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383
颗粒名称: 经济管理
分类号: F123
页数: 19
页码: 280-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经济管理的情况,概括了发展与改革、统计工作、审计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 厦门市

内容

发展与改革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达1029.6亿元,增长16%,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26.9亿元,增长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6亿元,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9亿元,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值285.8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7.07亿美元,增长24.1%;实际利用内资115.亿元,增长14.4%;地方级财政收入103.7亿元,增长23.2%;财政总收入209.7亿元,增长18.9%,居全省九地市首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增幅创五年来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城镇登记失业率3.79%,人口出生率9.3‰,均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在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效益同步增长。2005年,财政增长比GDP快2.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0.66吨标准煤、耗电859.6千瓦时、耗水27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厦门市发改委揭牌】 12月1日上午,厦门市发展改革委举行揭牌仪式,厦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改组为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市发改委)。原体改办11名干部集体转隶到市发改委工作,内设处室由16个增加到19个,机关行政事业编制由72人增加到83人。“计委”改组为“发改委”后,其职能范畴、权利义务、运作机制及在今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从原来主要靠调配资源促进发展,转变为更多地把资源调配与机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发展。
  【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由厦门市发改委牵头,从2003年9月动员部署开始至2005年12月,先后征求上百个单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经14次修改基本完成,提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十大任务。
  “十一五”时期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人均GDP 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
  “十一五”期间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项主要任务是:(1)壮大工业规模,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2)培育物流和旅游两大支柱,加快发展服务业;(3)构筑中心城市框架,提升承载和辐射功能;(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6)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7)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特区发展;(8)发挥“五缘”优势,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基地;(9)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营造美好宜居城市;(10)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厦门。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 2005年,征地拆迁等制约投资增长的难题得到较好破解,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按照先谋后动原则,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和策划,迅速启动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增幅逐月加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6亿元,增长31.8%,增幅创十年来最高、在4个特区中列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从2004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位,净增近100亿元,增量居全省第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房地产和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均首次超百亿元,分别达到117亿、110亿和105亿元,呈现以带动型、生产型、生财型为主的投资结构,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积蓄强大的发展后劲。
  【启动一批重大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陆续启动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五缘湾片区、观音山营运中心、翔安新城起步区、杏北新城、园博园、杏林湾和马銮湾综合开发、黄厝片区等重大片区和戴尔二期、柯达图文影像、安美光电、国际旅游客运码头、翔安海底隧道、成功大道等重大项目。其中翔安火炬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四个产业载体全年共完成征地近2万亩,规划建筑面积938万平方米,已建成196.3万平方米。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1)对外辐射通道建设全面展开。开工建设福厦铁路,加快公铁大桥(杏林大桥)、厦漳跨海大桥、龙厦铁路、厦深铁路、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西客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海沧港区1、4、5号泊位和嵩屿港区1、2、3号泊位等项目建设;象屿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区港联动”试点正式运作。(2)城市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集美大道部分路段和大嶝桥等项目,开工建设翔安海底隧道,加快岛外快速路、同安湾大桥等岛外交通骨干路桥建设;开工建设成功大道、环岛干道,实施疏港路、仙岳路西段等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岛内主干路网。(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施了嵩屿电厂二期、厦门电厂技改、海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筼筜湖清淤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处理二厂扩建、环卫综合处理厂等项目,启动翔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
  【明确各行政区和产业区主导产业】 试行《厦门市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明确全市各行政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及功能定位,各区主导产业逐步明晰,火炬高新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南部石化片区、西柯轻工食品工业区、岛内现代服务业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已经形成。新建的工业集中区按主导产业划分功能片区,厂房合理分布;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变电站、供热中心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同类企业在专业配套设施的引导下相对集中,产业布局调控效应已经显现。
  【加快工业区整合和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步伐】 积极向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争取保留厦门市开发区,对14个各类工业区、开发区进行整合,争取保留了原有的6个国家级开发区,火炬高新区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同安综合工业园区和翔安综合工业园区整合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产业链得到延伸:化工行业的腾龙特种树脂竣工投产,对二甲苯(PX)项目前期加快;电子行业的戴尔二期建成试投产,厦华电子工业园前期加快推进;机械行业的太古飞机维修四期建成投产,五期开工建设;光电子行业的安美光电、明达光电等开工建设,友达光电等项目前期加快进行。产值前二十位的龙头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50%,产值超百亿企业有2家,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11家。
  【推动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 建立三级项目征选平台和“六一八”项目生成长效机制;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和关系长远发展等7个方面开展项目储备,至年底,市级项目储备已达455项,总投资估算约3600亿元。项目组织化程度有了新提高,建立三级协调机制,即项目主管部门为第一级协调,市项目带动办、重点办等综合部门为第二级协调,对前二级协调有困难的问题提交市领导协调;完善了从目标计划、任务分解到协调督办全过程的促进机制,对确定市级重点的前期项目,在发改委内部处室进行分工落实,加强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做好“靠前服务、跟进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各区也建立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了前期办挂靠发改局,开展区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形成了项目储备充足、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
  【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全年完成岛外投资近2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50%,比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全市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70个,其中岛外53个;156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对岛外河道和流域分期、分批开展综合整治,同安官浔溪和海沧过芸溪开工建设,集美深青溪、翔安九溪和同安汀溪支流治理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年内,市财政安排各类社会项目62个,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全年完成社会事业投资37亿元,增长36%。其中:教育方面安排2.7亿元,建成了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一期、城市职业学院一期和一中、双十、外国语、六中4所一级达标中学高中部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高级技工学校、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厦门职业教育中心校和华厦职业学院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卫生方面安排1.85亿元,建成了同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第三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中山医院外科病房楼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市妇幼保健院二期、仙岳医院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体育方面安排1.27亿元,建成了同安体育馆,加快推进嘉庚体育馆、国际网球中心、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文化方面安排1.18亿元,建成了报业中心,开工建设厦门文化艺术中心、郑成功纪念馆改版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青少年宫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
  【厦门市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取得新突破】 5月24日和9月8日,厦门市、区两级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对厦门市市级政府的信用评级为AAA级,向市级政府提供200亿元的政府信用额度,向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各提供区级政府信用额度20亿元,市带翔安区融资10亿元,同时国家开发银行还向厦门市提供非政府信用额度200亿元。此外,策划并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解除了厦门市东北部2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收益权质押担保,使厦门市市级政府向国开行的贷款全部实行信用保证。2005年1~12月厦门市实际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9.41亿元,贷款投向主要是市重点建设项目及区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建设项目,有力地保障了包括软件园二期、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火炬(翔安)产业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厦门市在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对本市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还积极推动聘请国开行为厦门市政府财务顾问,“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借用国开行专家力量为厦门市建设发展出谋划策。12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向厦门市政府正式提交财务顾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建议》的咨询报告。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首次使用银团贷款】 4月30日,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和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等5家银行在厦门市人民会堂举行东通道项目银团贷款签约仪式,东通道项目银团贷款由厦门中行作为牵头行,成员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工行、厦门农行和厦门建行,共为东通道项目建设提供26亿元贷款支持。这是厦门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银团贷款项目,是厦门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领域的创新,也表明厦门银行业大规模项目融资合作正走向成熟,为今后厦门市重大项目采用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可借鉴经验。截至12月31日,贷款银团已经对该项目发放贷款1.3亿元。
  【吸收社会捐赠资金建设工人体育馆】 厦门市工人体育馆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由一个4500座位的主体育馆和配套的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以及文化宫活动场馆等建筑组成。年内,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开展市工人体育馆项目建设资金的前期调研工作,并拟订《厦门市工人体育馆筹资与运营平衡测算》和《厦门市工人体育馆捐赠方案实施细则》,参与落实捐赠企业和捐赠金额。截至年底共落实工人体育馆项目捐赠资金4440万元。其中翔鹭集团以1000万元的捐资额位居首位,另有部分捐款资金正在进一步落实中。建成后的体育馆将成为厦门市职工群众重要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在原有建设方案基础上,增加部分可经营性资产如商业空间、酒店及地下停车场,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将部分经营性资产出租出让,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运营,维持工人体育馆项目未来的收支平衡。
  【召开项目与资金对接会】 市发改委牵头于2005年12月21~22日分别召开“厦门市2006年项目与资金对接会(金融专题)”和“厦门市2006年项目与资金对接会(社会资本专题)”。在金融专题对接会上,共有11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会场设项目融资咨询台,与前来寻求资金帮助的企业洽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和16个项目单位签订了各类贷款合同和贷款意向书,签约总金额达110亿元人民币;在社会资本专题对接会上,市发改委共推出119个项目对外招商,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涉及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城市建设、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共有33个项目签订合同或协议书,总金额达53亿元。其中包括华电集团燃气热电厂、银鹭工业园区三期等项目。年内,市发改委还相继召开“海空港保税联动区市政项目专题资金对接会”以及“厦门市教育建设项目与银行资金对接会”,推动银企和银校之间的互动。项目与资金对接会推动银企、政企之间的互动,以“政府搭台、银企唱戏”为宗旨,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提高金融信贷资金使用效率,让资金供求双方坐到一起,自主选择,直接沟通,充分交流,达到了多赢共利的效果
  【推出社会资本投资新举措】 (1)公用基础设施的社会化招商。继2004年水务股权转让后,城市生活垃圾分拣中心项目特许经营于2005年正式签约,开启了厦门市社会资本投资环卫事业的先河。同时,通过“九八”投洽会、闽港澳合作平台等,加大港口码头、游艇码头、环卫综合处理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公园内经营性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推介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2)搭建平台,促进项目和社会资本对接。1月和12月,牵头举办了两场项目与资金(社会资本专题)对接会。通过对接会向社会各界介绍本市开放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情况,推出一批招商项目,促成一批项目签约。
  【加快五项重点改革步伐】 (1)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项目融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通过改革,把使用财政资金、加大信贷投资、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与培育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体制。(2)完成厦门大桥、海沧大桥“两桥”收费改革,盘活“两桥”资产,为岛外加快发展创造条件。(3)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按照“超常规不违规、创新不走样”的原则,缩短项目的前期审批时间。(4)整合公共行政资源。对商业性用地、出租车经营权、户外广告等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实行“招、拍、挂”。(5)创新融资方式。翔安海底隧道采用银团贷款建设;厦门信托经过改制,成功为市政建设发行债券;推动港务集团改制,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首次在境外融资港币15亿元。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工业集中区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 2005年,市发改委全面开展“靠前服务、跟进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变以往单纯的审批项目为对项目跟踪、协调和服务。(1)靠前服务。对本市工业集中区和重点项目的有关建设问题,主动提前介入,提早准备,对涉及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审核事项实行派员带章驻地、现场协调、现场办文、就地服务,在空间上实现靠前服务。(2)跟进服务。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和项目分级协调工作机制,及时跟踪和协调项目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项目排忧解难。(3)高效服务。产业性项目的备案在项目正式申报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简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代业主招投标程序,把工作日从以往的10~20个缩短到7个工作日内;制定概算投资控制规范标准,缩短概算审核时限。(4)优质服务。主动为本市投资项目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帮助有关单位和部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项目开发建设方案;注重发文实效。各业务处室在发文前就协调事项与有关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做到有目的、有共识、有时限、可操作。
  (彭梅芳)
  统计工作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统计部门紧紧围绕厦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数据质量为基础,以依法统计为根本,以统计服务为宗旨,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厦门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等多项统计调查任务;统计地方立法取得新突破,正式公布了《厦门市统计规定》;以统计报表网上直报为重点的各项统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配合全市工作重点开展各项统计调查研究,统计监督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市统计局被厦门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厦门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自2004年3月24日由市政府下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数据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整个普查工作按照《厦门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组建工作机构网络,普查过程分准备阶段(2004年3~12月)、登记阶段(2005年1~5月)、数据处理阶段(2005年2~8月)、数据评估和发布、资料开发和总结阶段(2005年9~12月)。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及时到位:6个区相继成立了统计普查中心或统计综合调查队,全市增加事业编制47人,选调普查工作人员2209名,安排经费1283.3万元,安排办公场所近700平方米。建立了市、区、镇(街)社区分级管理的普查网络,开展经常性的经济普查执法检查,运用简易执法程序,对经济普查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予以查处。专门制定了《厦门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各阶段的工作特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经济普查数据质量通过国家和省经普办的抽查确认,误差仅5‰左右,全市经济普查工作得到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表彰。
  【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 全市各级统计部门在宣传、公安、计生等部门的支持协作下,顺利完成了1 %人口抽样调查任务。此次调查的数据时点是2005年11月1日零时,入户登记时间是2005年11月1~10日。为提高调查数据对各区的代表性,在制定调查方案时,适量扩大了调查样本量,全市220个调查小区被确定为调查点,被调查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3%。按时完成了入户登记工作,并顺利通过国家质量抽查和省级质量验收,总项目差错率为0.06‰,远低于3%。的控制标准。
  【《厦门市统计规定》弥补现行法律体系空白】 《厦门市统计规定》由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在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总结厦门市统计改革与发展、统计法制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厦门现行统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的重要地方统计法规,共6章34条,主要特点:(1)对在地统计的规定,弥补了现行法律法规的空白,为2004年开始推行的“在地统计”管理体制,实现统计调查的区域管理提供法律规范。(2)对网络直报的规定,统计行政部门建立统计联网直报系统,为统计调查对象免费提供直报专用软件,推行统计资料网络直报。(3)对民间统计的规定,规定民间统计调查实行自愿原则,不得强迫调查对象接受调查,同时应向市统计行政部门备案。(4)规范统计工作秩序,强调有关领导人和统计人员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职责及其统计违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5)促进统计信息社会共享,突破原有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的局面,体现便民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该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厦门市统计事业发展和统计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完善了国家的统计法律体系,也完善了厦门市的依法行政法律体系。
  【围绕工作重点开展专题调研】 市统计部门围绕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以及市民关心的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各项统计专项调研。一是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积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利用统计调查网络机制,发挥统计职能特点,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行业(系统)社会服务公众满意度抽样调查”等系列问卷调查活动,对厦门市的主要测评指标进行认真测算和分析,同时将一些指标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厦门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看法。二是根据厦门市工作重点开展调查。(1)围绕市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厦门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调查,形成《厦门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2)区划调整后,为更好地考察考评各区的社会经济建设情况,配合市效能办建立了“厦门市区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按照该方案测评出各区2004年绩效情况。(3)在第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期间,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并较往年扩大了调查样本量,撰写《美丽的赛事·盛大的节日——2005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调查报告》,深度剖析大赛给厦门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4)针对政府及社会普遍关注的征地拆迁难问题,在集美区和翔安区开展专项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居民在征地拆迁中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配合各职能部门开展社会经济建设领域的专项调研。与市经济动员潜力办配合补充完善2005年厦门市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数据库;协助发改委、海洋局利用现有的专业统计资料,初步界定海洋经济范围,并参与《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调研;协助市物流办建立厦门市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结合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初步探索一套“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试算工作;配合市假日办、旅游局完成春节、五一及十一黄金周统计预报预测工作;配合市侨办开展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企业调查,详细了解和掌握厦门市华资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并建立华资企业数据系统;为制定人才需求规划,配合人事部门开展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抽样调查等。此外,还开展了春节后农民工来厦务工情况调查、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老年人收入状况调查、软件行业调查、出口退税跟踪调查等。
  【全市各级统计监督检查全面铺开】 2005年,市统计部门加大了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在全市各区推广监督检查制度,实现了区区有检查、区区有处理的新突破。全年共对1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8家贸易餐饮企业、17家建筑企业、11家房地产企业、4家服务业企业、6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11家单位的劳动工资情况及新店镇人民政府、海沧镇人民政府开展统计检查。共查处统计违法行为75起,其中处以警告42起、罚款5起、责令改正25起、通报批评3家。
  【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开通运行】 5月28日,厦门市农村基层统计信息网络开通试运行。该网络将各区统计局、镇统计站联接贯通,实现信息交换和农村统计数据网上直报功能,并以此为平台,与《厦门农网》、《八闽农网》数据库相连接,进一步建立自村级起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年内,农业年报首度实现通过该网络采用网上直报方法,使农村报表从过去纸介质上报的方法过渡到无纸化上报,避免了中间环节出现人为改动的现象,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陈晓婷)
  审计工作
  【概况】 2005年,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共完成146个审计单位和11个审计调查项目。查出违规金额66416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219491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21997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3245万元,已上缴财政16254万元。移交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的案件13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处理的3件,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审计工作任务。市审计局被评为全市行风与效能建设先进单位、“万人献爱心”活动先进集体,局机关党委被厦门市直机关党工委评为2003~200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明区审计局首次被国家人事部和审计署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 1月7日,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专门为市审计局题写了“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的题词,以勉励全市各级审计机关确保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市审计局根据有关审计法规和署领导的指示,认真、扎实、全面地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把“严谨细致、提高质量”贯彻到审计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所有审计项目披露的事实必须准确,审计定性处理必须客观公正,审计之后的整改必须得到公众认可,审计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同时要求做到五个“严谨细致”即: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和审计成果利用都要做到严谨细致。
  【完成37个预算执行审计项目】 年内,市审计局对2004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以下简称“同级审”)。共完成对市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等33个部门、单位的审计和4个审计调查项目,并延伸审计256个企事业单位。审计预算资金349700万元,其他财政资金144500万元。查出违规资金10760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4680万元。“同级审”查出主要问题有:一是财政专项资金结余数额较大,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预算不实,多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车辆经费预算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收支两条线”制度执行不到位;四是有的单位转移收入、违规发放补贴,公费旅游屡禁不止;五是国有公房管理不严,账实不符;六是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
  【市政府采纳审计建议出台多项整改措施】 市审计局针对“同级审”所发现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四项审计建议:(1)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不应挤占预算经费,建议市财政局应进一步规范预算行为,巩固精简整编成果。(2)制止公费旅游,建议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对单位组织外出活动的经费支出渠道和组织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3)规范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配制度。(4)行政机关应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有关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
  7月8日,张昌平市长主持第三十三次政府常务会,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与建议决定采取五项措施抓整改:一是组织市国土房产局、财政局、监察局、编办、人事局成立厦门市公房管理中心,责成有关部门对国有公房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建立“一户一卡”档案信息,做到账房相符。同时改革国有公房租赁价格体系,制定并出台《厦门市直管非住宅用房租金征收办法》,于10月份开始实施,使公房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二是针对粮食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的问题,市政府成立清理、划转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市属经营性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清理、划转。清理结束后,将市属经营性国有粮食企业整体划转给市商贸国投公司经营管理,实行政企分开,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抽调市财政、审计、人事、民政四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进驻市殡仪中心进行整顿,对中外合作经营的厦门中华永久墓园有限公司和厦门薛岭山陵园有限公司进行清算。同时对丧葬用品经营引入竞争机制,以减轻群众负担。四是建立财政性资金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性资金运行监控和公房租赁管理网络三个中心,以加快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建立规定,制止公费旅游。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纪委制订有关制止公款旅游的规范性文件,会同市人事局制定《关于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福利费开支范围的通知》印发各单位执行。
  【开展13个事业单位审计调查】 年内,市审计局对市属13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4年度分配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审计中发现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管理比较混乱,主要存在问题有:一是政企不分、体制不顺;二是未执行“收支两条线”,截留应上缴利润,转移收入违规发放各种奖金补贴或组织公费旅游;三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定不统一,导致各单位之间的分配差距大,有些单位个人收入水平偏高;四是有的单位违规对外合作经营,收入分配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流失;五是有的依托上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实行行业垄断经营,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市审计局针对上述问题形成审计调查综合报告呈报市政府,为推动全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根据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编委的具体实施计划,市住宅设计院、市园林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等一批市属事业单位先后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工作。
  【完成48个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年内,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受上级领导或组织部门委托,对48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40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8名。查出违规金额1 1435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27021万元,损失浪费238万元。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披露他们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完善了干部监督机制。审计结果分别呈报市、区组织部门,作为考核评价、任用干部的依据。在被审计的48名领导干部中,有14人平调、1人晋升、33人正常离任(职)。
  【首次跨地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福建省审计厅的委托,市审计局第二季度对泉州市安溪县县长尤勇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市审计局及时整合审计资源,抽调财税、工程、土地、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审计骨干13人组成审计组,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严格执行省审计厅的审计方案;在审计方式上还注重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自始至终注意与省审计厅联络员和安溪县相关部门加强沟通,确保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成果的质量。通过审计共查出和纠正了4000余万元财政财务收支不合规行为。
  【开展国有企业审计】 市审计局按照“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方针,对厦门海德科技有限公司、轮渡总公司、公交总公司和电化厂等21家国有家企业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审计的重点一是国有企业改制剥离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经营效益、行政部门下属企业负债损益情况,在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国有资产的质量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二是审查企业在重组、改制等资本运作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程序报批;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私分国有资产等重大经济问题;是否存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审计结果上报后,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根据审计建议,出台多项管理规章,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开展专项资金审计调查】 市审计局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公房租金、农业扶持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并尝试对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其中,对社保基金的审计,重点关注社保基金是否做到应收尽收,有无存在人为降低缴费标准,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对公房租金收入的审计,重点在摸清市房管系统的房产家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发挥应有的效益;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重点审计农业产业化资金,按照资金的流向,延伸审计农业龙头企业和无公害生产基地,检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对国有公房的审计中发现:存在公房账实不符,有的未纳入统一管理,违规截流公房租金和使用公房维修费,非住宅公房租金偏低,内部职工通过承租后转租谋利等问题。市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制订公房管理办法,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公房管理更加透明、合规。对于个别违规者已移交市纪委处理。
  【探索部门决算审签新途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要求,市审计局在2004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对市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4部门2004年度决算(草案)进行审签,还对其下属12个二级预算单位进行延伸抽查。审计发现,各部门决算(草案)基本反映当年预算收支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但有的部门也存在编报不够真实、规范等违规行为。主要有隐匿收入和结余,少计或多计收入、支出和结余,多列资产等问题,共涉及金额650.28万元。通过开展决算(草案)审签,进一步巩固把预算执行与决算审签有机结合的成果。
  【开展市属金融审计】 年内,市审计局对厦门市商业银行2004年度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等四项审计建议,并形成审计专报呈报市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促进其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
  【效益审计试点取得成效】 为落实国家审计署关于“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的要求,市审计局在学习兄弟省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经验的基础上,于下半年尝试对国债资金、农村教育资金、村村通公路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3个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并对这些项目资金的效益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重点审计翔安、同安、集美、海沧等4个区教育专项设备经费的分配情况和主要项目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益情况。审计中发现有96.03万元的专用教学设备滞留于各区教育局,擅自改变资金用途131.5万元,职业教育挤占义务教育资金792万元。上述问题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市计委稽查室组织稽查,立即采取措施整改;同时要求市计委、财政局、教育局根据审计查出问题,加强项目跟踪管理。
  【思明区审计局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思明区审计局从2003年由原思明、开元和鼓浪屿三区审计局合并成立以来,坚持围绕本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共完成审计项目82个,查出违规金额5645万元,其中应缴已缴财政2438万元,移送案件5起(受刑事追究和党政纪处分9人)。2003年以来,该局连续3年荣获思明区“文明单位”和“先进基层党支部”,2次被评为“绩效考评优秀单位”;在全市审计系统审计业务、审计统计、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考评中,共9次名列前茅。2005年被国家审计署、人事部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荣获四连冠】 年内,市审计人员和信息员共提供审计信息、审计专报和调查报告1200多篇。其中被审计署、审计厅和省政府办公厅采用15篇;市委、市政府采用56篇;审计专报、调查报告被市政府主要领导批转有关部门整改或出台全市性规章17篇;被上级审计机关报刊采用156篇,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116篇;省、市有关部、委、办、局采用69篇;采编《厦门审计简报》36期279篇。在全省审计系统2005年度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考评中再创佳绩,连续四年获得第一名。(谢清海)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坚持“重服务、促发展,严监管、正秩序,谋创新、求突破,强素质、树形象”,认真履行职能,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拓宽企业办事和下岗失人员再就业的绿色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秩序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截至年底,全市共新增各类经济主体52922户,比增199.3%。其中,内资企业222户,外资企业353户,私营企业5740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735户,个体工商户45872户;有3679家企业获得2004年度企业年检免审资格,1443家企业实行了网上年检;为下岗职工免缴工商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27.45万元;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472件,总案值3502.48万元,罚没款1852.93万元。全市未出现禽流感疫情,较好地维护了消费安全。
  年内,市工商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工商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先进单位、福建省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厦门市纠风效能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民主评议行风免评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翔安工商分局、同安工商分局市场科和陈玉华等6人分别被国家工商总局表彰为全国工商系统“2005年红盾护农”行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筼筜工商所、康乐工商所被表彰为全省工商系统“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集美工商分局注册登记管理科和黄海燕分别被福建省城镇“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表彰为福建省“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刘文庆被福建省综治委、省人事厅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工作者”。厦门市消委会、思明区消委会和彭锦馨等6人分别被福建省人事厅、省消委会表彰为“福建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首次举办工商局长现场接受群众申诉举报活动】 9月25日,市工商局和各区工商分局举行“2005红盾行动”暨市、区工商局长现场接受群众申诉举报活动。市、区两级工商局长分别来到活动现场,共接受群众咨询人数1191人,申诉举报29件,其中当场解决21件。活动现场还派驻8支工商行政执法队,在举报人的引导下,当天捣毁违法经营窝点7个,立案查处案件34件,取缔无照经营19家。执法行动中,海沧分局查扣一批侵权“snoopy”服装等商品;思明分局扣留无合法来源进口洋酒19个品种169瓶,案值7万多元;集美分局组织销毁一批假冒伪劣商品,计有电子游戏机157台、盗版音像制品5000多件、假酒430多瓶、旧电视机、影碟机59套,标值近百万元。
  【举办首届“金桥杯”双十品牌商标评选活动】 8~10月,市工商局联合市商标品牌协会、厦门电视台、海峡导报社等单位,策划举办了首次“厦门人最喜爱的十大品牌暨十大最具创意商标评选”活动,让厦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喜爱的十大品牌和最具创意的十大商标。活动期间,厦门电视台的“特区新闻广场”、“午间新闻广场”、“十分关注”、“商务直通车”等重点栏目持续宣传、跟踪报道;《海峡导报》每天至少用一个新闻版面报道进展情况,并在188个社区举行现场投票活动,全市共有4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参与投票的消费者达30万人。经评选,“消费者心目中最喜爱的十大品牌”是:厦门星鲨实业总公司的“星鲨”、厦门罐头厂的“古龙”、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的“银鹭”、厦门中盛粮油企业公司的“盛洲”、厦门银祥集团公司的“银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的“厦门航空”、厦门卷烟厂的“石狮”、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金龙”及图、厦门舒友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的“舒友”、厦门青岛啤酒东南营销有限公司的“大白鲨”。“最具创意的十大商标”是:厦门望德龙实业有限公司的“豪享来”、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的“三圈”、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的“萤火虫”、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的“金壶春”、厦门卷烟厂的“金桥”、厦门向阳坊食品有限公司的“向阳坊”、厦门禹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禹洲”、厦门大洲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大洲”、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的“象屿集团”、厦门欧迈家居有限公司的“好兆头”。该活动的开展,在全市掀起一个关注商标、保护商标、发展商标的热潮,使商标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启用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9月,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建立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办单位、工商部门为主的互联网络,实现数据共享、总量控制、流程跟踪,解决了肉品、水产品、蔬菜、禽类等三大类生鲜食品从产地、批发、零售三个环节的索证、索票等信息的实时共享问题,帮助市场开办单位提高索证、索票、公示效率,重点对未取得相关合法检验、检疫票据的生鲜食品进行检查,同时与9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紧密结合,为食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提升了城市的食品安全水平。该系统的综合功能达到国内同类系统的领先水平。并获厦门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
  【处罚软件侵权企业119家】 8月,根据Autodesk远东公司北京办事处和美国参术技术公司北京办事处等单位的举报线索,市工商局先后三次组织开展了以设计软件“Auto CAD”、 “Adobe”等为重点的保护软件知识产权集中整治行动,依法查处并规范了厦门群鑫机械有限公司、信源交通器材有限公司、蒙发利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2家企业的软件使用行为。此外,市工商局还采取宣传引导和依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软件预装领域的监管,先后向全市涉嫌销售、预安装微软公司盗版软件的87家电子科技企业下发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立即整改、停止一切侵权行为,并组织执法人员对上述企业进行检查,推进软件正版化。
  【“五放宽”措施催生外资企业101家】 市工商局积极推行放宽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中方的登记条件、放宽外国投资者银行资信证明的要求、放宽对增加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限制、放宽对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场所的要求和放宽新设立企业准入门槛“五放宽”措施,积极吸引外商在厦投资与再投资,吸收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外地企业在厦设立总部或迁移至厦门发展。至年底,已有麦迪肯科技有限公司、中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等101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厦门投资或再投资。
  【推行“最简手续办结制”】 2005年,市工商局在企业登记注册、年检等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最简手续办结制”,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年检的条件,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全市共有3679家企业获得了2004年度企业年检免审资格。除少数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外,市工商局对一般企业年检实行“年检免审企业及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就近到工商所办理年检贴花”的办法,广受企业的欢迎。2004年度应参检各类企业共8994户(扣除已进入吊销程序的企业),实际参加年检7303户,年检率为81.12%,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提高。此外,对实行“先照后证承诺登记制”的企业,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时就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股东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实行“先照后证承诺登记制”;对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审批项目而又属于厦门市政府规定实行“告知承诺登记制”的,依照厦门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2005年,厦门市工商局共登记注册各类经济主体52922户,比增199.3%。其中,内资企业222户,外资企业353户,私营企业5740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735户,个体工商户45872户。
  【公示黑牌企业】 11月,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立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黑牌企业数据库的通知》要求,市工商局完成了将2001年1月1日以后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信息汇总成黑牌企业数据库的核查工作。此次列入黑牌企业数据库的厦门企业共4981户。其中,市局3621户、思明辖区360户、湖里辖区118户、集美辖区81户、翔安辖区182户、同安辖区439户、象屿辖区138户、海沧辖区42户。截至11月1日,已向总局汇总以下数据:企业登记基本信息88411条,注(吊)销信息57248条(其中吊销40917条),外方投资信息4265条,企业变更信息247978条,分支机构信息16679条,名称登记信息148647条,企业投资信息12451条,法人股东信息12066条,自然人股东信息86637条。
  【开展三项重点整治工作】 2005年,市工商局以维护食品安全、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三项整治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打击不正当竞争、走私贩私、传销及变相传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版侵权等执法行动,特别是在严查“苏丹红”食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红盾保春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预防禽流感等专项行动中,重拳出击,战果丰硕。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472件,总案值3502.48万元,罚没款1852.93万元。
  1.全面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242人次,车辆1549台次,检查相关商家11567家,规范市场117个;查处无照经营食品企业106户,捣毁窝点11个,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155起,其中立案43起,总案值125万元。查获的非法食品有:饮料、肉品、含“苏丹红”成分的“呱呱”牌辣椒油、香辣油、辣椒酱、假冒金门高粱酒等。
  2.开展保护商标注册专用权执法行动。年内,市工商局把保护商标专用权列入年度整规工作重点,加大对侵犯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共查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5件(其中侵犯商标权案件89件,涉外知名商标案件23件),案值615万元,查扣一批假冒“TOYOTA”汽车配件、 “正新”轮胎、“CANON”(佳能)墨盒、“EPSON”(爱普生)“RIOCH”(理光)碳粉、LV(路易威登)箱包等违法物资和直接用于商标侵权的模具2套,罚没款500多万元。
  3.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针对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存在发布面广、违法率较高、危害性大等实际,市工商局积极采取“加强网络监测,重拳打击新闻媒体违法广告;强化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查处户外广告违法案件;关注投诉案件,彻查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广告违法行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整顿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共查处各类广告违法案件73件,其中,新闻媒体违法广告5件、户外广告违法案件68件。先后对50家广告经营单位、21名广告主和2家广告发布单位依法做出行政处罚。
  【集中清理整顿无照经营】 7月,市工商局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清理整顿无照经营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存在和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密切,以及群众投诉较多的无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共查处无照经营户1277户,对其中94家非法设立报废汽车拆解企业、非法设立电镀喷漆厂以及非法从事化危产品经营、擅自从事 制版印刷经营活动等严重违反企业登记法规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查处“万紫千红”、“城市天堂”等3家无照经营娱乐场所案,案值逾百万元。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还积极贯彻“以宣传、疏导和教育为主”的方针,积极引导经营户办照21551家,使无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首次拍卖户外广告设置使用权】 11月30日,厦门市户外广告设置使用权首次拍卖会,分别在福建省丰盛拍卖行有限公司和新立嘉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厅举行,共有15家(次)的广告公司参与竞拍。经过竞价,首批8个地点的户外广告(高立柱)设置使用权以共计123.5万元成交,此价格高出起拍价45.5万元,增幅为58.3%,其中,石鼓山立交桥周边3个地点的标的,因地点较优、广告效果好,商业价值高,得到部分广告公司的追捧,抬升了成交价;其余5个地点的标的因地段较偏等多种因素,无人追标,均由原设置经营单位厦门路桥广告公司和厦门市唐码博美广告有限公司以起拍价成交拍回设置权。
  本次拍卖活动是为了推进户外广告设置使用权阳光审批工程的一项举措,市监察局还派员监督摇号抽取承担首批户外广告资源的拍卖企业,确保拍卖活动的透明公正。
  【查处郭壬贵倒卖巨额台币案】 4月12日,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处、经检支队根据群众举报,依法查处郭壬贵倒卖台币案。当场查获台币折合人民币740413元。经立案查实,当事人自2004年底开始从事外汇倒卖活动,至案发时止,倒卖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从中获取非法所得。市工商局依法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没收当事人违法所得,并处罚款人民币740413元。
  【盐业市场专项整治】 6~8月,市工商局组织开展整顿盐业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检查人员4125人次,检查有关经营单位7119家,取缔无照经营户376家,查处食盐违法违规案件52件,查获私盐242.7吨,整治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承担盐业市场专项整顿工作重点任务的翔安工商分局,积极牵头公安、经贸、卫生、盐务等部门,组成私盐查处联合执法队,全面加强对私盐流通环节的监控,接连查处漳州张某非法贩卖私盐案、新店张某非法贩运私盐案和厦门兴盛食品有限公司涉嫌非法使用私盐案等3起重大案件。
  【名牌战略增强厦门商品影响力】 2005年,市工商局采取建立重点商标企业联系指导制度等措施,引导和帮助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实施。(1)协助企业制定、实施正确的商标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商标管理制度,规范商标使用行为。同时,对新设立的企业提供商标策略建议;(2)加大商标品牌的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媒体,开展著名商标企业系列宣传报道,设立驰著名商标广告一条街,借助政府力量成立实施品牌战略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将商标简单知识、注册和保护的相关程序印成小册子,放在注册大厅供企业和群众索取,让企业和群众了解商标常识和品牌知识;(3)做好推荐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工作,利用驰著名商标提高企业知名度,不断开发新品,开拓市场。组织评选了 45件厦门市著名商标,推荐认定了45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件中国驰名商标,至年底,本市已拥有全国驰名商标7件,省著名商标106件、市著名商标131件;(4)重视“农”字号品牌的培养,把品牌意识引进山村,使农产品推向城市,走向全国。如同安“褒美进士芋”、“内山猪肉”等品牌农产品产销两旺,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规范汽车买卖合同文本】 针对汽车销售合同版本不规范,导致汽车类的投诉不断攀升的实际,市工商局会同厦门汽车流通协会制定并施行《厦门市汽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在厦门市中级法院、仲裁委及律师等专业人士论证的基础上,又广泛征求消费者代表、汽车经销商等各界人士的意见,于2005年6月13日实行。该《文本》作为一个在汽销行业推广的统一规范合同,比较详细地约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初次购车的消费者,能够提供有效的保障。
  【消费者投诉举报三个热点】 2005年,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共接受消费者咨询90396件,比增9.5%。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13596件,比增14.9%。其中,受理申诉10507件,比增19.9%,举报3089件,比增0.58%。消费申诉举报案件的办结率为9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0余万元。
  在13596件的申诉举报中,商品类7629件,占总数的56.1%。排在前五位的商品分别为: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百货类、烟酒饮料食品类、建材类和家用机械。服务类5967件,占总数的43.8%。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电信服务、居民服务类、文化娱乐服务类、餐饮服务类、公共设施服务类和修理维护服务类。
  数据表明,2005年的消费申诉举报有三个热点:(1)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年内影响比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有含苏丹红1号的食品、碘超标某知名品牌奶粉、禽流感引起的禽肉类消费恐慌。其中有关含有苏丹红1号的食品,涉及面较广,影响比较大,而且还在本地查到含有苏丹红1号调味品的生产厂家,这是厦门从未有过的。(2)群体性消费投诉明显增多。主要有三类:首先是经营主体变化引起群体性投诉。如灿坤三C店的突然退市所遗留的“还圆金”问题,某美容店因火灾倒闭所遗留的消费卡问题等。其次是促销不当引起群体投诉。如某电器城在商品促销中,促销广告和提供的商品不符引起消费者不满。再次是商品和服务质量引起的群体投诉。如索尼照相机、富山家具展的家具质量、彩虹花园业主索退配套费、向阳坊中秋月饼缺货等。(3)文化和公共服务类投诉值得关注。从8月份开始,12315陆续接到近200名岛外群众投诉,反映收不到所订的《东南快报》问题。成为阶段投诉热点的还有公交空调车的收费、有线电视转数字化,网络运营商的互争用户等,此外,难以定性归类的午托班问题,也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查获走私手表标值逾百万元】 1月,根据瑞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投诉请求,市工商局依法对当事人(瑞安市中羽百货贸易有限公司)与厦门市来雅百货有限公司联营的嘉禾路店、中山路店和SM城3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查获90只涉嫌无合法来源瑞士生产的欧米茄、浪琴、雷达等品牌进口手表,案值100多万元,此案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走私贩私行为处罚的暂行规定》依法没收查扣上述90只手表,罚没款50余万元。(王水华)
  物价管理
  【概况】 2005年,全市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0%,升幅比上年低2.1个百分点,比年度3%的控价目标低2个百分点;比全国1.8%、全省2.2%的升幅分别低0.8和1.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9个设区市的末位。
  年内,全市价格走势呈现“四高四低”特点。从时间顺序看,上半年价格指数较高,上升了1.6%,下半年价格指数较低,上升0.4%;从商品类别看,服务项目价格走高,上升3.4%,消费品价格继续低迷,上升0.4%;从工业行业看,生产资料价格高,尤其是原油价格继续攀升,带动了化工等相关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终端价格低,加工业产品价格仍然下降;从商品房价格看,价格上升但成交量减少,住宅房价格保持20.69%的上涨态势,销售面积下降了23.05%。价格管理部门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力求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稳妥出台各项调价项目。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价格主管部门出台了电价、油价、运输、药品等调价措施。根据《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归并出台《厦门市医疗服务价格试行方案》。通过召开听证、论证会,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贷款道路(公路)车辆通行费、同安自来水价格、旅游年票、植物园和菽庄花园门票等价格与收费标准和同安小水电上网电价。思明区、湖里区政府对5年未动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同安区、翔安区电价与市区实现“同网同价”。此外,价格主管部门还组织召开开征垃圾处理费和厦门轮渡票价调整听证会,依法做好调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完善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价格主管部门对照中央和省清理后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全面清理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将清理结果在“厦门物价网”站公布。重新制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价格行为规定。改革厦门电业抄表、收费办法,实现由电业局统一抄表、收费到户。对空调车收费重新进行规范,防止不同公交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采用“加大调价周期,缩小调价幅度”做法,严格控制民用液化气价格上涨。贯彻国务院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有关政策措施,做好房地产价格稳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政府20多宗土地出让方案进行评审,使“招、拍、挂”的土地价格更加规范有序。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供水价格、电信收费、环保收费、建设系统收费、国土资源收费等专项检查。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405件,实现经济制裁总金额638.4万元,其中退还用户金额328.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金额243.0万元、罚款金额66.6万元,上缴财政金额309.6万元。
  4.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开展“价格、计量诚信”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2003~2004年度厦门市“价格、计量诚信”企业74家。推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全市维修、珠宝、烟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港等15个行业实行明码标价统一格式。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行为,全年共查处价格欺诈案件21件。
  5.加强价格举报工作。节假日或发生价格波动时期,价格主管部门坚持“12358”价格举报电话24小时值守制度,确保价格投诉、咨询及各种价格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年内,“12358”价格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价格投诉、咨询电话4601件,办结各类价格举报、咨询4096件,办结率为89.0%。
  6.抓好价格监测、成本调查与监审工作。建立各种类型的采价点,做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粮食、钢材、特色农产品、成品油、药品、房地产、汽车、进出口价格等九大类价格的监测工作。关注国际市场价格,分析研判价格走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深入农村开展农户种植意向、农资价格和农户购买农资情况、农户存粮情况等专项调查。针对农村中存在农资价格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等问题,提出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的对策建议。完成城市副食品价格成本汇总、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预测、国家重点风景区和供水成本定期监审等。2005年,价格监测中心被国家发改委和省物价局评为价格监测工作先进集体。
  7.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征管和价格鉴证工作。着重解决军人招待所的基金征缴问题,清缴了桑拿、足浴业的基金欠款,开展小旅馆漏缴单位的清缴工作。全年共征收价格调节基金额3120万元。价格认证中心共受理行政执法、司法机关委托的涉案物价格鉴定3013件,总鉴定值为1亿多元。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市价格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召开“厦门市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听证会”,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对本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和部分用户的自来水价格进行调整。(1)自2005年8月1日抄见水量起,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由每吨0.50元分别调整为:民用水(含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单位用水)每吨0.80元;工商企业用水每吨1元;特种行业用水每吨1.20元。自2007年8月1日抄见水量起,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为:民用水每吨1元;工商企业用水每吨1.20元;特种行业用水每吨1.50元。(2)污水处理费按实际用水量计征。征收范围为城市市区范围内所有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含自备水源取水)。(3)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单位(如酿造、罐头、饮料生产企业等),其污水处理费的计费量扣减产品含水量后计算,有污水排放计量装置的按实际污水排放量征收。(4)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生活费的市民,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领取证》,每户每月减免8元水费。(5)同安区工商企业用水价格与市区实行同网同价,民用水价格3年内暂维持不变,3年后实行同网同价。即同安区的工业、基建用水价格由现行的每吨1.30元调整为1.80元,民用水价格仍按每吨1.60元执行至2008年7月31日。2008年8月1日起民用水价格与市区实行同网同价。
  【贷款道路(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调整】 市价格主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召开听证会,并报省政府同意,调整了厦门市贷款道路(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贷款道路(公路)系指厦门市行政区域内除高速公路外的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机场快速路、环岛路、国道324线厦门段、翔安大道、省道201水刘线等以及今后厦门市区域内新建的东通道、公铁大桥等贷款道路、普通公路、桥梁、隧道。凡是通过用贷款修建的道路(公路)的车辆,都是通行费的征收对象。(1)车辆通行费年费标准:机动车辆年费按660元/年·吨计征,小于等于1吨按1吨计征,大于1吨的小数位吨位不足0.5吨的按0.5吨计征,超过0.5吨的按1吨计征。其中厦门市小于等于7座的出租车和私家小客车按396元/年·辆计征。(2)次费标准:仍按省政府批准的原标准执行。(3)年费征收方式:客车每10座折算为1吨,卧铺车的1个床位按普通客车的1.5个座位计征;货车按核定装载吨位计征,10吨以上20吨及以下的部分按1/2计征,超过20吨以上40吨以下的部分按1/4计征,超过40吨以上的部分不予计征;不能载客、载货的机动车辆按其自重吨位折半计征,外地机动车辆可自主选择年费形式缴交通行费。该收费标准自2005年9月1日起执行。
  【反价格欺诈】 2005年,全市价格执法部门共查处价格欺诈案件21件,实现经济制裁总金额40.4万元,涉及电信、日用百货、家用电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足浴保健等行业。价格欺诈方式主要有虚构原价价格、虚假打折价格、标价签标识的产地与实际不符、不履行价格承诺等。本市价格执法部门查处价格欺诈的做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查司于11月在厦门召开全国部分省、市查处价格欺诈工作会议,介绍和推广厦门反价格欺诈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实现电费抄表、收费到户】 针对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物业行业、广大业主和住户在电费抄收上职责不清的现象,价格主管部门改革了本市电业抄表、收费办法,以“绕越产权”为主要突破手段,自12月1口起,实现了由电业局统一抄表、收费到户。
  【严控民用液化气价格上涨】 受国际液化气价格快速上涨影响,本市液化气采购价连续上升,经营企业亏损严重。为防止气源供应不足和气源外流,保障燃气供应,稳定液化气市场价格,尽量平衡液化气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加大调价周期,缩小调价幅度”的做法,在充分考虑市民承担能力和企业的经营困难的基础上,对民用瓶装液化石油气零售价格进行小幅调整,零售最高限价由6.34元/千克调整为6.76元/千克,即14.5千克瓶由92元/瓶调整为98元/瓶,10千克瓶由64元/瓶调整为68元/瓶,5千克瓶由32元/瓶调整为34元/瓶。与此同时,市价格主管部门一方面广泛宣传,说明油价上涨原因以及保障供应情况,缓解群众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建议广大市民节约使用能源,尽可能合理使用其他替代能源。同时加大燃气市场价格检查力度,打击出现哄抬气价和短斤少两等价格违法现象。
  【启动“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价格服务进万家”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其目的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价格服务延伸到各行业、各领域,方便人民群众监督价格收费政策、了解价格信息、举报价格收费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2005年下半年,市价格主管部门在全省率先启动“价格服务进万家”工作,在思明区的厦禾社区、海沧区的未来海岸社区开展试点。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价格主管部门还成立了“价格服务进万家”领导小组,设立价格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家、进校园、进医院、进景区、进商场等七个工作组,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在稳步实施,务求实效上迈出了第一步。
  (佘洪霞)
  质量技术监督
  【概况】 2005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共完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1810批次,合格率90.22%;集贸市场、加油站、眼镜店和医院在用计量器具强检率分别达到85.9%、100%、98.3%和98.5%;有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6个在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和7个省级示范项目进展顺利,2个产品采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5项产品获得省局批准使用国际标准标志,3家企业的“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分别通过国家局、省局验收;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和场(厂)内机动车辆的定检率分别为98.3%、90.8%、100%、99.6%和100%;行政执法案件查处率、结案率和监督检查后处理及其反馈率均达100%。
  年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被评为“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年鉴》优秀撰稿单位。第二分局获“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十佳县(区)局”。技术监督情报所获“全国条码推进工程先进奖”、“全国代码工作三等奖”、“全国代码十五周年推广应用奖“全省标准化先进单位”、全省代码二等奖和市政府“群众满意基层所站”。市特检所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2005年,厦门罐头厂、三圈日化2家企业的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东林电子等9家企业的9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正新牌自行车轮胎等30个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截至年底,全市累计有中国名牌产品13个,福建名牌产品96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的8.3%,实现工业总产值5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其中出口17.2亿美元,占全市的12.3%。
  【开展质量月活动】 质量月活动期间.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曾2次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调研,并对质量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9月22日,召开全市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对2家获得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百万元重奖。质量月活动期间,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作了专题公益广告在城市T频道滚动播放2240条次,在厦门电视台播放560条次,并进行“关注质量”专题报道。此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开通了“我为食品安全监管献一言”热线电话,与市民就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互动,组织热心市民到银鹭集团食品生产车间参观,与安德鲁森公司联合举办“关注质量月——亲历食品安全”月饼DIY活动,让市民零距离接触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状况,整体宣传效果良好,社会反响强烈。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注册】
  为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质量人才库,对企业质量岗位人员实行持证上岗,逐步落实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截至年底,全市共有498人获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有360人注册,占总数的72.29%,为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促进全市质量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紧扣“服务指导、严格把关、后续监管、无证查处”四个环节,稳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准入。截至年底,全市已实施市场准入的米、面、酱油、醋、油、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冻米面食品、冷冻食品、膨化食品、饮料、饼干、罐头、调味品等15类食品中,获证企业达112家。
  【食品质量安全检查】 为确保食品安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将食品作为重点监督产品类别,全年共对664家企业的815批次食品进行监督检验,占监检总批次的45%,还对4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条件及其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情况展开了拉网式专项整治,使食品生产加工监管覆盖率、定检率达100%,较好地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
  【查处苏丹红一号】 从4月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查处“苏丹红一号”的部署,连续奋战两个多月,共出动289人次,抽查90多家食品企业的118批次产品,查获2家企业4个批次涉嫌含有“苏丹红一号”,并对其依法进行处理,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报表彰。“苏丹红一号”为红色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酱油、调料等食品中,是一种致癌物质。
  【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检查】 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对农资、建材、化妆品、儿童用品、服装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执法检查和打假活动,共检查162家企业,捣毁制售假窝点7个,查处案件184起,涉案金额133.84万元,其中立案查处178起,罚没款总数额218.84万元,有力地打击了制假售假的行为,较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销毁假冒伪劣产品】 11月29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假冒伪劣产品集中销毁活动。共销毁化妆品、成人纸尿裤、含苏丹红的辣椒油等假冒劣质产品共计69050件(包),案值31万余元;销毁假冒劣质药品101件5万多支(瓶、包)案值10万余元。
  【完成制造业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为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完成了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并对罐头、服装、电子、工程机械等4种产品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厦门市罐头行业存在资源较为贫乏、原材料检验控制较为薄弱、装配套技术设备发展较为缓慢;服装行业研发能力差、品牌意识较为淡薄、原材料和成品检测能力较低;电子行业重质量管理轻计量管理和产业链不完善;工程机械的工装夹具不符合要求,噪声、机外辐射噪声、整机密封性、自由加速烟度排放、车架锁紧装置、铲斗提升时间和工作装置总和时间等问题,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分别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真实有力的依据。
  【清理食品企业产品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水平,使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自5月中旬开始,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2002~2004年全市已备案1213项食品类企业产品标准进行了清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三家企业成为首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省质监局组成专家组,按《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确认工作细则(试行)》对厦门市银鹭食品公司、仁祥投资公司和恒利茶业公司等3家企业的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经过现场审查与评审,确认银鹭食品公司、仁祥投资公司达到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恒利茶业公司达到2A级,成为厦门市首批通过评审确认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企业标准备案和采用国际标准】 全年共受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804项,并按季度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目录在《厦门质量信息网》上进行公布;通过到企业进行走访、宣传,企业对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采用国际标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年有29项产品申报采用国际标准,27项产品获得省局批准,其中25项为采用国际标准标志产品。至此,全市采用国际标准标志产品的企业达148家331项,100家企业286项产品获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备案。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积极推进在建的6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其中2001年立项的“无公害仙景芋”、“毛豆种植”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同时,在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集美仙灵旗观光果园的“山羊”、市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甘蓝类”、“茄果类”蔬菜3个产品经省质监局批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 完成《电动游览车》国家标准的立项申请,组织制定《防雷装置检测及验收规范》、《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规程》、《雷电风险评估及灾害鉴定规程》、《计算机机房安全技术规范》4项福建省地方标准,并通过专家审定,填补了省内防雷电标准空白;结合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组织制定厦门市农业地方标准16项,正式批准发布5项。
  【标准实施及监督检查】 组织开展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宣贯及实施工作,累计培训人数约300人。结合创名牌工作,对福建省名牌产品申报企业的相关产品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结果总体较好;对月饼、蜂蜜两类产品的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月饼生产企业普遍存在标签标识不符合GB7717要求,蜂蜜生产企业产品名称混乱及标识标准不规范问题,质检部门责令企业进行整改。
  【开展代码和条码工作】 代码工作年内完成新增赋码及变更换证19816家,复审24200家,数据更新率达65%。条码工作完成系统成员新增151家,注销82家,续展221家,系统成员保有率超出国家中心下达的任务数21家;完成条码印刷资格认可2家;为系统成员及执法部门检测条码印刷品220批次;为300多家系统成员开展了条码知识义务培训;对全市3000多种商品开展条码质量市场检查,并针对全国统检中发现的涉及本市40多个不合格商品条码,指导相关企业实行分类整改,整改率达95%以上。
  【标准情报信息工作】 服务、接待4000余人次,提供标准3万余件次,新增及更新标准文本0.8万件,外索文献标准300批次;建立福建省地方标准数据库661条,并在《厦门质量信息网》登记发布;收集整理现行有效的ISO全文标准2660个,登记馆藏标准84148个。开发馆藏标准文献目录管理系统,定期维护升级国内外、台湾标准文献检索数据库、国外IHS标准光盘检索系统。
  【计量行政许可】 完成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签发的现场审核、整改和发证;对市计量所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授权和厦门水务集团等18家企业56项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考核、复查;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检定人员资格核准发证116人次。并分别对厦门分析仪器厂等7家计量器具生产企业和厦门市煤气表检定站等2家授权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了证后监督检查。
  【计量器具强制检定】 共完成计量器具强制检定256005台件,其中:加油机884台次2847枪次,受检率100%;医院2151台件,受检率98.8%;眼镜制配场所116家342台件,受检率98.3%;出租车计价器7162台次,受检率100%;集贸市场衡器4348台件,受检率86.4%;企业最高标准器具受检率100%;检定水表96152台,电表99489台,煤气表27221台。
  【强检计量器具专项监督抽查】 组织对加油站、超市、粮食生产销售单位和医疗卫生单位以及特种设备上配备用于安全防护的强检计量器具开展监督检查。共抽查加油枪115把、在用电子计价秤108台、在用粮食加工销售计量器具50台件以及100家医疗单位在用强检医疗计量器具和18家企业用于安全防护的计量器具。加油枪和电子计价秤的合格率分别为94.8%、99.1%,有16台件粮食计量器具、32家医疗单位在用计量器具、32只压力表未依法申请强制检定,对专项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计量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查处。
  【特种设备行政许可】 共办理新增特种设备使用登记3529台(套),其中锅炉132台,压力容器1411台,电梯1101台,起重机械762台,场(厂)内机动车辆116台,大型游乐设施7台(套)。共发放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3018人次,其中锅炉司炉工338人,锅炉水处理人员65人,压力容器操作工338人,电梯管理人员117人,电梯司机480人,起重机械司机1242人,场(厂)内机动车辆司机383人,锅炉压力容器焊工55人。
  【商品量计量监督抽查】 重点监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食品等商品。共抽查大米、面粉、食用油、肉制品等定量包装商品130批次,金银饰品20件,瓶装液化气7批次,合格率分别为82.3%、100%、28.6%。针对瓶装液化气存在问题,市质监部门召开7家燃气充装经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通报检查结果,分析原因、组织学习有关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提高企业守法依法意识。通过专项抽查,更好地规范市场的计量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杜绝特种设备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年共执法检查1640人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1017家,查出事故隐患123条,发出特种设备检察指令书102份,其中立案4起,处罚3.2万元;气瓶充装单位现场安全监察16家,现场安全监察率100%;锅炉房现场安全监察403家,现场安全监察率50.9%。为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企业主体责任、检验机构技术把关责任和安全监察机构依法监管责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首次与各分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全市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及电梯维保单位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并在年底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特种设备检验】 全年完成锅炉定检412台、压力容器定检2596台、电梯定检5743台、起重机械定检2034台、场(厂)内机动车辆定检2025台,定检率分别为98.3%、90.8%、100%、99.6%、100%;完成各类气瓶定期检验13022只;压力管道全面检验71千米。
  【特种设备专项普查整治】 开展载货升降机专项普查整治,查清全市未办理注册登记的载货升降机439台,查封拆毁土制起重机械50台,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2台由无证单位制造、安装的载货升降机当场予以拆除;对175台快开门压力容器进行专项整治;继续做好“土制”特种设备的清查取缔工作,全年共销毁“土锅炉”6台,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在用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年内,市质监部门还进一步完善了特种设备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协管员网络,基本实现了市、区两级特种设备的动态管理。
  【特种设备行业协会成立】 12月1日,厦门市特种设备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特种设备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吴春生为协会第一任会长,特聘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靖碧局长为名誉会长。
  【市质监局第一、二分局正式挂牌】 经厦门市委、市政府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准,新设立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一、二分局,经过近一年的筹建,于2005年3月25日正式成立,与2003年成立的第三分局同为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正处级直属行政机构。其中,第一分局担负思明区和湖里区,第二分局担负海沧区和集美区,第三分局担负同安区和翔安区范围内的质量技术监督和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温伟青)
  药品监督管理
  【概况】 2005年,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围绕“强化药品监管,保障用药安全”这一中心任务,从源头严把质量关,药品经营企业和限期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全部实施GSP、GMP管理(即医药商品流通管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违法案件1535起,罚没款161.58万元;综合治理经营违法药品广告行为,违法药品广告明显减少;推进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在全省前列;深化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两网”建设,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为药品、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新药审报数位居全省第一,促进了药业健康发展。
  【九家企业通过GMP认证】 为加强源头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市药监部门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帮扶结合的方法,加大对GMP认证的企业指导力度。全年有9家企业通过国家级和省级GMP认证。
  【特殊药品监管】 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加强特殊药品监管,统一设计、印制、发放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的配套专用表格,并对全系统执法人员和57家企业的62名特殊药品经营、使用人员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及有关知识培训,保证特殊药品监管到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位居全省前列】 为积极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大监测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网络建设力度,市药监部门组织对170人进行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全年共上报ADR病例报告582例,为上年的5.5倍,位居全省前列。年内,市药监、卫生部门对监测工作较好的单位联合进行了表彰,共评出6家ADR报告先进单位、5家ADR报告优秀单位、9名ADR报告和监测先进工作者、22位优秀工作者。
  【促进企业开发新药品】 针对一些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后,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却因为注册品种少而处于“吃不饱”的状况,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开发新药的宣传引导、信息反馈和协调沟通工作,引导企业开展新药研发,帮助解决新药品注册中出现的问题,全年药品注册92个,其中新药注册52个,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药店GSP认证与跟踪管理】 市药监部门把农村药店GSP认证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农村药店条件较差、人才较少的实际,做到早部署、早宣传、早培训、早帮扶,编印并免费发放《GSP认证申报资料范本》200余份。在认证过程中注重与农村“两网”建设、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日常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进农村药店GSP认证工作。至9月,全市46家农村零售药店全部通过GSP认证,提前3个月完成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达的任务。对城区药店按照标准不降、程序不减的要求,至年底受理新开办药店GSP申请126家,组织现场验收117家(全部通过认证)。为防止GSP认证后药店出现思想松懈,质量滑坡现象,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对125家已通过认证药店进行“回头看”,巩固GSP认证成果,提高零售药店质量管理水平。
  【药品监督抽查】 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153人次,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地区的热销药品、质量不稳定药品进行监督检查,共检查涉药单位976家,纠正违规行为146起,查处违法行为153起,没收药品货值20.59万元,罚没款161.58万元,结案率97.6%。监督抽验药品1015件,抽验合格率94%。通过加大药品整规力度,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保证了百姓用药安全。
  【换发药品医疗器械许可证】 为进一步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按照宣传发动、分步实施、总结提高的思路,组织对药品、医疗器械许可证的换发。全年共完成58家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72家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5家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换证,按期完成药品医疗器械换发许可证的工作任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覆盖全面的思路,加大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力度,全年组织对62家生产企业进行检查,现场检查覆盖率达到100%。通过检查指导,企业生产行为得到规范,全市医疗器械产品100%具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标识与注册的主要项目符合率达100%。
  【医疗器械专项整治】 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取参观、座谈、自查、抽查和整改的形式,开展对125家角膜接触镜、口腔义齿、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橡胶避孕套等专项检查,让企业在参观中找出差距、在座谈理清思路、在整改中完善管理,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依法经营意识。
  【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管】 重点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骨科内固定材料、齿科材料、角膜接触镜等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进行监管。对市医药采购供应站、鹭燕、侨康公司、中山医院、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等管理较好的单位给予表扬。通过有效监管,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健全落实了管理制度,规范了市场行为。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 全年新开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家,比增32%;新注册产品38种,比增42%;新开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66家,比增18%;工业总产值10.7亿元人民币,比增33%。全年有31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并有9家企业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医疗器械行业呈健康发展势头。截至年底,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达62家,注册产品113种,经营企业439家,其中法人196家。
  【为柯达医用胶片落户厦门做好服务】 2005年初,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得知柯达医用胶片公司有意落户厦门的信息后,主动上门为其提供标准注册服务,仅用7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企业10个产品标准注册审批,并派专人前往沈阳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协助医用胶片检测。通过热心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柯达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治理广告药品】 针对广告药品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市药监部门采取多项举措进行综合治理。(1)邀请市人大法律专家为广告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授课,以提高广告药品经营企业法律意识;(2)每季度召集经营广告药品的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通报违法药品广告及经营企业的名单,对3家违法广告较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单独谈话,限期自查整改;(3)加强部门协作,发挥社会力量监督违法药品广告,以市纠风办名义,按药监、工商、物价的部门职能分工,将药品质量、药品广告和药品价格的投诉电话告示张贴在全市药店醒目位置,以便群众投诉监督;(4)加强药品广告监测,每月抽查1/10的报纸广告,对违法药品广告进行分类统计,及时上报、移送违法药品广告。全年共抽查药品广告157起,移送涉嫌违法广告151起;(5)发挥技术监督作用,共组织抽验广告药品71批次,查处不合格的广告药品案件15起,罚没款91.7万元;(6)充分运用监管职能,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对经常刊播违法药品广告的药店,多次进行突出检查,有力遏止了经营违法广告药品的行为。通过综合治理,经营违法广告药品的行为明显减少,违法药品广告比上年下降50%。
  【监督检查展会药品】 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在厦门市举办的多个展会的药品监督检查,特别是第五十三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和“九八”投洽会期间,主动与会展组委会联系,将监管延伸到展会中,检查参展厂家资质和药品质量,清退借展会非法销售假劣药品的药贩子30余人,保障了与会商家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利益,维护了展会形象。
  【开展节日药品检查】 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对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进行药品专项检查,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元旦、国庆期间,分别在同安城区和嘉莲社区成功捣毁4家无证经营药品批发点,查获大量非正规渠道购进的药品,总案值近15万元,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
  【进口药品备案】 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与药品进口企业沟通联系,进口药品备案当天办结,提高了通关的速度和质量。全年共办理药品进口备案和通关手续51件,检验379批次,保障了厦门口岸进口药品的质量。
  【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指导促进农村药品供应企业调整经营、降低成本、增加品种,增强竞争力,提升药品供应量,鼓励连锁、批发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在农村发展零售药店,全年农村药品配送总额达约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其中灌口批发部由2004年月平均15万元,增加到70多万元。全年新审批开办农村药店37家,网络覆盖面达98.5%。二是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市药监部门为深化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采用责任到人、逐层跟踪、分片管理、定期联络等形式,分别组织了4次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培训,提高了协管员和信息员工作能力,全年报告各类信息60多条,协助查获货值金额6万余元,罚没款13.2万元,占农村药品案件的62.5%。
  【开展药品法律宣传】 采用新闻、专题、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积极配合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农村“两网”建设、安全用药活动。全年在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00多篇(次),政务信息67条(其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录用13条);制作公益广告2条,播放1300余次,发送宣传短信2万条;组织、参与8场宣传咨询活动,分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通过普法宣传工作,增强了公众的用药安全、法制意识。
  【加强药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全年对400余人次进行药师(士)初级技术职务评审,组织83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受理56名执业药师的注册、变更注册工作,培训了74名医疗器械内审员和97名质量管理人员。
  (温伟青)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突出重点,加强对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国际马拉松比赛、“九八”投洽会及“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水上、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排查整改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演练,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快速、有序、高效救援,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广泛宣传,严格检查,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认真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各类事故;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镇(街)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使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确保安全监管工作纵向到底,消除安全监管工作死角,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为“平安厦门”建设和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截至年底,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295起,同比上升47.09%。其中,死亡303人,下降19.20%;受伤3206人,上升77.62%;直接经济损失2308.4万元,下降11.04%。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3630起,占事故总数的84.52%。
  年内,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总体平稳,但一些领域和地区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增幅较大。
  二是私房出租问题仍未彻底根治,老市区住房火灾隐患依然存在。
  三是一些企业违章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的生产、经营场所不符合安全要求,隐患仍未得到彻底消除。
  四是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尚待加强,部分镇(街)领导对机构建设未足够重视,组织领导不够到位,有些工作落实不下去或流于形式。有的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虽然建立,但只是在某部门里挂块牌子,专职监管员身兼数职“专而不专”。有的监管机构经费不够落实,装备不足。
  五是道路交通硬件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一些道路“黑点”整治仍有难度,同时存在超速、超载、违章超车以及城乡结合部摩托车、“面的”非法载客屡经整治仍难以根除等。
  六是一些采石场在《采矿证》过期或无证的情况下仍然生产,存在不少隐患。
  【开展“道路交通百日大会战”活动】
  3月6日至6月15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反违法、压事故为主要内容的道路交通“百日大会战”活动。主要开展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和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遏制“客车超员”、“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14种严重违章行为,使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驾驶员和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与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在全社会形成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文明行车、文明行走的社会氛围,全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百日大会战”期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数”与2004年同期比,事故起数下降49.4%、死亡人数下降43.2%,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四摸六查”】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成立市非煤矿山安全整治领导小组基础上,健全会议、检查、通报制度,层层思想发动,宣传安全常识,摸清开采现状、安全机构配备、安全投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四个底数,建立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对已整治关闭的矿山从六个方面逐一进行调查:查违法开采、责任制落实、隐患排除、爆破物控、安全投入、违章操作。同时,重点整治13家发生过事故的企业,取缔10个非法开采点,结合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督促149家企业递交申请材料,其中3家已申请办证,厦门路桥建材有限公司获得福建省
  第一张《安全生产许可证》。
  【加大隐患查处整改力度】 市安监局坚持“主动出击,防患未然;举报必查,除患务尽”原则,协调各方将大量的各类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全年共检查、复查、复核危险化学品从业企业1494次,查出或督促整改隐患4200多处,对13家企业开出整改指令书,对27家进行立案查处,对23家违法违规的企业罚款17.86万元。共受理涉及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举报案件240起,每一起均能做到及时登记立案、立即到场核实、严肃督促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对举报的事故隐患逐一评估,对213起给予奖励,奖励金额共5.33万元。督促有关部门排查整改道路交通事故隐患74个。
  【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2004年7月至2005年底,市安监局在全市范围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企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专项大检查8次,检查323家企业;开出隐患整改通知书537份,对50家违法企业进行立案查处,罚款41.1万元;查处24家企业储存违规行为,暂扣5家企业证照;责令43家企业(场所)强制停业整顿,其中11家企业已经搬迁或转产;责令7座加油站和11家危化品经营企业停业整顿;申请关闭2家仓储企业,1家仓储企业搬迁。205家企业获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种),39家企业获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种)。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危化品生产企业39家(已取证7家),经营企业511家(乙种证373家,甲种证138家),储存企业16家(油库罐区11家,对外散装货物仓库3家,经营企业内部仓库2家),使用危化品量较大的使用企业270家,运输企业24家,办理《道路运输证》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539辆。存在487个重大危险源点。
  【军地携手抓安全】 年内,市安监局组织相关部门与南京军区厦门房地产管理局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就如何做好驻厦部队储备房地产出租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达成共识:军地双方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各自职责,以部队为主,地方积极给予支持和协作,共同做好部队储备房地产出租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酝酿建立通报备忘制度。
  【促机关公务车文明安全行车】 2005年全市共有机关和市属事业单位公务车4000多辆,大部分公务车遵章守法,但有个别公务车违法驾驶,给政府形象抹黑。市安监局组织相关单位于5月25日首次召开全市机关公务车文明安全行车动员会,促机关公务车文明安全行车。
  【抓校车安全管理】 市安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对校园内及周边环境安全大检查评选活动,参与“平安校园”检查,通过百分制打分评选出“平安校园”。加大综合监管力度,检查各类公办、民办学校安全基础设施、人员、组织机构及应急预案制定情况。12月24日,联合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规范校车管理,遏制校车交通事故。
  【做好事故查处工作】 针对年内发生的“四一〇”腾龙特种树脂公司氮气窒息、“四一二”海沧新阳公司排污工程中毒窒息和“五二〇”石鼓山立交桥重大交通事故、“十六”原电化厂遗址工地氯气泄漏事故,市安监局组织生产经营单位领导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召开事故分析会,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主体意识,吸取事故教训,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安全生产,防范事故发生。查处的39起工伤事故和1起重大交通事故均做到事故定性准确,原因分析清楚,预防措施到位,责任者处罚恰当,职工群众受教育深刻。
  【“五二〇”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查处】 2005年5月20日。厦门锻压机床有限公司37名下班职工,乘坐大客车从杏林返回厦门市区,途经湖里石鼓山立交桥时坠落桥下,造成8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卢展工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抢救伤员,调查事故原因,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以安监、监察、公安、交通、交警、总工会等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省安监局派员参加)。调查组对事故经过、原因进行认真调查取证、分析研究,认定这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并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对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措施。
  【开展应急救援演习】 6月10日,市安监局会同公安消防、贸发、环保、卫生等部门按《厦门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厦门储量最大的危化品仓库——同安区盛商物流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联合举办危险化学品仓库事故演习。演习启动了应急预案,检验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应变能力,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积累了经验,取得良好预期效果。
  【安全常识读本送企业】 市安监局为全市企业员工编印了10万册《企业员工安全常识读本》,于12月30日将首批3000册赠送给翔安(火炬)产业区各业主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厦门卷烟厂职工,其余将陆续发放给全市企业员工。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尽充实,汇总消防、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机械、电气、职业卫生、特种设备、矿山、食品、防雷、工伤、事故保险等13类常用生产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通过编印和发送本书,切实强化广大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保护职工安全。
  【安全生产月开展十项活动】 2005年是“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第四年,主题是“遵章守法,关爱生命”。6月,市安监局结合厦门实际,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集中开展十项活动:一是在城市交通主干道及城乡结合部、SM商业城周边的公交站设置安全生产广告;二是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一条“安全生产月”活动信息;三是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四是开展安全生产进社区活动;五是举办安全生产综合文艺晚会;六是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七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八是印发《企业员工安全常识读本》;九是开展“我为安全生产献良策”活动;十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报道工作。
  6月25日,在市电视台1000平方米演播厅录播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拥抱平安”文艺节目,既有教育意义,观赏性又强,观众从欣赏节目中受到安全教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组织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50人参加岗位安全资格培训班;举办事故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2004年6月以来发生工伤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有68人参加学习;全市有5903人次参加特种作业人员初审培训,5648人次参加复审培训。通过强化培训,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普及安全教育】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强大推介力、感染力,在厦门电视台播放“安全生产你我他”专题栏目,开播“闽南通·安全生产”专题节目,播放宣传《安全生产法》公益广告,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大英说法”栏目开辟“安全生产你我他”专题节目,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安全生产热点问题开展媒体互动讨论,节目内容丰富,有案例分析、安全常识、法律讲座等,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53期、广播节目3000多分钟;在《厦门日报》定期刊载安全生产专题报道;建立市安监局网站,宣传安全法规,传播安全信息,公开政务动态,在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乡镇(街道)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到位】 市安监局抓好创安全生产合格镇(街)工作,督促各区建立和完善镇(街)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增强安全监管力量。各镇(街)设立安全监管机构,配备了2~3名专职安全监管员,各社区(村)配备1~2名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管员,全市36个镇(街道),311个行政村,134个社区,共设安全监管员92人,安全员738人,湖里33所学校亦各设1名安全员。市安监局举办培训班对上述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考核,使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确保安全监管工作纵向到底,消除安全工作死角。(郑若飞)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志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