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65
颗粒名称: 海沧区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
页码: 5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经济发展概况。其中包括工业经济、区行政建设、农村产业结构等。
关键词: 海沧区 地方经济 经济建设

内容

2005年,海沧区经济运行总体状况良好,三次产业结构协调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1.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9亿元,比增23.6%;完成工业总产值464.1亿元,比增21.3%;区财政总收入14.2亿元,其中区级财力7.2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2.3亿美元,港口吞吐量1219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11.1万标箱(参见本书开发区栏目“海沧台商投资区”相关条目)。
  2.区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海富路、行政中心、嵩屿片区等的夜景工程顺利亮灯,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建立环卫管理长效机制,由区直属公司介入整合农村环卫队伍,新建改建28座农村垃圾转运站,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垃圾转运站。狠抓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项目环保审批关,督促企业做好“三同时”(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投入使用)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启动空气自动监测站、新阳污水截流等项目的建设,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力度,努力消除环境污染隐患。
  3.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特色高优生态农业和种苗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2.4亿元。镇级经济快速发展,海沧、东孚两镇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8.6亿元,比增53.8%;镇级财政收入5872万元,比增19.2%。足额安排区级财政转移支付,在全市率先实行村干部误工补贴由财政统发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民用好用活征地拆迁补偿款,发展阳光公寓、通用厂房等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继续实施企业招收本地工社保差额补贴办法,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组织就业培训631人次,促成转移就业1724人次,分别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631%和34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条农村道路,新开通5条农村公交线路,建成40座农村公厕,完成农村改水项目进村主管建设及2763户有线电视安装,顺利推进1号排洪渠渐美段建设和过芸溪整治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海沧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