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社会事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66
颗粒名称: 海沧区社会事业发展
分类号: C916
页数: 2
页码: 519-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社会事业发展概况。其中包括“科技兴区”战略初见成效、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文体工作成效显著、“平安海沧”深入推进等。
关键词: 厦门市 社会事业 海沧区

内容

2005年,海沧区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1.“科技兴区”战略初见成效。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杠杆作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扶持一批科技项目。科技创业中心一期建设顺利推进,引进迪尔康等11家高新科技企业。翔鹭纺纤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英科新创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检测试剂获市级奖励。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验收。
  2.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扎实开展“双高普九”,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录取率达84.7%、中考录取率达99.9%。不断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开办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延奎小学通过省示范小学、省级素质教育校评估验收,实验中学通过省二级中学评估验收,海新幼儿园通过省优质园初步评估。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权利,继续实行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设立特殊教育辅读班。共接收3546名外来员工子女就读,切实解决外来员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教育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东孚中学教学楼、凤山小学教学楼等工程基本完工,东孚中学职教综合楼、新阳中学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3.文体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温馨海沧”文化下乡、全民健身运动等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结合投资区十五周年庆典,举办“澎湃海沧”大型文艺晚会。海沧区运动员在市第十七届运动会获得良好成绩。加快文体设施建设,石塘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海发社区居民文体活动场所等投入使用,区文化中心于“九八”奠基,厦足中超训练基地建成,“海沧油画一条街”初具规模。
  4.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设施投入,东孚卫生院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卫生大楼等项目进展顺利。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报销额度,基本住院保险参保率达95.3%,抗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开设红十字博爱超市和惠民门诊,出台《海沧区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
  5.计生工作取得突破。完善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区计生服务站达到一级站,两镇计生服务所分别达到一、二级所的标准,并将计生服务室延伸到各村(居)。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各类计生人员。强化计生行政执法,加大对违反计生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的查处力度,全年常住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6%,顺利通过省、市计生优质服务区与省级一类先进区的验收。
  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分别比增18.2%和10.6%。启动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区财政出资3329万元,补助2762名被征地人员参保。建立健全救灾机制,积极进行社会救助,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全年发放低保金190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建设生猪定点屠宰场,抓好“餐桌污染”整治活动,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7.“平安海沧”深入推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劳资纠纷事件大幅下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区、镇、村各方作用,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霞阳村私房出租户三类挂牌管理经验受到公安部表扬并在全市推广。扎实推进“四五”普法工作,认真做好依法治区、普法教育等工作,完善法律援助机构和镇、村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人民调解与区域综治、信访工作协调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努力做好信访和案件查办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海沧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