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497
颗粒名称: 文化·体育·卫生
分类号: G127;G812.7;R199
页数: 12
页码: 457-4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厦门市文化·体育·卫生的基本工作情况。其中包含:专业文化、群众文化、文博与图书、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文化交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交流、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卫生事业综述、疾病预防与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与社区卫生、医政管理、医学教育与科研、爱国卫生运动等。
关键词: 厦门市 文化 体育

内容

专业文化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文化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方针原则及任务要求,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艺术之城”的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目标,以文艺繁荣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呈现繁荣稳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年内,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南音暨闽南民间艺术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积极做好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筹备工作。圆满完成“九八”投洽会、“中国心·海峡情——福建烟草之夜”大型焰火文艺晚会、“海峡月圆”中秋焰火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招待会、交响音乐会及第七届福建省“水仙花杯”戏剧比赛颁奖晚会等重大活动的组织和承办工作。组织完成非洲代表团、国民党台中市党部代表团以及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的接待演出和省“两会”、市春节团拜会、春节期间中央领导来厦的专场演出。成功筹办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的庆祝活动。全年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各类演出558场。
  【“水仙花”戏剧奖在厦颁奖】 3月3日,第七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评奖和颁奖晚会在厦门艺术剧院隆重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阎肃及省、市有关领导参加了颁奖晚会。
  “水仙花”戏剧奖是福建省最具影响力的省级戏剧专业奖项。本届比赛共设专业组、民间职业组、公安部队组、院校组、行业组等5个组别,并首次为特别突出的专业演员设立了表演大奖,约600位演员参加评奖,2000多人参加演出,是历届比赛中发动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在比赛评出的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奏员奖、优秀音乐设计奖等奖项中,厦门市各表演团体有多人获奖,其中厦门歌仔戏剧团的曾宝珠和苏燕容获表演大奖,厦门歌舞剧院新编的小剧场话剧《艺术》夺得专业组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优秀舞美奖和舞美奖5个奖项。
  【大型音乐舞蹈剧《榴莲飘香》公演】 7月23日,厦门歌舞剧院和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艺术团联合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剧《榴莲飘香》在厦门艺术剧院进行首场公演】 000多名观众观看了精彩演出。这是厦门市第一台高品位且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厦门“量体裁衣”而创作的旅游定点演出剧目。该剧由新加坡著名国际编导范东凯执导,新加坡音乐大师伊斯干达作曲,并特邀多名东南亚音乐舞蹈家进行排练。全剧讲述厦门人“大头”告别妻子走南洋,在南洋艰苦劳作50年后回厦门寻根谒祖的故事,再现了当年厦门人在南洋的奋斗历程。剧中还穿插了纪录片和旧照片,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参见本书旅游业栏目“宣传促销与区域合作”相关条目)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 8月12~1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厦门市政府主办,厦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在厦门举办。全国各地57个合唱团约3500人参加。本次展演设金奖10名,银奖20名,铜奖30名,最佳指挥奖5名,优秀组织奖10名。来自北京的首都警官合唱团以9.749的高分赢得金奖第一名。厦门市4支参赛队获得1金2银1铜好成绩,其中思明区鼓浪屿合唱团获得金奖,湖里区星海合唱团、外国语学校获得银奖,市青少年宫少年合唱团获得铜奖。展演促进了厦门市音乐艺术尤其是合唱水平的提升,也为厦门今后举办类似的赛事提供了经验。
  【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闽南民间艺术节】 9月17~20日,由文化部和国台办为指导单位,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文化厅、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闽南民间艺术节在厦门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闽南地区的15个知名南音社团共500多名南音界艺术家、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应邀参加。艺术节期间,南音弦友进行了8场展演,其中包括台湾汉唐乐府的经典名作《艳歌行》、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花月夜》以及厦门南乐团与厦门歌舞剧院联袂合作的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南音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还就南音的保护、传承进行了研讨与座谈。艺术节达到了“海峡两岸艺术家共同携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南音艺术及闽南民间艺术的发展”的预期目的,充分发挥了闽南文化的特殊作用,促进了南音艺术及闽南民间艺术在两岸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加强了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南音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歌仔戏《邵江海》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 12月1日,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福建省唯一参评剧目一歌仔戏《邵江海》荣获本届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这是厦门戏曲在全国戏剧节上获得的最好成绩。歌仔戏《邵江海》诞生于2002年,是厦门歌仔戏剧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一部蕴含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也是厦门市唯一以本土题材进行创作的戏曲剧目,曾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该剧历经多次大修改,经过本届戏剧节选戏小组专家的认真挑选,在全国近百台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戏剧节最终入选的24台优秀剧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戏剧节荟萃了我国戏剧创作的精品,代表了国内戏剧发展的最高水平。《邵江海》在中国戏剧节上的成功,标志着厦门的戏剧观念、艺术眼光、创作实力和演员队伍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筹备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 年内,厦门市着手进行2006年7月在厦门市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筹备工作:(1)赛事宣传活动。开展主题歌《相约厦门》征集活动;赛事组委会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国际文化基金会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合唱节和音乐节,以及欧洲的新闻媒体对本届比赛做大量宣传,向世界各地的合唱组织寄送比赛资料并发出邀请。至年底,已有1600多个合唱团与基金会联系参赛事宜,报名参加的合唱团已超过300个。(2)在资金筹措上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以财政补贴、社会赞助、演出收入、营销收入、广告宣传收入、旅游收入、市场开发等多元筹资机制,广纳社会资金。3月,鲁能集团作为比赛的协办单位,出资150万美元赞助本届比赛;厦门建设银行作为比赛唯一指定银行,赞助50万元人民币;多家企事业单位与组委会商谈赞助事宜。(3)本届比赛采用“合唱选手村+宾馆”的接待模式,厦门人民会堂、艺术剧院、莲花影剧院等10个赛事场馆改造和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张典)
  群众文化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元旦、春节、元宵、“九八”投洽会、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焰火晚会。全年市区两级文化部门共组织各种广场文化活动150多场。市文化局成功举办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厦门分会场各项活动,由80余个社区选送的79个文艺节目参加演出,参演人数1000多人,观众达数万人;广泛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进农村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分派综合文艺演出队、曲艺小分队进社区、企业、部队、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及放映电影,送书下点下校,开展免费夏令营,举办图片展览、图书阅览、图书捐赠、影片展播及游园活动等。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各类创作调研,广泛征集小品、小戏和音乐作品;建立基层辅导点、示范点,在基层农村开设闽南方言拼音学习培训班,举办社区音乐知识和秧歌舞辅导培训等;开展“文化扶贫”,建立同安洪塘、新圩等扶贫点,为外来员工子女免费提供合唱、舞蹈、绘画、英语等科目的辅导培训,为困难民办学校捐赠图书。此外,湖里区因地制宜开展“一街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在城乡结合部建立“文化夜市”示范点;同安区扶持和培育“丙洲农村儿童文化园”等文化典型;海沧区组织“文艺轻骑队”进村入户开展文艺宣传;翔安区许厝村民间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在闽南地区开展商业演出。11月,由湖里区青少年宫选送的以盼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为主题的少儿舞蹈《我想搭座桥》在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荣获金奖;厦门天鹭少儿舞蹈考级中心小朋友表演的《妞妞闹春》获银奖。同月,思明区文化馆创作的音乐剧《社区英语班》参加全国“四进社区”展演综合场演出,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铜奖。12月,厦门歌仔戏剧团的歌仔戏《邵江海》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年内,市群艺馆青年民族乐团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翔安区吕塘戏校被评为福建省“十佳剧团”,并获得全国首届民办学校文艺汇演古装戏曲类金奖。 2005年,共举办各类展览30多场,主要有《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图片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厦门现代民间绘画展》、《俄罗斯当代油画、素描大展》商业画展以及同安农民画展等。
  【福建省首届少儿美术节在厦门举办】 4月23日至5月28日,福建省首届少儿美术节在厦门市青少年宫广场举行,来自全省9个市的近百名少儿美术爱好者参加。本届美术节由团省委、省少工委主办。12人获比赛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30人获三等奖。本届美术节还开启“艺术大篷车”,满载包括此次少儿现场绘画赛作品在内的246件全省获奖作品,赴八闽各地举行巡展。
  【李焕之雕像落户环岛路】 5月22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大型广场音乐会上,著名音乐家李焕之雕像揭幕仪式在环岛路音乐家雕塑广场举行。福建省文联和厦门市有关领导等为雕像揭幕。揭幕仪式后,举行李焕之作品音乐会,演出了《春节序曲》、《半屏山》、《白鹭女神之歌》等。(参见本书群众团体栏目“市文联”相关条目)
  【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在厦门举办】 6月29日至7月4日,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共展出作品近600幅,其中包括入展作品489幅,评委、特邀作品20幅。此外,大展组委会还收到9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书法家的作品,组委会从中选出70多幅作品在特别展区展出。大展免费向市民开放,近1万名观众参观了大展。本届正书大展是厦门市书法史上第一个“国”字号书法大展。
  【厦门在全省社区文化节上获佳绩】 7月15日至9月29日,在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厦门市选送的11个节目有3个获得金奖,1个获得银奖,1个获得铜奖。市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第一名。获得金奖的节目是:音乐剧《社区英语班》、少儿舞蹈《龙的传人》、古筝独奏《乡韵》。在静态艺术比赛中,获1个金奖、5个银奖、5个铜奖。
  【首次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参见本书会展业栏目“其他主要展会”相关条目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老少书画展】 8月10~13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和思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扬我中华魂老少书画展”在市图书馆举行。书画展共展出书画作品135件,其中老年人书画作品110件,儿童书画作品25件。参展作者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岁。作品以讴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主题,包括书法、篆刻、国画等。
  【“和平·繁荣”全国雕塑巡展】 8月15~29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发起主办的“和平·繁荣”雕塑巡展在厦门会展酒店东草坪广场正式展出。本次雕塑巡展在长春、南京、郑州、重庆、厦门、上海、北京7大城市进行。参展的60件作品分为反映战争、警醒灾难、争取胜利、歌颂和平4个主题。展会充分利用雕塑艺术独特的纪念性和公共传播优势,向全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心声。巡展结束后,所有雕塑作品将返回厦门,部分适合在户外展出的作品将在公共场所展示,其余由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收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 8月15日至9月4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在市图书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图片展分为“神州大地奋起抗战”、“厦门军民同仇敌忾”、“反法西斯遍及全球”、“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等4大部分,包括图片240多张、实物近100件、报刊文献30多种,其中有百余张从海内外收集到的历史照片首次在厦门展出。
  【厦门’2005(中国)漆画展】 11月23日至12月22日在市文化宫隆重举办。该画展属于国家级美术专业展览活动,也是厦门市举办规格较高的一次美术单项展,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共同冠名主办,厦门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具体承办。参观者两万余人。画展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份(包括台湾、香港)漆画艺术家的作品共700多幅,作品绘画语言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收藏价值。经初评、复评,共评出入选作品207幅,获奖作品30幅,包括金奖2幅、银奖5幅、铜奖8幅、优秀奖15幅。本次漆画展还以厦门市树-凤凰木冠名设立展览奖项“凤凰奖”。
  【国内首次漆画拍卖会】 12月11日,国内首次漆画拍卖会在厦门举行,共有148幅漆画作品参与拍卖,73幅作品成交。其中,成交价在1万元以上的有44幅,5万元以上的有3幅。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佘国华的作品《延伸》卖出16万元高价。(张典)
  文博、图书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92.49万册(件)。其中,市图书馆共入藏各类文献28843种,56373册;接待到馆读者1023659人次,比上年增长近30%(其中图书外借120129人次、410763册次,阅览444406人次、1877765册次);办理借书证55269个。截至年底,市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为979981册;市少儿图书馆共发展集体用户13个,拓展图书流通点20个。通过成立读书社,发展了一批重点读者。全年馆内外流通图书613636册次,比上年增长27%;读者总流通人数662921人次,比上年增长24 %;办理借书证7677个,新办电子阅览证1171个,网站点击数273411次。4月,厦门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通过国家文化部考评,分别被评为二级图书馆、一级图书馆。
  年内,市图书馆第一家分馆-杏林分馆正式开馆,湖里分馆、集美区灌口分馆的建设已在筹备中;帮助各区点建立农村图书室,全年共装备农村图书室15个;强化图书馆公共信息中心资源共享能力,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开通残疾人短信图书管理服务系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双向实时交互的趋人性化、零距离的服务平台。
  2005年,完成陈胜元故居迁建工程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普陀寺天王殿、胡贵墓的维修工作。完成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工作。筹备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陈列展览。开展厦门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涉台文物古迹宣传工作。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建立档案资料。投资80万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礁慈济宫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制定厦门“十一五”文物专项保护规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该规划。市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和新馆陈列大纲论证工作。全年有8处文物遗址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申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8个项目通过福建省和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审批。
  在涉台文物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强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管理,充分发挥涉台文物古迹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对文物开展深入普查的基础上,认真筛选一批对台影响较大、且文物保存较好的涉台文物古迹,其中包括与前台湾行政院院长萧万长相关的乌石浦萧氏家庙等。8月中旬,将筛选后的36处文物古迹上报市政府,拟公布为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公布涉台文物古迹32处。
  【八处文物遗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厦门市又有8处文物遗址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共25处、36幢)、厦门嘉庚风格建筑(共7处、41幢)、中共福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南普陀寺、同安孔庙、厦门城遗址、新街礼拜堂(中华第一圣堂),以及位于鼓浪屿鼓新路49号楼房后巨岩上《重修三和宫》摩崖石刻。至此,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
  (张典)
  文化设施建设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布点规划,全面推动在建项目和筹建项目建设步伐。研究制定《厦门市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和《厦门市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年内,市重点工程文化艺术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小白鹭民间舞团团部主体工程已封顶。完成小白鹭艺术中心方案设计并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至年底,已开始拆迁安置工作。3个地方戏剧团体的艺术生产基地——南戏曲艺术剧院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有较大进展。郑成功纪念馆改造与改版工作接近完成。陈胜元故居迁建竣工。完成娱乐演艺中心的前期筹备工作。此外,南音宫的改造扩建工程已在进行。
  年内,市图书馆拥有计算机203台,计算机信息节点313个,宽带接入(Mbps)独享10兆,IP地址从16个扩充到32个。馆藏书目数字化达95%,数据库数据总量45.87GB。建立馆内局域网,应用ILAS业务管理系统。建有图书馆网站,负责建设及维护厦门文化信息网站及文化局网站。
  【鼓浪屿钢琴长廊揭幕】 8月9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琴廊开幕仪式在鼓浪屿菽庄花园举行。这是世界唯一的钢琴长廊,琴廊长40多米,由11个不同风格的琴室组成,每一个琴室都具有各自浓郁的地域风格,并通过油画、烛台、地毯、古典风格灯具的精心装点,让游客感受到西方国家不同风格的钢琴文化。琴廊的落成使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展出的钢琴藏品达100多架,成为名副其实的“百琴园”。与琴廊同时揭幕的还有已故著名钢琴家许斐平的琴室。
  【文化艺术中心全面开工建设】 该中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是厦门市重点工程,也是厦门市最大的一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年内,已完成工程总量约8838万元,其中艺术馆、图书馆的结构加固完成95%,图书馆部分钢柱制作安装完成70%,科技馆、博物馆主体结构加固完成90 %,完成艺术馆展厅部位的钢构吊装施工,部分设备的招标工作已全面展开。(张典)
  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建设】 2005年,文化市场继续完善分级管理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力度,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动态监管,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水平。(1)以网吧整治为重点,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力度,强化管理,坚决打击黑网吧,督促网吧落实上网实名登记制度,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2)加强音像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对严重违法违规的音像店责令停业整顿,形成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259人次,检查网吧1750家次,立案查处30起,停业整顿8家,取缔黑网吧116家,查缴电脑3036台;检查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18家(次),查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49家,没收非法盗版音像制品96794片、磁带500盒,收缴非法影吧放映设备623台。(3)规范行政许可,实行阳光行政。根据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制定网吧发展规划,拟定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实施方案,并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正式下达各区执行。(4)根据“事权下放、端口前移,辖地审批,辖地管理”的精神,将网吧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区,明确市、区的管理职责,增强上下级监督指导职能,指导各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增强透明度,预防暗箱操作和职务犯罪。至年底,网吧审批权限的下放移交工作已全部结束。同时,加强对网吧审批招标工作的跟踪监督。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5060家,从业人员10.59万人,总资产329.03亿元,实现增加值96.04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75%。其中,电影院11家,年营业额1027.4万元,分成收入482万元。思明电影院和金鹰电影院的业绩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娱乐网络业557家,从业人员20127人,年营业额98352万元。文艺表演团体46个,其中国办文艺表演团体7个,民营文艺表演团队3个,民间职业剧团36个。演出经纪机构13家。音像制品批发11家,零售、出租点426家。演艺酒吧67家,从业人员536个,年营业额7236万元;艺术画廊业53家,年营业额1272万元。在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方面,有民间文物监管市场经营户52家,艺术品拍卖公司3家(国拍、特拍、恒森),从业人员208人,营业额1130万元,上缴税收35万元。年内,白鹭洲文物监管品市场(简称古玩市场)已初具规模。全市有琴行近50家,从业人员395人(不含兼职人员),年营业额1010万元。逐步建立海沧商品油画一条街和湖里乌石浦油画街两个较大规模的商品油画市场,从事画师行业人员7000多人,带动生产画笔、画框等上游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营业额上亿元。
  【乌石浦油画街正式剪彩开张】 10月9日,乌石浦油画街正式剪彩开张,油画街共有画廊25家、油画师3500多名。每年生产的油画约126万张,大部分都销往国外,其中30%通过订单直销海外,30%通过中介销往海外,30%由外商前来采购后带走,10%在国内销售。乌石浦油画已形成一种产业,也是世界油画的两大生产基地之一。(参见本书各区概况栏目“湖里区”相关条目)
  【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 2005年,厦门市文化主要产业创收达12.72亿元。其中,娱乐网络业创收7.65亿元,商品油画业创收4.13亿元,钢琴及艺术培训业创收1010万元,电影业创收1219万元,演艺酒吧业创收7236万元。从业人员约10万多人。文化产业已初具“支柱产业”雏形,逐步成为厦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张典)
  文化交流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对外文化交流往来频繁。主要有:瑞典吕勒奥青年乐团访厦进行交流演出;为庆祝中菲建交30周年,菲律宾巴杨尼汉舞蹈团来厦演出,并举办菲律宾著名画家作品展;在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闽南民间艺术节期间,邀请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等南音表演社团抵达厦门演出;小白鹭民间舞团出访新加坡以及厦门市民间音乐舞蹈团出访马来西亚参加马六甲努沙登拉鼓乐节的演出。此外,还组团前往新西兰惠灵顿市参加第六届AHA舞蹈双年大奖赛评委工作,参加文化部教科司、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团组赴法国、意大利进行考察等活动。全年共接待来访10批次,260人次;组织出访12批次,122人次。
  在对台文化交流活动中,以闽南文化研究与推广为契机,举办十多场两岸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开展相关课题调研,逐步建立了与台湾、金门学者的双向交流机制。年内,两岸文化互访频繁,市歌仔戏剧团、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多次赴金门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组织厦门翔安民间戏曲学校高甲实验剧团赴金门县进行闽南民间戏曲演出。组织有关人员赴台举办“林志良书法展览”,参加台湾民间音乐采风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高雄、基隆、厦门两岸三港书画联展和“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代表赴台等各项筹备工作。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闽南民间艺术节期间,邀请台湾、金门等南音社团来厦进行交流演出。全年共组织赴台文化交流活动12批次,287人次;邀请台湾、金门有关社团抵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4批次,约50人次。
  【歌仔戏剧团首赴金门演出】 7月21~28日,应金门县金门镇东门里代天府邀请,厦门歌仔戏剧团一行55人首次赴金门演出。歌仔戏剧团此行派出最佳演出阵容,带去《观音传奇》、《姐妹西宫》等众多优秀传统剧目,向金门乡亲展示闽台同根的传统戏剧文化风采,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台湾戏剧界引起很大反响。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 7月27日,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福建省学生联合会、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厦门市青年联合会、厦门市学生联合会共同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在厦门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的25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比赛。台湾艺术大学的王淳正、厦门大学的姚林以及湖南大学的“红叶组合”分别获得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和最佳歌唱组合奖。此次邀请赛对推动该项活动长期举办、办成精品,推进厦门两岸青年交流和联谊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岸大学生在厦门研习闽南文化】 7月6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在厦门大学开营,海峡两岸80多名大学生参加,其中有56人来自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台湾高校,26人来自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等大陆高校。夏令营历时10天,主要活动包括闽南话与闽台文化讲座、海上看金门、参观台资企业、欣赏民间戏曲等。(张典)
  群众体育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的群众体育工作以纪念《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10周年为契机,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至年底,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45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0.23平方米,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的48.5%,街、镇群众业余文体活动团队平均达21.7个。超额完成创建文明城市各项指标。市体育局等7个单位、耿永胜等4人和大同街道体育健身点等3个健身活动点被国家体育总局分别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点)。
  1.开展纪念《体育法》、《纲要》颁布10周年系列活动。6月20日,在《厦门日报》开辟专版,刊登署名纪念文章,大力宣传厦门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1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一批为全民健身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2.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271次,开展“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近百场。主要有:年初的元旦登山和长跑、新春体育大游园等全市性传统体育活动;历时近半年的“村村篮球联赛”活动,共举行数百场篮球比赛;6月举行的2005年厦门市全民健身周和健身节活动。此外,各区、各体育组织在节日期间举行军警民拔河赛、“大洲杯”风筝邀请赛、“SM杯”厦门业余乒乓球大奖赛、“电信杯”乒乓球邀请赛和“海上马拉松”独木舟环岛挑战赛等传统活动。
  3.备战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承办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和福建省体育舞蹈锦标赛等赛事,在赛事的宣传、举办模式上取得新突破。为组建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厦门代表队,开展台球、保龄球、体育舞蹈、攀岩和高尔夫球等单项选拔赛。组织国民体质监测车深入社区、镇、村,为3600名市民群众提供体质监测服务。进一步充实体育工作队伍,以思明区嘉莲街道为体育服务信息化试点,在湖里区、同安区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培训社体指导员250多名。
  4.体育社团组织建设。2005年,市体育总会加强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完成对全市体育社团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的初审工作,指导成立厦门市帆船帆板协会、高尔夫球协会、围棋会馆和“希望之星”中国象棋俱乐部。
  【群众体育赛事取得好成绩】 4月16~17日,厦门市首次组队参加2005年全国健身秧歌大赛,6支代表队共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1个优秀创编奖。4月,厦门大洲特技风筝队代表中国参加潍坊首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在特技风筝国际组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5月,在贵州举行的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上,厦门选手、世界冠军曾国升获得C1级金牌,肖庆元、陈锐等获得1枚银牌和2枚铜牌。
  【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于3月26日举行,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932名选手参赛。其中,参加全程项目的有2132人,在关门时间内跑完全程的有1730人。肯尼亚选手雷蒙德·肯考克以2小时09分49秒成绩获男子第一名,比上届提高1分05秒;中国选手周春秀以2小时29分28秒成绩获得女子第一名,创造了她本人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女子“三连冠”记录。比赛期间,35家境外电视媒体同步直播。
  本届国际马拉松赛还配套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马拉松高峰论坛与中国(厦门)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形成“一赛两会”的赛事格局。同时,还首次举办“两岸四地”马拉松赛和大学生挑战赛。赛事的举办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厦门带来商机,据统计,本届赛事带来各项经营收入约6100多万元。
  【国民体质监测正式启动】 8月1日,厦门开始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共有3600人接受监测。监测对象分为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人(20~59岁)、老年人(60~69岁)4个年龄段,按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确定监测样本。幼儿分为城镇幼儿、农村幼儿两种人群,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成年人分为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三种人群,按性别分为6类样本;老年人分为城、乡两种人群,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监测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8月1~13日,由福建省体育局派出监测队来厦对除幼儿以外的2800名监测对象进行监测;第二阶段在9月5~10日,由市国民体质监测队对幼儿进行监测。每名测试者在接受完体质测试后,检测人员都会为他们进行体质状况评估并结合每个人的体质状况给出科学的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0名】 11月,由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结束,来自全市各行业、社区的110人参加了培训。参训人员获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此后,他们将为所在单位、街道、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至年底,全市共有2300多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
  【全国健身路径大赛】 12月9~15日,2005年全国健身路径大赛在厦门青少年宫举行,本届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指导中心、体彩管理中心主办,福建省体育局社体指导中心承办,厦门市体育局社体指导中心协办,共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33支代表队、207名运动员参赛。赛事按青年、中年、老年和家庭分组进行,设规定动作套路、自选动作套路和擂台赛三个大项,并将单杠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平台仰卧起坐等人们日常借助健身路径器械锻炼的项目列入比赛。厦门市代表福建省参赛,获得团体第六名。
  【老年人体育活动】 2005年,市体育局和市老体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全年共举办4期健身气功辅导员培训班;市老体协及各专委会和基层组织举办门球、气排球、登山、地掷球、钓鱼、棋牌、自行车等53项健身比赛;开展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会及激灵圈、健身操等活动近百次,参与人数10多万人次;组队参加全国第二十届中老年羽毛球赛及闽中南4市气排球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12次,在比赛中共获得4金1银1铜成绩。5月27日,在厦门召开的华东地区老年体协工作交流会议上,厦门市代表作经验介绍,获得与会者好评。(郑志君)
  竞技体育
  【概况】 2005年,厦门市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26枚;参加国内比赛获金牌333枚、银牌293枚、铜牌268枚。国际、国内总奖牌数分别比上年高出38枚和257枚。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全市运动会,共产生金牌327枚。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厦门市有58名运动员入围决赛,获得2金3银1铜,共有39人进入前8名。完成第十三届省运会厦门代表团参赛队伍组建工作。完成国家乒乓球队来厦集训的各项接待保障任务。
  在全国和国际单项比赛中,厦门选手获得优异成绩。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叶莺、姚岳伟分获女子48公斤级抓举和男子69公斤级抓举第一名;在北京举办的羽毛球公开赛上,郭振东获男双冠军;在第二十四届世界蹦床锦标赛团体决赛中,厦门籍运动员叶帅参加的中国蹦床队获男团金牌,实现了中国蹦床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第十七届市运会】 9月4日,厦门市第十七届体育运动会在市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本届运动会以“运动、健康、快乐、和谐”为主题,是厦门市历届运动会中规模最大、比赛项目最多、群众参与最为广泛、参赛选手水平较高的一届运动会。来自全市6个区和15个行业系统的21个代表团、2900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共设项目19个,大赛分设青少年组和成年一、二组,并首次邀请台资企业组团参赛。赛事历时两个多月,共产生金牌327枚。思明区包揽成年组和青少年组金牌、总分第一名,湖里区、集美区等21个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厦门蓝狮足球队“冲超”成功】 10月8日,厦门蓝狮足球队在2005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中,以20胜4平2负积64分战绩荣获冠军,提前两轮取得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晋级资格,并在“足协杯”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创造了福建足球在全国比赛的最好成绩。与此同时,厦足俱乐部和训练基地建设通过中国足协“冲超”资格审查,成功实现“冲超”目标。
  【厦门选手十运会上获佳绩】 年内,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厦门市有58名运动员作为福建队队员入围决赛,并创造了厦门市参加全运会最好成绩,共有39人进入前8名,获得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1枚。其中,厦门籍运动员陈秋斌获女子翻波板项目金牌,林闽获女子蹦床团体冠军,田径4×400米接力、皮划艇和赛艇3个项目获第二名,羽毛球男子团体获第三名。在福建省体育局“十运会”表彰会上,市体育局被授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厦门选手创省残运会佳绩】 12月,在福建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厦门市代表团派出38人参加,获得42金19银9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乒乓球团体总分第一。其中,在跳高比赛中和跳远比赛中,许欣以1.80米、沈光辉等人以5.99米的成绩刷新第四届残运会记录;在乒乓球比赛中,厦门代表团的叶超群、杨木华、曾剑青等人获T17、T18、T19等多个级别冠军;陈鸿杰等人获多项奖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郑志君)
  体育交流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对外体育交流日趋频繁。全年有5个台湾体育交流团共546人次来厦门进行体育交流,本市有20批156人次分别出访西班牙、德国、墨西哥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其中,在年初举行的第七届“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上,来自大陆各地和台湾地区18支冬泳队的600多名冬泳爱好者参赛,创历届参赛人数最高记录;组织市游泳协会45人参加金门第三届抢渡料罗湾海上长泳活动;3月,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配套举办港、澳、台、厦市民马拉松赛,邀请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560多名长跑爱好者参赛;与香港游艇会联合主办厦门-香港大帆船拉力赛。3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厦门)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上,台北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组织30多家台资企业参展。
  (郑志君)
  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
  【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5年,厦门市体育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体育活动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171个。年内,市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已完成中心体育场座椅更换及篮球区、足球运动区和变配电改造等项目。市射击射箭中心建设项目中的运动员宿舍楼封顶,综合射击馆主体、市政管网等工程接近完成。厦门足球训练基地室外工程已全部完工,基地配套建设的综合楼等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翔安体育中心体育运动学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全面动工兴建。体校迁建工程正式启动。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鼓浪屿沙滩球场、工人体育馆、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嘉庚体育馆、湖里福隆体育公园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中,鼓浪屿沙滩球场于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嘉庚体育馆进入工程收尾阶段。
  加大农村体育设施投入力度。为优化农村、社区健身条件,全年投建农村篮球场55片,安装健身路径54条。至年底,全市共有农村篮球场105片,健身路径200多条。
  【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厦门市体育产业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增加值9.40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6%。体育产品制造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规模以上体育产品制造企业39家,新增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要社会工业企业的21.31%,占整个体育产业的81.81%。体育彩票发行保持较好势头,全市拥有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网点460个,就业人数466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郑志君)
  卫生事业综述
  【概况】 至2005年末,厦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95个,其中医院28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57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298人,执业助理医师555人。注册护士4958人(二级以上医院注册护士2822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20人,护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7%,医护比为1:1,二级以上医院床护比为1:0.64。卫生机构床位7372张,其中医院5730张,疗养院814张,卫生院547张。平均每千人(按本年末预计常住人口225万人计)床位数约3.26张,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全市有266个村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设置农村医疗点309个,拥有执业医师3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79人。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多元。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面积3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2.95亿元,完成投资3.18亿元。全市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73岁,其中男性为72.24岁,女性为79.02岁。居民总死亡率为4.76‰,其中男性为5.14‰,女性为4.37‰,性别比为1.2:1。
  【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年内,厦门市卫生系统继续开展民主评
  议行风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有效促进卫生行风建设,狠刹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严格禁止医疗机构承包、出租科室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各医疗机构中标药品确认和合同签订行为。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年内,市卫生局编印《厦门干部保健》刊物,发放给一级保健对象和二级在职保健对象以及有关单位,用通俗易懂的医学语言,将医药、保健知识介绍给干部保健对象,提高保健对象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市政府、老干局、思明区共举办医疗保健知识大型讲座3场次,听讲人数1000多人。采取省外、本市、周末等多种疗养形式,全面开展保健对象疗养工作。继续完善基地医院专家与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的领导和“两院”院士“一对一”的医疗保健联络工作,及时为这些保健对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厦门居民前十位死因】 2005年,厦门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死亡率129.49/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87.98/10万;心脏病,死亡率78.52/10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55.15/10万;损伤与中毒,死亡率41.84/10万;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11.81/10万;内分泌系统疾病,死亡率11.68/10万;泌尿系统疾病,死亡率6.40/10万;精神障碍,死亡率4.11/10万;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3.46/10万。其中,男性前十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道结核、神经系统疾病;女性前十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先天异常。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致死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0%以上,是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年内,厦门市卫生资源架构和质量明显改善,岛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并向岛外、农村和新城区延伸,初步建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市第一医院与杏林医院组建集团化医院;湖里医院与湖里区江头医院隶属关系置换,将江头医院并入市中医院,解决了厦门岛内东部无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问题;市第二医院兼并市集美医院;厦门中山医院兼并厦门铁路医院和市第一门诊部;同安区医院整体搬迁,更名为厦门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入厦门市中医院老市区院址,成为福建省条件最好的妇幼保健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整体迁建集美区。
  【医疗服务试行最高限价】 为进一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7月1日起,厦门市试行新的《厦门市医疗服务价格》。该方案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政府指导价(最高限价)。除挂号费、诊查费、普通病房床位费、护理费执行统一价格外,各级医疗机构可向下浮动制定具体执行价格。营利性机构虽可自主定价,但医疗服务项目同样执行该方案。方案对原本数万种医疗收费项目进行梳理和归并,明确归入四大类3966项,并规定各医疗机构均应按照文件中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提供医疗服务,不得擅自增加项目。
  【平均医疗费用实现零增长】 2005年初,厦门市制定实施《厦门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实施意见》,对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做出部署:2005年和2006年,医疗费用争取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实现“零增长”;2007年以后,实行有控制的增长,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不高于同期厦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年内,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每门诊人次费用和出院病人费用实现负增长,年增长率分别为-1.14%和-4.95%。2000~2004年间,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增长率均为10%以上。
  (市卫生局)
  疾病预防与卫生监督
  【概况】 2005年,市卫生部门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及时通报有关疫情监测动态,全市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在福建省部分地区出现霍乱疫情及全球防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下,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测;分级预警,动态管理;及时反应,快速处置;条块结合,属地负责”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有效隔离治疗个别散发霍乱,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无二代病例、无患者死亡、无爆发流行”的工作目标。
  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强化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市场监管,全面开展各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对经反复劝导仍不停止经营的食品和公共场所无证经营单位,除组织市卫生监督所协同各区进行取缔外,还协调工商、公安、环保、城市综合执法等多部门联合进行取缔。4~6月,共取缔无证经营单位700多家。此外,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有关要求,查处梦的妮养颜祛斑霜等3种不合格化妆品和苏丹红、淋清康、唐济可胶囊、古巴那牌瓜拿纳活力胶囊等77种违法添加药物的食品、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
  【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年内,市卫生局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霍乱防控工作部署。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及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反复多次监督检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及时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认真贯彻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各项措施,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制度、隔离留观室、个人防护用品及消毒剂的储备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餐饮业、食堂严格食品索证制度,防止病死禽类流入餐桌。加强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人间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年内,没有“非典”、人间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发生,无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
  【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动】 年内,市卫生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及福建省卫生厅等部门印发的《福建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厦门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动。全年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221人次,出动车辆401辆次,对全市862家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共立案38起,责令改正145家,罚款34.2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9.64万元,取缔无证行医376家(次)。同时,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中医按摩机构、医疗科研机构进行专项检查,遏制了部分非医疗机构如盲人按摩场所、美容美发场所、足浴场所打着“中医推拿”、“中医按摩”旗号,误导消费者、损害中医名誉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此外,还对卫生部和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领导小组转办核查的同安博爱医院、中山门诊部、南门门诊部无许可证行医等15件具体事项进行督查。(市卫生局)
  妇幼保健
  【概况】 200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5.9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16‰、婴儿死亡率为7.15‰新生儿死亡率为5.07‰,分别比2000年下降2.34、2.02和1.85个千分点,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内,实行免费婚检,婚检率为7.94%。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
  【孕期健康教育中心成立】 3月12日,由卫生部妇社司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惠氏药厂协办的福建省首家孕期健康教育中心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卫生部与惠氏药厂妇幼卫生合作项目,仅在全国选择10个点。该中心按照统一的环境色调、基础设备和宣传资料布置教室和活动室,通过普及孕期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孕产期妇女的保健意识、营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普及母乳喂养、科学喂养和护理知识,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市卫生局)
  农村与社区卫生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一是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年底,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1.6万余人,参保率达93.89%,基本覆盖全市农民。人均总筹资每年53元(同安、翔安区每年45元),农民个人负担每人每年10元,市、区(镇)财政补贴每人每年35~43元。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15元全部由各级政府承担。农民在保险年度合理住院医疗费按一定比例报销,每年每人最高补偿金额5万至5.8万元。全年共为2万余人次补偿医药费1973万余元,件均补偿额984元,个人最高补偿医药费5.7万元。二是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市财政每年投入250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至年底,全市有4个镇、30个村达到省级卫生镇、村标准,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达54.63万人,改厕累计受益13.46万户。逐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对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的乡村医生实行不低于每月150元的津贴补助。
  年内,市卫生局根据社区规模调整和群众的需求,市卫生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建立多元化举办社区服务机构机制。全年共招标产生社区卫生服务站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至年底,共有社区服务中心、站57家,基本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14万多名社区居民拥有健康档案,近2000户居民签订家庭保健合同,25000多名社区慢性病人建立健康管理专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256人,入户服务39314户,服务人口约158万人次,建立家庭病床377张,开展义诊158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497次,主要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达80%以上,为80%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向社区医疗机构分流,城区90%以上的居民得到低廉、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居民满意率达90%。4月,鼓浪屿、思明、梧村、厦港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福建省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8月,思明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1月,鹭江、开元、莲前、嘉莲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乡村医生每月可获150元补助】 11月,市卫生局、财政局制定《厦门市乡村医生享受津贴补助的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厦门市享受政府津贴待遇的乡村医生每月将可领到不低于150元的补助金。享受津贴的对象为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区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在村卫生所执业的、承担国家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补助时间从本年度1月算起。据不完全统计,至年底,厦门市有农村执业医师近百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近千人。
  (市卫生局)
  医政管理
  【概况】 2005年,市卫生系统通过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外部监测,实行手术分级规范管理,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提高急诊、重危病救治能力及制定临床常见病诊疗参考规范等举措为抓手,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并取得一定实效。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价格的监管,制定实施《厦门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实施意见》,试行医疗服务最高限价,全年医疗费用基本实现零增长。
  1.加强医疗急救网络、急救体系建设。与海警三支队、交通部东海第二分队救助队加强协作,建设辐射闽西南、台湾海峡的立体医疗急救体系,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防台风、台湾同胞急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医疗急救中心全年参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10余起,院前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接警5分钟出车率达100%。
  2.加强血液管理,确保用血安全。市中心血站、市献血办在发动无偿献血、多渠道增加血源、稀有血型用血的采集、供血安全的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全年献血总人数为33148人,总献血量1000万毫升。大力推广应用成分输血,成份输血达94.1%,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临床使用的成分血100%来自无偿捐献。全年无用血安全事故。年内,厦门市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3.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05年,在福建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21家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在同级医院中排名前5名,市第二医院(二级医院)在同级医院中排名中上水平。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量为767.74万人次,实际占用床日177.60万,分别比2000年增长56.39%和48.98%,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6%和8.30%;病床平均使用率95.65%,比2000年上升8.54%;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天,比2000年少1天。
  【实施医疗质量监控】 4月,厦门市将医疗质量监控对象进一步细化,在卫生系统施行《医院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外部监控方案》,该监控方案确定45个对提高医疗质量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环节,共设置关键质控点143个。此后,市卫生局每年组织两次医疗质量讲评会,指出各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医疗质量监控结果将与医院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院长年薪挂钩,并适时对社会公示,以引导患者选择医疗质量好的医院就医。
  【医院管理年活动】 年内,市卫生局组织“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卫生系统、区卫生局、二级以上医院均成立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该活动主要内容有:(1)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市属各医院对于急诊病人、三无病人、重大突发事件伤病员均采取无条件救治的原则,挽救病人生命;(2)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各医院把质量管理当作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各项管理制度。市第一医院、市中山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均制定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3)与医疗质量及安全相关的核心性、关键性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切实保障了医疗安全。年内,通过7轮医疗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各医院关键环节质量明显提高,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疗纠纷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
  (市卫生局)
  医学教育与科研
  【概况】 2005年,市卫生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科研项目重点突出,紧跟专业前沿。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我市重点医学技术的若干建议》,制定《厦门市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5年厦门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招标指南》和《厦门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合同书》,为推动医学科研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
  1.取得一批医学科研成果。基因编码识别技术在食物中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等项目列入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设立青年科研创新课题项目,组织专家对46项课题进行评审,共有22项课题中标。中山医院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并完成移植8例,均获得成功。完成福建省第一例同胞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省内第一例地中海贫血非血缘供体的干细胞移植,移植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全年共有7个医学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的研究等2项获2005年厦门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先天性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等5项获2005年厦门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2.继续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与高校联合开展医学与生物技术攻关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5项。启动厦门市重大疾病攻关研究项目。深化卫生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科研项目中期评估制度,提高对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力度。设立青年科研创新课题项目基金,资助和培养青年医学科研骨干。加大对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医学中心、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做好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承担全市防治“非典”、禽流感等7种传染病知识培训任务,成立市中医药防治“非典”、禽流感专家组,开展防治“非典”科研活动。举办1期基层在职相关卫生人员重点传染病培训班,共有76名主诊医生参加培训与考试,合格率达100%。
  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厦门市2004~2008年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厦门市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全年共引进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40人,公开招聘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制定《关于加强厦门市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选拔厦门市第二批后备人选14名,推荐出国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11名,推荐第七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名,组织专家评定卫生重点人才8名。
  4.开展对外卫生交流与合作。2005年,全市卫生系统共有100人次公派出国、赴台港澳地区进行培训、学术交流或考察。5月,厦门长庚医院经卫生部、商务部批准正式动工兴建。7月,澳门中医药学会代表团访问厦门,与厦门中医界就中医药发展前景、交流合作等问题展开研讨。
  5.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2005年,全市中医病床1000张,每千人口中医病床0.68张。中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每千人口中医卫生技术人员0.81人。市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并增设3~5个全省重点专科。肝病中心、慢性胃炎专科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肛肠科、糖尿病科列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培养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中医学科技术拔尖人才和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启动《厦门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确定10人为首批厦门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后备人才。至年底,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2~3名中医师。2月,市中医院挂牌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3月,市中医院加挂厦门华侨医院。加强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出台《厦门市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建设标准与评分细则》(试行)。
  【重大疾病科研攻关获300万元资助】 5月19日,厦门市首批重大疾病科研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及含活性钒的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被列为首批厦门市重大疾病攻关项目,并获得300万元资助。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获资助金费200万元,该课题由市卫生局黄如欣局长组织中西医、公共卫生、基因组学等力量,由市中山医院、市中医院、市疾控中心三家单位联合攻关。含活性钒的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获资助经费100万元(含配套),由市中医院、厦门大学联合攻关。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在医学科研方面资金投入最大的一次。此举旨在通过集中厦门现有的科技力量、财力,重点解决厦门区域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同时,通过以项目为先导,经过5~10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学科,吸引周边地区病人来厦诊疗,从而奠定厦门市作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城市的地位。
  (市卫生局)
  爱国卫生运动
  【概 况】 2005年,市爱卫办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爱卫办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贯彻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对爱国卫生工作的要求,结合市委、市政府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以“整治环境卫生,预防疾病发生”为主题,以城区除“四害”工作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第十七个爱国卫生月及“三讲一树进村居”、“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创建卫生城镇(村)”和“建设健康城市”等活动,进行市容环境卫生、“五小行业”卫生管理、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城乡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2005年,市爱卫办加强对全市除“四害”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全年共开展五轮大规模全市性除“四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共整治卫生死角4568多处,室内外各类积水1万多处,投放混悬凯素灵粉17吨、敌敌畏6吨、氯氰菊酯2吨、各类灭鼠药30吨、灭蟑螂药50万包、灭蟑螂笔8.5万盒,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确保除“四害”工作指标控制在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范围内。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更加规范化】 年内,市爱卫办根据《厦门市农村改水、改厕、改变村容村貌三年实施计划(2004~2007年)》的要求,组织市改水改厕技术指导小组对全市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指导。至年底,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达54.63万人,普及率达75.88%;市、区级财政共拨款1440万元,共新建农村卫生公厕480座,改厕累计受益13.4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2.57%。
  【爱国卫生宣传活动】 年内,市爱卫办注重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意识和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全年累计发放宣传材料60多万份,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导报》、厦门卫生信息网、厦门市疾控中心网等主要平面媒体发表信息和科普文章90多篇,在省市区各级电视台及市广播电台播放新闻及专题报道30多篇,公益广告350条次。
  【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2005年,市爱卫办制定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计划,建立并完善基层工作网络。举办厦门市农村基层工作骨干的健康促进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海沧区各设立1个健康促进示范村,并完成示范村的健康核心信息基线调查。编发《农村健康促进简讯》3期,分发《农村健康教育手册》4万份、各式宣传画(单)6万份,制作厦门市农村健康教育行动成果展示电子版2块,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简讯》上发表工作新闻稿3篇,有3张照片收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十年回顾展”。(市卫生局)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