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515
颗粒名称: 新闻出版
分类号: G219.27;G239.27
页数: 10
页码: 469-4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新闻出版工作内容。其中包含:综述、报纸、广播电视、出版发行。
关键词: 厦门市 2005年 新闻出版

内容

综述
  2005年,厦门市新闻出版(版权)局按照新闻出版工作总体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导向,依法加强行业监管,积极促进行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成效,获国家版权局授予的2005年度全国版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选送的《版权产业,厦门还要做什么?》一文在国家版权局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著作权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一、出版发行方面。
  全市有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1家;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16504万份;图书505种,1144万册;期刊杂志26种,71万册;驻厦记者站22个。出版发行从业人数1783人,总资产7.7亿元,总收入3.38亿元,实现增加值1.5亿元。报业行业中,从业人员1375人,总资产5.13亿元,利润总额1058万元,全年总印张629103.10千印张。其中,厦门日报社有报纸4种,资产总额4.23亿元,报纸发行总量每天30万份。《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全年征订发行各达13万份,发行范围覆盖全市并辐射到周边地区,自费订阅率达78%,居全国党报前列;10月,改版后的《厦门商报》零售量从每天不足300份增至每天2200多份。侨刊乡讯类报刊发行量大幅度增长,总印数65.8万册,总印张611.6千印张,分别比上年增长76.1%、31.4%。在出版业方面,全年新出版图书315种,重印190种。鹭江出版社全年出版图书400种,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出版的《陈嘉庚的故事》入选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中国国民党党史》在2005年度全国城市出版社图书评奖及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380种,其中新书183种,重印197种,重印率52%。有28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其中《英国证据法》和《民事程序法》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台湾文献汇刊》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音像出版社全年出版VCD468.97万张、CD101.25万张、DVD99.6万张,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重返滇湎路》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为纪念抗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40个重点选题之一。
  二、广播电视方面。
  年内,厦门市新开播“闽南之声”广播频率,拥有新闻、经济交通、音乐、闽南之声4套广播频率,全年公共广播总播出时间37767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1%;新开播“厦门卫视”频道,拥有新闻综合、纪实、生活、影视、厦门卫视5套电视频道,全年公共电视总播出时间39885小时,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6%。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长1561公里,用户372818户,城镇居民入户率90%,农村人口入户率52%。从业人员1511人,行业总收入34099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基本完成。
  三、印刷复制业方面。
  全市印刷企业共有554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0家,出版物(专项)印刷企业14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389家,光盘复制企业1家,其他印刷品130家。从业人员2.78万人,总资产54.8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印刷业产值占全市新闻出版行业产值的87.9%。在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在全国排名第十五位。
  四、图书发行方面。
  全市图书发行网点共计462个,其中邮政局报刊发行网点157个,厦门日报发行有限公司下设报刊岛内发行站15个、岛外发行站20个。图书、报纸、期刊批发企业9家(含1家互联网出版物发行企业),图书、电子出版物批发企业12家(含1家省内连锁企业),零售企业199家(不含新华书店网点)。从业人数2095人,资产总计2.5亿元。图书发行市场初步形成国有书店、民营书店相互并存,共同发展和图书发行网点、邮政报刊零售亭遍布城乡的图书发行格局。同时,连锁经营成为规模发展的趋势,主要图书发行单位均设有连锁经营网点。年内,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分公司(厦门市新华书店)共发行图书1320万册,实现销售总额7451万元;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全年图书出口总额达3400万元。其中,对台图书出口额达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一。2月,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与台湾书商合资成立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限公司。5月,台闽书城在台北市开业。民营书店发展迅速,特色类书店正在兴起。光合作用书房构建以旗舰店为核心的“商业区+社区+学区”城市连锁书店布局,有直营连锁店12家,并在沃尔玛中国的25家卖场设立图书销售区;晓风书屋在零售店坚持学术味的同时,涉足批发业务,拥有分店8家,分布在厦门、福州、漳州等城市。
  【为印刷企业寻求发展空间】 2005年,市新闻出版局主动与市有关部门、各区联系协调,继续推动印刷工业园筹建工作。召集全市50家印刷企业负责人考察同安工业集中区思明园。主办“厦门印刷发展论坛——柔性版印刷技术发展与运用、数码印刷技术发展与运用”报告会,召开数码印刷企业和纸箱包装印刷企业座谈会等。至年底,厦门市印刷工业园项目已列入《福建省新闻出版“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厦门市印刷业新设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步伐加快,高端设备占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全市印刷业共获得国家级(含华东六省一市)金奖13件,银奖25件,优质奖144件。
  【完善审批与年检制度】 年内,市新闻出版局把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手段和提高办事效率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在保留35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业务受理程序,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职责和权利;在市政府首批网上审批系统试点工作中,积极配合市级网上审批平台检测和试运行工作,为企业和公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申报服务,并将审批结果通过网上互动通知、手机短信提醒等方式及时反馈给用户;第一季度,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初步推行网上年检工作,对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213家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零售企业和持有《印刷经营许可证》的466家印刷复制企业进行年检换证工作;对公开发行刊物的26家期刊社和8家报社进行年检审核。全年共举办图书发行员资格培训8期376人(其中320人已获得资格证书),印刷企业法人培训371人,开办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15场次;新审批书刊和电子出版物零售店28家、印刷企业69家(其中包装装潢企业38家、其他印刷品企业31家),投资额3亿多元。
  【开展新闻出版行业统计】 2005年,市新闻出版局根据新闻出版统计制度实行改革的实际情况,于1月中旬分4批组织全市500多家印刷企业、出版物发行单位的负责人共600余人进行业务培训,较好地完成了首次年报工作。同时,继续开展社会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于每季度对全市100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及统计分析。年内,市新闻出版局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2004年度福建省新闻出版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获市政府办公厅授予的2004~2005年度社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扫黄打非”成效显著】 年内,市扫黄办制定《2005年厦门市“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截至年底,全市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602627册(盘)。其中,政治性非法出版物2324册(盘),淫秽色情出版物26484册(盘),各类盗版出版物573306册(盘)。破获各类“制黄”、“贩黄”案件15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5人,其中刑事拘留25人、治安拘留89人、罚款20人。“扫黄打非”行动打击了侵权盗版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确保出版物市场繁荣、健康和有序发展。“十五”期间,厦 门市共查缴和销毁各类非法出版物150多万件。
  【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 3月26日至4月26日,厦门市版权局、市版权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举行厦门市中小学生著作权知识竞赛,参赛学生5000多人,答题卡回收率超过90%:市版权局制作上万册《漫“话”版权》漫画小册子,并免费向市民发放;与市广电集团等单位联合制作以“拒绝盗版,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广告,每天在厦门四套电视频道中分7个时段播出;参加由市整规综合办、市知识产权办在SM城市广场组织的大型知识产权街头宣传咨询及现场侵权盗版物品销毁活动;开通厦门市版权协会网站,网站开设“版权动态”、“版权知识”、“法律服务”等栏目,并提供版权“在线咨询”及相关链接。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版权保护意识和产业界的维权意识。
  【承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7月29~31日,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交易会由市新闻出版局为主承办,到会客商近万人,共展出图书17万种85万多册,前来交易会参观和购书的读者达16万余人。销售和征订图书总额2110多万元,其中现场销售图书额500多万元,台湾图书销售额380万元,另有301种图书达成版权交易意向。交易会期间,还举办“书香社会、知识人生”全民读书、“热读两岸好书,爱我中华文化”海峡两岸青少年读书夏令营、海峡两岸作家签名售书、中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发行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本届交易会是首次在祖国大陆举办的以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为主题的专业展会,通过开展图书展示、征订、销售、版权贸易以及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与发展论坛等形式,实现了台湾图书在大陆展会现场销售的突破。此外,图书入岛宣传和台湾展商以联合组团形式通过厦金航线来大陆参展也取得突破,增进了两岸业界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推动了海峡两岸出版发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境内外80多家新闻媒体、200多名记者与会采访并作报道。(参见本书会展业栏目“其他主要展会”相关条目)
  【’2005书香鹭岛活动月】 10月1~31日,市新闻出版局承办以“享受读书乐趣,创造美好人生”为主题的’2005书香鹭岛活动月活动。活动期间共举办各种活动53项(次)。主要有:表彰上年度参加本活动的18个先进集体;围绕“感动厦门”、“人文厦门”和“爱心厦门”三大板块,共印发《’2005书香鹭岛活动月专刊》、《鹭岛书香指南》和各类宣传画15万多份(册);向市老龄委和为厦门解放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同志各赠送价值5000元的图书;开启“厦门市版权服务综合网暨油画版权登记中心”;举办“庆国庆书香鹭岛书市”、“漫舞金秋COSPLAY邀请赛”、网络漂流书和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成果展,以及“文学大师与厦门”、“闽台韵·厦门情”和“观赏鱼文化”三大系列讲座15场次;组织7家书店2000多种10000多册图书在金尚、前埔、金鸡亭和同新4个社区进行“书香进社区”现场销售;组织多家书店开展“书香进军营”活动,赠送部队官兵近5万元的图书;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开展“书海寻宝—来厦员工读书沙龙”和“知识改变人生—我的打工岁月”征文活动;在市民家庭中开展“《家庭助廉教育读本》读书活动”等。本次活动促进了全民性读书运动的开展。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作了报道。
  【举办厦门印刷发展论坛】 年内,市新闻出版局举办“厦门印刷发展论坛”,专门推介先进印刷技术。9月14日和12月1日,“柔性版印刷技术发展与运用”报告会和“数码印刷技术发展与运用”报告会分别举行,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沈海洋等多位中国印刷界专家作专题报告,市党政机关、传统印刷业、广告业和数码印刷业的数百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与会者认为,这种由政府部门出面推广新的印刷工艺技术的方式,使行业管理部门成为印刷业者和委印者之间的桥梁,为两者间提供了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小记者宁晟喆获评第二届中国“百佳小记者”】 10月19日,《厦门晚报》小记者、瑞景小学五年级学生宁晟喆获中国“百佳小记者”荣誉证书,这是厦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小记者。同时,有10名厦门小记者分获“明星小记者”“优秀小记者”称号。第二届中国优秀小记者评选大赛由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组委会从全国13万名参赛选手中遴选出7000名入围者,再从中评选出“十佳”、“百佳”、“明星”和“优秀”四个级别的小记者。
  【反盗版工作成效显著】 12月4~5日,由海关总署、质监总局、全国整规办、公安部、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高检等中央各部门组成的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督查组对厦门进行为期两天的督查。督查组督查了定牌加工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检查音像制品店及中山路、禾祥西路、SM城市广场和多家印刷企业,没有发现一起盗版,但个别商家的商品出现假冒国外产品现象。督查组对厦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表示满意。认为,厦门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政府在加强立法,有效打击侵权行为的同时,还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自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除了政府主导,厦门的企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协会的积极性也很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萧琼)
  报纸
  厦门日报
  【概况】 2005年,厦门日报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做强做大党报事业为主题,主动融入,开拓创新,在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体现作为,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立足本职,体现喉舌作用。连续推出“学习卢展工在我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精神的体会”等系列评论和“浅析特、港、创、建、带”系列评论、“发挥‘一个作用’,做出‘两个历史性贡献’”系列谈及“四个关键”纵横谈等4组评论员文章,策划“狂飙突进”、“高歌猛进”、“扬鞭奋进”、“铁流勇进”4篇长篇通讯,开辟“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冲出新天地,实现新跨越”等专栏,举办厦门市首届十大杰出企业家评选活动。年内,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将《厦门日报》的系列文章结集成书,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教材,并下发各基层单位。在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报道中,策划“‘感动厦门’2004年度人物”评选、“见到你们格外亲—亲情送军营”、“学雷锋见行动,文明从我做起”等大型系列活动,以及“双休日上街义务劳动”、“寻找我们身边的百名好市民”、“文明路上不止步—大家齐参与”等互动式报道活动;推出《市民文明完全手册》;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栏题刊发300多篇专访、纪实、综述和评论,介绍推广各区、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 2.调整经营策略,实现利润目标。(1)广告创收方面。2005年,全行业广告收入大幅下降,厦门日报社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思路,广开财源,压缩成本,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有:实行约定代理和专项代理相结合的双模式代理制度,提高代理商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建立金牌客服标准,为大客户提供贴心服务,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与5家城市党报共同发起“五强十城百企行”活动;精心策划“2005厦门十大最值得期待楼盘”、“未来海岸城市狂欢节”、 “东南教育展”、“第三届房车大联展”、“2005厦门购物狂欢节”等活动。年内,日报社广告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2)发行工作。创新发行手段,推出“读报金卡”,避免恶性竞争;组建“厦门日报社区服务网”,以服务拉动报纸销售;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奖惩机制,加强发行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发行服务质量,每天的有效投诉率下降到万分之零点四以下,低于同行业标准。此外,对内加强成本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全年共减少成本支出近500万元。
  3.启动《厦门商报》全面改革。9月,厦门日报社党委对厦门商报社领导班子进行换届重组,选派3名年轻的中层干部担任厦门商报社领导。10月《厦门商报》全新改版。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1月起,厦门日报社遵循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超额分成的原则,对下属7个二级核算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将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与年终考核奖等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员工,收到良好效果。
  【华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 年初,由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建发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华亿传媒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为主业,并担负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的市场运作任务,由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颜智强兼任董事长,厦门日报社采访中心主任江曙曜兼任董事、总经理。
  【市首届十大杰出企业家评选活动】 5月9日,厦门日报社与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厦门市首届十大杰出企业家评选活动,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倜傥等10人当选。活动历时3个多月,收到有效选票23万张。
  【寻找百名“我们身边的好市民”活动】 7月6日,厦门日报社与市委文明办在全市推出寻找百名“我们身边的好市民”活动。活动历时两个月,共分10个专题,涉及道路交通、文明礼貌、市容卫生、便民服务和公共场所秩序等方面。徐志福等100位普通市民获选“我们身边的好市民”。
  【《厦门日报》全新改版】 10月22日,按照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和体现“三贴近”的要求,对《厦门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改版后的《厦门日报》更加重视发挥名编辑、名记者的品牌效应,推出两位名记者“说事”专栏,个别栏目实行编辑实名主持;进一步加强言论工作,增设“周一社评”,评述一周大事;针对人们共同关心且意见不一的社会问题,推出“新闻评弹”栏目反映各方面意见,并以评论加以正确引导;增设“民间视角”,图说社会百态。此外,组成质量监控小组,制定较为科学的考评机制,每日评定稿件和版面等级,动态监控报纸的运行质量。
  【日报社印务中心正式投产】 10月23日,厦门日报社举行印务中心正式投产剪彩仪式,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等为印务中心投产剪彩。该印务中心位于金尚路287号,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地上建筑六层,建筑面积11286平方米。总投资近1亿元,装备有一条瑞典Sonla公司生产的D400塔式生产线,配有专业烘干箱,可以承接卷筒新闻纸、涂布新闻纸、轻涂纸、铜版纸双面彩色印刷,最高每小时可出报30余万对开张。在单幅面单倍径印刷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之配套建设的厦门日报社印刷史博物馆收集了大量展示我国印刷术发明、发展历程的古代和近代制版与印刷的实物、机器。
  【一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年内,在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厦门日报》由王文静、赖其水、傅少雄采写,叶荣勤、叶韶霖编辑的《爱心搭桥,小安安4小时跨越海峡》获消息类三等奖。(陈 勇)
  厦门晚报
  【概况】 2005年,厦门晚报社按照“走进市民中,办给市民看”的办报理念,发挥联系群众的纽带与桥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弘扬主流文化,抓采编出版质量,树报社新形象。在版面内容、版式、发行以及广告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厦门晚报》改版】 10月底,《厦门晚报》进行全新改版,压缩了14个周期较长的静态周刊副刊,增加动态新闻、言论和服务版面;利用与早报的时间差,推出“昨夜今晨”新版;设立“百姓论议”栏目,关心民生热点,反映民声民意;增加与改组“一周财富”、“一周娱乐”、“一周教育”等版面,切实增强服务性。
  【《厦门晚报》获授权建“曝光台”】 为打击非法办学,促进民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12月1日,在市民办教育管理专题会上,市政府专门授权《厦门晚报》“教育周刊”承担“曝光”非法办学机构、不合格民办学校的职责,并要求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动与“教育周刊”联系,及时公布查处的非法办学场所及不合格办学机构名单,以提醒家长和孩子不要上当受骗。
  【厦门十大慈善人物评选活动】 年内,厦门晚报社与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联合举办首届厦门十大慈善人物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借宣传十大典型人物的事迹,呼吁全社会的社会良知与公民责任意识,吴矮通等10位市民入选。
  【一漫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2005年,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刘翔创作、王锋编辑的作品《——绿化检查组要来这吃饭,十分钟内要把树栽上!》获漫画二等奖。(陈 勇)
  海峡生活报
  【人事与管理制度改革】 5月,海峡生活报社进行重大人事和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广告部实行目标责任制。(1)遵循“能者上、庸者下”原则,通过公开演讲竞聘、群众投票和组织考核,推选新一任年轻有为的广告部主任;(2)下达全年广告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确定广告部主任为责任目标人;(3)广告部主任在报社给定的在编范围内可对部门人员实行上岗和淘汰制。二是将高效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引入到编务、广告、后勤等环节。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强了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举办系列贴近市民生活活动】 年内,《海峡生活报》推出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活动。3月,与厦门日报社、市妇联联合共同策划举办“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4月,开展《海峡生活报》第二届母亲节“孝顺之旅”活动;5月,组织“六一快乐儿童才艺大比拼”、“全能老爸趣味挑战赛”和“摩尔莲花情歌对唱擂台赛”等活动;6月,举办“评评谁是小小好读者”活动;7月,组织“快来参加周末派对,你就是主角”活动;8月,开展“爱在七夕,情定海湾”时尚PATIY及“走进苏区,情系客家”厦门、宁化青年大型联谊活动;12月,开展“情暖冬季,情歌PK系列活动”。系列贴近市民生活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生活报的社会影响力,让市民对生活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熊 东)
  厦门商报
  【概况】 2005年,厦门商报社进行重大改革,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8月底,商报综合改革工作正式启动。9月18日,领导班子进行换届。9月,商报开始全新改版工作。10月18日,新版商报正式与读者见面。年底,2006年度商报发行量成倍增长,整订突破5万份,零售达8000多份。
  【《厦门商报》全新改版】 9月,商报社着手制定《新版商报版面规划》,开始《厦门商报》的全新改版工作。一是改版前期宣传造势卓有成效。除依托自身报纸的大量宣传工作外,还通过《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电视台等进行造势宣传。同时,导入全新的形象识别战略,从广告创意、视觉传达到文案表现都显得清新、活泼。二是版面结构贴近市场。在坚持“有经济特色的综合性日报”定位不变的前提下,由对开8版扩为四开24至32版。按以市场为向导、开放办报的方针,围绕互动性、服务性、亲民性设置版面,同时打造特色版面、特色栏目指引采编、引导读者。改版后的版面分“城市新闻”、“评论及时事娱乐新闻”、“财经新闻”、“商周杂志”4个版块,并以本地新闻、财经资讯、娱乐休闲等为重点报道内容,弥补了当前厦门媒体在这方面的不足。三是报道质量保持水准。改版后,重点突出本地民生新闻、财经资讯、娱乐休闲等特色栏目,体现差异化竞争。相继推出关注民生民情的报道内容,如《盐场场主突然死亡惹纠纷》、《借钱习种死苗一地,咋活?》、《月工资800元还得防失业》、《全村未婚男成了结婚狂》等,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部分版面如“帮办新闻”、“第一现场”、“消费服务”、“百姓观点”、“智慧玩家”等已初步具备品牌效应,获得读者的认可。10月18日,新版商报正式与读者见面。改版后的《厦门商报》面孔新、版面靓、信息多、问题热,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业内人士的欢迎和好评;读者热线每天增加到四五十通;零售报纸从每天不到300份增至每天2200多份;10~12月的报纸订阅数超过全年整订数,有40 %以上为新订户。
  【系列活动提升报道质量】 年内,商报新领导班子到任后,在抓好常规报道的同时,还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带动新闻报道。主要活动有:11月16日,推出《海峡西岸经济评论》,以求实、开放、严谨的姿态广开言路,每月一期;与春秋航空公司厦门营业部共同主办“600元玩转上海”活动,由4位评选出的读者用笔墨和镜头展示在上海3天游历中的见闻和心得;18日,联合翔安区教文体局、厦门国贸集团发起“爱与梦飞翔”支教活动。通过志愿者征集、公开说课、集中培训后,12月10日,首期12名志愿者到翔安新圩中学、帽山小学和大帽山小学支教;30日,联合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牵手—最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活动,商报记者与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走进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地,向戒毒人员、农民工宣传防艾知识,并进行行为干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厦门益康生殖健康门诊部在中山公园南门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为读者提供男女性生殖道感染方面的健康咨询;在厦门歌舞剧院举办“《厦门商报》之夜”,新疆歌舞剧院表演大型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9日,与中国银联厦门分公司、厦门航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联合推出“2000元圣诞香港购物狂欢”活动,通过计划书征集、读者短信投票,产生5位幸运读者。幸运读者提交的“购物报告”带给读者不同寻常的香港购物之旅;13日,与厦门移动公司、世贸商城共同举办“不一样的2006,不一样的新年祝福”最佳祝福语征集活动。20天内,通过移动短信平台、电子邮箱和世贸商城现场填写等渠道征集到上万条祝福语。商报策划的多项活动,带动了新闻报道,提升了报道质量,改变了长期以来关门办报的局面。
  【调整广告政策】 10月,厦门商报社重新调整广告政策,制定了新版报纸价格体系和经营程序,与15家广告公司建立初级代理关系,并进行清欠工作。由此,广告下滑局面开始扭转,10~12月,广告收入分别增长2%、68%和109.6%,3个月的收入使全年广告毛收入实现持平。
  【十大厦门城市名片评选活动】 12月12日,厦门商报社与厦门市委文明办、厦门新闻广播、厦门电信联合举办“十大厦门城市名片”评选活动。截至12月31日,直接参与短信投票推荐的市民累计超过34万人,间接参与的市民近80万人,推选的城市名片达735张。
  【“重回中山路”系列报道】 12月12~31日,厦门商报社推出“重回中山路”系列报道,分为“寻找中山路”、“发现中山路”、“超越中山路”三大乐章。活动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和敏锐的视角,剖析中山路的历史地位、时尚趋势,表现了中山路深厚的文化和商业积淀,体现了厦门市政府对中山路全面改造的成就和巨大潜力空间。系列报道还设计了多项互动性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
  【改革机构人事管理体制】 2005年,厦门商报社在对商报进行改版的同时,开展包括机构调整、人事布局、分配制度等系列改革活动,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引入管理体系。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的中心制架构调整为业务编辑台架构,减少机构层级,突出业务工作,形成以版设部、因事设岗新体系;采编合一,编辑部实行编辑扁平化管理,按编辑台划分部门,实行首席编辑负责制。二是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平稳过渡的原则,报社基本为每位老员工安排了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员工有危机感。公开招聘部分采编人员,充实采编队伍。人才的引进,使采编队伍与行政经营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近1:1转变为5:3,中层业务干部趋年轻化,结构更加合理。三是分配制度改革。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绩效考核方案,将人事工资计入档案,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制。采编人员按照星级管理,强化质与量的绩效考核,并进行末位淘汰;行政人员与采编人员奖金脱钩,按照岗位考核绩效;经营人员按照底薪制管理,根据业绩取酬。(易学君)
  海峡导报
  【概况】 2005年,海峡导报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采编方面。9月,《海峡导报》成功改版后,精心采访各类新闻,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增加报纸的可读性。据新生代公司10~11月市场调查,2005年,《海峡导报》的平均阅读率为38.7%(岛内为31.8%,岛外为44.1%),超越厦门同城媒体,跃居第一位。
  2.经营方面。组建导报调研机构,进一步加大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力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构建新的广告框架,积极扶持与细分代理市场,举办多项贴近市民生活的活动,以活动带动广告,开拓增收渠道。全年广告收入继续增长,利润实现翻番。同时,进一步提高发行的整体策划能力,提高增值服务,加强员工队伍的培养。此外,完善和修订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采取各项措施稳定队伍,增加报社凝聚力;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经营成本。年内,发行量稳步上升。
  【“引领厦门时尚10台商”评选活动】 4~6月,海峡导报社开展“引领厦门时尚10台商”评选活动,活动引起海峡两岸的共同关注,共收到有效选票101089张。廖万隆、吴进忠等来自旅游休闲业、餐饮业、烘培业、房产业等领域的10位台商入选。为入选者颁奖的国台办主任助理、国台办新闻局局长张铭清对本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此类活动值得在全国推广。
  【记者陈柱胜登上西藏高峰】 8月10日下午一时许,《海峡导报》记者陈柱胜和厦门大学登山队一起登上西藏25座高山之一、海拔6590米的桑丹康桑雪山,成为福建省爬得最高的新闻记者,并因此获得国家三级登山运动员称号。在登山过程中,陈柱胜向导报社传回反映西部风采和登山过程的照片20多张,发表文章4万多字。
  2002年7月3日,陈柱胜曾以骑自行车的方式,从厦门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9省区,行程6000多公里,历时2个月抵达西藏拉萨。2004年6月22日至7月25日,作为全国环保自愿者,陈柱胜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服务1个月。
  【海峡两岸大型牵手会】 8月20日,由《海峡导报》和厦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金门旅游促进会、金门国际青年商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型牵手会在厦门台湾民俗村举行,1700多名海峡两岸单身男女参加。活动历经9个多小时,共举行“比翼双飞游园会”、“户外情趣运动挑战赛”、“海峡两岸大型牵手晚会”、“丰年庆篝火狂欢晚会”、“千人假面飙舞”及两岸青年才艺秀和爱心义拍等多项活动。两岸媒体对本次活动给予充分关注,《中国时报》、《金门日报》等予以报道。
  【《海峡导报》成功改版】 9月21日,《海峡导报》实行改版。本次改版突出新闻性、台湾性和本土性。改版后,本地原创新闻从原来的每天4~5个版面增加至16个版面,并打破原有的报道模式,按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的概念将新闻划分为三类,使新闻内容更加立体化,彰显了导报鲜明的服务理念;“台海新闻”从每天的2个版面扩充至4个版面,将周三的“台海周刊”,“台海新闻”版式作为B叠新闻封面彩版推出,设置了“焦点”、“时政”、“社会”、“交流”、“信风”等版面,及时报道海峡两岸的焦点新闻和时政新闻。此外,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对两岸经贸、民生问题进行解读。改版后的导报更加美观大气,可读性更强。
  【厦门人喜爱的十大品牌暨十大创意商标评选活动】 10~11月,海峡导报社和厦门市工商局、市商标品牌协会联合开展“金桥杯”首届厦门人喜爱的十大品牌暨十大创意商标评选活动。共有几十家厦门知名企业参与,近30万读者投票。经读者和专家的共同评选,星鲨、古龙、银鹭、盛洲、银祥、厦航、石狮、金龙、舒友、大白鲨成为厦门人喜爱的十大品牌,豪享来、三圈、萤火虫、金壶春、金桥、向阳坊、禹洲、大洲、好兆头、象屿成为厦门人喜爱的十大创意商标。活动期间,还举办以本土品牌成长为话题的“品牌·厦门”论坛。
  (李妙勋)
  广播电视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新开播闽南之声广播,拥有新闻、经济交通、音乐、闽南之声4套自办广播节目,全年总播出时间37767小时,其中自制节目34675小时;新开播“厦门卫视”频道,拥有新闻综合、海峡、生活、影视、厦门卫视5套自办电视节目,全年总播出时间39885小时,其中自制节目4620小时。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平均每天播出176小时,其中广播78小时,电视98小时。全市中波广播发射台(机房)3座,电视及调频广播发射台(机房)2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1%,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6%。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长1561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72818户,城镇居民入户率90%,农村人口入户率52%。全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511人,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34099万元。年内,厦门广播电视集团21项技术研究成果获奖;在国内率先引进并使用800MHZOFDM数字移动传输系统,成功实现200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电视直播全程信号无盲区覆盖。
  1.宣传报道成效显著。推出“创建文明城市特别报道”、“创建文明城市大家谈”等系列报道和“新跨越”、“项目带动战略系列报道”等专栏节目;在防御台风的宣传报道中,厦广新闻台组织连线报道,厦视通宵滚动播出,全方位报道台风讯息和全市抗台风行动。全年广播电视累计发稿1100多篇(条)。此外,厦门广电艺术团策划“先进文化进农村、进厂区、进军营、进社区”系列活动,组织走进长泰、走进翔安、走进海警三支队、走进厦船重工和走进龙岩5场“三贴近·心连心”演出,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2.积极推进新闻宣传改革。年内,厦门广电集团对厦广新闻台和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改版,新闻节目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自办的5套电视节目有3套进入厦门地区电视频道收视率排名前5位,其中综合频道名列第一;5套电视节目总体收视市场份额达33.71%,其中新闻节目同时段周平均收视率增幅达76.6%。厦门广电集团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日播出时间从上年的140小时提高到176小时。此外,根据直播节目收视率高的特点,加大了直播量,包括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联组讨论,翔安—五通海底隧道开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现场直播等。
  3.加强媒体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厦门广电集团与台湾八大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作的电视节目“两岸闽南语歌唱大赛”已在两岸热播,共同摄制的26集专题片《发现新大陆》于春节后在两岸播出,均获得较好反响。
  4.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厦门广电集团积极探索事业产业运行新机制,内部机制不断创新。9月6日,厦门广电集团所属的节目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产业发展公司、音像出版社、广播电视报社、数字传媒公司7家企业正式挂牌成立,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别成立董事会。
  5.进一步探索对广电新形态业务的管理。按照“积极扶持,提前介入,超前管理,确保导向和安全播出”的管理思路,对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及户外大屏幕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形态业务积极扶持的同时,加强了有效管理。年内,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广播电视社会管理》刊物上推广厦门的管理经验。
  6.经营创收稳步增长。2005年,广电产业发展更具规划性和统一性,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并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厦门广电集团自营收入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1%,高于同期厦门市GDP增长幅度。其中,广告公司全年广告到款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53%;网络公司各项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音像出版社积极拓展DVD加工业务,克服了录像带加工业务衰退的影响,7年来首次实现盈利,全年经营收入突破1000万元;广播电视报社在报业市场竞争激烈、经营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完成年度任务,于3月和8月两次改版,并与光线传媒合作,推出版面清新且及时、详实的娱乐资讯《新七天》专刊。
  7.事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度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农村新增有线电视46207户,入户率由27.4%提高到52%,年增加量相当于前10年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数的总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正式启动,至年底,已完成近1万户的整体转换工作。(市广电局 厦门广电集团)
  【安全播出创佳绩】 2005年,厦门广电集团完成厦门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的网上在线直播、调频广播节目上西姑岭发射、发射中心智能化监控系统投入使用、移动数字电视发射平台建设等重大技改和建设项目,技术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年5套电视节目播出的台内停播率为0.03秒/百小时,4套广播节目播出的台内停播率为0秒/百小时;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全年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共计36.8万多小时,连续79个月保持台内停播率为0秒/百小时的好成绩;发射中心全年播出时间24.1万小时,台内停播率为0.99秒/百小时,优于上级下达的停播率指标。同时,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及时发现、处置多次非法信号攻击,全年未发生非法插播信号在有线电视中播出。
  【厦门卫视正式开播】 2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以闽南方言为主的电视频道——海峡卫视正式开播。10月1日按上级要求更名为厦门卫视。厦门卫视以娱乐、文化、艺术和新闻资讯为主要内容,主要有“海峡报道”、“第一反应”、“今日大代志”、“海峡时时报”、“娱乐斗阵行”、“闽南通”、“看戏”等固定栏目以及闽南话译制专题片和动画片等,每天播出19小时,其中自制节目4.5小时,闽南话节目占总播出量的2/3。至年底,厦门卫视对外节目播出时间为6935小时,其中自制节目1434小时,实现对厦门及周边地区700万人口的覆盖。同时,通过长城(亚洲)平台,实现对日本、韩国、缅甸、泰国等亚洲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覆盖。
  【闽南之声广播开播】 2月1日,以闽南方言为主的广播闽南之声正式开播。闽南之声全天播音18小时,以反映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特色,以服务海峡两岸台胞为重点,以新闻、资讯、音乐、地方戏曲为主要内容,以闽南话为主要播出用语。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海峡新闻资讯”、“海峡早新闻”、“海峡晚新闻”、“戏棚仔脚”、“方言说书”、“练仙敲鼓”、“闽南乡音”、“热闹夜都市”等,周末版主要有“海峡风情”、“凡事有说法”和“时空有约”等娱乐性、欣赏性节目。闽南之声开播以来,听众群体已延伸到漳州、泉州、金门地区。
  【移动数字电视发射平台成功搭建】 3月,厦门广电集团发射中心采用世界领先的DMB-T移动数字电视技术,建立大容量码流有效载荷传输平台,提高信噪比门限,解决了高速移动状态下数字电视接收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和复杂地形的多径干扰问题。200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期间,该技术正式投入使用,并在20部公交车上现场直播马拉松比赛实况,使移动状态下收看清晰实时电视节目在厦门成为现实。
  【广电集团所属七家企业成立】 9月6日,厦门广播电视节目有限公司、厦门广播电视广告有限公司、厦门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厦门广播电视报社、厦门音像出版社、厦门广播电视数字传媒公司、厦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厦门广电集团所属企业正式挂牌成立。由此,厦门市初步建立了以广播电视广告经营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两大核心业务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启动】 年内,厦门广电网络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可传输15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可容纳50万用户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12月1日,厦门广电集团以瑞景新村为起点,以普及机顶盒的方式,分期分片把有线电视网络的模拟用户整体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至年底,完成近1万户的整体转换工作。有线数字电视传输60套基本电视节目、35套付费电视节目和5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同时提供阳光政务、走进厦门、报刊文摘、生活服务、气象预报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和自主查询分析走势、技术分析、个股资料的股市行情服务。(厦门广电集团)
  【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机制正式启动】 6月,市广播电视局聘请14位市有关部门及广电系统的离退休老同志,对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的4套广播节目和5套电视节目进行监听监看,重点监听监看广播电视新闻及闽南话节目,及时发现各类违纪违规和导向问题,通过印发《厦门视听评议》简报,督促播出机构进行整改。同时,借助《厦门视听评议》这一平台,通过参与监听监看的离退休老同志,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厦门视听评议》简报中。全年共印发《厦门视听评议》18期,刊发稿件100多篇。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是完成20个广播电视信号返盲行政村和29个50户以上盲点自然村的信号覆盖任务。其中,7个行政村和14个自然村以有线电视光缆联网覆盖;13个行政村和15个自然共1894户采用个体卫星接收覆盖。二是新增27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光缆到村(不含上述盲点村的7个行政村和14个自然村)及完成51.2公里光缆主干线改造任务。三是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6207户,入户数由48300户增加到94507户,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从原来的27.4%提高到52%。
  【广播电视创优工作获佳绩】 年内,在市广播电视局和市广播电视学会组织的全市广播电视新闻奖和全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作品奖评选活动中,共有93件广播电视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其中一等奖14件,二等奖34件,三等奖45件。在省级政府奖评奖活动中,厦门广电系统获一等奖11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7件。另有4个广播电视栏目获2004年度厦门市“十佳新闻栏目”称号,2个广播电视栏目获“第二届福建新闻名专栏奖”荣誉称号。
  (赵永新李长福)
  出版发行
  鹭江出版社
  【概况】 2005年,鹭江出版社注重鹭江版图书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积累价值。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以及两岸关系等热点问题上,适时组织出版《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中国西藏视点丛书》、《闽台抗战纪实》、《南侨机工抗战纪实》、《厦门一中课程资源书系》等图书。出版的《陈嘉庚的故事》入选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在动漫类图书出版上有所突破,出版动漫图书《忍者神龟》等,动漫图书已成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图书品种。根据图书市场的热点,进一步加强与发行主渠道——省新华发行集团的联系,拓展与省外各新华书店的业务往来,巩固教育图书市场占有份额。确定2006年教辅图书结构调整与改版思路,制定“十一五”事业发展和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年共出版图书400种,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
  【《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出版】 1月,国内第一部完整、全面、集国民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国民党史专著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茅家琦等主撰,近120万字,共设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四编。有关专家认为,无论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角度,该书都是一部具有理论厚度与学术深度的扛鼎之作,填补了国内国民党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该书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在台湾宋楚瑜、连战等人到大陆访问期间,市场销售情况良好。民国史研究专家王泠一在《新民周刊》上称:这本书“是送给连战的最好的一份礼物”。在2005年度全国城市出版社图书评奖及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奖中,该书均获得一等奖。
  【鹭江出版社成立20周年】 2月25日,鹭江出版社举行建社20周年庆典活动。省新闻出版局领导及来宾、媒体记者等1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社庆期间,鹭江出版社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在各大媒体包括专业报和地方报,以及广播和电视上作了充分的报道。2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沈世豪撰写的报告文学《追求卓越,问鼎春秋》,《中国图书商报》和《厦门日报》分别以整个版面刊登鹭江出版社20年发展业绩的文章和图书介绍与书影。此外,鹭江出版社自制《鹭翔千鸥上,江流万里长——鹭江出版社建社20周年纪念册》,完整地记录了鹭江出版社20年的发展成就,展示了鹭江社的风采。
  鹭江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2月15日,是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建社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的办社宗旨,累计出版图书3000多种,在全国各级图书评奖中获奖的图书达200多奖次。其中,1997年“特区经济丛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8年《香港文学史》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2000年《金门史稿》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长篇传记小说《林则徐》以题材好、立意高、质量过关获得专家好评,并摘取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的桂冠,2004年出版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线装本《四库全书》,该书被称为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里程碑。全社平均年发行码洋上亿元。从1996年起,鹭江出版社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300家最佳形象企业”、“福建省利税300强企业”、“厦门市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先进单位”、“厦门市纳税大户”,其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项经济效率评价指标均保持在最好水平上,其中几项财务指标达到全系统最优水平。
  【出版重点图书】 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鹭江出版社推出《闽台抗战纪实》、《南侨机工抗战纪实》两本具有地方特色的献礼图书。书中作者分别引用大量珍贵史料,从卢沟桥事变中最先对付侵略者的福建人落笔,把金门沦陷、厦门保卫战、福建作战等闽台抗战的事实,放在整个中国抗战的历史大背景中叙述,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颂了爱国华侨从海外回国参战和南侨机工在抗战中为国捐躯、流芳千古的事迹。此外,作者还随文配置了100多幅抗战图片。10月,在纪念西藏和平解放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西藏》视点”丛书。“《中国西藏》视点”丛书一套共5种6册,约120多万字,包括《西藏史话》、 《金钥匙·十七条协议》(上、下册)、《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素描西藏——地域·生活·文化》、《探险珠峰》等5个主题,内容含西藏简史、藏传佛教、西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西藏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史诗性壮举等。该套丛书由《中国西藏》杂志社特别策划,并精心组织藏学专家共同撰写,展示出西藏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
  【《厦门一中课程资源书系》出版】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资源之一。从上年开始,厦门一中计划出版《厦门一中课程资源书系》82种,至2005年已出版8种,分别是《青少年发明技法教程》、《厦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手册》、《高中新课程数学学习法》、《我看见了什么》、《校园园艺》、《中学生灯谜猜制与训练》、《精妙的初等数学模型》、《数学:趣在其中》。该套丛书陆续出版后,鹭江出版社组织了专题图书宣传,邀请厦门各媒体记者参加,并在《厦门日报》读书版做图书专版介绍,厦门电视台、厦门广播电台、《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导报》等均作了报道,宣传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图书促销作用。
  【教辅图书结构调整与改版思路确定】 年内,教辅图书结构的调整和改版是鹭江出版社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多次对教辅图书下滑原因的讨论和探究,以及多方资料汇总,基本形成2006年秋季鹭江版教辅图书结构整合、改版的主要思路与意见:教育图书将删去80多个品种,重新增添120多个品种。教辅图书的整合改版,将成为鹭江社出版事业发展新的起点。
  【制定“十一五”事业发展和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年内,鹭江出版社依据《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05~2010福建省新闻出版(版权)队伍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材料,制定“十一五”事业发展和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经过10多次讨论及反复修订和重新定位,最后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鹭江社的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综合性出版社的优势及所处的地域特点,做好人员结构、选题结构和图书结构的调整,使鹭江社发展成为一家人数适中,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具有特色和创新活力的出版社;(2)重视队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造一支能够将出版的传统技能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3)继续实施精品战略,建立特色,树立品牌。组织出版有关台港和海峡两岸关系、华侨华人、闽南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类图书;(4)继续努力优化图书结构。注重教辅图书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一般图书的出版,提高图书的重版率,使鹭江社的图书出版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余丽珍)
  厦门大学出版社
  【概况】 2005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380种,其中新书183种,重印197种,重印率52%。有28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其中《台湾文献汇刊》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女缘丛书》在全国书市上广受瞩目,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年内,制定厦大出版社“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针、总体目标与任务。
  【两部图书获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 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评选总结会上,厦大出版社出版的《英国证据法》和《民事程序法》两种图书分获法学理论类和法学教育类优秀法律图书奖。两部著作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齐树洁教授主编。本届评选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主办,全国仅24家出版社的56种图书获奖,其中特别奖1种,法学理论类14种,法律实务类14种,法学教育类22种,法制文艺类5种,基本上囊括了2002~2003年全国所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法律图书。
  【《台湾文献汇刊》出版座谈会】 1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共同举办,国家领导人成思危、许嘉璐、张克辉及出版署、教育部、社科院、台办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各大媒体做了充分报道。《台湾文献汇刊》由厦大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共同出版,是“十五”国家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和中央对台宣传重点项目,也是祖国大陆首部大型台湾文献,由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主编,厦大人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多位专家学者编著。该《汇刊》通过收录有关台湾的珍本、古籍、档案、族谱、私人文件、契约文书、碑刻等大量资料,揭示了台湾的发展变迁,印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
  【厦大出版社建社20周年社庆】 4~5月,厦大出版社举行20周年社庆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出版20周年社庆纪念册及校报社庆专刊,邀请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来厦大做学术报告,邀请厦大管理学院MBA中心的教授潘维廉作题为“一个老外的厦门情结”的演讲,在厦大图书馆举办精品书展,举办厦大“出版杯”教工男子篮球赛及社庆晚会等。
  20年来,厦大出版社坚持以特色、品牌取胜的经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为读者奉献了一大批具有高学术品位、高文化品位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累计出版新书近3000种,其中高校教材、学术专著占80%,本校作者约占50%。出版的图书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385项,其中全国性大奖91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税利分流研究》、 《膜分子生物学》、《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荣获中国图书奖。
  【《女缘》丛书首发式】 5月20日,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天津书市举行《女缘》丛书首发式。《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妇女报》、《中国图书商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女缘》丛书的首次发行作了专题介绍,丛书各作者所在城市的日报、晚报专门开辟专版给予评价。该丛书与其他以女性为写作对象的书籍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充分注意到了各地女性和其所处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各地女性的衣、食、住、行等外在方面,又更深刻地表现在她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不同上。
  【厦大电子出版社正式成立】 9月12日,厦门大学电子出版社正式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成立。该社于上年6月29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是由教育部主管、厦门大学主办的独立的电子专业出版机构,与厦大出版社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经营管理。它将依托厦大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厦大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坚持为教学、科研和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宗旨,主要出版和发行社会科学类、科技类、教育类的电子出版物。此前,厦门出版社已出版几十种电子出版物,并培养了一批从事电子出版的专业人才。
  【加强对台业务交流】 9月18~27日,厦大出版社社长蒋东明与社长助理徐长春参加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组织的访问团,赴台进行出版、发行及版权贸易的业务交流。通过与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等台湾出版发行业界的广泛交流,了解台湾出版发行的现状,吸取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了解大陆简体版图书进台过程及在台湾的销售状况;了解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发行意向;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寻求合作机会,与台湾同行洽谈并签订合作意向。(王洪春)
  音像出版社
  【概况】 2005年9月6日,厦门音像出版社正式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改制后,在保持原有光盘等音像品复制加工业务的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重新确立发展方向,明确以出版业务为主轴,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寻找新媒体时期出版社的新定位,并积极开拓影视节目摄制业务。全年出版VCD468.97万张,CD101.25万张,DVD99.6万张。主要有《小白鹭之舞》、《五月花海》、《好儿童画报》、《重返滇湎路》等十几种自主版权的音像制品,其中《重返滇湎路》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40个重点选题之一。年内,完成厦门卫视近500集专题片及300多集卡通片的闽南语译制,为厦门卫视的正常播出和宣传做出了贡献,获市广播电视集团颁发的创新创优鼓励奖。同时,出版社近十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产值突破1000万元。(詹朝晖)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分公司
  【概况】 2005年,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分公司(厦门市新华书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开拓图书市场,继续推进“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工作。超额完成全年销售、利润任务指标,全年共发行图书1320万册,实现销售总额7451万元,比上年增长7.86%;利润比上年增长4.4%。
  【扩大图书销售】 一是加大对图书馆、单位的团体供应。3月,重新组建团供部,并在人员、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全年团体图书销售额明显增长,成为分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完成团体图书销售29.57万册,比上年增长844.73%。二是教材发行保持较好销售业绩。分公司始终把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提倡以服务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的营销理念,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学校的信赖。全年发行教材884万册。三是扩大图书零售市场占有份额。落实“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的办店宗旨,树立新华书店在读者中的品牌地位。全年举办优惠促销和图书展销活动35次,共让利400万元以回馈读者。
  【加大企业改革步伐】 一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分别于4月和12月与27位职工签订企业内部退养协议,并办理相关工作移交手续。二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分公司委托天衡律师事务所拟定职工身份置换、安置分流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全员劳动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以岗位薪酬制度为核心的新型劳动关系。至年底,改革方案已报集团公司审批。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1)为提高读者满意度、忠诚度,提升书店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广使用文明用语,重点突出“一理二看三总结四声一微笑”服务,要求员工接待读者要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祥和、温馨的购书环境。(2)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为读者选书、购书提供便捷服务。全年为读者办理缺书登记15873人次,到货通知购书11613人次,为外地读者代邮、代购图书296人次,为读者送书上门2899人次,电脑查询服务计99619人次。(3)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分别召开各界读者代表参加的读者座谈会、客户座谈会和市教育部门的座谈会,直接与读者、客户见面、沟通,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增强服务意识。年内,在中山、富山两大门店向读者发放“问卷调查表”1730份。 (吴毅林)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