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480
颗粒名称: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8
页码: 422-4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包括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科技成果与奖励等几方面情况。
关键词: 科学 技术管理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5年,厦门市科技工作主动融入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狠抓落实,努力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领先优势,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和全年预期目标。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平稳,科技园区快速扩张。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51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1家。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75家增至87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总产值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出口创汇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
  国家批准火炬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同安工业集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动工兴建。厦门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暨海投科技创业中心、厦门光电子孵化器、厦门海外企业孵化器、中科创业大厦基本建成或运营。厦门大学科技园晋升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火炬高新区继续发挥产业科技项目招商引资主力作用,全市各区更加重视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原则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戴尔二期、明达光电、力隆氨纶、百脑汇数码科技广场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已增资、落地或投产。
  二、一批重大产业科技项目获得资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年内,除特别资助夏新3G手机、厦华高清电视等项目外,还筛选出12个重大产业科技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共资助2340万元。这些项目总投资8.87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4.94亿元,税收3.23亿元,利润8.77亿元。
  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势良好。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796件、授权量15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8件,比上年增长69.2%。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福建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奖,5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69亿元。大批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打响了品牌。年内,法拉电容器、厦工装载机的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金龙旅行车销售额居全国第二,厦华电子的自有技术“微晶神画”荣获“中国平板电视技术先进奖”,玉晶光电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摄像头生产厂商,汉纳森线控在全国率先研制出“车用智能总线控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等。
  三、积极培育光电子等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实施“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策略,着力将光电子产业打造成厦门市第四大支柱产业。“2005中国(厦门)国际半导体照明展览会”、“2005中国(厦门)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以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成为第九届台交会的重要主题;认定首批16家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6家为周边地区的企业,跨区域产业联动逐步形成;在狐尾山气象台灯塔、禾祥西路、中山路等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全市又投入近1.2亿元大规模实施LED夜景亮化工程。厦门光电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年内,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厦门市设立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视听通讯产业基地和钨材料产业基地。厦门软件产业园二期大规模开工建设,对厦门市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省将厦门确立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基地,厦门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四、各类研发机构逐渐成为全省产业集群最佳研发基地。
  企业继续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创设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18家。研发机构申请国家级资质取得重大突破。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晋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规划获科技部批准;厦门大学与厦门养生堂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2005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并获科技部500万元资助。
  五、广泛开展产业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扩大和深化面向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重点理工院校的科技合作工程,以及与境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包括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人才需求库、仪器仪表及测试服务等数据库在内的“院地”、“市校”合作信息网络平台。年内,与大连海事大学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在厦门举办院、所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推介会,多家企业与全国各地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实习基地等,合作效果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市校合作签约高校福州大学全年与17家厦门科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项目19个,投入合作经费274.5万元。
  与台湾工研院光电所、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两岸三地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并在厦门设立联络处;与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及台资企业合作,积极推动厦门数位内容学院的建设;与台北县电脑同业公会合作共同建立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企业联盟;联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定期编印《台湾产业科技动态》,努力强化两岸在科技产业方面的互动。组织赴美国、加拿大科技招商团、欧洲循环经济考察团等共9批33人次的出访工作。
  六、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工作,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与和谐文明。
  为集中力量解决严重危害本市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2005年,市科技局与市卫生局联合启动防治糖尿病和乙肝研究项目,并将其作为首批重大疾病科研攻关项目,共资助300万元。在以“科学、和谐、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报告会、科普短信征集竞赛等形式新颖的科普宣传活动;启动“科普希望快车”项目,为上千名农村和外口小学的孩子提供电脑及网络知识的启蒙教育。年内,厦门市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被中国地震局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区也以科技进步考核为契机,推动科技工作走上新台阶,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和海沧区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与此同时,社会各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继续提高,一些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如“e通卡”信息化项目在全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厦门海关运用科技监管手段提高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市的森林明火远程监控系统,林地监控面积达90%以上;地税局开通“网上发票验旧”和与国际接轨的“个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水务集团引进全国最先进的监控系统进行水压监控;市110指挥中心自主研发的“车辆侦测查控系统”投入使用等。
  七、改革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编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5年,厦门市科技系统努力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年内,出台《厦门市产业科技项目促进办法》和新的《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启用全国首个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网上信息平台,对项目申请单位进行信用评估。重奖两名科技重大贡献获得者,奖金额由以往的30万元增加至50万元。
  对科技企业实行“贴身、贴心服务”。年内,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技术贸易机构认定办理时间由原来每季度集中办理一次改为随时办理;设立集成果展示、教育培训、设备协作、技术中介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厦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举办“中小科技企业技术项目与企业产权推介会”,探索推介形式,增强对接实效;启动厦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举办“十五”科技成果回顾展,宣传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积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建设工作,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
  加强调查研究和宏观规划工作。对厦门创新体系建设状况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与市计委共同发布今明两年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基本完成《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和《厦门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期研究课题。(陈君玉)
  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25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实现利税总额138.57亿元,比上年减少0.5%;出口创汇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
  1.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年内,电子信息业作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总产值达710.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58.6%,比上年增长19.4%。其中,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32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27%;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大幅度增长,总产值达209.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17.2%。此外,新能源、现代农林、生物医药等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如利胜电光源、通士达照明、飞利浦等企业的产值均比上年增加2亿元左右。
  2.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年内,在能源、原材料价格等持续上涨的高成本压力和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厦华彩电抓住全球彩电市场更新商机,率先研发平板电视机,平板电视机销量居全国彩电行业首位,全年彩电产量比上年增长28%,产值增长36.9%;钨业股份、金鹭特种、虹鹭钨钼开发投产储氢合金、钴酸锂等新材料产品,扩大硬质合金、细钨丝、合金棒材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形成企业新的增长点,全年3家企业共完成产值24.8亿元,比上年增长79.7%。
  3.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厦门市涌现出一批迅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75家增至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97%。年内,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在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下,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整个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如吉致电子、哈隆电子、天能电子、东林电子等企业的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跨入重点企业行列。
  4.企业出口能力日渐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扩大生产的同时,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针,大力拓展销售市场,广开销售渠道,积极出口创汇,取得良好成效。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42.6%,出口创汇63.9亿美元。其中,戴尔公司、厦华电子、金龙联合、TDK公司等11家企业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
  【认定首批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 为促进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3月8日,市科技局出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认定办法(试行)》。《办法》对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用于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比例、科技人员比例、半导体照明相关产品年销售收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明确把省内厦门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纳入认定范围。4月1日,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周边地区企业6家。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在厦召开】 4月14日上午,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会议由科技部主办,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建设部、中科院等国家相关部委办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科技厅局领导共6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作重要讲话,代表科技部宣布批准在深圳建立第五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5中国(厦门)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暨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展览会】 4月13-15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参展企业100多家,分别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7个国家和地区。展品涉及蓝宝石晶体生长、切割、晶圆片切割、抛光、LED制造、检测设备和半导体照明、光电子通讯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以“半导体照明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300多名国内外半导体界顶尖级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莅会。56位演讲嘉宾分别来自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和市场发达的欧洲、美洲、亚洲的9个国家和地区。
  【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情况说明会暨LED应用产品展示】 5月26日在市行政中心东楼会议厅举行。有关部门、协会和企业的200多位负责人参加。会上,市科技局孔曙光副局长介绍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状况,市LED促进中心何开钧主任作题为“LED—照明科技的明天”的学术报告并介绍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情况,22家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展示了多功能电子路标、车载电子钟、室外彩色显示屏等40余种半导体照明产品。
  【新增三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5月27日,福建亿力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榕兴新世纪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2005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格复审。至此,厦门市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1家。
  【两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考评】 6月16日,厦门申报的国家火炬计划视听通讯产业基地和钙材料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考核评审。同一城市的两个产业基地同时通过考核评审,这在全国尚属首次。6月27日,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正式批复建立国家火炬计划厦门鸨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视听通讯产业基地,并分别认定了首批基地骨干企业。
  【厦华电子荣获“中国平板电视技术先进奖”】 9月10日,厦华电子“微晶神画”技术被中国电子商会授予“中国平板电视技术先进奖”,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彩电业单项技术唯一获得的殊荣。厦华电子成功开发并把“微晶神画”技术应用于平板电视,使其拥有622万像素、强大的图像处理技术、超高亮度和10000:1的对比度、小于8毫秒的响应时间等多项领先优势。在专家和消费者综合评测中,厦华平板电视的色彩、清晰度、亮度和对比度等各项指标均取得业界领先好成绩。
  【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 10月,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麦克奥迪集团有限公司、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柯达(厦门)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入选“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
  【第三届海峡两岸制造业信息化论坛】 11月10-11日,由科技部海峡交流中心和厦门市信息协会主办、厦门市科技局和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协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信息化论坛在厦门举办。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制造业信息化”的主题,就海峡两岸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发展方向、协同建设、有效管理和若干技术问题发表演讲并展开研讨。
  (黄颖许 长水等)
  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
  【概况】 2005年,市本级科技投入32350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总支出的3.92%。其中科技三项经费28054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总支出的3.40%。全市有15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计划立项,资助金额7541万元。年内,厦门如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欧达科仪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一“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基地”。全年市科技局报经市政府批准拨付市科技计划项目3批,共141项,资助经费5305万元,实际拨付5295万元。其中,重大产业科技项目12项,资助经费2340万元;自主创新项目47项,资助经费23.2万元;高校项目32项,资助经费350万元(实际拨付340万元);社会发展和软科学项目50项,资助经费303万元。此外,市科技局批准12项科研项目为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除了当年立项项目外,还批准予以滚动支持的科技项目4项,共668万元;验收合格准予拨付资助余额项目共4批47项,拨付资助余额742.4万元。
  【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丰硕】 2005年,厦门市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全年有152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计划,比上年增加44项;获得国家资助金额7541万元,比上年增加1025万元,增幅达15.73%。其中,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的立项数占申报数的78.57%,共立项33项,比上年增长83.33%。
  (孙笑东)
  科技成果与奖励
  【概况】 2005年,市科技局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以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科研水平提升,逐步建立新型科技成果管理新体系。全年共组织、主持科技成果鉴定84项、软科学评审4项、科技项目评审5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上的14项,国内领先水平53项,国内先进水平25项。办理登记科技成果项目112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1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27项。办理厦门地区上报省科技成果登记42项。完成2004年110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的编写、公报工作,并在“厦门科技信息网”上发布。
  对8名申报市科技重大贡献奖人员、115项申报市科技进步奖项目进行评审,共评出市科技重大贡献奖2人,市科技进步奖5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5项。有76个单位、414名科技人员获表彰。科技重大贡献奖的奖金额首次提高到50万元。此外,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推荐科学技术奖项目28项,有20个项目获奖。
  年内,全市通过年检的技术贸易机构245家,免年检的27家,撤销39家。新认定技术贸易机构62家,比上年增长44%。截至年底,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共计272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 全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519项,合同总金额86860.3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85578.07万元)。在合同认定登记中,技术开发合同759项,合同成交额26697.86万元;技术转让合同65项,合同成交额48219.27万元;技术咨询合同75项,合同成交额1132.93万元;技术服务合同797项,合同成交金额5475.1万元。
  【厦门科技成果网开通】 10月25日,厦门科技成果网(www.xmkjcg.gov.cn)举行开网仪式。至此,厦门市科技成果信息汇集、发布和推广转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建成。该平台包括信息集锦、科技成果、技术市场、科技人才4大类栏目,共收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千项。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了厦门市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厦门“十五”科技成果回顾展】 12月27日,由市科技局主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办的厦门市“十五”科技成果回顾展在海峡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示中心开幕。市领导洪碧玲等及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回顾展精选“十五”期间厦门市取得的具有较大影响的87项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其中,有厦华的“等离子、LCD电视机系列产品”,夏新的“3G系列手机产品”,华联电子的“LED系列产品应用”等。展期两个月,向市民免费开放。
  【认定15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年内,市科技局认定15项科技成果为厦门市2005年度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技术水平属国际先进以上水平的2项,国内领先水平8项,国内先进水平5项。项目大多数为企业自主开发,且自行实施转化,已有8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占认定项目数的53.3%。
  (姜艳红 苏惠珍等)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厦门火炬高新区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新设立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厦门大学科技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一批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开工建设或开始运营。
  【福建省首个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投入运营】 3月,厦门市首个由企业投资的孵化器—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位于海沧新阳工业区内,总投资约4亿元。建成后可入驻企业200家以上,可吸纳高级人才1000人、产业工人1万人以上、内外资30亿元。这是福建省唯一的知识产权转化基地。全部工程计划于2006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厦门市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5月29日,国家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厦门市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专门从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实验室,在深海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和海洋生物病毒研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研究优势,是国际上少数全面具备深海极端微生物研究能力的实验室,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
  【设立海外企业孵化器】 参见本书开发区栏目“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条目。
  【首家省市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0月8日,依托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厦门市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由福建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组建认定。这是厦门首家由科研院所改制建设的成果转化平台,也是首家省市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福建省混凝土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主要围绕材料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和服务工作。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计划】 12月19日,国家科技部批复同意将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2005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并给予500万元资助。该中心是厦门市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福建省医药领域内首个国家级工程中心。
  【厦大科技园晋级国家大学科技园】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首家科技项目监理公司成立】 12月,厦门市第一家信息工程与科技项目监理有限公司—老科偕信息工程与科技项目监理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市老科协与福建省巨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实体,市老科协的相关专家将通过这一平台为本市一些科技项目和信息工程项目进行后期监理,并评估项目的实效性和达标度,它填补了厦门市工程项目监理的一项空白。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厦成立】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厦门大学”相关条目。
  【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挂牌】 为加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年内,市政府批准建立厦门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以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基础,第一批聘用13位特约研究员。12月22日,中心正式挂牌。
  (陈君玉 郑秋华等)
  科技管理与服务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主动协助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率先在全国启用网上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符合企业研发规律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标准。对科技型企业实行跟踪管理。改进技术贸易机构认定、项目申报立项等程序,为企业提供方便。年内,全市有5个区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和海沧区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网上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启用】 5月27日,由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的“厦门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并正式在科技信息网上投入使用。今后凡向市科技局申请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均要通过该平台进行规范化的“信用评估”体系审核。这是市科技局以科技手段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一项新举措。经专家评审,该“信用评估”体系全国首创。
  【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标准】 7月20日,市科技局发布新的《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以取代2001年制定的认定条件和办法。新的认定标准重新划定高新技术范围,由原来的11类高新技术范围调整为15类,增加了食品安全、光电子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投资或服务领域。此外,还根据企业规模不同规定不同的研发投入比例要求,更符合企业研发规律。
  【确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8月5日,市计委、市科技局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发布了2005~2006年厦门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即电子信息、光电子、生物与新医药、软件、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科学仪器仪表产业。同时,对每一技术领域进行细化后,确定重点发展行业34个。
  【厦门市中小科技企业技术项目及企业产权推介会】 10月25日在海峡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示中心开幕。由市科技局主办。有138项科技成果和项目参加推介。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王钦敏,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叶重耕及厦、漳、泉等地市科技局领导出席开幕式。推介会历时5天,期间还举办市校合作等4场主题沙龙、厦门科技成果网开网仪式、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重点讲座等活动。共有1200多位来自厦、漳、泉的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和个人前往参观、洽谈。
  【市科技局与厦门建行签订合作协议】 10月26日下午,市科技局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按照“政府推荐、银行融资、全面服务、风险自担”的原则,签订《关于共同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年内,厦门建行在符合其贷款有关办法和规定的条件下对市科技局推荐的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和科技园区提供总额为50亿元的授信安排。
  (陈君玉等)
  科普宣传
  【科技活动周】 5月14~20日,以“科学、和谐、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05年厦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展开。14日上午,市领导洪碧玲、徐模、林明鑫、桂其明和500多名嘉宾参加活动周开幕式及科技自主创新报告会。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作题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科普报告。
  活动周期间,全市共组织重点活动项目179项。主要有“科普希望快车”捐赠和启动仪式、科普短信征集竞赛、参观大型珍稀恐龙化石展和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答题及电视大赛、国际物理年系列纪念活动和反邪教科普挂图、书画展以及百名科普志愿者、百场科普讲座进社区等。其中,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和研讨会257场,听众达2万多人次;各种形式科普展览29场,参观人数4.2万多人;各类培训班23期,培训3100多人次;组织科技下乡、科普赶集15场,参与科技人员400多人次,参与群众2.5万人次;科技知识竞赛11场,参与群众2.2万多人次;放映科普影视片56场,观众近4.2万人次;科普画廊展版展出6500延长米;组织各级科普志愿者1500多人次进社区开展生理、心理、医疗卫生、科技表演和科普广场活动。
  【“科普希望快车”开进农村】 年内,市科技局组织策划“科普希望快车”服务活动。“科普希望快车”由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捐赠的6120型大客车改装而成,车上配备有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20台笔记本电脑,并由厦门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免费提供无线上网设备、上网卡及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快车上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上网冲浪。由团市委和科技局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担任辅导员。
  在5月14~20日的科技活动周期间,“科普希望快车”每天开赴岛外偏远落后地区和贫困农村学校、外口小学开展电脑及网络知识的启蒙和普及教育,受益学生约300多人。10月开始,“科普希望快车”每周三天分片区下乡开展活动。截至年底,共培训学生3000人次,有104名学生由此掌握了电脑基础知识。
  【评选市“十佳”优秀科普短信】 5月18日,市科技局与厦门移动通讯公司在全市开展科普短信征集竞赛活动。活动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主题,向社会大众征集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易于传播的科普作品。共收到400多条短信作品,其中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江西、广东等省市的应征作品100多条。经评选,10条短信作品荣获“十佳”优秀科普短信,另有82条获优秀科普短信奖。
  【开展本土珍稀物种征集和保护活动】 5月,市科技局和厦门晚报社联合开展“寻找和保护本土珍稀物种”系列活动。活动以悬赏征集的方式,寻找闽南地区特有生物资源。活动历时近半年。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到产地第一线采访专家、种植户和知情人,了解珍稀本土物种的过去和现状,并进行系列报道。同时,邀请专家和相关部门对征集到的品种进行鉴定、分类,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活动促进了优秀本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黄慰萍 李根)
  科技交流与合作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继续拓展、深化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与重点理工高校的“市校合作”、与周边地区的“山海协作”,以及与境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北京“科博会”、“第二届渝洽会”等科技展会。同时,利用这些科技平台开展科技招商与推介。全年共组织9批33人次出国开展科技招商和科技交流活动。
  【’2005中国科学院院所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推介会】 8月14日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行。本届推介会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市科技局联合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国科控股董事长杨柏龄、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赵勤、国科控股总经理邓麦村以及中科院直接投资的近30家企业高层领导出席会议。厦门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家以及金融、投资界等有关人士近400人参加。市政府洪荻生副市长到会讲话。推介会上,中科院对股权社会化有关政策作了解读,并发布股权社会化项目154个。
  【大连海事大学成为厦门第五所“市校合作”高校】 10月25日,厦门市科技局与大连海事大学签订“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协议书。这是厦门开展“市校合作”以来签约的第五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已与厦门开展合作项目10余项。
  【市校合作科技项目对接会】 10月25日,由市科技局举办的市校合作项目对接会在厦门举行,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参会。会上,各高校推介了他们最具产业化前景、合作意愿强的科技项目以及各自在应用技术方面最具优势的领域。对接会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三角五方”科技合作取得成效】 2005年,市科技局根据厦门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要求,利用“三角五方”(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科技合作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周边地市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年内,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与漳州、龙岩等地签订合作协议。截至年底,全市共有40多个项目在实施中。
  【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10月12~18日,以叶重耕副市长为团长,市计委、市经发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外资局、市贸发局、火炬高新区等有关领导参加的厦门市政府代表团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厦门市参展企业30家,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金额210万美元;虹鹭钨钼公司展示的“无焊接25kgp5.5mm钼轧制圆盘条”获优秀产品奖,厦门市代表团获优秀组织奖。交易会期间,厦门市代表团还举办“两区一园”推介会,向参会宾客介绍了厦门市产业规划布局、优惠政策以及翔安火炬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软件园二期的建设和规划。
  【组织申报和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年内,市科技局组织厦门养生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科技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其“重组戊肝疫苗策略研究”项目获立项并得到90万元资金资助;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植物反应器生产虎纹镇痛肽等蛋白技术体系的建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建立“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产业联盟”】 7月3~5日,厦门市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协会和台北县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共同在厦门签署“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产业联盟”章程,选出联盟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和理事55人,其中来自台北26人,厦门29人。台湾台中、新竹、宜兰3城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11人列席会议,科技部海峡中心、省科技厅、市台办、市经发局、市人事局、市外资局、市计委、市贸发局、厦门海关等部门相关领导参加联盟交流与合作研讨活动。至年底,联盟在科技人才培训、职业测评方面取得较好进展,邀请台湾人才培训和测评专家来厦举办两场讲座;由两岸网络公司策划的“产品在线橱窗展示”合作项目已完成初步方案和设计规划;台湾数码产品周展示活动在沟通协调中。
  (邱晓晖等)
  专利管理
  【概况】 2005年,市知识产权局按照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发挥知识产权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执法力度,4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全年共依法调处专利侵权纠纷24起。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专利申请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796件,专利授权量1537件,专利代理申请量3985件,专利代理授权量2821件。年内,市知识产权局被市整规办评为"2005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
  【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执法行动】 2005年,市知识产权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和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厦门市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局工作职责,制定《厦门市知识产权局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具体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全年共依法调处专利侵权纠纷24起,除当事人提出无效宣告依法中止审理的之外,均已结案;监督检查商场、超市、大卖场等营业场所14次,出动执法人员66人次,检查商品14000余种,并责令改正专利市场中不规范的专利标记;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在厦门食品药品领域开展专利违法行为自查行动,给350余家商场、药店和大型批发市场下发《带有专利标记的食品药品调查登记表》,并进行回收、检索与统计,在食品药品领域营造专利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统筹协调作用】 2005年,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已发展成为由20个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构。该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挂靠市知识产权局,并由该局负责日常性工作。年内,市政府将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划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年内,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针对盗版、假冒驰名商标和冒充专利等不法行为进行了8次联合执法行动,在社会上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声势,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 (1)积极推动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发展,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实施。(2)组织本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专利代理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外观审查部审查员进行业务沟通与探讨。(3)组织企业参加旁听专利无效复审案件的审理及专利侵权判定知识讲座,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4)组织本市专利试点企业参加在大连举办的高交会。(5)推荐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一种传送车辆的卫星定位数据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第九届专利奖。年内由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报送的“夏新DV手机A660”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央电视台共同推出的《CCTV2005创新盛典》中,获“最佳自主创新设计奖”;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三达膜(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和环维(集团)有限公司六家企业进入省第二批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
  【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 2005年,厦门市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快速攀升。(1)专利申请量。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796件,比上年的2070件增长35.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9件,比上年的289件增长41.5%;实用新型专利1146件,比上年的715件增长60.3%;外观设计专利1241件,比上年的1066件增长16.4%。截至12月31日,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1409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14件,实用新型专利5556件,外观设计专利7027件。(2)专利授权量。全市专利授权量1537件,比上年的1419件增长8.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8件,比上年的52件增长69.2%;实用新型专利611件,比上年的671件增长-8.9%;外观设计专利838件,比上年的696件增长20.4%。截至12月31日,全市专利授权量累计9613件,其中发明专利270件,实用新型专利3785件,外观设计专利5558件。(3)专利代理申请量。全市专利代理申请量3985件,比上年的3861件增长3.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89件,比增35.5%;实用新型专利1681件,比增18.2%;外观设计专利1815件,比增-12.7%。截至12月31日,全市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3种专利代理申请量累计22566件。(4)专利代理授权量。全市专利代理授权量2821件,比上年的3157件增长-10.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6件,比上年增长23.3%;实用新型专利1253件,比上年增长-2.3%;外观设计专利1462件,比上年增长-18.2%。截至12月31日,全市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三种专利代理授权量累计17406件。
  2005年,厦门企事业单位申请PCT专利91件,比上年增长122%。申请PCT专利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申请专利的类型涉及电子、家具和化工等行业。申请PCT专利量的剧增,说明厦门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将为厦门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1985年4月我国实施专利制度以来至2005年12月31日,厦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累计为14097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9583件。
  【通联工作再创佳绩】 2005年,市知识产权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发表文章20多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内部刊物《专利动态》、国家知识产权网、福建省知识产权网、《福建科技报》、《厦门政务信息》、《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广播电台、《厦门科技信息》等新闻媒体发表稿件80多篇,出版《厦门知识产权》12期,每期550份。厦门通联站连续三年被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评为“优秀站”和“优秀发行工作站”,市知识产权局徐文东局长被评为“优秀站长”,局办公室洪烟庆、陈金琼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开展专利课题调研】 一是与市统计局、统计协会配合,开展“专利统计指标体系分析”调研。调研通过对全市大、中企业(包括独资、合资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专利交易量、专利交易额、专利产品创造的工业销售产值、研发项目、检索专利文献等指标,以及对企业的专利纠纷、专利维权与建立专利工作机构、规章制度、投入的经费等进行统计与分析,基本掌握了全市知识产权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二是与厦门大学配合,开展“厦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调研。通过制定纲要,为厦门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好前期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4月1~26日,市知识产权局配合市整规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1)首次发布上一年度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2)进行知识产权宣传咨询。配合市整规办和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在厦门SM城市广场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咨询活动,共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2300份,并组织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群众签名活动;(3)开展知识产权有奖知识竞赛。在全市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组织有7500多人参与的“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有奖知识大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4)走访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状况和难题,为企业进行保护知识产权培训、研讨和讲座,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有效地打击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增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外交流】 9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到厦门市知识产权局访问,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制建设、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及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交流了各自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座谈研讨;与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负责人就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开展交流;选派有关人员到欧洲及台湾地区开展知识产权以及循环经济工作交流。
  【专利代理中介服务质量有新提高】 至12月31日,厦门共有专利代理中介机构5家,其中涉外专利代理机构2家。全市共有专利代理人38名。各代理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利代理规定开展工作,全年共代理国内专利申请3985件,代理申请PCT专利91件。在为专利申请人做好专利申请代理工作的同时,各专利代理机构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专利信息、专利查询等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和培训。
  【加大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9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前夕,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组织3次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深入商场进行检查,净化知识产权产品市场。“九八”期间,由省、市两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展馆设立保护知识产权咨询投诉台,并开通热线电话与网络,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同时,与省、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加强馆内巡查,依法查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APEC知识产权高级研讨会在厦召开】 9月7~8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市知识产权局承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知识产权高级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APEC经济体、APEC知识产权工作组、经合组织(OECD)、有关国家驻华使馆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地方保护知识产权办公室、企业、商会的代表、专家共130余人参会。会议重点围绕“成员经济体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最新进展”、“反仿冒与盗版—亚太区域的合作和发展”和“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三个专题进行研讨。研讨会加强了厦门与APEC成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全球保护知识产权的合作平台。
  【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交流】 一是与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共同发起建立闽粤两省沿海城市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并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11月15-17日,在广州召开粤闽两省沿海城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为闽粤两省区域间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及工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强省内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交流工作。与福州、泉州等城市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完善执法案件移送、协作、委托调查制度,强化知识产权案件的协办力度,提高办案效率。
  【设立“专利保护专家咨询组”】 12月26日,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专利保护专家咨询组。该咨询组由22位法律、机械、电子、生物等业界的教授、学者和高级工程师组成,其主要职责:一是为市知识产权局在制定专利保护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立项建议方面提供咨询意见和可行性建议;二是为市知识产权局在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三是为市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执法工作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协调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专利保护专家咨询组”的建立,进一步加大了厦门的专利保护力度,提高了厦门办理专利侵权案件的效率与水平。
  (洪烟庆 陈金琼)
  地震监测
  【概况】 2005年,市地震局围绕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地震监测网点分布更趋合理。加强监测队伍业务学习,监测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全社会防灾体系。年内,市地震科普基地被评定为全国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一名。
  【地震监测设施更趋完善】 (1)市地震重点防御区工程(地震活动断层勘探)通过由中科院院士马宗晋等组成的专家组审定。该工程由厦门市政府与省政府共投入560万元建成,是市防震减灾重要基础性建设。年内,通过地震活动断层勘探,首次查明厦门市地质断裂的分布、产状和活动性,为本市长远规划及大型工程场地的选址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2)市地震监测网络增添新的观测手段。首个深达百米的水位自记远程传输专用观测井通过省地震局组织的专家组审定。该井孔隔水良好,抗干扰能力强,达到地震前兆水位观测井设计的规范要求。投入运行后,资料详实可靠;(3)针对空间电磁环境干扰日益严重、市地震遥测台网个别子台时有出现误码中断等现象,市地震局进行电磁干扰分析识别,并对子台传输参数作调整,使误码中断现象明显减少。
  【地震活动】 2005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与上年相比,均明显回落,厦门市数字化遥测台网共记录到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183次,比上年减少143次。其中≥2.0地震79次。最大震级为8月9日发生在晋江海域的3.6级地震。
  【地震监测网点分布更加合理】 2005年,由市政府每年投入近30万元加密的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日趋合理。至年底,全市拥有水准网400公里,重力网13个测点,地磁网19个测点,跨断层水位2个场地,电磁波观测2个测点,强震观测网5个测点,地震遥测网孔径83公里5个测点,深井水位及温泉水氯各1个测点。此外,还有省地震局在厦门地震台设置的倾斜仪、水平摆、垂直摆、GPS测项,这些监测网点设置形成了东南沿海城市中监测手段密度最高的地震监测网。合理的地震监测网点,为保障特区社会安定及监测地震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地震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2005年,市地震局组织12名地震监测人员外出技术学习。其中,8人赴美国和英国参加监测技术交流培训,4人赴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地震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完善政府防灾职能】 (1)进一步健全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市级领导指挥机制。5月,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会议,传达落实全国地震局长工作会议精神,并在全市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和部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对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作了调整。(2)重新修订市地震局内部应急运作预案。预案对应急工作时间进程,震情应急条件下市分管领导的信息传递和运作程序做了相应规定。同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本市行政区划重整后各区和相关部门对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汇编,这是福建省最新的市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汇编,也是处置经济社会突发情况工作预案的配套工作预案,使政府防灾职能进一步科学规范化。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2005年,市地震局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台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全年举办各类地震科普讲座52场,参加人数8000人次;参观科普基地36批、4000人次,宣传群众15500人;对科普宣传较薄弱的地区下发地震宣传小册8万册;组织首届台商子女地震夏令营,获得在厦台商好评;选派4人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震研习(夏令营)活动。此外,还制作《厦门市地球科学宣传普及基地》及《首届台商子女夏令营》等两部宣传录像片。年内,市地震科普基地被评定为全国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
  【制定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 年内,市地震局在广泛征集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4次修订,完成厦门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强调了诸如高速列车、煤气、电力等地震预警系统硬件设施的研制和特区民众减灾防灾素质的提高,以及以社区为单位的全社会防灾体系的建立,为“十一五”期间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应对社会突发灾害防御技术体系。
  【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全社会防灾体系】 5月10日,市地震局在全市6个区统一组织社区灾害救援志愿者演练(简称“五一〇”演练)。至年底,全市已接受正规培训的志愿者达388人;确定白鹭洲等10个公园为首批灾害避难场所,并结合“五一〇”演练进行有数千人参加的避难场所疏散与救护演练。以社区为单位的全社会防灾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使灾害在发生的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内能够得到本社区志愿者积极有效的救援,以使灾害损失降至最小。(蔡欣欣)
  科研院所
  国家海洋三所
  【概况】 2005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实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经费总收入近7000万元,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4500万元目标。横向任务经费收入突破200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入突破2000万元。新签科研项目合同78项,合同金额5740万元,实际到款4300多万元;新签横向服务项目、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145项,合同额3871万元,实际到款2600多万元。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和调查项目200多项,已完成项目(课题)结题、验收(鉴定)83项,成果登记15项;发表论文124篇(外文37篇),其中SCI收录29篇;评出所科技进步奖4项,获局科技成果创新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14项。荣获国家海洋局先进集体称号,章晓波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陈建宁获“中央国家机关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制定改革方案。按照国家海洋局制定的“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妥善分流、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二是内部机构调整。大幅度调整内部机构,对后勤部门及所属企业进行清理、归并和整合。科研部门从12个调整到7个,管理部门从7个调整到4个,门卫值班、绿化等后勤工作委托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实施服务;三是推行人员竞聘上岗。邀请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和相关高校、局属单位等22位专家组成“研究员(工程技术带头人)遴选委员会”,遴选推荐研究员级人选,并分别组织实施非营利编制副高级、中初级以及任务聘用科技人员、管理及辅助部门工作人员公开竞聘会;四是实施全员聘用制。与通过竞聘获得上岗资格的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进入非营利性固定岗位的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6%,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中青年科研人员的63%,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在1999年试行科技体制改革时制定的分配政策基础上,结合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修订工资分配办法,实行“档案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模式,以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调动了骨干人员的积极性;六是妥善分流人员。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落实分流措施,除任务聘用人员外,与46名分流人员签订“提前离岗合同书”。8月,海洋三所改革自评估报告通过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部门验收,改革阶段性工作基本完成。
  【新签国家专项与国家科技重点项目19项】 2005年,海洋三所新签订国家973子课题“海洋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的评估”、863“对虾抗病功能基因的应用研究”、863“福建示范区潜标浮标监测系统”、908专项“ST06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等各类国家专项15项,总经费4211万元;新签订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内湾原发型赤潮预警理化指标体系研究”、“台湾海峡大气污染物的输入及海洋生态效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纯度河豚毒素一类戒毒新药研究与开发”及科技部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船载海—气CO2观测系统的升级改造研究”等4项国家科技重点项目,总经费265万元。
  【国家基金申请项目创历史新高】 年内,海洋三所章晓波研究员申报的“对虾抗病毒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00万元,这是国家海洋局系统首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获得国家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白令海与西北冰洋碳通量及其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1项,面上项目“海洋高温嗜菌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等5项,各类项目资助总额399万元,创下海洋三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项目数量及经费总额的历史新高。
  【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5年,海洋三所在生物工程科学、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极地科学考察、SAR卫星资料利用、海洋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共执行外事项目28项39人次。其中,派出项目18项24人次(工作访问2项2人次、科学考察6项9人次、国际会议7项10人次、学术交流2项2人次、其他1项1人次),接待项目10项15人次(合作研究3项5人次、学术交流3项5人次、考察访问4项5人次)。
  【科技开发与服务取得突破】 2005年,海洋三所加大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地方海洋管理与经济建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有效组织“大唐宁德核电项目”、 “厦门公铁大桥”、“漳州人工岛屿可行性研究”、“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的投标工作。承担并完成技术服务项目180多项。主要有“大唐宁德核电项目全潮海洋水文观测及分析”、“厦门港航道扩建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规划研究”、“厦门港航道扩建工程环评”、“浦明钢铁1200万吨钢铁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杏林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福炼一体化项目污水排海管道海上路由调查”、“广西白龙核电厂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建站”、“国电福州江阴电厂工程临时倾倒区选划”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转化与产业开发初显实效】 一是“高纯(无钠、钾)葡糖胺基硫酸盐”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在完成中试技术研究后得到转化。葡糖胺基硫酸盐原料的生产技术已由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技术转让费120万元;二是为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优化厦门市淡水资源结构,加速厦门市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受厦门市政府委托,编制2005年厦门市重大策划项目——《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该《规划》是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中的工作指导和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随后又受市政府委托启动“厦门市翔安区海水冲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拟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三是多方筹集成果转化资金,推动产业化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向科技部、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部门申请成果转化资金。至年底,己争取到“厦门市遗传育种中心预可行性研究”、“厦门市翔安区海水冲厕示范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河豚毒素高纯单体一类戒毒新药研究与开发”、“水产生物药用材料高纯鱼鳞胶原蛋白的研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技术”、“基因工程抗菌肽的高效表达及开发研究”和“海一气多参数综合分析仪的研制”等项目的成果转化经费约200余万元。
  【海洋三所第一届青年海洋科学研讨会】 1月19日召开,近1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所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领导到会祝贺。研讨会共收到青年科技工作者论文102篇,涉及海洋生物基因技术、微生物学、海水化学、海洋遥感、声学、水动力模型、生态模型、海洋工程地质科学、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规划、技术、科学研究,以及海洋经济、海洋科学发展等领域。经评审,从中评出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2篇,二等奖18篇,向所长基金推荐资助课题4项。研讨会上,徐洵院士和李立、陈立奇、周秋麟研究员作“海洋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海洋与全球变化”、“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生物海洋科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专题学术报告。研讨会的召开,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研究,活跃学术气氛,以及为青年学术骨干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微生物工程开发水葫芦资源的饲料加工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1月,由海洋三所承担的“微生物工程开发水葫芦资源的饲料加工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通过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会上,专家们建议加快该项成果的转化,以推广水葫芦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使之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项目是2002年度厦门市科技资助项目,以水葫芦的污染治理和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进行水葫芦的生物学调查、营养学研究和污染物的测定。同时运用固体发酵技术筛选出高效微生物菌种,开发出了富有营养价值的畜牧和水产养殖微生物发酵饲料产品。
  【“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调查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2月,由海洋三所承担的“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该项目于2000年9月经厦门市科技局批准立项。在近3年时间里,科技人员根据厦门海域环境特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对海域内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港口水域环境、养殖海域环境质量、赤潮多发区、重点陆源排污口等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取得的大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厦门海域主要环境要素的时空季节变化、分布状况等,客观准确地评价了厦门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同时,根据近20年来厦门海域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确定了合理的海洋预警戒值。此外,该项研究还建立了厦门港湾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警预报的多参数综合评价系统和港口溢油与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的应急监测、快速评价技术。凭借此系统和技术,可发现厦门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对其做出预警;可对海域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即时监测,掌握第一时间资料,并对事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对检验厦门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反馈宏观管理信息、完善厦门海洋环境质量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国内首次根据海洋功能区开展的海洋环境质量预警预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年内,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厦门水产研究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海洋三所海洋监测技术中心等科研与管理部门采纳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4月,“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验收。该项目以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做支持,并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总投资850万人民币。通过添置德国赛多利斯集团贝朗国际生物工程系统公司提供的中试开发平台的发酵设备,在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多功能、模块化、开放式的发酵系统。该平台可普遍用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微生物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放大及测试,是二级中试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生产工艺与菌种的验证的理想工具。投入使用后,每年能满足生物技术产业的多种要求,包括提供5~10种基因工程菌株专利;能进行5~10种基因工程产品从实验室规模到中试规模的放大设计并提供专利;能进行50次左右100升规模发酵,即至少可放大至吨级规模的生产能力;能生产4~5种基因工程药物或2~3种基因工程工业用酶。此外,每年还能提供3~4个月时间的对外服务。
  【五位海洋科学家参加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 4月2日起,海洋三所5位海洋科学家分三批参加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任务。本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
  【“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制备工艺中试”项目通过鉴定】 5月,厦门市科技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海洋三所重大科技项目“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制备工艺中试”进行技术成果鉴定。专家评议认为:该项研究采用硫酸直接降解、渗析膜脱酸的制备工艺为国内外首创。该中试项目解决了产业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问题,为规模化生产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创造了必要条件,基本建成具备年产3吨高纯氨基葡萄糖硫酸盐生产能力的中试规模生产线。产品经厦门市产品质量检验所检测,纯度达到98%以上,整体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厦门市科技局下达的合同指标。
  【“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通过验收】 9月,由海洋三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的“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项目在厦门通过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十五”期间,“深海高压、厌氧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及利用”项目被确定为中国大洋协会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子项目重点课题。该项目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美、法等国的经验,研制出了一台有特色的深海环境模拟和厌氧培养装置,包括精确温控系统、保温耐压培养装置和加压装置,能使深海样品经过快速减压、重新升压步骤,在实验室内恢复模拟深海极端环境,满足了陆地上实验室深海耐压菌和陆源热液区样品的研究需要,同时还可开展样品全程保温保压稀释培育系统在无菌情况下的样品连续稀释和培养的研制工作。该套系统经实践应用证明其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及实用性。
  【《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9月,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海洋三所制定的《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简称《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是国内出台的第一部城市海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规划》涉及的海水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冲厕)等,主要分析了厦门淡水资源状况、海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厦门海水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及发展目标。同时,就厦门海水综合利用的发展重点、保障措施、战略统筹,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构筑海水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海水利用标准和法规体系,大力扶持和促进海水利用发展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
  【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展南北极和台湾海峡西海域研究】 9月23日,海洋三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就合作开展南北极和台湾海峡西海域科学研究达成协议,协议签字仪式在厦门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管理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相互沟通,积极开展学术、信息资料的交换;合作开展南北极地区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由重点实验室负责现场样品采集、保存,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负责样品分析、数据订正和处理,其数据和研究成果共享;为开展POPs的分析,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负责对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研究生进行POPs分析技术培训,重点实验室负责对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技术人员和研究生进行铅—210年代鉴定技术培训;在双方协作基础上,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可以根据合作研究课题的需要选派有关人员赴南北极现场采样。(陈玉荣)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概况】 2005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简称省亚植所)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溶入厦门市创新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格局,开拓创新思路,调整研发方向与发展模式。启动建设“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计划,为闽台花卉产业技术交流和厦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商务、技术和信息的全面技术支撑。
  全年结转课题12项,其中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夕阳红基金1项。新增课题5项,其中“马来西亚番木瓜优良新品种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标本科普基地建设”获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资助立项,“福建主要兰花真菌性病害鉴定”、“蝴蝶兰低温催花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研究”和“龙眼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分布特点与耐性研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年内,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科技攻关项目“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上的应用”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学报级论文1篇,参加学术交流论文2篇,一般期刊论文7篇;一人在《福建南亚热带作物产品生产与营销》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完成部分章节编著。
  【“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通过省级鉴定】 5月,由省亚植所承担的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海峡两岸主要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与开发利用”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在引种驯化研究方面较为系统,在品种推广和技术转化方面较为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意义,整体研究在同类相关研究成果中处于领先水平,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亚热带经济作物品种资源可持续开发与推广”通过结题验收】 10月,省亚植所承担的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亚热带经济作物品种资源可持续开发与推广”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结题验收。该项目完善了科学引种和种苗繁育管理体系,建立了沟通两岸学术交流的渠道,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拓园林绿化工程】 年内,省亚植所完成园林绿化工程量40多万元,主要有白鹭洲绿化改造、邵武人民广场绿化工程、源通中心绿化工程、筼筜湖绿化改造工程、金山花园绿化工程等。其中,白鹭洲绿化改造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同时,完成大量市政道路节日美化以及洒店和办公场所的摆花业务,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绿化美化厦门城区做出贡献。
  【启动“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建设计划】 年内,由厦门市湖里区政府与省亚植所联合共建的“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建设计划纳入由市林业局主持的“依托航空港发展厦门花卉产业”项目规划。该计划主要利用省亚植所现有的研发条件、技术力量和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建设1个研发公共平台、1个交流培训中心、5个技术展示区、1个企业营运中心和1个技术信息网站,在该所230亩地块内实现花卉新品种研发、闽台花卉产业技术交流培训和外向型花卉企业集中营运三项主要功能。至年底,已开展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规划建设“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中心”】 2005年,省亚植所规划建设“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中心”。该中心位于“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内,由厦门市科技局与省亚植所联合共建。主要通过建立花卉种苗研发公共平台与数控育苗基地,从事花卉品种自主创新、种苗标准化技术研发与种苗产业化,形成闽台花卉种苗和技术集散与推广基地,建成花卉种苗业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花卉业的品种与技术创新提供研发平台,为厦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刘志成)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概况】 200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建设“海上福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确立学科带头人,树立正确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团结拼搏的科研团队精神,拓展科技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了良好的科研业绩。全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1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8项,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项目63项。全年科研、检测和横向服务经费600多万元。新立项的22个项目均投入实施,其延续项目全部按合同计划开展工作。“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在养殖设施保护上的应用研究”、“新型升降式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研究”、“大黄鱼三倍体育种技术研究”、“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灾害测报研究”4个项目分别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福建海区配额捕捞管理的研究”、“福建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3项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厦门市休闲渔排建造技术规范”和“同安湾、大嶝海域水产养殖规划”等3个项目通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评审;“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南方海区牙鲆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双斑东方鲀放流苗种培育”等11个项目已进行阶段性现场验收。
  年内,“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方海区牙鲆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水活鱼运输装置研制”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所2004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中,有50篇科技论文(专著)获奖,其中论文一等奖7篇,二等奖42篇。全年全所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多篇。
  【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通过评审论证】 3月,省水产研究所承建的“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接受农业部专家评审组的严格考核,以全部考核项目44A、4B、无C项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授权认可评审。5月,农业部发布公告,批准该中心可对外开展业务。至年底,中心的监测检验工作运行有序,完成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各项监测检验任务,并承接社会企业和个人委托的检测业务近20项。
  【水产太空育种搭载试验成功】 8月2日,我国第二十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随卫星搭载了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4种水产样品,其中包括厦门盛产的坛紫菜和丰年虫。卫星在太空停留27天后于29日返回地面。搭载的水产动植物样本均获存活,有的还繁育出下一代。这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水产动植物航天卫星搭载试验,也是我国水产品首次实现太空育种。9月15日,省水产研究所又将13种水产动植物种苗和休眠卵样本随第二十二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进行试验。历经18天太空漫游后返回地面。在后续试验中,科技人员已经观察到水产样本产生了子代个体大、平均生长期缩短等优良变异。此次太空水产育种研究取得的突破,将成为省水产所水产养殖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水产养殖病害在线诊断与咨询系统研制成功】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与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海洋与渔业局信息中心联合研制的水产养殖病害在线诊断与咨询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依托省水产病害研究技术力量,汇集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病害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开展水产养殖病害自助诊断、电子答疑及远程诊断等技术服务。至年底,已收集水产养殖病害200余种,图片资料1000多张,从病症、病原病理、流行病学到防治方法,力求详尽,可适合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该系统的开发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也是省水产研究所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一个新尝试。
  【休闲渔业进入实质性研究】 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年内,省水产研究所成立“休闲渔业研究室”,并接受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委托,制定《厦门市休闲渔排建造技术规范》,并通过专家评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范的制定对休闲渔排的建造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厦门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全省乃至全国的休闲渔业亦具有参考价值。
  【孔雀石绿残留检测技术位居行业前茅】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迅速启用已有的储备技术,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鱼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残留量,其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符合国际上对孔雀石绿和其毒性较大代谢物残留的控制要求,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全年共承担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近300批次,并及时提供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实施孔雀石绿专项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10月,首次跨行业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能力验证,取得好成绩。
  【织纹螺毒素研究】 年内,省水产研究所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生物实验法和目前较为先进的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等方法,开展织纹螺安全食用预警预报工作。通过监测省内织纹螺产地以及历年织纹螺中毒多发地,包括宁德、罗源、霞浦、福安、莆田、泉州、厦门等海区以及对市场样品的分析,初步确认福建省的织纹螺根据其毒性分为三类:无毒织纹螺如西格织纹螺;有毒织纹螺如光织纹螺,含有剧毒河鲀毒素;还有一类比较复杂,时而无毒,时而有毒。织纹螺毒素研究为百姓建立了一道食用安全屏障。(黄培民)
  福建海洋研究所
  【概况】 2005年,福建海洋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服务福建海洋经济建设和政府海洋管理。全年全所新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53项,项目总合同金额815.74万元,创历年最好成绩。年内,杨顺良研究员获厦门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2~2004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阮五崎研究员、郭允谋研究员入选本届市政府海洋专家组;阮五崎研究员任市政府海洋专家组组长;在省科技厅召开的“全省科技系统政务工作会议”上,海洋研究所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省科技厅系统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科研管理科长、副研究馆员张影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省科技厅系统档案先进工作者”。
  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中心,结合全省海洋管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承担接受“福建海洋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福建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福建省海域行政区划系列图”、“福建省海域堪界研究”、“福建省渔港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泉州市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等专项工作,促进全省海洋管理工作的发展。积极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承担8个沿海城市的用海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任务17项。充分发挥“延平2号”海洋科考船的海洋调查优势,努力构筑以台湾海峡和南海区域海洋研究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为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海洋科研提供服务。积极拓展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全年承担完成“国家903专项地质调查”、“973赤潮研究”、“福建863示范区浮标施放”等国家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12个航次海上调查任务,航程9320海里,海上工作日115天。
  发挥海洋环境监测的特长和全所“实验室计量认证”的优势,积极为地方及厦门市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服务,承担接受“厦门市同安湾海域使用规划”、“厦门市半封闭海湾(西海域、同安湾)海域面积总量控制研究”、“福建省重点排污口监测”、“厦门市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九龙江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等多个项目。
  【“厦门大黄鱼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1月,由福建海洋研究所张钒研究员和海化室承担的“厦门大黄鱼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主持召开的专家验收。近年来,在大黄鱼养殖业中,因饲料大量投放,造成水质污染及大黄鱼品质欠佳,养殖效益下滑等问题日益突显。通过该项目的示范和养殖经验的推广,可为养殖户诊断、防治大黄鱼疾病,促进厦门及周边地区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南美白对虾SPF亲虾培育复壮”项目通过验收】 1月25日,福建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主任陈岚主持的厦门市重点科技项目“南美白对虾SPF(无特定病毒)亲虾培育复壮”项目通过由市科技局主持的验收评审。该项目通过引进美国夏威夷南美白对虾SPF亲虾在国内保育和培育出经检测确定SPF下一代南美白对虾亲虾,为养殖户提供健康白对虾亲种。同时,其研究开发的南美白对虾亲虾培养技术,可保证育苗业健康发展。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稿)通过省级评审并获省政府通过】 2月2日,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杨顺良研究员承担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稿)通过由省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主持的评审。评审小组认为:该修订稿严格按照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相关技术规程编制,区划指导原则明确,技术路线可行,基础资料丰富,编制依据充分,功能区定位合理,区划成果系统、文字内容完整、图件清晰规范、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区划成果符合《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求》和福建省省情,达到国内同类海洋功能区划先进水平。2月17日,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该修订稿,并同意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举办“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 10月16日至11月8日,福建海洋研究所成功承办国家商务部2005年“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这是我国援外培训项目的第一个国家海洋技术培训项目,也是福建省第一次承担海洋技术国际培训项目。来自阿曼、朝鲜等亚非发展中国家的34名学员参加培训并获中国商务部签发的培训证书。培训班主要培训和交流有关鲍鱼、对虾等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中国海水养殖概况》、《海水养殖鱼类土池育苗技术》、《石斑鱼育苗及养殖技术》、《鲍鱼养殖模式与多倍体育苗技术》、《海水养殖病害的发生及控制技术》、《全鲻鱼培育的研究及应用》等课程,听取“海洋生物基因库”、“海底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人类与海洋”等知识讲座,参观考察东山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场,学习网箱养殖和围海养殖技术,还与海水养殖技术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探讨。经过培训学习,学员们基本掌握了海水养殖的知识和技术。
  【“互花米草化学防除药剂筛选及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12月14日,由海洋研究所生物研究室主任吕小梅副研究员承担的”互花米草化学防除药剂筛选及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通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主持的评审验收。该项目通过多种药防除试验比较,筛选出效果好、有效期长、用量少、低残留、安全性高的能够根除互花米草的药物,同时对药物防除的实验区生态监测、评价药物防除的生态影响,提出施药适期、剂量及用药方法,为厦门海域互花米草防治和生态恢复,保护厦门滩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互花米草是我国于上世纪60~80年代从英美等国引进的用于保护滩涂的植物。互花米草的引进和大面积种植对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抵御风浪、保护滩涂、促淤造陆起到重要作用,并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近年来,互花米草侵占养殖滩涂,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促使滩涂快速淤积,改变河口潮间带地形,抬高潮间带高程,影响潮间带水流和河口泄洪。互花米草已成了害草,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灾害。该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剂防除互花米草是可行的,使用的药剂对海洋生物没有发现毒害作用,配方药物对互花米草的灭除效果明显,药物处理区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未发现明显变化,滩涂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生物体内未发现药物残留。(林义)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