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72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0
页码: 527-536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人物情况。其中包括新任市级党政领导、英模人物、新闻人物、其他新闻人物、逝世人物、历史纪念人物等。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厦门市

内容

新任市级党政领导
  何立峰 1955年2月出生,籍贯广东兴宁,1973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入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1973年8月福建省永定县立新知青农场插队知青;1976年11月福建省永定县狮象潭水电站工人;1978年2月至1984年7月,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984年7月起任厦门经济特区研究所干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副主任;1985年11月起任厦门市财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局长、党组书记;1990年10月任中共厦门市杏林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1992年12月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1994年2月确定为正厅级),其间,1993年4月起任厦门象屿保税区管委会主任,1993年12月起兼任厦门市外经贸委主任;1995年2月起任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1996年2月当选),其间,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职攻读厦门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书记、泉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00年3月起任中共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01年12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2005年5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厦门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黄杰成 1950年2月出生,籍贯福建福州,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1969年9月福建省上杭县蛟洋公社插队知青;1970年福建上杭化肥厂工人、调度员、车间党支部书记;1977年8月起任上杭化肥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厂长;1980年9月任上杭县人大常委;1982年8月厦门市纪委信访科干部;1984年9月至1986年8月,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干部政治学专修科学习;1986年8月起任厦门市纪委正科级纪检员、办公室主任(1989年3月为副县级);1990年6月任厦门市纪委常委;1993年5月任市纪委常委、秘书长;1994年5月任厦门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2001年6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同年9月起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05年1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徐模 1951年11月出生,籍贯福建莆田,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9年9月入党,在职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69年3月福建省顺昌县城关公社溪兰大队插队知青;1974年12月至1977年3月,在福建省物资厅邵武仓库工作;1977年3月至1980年2月,在厦门大学经济系计统专业学习;1980年2月起任厦门市统计局农商科、人秘科、经济科副科长;1985年2月起任厦门市工业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市加强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5月);1987年8月至1989年7月,在福建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1989年7月起任厦门市计委社会发展计划处处长、综合计划处处长;1993年11月起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市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1994年6月);其间,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1997年7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年1月起任厦门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2002年12月,当选为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九届市委委员。2005年6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
  吴凤章 1945年6月出生,籍贯福建泉州,1967年7月参加工作,1981年1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1963年9月至1967年7月,在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8年9月在福建晋江西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3月起任长泰县岩溪公社石铭大队工作组负责人、县委、县政府干事;1983年7月任长泰县副县长、党组成员;1985年7月任漳州市委副秘书长兼市经济协调办公室负责人;1986年7月任漳州市委宣传部部长;1989年3月任中共漳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市文联主席;1994年11月起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省文联副主席;2000年3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直机关党工委书记兼省文联副主席;2001年10月兼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校长、校(院)务委员会主任;2003年2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直机关党工委书记;2005年2月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洪荻生 1949年4月出生,籍贯福建南安,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2年9月入党,在职大学学历,工学学士。1969年4月福建省永定县城关公社双溪大队插队知青;1974年12月厦门市城建局测量队工人;1979年10月任厦门市城建局团委副书记;1981年10月任厦门市建委施工科干部;1983年12月起任中共厦门市开元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区长,其间,1979年9月至1984年12月参加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函授本科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93年2月任中共厦门市开元区委书记;1995年2月起任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厅级,1996年9月为正厅级)、党工委委员;2001年3月起任厦门市交通委主任(保留正厅级)、党工委书记,兼市口岸办主任;2005年7月起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交通委主任、党工委书记,兼市口岸办主任;9月起任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市交通委主任、党工委书记、市口岸办主任,兼厦门航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2月起任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兼厦门航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共九届市委候补委员。
  英模人物
  全国劳动模范
  黄本立 广东新会人,1925年出身于香港,1949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年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科研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工作。1986年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8~1998年,任福建省政协常委。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50多年来,黄本立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颇有创见,为中国的原子光谱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创下过多项闪亮的“第一”:1957年,第一个研制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被国外著名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1960年在国内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原子吸收论文;1984年成为国内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1988~1989年在国内首次以该研究方向招收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后研究人员;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院士;2000年第一个创立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等。
  此外,他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多种环境标准参考物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等多个科研项目曾荣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出版专著7种,发表译文15篇、论文逾200篇。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今日化学》讲座中为本科生讲授分析化学进展、科学道德等专题。先后培养了12名硕士和10名博士,指导了9名博士后,并争取多名留学博士回国工作。
  黄本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近年来先后被聘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厦门市科学技术顾问和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为地方建设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例如他提出重视科学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建议为厦门市领导所采纳,将科学仪器列为厦门市新兴产业之一。2003年他代表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出席在西班牙举行的第三十四届国际光谱大会,并成功争取第三十五届国际光谱大会于2007年在厦门举行,使得有50多年历史的该国际会议将首次在中国召开。
  郭清池 1961年出生,同安区洪塘镇郭山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农民技师。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积极钻研科技知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他先后引进地膜覆盖和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引进珍禽良种,经试验成功后,投入生产。他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受到村民的爱戴,1996年被推选为村科技组组长,2000年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03年再次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组织农民骨干300多人次参加省“农函大”和区“农广校”学习,举办15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多渠道培养村民的科技素养。在他的带领下,郭山村种植的反季节蔬菜达3500亩,年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000多万元,全国各地许多客商到村里收购蔬菜。全村有近50户村民从事专业的珍禽养殖,存栏1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15家,年可出栏各种珍禽110万只,年产值1600万元。他还发起成立郭山村蔬菜和禽业协会,做到技术、资源、良种、市场信息共享,既可避免浪费,又可增加收入。如今郭山村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和珍禽养殖名扬四方,是全国农业科技示范村和厦门市珍禽养殖专业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郭清池曾先后被授予厦门市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吴小敏(女) 1955年出生,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近年来,以她为首的公司经营班子成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企业购并活动:收购控股了厦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厦门联发(集团)有限公司;接管悦华酒店、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宾馆;以部分优质资产组建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发行股票上市。通过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使集团的贸易与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酒店三大核心行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等财务指标持续增长。截至目前,该公司的资产总额已超过160亿元,居福建省各大企业集团之首,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吴小敏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集团所属企业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使各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她善于搞好班子的团结,十分注重干部队伍建设,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的事业骨干。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正确使用权力,廉洁奉公,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因业绩突出,她先后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第十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同高 1952年出生,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工程师。1984年,任厦门钨品厂厂长,带领职工艰苦创业,用省冶金厅下拨的7万元资金和自筹的23万元资金作研制费,由氧化铝转产钨制品获得成功,使企业摆脱了25年的亏损。此后,他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一个仅有900多万元资产的小厂发展成为涉及钨、钼、钴、镍、新能源材料、房地产等几大系列上千个品种,拥有从钨矿山——冶炼——深加工完整产业链和11个控股子公司的产业集群。企业连续20年赢利,除累计上交利税上亿元之外,还使国有资产增值近四亿元。2004年总资产21.9亿元,净资产7.15亿元,销售收入14.9亿元,实现利润1.9亿元。主要产品APT、钨粉、钨丝的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占全国钨产品年出口总量的35%以上,占世界消费量约20%。公司成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新产品研发任务的国内钨、钼行业龙头企业,在国际钨业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钨产品的优势,吸引了美国通用电器、荷兰菲力浦等国际著名照明灯具企业在厦门投资办厂,厦门市以此为契机拟建设全国节能灯基地,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2000年以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司股票成功上市。他抓住时机,将产业链快速向两头延伸,建设矿山原料基地,大力研发高端产品,先后并购国内四大钨丝企业,钨丝产量占全国65%以上,丝材和硬质合金的工艺技术及产品档次处国内领先地位,并大量出口。同时他抓住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机遇,成功开发了镍氢及锂电池材料。面对国内黑钨资源行将枯竭,而占比例达70%的白钨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他主持开发了“热压分解高杂白钨矿制取仲钨酸铵”工艺技术,获2002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突破传统工艺,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大钼坯连轧生产线,获2004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2000~2004年累计实现利润51507万元,获“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称号,他本人荣获全国五—劳动奖章。
  郑聪明 1952年出生,厦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江头装表班班长,退伍军人。1980年起在厦门电业局从事装表工作,20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敬业爱岗。他每次出门执行任务时,总忘不了在值班表上写上几个字:“有事就找郑聪明”,并留下电话号码。他说:“客户家里没电打电话到我家,肯定是万不得已,再难我也要帮助解决,别人家没电就等于自家没电。”他推出了“零天工程”和“双休日照常装表、换表”服务,大大方便了客户。他提出的“申请装表只需一个电话预约”举措,让客户申请装表足不出户,受到客户的欢迎和肯定。他推出的“烧表当天处理完毕”、“客户内线1米之内无条件修理”两项服务承诺也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20多年来,他为市民解决的用电问题不计其数,市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活雷锋”。熟悉他的领导、职工,甚至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都觉得他是一个“谜”:危险面前,他不顾一切冲上去;工作面前,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客户面前,他随叫随到;而名利面前,他却看得很淡。
  2002年3月,福建省电力公司党组作出了向郑聪明同志学习的决定,他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在全省电力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先后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厦门市诚实守信十佳先进个人、厦门市文明市民、厦门市百家窗口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先进个人、福建省电力系统“双满意”服务明星、厦门电业局文明职工标兵等殊荣。
  洪川配(女) 1971年出生,厦门升汇华纶纺织工业有限公司挡车工、前纺运转甲班班长。自1989年入厂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立足本职岗位,以“作风正、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出色地配合工段完成公司布置的各项生产任务,成为公司里的操作多面手,技术过硬,能胜任各项工序的操作。担任条粗工序班组长以来,经常提前上班做好接班准备,推迟下班,全面检查本班的所有机台,确保无事后才离开车间,常常一天工作达12个小时。她时刻将“安全第一”和“质量第一”挂在心中,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安全和质量事故。对车间和公司的临时生产调度和突击任务,她总是主动承担,并组织协调,配合别的班组,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对于刚进厂的新工人,她手把手地教她们技术要领,把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在亦师亦友的交往中,她成了全班人员的贴心人,有心事者找她倾诉,有困难者找她解决。她也急人所难,遇到谁家有事,就主动顶班,帮助完成生产任务。她还经常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班组人员能安心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她曾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夏宁邵1964年出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993年由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各民族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主持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丙型肝炎病毒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和福建省计委重点攻关项目“艾滋病病毒重组抗原的研制”于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2003年获得艾滋病快速诊断试剂新药证书,该成果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厦门市首届科技重大贡献奖。2001年主持完成的“863”计划项目“中国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改造及应用研究”成果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2001年获科技部颁发的“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他主持的戊型肝炎疫苗及诊断试剂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已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并进入临床二期实验。
  由于夏宁邵的突出贡献,2002年获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三丹必”科学技术奖,2003年获福建省十佳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庄岩 1956年出生,厦门一中特级教师、福建省电教协会副会长、省教育学会计算机研究会副理事长、省中学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省中学计算机奥校教研室副主任、厦门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兼普及教育部部长、厦门市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他1976年参加工作,从事计算机教育20多年。在学校计算机教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等教育热门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硕果累累,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他率先在福建省开设中学计算机课程,不断在新学科的教学领域中探索和实践。他潜心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共有160人次获奖,其中15人次获国家级奖励(含全国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一举夺得“机器人创意设计”金奖,并获得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资格。他是福建省中学自主开发教育管理应用软件的第一人,他参与的信息化科研项目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三等奖。他精心研制的CCDB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市教育部门的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初招、中招和高招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推进了全市教育部门电脑化管理的进程。1997年,他领导创建了福建省第一个中学校园网——厦门一中校园网,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庄岩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不为金钱所动,多次谢绝电脑公司的高薪聘请,坚守岗位,带领身边的同事一起努力工作。作为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带头人,他所在的信息中心正悄然形成一种“能干又肯干、能人加好人”的“庄岩现象”。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市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本人也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省、市多种表彰。
  其他英模
  叶晓辉 1985年出生,厦门人,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士,2004年入伍。2005年8月2日,马鞍山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冰淇淋厂冷库突然起火,在灭火搜救过程中,叶晓辉等三名消防战士奋不顾身,冒着着火库房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在救出三名被困员工后继续搜索时,因库房屋顶突然坍塌,不幸牺牲。公安部和安徽省公安厅分别批准其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共青团安徽省委和中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其优秀共青团员、马鞍山英雄卫士称号。
  叶美兰(女) 1964年出生,福建同安人,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1992年她涉足食品饮料业,创办惠尔康公司。她苦心经营,从生产果汁饮料做起,逐渐开发出系列产品。历经10多年的奋力开拓,惠尔康已发展成为南起厦门,中踞武汉,北迄黑龙江,纵贯全国的著名食品企业集团,连续4年名列全国饮料行业前20名,2002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列第125位。2003年惠尔康三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惠尔康”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资近百万元赞助教育事业、儿童事业、防洪工程、科技项目等。曾荣获福建省、厦门市劳动模范,全国、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省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2005年2月荣获由省妇联授予的第四届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称号。
  底建秀(女) 1953年出生,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飞行部飞行三分部党支部书记,波音737机型机长兼飞行教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毕业于空军第一飞行学院,是新中国培养的第四批女飞行员。1986年转业到厦航,改飞波音737型客机,克服了机型不熟悉、语言不通的困难,刻苦钻研,很快取得美国联邦航空局和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波音737飞机的双重执照,成为我国第一位波音飞机女机长,不久升任该型飞机的飞行教员。10多年来,她多次圆满完成洲际调机任务和其他重要飞行任务,至2005年,已安全飞行15000余小时,荣获民航总局授予的安全飞行铜质奖章。她以精湛的飞行技术、严谨的思想作风、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无数同行的敬重。2005年2月荣获由省妇联授予的第四届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称号。
  (韩真整理)
  新闻人物2005年度“感动厦门”人物“
  柯溪水 同安区新民镇梧侣村党支部书记,厦门绿地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为改变梧侣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十几年如一日,带领村干部四处奔走,找项目,筹资金,努力发展村经济。他坚持办实事,帮民困,解民优,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为改变梧侣村的落后面貌呕心沥血。2004年同安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面对规模空前的征地拆迁,他无暇顾及自己的企业,舍小家,顾大家,多次上门到村民家中进行征地拆迁政策宣传,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带领全村干部完成了全部土地征用协议签订、青苗的清点清理、地上物的拆迁、坟墓迁移等工作。梧侣村的表率作用带动了其他村,从而使同安工业集中区的征地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创造了被省委书记卢展工所称的“同安速度”。
  吕志华 海峡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司机。江苏人,出身农民家庭,1999年来厦务工。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嫉恶如仇,看到不平事就要挺身相助,碰到坏人从不袖手旁观,抓贼几乎成了他的第二职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与违法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协助公安机关抓获抢劫、盗窃、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嫌疑人共22起32人,2004年被厦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评为热心市民。2005年10月,被授予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11月,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称号。
  厦大支教队厦门大学先后派出7批研究生支教队,共37名成员,在宁夏西海固支教。西海固是一个曾被联合国评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而支教队这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对着赤贫的土地,艰难的生活,还有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下决心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孩子们。支教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联系到社会各界捐款超过32万元,各类实物捐赠折合人民币超过50万元,7年来,共有130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由欣(女)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建设管理处处长。2005年6月,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大开发大建设拉开序幕,由欣作为该产业区建设指挥部的主要成员,放弃所有节假日休息,迅速组织6家设计单位到现场熟悉情况,排定超常规的工作流程,勘探人员7天完成1717个地勘样洞,25天完成了90万立方米的场平土方量,创造了大组团高效率开工准备的奇迹。她忘我工作,以工地为家,顾不上家庭,连心爱的儿子一周也只能见上一面。她秉公办事,不打招呼不偏心,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被称为“铁面”女监管,工地“花木兰”。
  蔡荣国 进城务工人员,1965年出生,龙海市隆教乡人,现为思明区教育考试中心保安。1994年,蔡荣国带着妻儿到厦门打工,一年后,一双儿子先后患重症肌无力,双腿瘫痪,医生说目前国内外尚无良方,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病会越来越重。他10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用残疾人三轮车驮着一双儿子去上学。为支付儿子的医药费和教育费,夫妻俩下班之后还要去做钟点工。让孩子站起来的梦想一直支撑着这对贫苦的夫妻乐观面对未来。
  赵雷 厦门边检总站高崎边检站政治处副主任,厦门市第一位维和民警。从2000年以来,他先后两次放弃国内安逸的生活,奔赴危机四伏的东帝汶和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曾担任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民事警察大队队长。他经历过车祸,还险些遭遇空难;夜晚,常常枕着枪声入梦。他不怕牺牲,克服种种困难与艰辛,在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面前树起了中国警察、厦门警察的光辉形象。2005年9月,被公安部记个人二等功。
  陈焕章 印尼归侨,1963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为厦门第一医院专家组副组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国家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从医四十余载,他用高超的医术和慈悲的胸怀医治和服务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视病人为亲人,看病,不看人——是他恪守的行为准则。在他眼里,医术有高下,贫富无差别。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他都尽心救治。他严谨地为每个病人确定最佳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着想,许多患者把他视为知己。他辛勤工作,悬壶济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许永撰、邵茶花夫妇同安区汀溪镇农民企业家。两人出身贫苦,没上过一天学,20世纪80年代靠经商办企业发家致富。20多年来,省吃俭用,艰苦创业,但在帮助贫困失学儿童方面却从不吝啬。从1984年起共捐资300万元,资助500多名贫困孩子上学,其中已有29人考上大学。他们夫妇俩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们的钱是从社会挣来的,应该服务于社会。”邵茶花于2005年9月被全国妇联授予“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荣誉称号,同时还被评为“厦门市十大杰出母亲”。
  殷昌杰 台湾退伍老兵,1927年出生,原籍江西九江,1987年回到祖国大陆,1999年来到厦门,租住在集美大学太源花园公寓。他把套房隔出5间出租,将租金和每月退休金的一部分按月发给家境贫寒的大学生。而自己却省吃俭用,甚至拣废品来补贴家用。到2005年,接受他资助的大学生已超过100人,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他乐此不疲,不图回报,甚至在被查出患了直肠癌,还乐呵呵地说: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义工。
  陈亚兰(女) 台湾节目主持、歌仔戏、影视三栖明星,出身澎湖歌仔戏世家。2005年2月1日加盟厦门卫视,任“娱乐斗阵行”节目的主持人。她有厚实的闽南话功底,主持风格洒脱伶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幽默的语言和亲切的笑容征服了从7岁的小朋友到70多岁的老阿嬷,深受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电视观众的喜爱。
  注:“感动厦门”人物由市委文明办、厦门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在广大读者和市民推荐、投票基础上,经专家评选产生。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评出9名个人和1个集体,统称“感动厦门十大人物。”
  其他新闻人物
  田中群 1955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3年9月公派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学习谱学电化学,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前国际电化学会主席、SERS领域的开拓者之一M·FIeischmann教授,1987年1月获博士学位后即回厦门大学工作,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11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谱学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纳米电化学。自1995年起,他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发展或建立多种制备表面的方法,先后在铁、铂等7种过渡金属电极上直接获得高质量的表面拉曼光谱信号,他们用实验和理论计算证实这些过渡金属至少分别具有数十倍至数万倍的表面增强效应。在拉曼光谱方面的研究特点是将拉曼光谱学与电化学结合,研究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各类电化学界面体系。取得较重要的成果包括:突破20余年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研究体系的限制,获得一批纯过渡金属电极体系的SERS谱,为发展SERS技术和解决SERS机理难题开拓新途径,同时还发展出新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如拉曼光谱与扫描隧道显微术(STM)的实时联用技术和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技术等。由于上述贡献,他被国际同行公认为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登录80余篇),被其他学者引用270余次(根据SCI检索)。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的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资助。
  刘海峰 1959年出生,祖籍惠安。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8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考试制度与科举学。已出版《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等11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从1984年开始科举制研究,1992年首创“科举学”一说,在该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一直在为还原中国科举历史的真实面目而奔忙,国内学术界对科举制的研究无人能出其右。2005年正好是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周年,年初,一篇发表在《书屋》杂志的《为科举平反》的文章,让许多人认识了他。以此为开端,海内外媒体掀起了重新认识科举制度的热潮。由他发起并筹备了5年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于2005年9月2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新浪网2005年度文化人物评选,刘海峰的名字赫然名列其中,和他一起入围的还有刘心武、金庸、崔永元、纪宝成、李欧梵、陈丹青、靳尚谊、贾平凹、季羡林、阎崇年、何祚庥等11名大师级的人物。
  蓝伟光 1964年出生,武平县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在集美水产学院任教,1990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新达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同年还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新加坡化学会会员。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两度入选MarquisWios Who世界名人录。他长期从事膜分离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先后开发出几百项膜应用工艺与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收益、减少污染,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国内外膜科技领域中做出的主要成就有:实现中国维生素C生产技术领先全球的梦想;突破国内头孢菌素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结束了中国出口青霉素返购6-APA的历史,改写了中国食品染料生产的国家行业标准;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蓝伟光创立的三达公司承担了国家、省、市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被厦门市政府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纳税大户及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2002年,公司名列中国企业家最具成长性的“未来之星”评选第三名。2003年6月18日,由他创办的新达科技集团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同年12月,在德勤公布的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企业排名中,新达科技集团名列第28位,他也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杰出华人青年企业家。此外,蓝伟光及其公司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并得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等领导人的热情关怀与鼓励。在拥有400名富豪的“’2005胡润百富榜”中,蓝伟光家族以10亿元人民币排在第168位。 (韩真整理)
  逝世人物
  郭荫棠(1905~2005年) 出生于诏安县一个中医世家,早年就读集美师范,曾参加学生运动。18岁远走缅甸,当过小学教员、报社编辑。1931年回国后辗转奔波于闽、港、粤、桂等地,曾先后担任厦门反帝大同盟宣传部、泉州晋南边区农会、厦门革命互济会宣传部负责人。1934年受命筹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闽南总会,当选总会主任。1946~1948年,在厦门《星光日报》任主笔,撰写了大量见解独到的时评,抨击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有鹭岛报坛“一支笔”之称。1949年8月加入中共闽中游击队,旋任泉州军管会文教部新闻组组长、《泉州电讯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11月调任《厦门日报》编辑部副主任。此后历任厦门师范学校校长、大同中学校长、福建师范学院和福建第二师范学院讲师。
  郭荫棠在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1955年,因潘汉年案件牵连,被关押审查两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关押审查,并被扣上“混入革命队伍的特务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被开除公职。直到1985年才得到平反,恢复公职,补发工资并享受地专级离休待遇。2005年12月4日因病在漳州逝世,享年100岁。
  邵庚(1908~2005年) 早年肄业于厦门同文中学,曾在厦门开设布店。1926年赴缅甸,在仰光任过会计、文书、华侨学校教员等职。1931年回国与人合伙开设厦门华成布庄。1935年再度赴缅,先后在仰光平民学校和丹老华侨中学担任训育主任和教员。1943年回国,在同安灌口任归侨合作社经理、华侨垦业公司董事兼经理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人合伙的华垦火柴厂的劳资协商会议制度,曾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1953年,他先后被推选为市工商联首届执委会副秘书长和福建省工商联副秘书长、常委。抗美援朝中,他曾代表厦门工商界参加中国人民第四次赴朝鲜慰问团,赴朝访问三个多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带头响应,发挥了积极作用,1956年后曾担任市工商联副主委、民建厦门市委筹委会副主委、民建厦门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他是福建省首届人大代表和厦门市首届政协常委。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信念始终不变,
  1983年3月,尽管年事已高,仍届中接任厦门市工商联第五届执委会主委。在任职的5年中,他联络发动市工商联、民建广大成员,发挥优势,服务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事业,积极为厦门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替老企业改造出谋划策。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探亲之初,他曾代表厦门工商联发布《竭诚为回祖国大陆探亲的台湾工商界人士服务八项措施》,在海外引发反响。邵庚还曾当选福建省人大第七、八届代表并任市政协副秘书长。2005年12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
  刘田(1919~2005年) 山东省威海市人,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荣成、文登抗战文化供应社、文登抗战话剧社工作,并历任牟平青救剧团、栖霞大众剧团党支书、指导员;1939年9月起历任中共东海特委秘书处文印科长、特委组织部统计科长、组织科长、乳山县委组织委员(部长);1945年1月起历任牙前试验县徐家店区、长沙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代书记兼县大队代政委;1949年4月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历任苏州专署建设处处长、苏州地委民运部副部长;1949年7月随军入闽,历任福州市军管会政研室副主任、福州市郊委副书记、书记、福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委员;1955年5月起历任福建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人委副秘书长兼省档案局局长;1972年8月起历任厦门市委办公室(市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委员兼农办主任、农办党组副书记、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离休后,热心社会工作,曾担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厦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等。2005年4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骆编全(1930~2005年) 出身于贫苦船工家庭,解放初期任厦门市交通局水运公司船工。1954~1969年,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战胜狂风恶浪,驾船往返前沿海岛3000多航次,航程10万余海里,为驻岛解放军官兵运送了21000多吨生活和战备物资,被评为厦门市支前模范。1963年,有一首歌曲在厦门被广泛流传,曲名叫《支前模范骆编全,十年支前如一日》。骆编全后来担任市水运公司党委书记,参加过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曾被评为全国、福建省和厦门市劳动模范。2005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75岁。
  张金标(1938~2005年) 出生于惠安县,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曾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家海洋局第四、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市科协第二、四届副主席, 《台湾海峡》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11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
  张金彪从事海洋生物与生态研究40多年,是国内著名的管水母研究专家。在担任国家海洋三所所长期间,承担了中日黑潮调查、中美海气实验相关项目,全面完成了福建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综合调查、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国家重点项目。还组织参加了中国南极考察,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开发前期调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初退休后,仍然坚持每天到实验室从事海洋生物研究,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工作。2005年夏天,耗费其毕生心血的专著《中国海洋浮游管水母类》正式出版,这是他留给海洋科技事业的最后—笔宝贵财富。为了这部著作,他观察、鉴定了近百万个管水母类标本,尤其可贵的是,该书补充了我国钓鱼岛、台湾岛周围海域和香港海域的资料。(韩真整理)
  历史纪念人物
  陈黯(约805~877年) 字希儒,号昌晦,祖居莆田,后迁至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嘉禾屿(今厦门)。10岁能诗。17岁时创作的《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显露其辞赋才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起,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直至年过花甲,仍屡试不中,自嘲为“场老”。唐咸通六年(865年),参加最后一次科考后,不再留连科场,转而游览山川名胜。晚年隐居终南山,后徙嘉禾屿,在金榜山筑室栖身,以读书、垂钓安度晚年。时人称其所居之山为“场老山”。
  陈黯体态丰拔,举止潇洒,有“松姿柳态”之誉。所作诗篇辞赋,皆精而切。与同郡的王肱、肖枢,同县的林颢,漳浦的赫连韬,福州的陈蔇、陈发、詹雄齐名,时人誉为福建八贤。其遗作有《裨正书》、《颍川先生集》等。
  庄银安(1855~1938年) 字吉甫,号希复。同安县灌口祥露村(今属厦门市集美区)人,18岁到缅甸仰光当佣工,数年后自营源记栈号,并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荒,兴办农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仰光建德总社总办,光绪二十九年,与陈甘泉、徐赞周等人创办中华义学和益商夜校,开缅甸华侨办学之先河。后与中国同盟会会员秦力山相识,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光绪三十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与徐赞周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被推为会长,并任该会机关报《光华报》总理和觉民书报社社长。辛亥革命时,被推为南洋各埠中国同盟会总代表,携华侨捐款回厦门策动起义。民国成立后,任福建都督府咨议顾问、厦门参事会副议长兼财政次长,主持厦门筹饷局。后不满时政去职,重返仰光。民国4年(1915年),任仰光大同油厂经理,同时被选为福建华侨公会会长。民国16年,出任福建侨务委员会委员,一度代理主任委员。民国27年,病逝于故里。
  洪鸿儒(1865~1953年) 字晓春,号悔庵,同安县马巷窗东乡人。清末在厦门洪本部开设源裕商行经营粮食生意,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和汇兑业务。民国初年,厦门社会治安混乱,地方人士组成“保安会”,推其出任副会长,组织“保安团”维持治安。他关心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窗东学校,并担任厦门大同小学、民立小学董事长,为学校筹募基金,建筑校舍,聘请教师。他还担任慈善机关益同人公会董事长,出面在市区各商户及南洋各地募捐,定期举办“施粥”、“施棺”,发放“米单”等慈善活动;并创办益同人医院,免费为穷人诊病、施药。在他主持商界工作期间,真诚为商界服务,得到商界的拥戴。他还参与领导抵制日货和收回海后滩英国租地的斗争。20世纪20年代,参与厦门市政会工作,筹划修建马路、市场和公园。抗战爆发后,任厦门抗敌后援会劝募部部长,带头捐款,输财救国,支援前线。厦门沦陷,他先后避居香港、越南、马来亚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马六甲因人告密而被捕。日军胁迫他回厦做“官”,他以绝食拒之,时年届八旬,病倒狱中,后被软禁在一个寺院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发“忠贞爱国”匾额以示嘉奖。民国35年10月初回厦,任厦门市商会名誉会长。
  洪鸿儒历任福建省咨议局议员,厦门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副会长、主席,厦门市政会会长。解放后历任厦门市人大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1953年1月3日逝世。
  林尔嘉(1875~1943年) 字菽庄,又字叔臧,祖籍龙溪(今属龙海市),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出生于台北。其父林维源为台湾著名绅商。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割台,他不愿做日本的“顺民”,毅然放弃在台湾的庞大产业,随父内渡,定居于厦门鼓浪屿。民国2年(1913年)兴建菽庄花园。
  林尔嘉重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主张办学育才,热心社会公益。光绪三十年,清朝廷曾授予道员衔,委派为厦门保商局主办,兼任厦门商务总会总理。其后6年中,连续被推为厦门商务总会总理,先后制定《土地买卖章程》、《华洋交易规约》各64款,使经营者务遵约束。同时组织商民义勇队,巡逻、救灾、维护秩序,民赖以安。光绪三十三年,投资白银30万两,倡办电话公司、电灯公司,并投资漳厦铁路。光绪三十四年,龙溪、南靖两县发生水灾,死伤200余人,他率先解囊并发起向海外募银3万两,资助兴修堤坝。民国成立时,被选任参议院候补议员。民国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派人游说他领衔代表福建民众上拥袁当皇帝的“劝进表”,遭其严词拒绝。他担任厦门市政会会长4年,担任鼓浪屿工部局唯一的华董14年。
  林尔嘉亲手创立和捐助的学校有厦门师范学堂、漳州师范学校、华侨女校、厦门同文书院、香港大学等。他自幼好学,通晓经史诗赋,兼习英文、日文,学识广博,曾组织菽臧吟社,经常邀请诗坛文苑名士吟咏于其别墅,并汇集佳作,刊印《菽臧丛刻八种》,后又出版《菽臧丛书》6部,收入《古今文字通释》、《闽中金石略》、《鹭江名胜诗抄》等6部地方文献。
  1951年病逝于台湾故居。
  许卓然(1885~1930年) 别名寄生,曾化名李华、树华,泉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新加坡,不久回国,在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率众攻克安海,光复泉州。民国元年(1912年),在泉州倡设新民阅书报社,赴厦门创办《声应报》。袁世凯窃国,《声应报》声讨甚力,后被查封。民国3年筹组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参加福、厦、泉等地的讨袁斗争,并创办《民钟报》,组织闽南靖国军,参加护法运动。后卸任专事教育、交通和建设事业。
  民国13年1月,被选为福建省代表赴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孙中山委任为福建党务特派员。同年3月,开办鼓浪屿图书馆,秘密组织党务,吸收党员。民国14年6月8日,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党部在厦门正式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是年,在他的努力下,《声应报》复刊,同时筹款创办厦门中山中学。民国15年1月,再次作为福建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福建党务的报告。是年冬,北伐军入闽,卸去省党部职务,但仍尽力协助筹划财政及军费开支。民国17年,福建省政府成立,拟任其为财政厅长,推辞不就,回厦门接办《江声报》。后被委为福建省军事厅参议兼全省禁烟委员会常委,旋任泉漳禁烟专员。民国19年5月29日,在厦门遭暴徒伏击,不幸去世。
  周醒南(1885~1963年) 字惺南,号煜卿,广东惠阳人。幼年聪颖勤敏,科举废除后,入两广游学预备科,学成后在北江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广东公路处处长,民国7年,随粤军陈炯明入闽,在漳州主持道路及城建,创办道路专门学校。后到厦门,历任厦门市政会总工程师、厦门堤工办事处会办、厦门路政办事处会办、厦门工务局局长等职,实际负责制定厦门新市区规划、建设和施工。至民国22年,主持开发新区30处116万平方米,新辟市区道路63条49.03公里。民国23年离任回粤。先后担任广东惠阳商会会长、广州市税务局局长等职。广州沦陷前夕,避难到香港,在九龙创办环山学校,自任校监兼校长。1963年病逝于澳门。
  林语堂(1895~1976年) 又名和乐、玉堂,平和人。10岁入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就读,后入厦门寻源书院学习。民国5年(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应聘任教北京清华大学。民国8年回厦门结婚,旋与妻同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民国1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民国12年获博士学位。是年9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语言学教授,讲授文学批评及音韵学课程。民国15年5月,因参加学生运动及撰文抨击军阀统治,与鲁迅等人受到北洋军阀通缉,遂携眷离京返闽,出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民国16年3月,到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9月辞职去上海,旋应蔡元培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总编辑。抗战爆发后,赴美任教、著述。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主要著作有:《语堂文集》、《语堂随笔》、《幽默小品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英文)、《当代汉英辞典》、《京华烟云》等。此外,还编译萧伯纳的《卖花女》、马尔腾的《励志文钞》等。
  罗扬才(1905~1927年) 广东大埔人。民国10年(1921年)3月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民国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预科文部。在学习期间,与李觉民、罗善培(罗明)等组织福建青年协进社,并出版《星火周刊》。民国14年6月,在集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五卅惨案发生,他发起成立厦门大学学生外交后援会,并在厦门市民声援五卅惨案工人群众大会上发言,愤怒声讨帝国主义者残杀同胞的罪行,表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决心。他还深入到工人、农民中间,组织罢工,抵制英、日货,并捐款支援上海工人。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在厦门持续了3个月之久。
  民国14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创建并任中共厦门大学支部书记。3月,成立共青团厦门特别支部,任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5月,兼任团特支书记。他还先后在海员、电器、码头、船坞、机器以及其他一些行业建立秘密或半公开的工会组织,开展以“二五”加薪为目标的“罢山罢海”斗争,并获得胜利。民国16年1月,中共厦门市委成立,任组织委员。1月24日,成立厦门总工会(筹),当选为委员长。4月9日,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事变,他与副委员长杨世宁等人一起被捕,6月2日在福州被害。 颜西岳(1905~1991年) 金门人,民国13年(1924年)集美学校商科肄业,两年后回家乡创办金门公学,为金门县第一所中学。民国20年出国谋生,先后在印尼、新加坡经商。抗战时期,他在东南亚发动捐款支援祖国军民抗战,战后,继续经商,并参与投资创办进步报刊《生活报》 (印尼)和《南侨日报》(新加坡)。
  解放后,他送子女回国读书,并出资参加创办广州华侨投资公司,支援祖国建设。1952年,举家回厦门定居,先后担任全国侨联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副主席、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厦门市侨联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等职。他十分关心厦门经济建设,与侨联的其他同仁一起,争取侨汇投资人民币1200多万元,投资于厦门罐头厂、瓷厂、橡胶厂、同安油厂等,兴建了100多幢别墅式华侨住宅。他还带头出钱出力,倡导开办了侨星化工厂、天马华侨农场、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华侨印刷厂、华侨机修厂和华侨中学、华侨幼儿园、华侨托儿所等生产企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开放后,他又担任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副董事长,鼓励一批有财力的亲朋好友来厦投资。同时,积极创办侨益电子元件厂、侨利食品厂、侨泰实业公司、新侨酒店等企业,解决了许多归侨、侨眷子女的就业问题,为厦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发起成立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并出任会长。他经常接待来自台湾、金门和海外的同乡、亲戚,宣传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消除彼此隔阂,促进相互了解,争取他们来大陆投资办厂。1991年因病逝世。2005年12月29日,厦门市各界人士举行纪念颜西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唐仲璋(1905~1993年) 福州人,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民国30~31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研究员,民国38年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寄生虫学硕士学位。是年年底回国后,主要从事寄生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福建协和大学及原福州大学生物系主任,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副院长,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会名誉顾问。发表科学论文76篇和专著《人畜线虫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次。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以及首届全国优秀教育世家等荣誉称号。1993年因病逝世。 卢嘉锡(1915~2001年) 厦门人(原籍台湾台南),农工党党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1934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34~1937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1937~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5年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加州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研究员。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1960~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1981~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副院长。198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侨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3月又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七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6月4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成绩。
  (本栏目资料根据《厦门市志》等整理)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