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30
颗粒名称: 民政综述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492-4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理念。为厦门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包含: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为民解困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积极作用、依法文明行政,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优抚安置工作改革,促进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等。
关键词: 厦门市 2005年 民政

内容

2005年,厦门市民政工作者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主要目标任务,为厦门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做出了突出贡献。市民政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为民解困工作。
  1.完善低保操作规程,落实城乡低保工作。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要求,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低保金安全并及时足额发放。全年共为142545户次、381898人次办理发放低保金3223.1万元,全市低保覆盖率2%,基本达到“应保尽保”要求。1月起,调整低保标准,缩小岛内外和城乡低保标准之间的差距。
  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年内,厦门市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以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解决因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基本医疗服务难的问题。10月1日,《厦门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正式实施,救助对象涉及城乡困难群众11839户、33151人。至年底,全市发放医疗救助经费25802元,有21人获得救助。
  3.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和动员机制。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严格灾情统计和报灾制度,强化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落实市、区、镇(街)和村(居)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国际减灾日”和“社区减灾平安行”等活动,组织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减灾意识。为受第十号、第十九号强台风影响的灾民启动335.18万元救灾专项资金,受灾群众得到及时转移和妥善安置。
  4.发展社会捐助和慈善公益事业。重视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社会救助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募集捐助款7013737.63元。募集爱心医疗卡2000份,价值60万元;共支出善款4227456.75元,其中市慈善总会共拨出善款410.8892万元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救助各类弱势群体4678人(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积极作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推进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建设。各社区配合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普遍推行“村务公开,民主听证”制度,并修订《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管理公约》,健全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会议等制度。配合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完成同安区的省级试点工作,全年共命名“民主法治示范村”24个。指导社区开展居民直选试点工作,首次在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山社区组织进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二是以创建和谐社区为切入点,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执政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社区自治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培育发展一批社区群众性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网络。加强社区用房建设,全市有111个社区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的标准,多个街道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加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举办社区建设“十佳创意”和优秀创意评选活动,近15万居民参与投票。重视抓好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年内,两个社区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
  三、依法文明行政,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1.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镇街的撤并与设立,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进一步规范界线管理,建立市、区、镇三级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界线联检,妥善解决边界纠纷,完成海沧区、集美区、翔安区、同安区的镇级界线协议书的签订;完成厦门与泉州及市内4条区界的界线联检工作;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做好地名命(更)名工作,完成“翔安隧道”等133条地名的命名及城区地名标志、路牌的设置;启动乡镇地名标志设置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2.创新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加大一个力度、搞好两个培训、做好三个推荐、完善四项制度、新创五个机制”,促进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至年底,全市已登记民间组织976个。开展社团组织建设专题调研,完成市委关于“加强社团建设,发挥社团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课题调研任务。
  3.加强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制定《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活动的意见》,进一步规范结婚登记行为。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15415对、离婚登记1471对;涉外婚姻登记212对、离婚登记22对。办理收养登记86件,合格率达100%。
  4.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仪服务。加强文明丧葬宣传工作,利用清明节扫墓等时机,做好丧事简办、移风易俗、改革土葬、推广火葬的宣传工作,全市遗体火化率达99%。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严格控制墓穴面积,改善丧属祭拜场所条件,扩大绿化面积,使墓园管理向园林化方向发展。积极做好园山殡仪馆的征地拆迁工作,稳妥进行殡葬管理处和殡仪服务中心的“事企分离”改制工作。
  5.进一步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针对救助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主动救助、重点救助、依法救助相结合的有效措施,遏制了乞讨人员数量上升趋势,依法保护了受助人员的权益。
  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确立“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养老事业发展基本框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至年底,全市有城乡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7家,收养1538人。积极开拓福利彩票销售市场,全年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超额完成省民政厅下达的计划任务数。扶持发展福利企业,全市47家福利企业年销售总收入4亿多元,利税5400多万元,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二是落实“明天计划”,为部分残疾儿童施行康复手术。全年通过多渠道共筹募手术资金38万多元,为残疾儿童施行康复手术16人次。三是做好弃婴和“三无”人员的收养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和“三无”人员,全年社会福利中心收养老人、儿童共482人。
  五、深化优抚安置工作改革,促进双拥工作深入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优抚政策法规,建立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贯彻《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各级民政部门全年发放各类抚恤金及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和立功奖励金共计1100多万元;慰问抗战老战士发放慰问金近60万元。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和优待工作,完成全市革命残疾军人新《伤残证》换证工作,并协调市交通管理部门解决革命残疾军人优惠乘坐空调车和中巴车问题。开展叶晓辉烈士宣传表彰工作。开通“厦门烈士陵园网”,为革命烈士家属及广大群众祭扫革命先烈提供便利。投资90万元,完成市烈士陵墓除湿和烈士陈列馆防渗水工程建设任务。二是扎实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坚持全面推行自谋职业与优惠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年内,退役士兵安置率达100%。至10月底,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三是落实军休干部待遇。落实军休干部参照本市同职级干部享受干部保健待遇,为原浦南军休所48户老干部住房产权的确认补办相关手续,完成2004年度接收安置军休人员的相关资料和安置经费的审定工作,2727.31万元军休经费分配全部落实到位,全年接收安置军队离休退休干部71人。四是发挥拥军优属职能作用,促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改善军供保障条件,提高保障能力,解决前场军供站后续配套设施建设问题,完成两个支前物资供应站的建设任务。市双拥办会同市财政局办理发放驻厦部队官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生活补贴近2000万元,协调安排专项资金改善部队生活条件。年内,厦门市及6个区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区)称号。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天福
责任者
邹瑞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