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379
颗粒名称: 财政·税务
分类号: F812.7;F812.42
页数: 9
页码: 271-279
摘要: 本文概括了2005年厦门市财政、国家税务、地方税务等。
关键词: 财政 国家税务 厦门市

内容

财政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构建“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管理有序”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努力建立调控型财政运行机制、主动型财政工作方式、集约型财政管理形式和公共型财政目标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财政收入实现“双突破”: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9.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103.74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5%,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74.0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从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起,财政总收入到2001年达到100亿元,用了20年时间,而到2005年再增长100亿元,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全市财政实际支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市本级实际支出75.74亿元。各项财政收支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地保障了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建设资金需求。
  1.财政运行机制。2005年厦门市加大了财政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调控力度,促进了厦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充分发挥财政的筹融资功能,努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预算资金安排、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和开发银行、商业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19.37亿元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和调度财政资金6亿元,同时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20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额度等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规模,支持工业园区载体建设,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有效发挥财政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大扶持企业发展的力度。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达12.89亿元。(3)出台鼓励外贸出口的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对出口信用保单融资进行贴息等手段,解决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企业出口的竞争力,鼓励和促进出口的增长。
  2.财政目标模式。2005年厦门市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让更多人群能够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1)加大财政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市本级各项社会事业支出的增幅全部超过20%,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其中,教育支出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医疗卫生支出3.01亿元,增长26.6%;科学支出及文体广播事业费3.05亿元,增长24.1%。(2)关注农村和农民,增加三农发展支出。全年共投入约2.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扶助弱势群体。在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同时,将农村低保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市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着手建立困难人群医疗救助机制,并对已故原工商业者无工作配偶发放生活补贴,以保障他们必要的生活来源。(4)加强城市维护,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做到敢于投入、善于投入和有效投入。2005年市财政仅文明城市创建经费支出就达3833万元,保证了创建经费需求,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3.财政管理形式。2005年厦门市财政资金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迈进了一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稳步提升。(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入正轨,为2006年在市级部门、单位全面推开做好充分准备。(2)政府采购制度更加规范完善,财政资金节约率进一步提高。(3)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4)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5)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成本,向资金管理要效益:一方面督促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提高项目与资金的衔接程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财政融资的新路子和新方法,拓展信托计划和发行企业建设债券的发展空间,尽可能降低财政融资成本;同时,通过合理利用财政资金使用的“时间差”,科学调剂财政预算内外间歇资金用于垫付工程款,减少利息支出;坚持按审核后的实际工程进度提款制度,避免资金沉淀浪费。(6)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良性建设机制。在筹集建设资金过程中,始终贯彻稳固平衡原则,算好投入产出账,确保举债有还款来源,举债规模与若干年内财力增长及承载能力相匹配,有效防范财政债务风险。同时,将按期偿还政府债务摆在突出位置,多渠道筹措财政偿债资金,在2004年偿还政府债务5.9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又按时偿还了13.87亿元的债务。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厦门市采取预算资金安排、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筹资渠道,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和激活各类投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基怠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积极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市财政除预算内投入8.6亿元和土地基金7.6亿元外,还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补助1.1亿元,通过银行资金融资16亿元,集中力量建设疏港路、成功大道、同安湾大道、园博园、东通道、福厦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20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额度,为本市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年内集中各项建设资金62.6亿元,投入到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工程等载体建设,通过规模集约开发,营造完善的产业环境,引导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财政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2005年,厦门市从市财政预算安排外贸扶持资金6000万元,出台鼓励外贸出口的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对出口信用保单融资进行贴息等手段解决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积极向中央反映出口退税负担政策对口岸城市的不利影响,促进中央及时调整与地方负担机制,缓解厦门市的退税压力;逐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打破所有制的框框,通过贷款贴息、提高资金支持比例以及对企业创新进行奖励等手段,培育一批扎根于本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用好用足中央给予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同时,对重点出口企业拓宽国外营销渠道和建立售后服务中心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标准,累计拨付保险补贴900万元,进一步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通过按1000元/吨的标准奖励台湾水果进口和对进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贴息,促使厦门市成为台湾水果进口中转集散地。此外,还促成中央调整石材、铝箔板的关税税率,每年为厦门企业节约成本约1亿元;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及时兑现出口退税3.34亿元,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厦门市共安排2.87亿元资金用于企业挖潜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创新,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安排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创新资金3583万元,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安排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奖励金、贴息资金1200万元,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年内共有10家企业的1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安排800万元用于补助3个国家级和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11个国家批准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3711万元,确保信息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市民服务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及时安排5000万元资金帮助夏新电子渡过难关,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安排2000万元的技术创新资金补贴帮助厦华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厦华2005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产生了积极影响。
  【加大“三农”发展资金投入】 2005年,市财政安排1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确定的162个项目全部动工,82个项目已竣工验收。市财政资金扶持农村义务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整合教育资源,强化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农村高中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及实验室建设和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市财政共投入3000多万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年内,还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066万元,确保农民负担稳定不反弹;安排500万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295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146人;安排1595万元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冬春修、8068万元用于农村自来水建设以及4695万元支持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创新了“金包银”的带动农民致富模式,投入1376万元,带动被征地农民将征地补偿款集资用于厂房、农贸市场、外口公寓等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其中700万元资金用于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翔安火炬高新产业区周边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壮大农村第三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05年,厦门市首次从预算中安排4000万元设立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逐步做实社保个人账户,这种做法走在全国前列;投入800万元,扶持医学中心和医疗重点学科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应急机制;投入859万元,资助61万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住院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筹资机制;投入4500万元用于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免费培训、免费职介以及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支出,使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1.9万失业人员受到培训;投入2350万元,保障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培训、教育等方面需要;安排资金101万元,免费为外来员工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和文明道德教育培训,培训外来员工5.3万人;通过对“城乡社保一体化”及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的调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初步建立起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三条医疗保障线为一体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面,市政府从1月起实行统一招标,在全市推行农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保费为每人每年15元,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农民个人不必出资,赔付起点为8000元以上部分。考虑到少数农民长期患病或患重症且无经济收入来源,市财政在按农村人口下达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时,要求此项资金的结余部分应全部用于建立医疗救助基金。2005年起,年人均筹资水平达45~53元,最高保障金额达5万至5.8万元。据统计,2005年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参保人数656505人,实际参保人数616364人,参保率为93.89%,比上年增长13.26个百分点。
  【加大城市环境建设经费投入】 2005年,厦门市继续将改善城市人居和投资环境作为财政资金投向的一个重点。全年共投入14785万元,用于城市的“美、洁、亮、绿、畅、居”建设。其中:1933万元用于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及市区重点路段的市容市貌整治,1019万元用于清洁楼、公厕、垃圾清扫转运和处理设施设备建设,投入2994万元对白鹭洲公园、园林植物园、南湖公园等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及对仙岳山、狐尾山进行林相改造,进一步绿化和美化城市。此外,2005年市财政还从城管专项资金、预算内基建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以保障思明、湖里、海沧、集美、鼓浪屿等城区主要道路两侧夜景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2005年,厦门市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各项措施,着力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扩充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功能;设立国库集中支付垫款专户,延长支付业务办理时间;开发指标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接口软件,使两个系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互联互通;积极稳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试点单位由上年的40个扩大到了140个;注重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及时处理改革出现的各种业务、技术等问题。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2005年,厦门市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程序,实施采购过程录音录像监控,完善评审专家日常考核、投诉处理、网上信息公告等制度,开展《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切实督促整改存在问题;加大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力度,督促采购代理机构严格依法操作、透明操作,不断提高采购运作的规范水平和效率;加强采购人员业务培训,增进采购知识,提高采购操作水平;健全招标、评标制度和工作纪律,以制度管理人、以纪律约束人。2005年全市完成的政府采购项目涉及预算资金6.01亿元,中标金额4.86亿元,节约1.1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9.11%。
  【加强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2005年,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完整港口概念股和福建省首家国有企业境外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12.31亿元人民币,为加快厦门市港口码头建设解决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为推动厦门港务在H股上市,市财政局全力配合,在政策把握、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对港务集团及所属公司股权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整合、土地资产转增国有资本金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定,给予积极的支持,仅为此出具的相关文件就达100多份。同时,为支持国际港务控股子公司厦门港务发展公司重点发展物流业,市财政还给予其55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年内,还研究解决燃气总公司在财务上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和亏损补贴问题,为燃气总公司下一步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转让特许经营权的同时保障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专业管理和安全打下基础;积极解决公交体制改革后公交总公司、公交场站公司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促成明达玻璃、金龙联合汽车、医药化学供销公司等的股权转让。
  【改革事业单位经费供给方式】 2005年,市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方式进行全面清理并重新核定,逐步减少财政核拨经费单位的数量,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对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重点对市政园林系统实行了管干分离,对少数管理层按定额,对大量的作业层人员按作业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实行该办法之后的当年,市政园林局所属事业单位的建设事业费支出减少224万元;会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修订了《厦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预算单位公务车辆的更新购置和管理;拟订并下发了《厦门市市直党政机关办公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统一规范了办公设施设备配备的配置标准。积极推动住宅设计院、园林设计院、厦门宾馆、富通达停车公司等的改制、撤并工作;对事业单位的收入和分配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完善事业单位收入管理和分配制度意见,为事业单位的下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大举措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1)严格开支标准,降低行政成本。统一规范公务车辆、办公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研究定点办会、定点接待办法,加强行政表彰奖励经费、因公临时出国费用管理,防止奢侈浪费;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清理规范本市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为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打下基础;积极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全年共计采购纳入节能产品目录的计算机、空调等设备约7000万元,减少了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开支。(2)转变监督方式,注重监督实效。逐步解决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缺位现象,使财政监督更多地融入财政管理中,形成“收支并举、内外并行、监管并重”的覆盖财政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工作格局;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抽查66家单位或企业,总金额36465.65万元,查出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额126.72万元,未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855万元,并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措施解决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信息失真、内控制度不严等问题。(3)规范会计行为,完善内控制度。严把会计从业资格市场准入关,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2005年度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各级财务人员1185人,在培训中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和档次;推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培训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150人,各区农村会计服务站会计115人,各类型小企业会计60人;开展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评选厦门市会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促进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李如春)
  国家税务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国家税务局坚持依法治税,精细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全年组织收入120亿元(不含海关代征),同比增长17%。其中,中央级收入90.7亿元,地方级收入2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9.9%。办理出口退税90亿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年内,市国税局被评为“厦门市2001~2004年度纠风和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海沧国税局获全国先进称号】 2005年7月,海沧区国家税务局被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授予“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局在坚持依法组织收入的基础上,加强队伍建设,努力为纳税人服务,开发计算机外挂软件办理出口企业免抵退税审批、开辟办税“绿色通道”、实行税务登记“二次提醒”、推行“一窗式”管理服务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连续五年实现“零投诉”,先后42次获得市级以上党政机关授予的各种荣誉。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全年累计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减免税(费)3870.55万元;审批办理25家软件企业超税负返还申报,即征即退增值税2464万元;帮助厦门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批准市农村信用社税前扣除6373笔呆账损失金额1.03亿元;审核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154户次,审核抵免限额6158万元;落实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扶持了企业发展。
  【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积极与市科技局沟通协调,促使市科技局对火炬高新区新办企业的认定工作做了相应调整,改“先考核、后认定、”为“先认定、后考核”的办法,理顺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环节和税收征管环节长期存在的逻辑错位关系,保证国家减免税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的积极性。
  【评定纳税信用等级】 年内,与市地税局联合对纳税人2003~2004年度的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税务检查及纳税人社会诚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对2004年被评定为A级的71户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取消8户,新增206户,通过新闻媒体公示,最终评定269家企业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
  【12366纳税服务热线火爆异常】 市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开设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全年共受理电话129142人次,其中,人工台受理咨询电话83500人次,日最高受理电话805人次,比上年增长近3倍;信箱电话留言44条;举报投诉电话65人次。
  【开展联合审计】 4月,与地税局联合制定关于贯彻《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并组成联合审计小组,选取4户企业开展联合审计,共查补房地产税55.51万元,营业税及其附加税费等16.89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78万元,查补涉外企业所得税130万元,加收滞纳金及罚款61.61万兀。
  【启动房地产利润率预警机制】 年内,市国税局首次利用汇算数据挖掘技术,从不同角度对涉税原始数据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最大程度地发挥汇缴采集的企业数据信息,尝试分行业税源监控。测算出2004年度外资房地产企业(A类)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9.55%,并根据销售利润率分布情况的分析,结合本市岛内外房地产销售现状况以及高、中、低档住房的成本费用情况,确定厦门市外资房地产行业销售利润率的预警值为5%,并对低于预警值的企业启动预警机制。
  【首例跨地区预约定价协议签约】 由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厦门市国家税务局组织的全国首例预约定价协议联合签字仪式12月29日在灿坤跨国集团公司研发中心举行。厦门、漳州、上海三地国税机关分别与灿坤集团四家关联企业签署了预约定价协议,就未来年度内部关联企业间劳务及无形资产等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原则、计算方法和关键假设等做了安排。本次联合签约是我国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反避税管理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统一税务机关的执法口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减少征纳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车购税正式由国税征收】 1月3日,市国税局正式开征车辆购置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车辆购置税征管软件及“一条龙”清分比对系统操作规程》,编制新的征收管理业务流程,规范车购税申报与征收。注重与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及时沟通车辆购置信息。认真做好生产企业车辆价格信息采集上报工作,为总局制定车辆购置税最低计税价格提供基础数据。截至12月31日,共征收车购税3.89亿元,比上年增收0.88亿元,增长29.18%。
  【开展专项纳税评估】 年内,针对全市纳税申报的情况,市国税局开展连续三个月无税申报企业专项调查。共核查小规模纳税人无税申报户4641户,一般纳税人无税申报户6885户,从中选定268户无税申报异常户进行纳税评估和专项检查。同时还结合日常税收管理对税负偏低、购买和开具专用发票量较多或金额较大、使用开票最高限额在百万元以上、抵扣“四小票”税额较大等异常企业,采取税源监控、稽核分析、约谈举证等方法,有侧重地对659户进行纳税评估。通过评估,由企业自行申报缴纳增值税274.33万元,由税务机关查补征收增值税2145.52万元。
  【试行“一机多票”开具普通发票管理】 为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市国税局试行“一机多票”,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中增加普通发票管理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普通发票的发售、开具、纳税申报和票表稽核等进行管理和监控,已完成400户企业的培训推广工作。从11月开始,厦门所有新认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全部启用该系统。
  【统一一般纳税人认定和年审管理办法】 市国税局认真梳理近年来总局陆续出台的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防伪税控发票使用等政策,结合厦门市实际制定了统一的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年审等税务管理办法,强化服务,规范执法,避免政策执行不一致现象。至年底,各基层局共对9412户一般纳税人开展年审工作,9174户保留一般纳税人资格,389户被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
  【首次受理第三人申请行政复议】 6月,市国税局首次受理第三人申请的行政复议。该案件中,申请人对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该申请人并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而是与该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即该笔税款的负税人。这在全国税务复议案件中尚无先例,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税务行政复议程序,推动纳税人的维权具有重大意义。
  【规范税收秩序】 全年共查处税额超过百万元的大要案件10起,合计查补总额3099万元。开展了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等专项检查,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合计1864.4万元。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虚开用于抵扣税款发票和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犯罪专项治理,查补总额2407.55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26件。
  【参与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 3月,完成厦门市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客户端通用查询软件开发。该查询软件可实现对法人在厦门市工商、地税、质监等部门的注册登记、备案登记、注销、年审等信息的跟踪查询,及时掌握所辖税源户籍变动情况,提高税收征管力度。
  【发挥中介机构在协税护税中的作用】 市国税局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规范性管理,依法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所得税汇算清缴代理工作。在2004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共有800户企业委托中介代理自核自缴,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1359.97万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2110.33万元,补征企业所得税2349.2万元,提高了自核自缴申报质量,减少了征税成本。
  (刘霞)
  地方税务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地方税务局深入开展“税收管理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实施税收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各项收入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9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税收收入69.3亿元,同比增收10.91亿元,增长18.67%;地方级预算内收入56.75亿元,占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的54.7%。同时,该局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1.集中精力抓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向和税源变化,科学预测年度收入总量,切实提高计划管理水平;依托三层架构的新税收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重点税源管理”模块,实施重点税源三级管理;制定欠税公告管理办法,按季度分4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欠税企业名单,并对部分欠税户采取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全年共清理欠税户1239户,欠税额达3785万元。
  2.全面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在实现纸质征管资料“一户式”管理的基础上,整合税收业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实现纳税人电子档案的“一户式”查询;开发“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大力推行个税全员全额管理,进一步提高个人管理水平;实施发票“验旧购新”机制,全年共有9611户企业按月汇总发票一般验旧1.2亿份,建安企业按份进行发票特殊验旧148万份。修订纳税评估实施办法,开发“纳税评估”模块,以人机结合手段深化纳税评估工作,全年共评估12278户,补滞罚总计2655万元。全面推进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申报审核和核定征收工作,制定出台《境外所得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努力提高国际(涉外)税收管理水平;认真开展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全市应汇缴户自行纳税调整净额9.58亿元,调增应缴企业所得税1.28亿元;加强营业税管理,强化对房地产开发、服务业等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监控,认真落实房地产新政策。
  3.社保费征缴工作成效显著。制定社保费征缴业务职责与管理规程,从社保登记、延期缴纳审批等12个方面细化社保征缴管理,将其作为特殊“税种”全面融入税收管理之中。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清欠力度,启动滞纳金加收工作,主动参与停产、改制企业的清理,全年共清理欠费1.51亿元;以实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为契机,将掌握的人员工资总额、职工人数与企业申报的社保工资总额、参保人数等信息进行比对,促使企业为职工参保。积极探索社保稽查办法,认真受理有关社保费征缴的举报;针对社保费误征误缴退费难这一热点问题,积极与财政、劳动社保部门协商,于3月份上线运行退费程序,全年审核退费7030笔共计100万元。
  4.案件查处质量明显提升。组织对税务中介机构、金融保险证券业、广告业、新闻媒体业、建材业、建安和房地产业进行专项检查,发挥“一级稽查”优势抓好大要案查处工作,及时查处种类举报案件,密切与国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全年共查结案件424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5起,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2起,补滞罚8,287万元。其中查处500~1000万元案件2件,100~500万元案件12件。
  5.拓宽电子地税局功能。围绕全面建设“厦门电子地税局”目标,继续实施三层技术架构的新税收(含社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年初上线运行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10个核心模块的基础上,抓紧第三阶段22个模块的开发,个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及新版综合查询、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等8个模块先后上线运行,稽查管理、欠税管理、房产税管理等8个模块也完成了系统初始化、代码设置及系统测试等工作,将于2006年初上线运行。按照新业务系统要求,完成电子申报、税务登记、社保业务、网上审批等11个模块和子系统的升级改造,并新增土地增值税申报、网上定税等功能;加快网上审批服务项目建设,完成了领购发票申请、误收退税申请等7项网上审批服务项目的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开通了网上发票验旧、电子缴税不成功退票邮件通知功能。
  【在全市推行个税全员全额管理】 2005年,市地税局在全市逐步推行个税全员全额管理新办法。截至年底,全市有117.6万人纳入全员全额管理,其中包括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5568名外籍人员,通过全员全额明细申报入库的个人所得税达4.47亿元。同年5月,该局开出全省第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至年底已开出完税证明近500份。
  【营业税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高达六成以上】 全年入库营业税32.32亿元,同比增收7.02亿元,增长27.72%,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达64.33%。其中销售不动产、服务业和建筑安装业三大税目营业税合计入库25.1亿元,占营业税收入总额的77.64%,增收5.42亿元,对营业税的增收贡献率达77.23%。除文化体育业营业税增幅为一位数外,其他各税目均呈两位数增长增势。
  【个人所得税增收逾2亿元】 全年入库个人所得税15.16亿元,同比增收2.14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幅达23.27%。其中工薪项目和股息红利项目个人所得税成为两大首要增收项目。全年工薪项目个人所得税入库10.96亿元,同比增收1.26亿元,增幅为12.92%;股息红利项目个人所得税入库1.86亿万元,同比增收5499万元,增长41.98%。
  【社保费收入持续大幅增长】 全年入库社保费36.37亿元,同比增收14.01亿元,增长62.64%。剔除失地农民、事业单位人员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等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30%。其中养老保险22.13亿元,增长90%;医疗保险10.85亿元,增长36%;失业保险2.19亿元,增长27%;工伤保险8515万元,增长18%;生育保险3577万元,增长18%。增收主要因素:一是厦门市社会平均工资逐年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最低缴费额相应提高,社保费缴交基数随之扩大;二是从2004年5月起,由市地税局征缴入库的社保费收入口径增加独立个人社保费和对公托收社保费两项;三是事业单位按《厦门市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施行办法》全年共有10089名事业单位人员办理了参保身份认定,计缴养老保险5138万元;四是实行土地换社保政策,18125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征缴养老保险累计6.49亿元,占社保费收入的17.85%;五是自2004年9月起新增公务员医疗补助,2005年入库5030万元,同比增收3263万元;六是地税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扩面工作,促使企业为未参保的职工参保,参保人数快速增加,下半年参保人数由原先月均增加7000多人猛增到1.4万人。截至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78.8万人,比上年增加19.81万人,增长33.58%。
  【落实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市地税局对1093户新增再就业个体户、45户新办企业办理地方税费减免792.67万元。自2002年实施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来,该局已累计为74家吸纳下岗人员的企业、2488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人员办理免征地方税费1728.67万兀。
  【落实营业税政策性减免3亿元】 该局认真贯彻落实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共办理营业税减免3.04亿元,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33.81万元,医疗机构5865.62万元,下岗再就业363.96万元,社会力量办学272.92万元,校办企业37.45万元,其他2.28亿元。
  【特大型重点工程贡献地方税费1560万元】 2005年,厦门市的特大型重点工程施工进展顺利,为地方税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年累计缴纳地方税费1560万元,其中:厦门路桥总公司承建的东通道工程缴纳631万元、成功大道工程缴纳123万元,环岛路收尾工程缴纳631万元;厦门住宅建设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杏林湾、园博园工程缴纳50万元,海湾投资公司建设的马銮湾工程缴纳50万元,疏港路等其他工程缴纳75万元。
  【外资企业缴纳地方税费26.3亿元】 2005年,在市地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外资企业5762户,共缴纳各项地方税费26.29亿元,同比增长5.57亿元,比增27%;外资企业缴纳地方税费占全市地方税费收入总额的24.2%。
  【三个台商投资区全年实现地方税费比增五成多】 2005年,厦门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共实现生产总值311.92亿元,同比增长22.3%;批准内外资项目473个,累计引资总额116.38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全年共缴纳地方税费16.21亿元,同比增长50.5%,其中税收收入8.48亿元,增长20.2%。
  【房产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年入库房产税4.99亿元,同比增收6984万元,增长16.29%。其中,出租房产部分入库房产税2.13亿元,同比增加3113万元,增长17.08%,占房产税总增收额的44.57%。
  【企业所得税首次出现负增长】 全年入库企业所得税10.36亿元,同比减收489万元,下降0.47%。主要原因:从2002年起新办内资企业所得税不再归地税管征,部分企业业绩下滑,给缴纳企业所得税带来负面影响。
  【外籍人员缴纳个人所得税近2亿元】 截至2005年底,在市地税部门登记的外籍人员(含港澳台地区)共有5600人,全年共缴纳个人所得税1.83亿元,同比增加3755万元,增长25.8%,占全市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12.1%。在外籍人员中,年收入最高者为443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210万元;年收入居第二、三位者分别为340万元和329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41万元和122万元。这三位高收入者均从事制造行业,分别在厦门三家外资企业从事高级管理工作。
  【30家重点民营企业缴纳地方税收逾亿元】 2005年,厦门市30家重点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共入库地方税收1.1亿元,同比增加3141.37万元,增长40.11%。纳税前5位的分别是:厦门纵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768万元)、厦门市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412万元)、厦门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768万元)、厦门航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712万元)、厦门蒙发利科技有限公司(577万元)。
  【台资企业缴纳地方税费逾5亿元】 2005年,由市地税局正常管征的1246家台资企业共缴纳地方税费5.06亿元,同比增收12515万元,增长32.8%。其中纳税超千万的有8家,分别是:厦门TDK(3309万元)、明达塑胶(2150万元)、正新橡胶(2052万元)、翔鹭化纤(1742万元)、东方高尔夫(1524万元)、厦门建松(1489万元)、翔鹭石化(1351万元)、玉晶光电(1253万元)。据统计,从1997年至今,厦门台资企业已累计缴纳地方税费17.86亿元,年缴税额从1997年的242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06亿元,增长19.9倍。
  【联合评定纳税信用等级A级企业】 为激励企业自觉依法纳税,市地税局和国税局联合开展2005年度纳税信用等级A级企业评比活动,共评出A级企业269户,其中制造业企业121户,批发和零售业31户,服务业36户。对于A类企业,税务部门给予四项鼓励待遇,(1)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2)对税务登记证验证、税收年检等给予即时办理;(3)放宽发票领购限量;(4)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
  【53名港澳台居民参加社会保险】 2005年,市地税局和市劳动保障局积极实施国家新出台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保障在厦就业的港澳台居民的合法权益。全市有53名港澳台居民办理社保增员手续,其中以港澳台管理技术人员身份参保的19人,以港澳台外来工身份参保的34人。
  (陈亦林)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志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