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22
颗粒名称: 劳动就业
分类号: D632.1;F249.2
页数: 3
页码: 480-4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劳动就业的基本工作情况。其中包含:概况、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春风行动”送服务、开拓再就业新渠道、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小额贷款额度、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加强就业再就业调研、开展“零就业家庭”调查、首批社区劳动组织成立、台港澳居民在厦就业可参保、“4050”人员可申领失业保险金、进城农民工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全市企业用工需求、为“红土地”送岗位与送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关键词: 厦门市 劳动 再就业

内容

【概况】 2005年,厦门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人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5万人)的103.33%。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人数达70.31万人。失业人员就业人数2.24万人,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控制在年度目标4.2%之内,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
  【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 元旦、春节期间,市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平台作用,开展以再就业援助对象为重点,以“稳定您的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以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突破口的“四送一落实”(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援助月活动。活动期间,共为5771人落实社会保险补贴216.72万元,组织专场招聘会3场,发布就业信息1.36万条,分发宣传材料9.9万份,开发公益性岗位97个,成功介绍就业883人,办理求职登记1831人次,减免培训费788人,慰问困难职工390人,发放慰问金11.7万元。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 2005年,市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全年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401本,对464家用人单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35.45万元,为持证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1.21万人,免费寄挂档案7154人。对1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资格认定,提高了企业招收失业人员的积极性。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办理灵活就业人员认定3386人,审核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050.6万元。对符合条件的37家用人单位招用的192名从事公益性岗位人员拨付工资性补贴33.32万元。此外,审核发放803名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本生活保障金191.09万元。
  【“春风行动”送服务】 为有序引导进城农民工求职就业,春节后,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市区劳动力市场、火车站等进城农民工集中的地点设立“春风行动”服务台,共发放“春风卡”、《农民工进城就业指南》、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与维权指南等各种宣传材料20多万份。同时,举办“春风行动”免费专场招聘会24场,提供就业岗位9.8万个,参加招聘会的求职人数13.60万人,达成就业意向4.26万人次。
  【开拓再就业新渠道】 6月,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总工会、工商联携手在全省率先开展“民营企业活动周”活动,共受理民营企业招聘岗位登记1.66万人次,受理求职2.07万人次,达成求职意向人数1.47万人次;8月,与市双拥办、警备区政治部承办第二届驻厦部队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组织44家企业2000多个就业岗位现场招聘,约有1200余名随军家属到场应聘求职,180人当场达成求职意向。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农村就业协管员的作用,积极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宣传劳动就业法规政策,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专场招聘会。全年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就业岗位10.1万个,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4万人,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实现基本转移1.1万人、力争实现转移1.7万人的任务。“十五”期间,厦门市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87万人。
  【提高小额贷款额度】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人行厦门中心支行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厦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试行办法>补充意见的通知》,将小额贷款的额度提高到3万元。同时,降低反担保门槛,增加信用担保措施,简化贷款流程,使每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不超过10个工作日。
  【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 8月14日,为探索解决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就业问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双拥办、厦门警备区政治部联合举办第二届驻厦部队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共有44家企业参加招聘,并提供会计、出纳、收银员、文秘、品检员、业务主管、人事、普工等20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为满足部分随军家属自主创业需求,有4个“1+1群”创业项目到会展示。招聘会上,有1200余名随军家属到场应聘求职,其中180人当场达成求职意向,31人报名参加“1+1群”创业培训,22人报名参加技能培训,13人意向加盟“1+1群”自主创业。
  【加强就业再就业调研】 8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深入各区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调研,重点调查了解本市长期失业人员及“零就业家庭”基本情况。5~10月,组织对全市城镇劳动适龄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入户调查,录入劳动力市场管理系统的城镇劳动适龄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达64万多人。通过调研,初步掌握了全市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基本状况,为制定新一轮就业服务工作计划提供了政策依据。
  【开展“零就业家庭”调查】 2005年,厦门市首次面向社会提出“零就业家庭”(指无人就业,但有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成员的家庭)概念,并开展“零就业家庭”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全市有“零就业家庭”3383户。其中,1人户918户,2人户1152户,3人户867户,4人户324户,5人户98户,6人户23户,6人以上户1户。“零就业家庭”中,单亲抚养在学子女家庭915户,家庭成员中全无就业能力家庭973户。“零就业家庭”的成因有几种类型:一是家庭成员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体弱多病,没有一技之长;二是相当部分属于“4050”人员,享受城镇“低保”及其他补贴,能够维持生计,就业愿望不高;三是少数居民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2006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出台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首批社区劳动组织成立】 9月,由本市失业人员创办的社区灵活就业组织——厦门市首批社区劳动组织成立。分别是:鹭江道社区报刊发送小组、思海帆布加工服务点、锦上添花花苑。社区劳动组织提供的工作所需技能较单一,比较适应年龄大、缺少知识技能的失业人员。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对社区劳动组织发放《厦门市社区劳动组织证书》,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至年底,全市已成立社区劳动组织21家,其中思明区18家,湖里区3家。共安置失业人员95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6人。
  【台港澳居民在厦就业可参保】 10月,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地税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厦就业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的通知》,规定凡依照规定办理了就业手续,并与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可以按照厦门市社会保险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该《通知》是为配合《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的实施而制定的。
  【“4050”人员可申领失业保险金】 年内,继续实行对“4050”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政策,“4050”人员只要是在停止灵活就业后办理失业登记,且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以上,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缴费未满一年,但前次失业时失业保险金尚未领取完毕,也可申请继续领取其失业保险金,发放的标准同本市城镇户口失业人员发放标准一样。
  【进城农民工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自1月1日起取消办理《厦门市外来人员就业证》。进城务工人员来厦就业,只需凭本人的暂住证或身份证即可求职并办理用工报备手续;二是积极推进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建设。全市有68家公共、公益职业介绍机构共同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合法、规范的职业中介服务;三是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培训、就业、保障、维权”一体的就业服务,让进城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服务待遇。全年免费为12.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和文明道德教育培训;四是春节和中秋节前后举办全市进城务工人员代表、企业劳工代表迎新春、欢度中秋座谈会,传递节日问候及宣传新政策、新举措等。
  【保障全市企业用工需求】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企业缺工情况摸底调查”和“外出劳动力返乡及春节后外出情况调查”,及时把握全市用工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服务工作;组织5批共63家缺工企业约1.2万多个岗位赴江西上饶、福建三明、湖南常德、广西灌阳和桂林等劳动力富余地区招聘,并与省内外就业服务机构、职业技术院校建立长期劳务协作关系,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
  【为“红土地”送岗位、送培训】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借助厦门日报社“新闻大篷车”为“红支书”张仁和的家乡宁化县石碧村的村民送去1500多个好岗位和20多个工种的免费培训项目;与宁化县劳动保障局签订山海协作就业协议,长期为红土地上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发动各界捐款,为来厦就业的张仁和乡亲提供生活援助、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5年,厦门市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控制在全年计划目标的4.2%之内,较上年有明显下降;失业人员就业人数2.2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6100人。
  “十五”期间,厦门市坚持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就业服务格局。全市所有街镇、社区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村级聘请就业协管员,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机制初步形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6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相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