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317
颗粒名称: 商业贸易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16
页码: 165-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商业贸易概况,其中包括了对外贸易、对台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内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菜篮子工程、粮食储备与供应、供销合作、商品企业简介等。
关键词: 贸易经济 厦门市 商业贸易

内容

综述
  2005年,厦门市商贸系统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进出口总额是2000年的近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0年约2倍,为“十五”计划任务的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1.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出口17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进口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2.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个,投资额710.9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其中加工贸易投资116.2万美元;对外劳务合同额7545.7万美元,营业额7999.9万美元,新派出劳务人员4137人,期末在外8759人。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11个,投资总额3584.7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
  3.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2亿元(按经济普查口径),同比增长16%,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28.3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30.1亿元,同比增长12.7%。
  4.副食品供应保障有力。全年牲畜定点屠宰上市量116.5万头,比增16.9%;蔬菜上市交易量101.8万吨,比增30.6%;活禽上市6062吨,比减14.9%;水果上市交易量9.9万吨,比增5.5%。
  5.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列入2005年商贸企业改制的17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并已基本完成,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全年共分流安置职工400多人。(陈慧坚)
  对外贸易
  【概况】 2005年,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改善外贸经营环境,先后出台了出口增量奖励、出口代理、外贸研发等扶持政策,并增加信保保费的扶持比例;表彰“进出口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兑现2004年外贸扶持资金1514.7万元、商务部中小企业扶持基金3840万元,市财政还安排3500万元用于扶持外贸出口。全市4066家外贸经营企业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主要特点有:(1)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最大,全年出口3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比全市出口增幅高出19.2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总值占全市比重达62.1%,是出口的绝对主力。(2)对欧洲出口增长最快,增幅达38.6%,虽然对亚洲出口增长仅为14.5%,但亚洲仍是主要出口市场,其比重达47.2%。(3)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有所提高,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外资企业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得更快,提高了I.6个百分点。(4)进出口增幅明显放缓。2005年,外贸进出口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比上年低了10.1、8.3和12.8个百分点。出口方面,受汇率问题、纺织品问题以及2004年底江西涉税案等影响,内资企业的出口增长比上年有较大回落,特别是国有企业出现负增长,影响了全市出口增长;进口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石油价格上涨致使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进口出现少有的低增长。(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由于前几年引进外资出口型的生产企业较少,机电、高新产品出口缺乏新项目的带动,后劲不足。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43.74%,比上年同期下降2.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21.71%,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三项举措开拓国际市场】 一是完善开拓市场服务体系,开展出口市场结构变化情况调研分析和深度开发市场项目评估,落实重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出国展览,参与国际交流。二是积极促进商贸人员往来,认真落实贸易促进团组工作,全年共完成14个团组,出访人员122人。三是搭建开拓市场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兰交会,省五一八商交会、亚太零售业博览会等国(境)内外的知名展会,全年共组织超过500家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并为本市企业新争取广交会品牌展位35个,华交会展位40个。
  【改善外贸经营环境】 2005年,厦门市从四个方面改善外贸经营环境。一是先后参与推动试点保税物流园区和“区港联动”建设,以及口岸部门实行口岸通关“5+2”工作制、“审价绿色通道”等优化通关环境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二是积极应对纺织品贸易磨擦,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为企业提前办理自动出口许可证的相关手续,加大通关协调力度,确保通关顺畅。三是充分发挥行会的作用,新成立了厦门石材进出口商会,换届充实商联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国际货代企业协会积极参与马士基“铅封费”问题的协调,使马士基最终取消了加收“铅封费”的决定。四是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建立企业反映问题协调处理工作机制,规范企业反映问题的受理程序,并积极向上申请政策支持本市商贸企业业务发展,如支持国贸集团获得铁矿砂进口许可,帮助厦门钨业公司在出口加工区开展鸨精矿加工贸易业务等。
  【23家企业出口额超亿美元】 2005年,厦门市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有23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2.2%。其中,外资企业16家,内资企业7家。出口额最多的外资企业是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达24.35亿美元;出口额最多的内资企业是建发集团,达3.85亿美元见表4。
  【19家企业进口额超亿美元】 2005年,厦门市进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有19家,与上年持平,其进口额占全市的57.1%。其中外资企业12家,内资企业7家。进口额最多的外资企业是伯灵顿仓储有限公司,达8.38亿美元;进口额最多的内资企业是建发集团,达6.29亿美元见表4。
  【进出口市场结构】 2005年,厦门市对亚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非洲出口分别增长14.53%、35.04%、38.60%、28.96%和11.22%,其中对欧洲出口增幅最大,对北美、南美的出口增幅也高于平均增幅。出口增幅居前的国家(地区)有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菲律宾、法国等,增幅均超过40%,而出口增幅下降的有澳大利亚和阿联酋;对各大经合组织的出口方面,对南方共同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增长较快,而对海湾6国的出口增长居后。本年度,厦门市从亚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进口分别增长6.95%、30.23%、10.94%、42.28%、5.29%、7.36%,其中从南美洲、北美洲的进口增长较为强劲,而从欧洲的进口较为疲软。进口增幅居前的国家(地区)有英国、法国、美国和阿联酋,增幅下降的有德国、日本、香港等;从各大经合组织进口方面,从南方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海湾6国的进口增幅较大,其余地区增长缓慢。全年主要进出口结构见表l。
  【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5年,厦门市出口商品比重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出口额达7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3%,占全市出口比重43.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占全市出口比重21.71%。进口商品除跨国公司的大宗原辅料进口外,近年来厦门口岸形成了化工原料、钢材、石材、纺织机械及纺织原料、燃料油等大宗生产物资进口分拨业务。全年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见表2。
  【主要进出口商品】 2005年,厦门市钢材、电视机、钨制品、铝及铝材、医疗仪器及器械等商品出口呈现高增长势头;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继续回升,增长3.3%;树脂工艺品、家具、激光唱机、运动或户外用游戏设备和烤鳗等商品出口下降。在进口方面,飞机、大豆、涡轮喷气发动机、汽车及汽车底盘、饲料用鱼粉、煤和纸浆等进口增长强劲,而下降的有钢材、成品油、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二极管及半导体器件、传真机、印刷电路、感光材料和合成纤维纱线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全年主要进出口商品见表3。
  【36家企业进出口额超亿美元】 2005年,全市进出口进入百强榜的企业(不含仓储企业)进出口额最多的达32063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7550万美元;最少的为368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79万美元。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有36家,比上年多3家,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和建发集团分列前两位。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见表4。
  【28家企业获首批“厦门出口名牌”称号】 2005年,全市有28家企业获首批“厦门出口名牌”称号: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视·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轮胎)、厦门罐头厂(罐头)、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荧光灯)、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手机、激光视盘机、音响)、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干电池、杀虫剂、蚊香)、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客车)、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客车)、伟士(厦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体育用品)、纽威(厦门)轻工有限公司(工艺品)、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节能灯)、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箱包、鞋)、厦门福太洋伞有限公司(伞、伞骨、伞配件)、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继电器)、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茶叶)、厦门市立达信进出口有限公司(节能灯、日光灯及照明器械和装置)、厦门旭邦进出口有限公司(树脂、陶瓷工艺品)、厦门建宇实业有限公司(服装、箱包)、厦门建发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瓷器)、厦门舫昌佛具有限公司(卫生香、蜡烛)、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品)、厦门宁利电子有限公司(小型熔断器)、坤联(厦门)照相器材有限公司(照相机及配器)、厦门国贸实业有限公司(箱包)、厦门喜盈门家具制品有限公司(松木家具)、厦门市威迪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卫生洁具)、厦门嘉孚康工贸有限公司(建材五金)、厦门德顺昌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工艺品)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 2005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有10家,分别是: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TDK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钛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
  【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 2005年,厦门市开拓出口先进企业有10家,分别是:厦门市中信隆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嘉晟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厦门鑫东森贸易有限公司、福建省五金矿产厦门进出口公司、厦门嘉联恒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A类国际货代企业】 厦门市A类国际货代企业(2005~2006年度)共有24家,分别是:厦门泰达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建发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华贸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华贸物流有限公司、厦门裕利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航都(厦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天宇客货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福建空港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北京康捷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外代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特运时空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五矿国际货运福建公司、厦门海投物流有限公司、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厦门东方环球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德迅(中国)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金铁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厦门)有限公司、伯灵顿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强化公共信息服务新举措】 2005年,厦门市从3个方面强化外贸公共信息服务:一是进一步充实经贸信息网,扩大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和信息量,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入世开放政策、市场供求、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网上审批、申报、投诉、咨询系统,新建邀请外国人入境网上审批系统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网上申报系统;开辟展览信息服务网页,向企业推介最新国际知名展会和参展信息。二是建立SPS/TBT厦门咨询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情况。三是主办“外经贸服务日”,各对外贸易服务部门和机构现场宣讲,解答企业难题,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2005年参加人数比上年增长了50%,超过3000人。
  【开展贸易救济】 2005年,厦门市从四个方面入手,做好贸易救济工作:一是做好进出口公平贸易,共组织73家企业应对4起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达1400万美元;组织企业应对国外保障措施5起;协助东林公司应对德国西门子欧司朗公司的商标纠纷案,使东林公司成功地索回“FIREFLY”商标在节能灯行业的使用权;协助厦华公司应对加拿大TRI-VISION公司的彩电童锁专利纠纷案;积极应对美国对出口复合木地板的调查。二是完善预警机制,基本建成“厦门出口预警系统”,与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合作开展输美产品贸易预警,并在经贸信息网开辟专栏供企业查询。三是开展贸易救济宣传培训,在《厦门日报》开辟专栏,开展贸易救济宣传服务;开展欧盟“两指令”、SA8000绿色壁垒、特保措施等专题培训;举办“机电产品反倾销研讨会”、“美国关税法337程序报告会”、“纺织品出口讲座”。四是承担商务部“三资企业反倾销应诉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调研课题,参与商务部WTO“后过渡期”应对工作方案的制订,开展欧盟REACH法规对化工产品出口影响专题调研等贸易救济专题研究。
  【创建出口品牌八项举措】 2005年,厦门市积极发展出口品牌:一是加大品牌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介出口名牌商品,提升出口名牌商品的知名度。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提高企业针对自身实际制定创建出口品牌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积极鼓励企业通过与专业的咨询公司、市场推广公司等合作,制定有效的措施并组织实施。三是出台和落实扶持企业创建出口品牌的政策,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广交会展位分配、品牌注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与市财政局共同推出扶持企业创建出口品牌的财政政策。四是开展首批“厦门出口名牌”评选活动,成立“厦门市出口名牌评选委员会”,出台《“厦门市出口名牌”评选暂行标准》,推动更多的企业积极创建出口品牌。五是为企业创建出口品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出口信用保险、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为企业创建出口品牌提供便利和支持,并支持企业通过“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出口品牌的发展能力。六是支持品牌出口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不断提高出口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改、开展研发,积极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七是奖励创建出口品牌优秀企业,在积极向商务部推荐全国出口名牌的同时,对入选商务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厦门市出口名牌的企业和商品,政府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八是制定出口品牌“十一五”专项规划,积极帮助企业制订品牌发展规划。
  【六个项目获商业部资金支持】 2005年,厦门市大力推进技术贸易,加强技术进出口监管;积极申报商务部高新技术产品技改和研发项目,厦华、涌泉、吉联、精图的4个研发项目和三圈日化、宏发的2个技改项目获商务部490万的资金支持。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科技兴贸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在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
  【美国驻广州总领馆在厦设立贸易中心】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商务代表经过多次考察,对厦门经贸情况、政府服务等各方面环境非常满意,决定选择厦门作为美国商务部与中国贸促会合作在中国设立“美国贸易中心”的城市之一,该项目于6月由美商务部长访华时正式签约。双方拟在推动双方人员及团组互访方面积极而务实地进行合作,并以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扶持企业注册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 2005年,厦门市从多方面扶持企业注册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一是经费补贴,对于注册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注册费用补贴;二是指导企业开展注册,安排专人具体指导企业开展注册业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经贸信息网、培训、交流会等形式加大宣传,使更多企业了解注册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的好处,熟悉注册的程序和特点。联合国采购市场巨大,每年采购数额高达30多亿美元,并有享受免税待遇,不受贸易壁垒限制,付款及时等诸多好处。同时,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也是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截至年底,已有10余家企业注册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
  【深化与港澳经贸合作】 2005年,厦门市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同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一是积极组团赴香港招商,并促成了香港新世界百货与明发商业广场正式签约,该商场定位为中高档百货,预计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二是促成香港永旺(AEON)中国总部营运总监井上博先生率团来考查投资环境,并重点推介中华片区、SM二期改造项目。三是组织相关企业专程赴广州考察CEPA一条街,并与香港贸发局联手,引导华天商城、九天商业城两家企业开设香港产品零关税商业街。四是推动香港服务贸易项目利用CEPA协议来厦门市设立的香港零售企业,在促成嘉年名华家居商场进驻厦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JUSCO(香港投资)到厦门开设分店。
  【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扶持力度】 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下达全市2005年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额度2560万元,比2004年增加1100万元,同比增长75.34%。全市2001年以来使用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达4600多万元,共有1018家(次)中小企业申报1951个项目并得到扶持。
  【提高口岸便利化程度】 2005年,厦门市努力提高口岸便利化程度。一是推动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会同海关、外资局成立工作组,协调解决联网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编写《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资料手册》,加大对加工贸易政策的宣传,截至年底已对22家企业实行了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二是开展“市场准入培训”。联合海关、外汇管理、国税、检验检疫等部门,对新登记的外贸经营者进行市场准入知识和进出口政策培训,并积极走访企业,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规范经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外贸经营者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登记信息,推进与市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经营者信用体系,搞好进出口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四是规范国际货代经营秩序。严格施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暂行)办法》,对内资国际货代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并制订了《厦门市国际货代企业备案须知》,协调工商、地税、外管等相关部门理顺相关配套政策;对于注册资金不符合最低资本限额的企业,给予两个月的过渡期,帮助企业在增资后通过备案获得国际货代经营资格。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厦门外贸产生影响】 7月21日,央行公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此举对厦门市当年的外贸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企业有所收益。主要包括造纸(纸浆进口)、钢铁(铁矿石进口)、轿车(部分重要零部件进口)、石化(原油进口)化纤及塑料(原料进口)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每年均需要进口相关原材料及部件,人民币升值使得这些行业的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二是进口产品替代的行业将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汽车、工程机械、钢铁、家电等,这些行业的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竞争较为激烈,人民币升值以后导致国外进口产品的人民币报价下降,使得本土产品的竞争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三是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工艺品、机械等传统的出口优势行业受到直接冲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会使这些行业的利润率有所下降。
  【厦门团“华交会”出口成交额猛增】 在2005年3月1~6日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华东(上海)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华交会”)上,厦门市获得展位70个,比上届增加了1倍多;参展企业共签订出口成交额1486万美元,比上届增长68%,主要成交商品为服装、工艺品、包袋等,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日本、美国等。
  【厦门协办广交会开幕招待会】 年内,经商务部批准厦门市为第一〇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2007年10月14日)开幕招待会的协办方。招待会主办单位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商务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商务领事和商团首领,国内各组团单位领导参加。承办广交会开幕招待会有利于推介厦门,提高厦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技术引进呈现五大特点】 2005年厦门技术引进呈现五大特点:一是技术引进合同总体上呈现量增价降的现象,全市共登记了69家企业的技术引进合同207份,同比增加48份,合同金额20396万美元,同比下降46.0%。二是技术引进以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方式为主,占比重65.2%。三是技术引进国新增5个国家,但从美国、日本两国引进的占76.7%。四是技术引进合同以外资企业为主,占合同总金额的86.7%。五是技术引进绝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占合同总金额的94.9%。(陈慧坚)
  对台贸易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对台贸易进出口额继续增长,市有关部门一是广邀台商前来厦门参展,继续办好“台交会”,在“台交会”期间举办“采购对接会”,为供需双方提供贸易洽谈平台;第三届“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农产品展区,展位数达74个,参展、参会的台湾相关农会、农业合作社、农产物流等团体和企业50家,专业台商超过200人;第三届礼品展邀请台北手艺品同业公会加盟协办,参展台湾展位55个,台湾客商150多人。二是加强“两门”的交往,积极开展对金门蔬菜的出口工作,推动以小额贸易方式来解决小件台货快运问题;解决了大嶝市场台湾商品通过东渡转关问题。三是加强对台贸易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协助金门酒厂在厦门设立贸易公司,协助台湾统一集团在厦门设立进出口企业,协助庆圆公司在厦门成立独资进出口贸易公司。全市对台进出口额21.25亿美元,比增16.19%。其中:出口额4.13亿美元,比增26.97%;进口额17.12亿美元,比增13.85%。主要特点:
  (1)对台出口、进口的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出口高出3.2个百分点,进口高出2.5个百分点。台湾成为厦门市最大进口来源地,在出口国别(地区)排位中居第七位。(2)内外资对台出口增长均较快,台资企业对台进口略有下降。外资企业对台出口比增27.22%,占对台出口比重65%;内资企业对台出口比增26.51%,占对台出口比重35%;台资企业对台进口下降1.60%。(3)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外商投资设备进口下降。加工贸易进口8.88亿美元,比增24.20%;出口1.94亿美元,比增22.16%。一般贸易进口6.19亿美元,比增14.93%;出口2.06亿美元,比增33.64%;其他贸易中,外商投资设备进口下降41.07%。
  【推动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建设】 5月28日,首批台湾水果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从大嶝台轮停泊点登陆,包括凤梨、柚子、芒果、莲雾、槟榔5个品种共500箱(约6吨)。截至2005年底,已有207吨的台湾水果在厦“登陆”,销往国内市场。市有关部门努力推动台湾水果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的建设,积极促成双方人士洽谈,简化检验检疫和通送手续,落实检验检疫场所、水果冷库、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扶持政策,规定厦门企业从事台湾水果进口业务的,按1000元/吨给予奖励;在中埔和大瞪市场新建进口台湾水果基础设施的给予5年的贴息。
  【台北农产运销团组考察厦门】 10月18日,台北农产运销股份公司、台北市青果商业同业公会、台北市农产运销发展协会、台北市农产共同运销承销商联谊会一行53人考察了中埔水果批发市场,与市场管理方进行座谈。台商非常看好厦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认为两岸一旦三通,其作为台湾水果中转地将会超过广东江南和里水市场。同时,台商也提出市场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基础设施、码头、冷库配套外,管理人员培训也很重要,对以后市场的建设提出很好的建议。台北农产运销股份公司庄龙彦董事长还邀请厦门同行去台北参观。台北农产运销股份公司有2个批发市场、16个超市、2个中心,占全台湾农产品拍卖交易额的60%多。
  (陈慧坚)
  国内贸易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努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厦门市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成立了以黄菱副市长为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区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流通工作会议,对加快流通业发展作动员部署;启动商贸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商贸业的规划和引导。二是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福厦经贸集团及中厦公司的改制工作已经铺开,同时,根据市政府部署着重做好商贸系统国有资产重组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制度,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商贸系统与建设系统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市区两级经贸联席会制度,紧密市区两级经贸部门的联系,共同研究、推动商贸业的改革与发展、开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劳务基地建设、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行业管理等重大问题;建立重点专业市场建设进度落实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
  市有关部门加强内贸市场管理。一是强化市场监测。启动重点流通企业报送制度,扩大重要生产资料报送企业范围;做好日常监测和节日监测,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控市场;加强应急储备体系建设,落实糖、冻肉、罐头、活猪等4项储备工作。二是加强行业整治。成立整治和打击对外贸易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专项行动工作组,完善早餐工程管理制度,规范酒类流通市场、老旧汽车报废市场,开展拍卖企业清理整顿。
  年内,贸发局、各区、新闻媒体以及闽西南各市联手组织开展了“迎新春大联展”、“2005年元宵旅游购物节”、“厦门购物文化节”、“缤纷夏日购物月”和“厦门购物狂欢节”等一系列促销活动,努力促进消费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经济普查口径),同比增长16%,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28.3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30.1亿元,同比增长12.7%。主要特点:(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达25%,比全市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所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50%,达到51.2%。(2)亿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增幅达到38.1%,说明这些市场的规模和辐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
  【开展商贸招商】 2005年,厦门市引进的主要商家有东方家园、苏宁电器、百安居、新世界百货、铜锣湾百货、家乐福等,丰富了商业业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截至年底,厦门市主要零售商场、业态及开业时间见表5。
  【亿元市场】 2005年,全市有13个市场年营业额超过亿元,这13个市场是:营平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旧机动车交易综合市场、江头建材市场、中埔水果批发市场、东渡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高崎畜禽蛋批发市场、白泉消费品综合市场、集美市场、同安城西消费品综合市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马巷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嶝小商品交易市场、马巷蔬菜批发市场。
  【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建设】 2005年,厦门市大力推动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截至年底,基本竣工或在建的主要大型商业设施见表6。
  【认定第一条市级商业(专业)街】 9月28日,厦门市出台了《市级商业(专业)街认定工作意见》,并正式认定第一条市级商业(专业)街——“厦门电子数码街”。该专业街位于湖滨南路,东起白鹭洲路,西至豆仔尾路,北至天湖路,全长450米,现有店铺经营面积23700平方米,经营户(企业)600多家(不包括写字楼里的公司),2004年实现营业额14亿元以上,从业人员2600多人。
  【推进餐饮业发展】 2005年,厦门市围绕“名店”、“名宴”、“名菜”、“名点”、“名师”五个重点工作,开展“十佳餐饮名店评比”、“厦门美食节”、“厦门名菜排行榜”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2005年中国餐饮业博览会”成就展、中国厨师节和中国美食节并获得多个奖项。截至年底,全市共有中华名小吃35种,中国名菜41种,中国名点20种;有“中华老字号”企业11家,“中华餐饮名店”8家,全国绿色餐饮企业14家;全国餐饮业优质月饼8种;烹饪大师6名,烹饪名师1名,烹饪名人7名。舒友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牡丹大酒楼有限公司、鹭发美食大庄园娱乐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餐饮百强,分别列位33、81、85,其年营业额均上亿元。
  【电子商务在厦门悄然兴起】 截至2005年底,厦门市商业网站约为1.12万个。其企业类型及主要特点如下:
  1.“实体+网络”的企业。这类企业本身开店设点,销售产品,同时选取部分或全部商品,通过网站进行售卖,如天虹(www.szrainbow.com.cn)、国美(www.gome.com.cn)等,其网上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少,网络顾客为本地客户,大都以总部购物网为平台,本地投入少。
  2.单纯的网上购物。这类企业不具有店面、营业场所等实体,单纯依靠网络展示、销售产品,如3e购物网(www.3ebuy.com)、白马v网(v.com.cn)、中商网(www.china-e.com)等,其网销对象主要是经常上网、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主销产品为图书、鲜花、工艺品等,产品销售范围以本地为主,但辐射十分广泛,该类网站在厦门的发展虽然并不算成熟,但其成本低,销售具有一定优势。
  3."工厂+网络”模式。如DeLL(戴尔)公司(www.dell.com.cn)。该公司是厦门市网络销售最大的企业,它所有的销售过程几乎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DeLL模式也是备受专家、学者推崇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电子商务覆盖公司整个销售流程。DeLL公司所实施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综合买家、卖家、厂商、物流、海关、银行、交易引擎为一体,与客户之间建立了直接的网上连接。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订单,大约一周左右,产品就可以送到客户手中,实现了BToC的销售。同样,DeLL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即所谓的BToB,通过供应链工具、应用程序、智能议价系统合供应商入口,与众多的供应商建立网上的沟通渠道,并结为供需联盟。二是销售额大。网上销售量已占DeLL公司在中国接受订货量的6%左右。
  4.“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模式。厦门市社区在线公司,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三维一体的模式。通过“一个网络平台”、“多种信息通道”、“众多服务实体”的建设与运营,形成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全天候服务热线96365社区网络服务体系。利用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整合遍布于各社区的“夫妻店”、“小门店”等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送货上门的连锁便利店服务,以网络化的服务替代传统落后的服务方式,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该平台不只提供购物服务,还将政府所有的便民窗口,包括户口、婚姻、教育、住房、税务、交警、卫生防疫、生育、就业、出入境、外商投资等的政策法规及办事流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公交线路等咨询服务信息都集中于96365网络。该服务模式集网上购物、电话购物、智能终端购物、社区店购物等立体式、全方位消费手段于一体,计划到2007年实现整合连锁1000家店的目标。
  【汽车市场流通体系渐趋完备】 2005年,厦门市汽车市场新车销售量达到30227辆,比增33.41%;二手车交易量达到17230辆,其中,二手车交易市场交易量达到8146辆,交易金额43360万元,交易量占全市二手车交易量的47.3%,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汇聚作用明显;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总计2592辆(其中轿车927辆、客车606辆、货车784辆、摩托车242辆、其他车辆33辆),比上年增长9%。2家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厦门金属回收公司和厦门更新物资回收公司共回收机动车2381辆,其中小轿车902辆、客车530辆、货车674辆、摩托车242辆,其他车辆33辆。
  【举办二手车大型集市】 3月19~~20日,市贸发局、市工商局专业分局、厦门汽车流通协会、市二手车交易市场共同主办了全市首次二手车大型集市活动,共有220多部二手车进场交易,当场成交40部,达成购车意向100多部。相关部门还在现场举办了汽车知识、二手车评估等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拍卖业取得长足发展】 2005年,市贸发局认真贯彻实施《拍卖法》和《拍卖管理办法》,严格按照《福建省拍卖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审核许可监督管理若干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指定公物拍卖企业有关问题的批复》,做好拍卖企业的准入把关和公物拍卖资格的确认工作;会同市工商局,加强拍卖行业的监管,促进拍卖经营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有序、规范,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拍卖领域由最初的公物、罚没物资、司法委托拍卖扩展到国有企业改制、破产企业资产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以及无形资产和科技成果转让等;拍卖标的物涉及房地产、机动车(船)、机器设备、股权、文化艺术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民间收藏以及车辆运营权、广告经营权、商品代理权、商业经营权、冠名权、探矿权、承包权等;委托对象扩大到政府、海关、工商、金融、税务、资产公司等部门以及一般企业、自然人等;拍卖业务由本市拓展到全省各地,乃至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截至年底,全市有拍卖企业27家、分支机构7家、从业人员290余人,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拍卖企业有6家;全年举办拍卖会392场,年成交额达19.8亿元,是1998年的4.36倍。通过拍卖成功盘活一批资产。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远华案资产拍卖,以1.63亿元成交的原远华国际大厦现已被改造成为喜来登五星级大酒店,即将开业;曾经创下福建省单项拍卖金额最高的“同安银城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以1.42亿元拍卖成交,被青岛啤酒收归旗下,改造扩建后每年为政府财政创造巨额的税收利益;拥有多项名牌产品,有50年历史的国有老企业的华纶印染厂以100%股权转让的方式成功拍卖,并优先安置了原企业千余名职工,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厦门百年商业街中山路的改造项目中,华辉百货广场一期在建项目以2.53亿元拍卖成交,为城市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早餐工程”企业向社会作出八项承诺】 3月15日,全市“早餐工程”企业向社会作出八项承诺:一是自觉接受行业自律人员的检查;二是随车携带健康证和占道经营许可证原件上岗;三是不销售无早餐工程标志、过期或变质的产品,“假一罚二”;四是着装整洁,穿戴早餐工程承办单位统一制作的工作服、工作帽并佩带胸卡;五是不在销售时吸烟;六是随车附设垃圾回收容器,并保持销售点半径5米范围内环境的干净;七是经营时间平时不超过上午8∶00,节假日不超过上午8∶30;八是除经营早餐工程餐车外,不在餐车周边经营无证餐车或加设摊点即车外摊。
  【市贸发局获评全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先进单位】 5月12日,市贸发局荣获全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共有10个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获此表彰。厦门市于2003年底就完成了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对全市商业总体布局、专业(特色)街(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零售业态等方面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此规划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推进闽西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四项措施】 2005年,闽西南五市采取四项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一是加强闽西南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协作,每半年举行一次“闽西南发展流通产业工作联席会”(包括五市“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并拟签“闽西南五市发展流通产业工作协议书”,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是积极推进流通产业合作,开展区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合作,鼓励引导五市商贸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搞活商品流通;积极组织流通企业到五市参观、洽谈投资商贸重点项目,推动市场主体互动;共同组织五市旅游购物节,共建五市旅游购物经济合作区。三是加快培育区域会展市场,推动五市会展产业互补,鼓励支持会展企业承办五市会展活动,积极组织五市企业参与五市各具特色的展会。四是加强食品安全区域合作,鼓励支持“放心食品”企业到五市投资经营安全食品;建立五市农产品、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制度,共同治理“餐桌污染”。
  (陈慧坚)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概况】 2005年,厦门市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对贸易网点和对境外投资办厂前期费用实行资助,并出台扶持本土中小型跨国公司发展的鼓励政策,选取本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扶持其向跨国公司发展;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对于企业境外投资涉及的人、财、物出国出境手续,从事境外商务活动等方面的问题积极给予支持;推动大型客车、工程机械、消费类电器、石材、纺织服装、照明产品和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加强与国际市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行业合作推动境外投资;选择政治、经济等条件较合适,厦门的商品、技术和管理在当地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探索建立加工贸易型投资区;利用合适的海外中国商品中心作为商贸平台,鼓励企业设立海外贸易公司或代表处,开拓和巩固市场;加大对重点国家市场的跟踪调研,为有海外投资意愿的企业全面提供目标国(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信息。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个,投资额710.9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其中加工贸易投资116.2万美元,灿坤香港公司投资额达290万美元,是全市境外投资额最高的企业。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11个,投资总额3584.7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劳务合同额7545.7万美元,营业额7999.9万美元,新派出劳务人员4137人,期末在外8759人。
  主要特点:(1)企业对走出去积极性大大增强,大项目增多,全年95万美元以上项目就有4个,而上年增资最高的厦华项目只有60万美元。(2)境外项目分布更广,全年新增埃及、文莱、佛得角3个国别。(3)外派劳务人员素质提高,海员和游轮服务生、飞机维修两个优势行业外派人数占七成以上。
  【信诺立公司获佛得角付费电视转播经营权】 4月24日,民营企业厦门市信诺立电子有限公司参加西非岛国佛得角付费电视项目的国际招投标并中标。6月,该企业以自有资金在佛得角共和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佛得角厦门市信诺立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6.5万美元,投资总额26.5万美元,经营期限50年,经营范围为从事电视节目的转播和提供广告服务,于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覆盖人口236352人,占该国人口比例的54.36%,并将于2007年覆盖佛得角全国。这是厦门市企业首次赴境外投资经营电视业务,是厦门市“走出去”战略的一个突破。
  【东林电子在埃及投资办厂】 11月22日,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在埃及投资成立萤火虫(埃及)有限公司,投资额110万美元,这是厦门市企业境外投资最大的加工贸易项目,该公司也成为厦门市第一个在埃及投资的企业。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2月,注册资金为人民币500万元,是厦门市30家重点民营企业之一,2005年产值超过1.1亿元,是以开发、生产、销售高效电子节能灯及相关节能照明产品为主的外向型股份制企业,90%以上产品出口。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零的突破】 5月18日,厦门市大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被商务部批准授予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这是厦门市历史上第一家获此资格的实体企业,这也标志着厦门市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方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厦门市公路局下属的厦门市路桥工程公司,创建于1993年,2000年改制为厦门路桥工程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公司成功兼并了具有国家公路一级施工资质的国有交通企业——福建省闽西交通工程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变更设立为大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8318万元,员工2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0人(含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4人),具有国家建筑业企业公路、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路基、路面工程施工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房建二级,水利水电三级及房地产开发资质等。拥有各类大型施工设备455台(套),设备资产9194万元,总功率达34049千瓦,具备了年综合施工能力达10亿元以上的建设规模。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工作会议】 1月27日由市政府主持召开。黄菱副市长在会上指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是厦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改善厦门市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提高外向型经济抗风险能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对于推动本市企业走出去,提高内资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她要求各部门、各区要从发展的角度,积极支持、扶持企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认真协调解决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和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多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国际市场的情况,加大对重点国家市场的调研,积极收集有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她同时希望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所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厦门市的商品、技术和管理对发展中国家有相对优势,对于具备较强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大胆走出去;对于具备一定技术和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也完全能有所作为,可以贸易先行,从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寻找市场和投资机会。
  【五项措施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 2005年,厦门市采取五项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一是积极宣传发动,采取上门拜访、开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向民营企业介绍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及项目情况;二是推动便利投资,利用商务部把厦门市作为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方便民营企业“走出去”;三是政策扶持鼓励,把“走出去”列入开拓海外市场的扶持范围,从开拓海外市场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扶持;四是协助牵线搭桥,利用展览、出访、境外来访、项目推介等平台,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寻找“走出去”的机会;五是认真跟踪服务,积极协助企业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2005年4月,民营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机构)共36个,协议投资金额522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477万美元。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生产性项目6个,占生产性项目总数的75%,投资金额128万美元。
  【首次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 10月15日至11月9日,来自19个国家的32名学员参加的“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厦门举行。该项目是国家近年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合作计划项下的援外培训项目,由省科技厅所属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这是厦门第一次承办此类项目,也是国家援外培训项下的第一个海洋技术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内容是鲍鱼、对虾等水产养殖技术,培训费用全部由国家援外经费支出。(陈慧坚)
  菜篮子工程
  【概况】 2005年,全市牲畜定点屠宰上市量116.5万头,比增16.9%;蔬菜上市交易量101.8万吨,比增30.63%;活禽上市6062吨,比减14.9%;水果上市交易量9.9万吨,比增5.5%。主要特点:
  (1)食品安全形势良好,全市治理“餐桌污染”36项指标全面达标。(2)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大幅增长,农产品物流批发中心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55%以上的蔬菜销往外地。(3)总体上全市生鲜食品批发交易量增加,需求增加,价格走势有升有降,但总体平稳。
  【副食品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005年,厦门市全面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放心食品工程”36项治理工作指标。市区定点屠宰肉品覆盖率达98%,岛外各区所在地覆盖率达95%;生猪产销环节“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0.8%以内;上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检出率2.8%;蔬菜重金属超标率控制在4.8%;主要水果农药残留抽检超标率0.1%;猪、牛、羊肉品市场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9.2%;禽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检测超标率分别控制在1.5%以下;上市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出率1.7%,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二次供水4项常规指标合格率95.4%;矿泉水、纯净水生产企业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98.6%;酱油、食醋生产企业产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98.8%;豆腐等旦制品市场抽检合格率95.8%;小麦粉增白剂市场抽检合格率97.5%;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抽检合格率99%;食用油黄曲霉毒素B1市场抽检合格率99.7%;肉蛋乳再制品市场抽检合格率96.3%;罐头、饮料、糕点、酒类市场抽检合格率95.3%。
  【实施"放心食品工程”】 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成为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市政府出台《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办法》,规范生鲜食品管理,这是全国首部对生鲜食品进行立法的政府规章;开展苏丹红、地沟油、蔬菜农残、“瘦肉精”以及建筑工地食堂等专项整治;积极防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积极做好节庆和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放心食品工程”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全市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省、市定标准;在全省食品“放心示范店”评选工作中,厦门市食品示范店占全省总量的83.8%。
  【薄熙来肯定中埔市场农产品检测工作】
  9月8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市长张昌平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埔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薄部长详细了解农产品检测上市把关情况,对厦门市建设“放心食品工程”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批发市场能自律做到批批检测,在全国是第一个。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全国批发市场最好之一。厦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是高度重视,而且工作也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加强“三绿工程”建设】 2005年,厦门市加强“三绿工程”(提供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建设: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组织推荐厦门是盛等11家企业产品申请列入国家“三绿工程畅销品牌”;实施生鲜食品流通现代化工程,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充实完善水果批发市场的农残检测,推动中埔蔬菜批发市场的扩建工作;推动市场生鲜化改造,支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促进“三绿工程”系统化发展。12月,厦门市被评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城市。厦门市主要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见表7。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2005年,厦门市推进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进入第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在肉类、面粉生产企业推行企业经营示范文本,公布试点单位,为全面推行经营示范文本提供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制度,选择蔬菜农残、“瘦肉精”检测等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有代表性的食品检测项目,定期向社会公布该类食品安全状况,定期发布等信息。
  【出台《厦门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于5月12日以市府令第118号发布,由总则、生鲜食品的生产、生鲜食品的流通、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34条组成,并于200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以“生鲜食品”名称立法的规早。
  【强化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六项措施】
  2005年,厦门市采取六项措施强化生猪屠宰行业管理:一是出台全国首部生鲜食品安全管理的地方规章《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从法律上建立了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厦门市牲畜屠宰行业发展规划》。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同安、翔安、集美区开展镇级牲畜定点屠宰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拟将原集美和后溪2个生猪定点屠宰厂整合为一个,将灌口和杏林2个定点屠宰厂整合为1个,将翔安区原有5个屠宰场整合为2个;抓紧建设海沧区定点屠宰厂。四是加强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严把屠宰场生猪无公害准入关,加强“瘦肉精”检测监控工作,增加检疫检测设施投入,促进品牌专卖店经营,推动“放心肉”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食品产业。五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开展无公害肉品、食品安全信用、屠工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检测人员等培训。六是组织工商、农业、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协助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市场管理,督促肉类经营者守法经营。
  【严防猪链球菌疫情入厦】 7月,四川省资阳市和内江市相继发生了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市贸发局下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确保市场猪肉安全供应的紧急通知》,并采取五项措施,严防猪链球菌疫情入厦:一是认真落实好定点屠宰厂(场)检疫检验工作,定点厂屠宰的猪肉必须经过严格检疫检验,检疫检验合格的要加盖合格章并出具合格证方可出场,确保肉品质量,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二是加强定点屠宰厂(场)检查、管理,要求定点屠宰厂(场)严禁宰杀病死猪,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的生猪要立即报告动物防疫部门,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流入市场。三是积极牵头会同工商、农业、卫生、公安等部门以及镇(街)政府办事处开展联动执法,严厉打击辖区内私屠滥宰,防止疫情传播,确保当地居民吃上“放心肉”。四是要求各鲜肉批发行不买卖、不运输、不销售病死猪肉,严禁从疫区或无产地检疫合格证或未经本市复检合格的生猪进入本市屠宰厂屠宰。五是严把肉品调入关,对来自四川的冷冻肉品及其产品,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随车携带产地检疫合格等有关证明,并在指定的场所,接受本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上市经营销售,肉品及其产品的运输必须采取封闭和消毒措施。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至年底,厦门市未发生一例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银祥集团取得全国首张绿色市场认证证书】 6月18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为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国首张绿色市场认证证书。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和18家“争创全国绿色零售市场示范单位”之一。
  【“新时蚬”蔬菜获全国三绿工程畅销推荐品牌】 9月13日,国家商务部公布了全国三绿工程30个畅销推荐品牌,其中肉类、白酒、蔬菜品牌各10个。厦门市新时鲜食品有限公司“新时蚬”蔬菜品牌名列其中。该公司经营的主要产品有保鲜蔬菜、腌制蔬菜、冷冻水产品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金香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肉品质量(信用)公示查询系统】 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增强消费透明度,促进肉类食品的消费安全,更好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厦门黄金香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无公害肉品质量(信用)公示查询系统于8月15日投入使用。这是厦门乃至全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消费者可通过现场查询或登录公司网站查询,了解所购肉品来源于哪个养猪场、生猪的饲养过程、加工检疫等信息,将肉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肉品质量安全规范制度的控制之下,真正建立肉品质量的可追溯制,该系统已在黄金香的凯旋、小学路、湖景、博物馆、金尚、金鸡亭等6家专卖店推行。
  (陈慧坚)
  粮食储备与供应
  【概况】 2005年末,厦门市有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6家;粮食收购资格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9家;粮食经营、加工转化和主要用粮企业约1200家。全市国有粮食系统独立核算单位30家,比上年减少16家;在册职工总数758人,比上年减少305人。其中:行政管理部门3家51人,事业单位5家52人,企业22家655人。国有粮食系统共有粮食库点26个,有效仓容16.21万吨;粮油销售网点38个、营业面积7016平方米,其中国有骨干粮店14个,营业面积2405平方米。全市国有骨干粮店全年销售成品粮13824吨,是市内6家大型连锁超市全年销售量的5.16倍。国有粮食企业总资产12.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9亿元。
  全年全市粮食总购进量189.42万吨,其中:从外埠调进量156.8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2.78%。在外埠调进的粮食中,从国内购进84.07万吨,占53.62%;从国外进口72.73万吨,占46.38%。粮食总销售115.98万吨。年末粮食总库存24.44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量17.69万吨,比上年增加27%,占全市总购进量的9.34%;总销售14.95万吨,比上年增加19.4%,占全市总销售量的12.9%。全市食用油总购进量25.74万吨,总销售24.71万吨。
  全年粮价与上年相比,总体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原粮市场上4个主要粮食品种早籼谷、晚籼谷、小麦、玉米年全年平均价分别为1480元/吨、1640元/吨、1700元/吨、1360元/吨,分别比上年下降7.5%、下降2.3%、上升2.4%、上升3%;成品粮市场上,本市市民习惯食用的晚籼米基本维持在2420元/吨水平上,早籼米2220元/吨、特等晚粳米2980元/吨,分别比上年上升1.8%、2.8%;食用油价格继续下降,大豆油5480元/吨、花生油10620元/吨、菜籽油8180元/吨,分别下降2.1%、1.7%、1.4%。
  【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加1万吨】 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达厦门市年内新增储备粮1万吨的任务。市粮食局采取订单粮食和政府招标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同安粮食购销公司、翔安粮食购销公司负责增储粮的采购入库工作,其中向湖南常德市采购早籼谷4000吨、向龙岩市采购早籼谷2000吨,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小麦4000吨。11月29日,新增储备粮全部入库到位。
  【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产销协作关系】 3~4月,市政府组织由粮食局、发改委、财政局、农发行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粮食产销协作工作代表团,分别赴龙岩、三明、南平及湖南岳阳、常德等产区,与当地政府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书》,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协议根据“互利互惠、丰歉互相保障、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约定产区每年向厦门提供共80万吨的粮源,厦门优先向产区提供粮食销售市场。
  【订单粮食采购总数增至1.4万吨】 厦门市在2004年首次以订单方式向龙岩市采购2000吨晚籼谷的基础上,扩大向粮食主产区采购订单粮食的范围和数量,支持产区发展粮食生产。2005年,向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采购订单粮食各4000吨,向本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采购订单粮食各2000吨,订单粮食总数达1.4万吨,给予产区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40万元。
  【全省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在厦门召开】 会议于3月30~31日召开,由福建省粮食局主办、厦门市粮食局承办。省农业厅、中储粮福建省分公司、全省各设区市粮食局、省内120多家粮食经营户和用粮企业共340多名代表参加洽谈会,省粮食局刘昌霖局长、厦门市人民政府詹沧洲副市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有关粮食企业发布了储备粮轮换、粮食供需和合作项目信息,产、销区就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订单采购、合同购销等业务进行了洽谈。洽谈会共签订粮食购销协议或合同57.34万吨。厦门市组织22家粮食经营企业参加,15家企业签订了12万吨的粮食购销协议。
  【市委书记何立峰对粮食工作提出要求】 9月1日,市委何立峰书记到市粮食局调研,在听取局党委书记、局长曾耀民的汇报后,对厦门粮食工作提出要求:(1)粮食工作很重要。粮食关乎国计民生,是特殊的战略物质。要高度重视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关键的时候还是要靠粮食安全作保障。(2)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要抓好市场导入,抓好行业建设。对粮食企业经营的库存、长年储备要有一个量化标准。要重视粮食企业的引进,把产业做大。要重视粮食品牌推广。(3)要加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力度。必须抓住新火车站规划建设之机,在铁路西站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新的粮食批发市场。要做强做大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粮食进出口业务。要有发展的眼光,在物流园区内预留好仓库、加工厂的用地,仓库的数量和规模要以满足全市发展规划的300万人口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来筹划。批发市场经营要以企业为主,按市场模式运行,可通过出租、转让、合作等方式,发挥厦门的吸引力并给予解决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引进品牌企业,并扶持企业做大,打造出优质品牌。粮食局要牵头抓紧调查、规划,拿出具体建设方案,尽快提交给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4)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近几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改革,逐步走出困境,扭转了长年亏损的局面,我们必须珍惜、利用这一成果,在积极消化各种亏损以及银行债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坚持市场经济方向,把粮食企业做好。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10月19日,中共厦门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厦门粮食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为加快贯彻落实市委的重大决策,市粮食局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抓紧以粮食批发市场为重点的“一场一站四库”建设。市发改委、粮食局、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初步方案,并赴郑州、上海、福州等地粮食批发市场调研考察,学习省内外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经验。市粮食局在系统内公开选拔粮食批发市场服务中心领导干部,并开展市场调查、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同时,完成了旗山库、东龙库、海沧库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落实了建设资金并抓紧翔安中心储备库的征地工作。本市面制品骨干加工企业——双山公司的异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签订了旧地转让协议,加快了新厂建设进度,预计2006年上半年完工。
  【首次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年内,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六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以及《福建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精神,市粮食局陆续出台了粮食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制定粮食最高、最低库存管理制度,并于第四季度首次开展全市粮食经营者库存粮食数量和质量、粮食收购资格、粮油商品质量、政策性粮食供应的监督检查。经检查,未发现违规经营行为。
  【“盛洲”食用油、“厦鹭”大米成为优秀粮油品牌】 4月,厦门粮食集团金穗米业有限公司“厦鹭”牌系列大米被厦门市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认定为厦门市著名商标;11月,被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确认为“福建省著名商标”。12月,厦门中盛粮油有限公司“盛洲”牌系列食用植物油荣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授予的“国家免检产品”称号,荣获“首届厦门市老百姓最喜爱的十大品牌”称号。
  【创新地方储备粮滚动管理新方式】 根据市领导关于粮食工作要有所破题的指示精神,市粮食局本着保证规模、减少费用、提高质量、循序渐进的原则,经与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反复讨论研究,于8月份提出“计划调控、费用包干、成本不变、自主轮换、保质保量”的厦门市地方储备粮滚动轮换管理办法,并报经厦门市政府批准实施。该办法将于2006年开始施行。
  【开展“储备粮管理年活动”】 福建省粮食局将2005年定为“储备粮管理年”,为此,市粮食局制定了“储备粮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组织和指导有关单位开展工作。市粮食局第一分局筹措35万元,安装储备粮远程检测监控系统,所属同安粮食购销公司投入80万元进行仓库维修改造;第二分局投入科技保粮资金198万元,实施环流熏蒸、塑料密闭储粮和仓库维修改造;市粮食收储公司制订三年科技保粮规划,完善储备粮远程监控系统,推广地上笼通风和薄膜密闭储粮技术。全市春秋两季粮油普查和实物库存清查分别检查仓廒127间、175间,均达“一符四无”(即账实相符,无鼠雀、无害虫、无事故、无霉变)优质标准。当年分3批拍卖储备轮换粮26523吨,总金额3732万元,超出底价137.6万元;新粮轮进采用政府招标与订单粮食相结合,其中招标数量19596吨,总金额3105.18万元,低于最高限价124.82万元,储备粮轮换节省财政开支250万元。
  【市收储公司被评为中央储备粮管理先进单位】 该公司仓库管理连续19年达到国家有关部门“一符四无”优质粮仓标准。年初,经福建省粮食局审核、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的联合检查验收,成为全省唯一获得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的代储企业。5月,被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评为“中央储备粮管理先进单位”。
  【原同安区国有粮食企业全年改革取得突破】 2005年,市粮食局积极配合同安、翔安两区政府开展原同安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关闭原有17家区属国有粮食企业,办理提前退休62人、内部退养59人,解除劳动关系245人,对职工实行分流安置,并通过公开竞争上岗,择优招聘98名职工,分别组建两区粮食购销企业,承担储备粮保管任务。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成果得到巩固】 2005年市属国有粮食企业继2004年扭转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之后又实现盈利,13家市属核算单位统算盈利328万元,增盈115万元,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盈利165万元,增盈19万元。
  【市粮食局被评为全国军粮供应工作先进单位】 市粮食局认真落实国家军粮供应政策和管理制度,配合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大力建设一体化(收购、储备、加工、销售一体化)、两重管(省级财务管理与市级业务管理)、三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主副营结合)、四定点(定点生产、定点储备、定点加工、定点销售)的军粮供应工作机制,严格规范以质量为中心的军粮供应管理。“八一”建军节前夕,被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总后勤部联合授予“全国军粮供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同安区军粮供应站施江华被评为先进个人。
  【市粮食局机关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12月底,厦门市粮食局机关门户网站www.lsj.gov.cn正式开通。网站主要栏目有:机构设置、直属单位、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粮食信息、粮油知识、行业协会、行业风貌、企业和产品名录、下载中心等,可向粮食经营者、消费者发布全市粮食市场动态、粮食政务信息,并提供办理有关审批事项的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等服务。(王高升)
  供销合作
  【概况】 2005年,厦门市供销社(集团)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夯实二次创业基础。全年全系统完成商品购销总额4.96亿元,实现利润692万元。市供销社(集团)被评为“2005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省会城市优胜单位二等奖”、“福建省供销社系统设区市供销社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物资回收公司积极推进“社区绿色工程”】 厦门市更新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抓住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契机,加快股权和经营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保持和发挥传统废旧经营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增各类客户20余家;开展“分购联销”,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全年实现销售6881万元,同比增长16.83%;利润总额202.5万元,同比增长156%;收购报废汽车599部,报废摩托车196部。同时为推进岛内废旧回收“社区绿色工程”试点工作,开展社区调研,模拟布点,为2006年“社区绿色工程”工作实质性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筹建福建省最大室内旧货市场】 为做大厦门旧货业,2005年8月,市供销社(集团)公司以提升旧货业态,扩大业种,带动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按上规模、有档次、引入商场化管理模式的标准对万寿新城供销社自有商场设施进行全面改造,预计2006年下半年这一全省最大的旧货市场将正式开市。
  【企业改革重组富有成效】 供销社集团公司紧抓主业,整合物业资源,为今后发展积蓄后劲,2005年组建了金汇融进出口有限公司、鑫易园物业管理公司、厦门市更新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报废汽车拆解分公司与集团公司投资发展管理部、房地产管理部、专业市场运营本部。供销社集团公司还受让建发集团所持的健鹏农资公司及40个自然人股东所持更新物资回收公司股权,进一步增强集团对主业发展的绝对控制力。同时,先后新订与修订了35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管理规范、公开、从严的良好格局。
  【农资经营服务有新成效】 2005年,全系统各级供销社开展农资自查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检查21次,全年全系统无出现农资质量问题,受到有关部门及广大农民的好评。同安、集美区社通过严把经营准入关,重新整合供销社农资经营网点,对不具备资格、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撤销,确保监管到位,农资流通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在农资储备方面,面对2005年市场经营风险加剧,各级供销社坚持做好农资储备工作,完成化肥冬储2.2万吨,保障了春耕用肥。马巷供销社通过业态创新,开办了“仓储式农资超市”,并聘请农艺师“坐诊”,受到农民欢迎。春耕期间,市健鹏农资有限公司、集美农资公司为方便偏远乡村农民春耕用肥用药,到集美区的黄地、许庄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服务,组织化肥96吨5个品种,农药40吨27个品种以成本价销售,并承担送货下乡的运输费用,让偏远山区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购齐全年所需的化肥和农药。
  【祥穗农资公司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 10月,同安区供销社所属祥穗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获商务部批准,成为厦门市唯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该公司立足系统网络优势,围绕树立品牌形象、统一货源配送、统一营销策略、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制度,严把经营资格准入关和规范化建设,努力抓好农资“农家店”兴建与改造等基础工作,截至年底,初步形成2个镇级中心店、48个村级网点,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规划到2008年开办12个镇级、155家村级“农家店”。
  【集美区供销社积极参办专业合作社】 2005年,集美区供销社利用农副产品信息网,以及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的优势,在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中,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并积极参与厦门首个花卉合作社——“灌口双岭花卉合作社”的筹办,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农资供应、信息服务和公众协调服务。同时,加强与农业局、农技站和种植大户的沟通联系,提高信息开发利用水平,延伸基层信息网络。
  【推行集体合同试点工作】 2005年,市健鹏农资有限公司作为市财贸轻纺工委推动系统集体合同工作的试点企业,经过讨论、征求意见,反复酝酿、多次协商,主动增加有利于职工的条款内容,合同草稿八易其稿,历经八个多月,最终获得职代会通过。企业通过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内部劳动规则和劳动标准,规范了企业和劳动者双方行为,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中埔水果批发市场为台湾水果交易搭建平台】 由供销社集团公司投资参股的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是厦门市唯一的水果专业市场,为台湾水果来厦交易及成为台湾水果向内陆地区销售的中转站打好基础,市场专门辟出3000平方米、20间店面摊位作为台湾农副产品交易区,为台湾水果入厦经营搭建平台,提供优惠。2005年初,台湾的台中、台南、金门等地农会组织及客商多次光临中埔市场,通过双方业内人士的交流,台商对厦门良好的口岸优势、对周边地区较强的辐射力和市场能提供的便利条件表示赞赏。(朱丽华 林世平)
  主要商业企业选介
  【厦门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国美电器进军厦门市场。2005年1月29日,国美龙门店开业。当天以单日单店2052万元的销售额,刷新了厦门乃至全国家电零售业单店单日销售纪录。截至年底,国美电器在厦门开设了龙门、富山、美仁宫3家分店,职工总数900余人,总营业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
  国美电器在长期的经营中,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发展,从单一门店发展为连锁经营,并从区域性连锁发展为全国性的连锁,成功完成了从点到面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2005年,国美依据中国不同的市场特点,采取在统一理念下的区域性差异化经营方式,相继推出分期付款、会员制、集团采购等销售方式,同时,在企业内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传统的包销定制的采购模式基础上,加强科学的信息收集、筛选,通过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了解,包销定制出符合中国不同市场特点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符合其功能需求、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消费者信赖和喜爱的家电零售品牌。2005年4月,国美电器荣膺“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特别贡献奖”,成为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世界品牌实验室(WBL)颁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美电器品牌价值达到67.75亿元,成为中国家电连锁业第一品牌,并被评为“影响中国2005传媒盛典最佳媒体形象品牌”,连续两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评为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同时成为“全国打假网3·15防伪查询系统”重点保护品牌,中国企业500强。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公布的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的经营业绩,国美电器位居第二,在专业家电连锁方面,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498.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唐少华)
  【厦门富山诚达购物广场】 厦门富山诚达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位于厦门市湖滨南路398号,截至2005年,已拥有富山、思明、聚祥、鹭江4家连锁商场,总营业面积达6.5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6亿多元,拥有员工约1500名,已成为厦门零售业规模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
  厦门富山诚达购物广场是好又多连锁经营集团在厦门投资的大型连锁商场,于2001年6月28日开业,商场的经营采取了独特的超市+百货业态,开创了厦门地区商业经营模式的先河。
  从在厦门开店的第一天起,诚达购物广场就立志成为市民的亲密伙伴,致力为每一个社区提供优越、便捷的购物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一站式购物的消费需求,并成功带动社区的商业繁荣。公司一向秉持“顾客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宗旨,为每一位顾客精打细算,不间断推出优惠价商品及会员价商品,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对顾客进行实实在在的回馈,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截至2005年底,已拥有会员30万人,每天的客流量约3万人次。
  “以诚致达,质量为本,安全为本”是诚达公司经营团队一贯坚持的管理理念,商场各连锁店均配备了先进的消防控制系统、弱电监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强力照明系统及自动步道等硬件设施,营造了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引入世界先进的软件技术,量身打造出与自身相匹配的财务自动化流程,做到商品编码统一。在商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从供货商的筛选到商品上柜销售实行商品准入制、厂商一户一档备案管理及收货索证索票制度。各门店均设立蔬菜农药残留及水产品甲醛检测台,每天对相应商品进行检测,对不合格商品采取下架停止销售及强制退出等措施,保证商品的质量安全。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商场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在市工商局“12315”投诉处理中心指导下,各门店的设立了“工商12315”投诉服务网点,有专人处理顾客的投诉及建议,做到客诉不出店,使顾客意见及诉求得以及时解决。
  真诚的服务树立了商场良好的市场形象,自开业以来,公司多次获得“福建省十佳超市”、“福建省共建规范商场”、“全国银联刷卡无障碍先进商户”、“全国抗非典先进单位”、“厦门市消费者最满意购物场所”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四年被评为思明区纳税大户。
  (倪湘雯)
  【厦门SM商业城有限公司】 厦门SM商业城有限公司隶属菲律宾SM集团,经营范围为商业城的开发、建设及物业管理,以及经营商业城内的百货零售,注册资本为2399万美元,2005年资产总额已达4亿元,营业额5000多万元,上缴利税上千万元。
  由厦门SM商业城有限公司建设的SM城市广场位于福厦路的东侧,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共6层,拥有1000多个免费停车位,是SM集团独资在中国投建的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也是福建省最大的购物中心。SM城市广场在厦门首创并成功实施了“一站式购物”的经营理念,本着“我们应有尽有”、“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度假、休闲好去处”的服务宗旨,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沃尔玛、屈臣氏、莱雅百货、肯德基、麦当劳等纷纷入驻,超大面积的舒适购物环境,融大卖场、百货、服饰专卖店、精品店、书城、家居店以及娱乐、各色美食店于一体,浓缩了现代生活的各种内容,让市民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引领厦门购物、娱乐、美食的新潮流,为厦门人全面呈现精致生活。至2005年,SM城市广场已经发展成为厦门市著名的商圈,是厦门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每天的客流量平日保持在十几万人次,逢节假日则高达三四十万人次,并且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
  厦门SM城市广场成熟的商业运作经验,在赢得广大消费者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得到了行业主管机关的肯定,厦门市贸发局曾授予厦门SM商业城有限公司“厦门商业双优活动月”、“厦门市商业诚信企业”、“安全生产表扬单位”的荣誉证书及牌匾,并曾多次被评为厦门最安全、舒适的购物商场。
  (周育竹)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启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