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491
颗粒名称: 科研院所
分类号: G322.24
页数: 6
页码: 434-4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科研院所情况,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厦门市 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所

内容

国家海洋三所
  【概况】 2005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实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经费总收入近7000万元,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4500万元目标。横向任务经费收入突破200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入突破2000万元。新签科研项目合同78项,合同金额5740万元,实际到款4300多万元;新签横向服务项目、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145项,合同额3871万元,实际到款2600多万元。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和调查项目200多项,已完成项目(课题)结题、验收(鉴定)83项,成果登记15项;发表论文124篇(外文37篇),其中SCI收录29篇;评出所科技进步奖4项,获局科技成果创新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14项。荣获国家海洋局先进集体称号,章晓波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陈建宁获“中央国家机关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制定改革方案。按照国家海洋局制定的“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妥善分流、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二是内部机构调整。大幅度调整内部机构,对后勤部门及所属企业进行清理、归并和整合。科研部门从12个调整到7个,管理部门从7个调整到4个,门卫值班、绿化等后勤工作委托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实施服务;三是推行人员竞聘上岗。邀请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和相关高校、局属单位等22位专家组成“研究员(工程技术带头人)遴选委员会”,遴选推荐研究员级人选,并分别组织实施非营利编制副高级、中初级以及任务聘用科技人员、管理及辅助部门工作人员公开竞聘会;四是实施全员聘用制。与通过竞聘获得上岗资格的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进入非营利性固定岗位的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6%,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中青年科研人员的63%,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在1999年试行科技体制改革时制定的分配政策基础上,结合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修订工资分配办法,实行“档案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模式,以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调动了骨干人员的积极性;六是妥善分流人员。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落实分流措施,除任务聘用人员外,与46名分流人员签订“提前离岗合同书”。8月,海洋三所改革自评估报告通过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部门验收,改革阶段性工作基本完成。
  【新签国家专项与国家科技重点项目19项】 2005年,海洋三所新签订国家973子课题“海洋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的评估”、863“对虾抗病功能基因的应用研究”、863“福建示范区潜标浮标监测系统”、908专项“ST06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等各类国家专项15项,总经费4211万元;新签订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内湾原发型赤潮预警理化指标体系研究”、“台湾海峡大气污染物的输入及海洋生态效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纯度河豚毒素一类戒毒新药研究与开发”及科技部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船载海—气CO2观测系统的升级改造研究”等4项国家科技重点项目,总经费265万元。
  【国家基金申请项目创历史新高】 年内,海洋三所章晓波研究员申报的“对虾抗病毒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00万元,这是国家海洋局系统首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获得国家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白令海与西北冰洋碳通量及其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1项,面上项目“海洋高温嗜菌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等5项,各类项目资助总额399万元,创下海洋三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项目数量及经费总额的历史新高。
  【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5年,海洋三所在生物工程科学、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极地科学考察、SAR卫星资料利用、海洋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共执行外事项目28项39人次。其中,派出项目18项24人次(工作访问2项2人次、科学考察6项9人次、国际会议7项10人次、学术交流2项2人次、其他1项1人次),接待项目10项15人次(合作研究3项5人次、学术交流3项5人次、考察访问4项5人次)。
  【科技开发与服务取得突破】 2005年,海洋三所加大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地方海洋管理与经济建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有效组织“大唐宁德核电项目”、 “厦门公铁大桥”、“漳州人工岛屿可行性研究”、“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的投标工作。承担并完成技术服务项目180多项。主要有“大唐宁德核电项目全潮海洋水文观测及分析”、“厦门港航道扩建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规划研究”、“厦门港航道扩建工程环评”、“浦明钢铁1200万吨钢铁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杏林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福炼一体化项目污水排海管道海上路由调查”、“广西白龙核电厂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建站”、“国电福州江阴电厂工程临时倾倒区选划”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转化与产业开发初显实效】 一是“高纯(无钠、钾)葡糖胺基硫酸盐”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在完成中试技术研究后得到转化。葡糖胺基硫酸盐原料的生产技术已由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技术转让费120万元;二是为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优化厦门市淡水资源结构,加速厦门市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受厦门市政府委托,编制2005年厦门市重大策划项目——《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该《规划》是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中的工作指导和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随后又受市政府委托启动“厦门市翔安区海水冲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拟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三是多方筹集成果转化资金,推动产业化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向科技部、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部门申请成果转化资金。至年底,己争取到“厦门市遗传育种中心预可行性研究”、“厦门市翔安区海水冲厕示范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河豚毒素高纯单体一类戒毒新药研究与开发”、“水产生物药用材料高纯鱼鳞胶原蛋白的研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技术”、“基因工程抗菌肽的高效表达及开发研究”和“海一气多参数综合分析仪的研制”等项目的成果转化经费约200余万元。
  【海洋三所第一届青年海洋科学研讨会】 1月19日召开,近1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所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领导到会祝贺。研讨会共收到青年科技工作者论文102篇,涉及海洋生物基因技术、微生物学、海水化学、海洋遥感、声学、水动力模型、生态模型、海洋工程地质科学、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规划、技术、科学研究,以及海洋经济、海洋科学发展等领域。经评审,从中评出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2篇,二等奖18篇,向所长基金推荐资助课题4项。研讨会上,徐洵院士和李立、陈立奇、周秋麟研究员作“海洋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海洋与全球变化”、“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生物海洋科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专题学术报告。研讨会的召开,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研究,活跃学术气氛,以及为青年学术骨干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微生物工程开发水葫芦资源的饲料加工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1月,由海洋三所承担的“微生物工程开发水葫芦资源的饲料加工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通过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会上,专家们建议加快该项成果的转化,以推广水葫芦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使之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项目是2002年度厦门市科技资助项目,以水葫芦的污染治理和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进行水葫芦的生物学调查、营养学研究和污染物的测定。同时运用固体发酵技术筛选出高效微生物菌种,开发出了富有营养价值的畜牧和水产养殖微生物发酵饲料产品。
  【“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调查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2月,由海洋三所承担的“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该项目于2000年9月经厦门市科技局批准立项。在近3年时间里,科技人员根据厦门海域环境特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对海域内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港口水域环境、养殖海域环境质量、赤潮多发区、重点陆源排污口等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取得的大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厦门海域主要环境要素的时空季节变化、分布状况等,客观准确地评价了厦门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同时,根据近20年来厦门海域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确定了合理的海洋预警戒值。此外,该项研究还建立了厦门港湾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警预报的多参数综合评价系统和港口溢油与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的应急监测、快速评价技术。凭借此系统和技术,可发现厦门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对其做出预警;可对海域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即时监测,掌握第一时间资料,并对事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对检验厦门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反馈宏观管理信息、完善厦门海洋环境质量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国内首次根据海洋功能区开展的海洋环境质量预警预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年内,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厦门水产研究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海洋三所海洋监测技术中心等科研与管理部门采纳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4月,“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验收。该项目以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做支持,并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总投资850万人民币。通过添置德国赛多利斯集团贝朗国际生物工程系统公司提供的中试开发平台的发酵设备,在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多功能、模块化、开放式的发酵系统。该平台可普遍用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微生物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放大及测试,是二级中试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生产工艺与菌种的验证的理想工具。投入使用后,每年能满足生物技术产业的多种要求,包括提供5~10种基因工程菌株专利;能进行5~10种基因工程产品从实验室规模到中试规模的放大设计并提供专利;能进行50次左右100升规模发酵,即至少可放大至吨级规模的生产能力;能生产4~5种基因工程药物或2~3种基因工程工业用酶。此外,每年还能提供3~4个月时间的对外服务。
  【五位海洋科学家参加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 4月2日起,海洋三所5位海洋科学家分三批参加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任务。本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
  【“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制备工艺中试”项目通过鉴定】 5月,厦门市科技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海洋三所重大科技项目“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制备工艺中试”进行技术成果鉴定。专家评议认为:该项研究采用硫酸直接降解、渗析膜脱酸的制备工艺为国内外首创。该中试项目解决了产业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问题,为规模化生产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创造了必要条件,基本建成具备年产3吨高纯氨基葡萄糖硫酸盐生产能力的中试规模生产线。产品经厦门市产品质量检验所检测,纯度达到98%以上,整体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厦门市科技局下达的合同指标。
  【“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通过验收】 9月,由海洋三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的“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项目在厦门通过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十五”期间,“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项目被确定为中国大洋协会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子项目重点课题。该项目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美、法等国的经验,研制出了一台有特色的深海环境模拟和厌氧培养装置,包括精确温控系统、保温耐压培养装置和加压装置,能使深海样品经过快速减压、重新升压步骤,在实验室内恢复模拟深海极端环境,满足了陆地上实验室深海耐压菌和陆源热液区样品的研究需要,同时还可开展样品全程保温保压稀释培育系统在无菌情况下的样品连续稀释和培养的研制工作。该套系统经实践应用证明其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及实用性。
  【《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9月,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海洋三所制定的《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简称《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是国内出台的第一部城市海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规划》涉及的海水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冲厕)等,主要分析了厦门淡水资源状况、海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厦门海水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及发展目标。同时,就厦门海水综合利用的发展重点、保障措施、战略统筹,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构筑海水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海水利用标准和法规体系,大力扶持和促进海水利用发展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
  【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展南北极和台湾海峡西海域研究】 9月23日,海洋三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就合作开展南北极和台湾海峡西海域科学研究达成协议,协议签字仪式在厦门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管理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相互沟通,积极开展学术、信息资料的交换;合作开展南北极地区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由重点实验室负责现场样品采集、保存,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负责样品分析、数据订正和处理,其数据和研究成果共享;为开展POPs的分析,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负责对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研究生进行POPs分析技术培训,重点实验室负责对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技术人员和研究生进行铅—210年代鉴定技术培训;在双方协作基础上,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可以根据合作研究课题的需要选派有关人员赴南北极现场采样。(陈玉荣)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概况】 2005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简称省亚植所)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溶入厦门市创新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格局,开拓创新思路,调整研发方向与发展模式。启动建设“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计划,为闽台花卉产业技术交流和厦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商务、技术和信息的全面技术支撑。
  全年结转课题12项,其中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夕阳红基金1项。新增课题5项,其中“马来西亚番木瓜优良新品种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标本科普基地建设”获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资助立项,“福建主要兰花真菌性病害鉴定”、“蝴蝶兰低温催花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研究”和“龙眼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分布特点与耐性研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年内,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科技攻关项目“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上的应用”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学报级论文1篇,参加学术交流论文2篇,一般期刊论文7篇;一人在《福建南亚热带作物产品生产与营销》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完成部分章节编著。
  【“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通过省级鉴定】 5月,由省亚植所承担的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在引种驯化研究方面较为系统,在品种推广和技术转化方面较为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意义,整体研究在同类相关研究成果中处于领先水平,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亚热带经济作物品种资源可持续开发与推广”通过结题验收】 10月,省亚植所承担的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亚热带经济作物品种资源可持续开发与推广”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结题验收。该项目完善了科学引种和种苗繁育管理体系,建立了沟通两岸学术交流的渠道,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拓园林绿化工程】 年内,省亚植所完成园林绿化工程量40多万元,主要有白鹭洲绿化改造、邵武人民广场绿化工程、源通中心绿化工程、筼筜湖绿化改造工程、金山花园绿化工程等。其中,白鹭洲绿化改造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同时,完成大量市政道路节日美化以及洒店和办公场所的摆花业务,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绿化美化厦门城区做出贡献。
  【启动“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建设计划】 年内,由厦门市湖里区政府与省亚植所联合共建的“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建设计划纳入由市林业局主持的“依托航空港发展厦门花卉产业”项目规划。该计划主要利用省亚植所现有的研发条件、技术力量和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建设1个研发公共平台、1个交流培训中心、5个技术展示区、1个企业营运中心和1个技术信息网站,在该所230亩地块内实现花卉新品种研发、闽台花卉产业技术交流培训和外向型花卉企业集中营运三项主要功能。至年底,已开展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规划建设“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中心”】 2005年,省亚植所规划建设“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中心”。该中心位于“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内,由厦门市科技局与省亚植所联合共建。主要通过建立花卉种苗研发公共平台与数控育苗基地,从事花卉品种自主创新、种苗标准化技术研发与种苗产业化,形成闽台花卉种苗和技术集散与推广基地,建成花卉种苗业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花卉业的品种与技术创新提供研发平台,为厦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刘志成)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概况】 200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建设“海上福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确立学科带头人,树立正确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团结拼搏的科研团队精神,拓展科技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了良好的科研业绩。全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1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8项,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项目63项。全年科研、检测和横向服务经费600多万元。新立项的22个项目均投入实施,其延续项目全部按合同计划开展工作。“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在养殖设施保护上的应用研究”、“新型升降式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研究”、“大黄鱼三倍体育种技术研究”、“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灾害测报研究”4个项目分别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福建海区配额捕捞管理的研究”、“福建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3项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厦门市休闲渔排建造技术规范”和“同安湾、大嶝海域水产养殖规划”等3个项目通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评审;“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南方海区牙鲆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双斑东方鲀放流苗种培育”等11个项目已进行阶段性现场验收。
  年内,“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方海区牙鲆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水活鱼运输装置研制”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所2004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中,有50篇科技论文(专著)获奖,其中论文一等奖7篇,二等奖42篇。全年全所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多篇。
  【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通过评审论证】 3月,省水产研究所承建的“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接受农业部专家评审组的严格考核,以全部考核项目44A、4B、无C项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授权认可评审。5月,农业部发布公告,批准该中心可对外开展业务。至年底,中心的监测检验工作运行有序,完成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各项监测检验任务,并承接社会企业和个人委托的检测业务近20项。
  【水产太空育种搭载试验成功】 8月2日,我国第二十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随卫星搭载了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4种水产样品,其中包括厦门盛产的坛紫菜和丰年虫。卫星在太空停留27天后于29日返回地面。搭载的水产动植物样本均获存活,有的还繁育出下一代。这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水产动植物航天卫星搭载试验,也是我国水产品首次实现太空育种。9月15日,省水产研究所又将13种水产动植物种苗和休眠卵样本随第二十二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进行试验。历经18天太空漫游后返回地面。在后续试验中,科技人员已经观察到水产样本产生了子代个体大、平均生长期缩短等优良变异。此次太空水产育种研究取得的突破,将成为省水产所水产养殖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水产养殖病害在线诊断与咨询系统研制成功】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与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海洋与渔业局信息中心联合研制的水产养殖病害在线诊断与咨询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依托省水产病害研究技术力量,汇集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病害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开展水产养殖病害自助诊断、电子答疑及远程诊断等技术服务。至年底,已收集水产养殖病害200余种,图片资料1000多张,从病症、病原病理、流行病学到防治方法,力求详尽,可适合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该系统的开发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也是省水产研究所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一个新尝试。
  【休闲渔业进入实质性研究】 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年内,省水产研究所成立“休闲渔业研究室”,并接受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委托,制定《厦门市休闲渔排建造技术规范》,并通过专家评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范的制定对休闲渔排的建造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厦门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全省乃至全国的休闲渔业亦具有参考价值。
  【孔雀石绿残留检测技术位居行业前茅】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迅速启用已有的储备技术,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鱼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残留量,其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符合国际上对孔雀石绿和其毒性较大代谢物残留的控制要求,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全年共承担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近300批次,并及时提供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实施孔雀石绿专项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10月,首次跨行业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能力验证,取得好成绩。
  【织纹螺毒素研究】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生物实验法和目前较为先进的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等方法,开展织纹螺安全食用预警预报工作。通过监测省内织纹螺产地以及历年织纹螺中毒多发地,包括宁德、罗源、霞浦、福安、莆田、泉州、厦门等海区以及对市场样品的分析,初步确认福建省的织纹螺根据其毒性分为三类:无毒织纹螺如西格织纹螺;有毒织纹螺如光织纹螺,含有剧毒河鲀毒素;还有一类比较复杂,时而无毒,时而有毒。织纹螺毒素研究为百姓建立了一道食用安全屏障。(黄培民)
  福建海洋研究所
  【概况】 2005年,福建海洋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服务福建海洋经济建设和政府海洋管理。全年全所新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53项,项目总合同金额815.74万元,创历年最好成绩。年内,杨顺良研究员获厦门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2~2004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阮五崎研究员、郭允谋研究员入选本届市政府海洋专家组;阮五崎研究员任市政府海洋专家组组长;在省科技厅召开的“全省科技系统政务工作会议”上,海洋研究所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省科技厅系统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科研管理科长、副研究馆员张影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省科技厅系统档案先进工作者”。
  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中心,结合全省海洋管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承担接受“福建海洋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福建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福建省海域行政区划系列图”、“福建省海域堪界研究”、“福建省渔港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泉州市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等专项工作,促进全省海洋管理工作的发展。积极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承担8个沿海城市的用海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任务17项。充分发挥“延平2号”海洋科考船的海洋调查优势,努力构筑以台湾海峡和南海区域海洋研究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为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海洋科研提供服务。积极拓展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全年承担完成“国家903专项地质调查”、“973赤潮研究”、“福建863示范区浮标施放”等国家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12个航次海上调查任务,航程9320海里,海上工作日115天。
  发挥海洋环境监测的特长和全所“实验室计量认证”的优势,积极为地方及厦门市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服务,承担接受“厦门市同安湾海域使用规划”、“厦门市半封闭海湾(西海域、同安湾)海域面积总量控制研究”、“福建省重点排污口监测”、“厦门市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九龙江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等多个项目。
  【“厦门大黄鱼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1月,由福建海洋研究所张钒研究员和海化室承担的“厦门大黄鱼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主持召开的专家验收。近年来,在大黄鱼养殖业中,因饲料大量投放,造成水质污染及大黄鱼品质欠佳,养殖效益下滑等问题日益突显。通过该项目的示范和养殖经验的推广,可为养殖户诊断、防治大黄鱼疾病,促进厦门及周边地区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南美白对虾SPF亲虾培育复壮”项目通过验收】 1月25日,福建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主任陈岚主持的厦门市重点科技项目“南美白对虾SPF(无特定病毒)亲虾培育复壮”项目通过由市科技局主持的验收评审。该项目通过引进美国夏威夷南美白对虾SPF亲虾在国内保育和培育出经检测确定SPF下一代南美白对虾亲虾,为养殖户提供健康白对虾亲种。同时,其研究开发的南美白对虾亲虾培养技术,可保证育苗业健康发展。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稿)通过省级评审并获省政府通过】 2月2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杨顺良研究员承担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稿)通过由省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主持的评审。评审小组认为:该修订稿严格按照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相关技术规程编制,区划指导原则明确,技术路线可行,基础资料丰富,编制依据充分,功能区定位合理,区划成果系统、文字内容完整、图件清晰规范、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区划成果符合《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求》和福建省省情,达到国内同类海洋功能区划先进水平。2月17日,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该修订稿,并同意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举办“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 10月16日至11月8日,福建海洋研究所成功承办国家商务部2005年“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这是我国援外培训项目的第一个国家海洋技术培训项目,也是福建省第一次承担海洋技术国际培训项目。来自阿曼、朝鲜等亚非发展中国家的34名学员参加培训并获中国商务部签发的培训证书。培训班主要培训和交流有关鲍鱼、对虾等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中国海水养殖概况》、《海水养殖鱼类土池育苗技术》、《石斑鱼育苗及养殖技术》、《鲍鱼养殖模式与多倍体育苗技术》、《海水养殖病害的发生及控制技术》、《全鲻鱼培育的研究及应用》等课程,听取“海洋生物基因库”、“海底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人类与海洋”等知识讲座,参观考察东山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场,学习网箱养殖和围海养殖技术,还与海水养殖技术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探讨。经过培训学习,学员们基本掌握了海水养殖的知识和技术。
  【“互花米草化学防除药剂筛选及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12月14日,由海洋研究所生物研究室主任吕小梅副研究员承担的”互花米草化学防除药剂筛选及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通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主持的评审验收。该项目通过多种药防除试验比较,筛选出效果好、有效期长、用量少、低残留、安全性高的能够根除互花米草的药物,同时对药物防除的实验区生态监测、评价药物防除的生态影响,提出施药适期、剂量及用药方法,为厦门海域互花米草防治和生态恢复,保护厦门滩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互花米草是我国于上世纪60~80年代从英美等国引进的用于保护滩涂的植物。互花米草的引进和大面积种植对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抵御风浪、保护滩涂、促淤造陆起到重要作用,并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近年来,互花米草侵占养殖滩涂,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促使滩涂快速淤积,改变河口潮间带地形,抬高潮间带高程,影响潮间带水流和河口泄洪。互花米草已成了害草,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灾害。该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剂防除互花米草是可行的,使用的药剂对海洋生物没有发现毒害作用,配方药物对互花米草的灭除效果明显,药物处理区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未发现明显变化,滩涂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生物体内未发现药物残留。(林义)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