的比例为85%,平均住房面积为143平方米。家庭有车率为61.1%。家里拥有电脑的比例为94.7%。有30%的私企老板认为生活压力很大,有40%认为生活压力较大,30%认为生活压力不大。有55%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14.教师:平均年龄为29岁,以女性居多,占60.2%。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变动性,35.8%的人在过去五年中换过工作。平均月工资为3172元,50%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平均住房面积为92平方米。家庭中有车的占12.4%,有电脑的占79.3%。平时的主要花费是衣服和住房,选择衣服的占了31.6%,选择住房的占了26.4%。这一群体的职业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对自己工作表示“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为10.74%和34.71%,但也有5.79%和4.99%表示“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但更多的是表示“一般”,占43.8%。31.0%的教师一年的闲暇时间是在1~2个月之间。闲暇安排主要是:看电视(59.5%),读书看报(56.2%)和上网聊天、玩游戏(41.3%)。53.7%的教师选择网络作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有52.5%的教师对厦门市的事情较为关心或很关心;而45.7%的教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表示比较关心或很关心。这一职业群体中有63%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15.广告企划人员: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占75.9%,31~40岁占24.1%。这一群体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占27.59%,大专占37.93%,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占34.48%。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63.6%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平均住房面积为76平方米。这一职业的变动性非常大,多达70.8%的人在过去五年中换过工作。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58.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一般”,27.59%的认为“较满意”。10.3%的人家里有车,82.8%的人家里有电脑。在平时支出最多的选项中,35.7%选择食品,25.0%选择住房。广告企划的职业相对自由,有42.9%的广告企划人员一年里有3~4个月的闲暇时间。75%认为自己生活压力较大,有46.2%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只有50%。
  16.IT开发设计员:44%的受访者认为IT行业很有发展前景,54%的人认为前景一般,2%认为该行业没有发展前景。他们认为要从事这个行业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吃苦精神(36%),其次是创意(32%),再次才是知识(26%),6%是其他。一旦从事IT行业就必须做好经常加班熬夜的心理准备。41%的人经常加班熬夜,51%的人有时加班熬夜,只有8%的人很少加班熬夜。IT业内人士37%认为该行业竞争激烈,而56%认为有竞争,但不激烈,7%则认为没什么竞争。对于IT行业现在最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认为是软件开发的占20%。其他依次为游戏(18%)、通讯技术(16%)、电子商务(13%)、动漫设计(10%)、程序开发(9%)、网站建设(4%)、其他(4%)。
  二、工作认同。
  (一)学历、年龄与职业的关系
  1.学历与职业。文化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的选择与获取,很多职业几乎只与高学历对应,如律师和政府官员全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而有些职业也主要由较低学历者所从事,如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和的士司机等。毫无疑问,学历越高意味着拥有更多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官员全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占81.48%;普通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52%;律师是高学历最集中的职业群体,96.61%的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余下的3.39%也都具有大专学历;新闻从业者、教师、IT开发设计人员、医生和职业经理人以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为主,分别占该群体的69.23%、66.12%、65.06%、63.64%和57.81%;流水线工人、营业员和的士司机以高中、中专、技校、职高的学历为最,分别占该群体的65.52%、65.52%和52.63%;广告企划、公司办事员、会计、私企老板和其他从业人员则主要由高中、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共同构成,分别占该群体的100%、96.91%、94.84%、90%和88.89%;建筑工人则主要由初中(39.68%)和高中(42.86%)文化程度构成。
  2.职业与年龄。从平均年龄来看,政府官员的平均年龄为41岁,是被调查者中最大的,其次是医生、的士司机、私企老板和普通公务员。可以看出,除的士司机外,这些人都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职业积累才能达到当前境界的;营业员的平均年龄为23岁,为被调查者中最小,其次是IT开发设计人员,平均年龄为26岁,说明IT行业是一个新生、新兴的职业,很有前景;从年龄构成来看,30岁以下过半的职业有:营业员、职业经理人、IT开发设计人员、广告企划、流水线工人、新闻从业者、会计、建筑工人、教师和公司办事员。而且,50岁以上的就业者并不多见。可以看出厦门作为一个勃勃发展的城市,年龄结构很有优势。
  (二)职业和生活满意度
  1.职业满意度。厦门各职业群体对目前自己的职业评价总体上表示满意,其中10.46%的人对现在的职业很满意,37.84%的人比较满意,44.03%的人觉得一般,只有7.67%的人对自己的职业表示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各职业群体对自己职业的评价存在着较大差异,政府官员、普通公务员和医生群体中对自己职业很满意的比重最高,分别达25.93%、22.11%和14.81%;接着依次是职业经理人、新闻从业者、律师、私企老板、公司办事员、IT开发设计人员、教师、会计、的士司机、广告企划、营业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而对自己职业很不满意的比重最高的两个职业群体是建筑工人和流水线工人,分别为14.04%和11.11%。
  2.生活满意度。54.06%的人对自己在厦门的工作很满意或较满意;53.88%的人对自己在厦门的生活很满意或较满意;而只有33.30%的人对自己在厦门的收入感到很满意或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最高的是对自己家庭生活的感受,64.07%的人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很满意或者较满意;而满意度最低的是住房条件,17.84%的人对住房条件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在不同职业对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满意度方面,以政府官员的满意度最高(40.52分),其次是私企老板(37.73分),医生和职业经理人分别列第三和第四。满意度最低的是建筑工人(24.96分)。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于居住环境的感受总体上依然是一般偏较满意,不满意占据的比例较小,这说明厦门不愧为世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受访者很满意和较满意的项目是电力供应及其质量,其次是水源水质和供应情况和交通、通讯条件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较不满意的主要是对大气和噪声的控制、社会治安状况、物业管理服务这三方面。
  (三)升迁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兴趣也变得更加广泛了。在问到“你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时,虽然受访者的意见依然不统一,但公务员、律师、职业经理人是大家相对比较看好的行业。较多的人认为升迁机会一般,只有11%的人认为有较大和很大机会升迁,19%的人甚至认为根本没有升迁机会。这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职业的流动与升迁。不同职业升迁的机会也不太一样。调查显示,公务员的升迁机会最大,而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的士司机则认为自己很少有升迁机会。据对一些政府官员调查,41%认为与上级的关系最为重要;32%认为个人能力最为重要,还有24%的官员认为政绩最为重要。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变动性不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厦门属中小城市,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可能也和厦门人“安逸”的性格有关。调查显示,面对升迁机会,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每天加班到很晚,但不能接受两年的劳动锻炼,并且有八成的受访者不能接受白白地工作一年。
  (四)去留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才流动的自由性逐渐增大,变换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的事情。在此次调查的16个行业的受访者中,在回答“过去五年是否换过工作”的问题时,有44.4%的回答是“换过”,有55.5%回答是“没换过”。这也显示了厦门工作环境总体的宽松性和兼容性。同时,职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工作变换比例的差异。营业员和IT开发设计人员过去五年更换工作比率是相对最高的(分别占67.2%和57.9%),而医生和政府官员的工作更换比率相对其他职业是最低的(分别占13.6%和18.1%)。流水线工人、职业经理人、公司办事员、会计和建筑工人近五年的工作变换比率也都将近半数。此外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和职业脱钩现象较严重,有41.7%的人用非所学。这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单位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很多学校所授知识与社会所需出现了“脱钩”的现象。
  1.薪酬待遇。这是换工作的首因。在决定工作去留时,29%的人认为薪酬待遇是最主要原因,20%的人选择了能力发挥,13%的人选择了职业发展前景,这说明现代人择业时更实际,更理性。而以前人们在择业时非常看重的社会地位、地域等原因则被忽视,只有2%的人选择了社会地位、1 %的人选择了地域来决定工作去留。
  2.择业观点。择业观点男女有别,其中女性择业除了看重薪酬待遇、能力发挥、职业发展前景外,工作稳定与否也是她们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是女性的性格所决定。
  3.自身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员工具有与内部的领导、同事和外部的客户良好的沟通能力。本次调查中,28%的人认为单位最看重合作、沟通能力。另外,有22%的人认为单位看重工作态度。而传统所看重的一些因素,如资历、学历等,显得不那么重要。
  (五)职业关注和职业素养
  1.职业经理人。在接受调查的职业经理人平均月收入6000元,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中,仅次于私企老板和律师,他们多数人也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属于中上水平。比较多的职业经理人认为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素质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职业经理人们开始懂得要从书本中走出,推动企业的战略发展。
  2.新闻从业者。大多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在问到“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做的是什么”,52.63%的人认为是传递有用的真实信息,23.68%的人认为是维护老百姓的公共利益。大部分的新闻从业人员(66.7%)认为新闻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起到监督作用,有75%的认为目前的新闻自由程度比过去有所改善,但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新闻自由的开放力度,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
  3.政府官员。42%的政府官员认为政府官员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和公正原则各占29%。62%的官员认为高薪可以养廉,38%的官员则认为高薪不能起到养廉的目的。
  4.IT从业人员。被调查者认为,要从事IT行业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吃苦精神(36%),其次是创意(32%),再次才是知识(26%),6%是其他。一旦从事IT行业就必须做好经常加班熬夜的心理准备。调查中从事IT行业的41%的人经常加班熬夜,51%的人有时加班熬夜,只有8%的人很少加班熬夜。37%的IT业内人士认为该行业竞争激烈,而56%认为有竞争,但不激烈,7%则认为没什么竞争。44%的IT行业业内人士认为该行业很有发展前景,但54%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对于IT行业现在最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调查结果显示业内最多人认为软件开发占优势,比重为20%。其他依次分别为游戏(18%)、通讯技术(16%)。
  5.公务员。36.2%的公务员认为优秀公务员的条件是公正公平廉洁,33.3%公务员认为是办事能力强,而认为是善于做好人际关系和服务态度好的比例各占13%。有59.2%的公务员认为自己考上公务员后和以前没什么差异,甚至认为有差异,且比预想的要好的只占25.4%。6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选择当公务员是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只有1.3%的受访者认为公务员的社会声望好,受人尊敬。
  6.广告从业者。60.9%认为创意对于广告企划来说“很重要”。在对“你认为客户最看重的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投放媒介”的居首位,占36.4%,选择“创意设计”的占31.8%,选择“价格”的占22.7%。说明好的媒介、独特的创意和合理的价格,是使广告受欢迎的三大法宝。当被问及“你认为厦门的广告业在全国的发展处于一种什么水平”时,73.4%选择“中”,选“下”的占17.4%,仅有8.7%选择“上”。
  7.教师。由于我国目前的民办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并不能真正享受到等同公办教师的待遇,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校之间教师的待遇差别比较大。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浮躁、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过于简单地从科研角度来评价一个教师好坏。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论文东拼西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8.私企老板。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私营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调查表明,一半的私企老板认为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广泛的社会关系,另外有40%的人分别认为是足够的资金和政府支持,只有5%认为是行业的市场有前景。这表明社会关系在当前对于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表明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经济道路上任重道远。私企老板普遍认为厦门的投资环境比较好,只有22%的认为一般;而选择在厦门投资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喜欢厦门的生活(34%)和投资环境(33%);在招收一般工人时大多(55%)认为没有什么区另但只有6%的更喜欢招收厦门本地人。
  9.公司办事员。劳动强度一般不大,需要做的事情比较杂。在对未来的考虑上,近一半的人选择继续干下去,近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以后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10.建筑工人。最常遇到的困难就是被拖欠工资。40.8%的建筑工人“有时”被拖欠工资,“经常”被拖欠的占18.4%,而“很少”和“没有”被拖欠的共占40.8%。表明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的现象确实存在。
  11.流水线工人。以干体力活为主。在工资形式上,受访者中,有16%是计件工资,76%是计时工资、按月发放,8%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都有。经常加班和有时加班的分别占了32.0%和40.0%,很少加班的只占了28.0%。尽管工作很辛苦,加班情况和提薪涨工资情况不成正比,但是大部分的流水线工人还是认为厦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是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好的。
  12.律师。随着法律意识的日渐深入人心,法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律师作为一个从事法律工作的行业,也将变得越加重要和热门。在接受调查的律师从业者中,有76.4%的人认为律师职业会越来越重要的。
  13.营业员。在接受调查的近百个营业员中,有超过半数的营业员表示厦门这两年的生意比过去差。在对销售的成功率的评价上,有91.2%的营业员认为销售率只是一般的水平。
  (来源:《海峡导报》2006-01-19)
  【职场压力调查】 2005年年底,《厦门导报》的记者历时25天,以民间视角人本立场,对在厦门生活的30个职业群体进行采访和调查,围绕他们的职业生存状况做文章,透视厦门地域特色的职业特点和生存发展环境。同时,面向社会进行“职业压力排行榜评选”,读者纷纷投票,积极留言,说出自己对不同职业生活生存的看法,评选期间30个职业共收到8万多张选票。评选结果,教师、警察、医护人员、营销员、飞行员五个职业分别占据职业压力排行榜的前五名,政府官员、的士司机、新闻从业者、保安、建筑工位列第六名至第十名。(见表3)
  相关专家对排行榜前六名的职业作了分析:
  1.教师。教师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更新知识的压力,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很快,老师要不时地自我更新。二是来自学生的压力,大学老师面对的压力是学生经常上网,更新的速度快,知识面广,经常向老师挑战知识;中小学老师面对的压力是社会的检验、中高考的压力。三是来自自我发展的压力,如评职称的压力。
  2.警察。警察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首先,警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反差很大。抓不到坏人,社会就会骂他,但警察本身的权利不是很大。其次,随着社会的转型,贫富差距的增大,犯罪相对更多,小偷、黄色、贩毒、黑色势力更大,社会转型期的阵痛直接转给警察很大的工作压力。第三,警察的收入较低。
  3.医护人员。医生首先面对的职业压力是技术更新的要求,对技术上的进步要跟得上;而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来自社会对他们服务态度的要求。同时,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护人员被告上法庭的几率也比过去高。
  4.营销员。营销员的职业压力首先反映在成效上,营销员的业绩成效每天都是快速地被反映到老板、同事、同行那里,因而他们每天都有压力;其次,营销员所面对的顾客太复杂,他们每天都必须赔笑脸;再次,营销员的收入不稳定。
  5.飞行员。飞行员的职业压力首先是他们每天必须保持警戒的态度;其次,飞行员飞行的时间、地点都不固定,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经常引起家庭成员的抱怨。一旦这种抱怨升级,势必对工作产生影响。
  6.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的压力首先来自上级。工作没做好就会经常挨上级批评;其次是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反差。政府官员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经济地位却一般,与高消费无缘;第三是目前对政府官员反腐倡廉的要求,政府官员的职业风险很容易存在,职业风险与发展的矛盾比较大。 (来源:《海峡导报》2006-1-16)
  妇女和儿童问题
  【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据市妇联的调查,目前全市未成年人存在不良思想道德主要表现为:沉迷网吧、游戏机。此项约占被调查对象72%,居首位;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缺乏责任感,合作意识较差。此项约占被调查对象59%;贪图享受、攀比摆阔,缺乏挫折感。此项约占56%;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调查发现,部分孩子竟然不知道何为“爱国主义”、何为传承万代的中华美德、何为理想追求,精神的空虚导致个别未成年人的行为失范,甚至走向违法犯罪。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思想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家长对未成年人行为起到无意识的负面示范作用。此项约占被调查者的80%,是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2.家长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得法。此项约占被调查对象的69%。主要问题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讽刺挖苦、打骂体罚;缺乏平等沟通,以长者自居,我说你必须听,我打你不能还手;父母不懂得孩子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无法与孩子沟通思想,协调行为;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兴趣。
  3.家长不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此项约占被调查者的68%。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应试教育的过分功利主义使家长重分数、轻德育,重物质享受、轻吃苦锻炼,重体魄、轻心理,重抚养、轻教育等等。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17)
  【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由厦门市教科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胡胜利承担的“中学生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是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该项研究对4058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并立足于学生如何寻找各种行为结果和事件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再来探寻解决问题之道。据了解,这个调查的有效样本,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受访的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各年段都有。此前,国内也有心理学专业人士做过类似调查,但取样人数都在2000~3000之间。
  根据初步研究成果表明,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多。包括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的10多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内,接受调查的结果表明,分别有16.7%的女生和15%的男生存在不同症状的心理问题,其中“敌对”占8%,强迫(行为)7.4%,人际关系敏感5.8%,抑郁4.7%,偏执4.2%,焦虑3.9%,女生的问题比男生多出近两个百分点,二者的比例折合为15.8%。结果还表明,初中生有不良心理症状反应的占14%,而高中生则达19.3%。在对诸如“自己最不开心的一件事情”等“负性事件”调查中,52.47%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自己造成的,24.3%认为是“别人有意造成的”。44.7%的学生认为“这些事情已长期存在”,66.2%认为“这样的事在谁身上都会发生”,58.2%认为“它们已影响到生活各方面”,58.4%认为“问题的原因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这些“负性事件”,绝大部分集中表现在考试成绩不好、被误会、被批评、与父母吵架、“老师说我无药可救”等方面。
  研究表明,传统的教育强调“出现问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这不尽合理。如果学生把原因都归结于自己,而且形成相对稳定的潜意识,就势必产生抑郁、自责等心理问题。如果把不好、不开心事的原因归结于别人有意造成的,则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问题。此外,“归因方式”还包含一个“控制性”的维度,即针对一些行为和现象,自己能不能改变它。“能,自己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但是,也要避免另一种“能”的情况,那就是为了控制,让自己长期处于忍耐、忍受的状态下,这样会对未来失去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而对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改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身合力的激发上,也就是说,必须在引导和训练上下工夫。 (来源:《厦门晚报》2005-12-09)
  ·小资料·
  归因 归因在学术上的定义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很普遍的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而归因方式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独生子女调查】 2005年9月,印尼雅加达大学教师李安吉来厦门进行独生子女专题调查,他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厦门大学内来自福建各个城市的独生子女,时间历经五个月。调查结果如下:
  1.独立自理能力不差。许多人认为,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是被宠坏了的一代,自理能力特别差。但李安吉调查认为,目前福建各城市20多岁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独立性不差,独立自理能力也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在李安吉调查的143位独生子女当中,有20%以上在大学期间有兼职工作,他们以自己的收入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样的比例虽然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但远远高于印尼大学生兼职的比例。除了生活上能够独立外,这些受调查的独生子女多数孝顺父母和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95%以上的独生子女表示将在工作后每个月给父母钱,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80%独生子女表示,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到外省工作,主要原因是离家太远,照顾父母不方便。这些调查均说明现在20多岁这一代独生子女不仅具有独立性,而且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
  2.亲子沟通积极有效。根据李安吉的调查,现在的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较为畅通,而且沟通是积极健康的。在接受调查的独生子女当中,大多数人表示遇到问题自愿与父母沟通。女生有91%以上会与父亲讨论就业问题,有78%会与母亲探讨就业打算;而男生与父母沟通就业问题的比例也相当高,七成以上会就此与父母进行沟通。在选择专业、学习困难等学习问题方面,近八成的女生会与父母沟通,同样也有超过七成的男生会与父母交流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在学习和就业两方面,独生子女与父亲沟通的比率会高于母亲。这是孩子的父亲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母亲的缘故。
  但在恋爱与婚姻问题上,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就比较少。其中有70%的男生和75%的女生不敢告诉父亲,他们在校谈恋爱。有94%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方面,父亲的意见不重要,68%的女生认为,母亲的意见不重要。男生有85%以上认为,谈恋爱是自己的事,父母的意见不重要。这说明当代的独生子女多数抛弃了“父母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恋爱。 (来源:《海峡导报》2006-02-17)
  【中小学生消费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几年厦门中小学生手里的钱多了。但与零花钱增长速度不相称的是,一方面,他们的理财意识并没有提高,普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苦恼于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花钱。为此,农工党厦门市委会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外国语中学、华侨中学、同安一中、翔安一中等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1份,范围涵盖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小学、初中、高中;岛内学校、岛外学校。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正趋于科学化、健康化,但涉及具体的消费行为却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观念上的理性与行为上的盲目形成较大反差,主要有3个方面的问题:
  1.多数学生花钱没计划。根据调查结果,中小学生存钱目的不明确,多数没有长远规划。42%的学生回答存钱目的为:购书、购物、买喜欢的东西、游玩、不时之需、备用、看以后需求、尚无计划、无目的等等,缺乏消费计划。对“在你所热衷的东西方面,会不会控制不住花钱?”这个问题,37.7%的学生选择“控制不住”,21.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很多学生不是根据需要和承受能力决定消费行为,而是盲目赶时髦、讲攀比、重复消费,高档消费也不鲜见。某校六年级学生娟娟(化名)说,她每天的零花钱为10元,主要花在买小饰物和饮料上。娟娟的班主任李老师认为,盲目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比较大。根据调查,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悬殊:岛内岛外差距明显,同班学生差距明显。17.8%的学生没有固定零花钱,18.9%的学生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岛内中学生手机拥有率为77.9%,岛外仅为19.2%。消费差距的拉大给校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例如,孩子变得喜欢攀比。班里一个同学有MP3,过不多久,有MP3的同学就多了起来;一个同学穿上了新款的阿迪达斯运动鞋,过几天,类似价格甚至更豪华的运动鞋就出现了。对于攀比现象,学校和老师经常会提醒,但很多时候,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长就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3.“物质消费”太多“精神消费”偏少。此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消费项目比以前增多了,主要为:文具书刊、体育用品、衣物饰品、文化娱乐、聚会游玩、赠送礼物、手机上网、零食花销、集邮收藏等等。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学生家庭中没有订阅任何报纸的占34.77%,没有订阅任何杂志的占42.41%。消费呈现成人化趋势,人情消费增多,庆贺生日和节假日的礼物往来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调查还发现,79.7%的学生认为学校很少或基本没有进行消费教育。尽管政治经济学课程涉及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知识,但多为抽象理论,很少联系现实生活,缺乏操作性,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不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同时,存在把消费教育简单化、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节约教育或花钱教育的现象。而大多数家长普遍认为“再苦再穷不能苦孩子”。尽管自己生活节俭,但对孩子的消费并没有约束。家长们的“放任”,直接助长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毛病。调查显示:63.3%的家长很少过问或者不过问孩子消费,甚至鼓励花钱。家长的某些不良消费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据统计,在家庭消费中,未成年的消费量几乎占二分之一,但是59.1%学生认为与父母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偏低,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对父母的辛苦工作认识不够。
  此外,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的“人情消费”之风,与整个社会的风气分不开。中小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知识,只是简单地模仿成人,容易出现畸形的人情消费。各种媒体上某些广告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人情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商家的促销方式和广告内容有待规范。 (来源:《厦门晚报》2006-02-14)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 2005年,厦门市妇联和厦门大学法学院联合开展关于厦门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厦门家庭中至少有10%存在婚姻暴力问题(绝大部分是丈夫打妻子),而北方地区的相关调查表明约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相比较而言,厦门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家庭暴力发生率还不算高。但是调查中也发现在厦门的少数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婚姻暴力,除了粗鲁不洁的“闽南骂”伴随施暴始终之外,施暴者所采取的手段时常是令人发指的:抓住受害者的头往墙上撞,用脚踹,用开水烫,掐脖子,把受害者踢下楼,用烟头烫受害者的生殖器,把异物塞进受害者的阴道等等。受调查者中,有40%的人被打后几天起不了床,有30%~40%的受害人身上有伤,甚至还有人落下终身残疾。
  实际上,10%这个数据也不令人乐观,因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调查时,得出了另外一个数据:只有66.8%的未成年人回答从未见过爸爸打妈妈,这就意味着有约30%的未成年人见过爸爸打妈妈。之所以出现10%与30%这样反差巨大的两个数据,原因有两点:一是婚姻暴力相当隐蔽,受害者如果不是忍无可忍,一般不会对外人说;二是成年受访者在回答调查者提问时可能已经作了利弊选择,而未成年人没有这些顾虑,回答显得更可信。
  很多人忍受暴力多年而不离婚,多数是期望着施暴者能改过从善或者是为了孩子,但事实上,没有外界的帮助,施暴者自己彻底改正的概率很低,暴力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有时比单亲家庭要大得多。暴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甚至会产生“以暴制暴”的错误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暴力家庭中,暴力持续6年到8年的有13%~15%,持续16年以上的达到了10%。
  调查发现不少女性不愿意坚决离开暴力家庭,其原因:一是希望对方痛改前非,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占到40%。二是为了孩子,担心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成长,持这种想法的人约占30%。三是有“和为贵”的想法,占17%,特别是那些丈夫施暴后又会一再认错的家庭,施暴者和受害人都可能在认错——打人——再认错——再打人的循环中不能自拔。四是这些女性不断自责,认为可能是自己某方面做得不好才招致暴力。
  由于婚姻暴力涉及隐私,当事人不会轻易向外界求助。在调查中,有60%的人选择自己解决,而由居委会解决的为8%,由单位解决的只有3%。有一组数据更令人深思:遭受婚姻暴力的女性想报警的有20%,但真正报警的只有5%,而由报警解决问题的只有1.5%。这说明社会的相关机构和组织为受婚姻暴力伤害的女性提供的帮助是很不够的。
  有关专家对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提出建议:首先,必须明确,婚姻暴力是重大问题而不是家务事,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绝不能姑息纵容;其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婚姻暴力的威胁存在时或者第一次家庭暴力发生时,一定要明确地让对方认识到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委曲求全只会纵容对方;第三,家庭暴力不是家丑,不是个人问题,不是家庭纠纷,而是社会公害,需要当事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发生暴力后,要尽快寻求解决办法,向亲朋好友、基层组织寻求帮助,向警察求助。第四,当暴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时,离婚不失为合理合法的办法。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09)
  【厦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评估】 据厦门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评估专家组对《2004年度厦门市妇女发展纲要监测评估报告》、《2004年度厦门市儿童发展纲要监测评估报告》进行的评审论证结果表明,厦门市妇女儿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一、儿童发展纲要评估。
  1.儿童与健康。2004年,全市五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41%;反映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9.16‰、7.15‰、5.07‰,比2003年分别下降1.08、0.98、1.27个千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为93.38%。新生儿破伤风基本消除,新法接生率达100%。住院分娩率连续几年稳定在99%以上。全市计划免疫疫苗年预防接种50万针次,受益儿童达18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从2004年3月起,市政府每年财政投入100多万,在全市实施出生缺陷干预优生检测必检项目。我市加强产前诊断中心的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我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100%,从2002~2004年全市共筛查61459例,通过积极追踪、治疗和随访,减少了残疾的发生。通过这些举措,使厦门市的优生优育工作得到不断深化,儿童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并逐年降低。
  2.儿童与教育。2004年,全市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12%,其中女童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0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9.96%,其中女生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9.44%。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86.59%,比200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市教育经费36.83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6.1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6.9%。较大的教育投入为厦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造诣的教师,厦门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列全省前茅。厦门是福建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城市,目前拥有中小学校445所,在校学生26.5万多人,其中女生12万多人,性别差异基本消除,通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近年来,全市还按照“大力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原则,广泛调研,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利用为主题,研究制定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的具体措施,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3.儿童与法律保护。厦门市连续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全市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数43人,杜绝了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案件的发生。开拓创新了以“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学生带法回家”以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法制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手段,使中小学生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法制教育。全市各级法院专门设立审理青少年案件的合议庭及配备专门的审判人员,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引诱、教唆或强迫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犯罪。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现象。2004年,为286名肢残人、脑瘫儿童、智残儿童提供了康复服务与训练、为肢体残疾人、贫困白内障患者、三残儿童等减免各种费用近86万元。全年为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扶助经费共投入38.2万元,高中、大中专在校贫困残疾人子女及残疾学生补助8.3万元。特殊教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轻度残疾学龄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004年,全市有各类独立设置的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4所,小学附设特教班8个,在校人数达404人。目前,全市拥有2个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2/3以上是残疾儿童。目前,康复中心语训班尚有残疾儿童43名。大批的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增强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4.存在的问题。2004年,农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仍比城市死亡率高出4.3个千分点;农村婴儿死亡率比城市死亡率高出3.33个千分点。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厦门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的儿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呈现出不平衡性。农村卫生保健工作仍较薄弱,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因受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基层卫生机构设施少、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足,医疗、预防保健队伍不稳定。此外,农村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则明显低于城市,从而制约着儿童事业的平衡发展。2004年,全市登记的暂住人口达到69.57万人,其中儿童占有一定的数量。对于暂住人口的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教育保障等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造成这部分儿童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二、妇女发展纲要评估
  1.妇女与就业。至2004年底,厦门市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已达31.2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30.64%,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46.9%上升到2004年的49.64%。近年来,厦门市妇女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就业培训及城镇失业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妇女就业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妇女就业已经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制造业女性从业人数占全部女职工人数的76%。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女性人数30.8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女性人数40.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女性人数为29.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女性人数27.73万人,分别比2003年末增长 16.43%、39.39%、14.21%、14.61%。城镇妇女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自2003年7月《厦门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到2004年底,参保职工19.41万人,其中女性9.22万人,分别比2003年末增长11.08%和19.24%。
  2.妇女参与决策管理。2004年,厦门市人大、政协“两会”中妇女代表的比例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至2004年底,全市女干部人数比2000年上升1.22个百分点。全市正处(副局)级以上女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比率13.72%,比2000年增加1.6%。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达13.7%,比2000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妇女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层的干部比例稳中有升,妇女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但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广泛性还不够。
  3.妇女与教育。2004年,厦门市拥有中小学校445所,在校学生数26.5万人,其中女生12万人,全市小学净入学率99.12%,其中女童小学净入学率99.0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9.96%,其中女生初中毛入学率109.44%,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86.59%,比200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其中女生毛入学率比男生高出6.07个百分点,性别差异消除。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6.11万人,其中女生2.59万人,占总生数的42%;成人高校在校生1.5万人,女生0.8万人,女生数已超出总生数的一半以上。2004年每万户籍人口就有高校在校生500人。厦门自1996年实现“两基”,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城市以来,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促使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发展。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逐渐消除。
  4.妇女与健康。2004年,全市女性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38岁,高于男性6.41岁。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得到延长,标志着厦门市妇女发展整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47.43/10万的最高点下降到25.99/10万,住院分娩率连续几年稳定在99%以上,新法接生率达100%。全市继续普遍开展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即开展生殖健康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以及孕期保健的一级预防;对早期疑有接触一些不良因素的孕妇,进行必要的产前诊断,一旦确诊,及时处理,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二级预防;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早诊断及早治疗的三级预防。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5.存在的问题。从2000年到2004年,厦门市婚检率从100%降到2.49%。自2003年10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前医学检查从“必须”变为“自愿”以来,厦门的婚检率出现大幅度下降,这对于妇女健康造成了隐患。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09)
  其他社会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 2005年,厦门市共发生立案以上道路交通事故3630起,死亡247人,受伤3163人,经济损失1087.6万元。市交警部门通过对全年事故的分析,发现在发生时间、肇事车型、肇事人员以及伤亡人员等四个方面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1.上下班高峰期是事故最高发的时段。
  从24小时事故分布来看,上半年事故最少的时间段在凌晨4~5时,最多的在下午18~19时,死亡事故最少的时间段在凌晨5~6时,最多的在下午17~18时。总体上,凌晨1~7时的事故起数和事故死亡数均比较少;下午16~21时为事故多发及死亡事故多发时间段;上午7~8时、中午12~13时亦为事故多发时间段。从事故的时间分布上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上下班高峰期为事故高发时间段,行人、非机动车、摩托车较多的傍晚、夜间等休闲时间段的事故数和事故死亡数较高。统计数据显示,一天之中事故高发的3个时段刚好与人们上午、中午、下午的上、下班时段相吻合。这并非巧合。这3个时段路上的车流量明显增多,尤其是下午下班到前半夜,这个时段人们容易出现神经和视觉疲劳,有些驾驶人因上班、归家或赴约心切,加上此时人车混杂、乱穿马路等紧急情况较多,驾驶人容易判断失误、处理不当。
  2.三年以内驾龄的驾驶人最具威胁。
  驾龄在三年以内,负同等以上责任的新驾驶人造成事故1191起,造成64人死亡,分别占机动车方负同等以上责任事故总数的44.59%和40.76%。据分析,由于技术上、心理上尚未成熟,新驾驶人仍然是事故高发人群。刚拿到驾驶证的驾驶人因技术不够成熟、不太适应路面情况,行车一般较为谨慎,车速较慢,发生的事故也多为刮擦小事故。近两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一年以下驾龄驾驶人发生重大事故比例为万分之三,相对其他驾龄段较低。而驾龄一年以上的新驾驶人技术逐渐熟练,但心理仍不够成熟,有的司机在路上开赌气车,有的司机故意长时间占用超车道,有的司机自恃技术高超,在车流里左突右冲逞能,行车心理极不成熟。这是新驾驶人肇事相对多的原因。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非厦门籍新驾驶人交通肇事比例较高,过境车肇事者为新驾驶人的也较普遍。
  3.货车是最危险的车型。
  与2004年相比最突出的一点是,货车取代二轮摩托车成为主要肇事死亡车型,共造成73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35%;其次是二轮摩托车,占总数的26%;第三是小型微型客车及大中型客车,分别占总数的20%和9%。事故发生起数最多的是小型微型客车,占总数的38%,其次是摩托车,占总数的23.%。市区发生事故主要责任方是小客车驾驶员,占市区事故的40%,死亡人数占市区死亡人数的33.33%,比上年上升66.67%,市区摩托车事故有大幅度的下降,事故发生数及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81.25%和83.33%;郊线发生事故主要责任方是两轮摩托车驾驶员,事故起数占总事故72.45%,造成55人死亡,占郊线死亡人数的56.41 %,死亡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22.54%。
  4.务工人员最容易受到伤害。
  在伤亡人员的类型分布上,市区与郊区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市区伤亡人员类型主要是工人,共死亡29人,占市区死亡人数的53.70%,伤646人,占总受伤人数的51.15%;郊区伤亡人员类型主要是农民工,共死亡72人占郊区总死亡人数的37.5%,受伤838人,占总受伤人数的44.72%。死亡人员中主要是骑二轮摩托车、行人、骑自行车人、乘摩托车人这四类交通参与者,分别占总数的30.97%、24.34%、11.5%和7.96%。统计表明,在交通事故中伤亡的,往往是那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厦门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100万人,其交通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交通行为随意。因此,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过路口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随处可见,这是其屡遭伤害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收入等客观原因,外来务工人员违法搭乘农用车、货车、超载车、带病车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给安全出行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究其原因,与用人单位主观上不重视安全教育、务工人员客观上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加上流动性相对较大,安全教育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有直接关系。 (来源:《厦门日报》2006-01-17)
  【企业家健康情况调查】 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山医院联合创建的“厦门企业家健康工程”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至年底已有近百名企业家进行了体格检查。从体检的结果来看,企业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普遍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和超出常人的压力,很多企业精英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亚临床状态。过去,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等“老年病”,而今却成了青壮年企业商务人士常患的“商务病”。在厦门近百名企业家的体检中发现,高血脂、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7.9%和28.2%,,高尿酸血症占26.2%,高血糖占5.6%。此外,动脉硬化、心律失常合占28.7%,异常心电占19.7%,胆囊息肉样病变为11.7%,胆囊结石为7.1 %,还有数例血管病、肝囊肿和脂肪肝、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肾囊肿、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还查出一例结肠肿瘤。
  在厦门,青壮年企业家因“过劳”而早逝者并不鲜见,前几年一家汽车企业的老总,才40岁左右就因为过于劳累,健康严重透支,心脏病突发,病死在办公室里。而影响企业家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在于疾病本身,不能及时监控和治疗早期症状、心理压力大以及没有规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致病的主因。
  第一是不能及时监控和治疗早期症状。对企业家来说,时间非常宝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看病,小病能拖就拖,经常是“自己当医生”,这样一来,小病成大病,轻病成重病。而且,有的企业家把自己的身体健康视为“隐私”,不愿与企业员工一起参加体检,而自己又没有时间单独去体检,这样便会错过及时诊疗的机会。
  第二是企业家的心理压力大。正当壮年的企业家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而且是公司成败的关键、社会财富的缔造者。许多企业家每天工作平均在10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全周无休,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过劳”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了这群企业管理者极其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厦门金鹭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生说:“企业家在创造价值后,一心再想往前,企业有更好的品牌,员工更有荣誉感,这些有形无形的‘大山’无时无刻不压在企业家的身上,他们必须全身心地面对。”而医学专家指出,长期压力过大会引起内分泌系统、消化道系统的疾病,焦虑、烦恼也都会产生生理上的病变。
  第三是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心动身不动”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体质下降、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营养失衡、不能劳逸结合并有规律生活等问题,都会影响企业家的健康。
  企业家的健康问题,已成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企业家的健康不只是企业家个人及家人的私事,也是影响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公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厦门很多企业家还未对健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企业家在得知患病后,不及时进行治疗,还有的企业家自认为年轻体壮不想接受体检。 (来源:《厦门日报》2005-12-26)
  【市民阅读情况调查】 2005年,民盟厦门市委员会与厦门晚报社联合对厦门市民阅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书香鹭岛”大型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次调查采用随报印发调查问卷、读者填写后寄回的抽样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采用国际通行的SP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1.阅读时间的选择。厦门人在一天当中的空闲时间里,阅读时间相对固定。18%的人选择在上午阅读,16.5%的人习惯在中午阅读,11.7%的人在下午阅读,选择在下午下班后的晚饭前这一段时间阅读的只有8.3%,在晚饭后阅读的人最多,达25.7%。而有18.9%的人在晚上睡觉前阅读,他们认为这段时间相对宽松,环境安静,而且看书还具有“催眠”的功效。
  2.阅读内容的选择。文艺、医疗保健与人物传记,阅读率均在34%以上厦门人最爱看的书籍排在前三位的是文学艺术类(44.3%)、医药卫生保健类(42.2%)、人物传记类(34.8%)。调查中还发现,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率大抵相当,相比较而言,《西游记》阅读率最高,为79.1%,其次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分别为73%和72.6%,最低是《水浒传》,阅读率为69.1%。有些受访者认为,这些名著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现实相距太远,产生不了共鸣,如果不是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去看大部头的名著了。还有些人没有看过原著,但看了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之后,对原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不再去阅读原著了。
  3.阅读地点的选择。厦门人大多喜欢在家中阅读,占83.5%;其次是在单位或学校,占34.8%;有27%的人喜欢在书店看书;24.8%的人习惯在图书馆等专门阅读的场所读书;其他地点有:上下班路上(7.4%)、茶馆、咖啡厅等休闲场所(7.4%)、网吧(3%)、护卫公园等户外场所(5.2%)、不分场所随地阅读(15.2%)、其他(6.5%)。有的受访者表示,之所以不愿去图书馆看书,一是来回坐车很浪费时间,二是图书馆找不到最新的专业书籍。
  4.阅读种类的选择。在各种出版媒介中,厦门人最多阅读的是报纸,占62.7%,书籍占24.6%,杂志占8.8%,网络与电子出版物占3.9%。这个结果表明,纸质书籍占有主导地位,读书看报看杂志,仍然是厦门人阅读的主要方式,占96.1 %。一些受访者说,买本书回家看,与在电脑上读书的感受就是不同,手捧书本的读可以在享受激扬文字的同时享受油墨的清香。但随着高科技时代的来临,网络和有声读物对纸质书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习惯上网阅读专业方面的电子读物,了解业界评论等。过去要订购许多期刊杂志,现在有许多可以在网上查到,也就不需要订了。
  调查表明,厦门人平均每天阅读3小时以上的达29.4%,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达到了72.8%,每天阅读半小时以内的达8.6%。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2004)》的调查结果:我国80.3%的人群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35.3%的人群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只有7%的人群每天阅读2小时以上。而《中华读书报》载文介绍美国一家市场调查机构对全球30个国家所做的调查,中国人以每周阅读时间8小时在世界排名第三(世界平均值为每周6.5小时),前两位的是印度(10.7小时)和泰国(9.4小时),而英美两国,每周读书时间仅有5.3和5.7小时。
  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厦门人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远远高出国内外平均水平。这说明厦门是非常好学的城市。 (来源:《厦门晚报》2005-12-12)
  【市长民众支持率调查】 2005年9月29日,著名调查机构零点公司发布了《2005年中国县市首长表现民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厦门市长的民众支持率在全国排名第四。零点公司此次对北京、上海、大连、厦门等全国16个城市进行了民众对市长行政工作的评价调查。调查通过入户访问形式,在城镇采取多段随机抽样,在农村采取整群抽样,共访问了2895名城市市民,7455名城镇和农村居民。调查显示,在全国16个城市中,厦门市长的民众支持率为59.5%,排在第四位;前三名为:沈阳市长67.9%、上海市长62.8%、鞍山市长60.1%;北京市长排在第五名,支持率为57.8%。综合考察16个被调查城市的市长支持率,沿海城市市长的支持率高于内地城市市长的支持率,如厦门、青岛、大连的市长支持率都在50%以上;而相比之下,昆明、太原、哈尔滨、绵阳一些内陆城市的市长支持率都不到40%。
  此外,市长行政行为的民众了解度中有五项指标,其中厦门市长在“个人形象”和“关心民众”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均位居第二,分别为62%和66.8%,仅次于上海市长。在市长的正确认知率(能准确说出市长名字)中,厦门市长以62.6%同样排在第四位,前三名为:大连市长90.2%、北京市长76.2%、上海市长70.3%。民众对行政首长的正确认知率和对行政工作了解度的高低,也就是行政首长工作透明度的高低,对其能否获得高民意支持率有显著的影响。行政首长的正确认知率越高,其所获得的欣赏度和支持率也会越高。同时,行政首长行政工作的民众了解度越高,工作做得越好,其所获得的支持率也会越高。
  对县市首长的表现进行民意测评,在国内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零点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央制定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实施办法,已明确将多种民意调查形式列为干部考评办法,这种独立的民意测验正是过去所缺乏的参考资料。民意调查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干部的监督作用,县市长在施政过程必须要考虑百姓的支持程度。 (来源:《海峡导报》2005-09-30)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葛向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