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445
颗粒名称: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33
页码: 364-3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福建省厦门市群众团体发展情况,包括市总工会、共青团厦门市委、市妇联、市老龄委、市关工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红十字会、市科协、市侨联、市合联、市金联、市残联等几方面情况。
关键词: 群众组织 团体 厦门市

内容

市总工会
  【概况】 2005年,是厦门市工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一年。市各级工会围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大局,贯彻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工作,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为厦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工会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一是工会组建工作富有成效。年初,市总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将“组建数、发展会员数、目标责任管理、保障制度与措施、规范化建设、创新工作”纳入了考核的主要内容,提升了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注意建立工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会议并下发文件,把“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和党的建设“三级联创”重要考核内容。年内全市共组建基层工会702家,发展会员43578名。二是重点难点工作有所突破。不断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尤其是外资、民营和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的力度。以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工会组建为标志,跨国公司工会组建工作取得新进展。三是规范化建设有所加强。分别在海沧、思明召开“各区工会工作研讨会”和“全市镇街、村居(社区)经验交流暨现场会”,推动镇街、社区和非公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各产业工会以规范基层工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工会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建家为载体,不断夯实基础。全市“职工之家”的创建取得新成果。有3个工会委员会、3个分会(工会小组)分别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称号;12个职工之家、15个职工小家分别获得全省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称号;6家非公企业获得省“双爱双评”先进单位称号。一批优秀工会工作者、热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党政领导和优秀职工之友分别得到省总表彰。
  2.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一是源头参与和机制建设有新的发展。积极推动厦门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和社保基金监督机制的完善;参与《厦门市住房公积金若干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乘坐规定》等立法和政策的制定研讨;通过工会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职工普遍关心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职工教育,以及工会法、劳动法执法检查等问题提交议案和提案。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集体合同情况检查活动,通过三方联席会议继续推动集体合同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调整充实厂务公开工作协调小组,发挥牵头单位作用,以市“反腐办”名义下发《暂行办法》,强化对违反厂务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校务公开工作抓得比较扎实。重视企业职代会作用的发挥,抓住国企改制的热点,参与改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和经济利益。二是法规培训和平台建设得到加强。结合《厦门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的出台、《福建省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的修订等,及时举办有基层工会干部和企业人事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各级工会组织通过编印法规手册、宣传卡片等,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并多形式地举办工伤保险、事故预防、劳动保护、女职工特殊权益维护等内容的培训。市总机关实施了干部值班接待来电、来访制度。整合职工帮扶中心的资源,改进“12351”职工热线的工作机制,完善其咨询、投诉的功能,年内已接来电2331人次、来访592人次。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站及各区工会的法律援助站相继挂牌成立,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途径。三是权益维护和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大力推广“一法三卡”。各级工会深入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指导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设施,参与26起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充分发挥女职工维权热线和维权信箱在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方面积极作用。在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共协助追讨欠薪5289万元,涉及职工48559人。其中,农民工9959人,1714万元。通过组织外来员工春节围炉、五一看厦门、中秋联谊会,为外来员工办理植物园优惠卡、举办“情系脚手架”征文比赛等活动,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影响。
  3.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有新成效。一是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成果。广泛开展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共评选出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项目100个,市“职工创新示范岗”6个,市“职工创新能手”30人。选送了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78项参与全省评选,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3项。二是职工技术比赛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开始向非公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延伸。先后举办了电焊工、钳工、POS机操作等全市性、行业性的比赛共26项,有35653名职工参加。同时选拔了126名优秀选手分别参加11个工种的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有4个项目获得个人第一名,有30人获得“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本市荣获大赛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单位称号。二是劳模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评选、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年内,全市推选全国劳模8名,评选市劳模148名。通过广泛宣传劳模事迹和组织劳模事迹报告会、落实劳模疗休养及各项待遇、开展劳模义诊等活动,塑造工人阶级的形象,倡导劳动光荣的理念,调动和鼓舞广大职工投身特区建设与改革的热情。三是职工素质教育主题鲜明。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女职工自我成才达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职工素质教育。不断改进女职工周末学校教与学的质量,联合厦门日报社举办“创争”专题论坛,积极开展“家庭与事业”征文比赛、安全卫生消防知识普及教育等系列活动,职工素质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
  4.工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一是尝试宣传新方式。在厦广新闻台设立“工会是我家”栏目,全年播出43期。与厦门日报社、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联合举办“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3场主题论坛。在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组织6场“情系兄弟姐妹”广场文艺演出和慰问活动。市总及各区、产业工会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媒体和活动平台,进行现场咨询答疑,宣传工会工作,提高了工会的“知名度”。二是扩大宣传工作面。组织开展了第六届厦门市“五一新闻奖”评比;完成省“五一新闻奖”文学类、影视剧类的推荐工作;完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就图片展——工运风采”的组稿及组图;协助或组织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工会重点工作宣传报道,全年在各大媒体发稿200余篇;刊发《五一劳模特刊》及6期《厦门特区工运》、26期《厦门工运信息》。通过大量的面上宣传,较好地展示了工运事业的成就和工人阶级的形象。三是巩固职工宣传文化阵地。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市工人文化宫和杏林工人文化宫按照“精简、高效、顺畅、服务”的原则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阵地作用。市总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功能日趋完善。新成立的市职工文体协会,对全市职工文化体育工作起到很好的规划、指导作用。
  5.工会的凝聚力日益增强。一是帮扶工作有新举措。进一步充实特困职工、困难职工档案,规范管理和发放送温暖慰问金。两节期间,市总及各区、产业工会多方筹措资金,深入到4500个困难职工家庭,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共300多万元。召开“你的冷暖我知道”座谈会,对单亲困难职工家庭及特困女职工子女进行慰问。继续开展“金秋扶困助学”活动,各级工会筹措资金65.2万元,资助困难学生600人。二是职工文体活动有新形式。成功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市职工大合唱比赛。市职工艺术团民乐队先后赴上海、福州及高校、企业的文化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市总与市体育局联办有百队、万名职工参加的五一拔河比赛活动。各区、产业和企业工会也举办了球类比赛、田径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市总工会等被全总授予全国亿万职工迎奥运健身活动月“先进集体”和“优秀组织单位”称号。三是促进就业有新进展。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的情况,提出促进再就业的政策建议,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拓展了五一职介所的工作思路,在做好日常职介工作的同时,还与媒体合作举办了多场“百家企业用工招聘会”,与市劳动保障部门、市工商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提供2.7万个岗位,帮助解决就业近万人。
  6.工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提升。一是干部作风更扎实。制定了总工会后备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重新确定了市总后备干部;通过公开招聘,选配了市工人文化宫等直属事业单位的班子。各级工会组织共举办工会主席资格培训班和各种适应性培训班45期,培训工会干部5万多人次。各级工会把工会工作和市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活动结合起来,用工会干部“七进社区”等实际行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任务。二是组织管理更规范。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设立市科文卫体工委。健全区工会主席联席会议制度和产业工会片会制度、协调会议制度,及时总结工作,交流信息,推广经验。起草《厦门市工会组织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市、区工会组织员队伍建设。三是经费使用更合理。进一步加强工会财务预算和经费管理,对市总和各区、产业工会经审委员进行业务培训,制定了《厦门市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等文件,完成20个单位的年度审计,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四是对外交流更广泛。市、区及各产业工会间的沟通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加强了与兄弟省市工会间的相互学习。年内,结合重点工作的开展,分批次派员前往宁波、义乌、上海、大连等地学习工会组建、社会化维权、职工大病互助保障机制等先进经验。与境外工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促进民间对外对台工作的健康发展。接待了台湾中华海员总工会、中华联合总工会等代表团、香港入境处主任协会、澳门汽车机器业职工会交流团等港澳台工会团体。深入实施UNDP项目,承办了工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机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移民工收入分配和汇款情况调研课题。
  【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正式开业】 1月1日上午,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大院隆重开业。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黄笑影出席开业仪式并讲话,她要求要切实把中心建设成为广大职工学习和活动的乐园。开业仪式后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近千名进城务工人员在自己的快乐家园度过了2005年新年的第一天。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是市委市政府200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总为服务中心投资近700万元,该中心面向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座谈会在厦召开】 7月24~26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华侨酒店召开。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和26个有沃尔玛超市的城市(区)工会近百名工会干部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以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工会为标志,厦门市总在跨国公司工会组建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会议充分肯定了厦门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的“太古经验”,并且向厦门市总颁发了突破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工会组建工作奖。会议指出:全国各级工会组织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宣传发动,积极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推进跨国公司组建工会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以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组建工会为重点,以共谋发展、互利双赢为目的,坚持“全国联动、耐心细致、锲而不舍、务求成功”的原则,做好组建工作。要把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和推动工会组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推进跨国公司工会组建的良好环境。
  【市工人体育馆奠基】 5月1日上午,厦门市工人体育馆项目奠基及捐赠仪式在工人体育馆建筑工地隆重举行。市工人体育馆项目是为丰富职工群众文体活动和完善城市体育设施的需要而建设的,被列为厦门市2005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最后确定项目选址于体育路以北(原厦工西郭厂房),占地面积79678.72平方米。项目由一个主体育馆和配套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以及市工人文化宫综合楼、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建筑群体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工人体育馆建成后,不仅有助于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性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且它将与相邻的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一起,发挥出很强的文化集聚效应。
  【2002~2004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评选揭晓】 2002~2004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评选于2005年5月1日揭晓。这次评选出了148名劳模,其中职工劳模136名,农业劳模1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7名。本届评模工作特点:一是体现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一线职工占50%以上;二是突出推荐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劳模占44.6%;三是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劳模名额严格控制在20%以内,其中企业负责人仅占8%;四是首次明确了守法经营、勤劳致富、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私营企业主可以参加市劳模的评选,共有6人获选;五是突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推荐评选,共有14人获选,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重视和认同。
  【“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成功举办】 8月24日,由市总工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厦门日报社联办,有关专家、协调劳动关系的司法和社会工作者、劳、资和行政三方代表参加的“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成功举办。参与论坛的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着眼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劳动立法与执法、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劳动矛盾解决、劳动关系和谐等方面,就当前本市劳动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多个侧面道出了现状,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论坛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厦门市逐步形成劳动关系“主体协商,三方主导,政府调控,依法规范”的格局,起到了推动作用。
  【工会系统开展金秋扶困助学活动】 9月市各级工会组织全力开展扶困助学活动。市总及各区、各产业工会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积极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发动社会捐助,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为困难职工子女600人发放助学金65.2万元。同时,还举办夏令营活动,邀请部分往年受资助的大学生与即将入学的新生座谈,交流学习和生活的体会,安排同学们到企业参观,感受厦门特区的发展变化,激励他们学有所成,报效社会。
  【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机制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厦召开】 11月2~3日,工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机制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研讨会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局、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厦门市总工会承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常驻高级副代表、驻华代表处官员和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曼谷局的专家、全国总工会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工会负责共30人参加研讨。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工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机制的建设。在两天的会期中,与会中外专家和工会工作者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工会在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工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机制建设进行了研讨。会议认为,各级工会和工会各部门、进城务工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统筹安排,形成工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工作合力;要广泛宣传发动,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要通过三方协商机制等平台,积极推动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维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社会监督;要强化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与会者还听取了国际劳工局专家关于维护移民工人权益的国际标准和欧盟经验的介绍,参观了厦门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
  【市总工会慰问单亲困难职工】 2005年春节前夕,市总工会邀请28位单亲困难职工到市总工会做客。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黄笑影出席慰问会并与单亲困难职工座谈,对他们提出的落实低保、减免孩子学费、个人就业等问题,要求相关单位尽快帮助解决并给予具体答复。黄笑影表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特别是工会组织都十分关心和关注困难职工的生活情况,困难是暂时的,大家要鼓起勇气,振奋精神,正确面对现状,勇敢战胜困难,早日走出困境。在会上,市总领导为与会职工每人赠送了500元慰问金和价值200多元的年货。此项活动市总工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慰问单亲特困职工共有95人次。
  【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站正式成立】 5月1日,市总工会在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举办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站授牌暨建筑民工维权卡发放仪式,300名来自本市建筑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参加了授牌仪式。会上市司法局副局长吴俊山、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吴萍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颁授牌匾,并宣告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站正式启动,从此进城务工人员又多了一条获取法律帮助的有效途径。交通建设工会还向与会代表赠送了专门制作的《建筑农民工维权卡》、用于收听“工会是我家”广播节目的收音机以及购书券,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大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有益的文体娱乐及科技文化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业余生活。
  (史永飞)
  共青团厦门市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各级团组织围绕党政工作大局,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工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动员团员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全市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合唱、演讲、征文等纪念活动;在少先队组织中开展“红领巾心向党”、“诚信”主题队日、队会活动;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活动,开展富有厦门特色的红色夏令营。积极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有效。“厦门少儿阳光网”开通一年半,已经达到162万次点击量,一直保持比较旺盛的人气;新开通“厦门青年阳光网”、厦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网站;开展“我是理财小能手”、“青春感悟——我的2005”青少年网络征文、网络贺卡设计比赛活动,举办“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明”文明短信创作大赛,得到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响应。深化“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活动,组织青年干部读书节、读书沙龙、座右铭评选等特色活动,评选表彰“十佳学习型团组织”,引导团员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联合市委组织部成立“自然英语角”,现有会员350名,全年共开展了6场活动,营造了青年努力学习外语的浓厚氛围。
  2.团结带领团员青年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施“1+1群”青年创业计划,全年共举办青年创业培训班8期,青年创业论坛9次,青年创业项目推介会9场,参训人员370人次。成立厦门市青年创业就业基金,收到首批捐款25万元。发挥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外引内联作用,先后接待了一些亚洲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青年商务考察团,积极为会员企业开辟对外合作渠道。以协会为平台凝聚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邀请市委主要领导和资深传媒工作者与本市青年企业家座谈;举办“跨国公司先进管理模式论坛”等各种主题讲座,较好地起到了培训会员、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的作用。开展青年突击队主题实践活动,服务重点工程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在东通道等重点工程开展“青春在新一轮创业中闪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重点工程的青年建设者们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争当一流人才。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单位到工地现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广场”、举办慰问演出等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者提供便利服务。围绕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载体,动员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与文明同行——青年志愿者文明督导统一行动”;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国际旅游节、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大型活动以及春运工作提供近20万人次的志愿服务;此外,还动员青年志愿者参加社区公益服务;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到农村接受村民的咨询;加强对青年文明号单位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提高岗位服务的标准;举办农村青年歌手大赛、第十六届“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海峡两岸少年儿童“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3.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深化“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与未成年人结对活动,为社区特殊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扶助。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和闲散青少年的普查工作,在试点社区建立闲散青少年管理系统;开展“青春自护”、“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自护能力。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等专项治理行动;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网络。年内,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受到中央综治委的表彰。加大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力度,全年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205万元,资助贫困生1807名,建设4所希望小学、3间少儿图书室,捐赠希望书库10套。服务进城务工青年,620名农民工子女得到助学基金资助;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第三届“十佳外来青年”评选和“新闻大篷车”活动。
  4.推进青年统战和对外交流工作。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第五届“闽南风·海峡情”两岸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翔安分会与金门青年商会开展“翔金一家亲、青春共创业”青年经贸交流活动,初步达成意向建设“翔金青商合作交流中心”。进一步密切与港澳青年的联系,接待香港新界葵青青年团一行;积极开展与国外青年组织的友好交流,市青年联合会组团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先后接待了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青年团体和第三期东盟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学员以及菲律宾全国青年委员会主席保罗.阿基诺一行。
  5.夯实基础,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全市共新建团组织257个,新发展团员6000多名。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542家单位参与市级五四红旗团组织创建;推进非公经济团组织建设,全年新建非公有制经济团组织177家。
  【“真情关爱,温馨厦门”扶贫助学活动】 2005年春节前夕由团市委牵头发起,广泛发动青联委员、青年文明号单位、青年企业家、青年志愿者、青年学生深入社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特困学生、下岗失业青年、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走访慰问8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资助100名农村贫困生,组织小金星幼儿园小朋友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关心和服务经济困难留校大学生是此次活动的重点。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市学生联合会走访慰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350名留校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送去2万多元慰问金,赠送价值1.5万多元的“乡思IP卡”,方便留校大学生与家人联系。团市委还联系厦门移动公司等青企协会员企业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近20个勤工俭学工作岗位。
  【杨澜与厦门青年企业家对话】 1月7日晚,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品牌·未来——杨澜与厦门青年企业家关于品牌的对话”的电视论坛在厦门电视台1000平方米演播大厅举行。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杨澜与银鹭、建发、万里石等单位的青年企业家围绕企业品牌建设、塑造品质、企业文化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话中不乏精辟诙谐的言论,深深吸引了在场观众。杨澜是应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邀请来厦参加“培植企业品牌文化论坛”的。在厦期间,她还以“七彩阳光关爱工程”关爱大使的身份走进社区,通过社区心理健康网站与未成年人谈心,帮助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
  【“青春与文明同行”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团市委联合市委文明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从3月5日起至7月下旬,开展“与文明同行”文明督导活动,来自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的1.1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在全市16个主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督导,纠正不文明的交通习惯,引导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遵守行路规范;开展文明习惯监督,纠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绿地等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帮助老弱病残幼安全过马路。此外,还利用网络等新型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举办“童眼看厦门”青少年摄影比赛、“感动厦门”文明短信大赛、“感悟希望十年”希望工程感言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开展厦门市青年发展状况调查】 五四期间,由团市委组织开展的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129份,调查的重点群体是高校学生、外来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和机关事业单位青年。据统计,全市现有18~35岁青年113.3万人,其中本市青年52.1万,占46.1%;外来青年61.2万人,占53.9%;在校学生10.5万人,占青年总数的9.3%。
  调查显示,厦门青年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选择职业的标准主要是符合个人兴趣和收入高;最希望单位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对厦门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有较高的满意度;业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读书学习;赞同婚前财产公证,而婚后的财产统一管理;把健康的身体和和睦的家庭看作是幸福生活的首要目标;大多希望父母在家庭中养老;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期望值在1500~2000元左右;农村青年收入来源多样化,农业、房租、自主创业、务工等都占一定的比例,就业期望工资在1000~1500元左右;机关青年公务员的职业期望是获得学习机会、个人成长和发挥才能。
  【向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5月,团市委、市希望办、厦门日报社联合举办“新闻大篷车系列活动——希望工程走进外来员工”活动,向湖里区283名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8.5万元。这是在团市委、市希望办通过竞标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争取到“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资助,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之后,第二次公开发放“金龙鱼助学金”。举办此次活动,一方面是为外来青年提供服务、为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让全社会共同来关心外来青年生活、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来厦调研】 6月19~20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来厦调研。19日下午,周强在调研青少年工作时指出,要把福建尤其是厦门作为青少年对台交流的重点地区,充分发挥青年组织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周强指出,共青团、青联组织要在推动两岸青年经济领域交流上加大力度,加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与台湾青年企业家团体的联系;要在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领域交流上加大力度,尤其福建、厦门要发掘闽南文化的魅力,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在推动两岸青少年人员交流上加大力度,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要积极做好台湾青少年在祖国大陆工作、学习、旅游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他希望厦门青年组织在构筑两岸青少年交流平台、扩大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两岸大学生厦门赛歌】 由全国学联主办的“青春相约·未来同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于7月27日晚在厦门举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中共厦门市委和福建团省委的有关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此次邀请赛。此次活动由福建省学联、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厦门市青联、厦门市学联承办,厦门团市委承担了具体的筹备工作。
  为丰富活动内容,主办单位在邀请赛期间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青年广场联欢会,“海峡印象”两岸青少年摄影家作品展暨两岸青年摄影家看厦门采风活动,还邀请参赛的台湾大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厦门青年家庭和在厦台商家庭做客,让台湾大学生面对面地了解大陆青年的生活情况以及大陆台商在厦门的发展状况。(参见本书文化·体育·卫生栏目“文化交流”相关条目)
  【闽台青少年文艺交流活动】 8月,厦门市青少年宫联合泉州、漳州、龙岩、江西赣州等地青少年宫以及金门县音乐协会在龙岩举办“情系八闽”第五届“闽南风、海峡情”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来自两岸的300余名青少年开展了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同时,厦门市青少年宫还与金门县音乐协会在厦门举办“闽南民俗文化大观园”活动,共同展示经典闽南民俗文化。
  【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研讨会在厦召开】 8月28~31日,团中央统战部主办的“部分省市青联秘书长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市召开,团中央统战部安桂武部长以及包括福建省在内的10个对台青少年工作重点省市的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出席了会议。全国青联秘书处介绍了近年来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对台青少年交流重点项目,与会代表听取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作对台工作专题讲座,参观部分台资企业,并就如何建立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平台、形成做台湾青少年工作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开展流动团员调查摸底工作】 针对本市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相应流动团员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的情况。团市委结合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从2005年9月起开展流动团员登记摸底工作。一是在厦门青年阳光网上开辟流动团员登记栏;二是在社区及流动团员居住区设立流动团员登记站;三是通过联合建团、行业建团等方式提高非公企业建团率;四是抓重点,以点带面。重点落实湖里区等外来人口较集中区域的流动团员摸底工作。至12月底,全市共登记流动团员3万多名。
  【“青春在新一轮创业中闪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10~12月,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在东通道、翔安火炬工业园等重点工程施工现场举办“青春在新一轮创业中闪光——青年文明号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在条件成熟的重点工程施工队伍中组建9支青年突击队示范典型,开展劳动竞赛,引导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与争先创优活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争创一流的业绩,争当一流人才,为特区建设添砖加瓦。二是突出服务,在工地现场举办2场慰问专场演出,开展5次“青年志愿服务广场”活动,为奋战在重点工程一线的建设者们提供便利服务,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市青企协获团中央表彰】 厦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是1985年在厦门团市委倡导下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市级协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青企协、厦门总商会的团体会员。二十年来,市青企协始终坚持以竭诚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为宗旨,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在全国青企协系统乃至东南亚各国青年团体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协会现有会员300多名,拥有银鹭、厦华、惠尔康、联想、移动等著名品牌企业。近年来,协会的各项工作稳固发展,先后获得福建省“为山海协作贡献”优秀组织奖、福建省“优秀社团”、“中国青年创业组织奖”等荣誉称号。5月市青企协被团中央授予“2005年度全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建设成就奖”,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协会。
  【评选第三届十佳外来青年】 团市委等6个部门主办的“第三届十佳外来青年”评选自5月底启动以来,有72名进城务工青年通过资格审查报名参评,其中少数民族2人,女性13人,高中以上学历65人,党员21人,团员29人,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人数31人,30周岁以上39周岁以下41人。经过对72名候选人逐一进行走访调查、审核,并经组委会讨论研究,正式产生了20名正式候选人。经综合评定,刘红波、郭海良、谢祯、余少梅、魏庆佳、吴国明、续明伟、郑贤青、林奇彰、张家长等10人当选“十佳外来青年”,此次入选的十佳外来青年和他们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均可迁入本市。(团市委办公室)
  市妇联
  【概况】 2005年全市各级妇女组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以加强妇联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1.“巾帼建功”活动进一步深化。市妇女联合会鼓励全市妇女发扬“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体现作为”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三为”、“四自”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年内,为116个市级“巾帼文明岗”和17个市级“巾帼文明社区”授牌,并首次把“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引入女性官兵集中的军营。截至年底,全市有全国级“巾帼文明岗”17家、省级“巾帼文明岗”71家、市级“巾帼文明岗”439家。
  2.创新失业(地)妇女再就业工作机制。年内,失业(地)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培训正式列入了全市“1+1群”创业培训计划(即:帮一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市妇联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在翔安区、同安区举办了三场“1+1群”创业项目推介会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场招聘会,90多家企业拿出100多个项目,吸引9200余人(其中妇女近50%)参加,有1200余人达成加盟意向,500余人报名参加各类培训;启动“农村妇女创业基金”,为省农函大、农广校毕业的81名农村妇女发放奖学金1.62万元,为36名困难妇女提供创业项目补助资金6.7万元,为40名农村妇女创业提供贴息贷款248.5万元,其中贴息小额贷款155.5万元;发挥巾帼园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组织大型“妇女就业公益招聘会”和“女性专场人才交流会”,发动443家企事业单位拿出5170个岗位,供7000多名“职场丽人”选择;开展各类培训班72期,培训下岗失业妇女2466人。
  3.“双学双比”活动有了新成效。继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坚持把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活动的重点,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强化科技培训,引导、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提高素质、激发活力、增强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综合能力。年内,各级妇联组织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71期,受训妇女4000余人,组织了1144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为农村富余女劳力举办了23场招聘会,促进转移9727人。
  4.“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呈现新特色。开展厦门市“十大杰出母亲”评选表彰,市“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的邵茶花被全国妇联评为十佳“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召开全市“美德在农家”现场经验交流会,让新时代美德在广大农村深入人心;“中华妇女网上行推进活动”——“家庭网上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家女网上行”在农村逐步开展。
  5.推出“双合格”活动新举措。为响应全国妇联关于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市妇联成立了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讲师团深入基层宣讲,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年内,各级妇联组织了81场家庭教育咨询和讲座,吸引8000多名家长参加;开展家庭教育论文评选,征集优秀家教论文67篇,42篇论文在市获奖,6篇论文在省获奖;开展“我在关爱中成长”征文演讲,表彰100名品学兼优的“春蕾女童”;举办“文明伴我同成长”——六一欢乐广场主题活动;组织“我做合格小公民”全市少年儿童书画大赛,收到全市近3000名少年儿童选送的作品,106名小朋友获市级奖励,6名小朋友获省级奖励。
  6.深入贯彻实施“两纲”。为深入贯彻厦门市《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两纲”),市妇联主动协助市政府公开征集2005年为全市儿童办实事项目;举办“政府与妇女儿童政策”座谈会,对实施“两纲”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建议对策;开展“尊重生命尊重爱——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促成“婚前医学检查”费用由政府出资“买单”,年内,全市自觉进行婚前医学检查人数为2228人,比上年大幅上升;开展“关爱贫困母亲,情系和谐厦门”活动,组织全市300多名计生贫困母亲代表参观市区,感受特区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厦门市政府、思明区政府分别被全国、省评为实施“两纲”先进集体。
  7.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班和大型宣传活动;协助市人大开展维权专项调查;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创建平安厦门”调研,收到调研文章67篇,24篇论文获市级奖励,6篇论文获省奖励;启动“娘家人三进三送”长效关爱工程(即组织妇女工作志愿者、法律志愿者、医务志愿者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送法律、送健康、送知识),该活动自5月份启动以来,流动车开进同安、翔安区8个偏远农村以及思明、湖里社区、外资企业,受益妇女达2600多人;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禁毒从我家做起”百户访谈帮教活动,组织中华巾帼禁毒志愿者、“老妈妈帮教队”深入戒毒所帮教,组织女民营企业家解决8名已戒毒人员的就业安置等实际困难。年内,全市各级妇联受理来电来信来访1893件;慰问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和贫困妇女儿童1350人次,慰问金额达54.15万元;捐资助学金额148.8万多元人民币,受益贫困儿童达4717人次。
  8.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两岸妇女组织首次联手,成功地举办了“心连心”厦金亲子夏令营;接待台湾妇女会总会理事长、国民党原中常委蔡铃兰女士率领的台湾妇女会总会以及台中市妇女代表团;接待香港、澳门地区4个妇女代表团共110多人来厦参观考察;组织本市专家学者参与“中瑞人力资源开发与性别平等项目”研训考察团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性别平等”的主题研讨;接待马来西亚槟州妇女代表团来厦考察;接受美国、英国媒体采访,扩大了厦门在海外的影响;接待国内各省、区、市妇联考察团9批320人次;加强山海协作,与漳州市、龙岩市妇联结对帮扶,就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春蕾女童”资助等项目进行商谈对接。
  【万名妇女巾帼风采展示活动】 3月4日,市妇联在市体育中心设立主会场,各区设立分会场,组织本市各行各业万名妇女参加以“鹭岛盛开健美花”为主题的“健身、健美、健康”巾帼风采展示活动,各表演队表演了风格迥异的舞蹈、秧歌、健身健美操、腰鼓舞、舞龙和空中礼仪等精彩纷呈的节目,以全新的方式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充分展示了厦门特区妇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中华女性“求新、求美、求健康”的进取精神,激发广大妇女崇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 3月8日,厦门市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暨表彰大会,在厦门人民艺术剧院隆重举行,各界妇女代表800余人出席了大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黄笑影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她要求全市各级妇女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妇联组织能力建设;要有专注的态度、专业的水平、迅捷的反应、创新的势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会表彰了厦门外国语学校等10个“三八红旗集体”、刘志方等30名“三八红旗手”、集美区后溪镇妇联等10个“优秀基层妇女组织”、林素琼等30名“优秀妇女工作者”、傅元盛等10人获“重视妇女工作特别奖”。
  【评选“十大杰出母亲”】 市妇联联合厦门日报社、海峡生活报社开展厦门市“十大杰出母亲”评选表彰和征文活动,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踊跃投票、投稿,经过推荐、评审,叶琴吓、刘维灿、关玉英、朱淑勤、李健、陈嫦娥、陈月琴、陈秀叶、邵茶花、蔡艳春被评为2005年厦门市“十大杰出母亲”。市“十大杰出母亲”之一邵茶花还被评为全国十佳“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
  【全市妇女为争创文明城市做贡献】 4月16~17日,市妇联组织了以“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共创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万名巾帼志愿者大行动,来自全市6个区、187个社区、496个“巾帼文明岗”和外来女员工巾帼志愿者大队的5万名巾帼志愿者开展清洁环境、洁净家园、岗位便民服务、文明行为宣传督导、“七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8万余份,清理城市“牛皮癣”6000余处,铲除卫生死角700余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彰大会上,市妇联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全市有17名女性荣立三等功,107名女性被评为先进个人。
  【市委、市政府给少年儿童送上七项“大礼”】 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为全市少年儿童办七件实事:一是在现有的南湖公园与忠仑公园增设儿童游乐场所;二是开展儿童铅污染干预项目;三是办好广播电视少儿节目,加大科普、科教节目的播出含量,特别策划青少年主题活动,增加播出优秀国产动画片;四是调整儿童免费乘车、船的身高标准;五是免费为32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手术,提高在校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和接受中高等教育残疾人子女的补助标准;六是扩充市少儿图书馆外文资料,提供更多的英语课外读物;七是发动社会力量为农村贫困小学建立30所图书室。
  【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专题报告会】 8月12日,由市妇联承办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和谐社会建设”专题辅导报告会在市行政中心会议厅举行。中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李秋芳应邀作了题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报告。报告会由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主持,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纪委常委,各区、市直机关正处(副局级)以上领导,各区、市直机关分管妇女工作领导,市、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领导,市委、区委党校教师及妇联干部6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李秋芳在报告中,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的思想基础及法律依据认识两性发展现状、关注两性发展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需着力解决的政策问题等三个方面对基本国策作了深刻的阐述。
  【厦门市第二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 12月9日,在厦门宾馆明宵厅召开。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副市长郭振家总结了厦门市颁布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简称《两纲》)五年来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张昌平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认真履行职责,把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将《两纲》的总目标纳入各级“十一五”规划;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如期实现《两纲》提出的各项目标;要重视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积极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实际和突出问题,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的良好氛围。会上表彰了全市10个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单位和31个先进个人。
  【关爱外来女员工】 年内,市妇联开展“建立和完善外来女员工服务与管理机制”调研,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为引导广大外来女员工树立城市新主人翁责任感,激励她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特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市妇联针对外来女员工在就业、工作中所带来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适时在“外来女员工之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为外来女员工服务;大年初二邀请600多名外来女员工“回娘家”过春节,组织她们联欢、游园,使广大外来女员工深受感动;成立外来女员工巾帼志愿者大队;推荐外来女员工列席人大会议;联合相关部门评选厦门市第六届“十佳外来女员工”,经过推荐、考评、公示,初步确定了22名候选人。“十佳外来女员工”表彰工作将在2006年进行。
  【福建省首个台商协会妇委会在厦成立】 3月6日,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妇女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台协副会长陈满华当选妇女委员会主委。这是福建省首个台商协会妇委会。市台协妇委会的成立,不仅延伸了妇女工作的领域,实现了“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女工作”,更为两岸妇女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汪根友)
  市老龄委
  【概况】 2005年末,厦门市户籍人口为146.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8.2万,占总人口的12.4%。其中男性8.9万人,女性9.3万。百岁老人48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41人。市、区老龄办结合各种活动,宣传老年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利益,全年共接待老年人来信来访200多人次;继续开展敬老、养老的宣传,为老年人办理敬老优待证4283件。全市老年教育、文化、体育等项事业稳步发展,各级老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老年文体活动。各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抓好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区为载体,实实在在为困难老年群体排忧解难。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等启动老年互助结对子活动。党政主导,老龄委各成员单位、涉老组织努力发挥职能作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市老年学学会成立十周年】 3月11日上午,市老年学学会在市老年活动中心音乐厅举行“庆祝厦门市老年学学会成立十周年暨第二届第六次学术年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张文范,省老年学学会会长、原省人大副主任童万亨,省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周扬基,厦门市副市长、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詹沧洲等到会祝贺并讲话,200多名会员参加了会议。庆祝会由林源会长主持,常务副会长林超作学会十周年工作总结。会上还表彰了林超等10位先进工作者,张友琴等20位科研积极分子。
  市老年学学会成立于1994年,现设10个专业委员会,会员35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学会成立十年来,围绕“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紧密联系厦门实际,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研究探讨,为政府做好老龄工作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来厦调研】 3月18~20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原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在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明的陪同下,来厦门调研老龄工作和老年基金会工作。在厦期间,李会长一行考察了金尚老年公寓,提出由市老年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兴办一所爱心护老院(即临终关怀医院)的建议。
  【本市一批老龄工作先进典型受表彰】 2005年,本市思明区和市老龄委办公室分别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湖里区和市教育局分别获得“福建省老龄工作先进区”和“福建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此外,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居委会、思明区嘉莲街道长青社区居委会、海沧区东孚镇鼎美村、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居委会、同安区西柯镇潘涂村、翔安区大嶝镇双沪村、集美区杏滨街道前场村等7个村(居)获省老龄办、省民政厅、省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的福建省第二批“敬老模范村(居)”荣誉称号。
  【全国首届老年舞蹈服饰创作交流研讨班在厦举办】 研讨班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艺术团联合主办,厦门市老龄委办公室、市老年基金会、市老年艺术团协办,6月8~12日在厦门市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年艺术团、老年大学、群艺馆的100多名舞蹈老师、辅导员和热心老年舞蹈、服饰创作的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研讨。研讨班根据老年舞蹈、服饰的特点,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老年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搞好老年艺术团体的舞蹈、服饰创作进行经验交流、研讨,促进各地不断推出新节目,丰富中国老年艺术团节目库的建设。培训研讨班邀请了中国老年艺术团团长、中国舞协民族民间舞艺术表演委员会常务委员霍向东,中国老年艺术团执行导演、中国舞协民族民间舞表演委员会委员刘哈青,著名舞蹈评论家隆荫培等为大家授课。
  【市老朋友艺术团获省“十佳艺术团”称号】 5月21日,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总工会、共青团福建省委举办的福建省第二届“六十佳”颁奖晚会暨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举行,会上,厦门老朋友艺术团被命名为福建省“十佳艺术团”。
  【市老年学学会换届】 6月28日上午,厦门市老年学学会在市老年活动中心召开市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市老年大学校长、原市人大副主任陈昆源当选为会长,原社科联副主席林美治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恭椿、商振泰、林擎国、张友琴当选为副会长。
  【本市中老年人以各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市中老年人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宣传爱国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主要活动有:“厦门市中老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歌咏会”,来自全市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和部队干休所的20个中老年合唱团的1100多名演员参加了歌咏会; “扬我中华魂老少书画展”,展出的书画作品共150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集邮展览”,共展出邮集32部,55框。
  【市老年基金会换届】 8月22日,市老年基金会在厦门宾馆举行第三届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和监事会监事,林源再次当选会长。会议还聘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昌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丁国炎等10位同志为名誉会长,同时还聘请一批高级顾问、顾问和名誉理事。
  【举办第二届“银色年华”离退休人才专场交流会】 12月18日,市老龄办与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市人才市场免费举办第二届“银色年华”离退休人才专场交流会。有6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1000多名老年人才参加了招聘会。离退休人才专场交流会已成为本市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
  【厦门市召开基层老龄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 11月3日在海沧区召开。副市长、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詹沧洲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老龄委副主任卓锦绵、各区分管老龄工作的领导、市、区老龄办负责人,镇(街)老龄委负责人、村(居)委会主任、村(居)老年人协会负责人等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海沧区区委常委、区老龄委常务副主任施水成,思明区前埔北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淑丽,湖里区金山社区党总支书记、老年人协会会长盛运昌,海沧区温厝村老年人协会会长程乌分别作了经验介绍,另有15份经验材料在会上作书面交流。会后,与会人员还观摩前埔北社区老龄工作档案材料,并实地参观了海沧区东孚镇鼎美村的老龄工作成果。
  【《厦门市基层老龄工作实用手册》出版】 由厦门市老龄办编辑的《厦门市基层老龄工作实用手册》(第一册)于11月出版,共印1500册免费赠送基层组织。《手册》共3万多字,是市老龄办在总结全市基层老龄工作经验、借鉴兄弟省市新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编辑的,汇集了基层老龄工作创先评优条件(标准)、规章制度、档案资料参考表格,介绍了基层老龄工作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内容系统全面,实用性较强,受到基层组织,特别是老年群众组织和广大老龄工作者的欢迎。(林刚)
  市关工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抓“五老”队伍建设和基层创“五好”活动,全面加强关工委建设。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市关工委被中央文明委和中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徐学富、刘可慈、卞守耆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市关工委主动与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围绕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争创文明城市宣传月”,配合各中小学开展“国旗下的讲话”,组织银发劝导队和文化市场督导队进社区等,共组织活动3390次,数十万青少年受到教育。二是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会同市文明办、湖里区委、区政府等单位,开展“勿忘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大会;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和思明区关工委联合举办“扬我中华魂老少书画展”等活动。三是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与团市委、厦门日报社联合举办“‘新闻大篷车’走近重点工程青年建设者”、“我为团旗增辉”、到翔安东通道工地现场慰问一线工人等系列活动,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结合“六二六”国际禁毒日,开展以“知毒识毒防毒拒毒”宣传教育活动,数千青少年受到教育。
  2.“五老”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为全市关工委工作注入新活力。年初开始,市关工委采取普遍宣传发动与领导登门邀贤相结合,边调研边实践,先抓试点后推开的办法,于7月底成立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及“五老”志愿队(“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发队员活动登记卡、构建“五老”人才库等。据统计,全市参加“五老”志愿队达5800人,所涉领域已从党政机关、教育界为主体向摄影、书画、医务、企业、军休所和民主党派及社团延伸发展。市“五老”志愿队与基层志愿队上下联动,在各社区、学校开展关爱和理想信念、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5000多场次,受教育21万多人次,为青少年办实事、好事2100余件。市关工委从前埔、莲坂、湖滨南等军休所老战士志愿队中组成“关爱工作团”与“老妈妈”帮教组联手,与林边学校、市收容教育所、市戒毒所、筼筜派出所、湖滨南一里社区等单位联合,建立“以原单位为主体,各方紧密配合”的教育工作机制,帮助失足青少年,走向新生活。
  3.初步形成创“五好”基层关工委工作新机制,扎实推进“五好”达标评估工作,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市直机关党工委和思明区莲前街道党工委把创“五好”作为本单位党建或文明考评内容(“五好”即: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活动经常效果好、制度健全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并分别占年终总分的12%和10%,有力地推动基层创“五好”活动的开展。各级关工委把评估当作一面镜子,做到“以评促改,早评早促,先评先受益”,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市机关企事业工作委员会年底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火车站关工委介绍先进经验。该站几年来围绕创“五好”内容,与青工签订“三联包保协议”,实现无人身伤亡事故4000天,被国家铁道部关工委授予先进单位。基层关工委在创“五好”活动实践中,根据“五好”20条达标评估目标,形成“以创建条件为标准,常年创达标,一级抓一级,两年一评估,先达标、先授牌”的循环式长效工作机制和基层单位自查自报——主管部门初审——上级单位验收授牌——立册建档的评估程序。据已评估的思明、湖里、同安、集美四区统计,达标的基层关工委227个(约占基层总数40%),已于年底总结表彰、授牌。
  4.拓宽活动平台,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发挥“基地”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翔安区关工委与区团委、教文体局等联合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举办“游炮击金门旧址,盼祖国和平统一”活动,请亲身经历过“八二三”炮战的老战士回忆当年战斗故事,用他们英雄事迹教育青少年。市报告团郭秀治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党的优秀女儿刘惜芬烈士的故事。市“五老”志愿队队员、“英雄小八路”何佳汝经常给学生讲述当年“小八路”在枪林弹雨中站岗放哨、抓特务的动人故事。暑假期间,各级关工委自办或与学校、社区合办科技环保、国防军事、“五好”小公民、小法官等约20种(类)夏令营近400期次,参加的营员2.5万多人次。其中,市公安局关工委和厦门火车站关工委分别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子女举办“走进警营,体验警察工作”和“吃苦夏令营”。市科技局关工委在同安竹坝中学举办“科普希望快车”网络知识夏令营。思明区关工委与厦门水警区关工委举办两期海军少年军校夏令营。据统计,全市年内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受教育的青少年逾20万人次。
  【开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 8月20日,市关工委会同市文明办、湖里区委、区政府等8个单位,在五通口“日寇杀人场遗址” (俗称“万人坑”)纪念碑前,隆重举行以“勿忘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大会,市领导、驻地部队、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当地群众700多人参加,当年惨案的历史见证人——离休老干部孙光荣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控诉日本侵略军犯下的血腥罪行。市关工委领导、驻军和共青团员代表先后发言。此次活动社会反响大,市民纷纷捐资捐物价值达数十万元,建议在“万人坑”筹建有一定规模且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关工委还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和思明区关工委联合举办“扬我中华魂老少书画展”,共展出135件作品,其中青少年作品25件。据统计,年内通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各项活动,全市有17.8万人次受到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与禁毒宣传演出】 6月18~24日,结合“六二六”国际禁毒日,在市禁毒办支持下,市关工委开展以“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知毒识毒防毒拒毒”宣传教育活动,编写专题宣讲稿、禁毒知识问答题,组织图片展和文艺队开展深入重点社区、深入学校、深入企业的“三深入”活动,开展宣传和文艺演出,使数千名青少年受到教育,特别是小品《归来吧,孩子!》的精彩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开展热点问题调研】 (1)针对区划调整后关心下一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市关工委领导深入各区和市直机关调研,着重解决“认识到位、领导班子的选配和经费保障”等问题,有十多名优秀志愿队员充实到区、局及以上关工委的领导班子中。(2)针对本市近几年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频发的突出问题,市关工委会同市司法局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进行专题调研,通过查阅市殡葬管理处死亡人口登记原始资料,典型案例查访等,撰写《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的调查报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就此作了批示;《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厦门电视台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进行正面教育、引导。(3)市司法局、教育局关工委配合省关工委法工委调研组,开展对全省唯一的一所工读学校——厦门市林边学校开展调研,省关工委执行主任王建双就此专门给汪毅夫副省长写信,引起汪副省长高度重视,立即批示省教育厅,要求把分期分批建立工读学校,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4)关注特殊群体教育,为改善特区投资软环境服务。市关工委与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联手,开展对民办教育调研和办实事等活动。几位老领导向市政府建议,引起市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民办教育。特别是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硬件建设上有了新的突破,得到中关工委的肯定,6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市关工委撰写的《为了外来工子弟的未来》,中国教育电视台专程来厦采访、拍摄题为《阳光心愿》——为了外来工子弟的未来——走进厦门的专题片。此外,根据中央和中关工委等有关文件精神,市关工委还进行“五老”队伍状况调查和厦门军休所“老战士”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调查,分别撰写题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发展》和《发挥独特优势,让军旗更生辉》的调查报告。(林明础)
  市文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围绕出精品、出人才、促发展这个中心,发挥文联的优势,团结全市文艺工作者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文化活动。年内,文联参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主要有,协助举办第八届台交会的配套活动“海上升明月”雕塑的制作和落成仪式。举办五一、十一黄金周环岛路“首届厦门旅游文化跳蚤市场”和露天民间艺术展示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暨李焕之塑像落成仪式、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厦门民间抗战故事大赛、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等活动。参与承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活动。
  2.实施精品工程,唱响主旋律。编辑出版《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1994~2003)》丛书一套,这是厦门市继1994年编辑出版的《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1980~1993)》后的第二套文学作品集。全套分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5卷,每卷30万字。选集的出版集中展现了这个时期厦门文学创作的成果和实绩,显示了厦门文学创作力量的优势和特色。
  3.积极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的影响。年内,市文联接待来访的文艺家团体20余个、近500多人次。其中重要团组有:美国、荷兰祖特梅尔市艺术代表团、菲律宾作家代表团;台湾艺术家合唱团及文教推广基金会郭孟雍教授一行、台湾新竹市合唱团。配合厦门大学接待了台湾东海大学艺术教育学院访问团;配合中新社接待来厦考察的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先生等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大陆各省市来厦考察、参观、访问的作家、艺术家代表团。并且举行金厦两门中秋书法笔会;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读书夏令营;率厦门星海合唱团赴泰国参加中泰建交30周年庆祝音乐会。
  4.积极参与“艺术之城”的文化设施建设。年内,市文联参与了环岛路和白鹭洲的音乐广场、雕塑广场、摄影家广场、书法广场,以及梅海岭、沙坡尾艺术港、鼓浪屿名人馆(工作室)等项目的规划、论证、筹备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文联艺术人才集中的优势,为本市文化设施建设出力。
  【第二届“走进欧洲合唱音乐”指挥讲习班】 本届讲习班由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德国)、’2006第四届奥林匹克国际(中国·厦门)合唱比赛组委会和厦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和厦门市文化局重大艺术活动办公室承办,1月9~16日在厦门市文联文艺创作基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界人士近100人参加了此次讲习班的学习。讲习班邀请了欧洲著名合唱指挥家主讲,重点讲授合唱指挥艺术和技巧,介绍欧洲不同时期的合唱音乐及其特色,从而使学员深入了解合唱音乐的基本法则,熟悉并掌握欧洲合唱音乐曲目。同时结合2006年7月将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奥林匹克国际合唱比赛,就有关合唱奥林匹克的评分体系、曲目准备、合唱团排练以及中国合唱团历届比赛经验等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在厦门艺术剧院举行第二届走进欧洲合唱音乐指挥讲习班合唱交流音乐会,由学员团和示范团分别在艺术总监荣额仁教授的指挥下,进行了交流汇报演出。
  【两岸书画家新春联展】 2005年春节期间,由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协办的海峡两岸书画家新春联展,在厦门市图书馆一楼展厅展出。本次书画展展出台湾、厦门两地书画家的作品共100件,作品内容主要反映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向往之情。
  【第七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在厦门举行】 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厦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公安局、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七届福建省“水仙花”小品小戏小剧场戏剧比赛颁奖晚会于3月3日在厦门艺术剧院隆重举行。中国戏协副主席阎肃,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厦门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出席了颁奖晚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此次比赛,厦门市参演剧目和参赛人员共荣获得优秀奖19项,单项奖14项。此外,市歌仔戏剧团演员曾宝珠、苏燕蓉荣获“水仙花”戏剧奖表演大奖。该奖项是此次比赛特别设置的最高奖项。市文联、市文化局和市戏剧家协会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水仙花”戏剧比赛是福建省戏剧界一项重要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为鼓励和培养年青戏剧演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海上升明月”雕塑落成】 4月12日晚,第八届台交会的配套活动“海上升明月”雕塑的制作和落成仪式在厦门会展中心广场上举行。
  “海上升明月”是一座重达42余吨的大型雕塑,波涛状的底座上托起一轮直径3.98米花岗岩明月,镂空的月中是一幅台湾地图,而金门、马祖和澎湖列岛则像是系在其上的一串珍珠,旁边是唐代诗人张九龄脍炙人口的名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在雕塑的背面,一条窄窄的海峡将明月分成了两半,一边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边是本市著名诗人舒婷的《鼓浪明月夜》。雕塑诗文分别由本市书法家陈秀卿、白磊、张承锦、罗钟题写。
  【首届厦门旅游文化跳蚤市场】 5月3日,“首届厦门旅游文化跳蚤市场”和露天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环岛路玩月坡海滩举办。此次活动由市文联和市旅游局共同主办。活动共设12个摊位,组织71位民间艺人、工匠,进行精彩的民间绝技、绝活、绝艺秀以及民间手工艺的现场制作和展示,同时还外请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民俗表演,邀请乌石浦行画作者100多人参与现场写生。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节假日生活。
  【李焕之塑像落成仪式】 5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暨李焕之塑像落成仪式,在环岛路音乐家雕塑广场举行。市领导和本市文艺界、高校音乐院系师生共600余人参加落成仪式。
  李焕之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祖籍福建晋江,1919年1月生于香港。李焕之的少年时代是在厦门度过的,在这里读完小学和初中,当时的学名叫李钟焕,字焕之。在厦门期间,他创作了《牧羊哀曲》等许多音乐作品。1938年赴延安,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指导。1960年创建中央民族乐团,任团长。先后当选中国音协主席、名誉主席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雕像塑造了刚从海边散步归来的李焕之,静坐在礁石上凝望大海,仿佛在天地之间捕捉着音乐的灵感。揭幕仪式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发表讲话,她说厦门市为李焕之先生建立雕像,就是想以此为契机,为一批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们树碑立传,把厦门建设成为一个艺术之城。
  【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在厦门举办】 大展由中国书协、厦门市文联、思明区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市书协承办。大展稿件征集时间从2005年初至6月止,历时半年,共收到来稿20128件,投稿的书法家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9个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是历届正书大展投稿量最大、投稿范围最广的一次。6月29日至7月4日大展作品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参见本书文化·体育·卫生栏目“群众文化”相关条目)
  【“信用社杯”民间故事大赛】 从5月27日开始,厦门市文联、厦门市民文协(筹)、厦门文学杂志社和厦门市农村信用社联社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信用社杯”民间故事大赛,把沦陷期间厦门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传说整理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此次活动历时3个月。7月,大赛评委会从收到200多件参赛稿件中,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6名。获奖作品被收入到2005年第八期《厦门文学》“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号,同时参加福建省民俗文学协会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色故事大赛”,全部获得不同奖次。
  【海峡两岸青少年读书夏令营】 为配合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7月28日至8月2日,市文联和市教育局、市金联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读书夏令营”。5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少年朋友参加了夏令营,其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台湾,还有部分在厦台胞子女和厦门优秀青少年代表。营员在厦门的5天活动以读书为主题,参加盛大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开幕式、两岸作家签名售书等活动,聆听了专家的读书讲座,参加“搜书”访谈会,交流读书心得,共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夏令营活动给两岸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建立友谊,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参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 8月12~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在厦门市隆重举行,市文联组织选送的思明区鼓浪屿合唱团获得金奖,湖里区星海合唱团、厦门外国语合唱团获银奖、厦门青少年宫合唱团获铜奖。市文联荣获优秀组织奖。
  为办好这次演唱活动,市文联还指导厦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组织合唱专家深入到水务集团、思明区、同安区、海沧区、湖里区文化馆、警备区某连、水警区、市政园林局、集美区税务局等单位指导合唱排练,提高了群众性歌咏活动的整体水平。
  【参加中泰建交30周年庆祝音乐会】 应泰国管教局的邀请,11月12~17日,市文联所属厦门星海合唱团赴泰国参加中泰建交30周年庆祝音乐会,演出大型合唱《黄河》,取得圆满成功。
  【书法广场建成开放】 厦门书法广场位于环岛路曾厝垵段,场地呈“凹”字形沿岸线展开,中段为沙滩,两边为原有环岛路滨海绿地,全长约5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经完成的项目有广场铭牌石、文房四宝雕塑、笔架廊、厦门名家书迹、“涛”、“苑”字廊架和一部分的书法经典碑刻以及书法交流、休息休闲场所及相关的配套工程。国庆期间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同时举办“爱我中华”大型书法笔会,100多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参加了笔会。
  【参与建设音乐广场】 厦门音乐广场位于环岛路曾厝垵段,紧邻书法广场。广场集艺术性与纪念性、知识性为一体,建有雄伟有力的大型雕塑,轻松诙谐的雕塑小品,图文并茂的世界50位著名音乐家石刻,加上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以及蓝天、碧海、黄沙、绿树相映衬的周边环境,形成了整体的音乐广场格局以及浓厚的音乐氛围。在广场的建设过程中,市音协的艺术家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和宝贵意见。广场于5月23日正式开放。
  【参与建设摄影广场】 摄影广场位于白鹭洲公园东侧原卡丁车赛场,一期占地35万平方米,由一幢摄影展示楼和五幢钢、木、玻璃结构的小木屋及大面积的公园绿地组成,2005年底已基本建成。它是中国首个摄影广场,是海峡两岸和国内外摄影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厦门市青少年摄影艺术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欣赏摄影精品的场所。(王永盛)
  市社科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简称中央3号文件)文件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有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1.学习宣传中央3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市社科联认真组织学会、社科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3号文件精神,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厦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召开市社科联第四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修改完善《中共厦门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报送市委。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课题研究。针对厦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市社科联组织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和调研会;参与市委组织的关于“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调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调研和关于如何“建设和谐厦门”的调研;同时,市社科联还积极参与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组织的“双百”活动,承担并完成了有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5个重点课题的调研任务。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完成了一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举办各类社科论坛和座谈活动。与市经济师协会、市软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了厦门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论坛;与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厦门日报社专副刊中心、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端午民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与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共同组织了“厦门市高级金融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讨会和“厦门IT产业高端人才现状和对策”研讨会;与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市政协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光复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闽南文化系列讲座;此外,还积极支持市信息协会举办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西岸信息化论坛等。
  4.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探索学会发展道路。通过新春工作座谈会、全委会、先进表彰会、秘书长联席会等形式,强化学会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会同市民政局社团办对厦门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情况进行检查,完成对所属学会的年检工作,对所属近80个学会进行划片管理等。大力支持和服务学会工作,积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和出版学术著作,组织学会外出学习考察,调动了学会的积极性,学会的各项工作日益活跃。
  此外,市社科联还开辟了“厦门社会科学”网站,创办了《社科学会简讯》,提高《厦门社会科学》和《台情内参》等刊物的办刊质量,加强了社科阵地建设。
  【市首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大力普及社会科学知识,9月24-30日市社科联和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厦门市首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本次活动以“让社会科学走向大众”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社会科学大型宣传咨询游园、社会科学图片展、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和科普读物展、社科知识进社区、社会科学知识进农村、社会科学书画征集竞赛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栏评比等八大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本次活动的单位222家,参与服务活动的社科专家学者近600人,大、中、小学校师生800名,展出宣传栏板122块,设咨询服务台64个,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发放各类社科宣传资料60余种,共63775份,赠阅书籍3265册,举办社科专题报告会116场次,受众达到3.5万多人次。活动紧扣社科领域中与公众息息相关、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价格、税收、法律、房地产、就业、社会保障等,始终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受社会各界群众喜爱。这次活动除了运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外,还开通了“社科知识竞答短信服务平台”,改变了以往点对点的宣传,通过手机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扩大了社会科学宣传普及的社会影响。此外,还通过电台直播的形式,由社科专家向广大市民解答咨询,使社会科学深入民心。
  【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论坛】 12月2~3日,与市经济师协会、市软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本次论坛邀请福建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各地市社科联的领导及各高校专家学者、部分知名企业家代表共180多人参加,会议提交研究论文90多篇。论坛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两岸共同市场、区域经济合作、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及“十一五”规划等多个领域展开,有关领导和专家作了主讲报告,21位作者作了大会论文交流。本次论坛充分发挥了市社科联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福建省的应用对策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2004年10月8日开始筹备到2005年9月5日的颁奖大会,本次评奖活动历时近一年,经过50多位社科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专著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5项;论文一等奖33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129项;荣誉奖31项(详见表1、表2)。
  本次评奖呈现了四个特点:第一,把社会科学评奖活动由每三年组织一次,改为每两年一次,加大了评奖工作的力度;第二,310项获奖成果名单在《厦门日报》上公布后,在社科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第三,本次评奖工作专项资金从上次的38万元提高到57万元,增加了19万,增加幅度高达50%;第四,本次评奖不但认真总结了以往评奖的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其他城市在评奖活动方面好的做法,经过市委宣传部与市社科联反复研究,评奖活动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准则,细化评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采用电子评分系统打分,使评审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市红十字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红十字会通过创新机制,大力拓展人道主义工作领域,各项工作再创新佳绩。年内,顺利召开了厦门市红十字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进一步理顺了市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以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红十字“博爱超市”布点延伸到各区,“红十字惠民门诊”定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开展万人献爱心和送温暖活动,实施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帮扶的力度和覆盖面,使农村和社区红十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取得新突破,对22名与白血病患者初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进行再动员,有8人已完成高分辨配型。举办机动车驾驶员和外资企业、个企行业员工和管理人员救护培训班38期,1570人参加培训。组织14名学校红会干部赴福州参加省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班。同时,加强学校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大力普及校园救护知识,不断壮大群众性救护队伍的生力军。
  一年来,市红十字会发挥区位和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台湾事务工作。8月下旬,台湾红十字组织郝龙斌秘书长专程来闽并抵达厦门与红十字会交流。年内,市红十字会组织教育系统红十字会干部45人到金门参访;参与处理大嶝渔民金门“三一五”事件的善后事宜和沿海渔民出海养殖问题;主动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接待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团团长傅天羽等;组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考察访问;先后接待了江苏、北京、广州、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红十字会等的来访。
  【市红十字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9月30日在厦门宾馆明宵厅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厦门市红十字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一致通过聘请何立峰和张昌平担任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吴凤章、曾国玲、桂其明、黄如欣担任名誉副会长,王纯民、林起、周丽贞、朱玉珍为顾问,选举郭振家为会长,黄清源为常务副会长,黄文辉等8人为副会长、李明珠为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第八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厦门市红十字事业2005~ 2009年发展规划》,表彰了43个2003~2004年度红十字工作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257名先进会员(模范志愿者)。
  【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5年2月,厦门市和思明区分别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民政部授予的首批“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区)”称号。全市以此为新起点,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坚持“巩固、提高、发展”的原则,固强补弱,力求创新,狠抓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上半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评选表彰了13个优秀示范社区、121个示范社区、13个社区红十字服务先进单位和一大批先进个人。
  年底,市、区两级红十字会采取普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现有197个社区中的118个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进行了检查和评估,90分以上的社区占90%。与此同时,召开了全市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座谈会,组织各区、街(镇)、社区的红十字会干部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改进措施,进行工作部署,提出了确保“三个到位” (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活动到位)、做到“三个有”(有志愿者队伍、有救护培训、有献爱心活动)、抓好“三个落实”(组织落实、设施落实、制度落实)、注意“三个问题”(注意红十字服务的特色和创新、注意志愿服务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服务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的要求,全面推进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开辟厦金生命救助“绿色通道”】 2005年,市红十字会协调海关、边检等口岸单位,与金门红十字人员共同开辟厦金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实施两岸医疗救援接力活动,先后护送19名患病的台胞、6名海上遇险台湾渔船民由厦金航线直航返回金门、台湾。患病台胞走厦金“绿色通道”不仅省时省钱,而且便于实施医疗护送,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方便、快速、便捷通道。
  【“博爱超市”布点延伸到各区】 2005年,市、区红十字会共同努力,将红十字会“博爱超市”的布点延伸到各区;组织流动博爱超市进社区、下农村、入校园,并在集美大学率先创办红十字“助学博爱超市”。红十字“博爱超市”采取“六个结合”,即市与区(镇)结合、固定与流动结合、领取与配送结合、救助与募捐结合、救助与宣传结合、救助与志愿服务结合的方式运行,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全市8家博爱超市先后募集到社会各界捐赠物资48.29万余件,折合人民币352.4万余元,有1.53万户城乡低保困难户4.58余万人和1200余名贫困学童先后得到博爱超市的帮扶。
  【拓展红“十字惠民门诊”】 市红十字会在已设立的8家“红十字惠民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服务工作,把惠民门诊定点医疗机构拓展到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医疗点增至38家,方便受助对象就地就近就医。为农村五保户、城乡散居的“三无”人员办理统一的“红十字惠民门诊”就医证,提供每人全年10次(每次30元)300元以上的门诊医疗费,年内为城乡801户困难户发放了总额24万余元的免费医疗“生命绿卡”,解决困难群众就医的困难。与此同时,资助1.1万余名特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帮助他们建立了医疗救助的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万人献爱心”活动】 5月10日,厦门市召开“万人献爱心”活动动员大会,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红十字会等55家单位联合发出开展“万人献爱心”活动的倡议。“五八”世界红十字日期间,市红十字会与市教育局联合组织13所职业学校师生开展义演、义修、义卖和各种咨询服务活动,掀起了万人献爱心的活动热潮。全市机关、事业、企业、爱心人士踊跃加入捐善款的行列。至活动结束统计,共收到捐款562.9万余元,同时收到22个单位捐赠物资121种、48.2853万件,折合人民币352.4万余元。
  【启动第二届红羽毛献爱心活动】 5月8日,厦门市红十字会与台商协会第二次组织了“红羽毛献爱心”活动启动仪式,市领导和市红十字会、市台办、市台商协会领导向荣获2004年“红羽献爱心活动”的先进单位颁发奖牌,向第二届“红羽毛献爱心”活动的首批捐赠单位颁发荣誉证书。“红羽毛献爱心”活动是在厦门市历年来开展的“万人献爱心”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色品牌,是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台商协会和在厦台资企业弘扬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善举。通过弘扬在厦台资企业“发展在厦门,回馈在厦门”的博爱精神,呼唤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红十字博爱事业,鼓励在厦台资企业员工建立自助互助机制,是构建多形式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全新而有益的尝试。
  【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2005年,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先后为患白血病、癌症、尿毒症和遭受意外伤害的661名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款190.76万余元;实施红十字“补心”工程,资助10名贫困先心患儿进行修补手术,用款20万元。开展“红十字博爱送千家”等系列送温暖活动,扶贫帮困、助老助残、帮扶贫困母亲和孤儿用款367万余元。其中,在世界麻风病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国助残日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献爱心送温暖宣传服务活动;长年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四下乡”和“七进社区”活动;随同市政府慰问团专程赴闽西慰问542名厦门老知青;在“世界艾滋病日”慰问6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等。年内,市红十字会还为太平洋地区海啸灾区及闽北、闽江灾区转赠赈灾款物共计415.7万余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赈灾活动和重建工作。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和助学活动】 2005年,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开展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红十字活动。年内,新创红十字模范校4所。积极举办红十字手拉手助学夏令营,为社会爱心人士搭建捐助平台,全年共帮助146名贫困生入学,助学用款27.5万余元,在城乡初步建立了红十字手拉手助学服务体系。同时,出资50万元与市教育基金会等共同设立了“厦门市高校贫困生资助基金”。举办红十字“博爱超市”助学活动,为613名贫困学生提供价值10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与市教育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厦门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文明交通在我心中”少儿绘画优秀作品拍卖会,所募集的款项用于设立“儿童交通事故救助金”,走访慰问了4名因交通事故导致伤残的贫困学童,送去慰问金12500元。举办厦门—大连两市红十字夏令营和各类学校红十字夏令营15期,有710余名青少年营员、学校红十字会干部参加。
  【巩固红十字宣传阵地】 继续深入宣传《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结合各种节日,举办“两法”辅导讲座等。在世界红十字日期间,组织志愿者在全市19处举办以“自救互救——红十字在行动”为主题的献爱心义诊、咨询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大力宣传红十字知识,印发宣传材料15万余份,为民服务3.1万余人次。加大对“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活动的宣传力度,全年通过新闻媒体宣传316(篇)次,提升了红十字活动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全年编发《厦门红十字》刊物12期1.6万余份,编印《万人献爱心快讯》及《红十字信息》65期2.27万余份,及时向基层红十字会及有关单位传播信息,指导各级红十字会做好工作。(王爱霞)
  市科协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进工作实效。促使学术交流更加活跃,科普工作更具特色,“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更加扎实。为推动厦门市“三个文明”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一步密切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倾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和建议,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不断改进相关工作,依法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开展《厦门市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需求及基本现状》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000份,组织专家组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安排,对厦门市科技工作者的现状、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圆满完成调查任务,受到省科协和中国科协的表扬并被确定为中国科协的定点调查城市。不断拓宽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渠道,做好市政协提案工作。市政协科协界委员《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的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对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视,推动了科普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教育作用的发挥。积极做好优秀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推荐、奖励工作。组织各所属学会做好福建省科协第十二届“运盛青年科技奖”、“第八届福建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女科学家奖”推荐及申报工作。厦门市核学会会员陈敏荣获省第十二届“运盛青年科技奖”。在各种重要节日期间,市科协还走访慰问在厦的“两院”院士,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人员联谊慰问活动,加强感情联络,增强科技团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发挥科协独特优势,强化学术交流活动,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协各级组织努力搭建三个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为经济社会服务平台、为会员服务平台。动员、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才成长的氛围,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年内,市科协先后组织召开了2005年学术年会,与市通信学会联合举办别开生面的通信沙龙,与市信息协会联合举办“第三届海峡西岸信息化论坛”等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各市级学会结合本专业积极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其中市软科学研究会完成了《厦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厦门与台湾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参与完成《厦门市高科技产业链发展对策研究》项目,参与主办“厦门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论坛”,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构想等进行多视角的探讨,还组织专家参加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科技发展新规划的制定,协助市政府有关部门编辑出版新的科技政策法规等;市水产学会积极开展各种咨询活动,服务“三农”,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编辑出版《无公害水产养殖资料汇编》,每月编辑一期《厦门渔业信息》,宣传渔业信息、经验及科普知识;市医学会强化组织建设,继续医学教育,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性、业务性、咨询性工作和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市农学会开展无公害蔬菜培育宣传,编辑资料,建立科技服务网站,进行技术培训和村会协作活动;市心理学会开展中小学师生的心理辅导和电话咨询服务,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据统计,市科协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17场次,参加人数2000多人次,交流论文410篇,编印论文集10本。各市级学会共举办学术活动约400场次,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次。市科协获2005年度科研学会工作先进集体。
  3.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学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学会与企业科协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市科协对市宝石学会、土木建筑学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学会的基本现状、工作开展的情况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厦门叉车厂、华厦嵩屿电厂、厦工集团科协和市企业科协研究会工作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与问题,着力抓好典型经验的推广工作,提出学会和企业科协工作改革初步方案,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增强学会和企业科协自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减轻学会负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有关部门协作,继续采用集中联合办公的形式进行学会年检,提前完成所属69个学会的年检工作。进一步做好“院士行”活动,广泛开展“厂会协作”,继续实施“金桥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企业继续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4.结合厦门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科协的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坚持每月组织一次涉农学会和医科学会“科技下乡”,开展医疗专家义诊、为贫困户送医送药;组织科普挂图系列展览、猜谜和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结合农时季节及农民实际需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家电维修、蔬菜种植、家禽养殖、花卉栽培、水产养殖、果树管理等),进行现场指导、咨询。全年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2次,展示科普展版600余片,科普知识、专业知识讲座10余场,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编印发放《农村实用技术》系列科普小册子1万份,《科技知识》宣传资料1.2万份。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完成省“农函大”招生任务。举办全市农村科普工作座谈会,推广同安区郭山村蔬菜协会、西柯养猪协会和五显镇明溪村蔬菜协会等先进经验,促进“村会协作”和“农技协”的进一步发展。
  5.深入开展社会性、经常性和群众性的科普活动,为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市科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集成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构筑社会化科普活动的平台,不断增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普工作的氛围。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了全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与市教育局协调配合,先后举办了市第二十届、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等各种全市性青少年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组织参加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厦门市代表队获一等奖兼科技新苗奖、“万户”创新奖、科幻画一等奖、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与市物理学会及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组织有全市数万名中学生参加的纪念2005国际物理年“物理照耀世界”系列科普活动。开展英特尔创新思维培训,在思明、湖里、同安三个区各设一个培训点,免费培训农民子女、外来员工子女及下岗职工子女共600名,参加学习的青少年均接受30个学时的电脑创新思维培训,达到英特尔公司的要求,部分优秀作品送全国参加展示。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力度,制定了《科普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实施办法(试行)》,14个基地免费接待13万多名中小学生参观。继续与市广播电台合作开办一年300档的《科海拾贝》科普栏目。与湖里、思明两区科协合作,在湖里区江头街道江村社区、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设立首批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分别装备了机床模型及各种辅材、电脑机器人套材,每个工作室每期可供20~40名学员开展电脑机器人编程、组装、调试等活动。举办创新大赛获奖小学生夏令营,协助省科协在厦举办中学生英语暨体验科学夏令营,委托市计算机学会举办中学生信息学奥赛夏令营。市通信学会与解放军驻厦某部联合举办中学生国防通信夏令营。组织各区广泛开展了“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答题活动”以及“走向’2049一首届福建省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选拔活动,参加答题近2万人。由海沧、思明两区联合组建的参赛队经过预赛和复赛的激烈角逐,获得本次省电视大赛第二名。与市委610办、市反邪教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校园拒绝邪教科普展览及签名”、“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书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在全国科普日,市科协与思明区科协联合举办科普广场活动,全市20个学会、科普基地的成员参加了活动,吸引了数万群众参与。市科协还指导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筹建、开馆,会同各区、街道和有关社区精心组织策划科普讲座进社区活动,组织教育、医疗专家和相关科普志愿者深入海沧区东屿村,开展义务诊疗、科普宣传和咨询。12月6日,省科协公布了福建省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全省九个设区市中,厦门与福州、泉州、漳州四市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3.0%。市科协获2005年度福建省科协科普报刊宣传先进单位。
  6.促进社区科普组织建设和社区科普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工作。对2004年市级高标准科普画廊进行检查验收。命名、表彰第三批市级科普示范街道(社区),计2个街道、36个社区,使市基层科普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福建省首批科普先进街道、科普示范镇的创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思明区嘉莲街道、梧村街道、莲前街道、鹭江街道、厦港街道,同安区西柯镇顺利通过了省先进科普街道、乡镇的验收检查。在全国文明城市考评中,市科协负责的6项科普指标以满分的成绩通过考评。配合省文明办、省科协在厦门市召开全省“科教进社区”经验交流会。协助省科协在市举办社区科普干部培训班。配合省科协做好科普旅游工作。
  【市科协召开2005年学术年会】 11月5日,以“科技创新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市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分会”开幕式在厦门宾馆明宵厅隆重举行。主会场举办了《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从生存到卓越——浅谈企业与个人的生涯规划与发展》、《指纹图谱在药品中的应用》和《保健食品概述》等专题学术报告。市药学会、土木建筑学会和电子学会等15个学会结合厦门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举办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软科学等不同专业、学科各异的专题学术交流会。学术年会注重学术交流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把学术交流与决策咨询、科学论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高层次、综合性、多学科的学术交流机会和舞台,为学术骨干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增强了学术活动的吸引力。年会征集、筛选了论文223篇,评选出100篇编入《厦门市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 为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宝贵人才资源的作用,发动他们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再立新功,4月15日,厦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拥有会员200余名,下设医学分会、城建专委会等6个专委会。协会成立后开展了技术咨询、科教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月和11月,市科协先后举办了厦门市第二十届、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13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727名学生报名参赛,共收到创新发明作品109项,科学论文166项,科技实践活动24项,科学幻想绘画273幅,规模、人数、申报项目、涉及学科均创历年之最。经过激烈的角逐,产生一等奖37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68项。三位在厦中科院院士黄本立、赵玉芬、郑兰荪专程赶到竞赛现场,参观展示作品,并与参赛选手开展面对面指导、交流。市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93所中小学参加,参赛项目689项。其中,创新发明作品96项、研究论文227篇、科幻画作品343幅、优秀科技实践活动23项。参加各项竞赛活动的学生达到7628人。
  【精心组织科技周活动】 5月14~20日,按照省、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统一部署,开展2005年厦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市科协紧紧围绕“科学、和谐、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区科协、学会、企业科协和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了179项各具特色的活动,如青少年科技馆、厦大化学化工学院走进社区开展“人人分享科技活动”;桥梁博物馆、苏颂科技馆等联手开展科普教育基地游;园林植物园和少儿图书馆分别推出“绿色蔬菜与我们的生活”科普实践活动和科普读物展;市地震局和地震学会组织开展了“地震常识及自救互救科普讲座”和相关系列活动,受到市民群众和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市科协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在SM城市广场联合举办大型珍稀恐龙化石展,吸引大批市民前往参观,成为科技周期间的一大看点。思明区组委会在白鹭洲城市广场推出“科普嘉年华式”广场活动、动员社会科普力量开展“百、千、万”科普行动(百场科普讲座、千名基层志愿者进社区、万人参与公众科学素养知识竞赛),将市科技活动周推向高潮。湖里区推出科普电影联影活动,海沧区开通有线电视科普(百科知识)专栏,同安区开辟“农村科技知识展播”,集美区和翔安区组织科技下乡系列活动。(参见本书科学技术栏目“科普宣传”相关条目)(林小权)
  市侨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在群众工作、维护侨益、参政议政、海外联谊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工作任务。
  1.拓展海外联谊新渠道。全年接待来自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的华侨华人200多人次,其中,有应市侨联邀请前来参加“九八”投洽会及台交会等活动的来自印尼、缅甸、美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10个境外团组、70多位海外客商,有前来厦门出席“世界华侨华人社团大会”、第六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领袖。年内,市侨联先后组团出访,参加澳大利亚全球华人和平统一促进会大会活动,赴香港、澳门召开港澳顾问、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交流工作。
  2.弘扬中华文化。市侨联呼应中国侨联“侨联文化交流年”活动的号召,开展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会,“归侨口述历史”等活动;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活动,组织在厦门就学的外籍华裔小学生参加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引导归侨侨眷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侨友合唱团及印尼、缅甸归侨联谊会等团体派出文艺小分队深入街道、社区演出。组队参加省侨联第五届“华昇杯”侨界业余羽毛球队邀请赛和第三届“国岁杯”文艺调演。
  3.加强组织网络建设。思明区中华街道侨联正式成立,全市6个行政区的38个镇、街道、华侨农场全部成立了侨联组织;有325个居委会(社区)、村委会成立侨联小组,覆盖面达到77%。大部分基层侨联组织达到或基本达到“五有”标准(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
  4.参政议政,维护侨益。各级侨联采取法律指导、理论研讨、印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开展普及侨法宣传活动,对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反映的有关涉侨法规的落实、子女就业就学、房屋拆迁、侨房清退、社保医保及寻亲谒祖等来信来访认真处理,维护侨益。年内,发动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级人大、政协会议提交提(议)案40多件。市侨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成员参加视察、调研和行风监督等活动,在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侨胞反映的社情民意和典型涉侨案例,市侨联通过团体提案、《侨情反映》以及参加市委的“双月座谈会”等形式反映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定时、定点为本市归侨侨眷提供涉侨法规义务咨询服务。
  5.扶贫帮困,凝聚侨心。市侨联在节日走访各区的镇(村)、街(居)及华侨农场、企业和市福利院,看望、慰问贫困归侨、下岗归侨职工累计56户,发放慰问金1.68万元;组织发动归侨侨眷为东南亚海啸受灾华人华侨募捐3万多元人民币及一批捐赠物资;为患重病的贫困归侨捐助医疗费用1万多元;筹集设立“厦门华侨医院归侨医疗救助基金”,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就医提供方便和优惠;多次配合华侨医院组织医疗小分队到华侨农场、偏远山村和归侨侨眷集中的居民小区送医、送药、送医疗器械。
  6.做好侨务对台工作。市侨联与金门县华侨协会、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等侨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互访、交流活动;利用出访等机会,广泛宣传《反分裂国家法》,加强与海外亲台华侨华人社团联络,加强与各国“和统会”组织及海外反独促统人士的联系,互通信息、交流情况;与哥斯达黎加、巴拉圭、所罗门群岛等未建交国家的侨团、侨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开展宣传、团结工作。
  【纪念颜西岳诞辰100周年】 12月29日,厦门市侨联、市金门同胞联谊会在白鹭洲路团结大厦一楼会议厅联合召开“颜西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颜西岳是福建省金门县人,早年曾在集美学校读书,后出国经商。1952年举家回国在厦门市定居。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省侨联副主席、市侨联主席,省市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等职务,中共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颜西岳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侨界举行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会】 8月26日,市侨联在政协大楼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会”,邀请了当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或是在侨居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如今在厦定居的35位老归侨与会。会上老人们回忆、讲述了当年参加抗战、抗日救亡运动的感人的故事,以及海外华侨在侨居国以多种方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生动事迹,体现了华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此前,市侨联与厦门《鹭风报》配合,在该报上连载16期专版,较全面地介绍了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史实,以及谢白秋、林大章、王纯流、曾冠英、陈尊法、黄吉平等老归侨的抗战事迹。
  【东南亚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厦门市、漳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厦门大学历史系、厦、漳两市华侨历史学会五单位共同举办的“文化视角:东南亚的‘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5~27日,在厦门、漳州两地举行。研讨会共邀请80多位海内外学者、专家及民间研究人员参加。
  与会者从“文化郑和”的角度展开研讨。认为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所实践所追求的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相互接纳、互动融合、造福人类的普世价值。
  【开展“归侨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 在厦门市归侨中,有许多在原侨居国曾从事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工作,他们或是侨史变迁、或是某一事件、或是某一段侨情的参与者、见证者,这些归侨在侨居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侨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原始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史实因有些老归侨相继离世而随之尘封。为及时弥补这一缺憾,为侨史研究工作提供最原始的资料,市侨联组织力量开展抢救归侨活资料性质的“口述历史”工作。“口述历史”,选择侨界中老归侨、或是厦门籍的海外华侨作为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史料收集,忠实、客观地反映海内外侨胞对侨居国和祖籍国的生存发展、民族民主斗争,文化科技进步等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年内,市侨联、市华侨历史学会、《鹭风报》联合采访了15位归侨、海外华侨,整理1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和2000分钟的录音原声带。
  【归侨侨眷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 上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周边国家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厦门市侨联除了向泰国普吉岛、印尼棉兰等灾区的各侨团发出慰问函之外,并于1月6日下午在市侨联“归侨之家”举行了“情系印度洋,侨界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得到了广大归侨侨眷、在厦门侨资企业的热烈响应。共受捐款3万多元人民币,交市红十字会转交海外灾区。(林太原)
  市台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和全国台联会议精神,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台联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发挥台联优势,多方位开展工作,促进两岸同胞往来,增进了解,培育感情,增强认同。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很大成效。年内,市台联荣获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优秀奖,《台湾学生求学大陆纪实》征文优秀组织奖和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比赛优秀组织奖等3个奖项。
  1.利用各种形式组织理事、各界别台胞学习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座谈会纪念文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分别举办《反分裂国家法》座谈会和学习班,由参加《反分裂国家法》审议、表决全过程的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台联会长陈建德作报告;举办台联中青年台胞学习班;邀请专家、学者作当前台湾政情、台海形势报告。
  2.组织台胞、台生参加“2005年厦门市海峡两岸同胞迎新春茶话会”、“2005海峡两岸品茶博饼会”、“台胞中秋联欢会”;主办“龙脉相传,青春中华”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夏令营厦门分营、台胞“海上看金门”、参观“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图片展”等活动;分别在集美区侨英、思明区育秀、湖里区和通社区开展涉台图片“厦台交往百年掠影”进社区活动,分发涉台知识宣传材料;组织台胞赴集美侨英社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
  3.做好春节走访慰问台胞工作,共慰问台胞困难户57户,75岁以上台胞40人,发放困难补助款和慰问金16100元,还首次向443名符合发放条件的老台胞发放慰问金;关心青年台胞成长,举办厦门台商子女“妈祖文化之旅”,选送两名台籍青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台联举办的“台籍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与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台生高校联考咨询会、台商子女秋季入学咨询会,提供现场办公服务,解决在厦门台商子女就学问题。年内有38名台籍考生被各类高等院校录取,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21人,专科2人,高职(专)13人,预科1人。
  4.全年共接待台胞考察、交流活动等团组共22批215人。市台联与教育局联合组织厦门市教育学会文教参访团前往台湾进行教育交流和考察访问。协助台湾笙华国际传播有限公司在厦门拍摄电视专题片《闽南文化行》,并以《飞龙之旅》之名在台湾岛内播出。
  5.积极参政议政。年内,台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调研提出的3项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厦台青年学子交流》被评为市政协2005年优秀提案。
  5月17日,厦门市台联机关搬迁到厦门市白鹭洲路16号8楼办公。
  【接待台湾参访团组】 全年主要接待有:台湾两岸文经交流协会、台中农产品运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明台产险公司、台湾妇女菁英联盟、台湾巨丰化工公司、海峡两岸科技开发交流促进会、台湾高雄拾穗扶轮社等团队22批215人来厦参加投洽会和台交会等两岸交流活动的台胞。接待台湾台中雾峰林家谒祖团经厦门前往平和县谒祖。接待台湾“厦门旭瀛同学联络会”取道金门前来与厦门同学举行的“两岸同窗,十年欢聚”联欢活动。
  【厦台史料馆开馆】 为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厦台史料馆于10月25日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和市政协副主席陈耀中为厦台史料馆揭牌。开馆仪式后,还举行“台湾日本殖民时期的厦台关系——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图片展”开展仪式。图片展分为“1895年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纷纷奋起反抗”、“在厦台胞抗日活动”和“台湾光复”三大部分,共展出图片约200张和复制的实物,部分史料首次向观众亮相。
  厦台史料馆位于新华路40号,由市台联负责管理。
  【台湾“唐诗新唱”访问团来厦交流】 7月25日,应市台联与市艺术教育委员会联合邀请,台湾“唐诗新唱”访问团一行73人来到厦门,进行为期两天的“诗歌乐舞”中华儿女唱唐诗文化交流活动。来自台湾屏东的丰田小学、繁华小学、爆米花儿童剧团和本市湖明小学用不同的方式演绎数十首传扬九州、家喻户晓的经典唐诗。
  【老台胞首次领到“两节”慰问金】 从2005年起,市台联每年向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的老台胞发放元旦、春节“两节”慰问金,本年度符合发放条件的台胞共有443名。3月12日下午,厦门市向老台胞首发“两节”慰问金仪式在团结大厦举行,105名老台胞代表出席发放仪式。自3月下旬至4月底,台联机关干部在街、村、居委会的协助下,对因搬迁、行动不便等原因的老台胞上门发放“两节”慰问金,使符合领取条件的台胞全部领到慰问金。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夏令营厦门分营圆满闭营】 7月19日,由市台联主办的“龙脉相传,青春中华”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夏令营厦门分营在厦门闭营。黄菱副市长出席闭营式。49名营员7月11~15日在北京参加“千人夏令营”活动后来到福建,先后游览、参观了湄洲妈祖宫,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华人展”。在日月谷,营员们放飞写满“愿两岸和平统一”、“友谊长存”等美好祝愿的祈福天灯。在厦门大学联欢会上,两岸学子以歌会友,各显才艺,缔结友谊。营员中有33人首次来到祖国大陆,也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
  【向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优胜者颁奖】 5月28日,市台联在团结大厦多功能厅举行颁奖仪式,33名在第五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的小学生领到了奖状和奖品。会上还向62名在厦门市第三届小学台商、台胞子女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小作者以及33名获得厦金台商子女优秀学生奖金的台商子女颁发奖状、奖品。市政府副市长黄菱、市政协副主席桂其明和市人大台工委、市台办、市教育局、市政协四胞委、市台盟、市台联领导及市台商协会领导出席颁奖仪式。7月,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授予厦门市台联“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奖”。
  【市台联多项提案被市有关部门采纳】 在市政协十届三次大会上,政协台联界别关于《改造和平码头出入境通道,方便旅客行李搬运的建议》、《关于在厦、台两地结成友好学校的建议》、《关于使台胞生活不低于当地中等水平的若干建议》等提案,得到市交通委、市台办、市民政局的答复。关于建议发挥厦门市对台区位的优势,开展厦门学生与在厦台生、台湾学生三方面互动交流的《开展厦台青年学子交流》提案获市政协2005年度优秀提案。
  【组团赴台访问】 应台湾崇善童军文教基金会的邀请,由市台联、市教育学会联合组织的厦门市教育学会文教参访团一行12人,于10月27日经香港前往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和访问。在台期间,参访团拜访了崇善童军文教基金会、参观台北东门国民小学、台中明台高中、明道中学、台南亿载国民小学、高雄七贤国民中学、花莲富北国民中学等,并与台湾教育界进行交流活动。市台联领导借赴台机会,与统联原主席王津平、中华两岸交流观光协会理事长许文彬、明台保险公司董事长林博正等知名人士会面,加强与台湾岛内民间社团的联谊。(李志宏)
  市金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多方位开展对金、对台工作,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的深入发展。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厦金两地书法家春联书赠活动、两岸青少年主题夏令营等多形式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与海外金门社团和乡亲的联系,尤其是做好厦金直航的迎送接待工作,全年共接待1万多人次;在各类会展活动中牵线搭桥,促进招商引资;与同安、翔安区金联一道,在厦金海域的海事纠纷等方面,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金胞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结合实际,围绕重点,积极反映本市金胞工作及金胞的要求及愿望,运用多种形式参政议政,全年共有10余件提案、意见被各级政府采纳。
  为增进乡情,加深骨肉同胞的亲情,市金联积极开展对内联谊。先后组织妇女组、青年组等举行了20余次活动,参加人数近千人。其中较大的有“庆中秋·迎国庆”茶话会活动,其规模为历年之最。4月21日,组织金胞代表乘上郑和宝船,在厦金海域眺望金门,表达金门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春节前夕,走访困难金胞31户,发放慰问金6200元,同时还慰问金胞代表人士20余人;热情接待来信来访的乡亲,为在厦金直航途中遇到困难的金胞乡亲提供帮助,为海内外乡亲提供寻亲服务;为台、金门考生赴厦考试提供服务,为在厦金胞学生发放奖学金72人31700元。
  【台湾本岛学校首次组团来厦参访】 7月2日上午,素有台湾“第一小学”美称的台北市中正国小的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行40人,搭乘厦金直航客轮“东方之星”号抵达厦门港和平码头,受到市金联、市教育局和实验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这是自2001年厦金航线开通以来,台湾本岛学校首次组团抵厦联谊。
  中正国小此次到厦门参访,是由在台金胞、中正国小家长会成员许文峰先生牵线搭桥,市金联历时4个月,多方联系、协调才最终促成的。在厦门实验小学举行的欢迎台湾中正国小仪式上,两校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并互赠书法和绘画作品。之后,两校代表在“缔结友好学校协议书”上签字,成为闽台第一对结好的小学。同时进行的还有学生、老师、家长等三场交流会。
  期间,参访团还先后参观了湄洲妈祖神庙、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和战地观光园等。7月6日,台湾师生一行搭乘“同安”号客轮返回。
  【厦金两地书法家春联书赠活动】 2月5日,市金联和厦门日报社、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市书协联合主办“金鸡报晓、两岸挥春”厦金两地书法家大型春联书赠活动。海峡两岸的300多位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在市体育中心欢聚一堂,以笔会友,以墨传情。
  金门县书法学会理事长陈添财率领30余名书法家前来参加,并在金门挑选部分少儿书法爱好者随队同行;在厦金胞许文辛等10余人参与。知名书画家刘艺、徐庆平、高怀、张人希和金门书法学会理事长陈添财等为活动开笔。金门县长李炷烽亲笔书写“恭贺新禧”,委托前来参加活动的金门书法家为厦门人民捎来新春祝愿。300多副由厦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现场写就的春联委托参加本次活动的金门书法家带回金门送给金门的乡亲;而金门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也在现场赠送给了厦门市民代表。
  【举办两岸同胞包粽子大赛】 6月11日晚,由厦门日报主办,市金联协办的“中信实业银行杯”2005厦门社区包粽子大赛总决赛暨海峡两岸同胞端午联谊活动在世贸商城举行。“两岸同胞联谊”是本次赛事的主题,市金联组织20余名专程从同安、翔安赶来参加比赛的金胞和厦门岛内的金胞们一起参加这次两岸同胞端午联谊活动。此次总决赛共分6个组,参赛者50余人,报名参赛年纪最大的是102岁的金门老人吕爱治。本市金胞曾乌甜、郑美香分获分组比赛第一名。比赛之后,金胞们齐诵诗歌《台湾海峡的风》。金胞歌手蔡丰蔚还现场演唱闽南语歌曲《望春风》。
  【首届“厦金情深”海峡两岸金门籍青少年夏令营】 7月26~29日,市金联和市海联联合主办“厦金情深”海峡两岸金门籍青少年夏令营活动,邀请海峡两岸的金门籍青年学生及部分老师、各参办单位相关负责人计37名,其中,台湾的金门籍学生是首次通过厦金直航到厦门参加夏令营活动。
  金门县教育局江支森先生、桃园县、台中县金门同乡会理事长洪朱生、洪慈旭乡亲担任领队前来参加。参与此次夏令营的学生中,有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参观厦门风光及建设新貌,又有天文科技活动,还组织他们远游武夷山。厦门文化名人彭一万先生为营员们开办了一场以“厦金八缘”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东南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和《厦门日报》、《海峡导报》等省市媒体对活动均作了充分报道。
  通过此次活动,台湾、金门的学生对祖国大陆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和厦门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协办单位市气象局、气象天文馆也借此机会和台湾、金门方面建立了联系,提出拟将相关设施作为以后厦门和台、金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科教基地。
  【大陆金门籍青少年首次故乡行】 7月16~20日,在省金联常务副会长黄建业的率领下,来自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各地的29名金门籍青少年学生们一起,通过厦金航线到金门参加“牵手故乡行”夏令营活动,实现了大陆金门籍青少年以夏令营的形式,组团回故乡的“零”的突破。此次活动由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主办、市金联协办,市金联副会长陈琼凤随团同行。
  【开展多主题两岸青少年暑期夏令营】 2005年暑假期间,市金联充分利用厦金航线的便利通道,多主题开展厦金、厦台青少年交流。主要有:以气象科技为主题,与市天文气象学会联合主办厦金职业学院气象科技青少年夏令营;以读书活动为主题,与市文联联合主办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读书夏令营;以体育竞赛为主题,协助市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邀请金门篮球队赴厦参加首届厦门市双十中学港澳金厦四地篮球夏令营。通过上述交流活动,使两岸青少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密切与台湾岛内各金门社团的联系】 台湾岛内的金胞及后裔超过40万,已组建11个金门同乡会,在当地有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年内,市金联深入开展与台湾岛内金门社团的交流联谊工作。一是借“世界金门日”和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20周年庆的有利时机,与各个社团、重要人士加深联系。二是组织大型活动,增进乡谊、乡情。如:“厦金情深”夏令营活动,台中、桃园的金门同乡会理事长亲自参与。三是注重培养与各同乡社团有代表性人物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促使他们在大陆投资置业,发展事业。四是通过在台金胞的牵线搭桥,扩大台湾与厦门的教育、体育和文化交流。
  【多项调研成果获奖】 年内,全市统战系统(党派、团体)进行2002~2004年优秀调研成果评审,市金联提的《关于推进厦金旅游,做大做强厦门旅游业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被评为二等奖,《加强厦金合作,促进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发挥厦金直航优势,扩大两岸人民往来》、《关于促进厦金(台)对台小额贸易发展,做大做强大嶝对台交易市场的思考与建议》等3篇被评为优秀奖。《关于进一步推进厦金旅游,做大作强厦门旅游业的建议》被市政协列入全市八大重点提案之一。
  【为金门同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年内,厦金直航人数历史性地突破50万人次,春运人数44029人次,均为历史新高。市金联负责迎送接待的达到1万多人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团组60余个,重要人士超过200名。接待的层面中,既有金门县各部门、社团、海外金门同乡社团,又有商界、教育界、体育界的代表人士,还有金门陈氏、许氏、辛氏等多个宗亲组织。在具体事务中,市金联努力为金(台)胞服务、排忧解难,如帮助部分直航中丢失证件的金胞申请补办手续;为金胞随团特殊物品的通关予以协助;为遇到特殊困难及突发事件的金、台胞提供帮助等。此外,还在协助政府处理厦金海域突发事件及海事纠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3月5日,金门海巡队撞伤大嶝渔船,造成人员伤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市金联与翔安区金联多次与对方交涉,获得一定赔偿,并且妥善安抚村民,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全年处理有关于渔民越界捕鱼等事件10多起,均得到妥善处理。
  【在厦金门籍同胞重新登记工作顺利完成】 厦门市金胞数量大,分布广,占全省金胞数量的近80%,做好摸底登记工作对于了解和掌握厦门市金胞的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对台对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市金联和各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11月完成厦门市金胞重新登记工作。截至调查结束,在厦金胞共计4250人。另有部分金胞有待省里进一步确认。
  【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流】 年内,市金联多次接待金门县知名人士及团组,主要有:金门县教育局许能丽课长、金门技术学院校长李金振等人及团组,来进行教育交流。接待及陪同台湾成功大学、屏东商学院和金门技术学院的学术交流团组一行14人,在厦参加’2005两岸经贸与教育交流学术研讨会。陪同陈嘉庚先生后裔到厦大参访。金门职业技术学院也组织院各系负责人、教授12人,专程拜访了市金联。
  年内,邀请台、金客商5个团近100人次,来厦门参加“台交会”、“九八”投洽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先后签订了2个投资项目,合同投资额3.2亿人民币。此外,还组织金胞客商赴内地考察。5月17日,以王志禅为团长、许文峰为副团长的“台金参访团”,前往河北廊坊市参加“五一八”东北亚及环渤海国际商务节活动并签订多个贸易项目。
  【金门花车来厦参加花车巡游活动】 2月26日,应市金联邀请,金门酒厂精心制作的花车参加第二届厦门大型花车巡游活动。
  参加巡游的金门花车长14米,宽4米多,主要是由两瓶金门特产高粱酒瓶、两个玻璃酒杯、一堆高粱米和千把高粱秆等物构成。在花车上前方立着一尊风狮爷,四面有近万朵牡丹花镶嵌,金门县述美国小的小朋友们组成方阵随后表演花鼓,表现了浓郁的金门地方特色,受到沿途观赏市民和游客的称赞。
  【翔安区金门同胞联谊会成立】 9月4日,在翔安区行政中心4号楼会议厅, 翔安区金门同胞第一次代表大会暨金门同胞联谊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宋奇盈当选为首任会长,邱荣国、陈成龙、林团结、郑恒芬、宋文生等5位金胞当选为副会长,张清钳、许伯钦、王水彰被聘为名誉会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陈素珍、省金联副会长黄建业等领导应邀出席大会。金门县政府社会局的李课长、金门红十字会会长王水彰、爱心基金会许金龙董事长率领12位金门乡亲,经厦金航线前来参加,金门县长李炷烽向新成立的金门同胞联谊会赠送了有他题词的青花瓷瓶。(郭伟勇)
  市残联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完成了市残联四届主席团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全年完成残疾人康复821人(次),完成年度康复任务指标136%;在全省名列前茅;有1005名贫困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子女教育得到救助,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因贫失学现象基本消除,学龄残疾人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6%以上;73名首批社区残疾人联络员经选拔培训,正式聘用上岗,实现残疾人基层工作新的突破,屿后西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社区;厦门市城镇无障碍建设荣获“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称号,经验在全省交流并推广。
  【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年内,厦门残疾人康复中心共完成综合门诊部接诊常见病3865人(次);康复残疾人381人(次)、住院康复残疾人143人;安装假肢145例、装配矫形器187例;新收聋儿、弱智儿134名;聋儿筛查和术后康复训练176人;康复培训8期,培训残疾儿童家长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者431名;新招收残疾儿童48人(其中聋儿40人,弱智4人,自闭症4人),共有62名残疾儿童基本恢复功能转入普幼或普小就读;筛查眼疾患者3000名,对2000名学生免费进行视力检查,为126名低视力青少年实施康复治疗。
  【争取社会资源保障残疾人康复需求】 2005年,市残联、市慈善会、市老年基金会共同出资近30万元,免费为12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助残日期间,市残联与市红会、市慈善会等单位共同出资购买200部轮椅赠送给残疾人。台塑企业暨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向福建省捐赠90套价值1600多万元人民币的24C澳大利亚电子耳蜗,4月11日在厦门大学医学附属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捐赠仪式。在市领导重视和市残联积极协调下,厦门市第一医院和市中山医院分别承担了45例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并于4~9月成功地实施手术,术后调试圆满顺利,术后康复效果明显,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聋儿逐渐走进有声世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对80多名聋儿进行认真术前评估和筛查,经过专家组综合评定,15名聋儿符合捐赠项目标准要求从中受益。市残联还积极协调市慈善会,争取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支助,为本市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残疾人教育工作得到新的发展】 年初,市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对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进行专题研讨,完成学龄残疾儿童教育的建档立卡工作,并通过对开智小学、同安特校、市特教学校开展学生家庭状况、辍学原因等基本信息分析,出台了《提高残疾人学习及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奖励办法》,当年资助金额13多万元。年内,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残疾人九年义务免费教育,至此,贫困残疾人子女和残疾人学生因贫不能入学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全市3所特教学校和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可以满足本市残疾生就读需求。
  据统计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比“十五”初期增加3个百分点,残疾人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一年来,市残联先后与各区、各残疾人协会及有关企业联合开办电脑、美容美发、烹调、插花技术、盲人按摩、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彩印技术等各类岗前培训班15期,培训残疾人1883名,凡登记要求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100%给予培训。举行各类残疾人就业推介活动12场(次),全市城镇新安置残疾人就业370多名。此外,市残疾人就业中心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市、区两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人员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执法检查,监督用人单位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有关规定。目前,全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覆盖面平均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6%以上。
  【残疾人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佳绩】 5月,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本市残疾人运动员侯斌等获得2枚金牌,21个项目第二名的优异成绩;8月,在中国残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聋人足球赛中,本市特教学校学生组建的聋人足球队在与全国22个省级足球队角逐中,取得第11名;12月在福建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厦门市代表团获得42金、19银、9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乒乓球团体总分第一。在跳高比赛中,许欣以1.80米的优异成绩刷新残运会的纪录。在跳远比赛中,沈光辉等人以5.99米的成绩同样刷新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的纪录。在乒乓球比赛中,厦门代表团更是一枝独秀,叶超群、杨木华、曾剑青等人获得T17、T18、T19等多个级别冠军。
  【残疾人乘坐公交车新的优惠办法出台】 5月,市残联通过与市公交总公司协商,签订了《关于优惠厦门市残疾人乘坐公交车的协议》,以解决残疾人在市内通乘各类公交车问题。新的协议规定,每个残疾人全年只需付公交车年票费用的20%,即140元,就可以办理公交各类别、车别、各条线路的全年优惠乘车卡,残疾人凭优惠乘车卡,可乘坐市内所有公交车,其余的80%部分,由公交总公司和市财政按3:5分担解决,此举受到残疾人的普遍欢迎。
  (市残联办公室)
  集美学校委员会
  【概况】 2005年,集美学校委员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动陈嘉庚纪念胜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参加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和在昆明举行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加快陈嘉庚纪念馆建设,进行龙舟池水环境治理、集美图书馆二期土建、配电设备招标和体育馆围墙、鳌园路、嘉庚路的石板路面维修以及游泳池浴室(香蕉亭)屋面改造等项工作,切实维护好、发展好陈嘉庚遗业。年内,嘉庚公园被厦门市公园管理协会评为二级专类公园,提高了陈嘉庚纪念胜地的知名度。陈嘉庚纪念胜地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6498人(优待53526人,其中免费接待大中小学生39096人)。
  【陈嘉庚纪念馆动工】 3月18日,经中央和国务院“两办”批准修建的陈嘉庚纪念馆开始动工。集美学校委员会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有关陈嘉庚生前创办实业、兴教兴学、参与社会活动的文物和史料,除在本省、本市广泛征集外,还前往国内各地开展征集工作。至年底已征集到的实物有136件,档案史料408件,书籍6本,图片169张。
  【鳌园文物保护工作】 3月,集美学校委员会和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共同召开“鳌园文物保护专家座谈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文物保护、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家为鳌园文物保护献计献策。在市文物处指导下,集美校委会一方面联系国内6家有文物保护甲级工程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为鳌园设计保护方案,另一方面着手进行鳌园档案制作,完成方案卷、图纸卷、照片卷、拓片及摹本卷等15种案卷的制作,其中有鳌园全景和鳌园雕刻照片800多张、鳌园题联拓片26件共130份资料,并制作成电子文档,为鳌园文物保护做好基础性工作。
  【开展纪念陈嘉庚系列活动】 2005年10月21日和11月18日分别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校友会暨《集美校友》85周年和毛泽东同志为陈嘉庚先生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60周年,集美学校委员会支持集美校友总会和集美陈嘉庚研究会分别举办纪念活动。在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校友会暨《集美校友》85周年活动中,共有来自美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集美校友500多人参加盛会,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印尼著名实业家李尚大校友、福建省侨办等单位和个人来电祝贺。在纪念毛泽东同志为陈嘉庚先生题词60周年活动中,集美学校委员会积极配合市委宣传部和媒体,组织纪念文章,系列宣传报道陈嘉庚先生光辉业绩和爱国精神,厦视二套于11月18日起连续播出六集专题电视片《陈嘉庚》,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加大资产管理力度】 根据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校委会严格执行市财政规定,管理使用好香港集友银行派发的股息和红利。全年安排4375万元的资金支持集美各校改善办学条件,安排340万元资金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有关社团开展活动,安排1027万元用于有关工程项目和集美社区建设资金。此外,集美学校委员会还配合集美区侨联等有关部门,广泛联谊,积极争取陈文确、陈六使的后裔陈嘉禾兄弟姐妹等捐资200万元兴建集美二小教学楼。
  (陈承裕)
  市贸促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积极发挥贸易投资促进执行机构的作用,紧紧围绕政府的部署和企业的需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积极拓展对外联络,推进对外经贸交往。共组织10个经贸代表团198人次赴境外考察,在境外举办了37场洽谈会和情况说明会;与44个境外经贸组织建立了新的联系;接待境外经贸团组80批次、737人次,来访团组规格有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内外资源优势,积极促进投资合作,加强与本市各招商部门的联系,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资讯,共为9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投资项目提供了咨询和促进服务。
  2.加强内外合作,会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共组织本市96家企业参加在14个国家举办的36个展览项目,展位规模111个,成交额5615万美元;举办了第五届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等3个展会,总规模1510个展位,有力地推动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会展业的对外合作,与中东展览联盟、中咨公司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新拓展3个展览国家和6个展览项目;与励展展览公司及香港会展协会等国际知名会展机构进行联络和交流,组织厦门会展考察团赴欧洲学习考察。
  3.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出证认证业务。年内共签发一般原产地证44385份,比增24.4%,其中网上签证34812份;新发展注册企业372家,出具单据认证4547份,出具国际商事证明书1949份,代办领事认证2757份,签发ATA单证册17份;组织4期培训,为612家注册企业培训了691名手签员与申领员。
  4.拓展服务功能,国际商会工作上新台阶。召开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和第一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秋联谊会;举办了10期专题培训班,会员企业共有1700人次参加;“厦门贸促网”、“厦门出国展览网”共发布经贸信息5470条,刊发《厦门贸促简报》、《厦门贸促通讯》各12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受理4起涉外经贸纠纷,为多家企业提供合同法律示范条款及国内外商标注册咨询服务。
  5.全力做好投洽会期间的招展和会务工作。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市贸促会共邀请接待境外团组39个、境外客商490人,是到会有效客商的主要邀请单位;经市贸促会推介,德国、蒙古等国家向组委会定了10个展位;圆满完成第四届“国际友好商会合作圆桌会议”的组织和会务工作;成功举办“投洽会名优商品展销会”;协助波兰、美国等国的政府部门举办10场推介会和对接会,组织“中韩汽车零配件对口洽谈会”。
  【参加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 1月11~13日,由市贸促会牵头组织的厦门市政府代表团赴京参加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通过与论坛组织单位的协调,黄菱副市长在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厦门会展业的现在和未来”的演讲;林树溪会长在论坛“展览项目合作推介会”上发表了题为“商机无限的厦门会展市场”的演讲。论坛期间,厦门代表团还与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胡明峰总裁就双方合作进行了会晤。
  【厦门国际商会会长易人】 1月21日,厦门国际商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会议选举厦门市贸促会会长林树溪、副会长刘群分别兼任厦门国际商会会长、副会长;9月28日,厦门国际商会召开第一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增补刘长根、贾强、陈建明等3人为厦门国际商会副会长。
  【厦门(东盟)投资贸易中心设立】 厦门(东盟)投资贸易中心于3月份在新加坡设立,这是厦门市设在东盟国家的第一个驻外联络机构,由市贸促会管理。该贸易中心主要职责是:宣传厦门的经贸环境,展示厦门企业的产品及制造能力,将东盟贸易信息传递给厦门的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市场调查,为厦门企业提供经贸咨询,促进厦门产品出口到东盟国家,组织厦门企业参加东盟展会,在东盟举办厦门产品展销会,组织厦门企业到东盟进行经贸考察,为厦门企业和东盟国家企业举办业务配对和交流活动等。
  【承办第四届国际友好商会合作圆桌会议】 9月7日,市贸促会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友好商会合作圆桌会议。此次圆桌会议是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会议的主题是:“商会如何在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主席贺瑞凯和东盟10国的国家级商协会领袖等嘉宾莅会并作精彩的演讲,共有国内17个省市及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名工商、经贸人士列席会议。
  【“中美国际伙伴网络项目”厦门办公室正式运作】 “中美国际伙伴网络项目”是中国贸促总会与美国商务部的一项重要的合作计划,厦门是该项目首批14个设点城市之一,“中美国际伙伴网络项目”厦门办公室设在市贸促会,于7月份正式运作,该办公室通过“金钥匙”服务和“国际伙伴寻找”服务,为美国公司提供商务配对服务,促进厦门与美国间的经贸合作往来。
  【首次举办投洽会“名优商品展销会”】 9月6~11日,“名优商品展销会”作为投洽会的重要配套活动首次举办,此次展销会由市贸促会和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主办,厦门市对外商务服务中心承办,是第九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唯一的商品展销活动。来自福建、厦门、台湾和越南、巴基斯坦的150家企业参展,展商向参加投洽会的境内外客商和广大市民展示了食品饮料、服装、工艺品、家具等名优和特色商品,吸引了6万人次参观采购。
  【全面实施C/O网上签证】 为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贸促会从10月开始全面实施C/O(即:一般原产地第四届国际友好商会合作圆桌会议代表合影(市贸促会提供)证)网上签证,签证企业可通过登录“C/O网上签证网络平台”,将原产地证申办资料通过网络传输到贸促会,贸促会人员审核通过后发证。C/O网上签证的实施,减少了申办人员往返的次数,提高办证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办证。
  【邀请联合国官员来厦举办培训】 应市贸促会邀请,10月18~19日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服务贸易处处长Doreen Conrad女士来厦举办“成功的服务贸易出口培训班”,来自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本市金融、物流、电子、食品、轻工、机械、建材、造纸、印刷及进出口贸易等多个行业的55家企业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结束后,Doreen Conrad女士给每位学员颁发了由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出具的证书。
  【厦龙两地贸促会签订山海协作协议】 10月10日,林树溪会长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率领的厦门市党政代表团赴龙岩学习考察,与龙岩市贸促会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厦门市贸促会将在经贸交流、会展、信息、培训、出证认证等方面与龙岩市贸促会开展合作,以发挥厦门市的龙头优势和龙岩市腹地广阔的优势,积极发挥特区对周边的带动作用。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厦门调解中心成立】 市贸促会法律服务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厦门调解中心12月份正式成立,该中心主要依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在海内外广泛的联络网络,帮助本市企业进行涉外经贸类纠纷调解,提供经贸类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咨询及代理服务、商事仲裁咨询及代理服务。(游毓红)
  市外商协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继续围绕“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双向服务宗旨,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为目标,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创常规工作有新意,重点工作有突破,全局工作上台阶的新局面。
  1.继续为企业和政府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年内,市领导多次到协会视察或应邀出席协会活动,参加协会活动的外资企业达8000多家次。协会采取工作午餐会、市领导与协会工作座谈会、各区座谈会、对口联谊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政企对话平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用书面的方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提交《情况专报》、《问题反映》等,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如本年的海关加工贸易单耗管理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调研专报提出的一些建议已成为厦门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
  年内,协会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征求意见会、听证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市发改委主办的市项目与资金(社会资本专题)对接会、市物价局举办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听证会、市物价局组织召开的关于提高污水处理价格及调整自来水价格结构的听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确保企业呼声得以上达。
  2.积极做好政策宣贯工作。为了让企业及时掌握新政策,了解新措施,协会经常邀请政府各涉外职能部门及时向会员企业宣讲。年内,市外商协会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三十九次工作午餐会、市领导与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座谈会、防控禽流感情况通报会,还组织外资企业负责人、办事人员与厦门外汇管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国税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海关等政府涉外职能部门的对口联谊活动5场。将政策宣讲与联谊活动结合起来,使政策得以在宽松氛围中柔性送达,增进政企双方的沟通了解,深受企业欢迎。
  3.努力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一年来,协会共受理企业各类投诉52件,妥善解决45件,结案率达87%,主要涉及税务、通关、环保、土地、劳动、供电等方面问题。解答咨询电话300多个,就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投资策略等问题进行口头与书面的答复。 4.协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年内,市外商协会分别成立了跨国公司分会、物流企业分会,以及会员发展、公益事业、投诉受理、康乐文教、涉外联谊5个专项委员会,这些分会的成立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拓展了服务领域,壮大了服务队伍,也使服务工作更加细化。
  【举行第三十九次工作午餐会】 2005年2月24日,协会在厦门宾馆明宵厅组织召开了第三十九次工作午餐会,邀请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向外资企业宣讲出口货物木质包装检验检疫新政策,并现场解答企业提问。会议由陈聪辉会长主持,市政府黄菱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外资局局长孙希有、副局长、协会常务副会长洪本祝参加会议,与会外资企业150多家。
  【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 协会把加大对外资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作为重点来抓。多次为中小企业举办政策宣讲和情况通报等活动,帮助外资中小企业用好用足政府相关的扶持政策。年内开展的主要活动有:1月21日,协会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全市外经贸工作通报会,会上市贸发局、市外资局、市贸促会分别通报了厦门市2004年外经贸工作的形势,共有近500家内外资企业参加。3月31日,协会与市外经贸企业协会联合承办厦门市2005年外经贸服务日活动,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此外,协会还根据厦门市电力调度领导小组的有关通知,向会员企业及时转发关于有序用电的最新措施,并帮助协调处理会员企业在用电方面的具体困难。先后在同安区、湖里区、思明区举办外资中小企业座谈会,邀请市、区外资、经贸、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和40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出席座谈会。座谈会后,协会将企业反映的问题整理成情况专报向市委、市政府反映。
  【举办高尔夫球邀请赛】 2005年6月23日,协会跨国公司分会在东方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举办高尔夫球邀请赛。市政协陈维钦副主席、市政府副秘书长许明耀、朱奖思、市外办领导黄玉清等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增进了政府部门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也增进了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流,受到参与者的广泛好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内地市场】 5月14日协会物流企业分会举办“海运货代防损解析讲座”,组织物流企业参加“培育壮大区域物流市场论坛”,为会员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最新政策服务,帮助物流企业拓展内地市场。7月7~10日,以外商协会物流分会会长洪本祝为团长的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江西经贸考察团一行赴江西,对江西经济发展和物流环境及货运代理市场、海铁联运情况进行了考察。分会还配合有关部门,促进了“厦门市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海运费用项目及指导价格”的出台。
  (许其良)
  市台商协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台商协会坚持以“凝聚会员企业,服务会员企业”为宗旨,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有效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致力推动“小三通”,服务广大在厦台商;积极参与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经贸交往;热心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充分发挥协会的投诉受理、涉外联谊、康乐、公益、文教、会员发展、妇女、财务、审计及纪律等各功能委员会的作用,提升了协会服务品质,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赢得广大会员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1.推进两岸经贸互动和交流。协会全年共召开30多次各类会议,接待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及台湾有关方面参访团体20多个,全国各省市招商团体40多个,参加各类活动达100多人次,其中针对“小三通”航线客流量日益增多的情况,协会多次邀请台湾的航空公司商讨如何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并组团拜访金门相关部门,以满足广大台商的需求。
  2.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年内,发展51家台资企业成为本会新会员,会员总数已接近700家。全年共受理会员企业各类投诉案件106件,有效地维护了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3.丰富台商业余文化生活。先后组织省外旅游活动2次,高尔夫球赛9场,钓鱼比赛7次;成立台协妇女合唱团,举办插花、舞蹈、游泳培训、瑜珈等各类培训班8期,共有近100名台籍妇女参加;此外,还组建台协慢速垒球队,并与金门实业队举行联谊比赛。在市运动会召开期间,市台商协会选拔16名队员参赛,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4.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认捐中山医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展“慈善一日捐”、“红羽毛献爱心义捐义卖”等活动;分别向和平码头、金门码头赠送一批轮椅和行李手推车;慰问市福利院老人、儿童;举办“2005年冬令救助”活动,募集数十万元,资助金门县,同安区的贫困绩优生;为43名台商子弟解决就学问题,向70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台商子女颁发了奖学金,此外还组织开展作文比赛和文化之旅活动。
  【台商代表首次列席政协会议】 2月21日,市台商协会会长吴进忠、常务副会长曾钦照、荣誉常务副会长蔡幸娟、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宪德和翔鹭集团总裁俞新昌应邀列席市政协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市台商协会代表受邀请列席政协全体会议,这是市台商协会成立12年来的第一次。
  【市台商协会主题花车喜获银奖】 3月20日,厦门市第二届大型花车巡游“最佳花车”评选结果揭晓,由市台商协会组织的以“美丽的宝岛台湾”为主题的花车被主办单位评为银奖,这是市台商协会首次组织参与花车巡游活动。
  【台资企业参加红羽毛献爱心活动】 5月8日,在第二届红羽毛献爱心活动启动仪式上,市台商协会副会长谢明村代表捐赠企业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75169元。自开展红羽毛献爱心活动以来,众多台资企业积极参与,并通过红羽毛捐赠的善款成立红十字公益救助基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救助了4名台资企业中罹患重病的员工。 (参见本栏目“市红十字会”相关条目)
  【市领导与市台商协会负责人座谈】 7月20日,市领导何立峰、陈修茂、徐模等与市台商协会负责人举行座谈。此次座谈会的形式是延续以往市领导与市台商协会季谈会的召开模式。长期以来市有关部门对市台商协会反映的问题都非常重视,通过这样的座谈,市领导听取台商心声,市台商协会也借此机会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许多困扰企业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市台商协会与市有关部门透过这样的座谈,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多方面地维护了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市台商协会倾情回馈金门乡亲】 11月1日,由市台商协会捐赠给金门县的900个篮球、600把运动遮阳伞分批搭乘厦金航线客轮直航金门。这批总值约10万元的运动器材,抵达金门后,将由金门县统筹安排分发给学校及居民社区。了解到金门县公共运动设施有所不足,为满足金门乡亲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回馈金门乡亲,市台商协会组织了此次捐赠活动,这是市台商协会首次向金门捐赠运动器材,这些运动器材均是由企业自愿捐赠的。
  【市台商协会第七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12月20日,市台商协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第七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报告了一年来协会的工作情况。当晚,市台商协会还举行协会成立13周年庆典酒会,市领导陈修茂、杜明聪、洪荻生、庄威等到会祝贺。
  (张安安)
  市私营企业协会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私营企业协会遵照“自身建设好,作用发挥好,社会形象好”的目标和“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创新务实,外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在深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拓宽为会员企业服务领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做好会刊《厦门个私经济》的采编和发送工作,全年出刊4期,免费发放4万册。二是组织会员企业参加由市政府组织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市工商部门举办的企业意见征求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组召开的座谈会,市效能办举办的机关效能建设座谈会,市贸发局举办的中小企业“十一五”规划中小企业专题座谈会,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会员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三是在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印发2万多份倡议书,倡议全体会员树立文明经商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创建活动。同时召开秘书长会议,研讨部署做好创建工作,为创建工作贡献力量。四是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年内,市私协共为55家会员企业、累计84人次办理了出国初审,为8家会员企业申请进出口权进行初审;协助600家企业办理工商年检,免费业务咨询1800多人次,发放各种资料7000多份,无偿为私营企业代办设立登记7户、办理变更登记10户,推荐办理1400多家会员企业年检免审申报,发放相关材料近万份,接受免费业务咨询800多次;解答法律咨询25人次,代书有关章程、合同、协议等文书6份。
  【新春联谊会】 1月20日下午,市工商局、市私协联合举办的“2005年厦门市私营企业新春联谊会”在白鹭洲欢乐园大酒楼举行。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吴凤章,市人大副主任郭安民,市政协副主席陈耀中,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和平,市工商局副局长、市个私协会长陈海疆等市府有关部门领导、协会顾问,市、区私营企业协会会员企业代表、新闻界朋友和共建单位领导等400多人欢聚一堂,同贺新春。联谊会为政府、协会、企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会会员通过与政府领导交流谈心,了解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最新政策,深受鼓舞,同时联谊会还促进了会员之间的交流。
  【向海啸受灾国奉献爱心】 1月5日,厦门市私协在得知印度洋发生海啸后,立即向全市私营企业者发出关于向海啸受灾国家奉献国际人道主义爱心的倡议书,得到广大私营企业者积极响应,他们慷慨解囊,截至1月18日,市私协会总共向受灾国捐资达73万余元,成为厦门民间捐赠灾区的主力军。这次捐赠活动,是厦门市私营企业大规模地向海外灾区进行捐赠的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良好形象,市私企协因此被市红十字授予“援助海啸灾区爱心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好店名大奖赛圆满落幕】 由协会与厦门日报社联手打造的“好店名”大奖赛历时3个多月,于2月23日圆满落幕,全市共有402个店家报名参加了此次大奖赛,通过严格的评审,共评选出10个综合奖、10个单项奖。荣获“好店名”10个综合奖的分别是思文电器、好清香大酒楼、光合作用书房、音乐厨房、万年青健身器公司、启明星影像、光华大药房、古道茶馆、欢唱量贩式KTV、宜室家居。同时,10个单项奖获得者也在专家的热烈讨论中产生:“最贴切行业特色奖”被明轩灯饰摘走;筷客赢得“最创意引人注目奖”;香贡贡获得“最地方风味乡土奖”;文心阁夺得“最知名书法家提名奖”;一品鲜餐厅获得“最琅琅上口传播奖”;黄则和花生汤店则摘走“最悠久历史老店奖”;燕之屋燕窝店获得“最美观新颖牌匾奖”;玉壶缘茶叶店获得“最传统文化品味奖”;育兴商场获得“最具亲和力店名奖”;黑眼睛城市布包拿走“最受市民看好推荐奖”。作为协办单位,金鹭首饰则获得“特别奖”。此项活动不仅增强了会员创品牌的意识,更使获得“好店名”荣誉的企业拥有一笔无形资产。
  【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和讲座】 年内,市私企先后组织658家会员企业1400多人次参加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型专题报告会、第二届厦门市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创业者家园之《海尔兵法》公益培训、企业所得税及税收筹划免费讲座、中国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全国企业文化建设高级培训班、信用管理与赊销研修班、“中国新品牌对话厦门”大型公益性高峰论坛等活动,有效地帮助会员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组织参加各种商务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年内,市私企协先后组织250家会员企业512人次参加第二届中国(厦门)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三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投资交流洽谈会。此外,还组织参加山东、河北、辽宁等8省市在厦举办的“经贸洽谈会”,组织会员企业及工作人员赴新疆、陕西、重庆等7省市和巴西、美国、加拿大、波兰、匈牙利等9国进行商务考察,接待了湖南、云南、广西、宁夏、江西等21个省市经贸考察团。通过这些活动,部分会员企业在国内外找到了投资项目,建立了分公司、连锁店、经销网,拓展了客户,同时理顺了经营关系,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
  【思明区私协开通协会网站】 思明区私协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出资3万多元,开设了思明区个私协会网站(www.smgsxh.com),并于7月24日正式投入使用。该网站是完全独立的公众网站,主要包括:协会之窗、会员推荐、动态信息、网上办公、企业论坛等内容,主要突出网站的宣传和服务功能、咨询和培训功能、交流和互动的功能、适应协会发展的扩展功能,突出对协会的地位作用、政策法规的宣传,突出对会员单位的宣传,尤其网站具有动态和实时更新功能,达到宣传政策法规、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外在形象、促进企业自律、提升个私地位的目的,搭建一个会员与政府、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协会相互沟通交流及时传递各种会员企业所需信息的平台。
  【帮助私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本市私营经济发展的障碍,为解决这个问题,协会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是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中心支行联合开展企业融资问卷调查,年内发放问卷8000份,为调研提供准确的依据,并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二是与厦门金原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私营企业融资担保座谈会”,通过座谈会详细介绍了融资担保和投资理财业务等,当场解答了与会的会员企业代表对信用担保融资方式等问题的咨询,同时也搭建企业融资的桥梁;三是与兴业银行厦门文滨支行联手为会员企业提供融资理财顾问服务,帮助会员企业进行融资的可行性分析及融资手续的办理,为会员企业制定企业及个人理财方案,及时提供新的金融业务,同时在办理融资时可以得到利率优惠等。
  【为会员企业提供短信服务】 2005年,市私企协在原来开通中国移动通信用户短信群发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又开通了中国联通手机用户的会员企业短信服务,使其成为协会与会员企业联系的重要工具。年内,协会通过该系统及时向会员企业发布15种信息,累计达16000多条短信,为协会与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更为便捷的桥梁。
  【中个协领导到协会调研】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投洽会期间,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王鸿之一行来厦参加投洽会并到协会考察工作,在听取了市私协工作汇报及会刊《厦门个私经济》的办刊情况、详细察看市私协网页、查阅会员企业出境审查资料后,对协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并对协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市区两级私协在光彩的道路上再添新的光彩。王鸿之一行还参观考察海沧区东孚镇东埔村玛瑙加工业和协会会员企业厦门优必德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鼓励企业要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10月28日,中个协王盛湖副秘书长到协会调研,指导如何做好新时期私协工作。
  【四家私营企业被评为“光彩之星”】 争创“光彩之星”活动是为了引导私营企业经营者不断增强“自立、自强、自尊、自律”意识,树立“爱国敬业、诚实劳动、守法经营、优质服务、乐于奉献”的从业观念和道德情操,协会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精心推荐5月17日,经协会推荐厦门市舒 友海 鲜大酒楼有限公司被全国争创“光彩之星”活动组委会表彰为2003~2004年度全国“光彩之星”,厦门兴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杏林东竹贸易有限公司、厦门龙达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被福建省私营企业协会评为省级“光彩之星”。
  【会员企业争创品牌捷报频传】 2005年,经会员企业的不懈努力以及协会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荐,协会会员企业在争创品牌过程中捷报频传:厦门市清宏实业有限公司等15家会员企业被厦门市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评为“2005年厦门市著名商标认定企业”;厦门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会员企业被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企业”;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等190家会员企业被厦门市工商局评为“2003~2004年度厦门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厦门惠尔康集团有限公司等16家会员企业被福建省工商局评为“2003~2004年度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厦门市装载机有限公司等9家会员企业被福建省名牌产品评定委员会评为“2004年福建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等4家会员企业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薛志旺)
  市职教社
  【概况】 2005年,厦门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努力开拓工作思路,发挥独特优势,突出社团特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和机关队伍建设。全年共发展5个团体社员,主要是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还发展了一些从事或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教师和党派人士入社。截至年底,共有团体社员39个,个人社员近200名。
  2.积极建言献策,关注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问题的解决,促进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一是积极构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厦门市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厦门市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交流会、厦门民办高校领导联席会议等活动,邀请教育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总结表彰大会上,市职教社的2个课题实验校的成果受到课题专家组的肯定;华厦职业学院被评为先进学校;华厦职业学院和南洋专修学院各有1名课题组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所提交的3篇课题论文1篇获得一等奖,2篇被评为二等奖。二是积极为民办教育鼓与呼。受教育部取消学历文凭考试和教育厅提高申请正式建校标准的影响,厦门市民办高校陷入困境,市职教社将此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职教社反映,引起市领导和省教育厅的重视。市职教社还与市政协教科文卫委联合组织教育界别政协委员视察民办高校,让政协委员了解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及需要政府支持和解决的相关问题。市职教社社员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利用各种机会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三是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服务的质量。通过组织参观华侨博物院、组织全市各职业院校校长考察上海、浙江等地职业教育、举办第二届“职教杯”男子篮球赛等活动,达到进一步开阔眼界、凝聚人心的效果。
  3.组织实施“温暖工程”,树职教社服务社会的品牌。2005年是“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市职教社机关组织学习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进一步拓宽“温暖工程”的工作思路,努力为弱势群体就业提供帮助。年内,市职教社组织团体社员于六一节慰问同安区希望小学;组织和发动团体社员单位和学校通过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设立特困生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费,捐资助学等形式,积极实施“温暖工程”。在总社召开的“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社机关秘书长翁玉华被评为“温暖工程”先进个人。
  4.加强与台湾职业教育界人士的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华职教社寓统一战线工作于职业教育工作之中,努力开展厦台两地的职业教育联谊工作。2005年,市职教社通过与金门技术学院考察团座谈,探讨加强金厦“两门”职业教育合作的意愿和途径;通过邀请接待台湾职教界同仁来厦考察,促进厦台职教界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双方共识和感情,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小资料·温暖工程 温暖工程是1995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资助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动员国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基金,资助城乡弱势群体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学习和职业培训,使受助者提高职业素质,实现稳定就业或改善就业状况。
  【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参观华侨博物院】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是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创办者。2005年4~9月,市职教社先后组织华厦职业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南洋专修学院、中华职业学校、集美达中等职业学校、朗纳等职业学校等团体社员学校的600余名学生参观了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并与市华侨博物院联合在市职业院校中开展了以“自强不息、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华人陈列馆,让学生了解先辈们早期的奋斗史,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厦门市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 10月28日,由市中华职教社与市政协教科文卫委联合举办。来自全市公、民办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长和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参加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职业教育与和谐社会”的主题,就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等展开探讨。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知识水平,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可以满足在岗人员继续教育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所需的知识补给,并可借助教育扶贫的独特作用,协助政府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再教育问题。与会人士建议: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应把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
  【厦门市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交流会】 于12月19日,由市中华职教社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全市30多家公办和民办的职业院校校长参加会议,厦门市副市长、市职教社主任郭振家到会并讲话。华厦职业学院、城市职业学院、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南洋专修学院等4家高职学校和电子职业中专、高级技工学校、福建化工学校以及海峡工贸学校等4家中职学校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他们的办学经验和体会。(世贤)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志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