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事务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49
颗粒名称: 台湾事务综述
分类号: D618
页数: 2
页码: 508-509
摘要: 本文记述2005年厦门市在两岸关系出现某些缓和的大环境下,对台区位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一、首开与中国国民党基层党部党际交流先河。二、厦台之间重要人士互访明显增多。三、对台经贸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四、打造台湾农产品中转口岸。五、以闽南文化为主轴的民间交流活动持续升温。六、厦金直航的通道作用进一步凸显。七、台胞热情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八、开辟对台宣传的独特渠道。九、呈现全社会做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十、中台办、国台办重视厦门对台工作。
关键词: 厦门市 2005年 台湾事务

内容

2005年,厦门市对台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副主任李炳才、王在希、郑立中、孙亚夫,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常委唐国忠等领导多次来厦检查和具体指导对台工作。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台工作组织领导力度,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新时期对台工作的精神和省委要求,结合厦门实际提出新举措。市委书记何立峰数十次主持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专题研究对台工作。市委副书记陈修茂、副市长黄菱等多次到台办和台资企业调研,协调解决对台事务,全市对台工作形成良好态势。在两岸关系出现某些缓和的大环境下,对台区位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首开与中国国民党基层党部党际交流先河。
  在中台办和省委的指导下,中共厦门市委率先实现与国民党台中市党部交流,开启国共基层党际交流的先河。8月,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来厦门进行基层党际交流。双方就开展党务人员互访、推动厦门与台中通航、推动两市文化交流、推动建立维护台商合法权益机制等问题达成共识。
  二、厦台之间重要人士互访明显增多。
  1~12月经厦门口岸入出的台湾旅客741931人次,比增19.86%,历年累计5143534人次。宋楚瑜、郁慕明、萧万长、辜廉松、郭台强、王升、廖正豪、郭俊次等知名人士相继访问厦门。萧万长第二次来厦还亲率54名EMBA学员,在厦大开展“两岸共同市场”的学术研讨。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再度率团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国民党副主席、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委托胞兄参加世界同安联谊会,并赠送亲笔题写的“华夏增辉”匾额。年内,厦门市组织赴台考察、交流团组96个、349人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市人大副主任曾国玲,副市长郭振家、黄菱等率团赴台参访。
  三、对台经贸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
  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1~12月合同台资4.9亿美元,比增33.8%,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有24个。全市新批台资项目67个,实际利用台资8579万美元;累计拥有台资企业2383个,实际利用台资28.33亿美元。长庚医院等台资项目落户厦门,台湾三阳工业公司入股厦门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台交会有106家以光电、机电为主的台湾企业参展,设置展位210个,规模和档次创新高。光电通讯产业联盟牵头举办两岸光照明、光电子圆桌会,提升厦门光电子产业的影响力和发展后劲。2月,在厦门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6月,再度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旅行商合作商谈会,台湾29家旅行社和大陆21家旅行社代表共谋推进“海峡旅游”。首次以投洽会为平台,举办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展位达320个。厦门与高雄试点直航集装箱吞吐量253983标箱,历年累计2828832标箱。
  四、打造台湾农产品中转口岸。
  厦门市从创造良好口岸环境、为两岸业界搭桥牵线及完善配套的市场、仓储、物流等设施入手,积极打造台湾水果中转口岸。开辟5000平方米中埔台湾水果批发专属区,新建350平方米进口水果集中查验场和300吨、128吨专用冷库,组织20多家台湾水果供应商与50多家大陆水果采购商洽谈,进口台湾水果30多批次、200多吨,销往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厦门口岸作为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口的中转集散地,受到中台办的肯定和认可。
  五、以闽南文化为主轴的民间交流活动持续升温。
  年内,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关系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农业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相继在厦门举行。与其相呼应的是闽南文化交流及暑期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先后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闽南风·海峡情”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大观园、“厦金情深”青少年夏令营及中小学篮球、舞蹈、民乐、唐诗、茶艺、游泳、足球、自行车、跆拳道等联谊活动。厦门高甲戏、歌仔戏剧团多次赴金门演出。由两岸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面向全国招展,有200多家台湾出版商参会,2万多种5万多册台版图书第一次现场销售。
  六、厦金直航的通道作用进一步凸显。
  1~12月,经厦金航线往返两岸的旅客达518453人次,比增27.4%;历年累计1117403人次。航线客运适用对象扩大到大陆的台商及其眷属、东南亚金门籍华侨、部分宗教和经贸团组及少量政界人士。同时,往年申请走厦金航线屡受台当局阻挠的大型经贸团组,年内来厦访问取得突破。4月,台湾区电机电子同业公会经贸团组取道厦金航线来厦,成为第一个经金门直航大陆的大型经贸团组。为确保航线畅通,金门与厦门同步在各自海域设置航标,于7月25日竣工。金门县还投资4.5亿新台币改善码头设施。两地红十字组织利用厦金航线五年间共运送患病台胞32位返台,使该航线成为绿色生命通道。赴金旅游初见成效,年内,2700多名游客经厦门赴金旅游。
  七、台胞热情参与文明城市建设。
  5万多常住厦门的台商及其眷属,融入社区,守法经营,热心公益,共创文明,成为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大特点。台商“慈善一日捐”活动已举办13年;台资企业“红羽毛献爱心义捐义卖”活动已举办2次。近年台商向市红十字会、爱心超市等捐款捐物达170多万元。涌现一批以厦门为家、热衷文明城市建设的台商,几年来先后有40名台商被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八、开辟对台宣传的独特渠道。
  厦门广电集团推出海峡卫视(后更名厦门卫视)节目和闽南之声广播节目,以独特的闽南语特色得到两岸同胞的认可。TVBS、中视、东视、“中央社”等媒体相继来厦采访,利用台湾媒体把宣传做到岛内。在厦金航班上摆放《厦门晚报》、《海峡导报》供旅客阅读。11月26日起,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厦门晚报》等媒体增辟台湾海峡、金门、台湾等地的气象资讯服务栏目。
  九、呈现全社会做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台工作,制定《关于加强对台工作归口管理的规定》,成立6个对台工作小组。重视做对台湾重点人士的接待工作,共接待台湾知名人士率领的重要团组30多个、200多人次;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和台胞投诉案件,如大嶝两渔民被金门海巡队船艇撞死案、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纠纷案、凯歌高尔夫球场台商内部经营权纠纷案等,各涉台部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基地”的蓝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经营好与业务对口、职责相称的对台工作平台。
  十、中台办、国台办重视厦门对台工作。
  将首批国共基层党际交流交由厦门先行,致函建设部支持厦门申办第六届园博会,批准厦门口岸为台湾农产品中转港口,确定厦门成为两岸春节包机的新航点,授权市台办邀请市人大代表和有关方面人士参加国台办在南京召开的“双百论坛”,国台办、海协会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关系论坛等重要会议安排在厦门举行。年内,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来厦调研,国台办主任助理、宣传局长张铭清来厦作《反分裂国家法》专题讲座。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殿亮
责任者
林红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