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念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77
颗粒名称: 历史纪念人物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534-536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历史纪念人物的情况。其中包括陈黯、庄银安、洪鸿儒、林尔嘉、许卓然、周醒南、林语堂、罗扬才、 颜西岳、唐仲璋、卢嘉锡等。
关键词: 厦门市 人物传记 历史纪念人物

内容

陈黯(约805~877年) 字希儒,号昌晦,祖居莆田,后迁至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嘉禾屿(今厦门)。10岁能诗。17岁时创作的《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显露其辞赋才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起,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直至年过花甲,仍屡试不中,自嘲为“场老”。唐咸通六年(865年),参加最后一次科考后,不再留连科场,转而游览山川名胜。晚年隐居终南山,后徙嘉禾屿,在金榜山筑室栖身,以读书、垂钓安度晚年。时人称其所居之山为“场老山”。
  陈黯体态丰拔,举止潇洒,有“松姿柳态”之誉。所作诗篇辞赋,皆精而切。与同郡的王肱、肖枢,同县的林颢,漳浦的赫连韬,福州的陈蔇、陈发、詹雄齐名,时人誉为福建八贤。其遗作有《裨正书》、《颍川先生集》等。
  庄银安(1855~1938年) 字吉甫,号希复。同安县灌口祥露村(今属厦门市集美区)人,18岁到缅甸仰光当佣工,数年后自营源记栈号,并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荒,兴办农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仰光建德总社总办,光绪二十九年,与陈甘泉、徐赞周等人创办中华义学和益商夜校,开缅甸华侨办学之先河。后与中国同盟会会员秦力山相识,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光绪三十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与徐赞周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被推为会长,并任该会机关报《光华报》总理和觉民书报社社长。辛亥革命时,被推为南洋各埠中国同盟会总代表,携华侨捐款回厦门策动起义。民国成立后,任福建都督府咨议顾问、厦门参事会副议长兼财政次长,主持厦门筹饷局。后不满时政去职,重返仰光。民国4年(1915年),任仰光大同油厂经理,同时被选为福建华侨公会会长。民国16年,出任福建侨务委员会委员,一度代理主任委员。民国27年,病逝于故里。
  洪鸿儒(1865~1953年) 字晓春,号悔庵,同安县马巷窗东乡人。清末在厦门洪本部开设源裕商行经营粮食生意,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和汇兑业务。民国初年,厦门社会治安混乱,地方人士组成“保安会”,推其出任副会长,组织“保安团”维持治安。他关心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窗东学校,并担任厦门大同小学、民立小学董事长,为学校筹募基金,建筑校舍,聘请教师。他还担任慈善机关益同人公会董事长,出面在市区各商户及南洋各地募捐,定期举办“施粥”、“施棺”,发放“米单”等慈善活动;并创办益同人医院,免费为穷人诊病、施药。在他主持商界工作期间,真诚为商界服务,得到商界的拥戴。他还参与领导抵制日货和收回海后滩英国租地的斗争。20世纪20年代,参与厦门市政会工作,筹划修建马路、市场和公园。抗战爆发后,任厦门抗敌后援会劝募部部长,带头捐款,输财救国,支援前线。厦门沦陷,他先后避居香港、越南、马来亚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马六甲因人告密而被捕。日军胁迫他回厦做“官”,他以绝食拒之,时年届八旬,病倒狱中,后被软禁在一个寺院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发“忠贞爱国”匾额以示嘉奖。民国35年10月初回厦,任厦门市商会名誉会长。
  洪鸿儒历任福建省咨议局议员,厦门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副会长、主席,厦门市政会会长。解放后历任厦门市人大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1953年1月3日逝世。
  林尔嘉(1875~1943年) 字菽庄,又字叔臧,祖籍龙溪(今属龙海市),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出生于台北。其父林维源为台湾著名绅商。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割台,他不愿做日本的“顺民”,毅然放弃在台湾的庞大产业,随父内渡,定居于厦门鼓浪屿。民国2年(1913年)兴建菽庄花园。
  林尔嘉重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主张办学育才,热心社会公益。光绪三十年,清朝廷曾授予道员衔,委派为厦门保商局主办,兼任厦门商务总会总理。其后6年中,连续被推为厦门商务总会总理,先后制定《土地买卖章程》、《华洋交易规约》各64款,使经营者务遵约束。同时组织商民义勇队,巡逻、救灾、维护秩序,民赖以安。光绪三十三年,投资白银30万两,倡办电话公司、电灯公司,并投资漳厦铁路。光绪三十四年,龙溪、南靖两县发生水灾,死伤200余人,他率先解囊并发起向海外募银3万两,资助兴修堤坝。民国成立时,被选任参议院候补议员。民国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派人游说他领衔代表福建民众上拥袁当皇帝的“劝进表”,遭其严词拒绝。他担任厦门市政会会长4年,担任鼓浪屿工部局唯一的华董14年。
  林尔嘉亲手创立和捐助的学校有厦门师范学堂、漳州师范学校、华侨女校、厦门同文书院、香港大学等。他自幼好学,通晓经史诗赋,兼习英文、日文,学识广博,曾组织菽臧吟社,经常邀请诗坛文苑名士吟咏于其别墅,并汇集佳作,刊印《菽臧丛刻八种》,后又出版《菽臧丛书》6部,收入《古今文字通释》、《闽中金石略》、《鹭江名胜诗抄》等6部地方文献。
  1951年病逝于台湾故居。
  许卓然(1885~1930年) 别名寄生,曾化名李华、树华,泉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新加坡,不久回国,在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率众攻克安海,光复泉州。民国元年(1912年),在泉州倡设新民阅书报社,赴厦门创办《声应报》。袁世凯窃国,《声应报》声讨甚力,后被查封。民国3年筹组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参加福、厦、泉等地的讨袁斗争,并创办《民钟报》,组织闽南靖国军,参加护法运动。后卸任专事教育、交通和建设事业。
  民国13年1月,被选为福建省代表赴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孙中山委任为福建党务特派员。同年3月,开办鼓浪屿图书馆,秘密组织党务,吸收党员。民国14年6月8日,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党部在厦门正式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是年,在他的努力下,《声应报》复刊,同时筹款创办厦门中山中学。民国15年1月,再次作为福建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福建党务的报告。是年冬,北伐军入闽,卸去省党部职务,但仍尽力协助筹划财政及军费开支。民国17年,福建省政府成立,拟任其为财政厅长,推辞不就,回厦门接办《江声报》。后被委为福建省军事厅参议兼全省禁烟委员会常委,旋任泉漳禁烟专员。民国19年5月29日,在厦门遭暴徒伏击,不幸去世。
  周醒南(1885~1963年) 字惺南,号煜卿,广东惠阳人。幼年聪颖勤敏,科举废除后,入两广游学预备科,学成后在北江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广东公路处处长,民国7年,随粤军陈炯明入闽,在漳州主持道路及城建,创办道路专门学校。后到厦门,历任厦门市政会总工程师、厦门堤工办事处会办、厦门路政办事处会办、厦门工务局局长等职,实际负责制定厦门新市区规划、建设和施工。至民国22年,主持开发新区30处116万平方米,新辟市区道路63条49.03公里。民国23年离任回粤。先后担任广东惠阳商会会长、广州市税务局局长等职。广州沦陷前夕,避难到香港,在九龙创办环山学校,自任校监兼校长。1963年病逝于澳门。
  林语堂(1895~1976年) 又名和乐、玉堂,平和人。10岁入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就读,后入厦门寻源书院学习。民国5年(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应聘任教北京清华大学。民国8年回厦门结婚,旋与妻同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民国1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民国12年获博士学位。是年9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语言学教授,讲授文学批评及音韵学课程。民国15年5月,因参加学生运动及撰文抨击军阀统治,与鲁迅等人受到北洋军阀通缉,遂携眷离京返闽,出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民国16年3月,到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9月辞职去上海,旋应蔡元培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总编辑。抗战爆发后,赴美任教、著述。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主要著作有:《语堂文集》、《语堂随笔》、《幽默小品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英文)、《当代汉英辞典》、《京华烟云》等。此外,还编译萧伯纳的《卖花女》、马尔腾的《励志文钞》等。
  罗扬才(1905~1927年) 广东大埔人。民国10年(1921年)3月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民国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预科文部。在学习期间,与李觉民、罗善培(罗明)等组织福建青年协进社,并出版《星火周刊》。民国14年6月,在集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五卅惨案发生,他发起成立厦门大学学生外交后援会,并在厦门市民声援五卅惨案工人群众大会上发言,愤怒声讨帝国主义者残杀同胞的罪行,表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决心。他还深入到工人、农民中间,组织罢工,抵制英、日货,并捐款支援上海工人。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在厦门持续了3个月之久。
  民国14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创建并任中共厦门大学支部书记。3月,成立共青团厦门特别支部,任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5月,兼任团特支书记。他还先后在海员、电器、码头、船坞、机器以及其他一些行业建立秘密或半公开的工会组织,开展以“二五”加薪为目标的“罢山罢海”斗争,并获得胜利。民国16年1月,中共厦门市委成立,任组织委员。1月24日,成立厦门总工会(筹),当选为委员长。4月9日,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事变,他与副委员长杨世宁等人一起被捕,6月2日在福州被害。 颜西岳(1905~1991年) 金门人,民国13年(1924年)集美学校商科肄业,两年后回家乡创办金门公学,为金门县第一所中学。民国20年出国谋生,先后在印尼、新加坡经商。抗战时期,他在东南亚发动捐款支援祖国军民抗战,战后,继续经商,并参与投资创办进步报刊《生活报》 (印尼)和《南侨日报》(新加坡)。
  解放后,他送子女回国读书,并出资参加创办广州华侨投资公司,支援祖国建设。1952年,举家回厦门定居,先后担任全国侨联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副主席、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厦门市侨联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等职。他十分关心厦门经济建设,与侨联的其他同仁一起,争取侨汇投资人民币1200多万元,投资于厦门罐头厂、瓷厂、橡胶厂、同安油厂等,兴建了100多幢别墅式华侨住宅。他还带头出钱出力,倡导开办了侨星化工厂、天马华侨农场、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华侨印刷厂、华侨机修厂和华侨中学、华侨幼儿园、华侨托儿所等生产企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开放后,他又担任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副董事长,鼓励一批有财力的亲朋好友来厦投资。同时,积极创办侨益电子元件厂、侨利食品厂、侨泰实业公司、新侨酒店等企业,解决了许多归侨、侨眷子女的就业问题,为厦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发起成立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并出任会长。他经常接待来自台湾、金门和海外的同乡、亲戚,宣传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消除彼此隔阂,促进相互了解,争取他们来大陆投资办厂。1991年因病逝世。2005年12月29日,厦门市各界人士举行纪念颜西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唐仲璋(1905~1993年) 福州人,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民国30~31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研究员,民国38年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寄生虫学硕士学位。是年年底回国后,主要从事寄生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福建协和大学及原福州大学生物系主任,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副院长,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会名誉顾问。发表科学论文76篇和专著《人畜线虫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次。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以及首届全国优秀教育世家等荣誉称号。1993年因病逝世。 卢嘉锡(1915~2001年) 厦门人(原籍台湾台南),农工党党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1934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34~1937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1937~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5年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加州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研究员。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1960~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1981~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副院长。198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侨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3月又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七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6月4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成绩。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陈黯
相关人物
庄银安
相关人物
洪鸿儒
相关人物
林尔嘉
相关人物
许卓然
相关人物
周醒南
相关人物
林语堂
相关人物
罗扬才
相关人物
颜西岳
相关人物
唐仲璋
相关人物
卢嘉锡
相关人物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