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271
颗粒名称: 农业综述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农业的情况,概括了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 厦门市

内容

2005年,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30元,比增10.3%,位列全省首位。
  一、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厦门市推出多项措施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主要措施有:(1)加大培训转移力度,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建立市、区、镇(街道)、村四级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各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行政村(场)均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同时把就业信息网络和“1+1群”创业培训模式向农村延伸。积极发挥公共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203人。把组织农村未升入高中的青年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9900多名未升入高中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院校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参学率达83.2%,有效地减少新农民产生。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就业岗位10.1万个,13.9万人次参加,3.9万人签订就业意向,实现就业转移28648人。通过建立创业基金,落实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经济实体,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思明、海沧等区还对进厂务工人员给予社保费差额补贴。年内,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74元,比增24.5%,占总收入比重的47.7%,与上年的42.3%相比,增加了5.4个百分点,对拉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引导失地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农民的可持续收入。由各区政府统筹,通过政策,积极引导被征地农民把土地补偿款量化入股,建设了12个农民集资入股的股份化项目,涉及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商贸市场等,总投资1.96亿元,受益农民10471人。通过投资使征地补偿资金转为资本,村民变为“股民”,帮助农民投资理财。(3)积极尝试“金包银”建设模式,扩大农民的物业收入。面对大开发带来的大征地、大拆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政策,对农村征地补偿、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及有关保障机制和措施进行了完善和细化,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人均15平方米的农民预留发展用地政策,对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周边农村实施“金包银”工程,通过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与工业集中区配套的环村三产发展项目,使紧邻开发区的村庄外围具备“金”的价值,并通过旧村整治改造使村庄内部也具备“银”的价值,确保被征地农民有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和一份经营性项目股份收入。确定实施“金包银”工程的16个村全面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仅同安、翔安两个区“金包银”项目总建筑面积就达142.5万平方米,受益农民2万多人。(4)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民订单收入。针对农业空间日趋缩小的特点,加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优质种苗、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生态休闲农业,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全市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值100.3亿元,比增33.9%,相当于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倍多;订单农业新增2.6万亩,共达到14.6万亩;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达2.3万人,农民从企业获得收入达10.13亿元。(5)启动移民造福工程,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移民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通过资金补助、基建配套、培训就业、自主创业、子女入学、社保养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活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群众自愿移民到城镇周边,为发展致富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定坂头许庄村、汀溪林场大麦畲村和大帽山农场作为移民造福试点。(6)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通过免缴农业税为农民减负4748.52万元,通过专项整治减负18.1万元,向农民退还滞压的补偿费110万元。为确保镇、村工作正常运转,全市共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711.14万元,其中市级3066万元,区级645.14万元。
  二、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厦门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良好的开端。(1)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通村公路240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建设任务。开通农村客运线路共18条,投入76部客车运营,行政村通车率达81%,其中海沧区全部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全面实施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铺设农村自来水主管道490公里,工程惠及155个行政村、751个自然村的62万村民,农村供水普及率达75%,农民与城市市民一样饮用洁净的自来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城市林业发展思路,加大生态林、风景林建设力度,年内,新增造林植树1807亩,是上年的3倍。按照建成一流的生态森林公园的要求,加快推进天竺山森林公园的改造、建设,首期工程于春节开园接待游客。继续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建成较为现代化的防汛指挥调度中心,治理水土流失4.6公顷,建设海堤4.2公里,完成一批流域整治,成功抵御6次强台风的袭击和影响。(3)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步伐。按照逐步推进农村住宅向高层发展,环境向生态发展,管理向社区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努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采取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三种类型,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启动霞浯、塘边两个村作为试点并初见成效。
  三、全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按照推进社会公共组织和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岛外农村,全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1%,比增6个百分点。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市财政安排3066万元的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投入到镇、村,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投资3.1亿元,竣工项目92个,在建工程项目61个,农村改厕500座。积极进行农村教育、卫生资源整合。(3)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将其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有300个行政村(居)的12万多个手机用户加入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村每户有1部手机能通过短信平台免费获取政府公告、政策普及、涉农新闻、灾害预警等信息,使农民踏上信息的直通车,对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4)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了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市政府专门出台《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统一运行,引导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市政府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各区还分别制定配套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失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截至年底,17744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办理了参保手续,8297人按月领取500多元养老金。积极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市、区财政出资,为全市参保农民提供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可达5万元。全市农村参保人数616364人,参保率达93.8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2005年,厦门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对台农业、优良种苗业、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种植业总产值(可比价)12.14亿元,比增0.19%;实现订单农业面积14.6万亩,新增2.6万亩;牧业总产值(可比价)10.12亿元,比增9.04%;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96.73亿元,比增8.5%;2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100.75亿元,比增33.9%。(1)积极推动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抓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筹建工作。市农业局和厦门市海沧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对园区进行规划,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集种苗、科研、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对台农业示范窗口。加强台湾优良农业种苗的引繁工作。协助全国种植业50强之一的台资企业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建设种苗研究试验农场;推动台资企业厦门美格农艺公司与同安龙眼所合作建设台湾优良水果种苗引繁基地;扶持台资企业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扩大台湾优良种猪引繁规模,已新建种猪舍1800平方米,展示厅320平方米,种猪拍卖洽谈室430平方米;加速万丰水果种苗中心建设进度,年内完成400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定购引进台湾优良苗木3.3万株,将选择温度合适的时候进行移植繁育。对台农产品加工工作取得进展。已有台湾农业企业到厦门市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国峰食品、欣椿食品、福寿饲料三家台资企业已经着手进行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组建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发动60多个企事业单位作为团体会员、80多人作为个人会员参加协会,拓宽了厦台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民间渠道。(2)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全市建设3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其中蔬菜(茶叶)基地26个,共计2.1万亩;水果基地7个,共计0.3万亩;食用菌基地3个,共13万平方米,年产种菌300万袋、食用菌160万袋。实施龙眼、荔枝高接换种0.65万亩。建设无公害畜禽基地8个(其中养猪场5个,禽类养殖基地2个,肉牛养殖场1个)。认定2005年度第一批无公害蔬菜产地1.3万亩。(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3家市级龙头企业中,有9家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有2家被评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被评为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23家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商标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0个,有7家企业拥有一项或多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历年吸纳本地农民工20551人,其中新吸纳2862人,占全市上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新转移的8.6%。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0.13亿元,人均1520元。(4)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87万元,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免费供应疫苗,全年共使用禽流感疫苗793万毫升,确保免疫动态率达标;开展屠宰检疫猪116.1万头,牛1.3万头,羊0.7万只,检疫活禽98万羽,白条禽62万羽,畜禽冻品4.9万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63头、活禽1200羽、冻禽700多只。在周边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市各级农业部门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养殖业生产安全,维护了正常的畜产品安全。组建了拥有310人的村级动物防检员队伍,建立10个市级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动物防疫及预警预报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促防控。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及应急处理等制度,实施定期与随机监测、检查,做好动物疫病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分析,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规范进行。完善监测网络,及时发布植物病虫害防治警报。制定红火蚁应急防治预案并由市政府发文。配合市林业局全面铲除加拿大一支黄花。(5)加大农产品检测监管力度。对全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工作,累计完成蔬菜农残抽样检测1225份,检测结果平均合格率达91%;检测生猪“瘦肉精”3000多份,检测结果平均合格率达到99.1%;开展猪瘟、禽流感等13种重点动物疫病监测、免疫监测,重点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累计达8200多份;开展蔬菜重金属检测500多份、饲料质量检测180份、种子质量抽样检测102份。(6)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指导农户抵御低温寒流、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尽量降低农民的损失。组建百名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完善“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和“厦门农业信息网”等服务载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在上年17个镇(街)264个村及近500个村民小组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基础上,年内积极向村民小组延伸,力争两年内全市2800多个村民小组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同时对群众意见较大的18个重点村进行审计。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全年共引进粮油、蔬菜、瓜果等名特优新品种80个,其中粮油21个,蔬菜、瓜果59个;推广优良品种60.5万亩,更新更换良种20.3万亩。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共开展2004年延续课题21个,年内新安排课题6个,申报科技局项目1个,国家外专局项目1个。积极开展农机服务。全年实现机耕面积9.51万亩、机械植保面积5.61万亩。组织全市农机管理、监理人员参加农机行政执法培训和农机法律知识考试。(7)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保护农民利益。以《厦门市生鲜食品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强农业执法,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各单位共出动执法人员270人次,开展45次检查行动(其中5次联合执法),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00多家次,查处案件48件,罚款3.4万多元,没收假劣农资206包(箱)。收缴毒鼠强7.5公斤,不明成分鼠药2公斤,未发生毒鼠强中毒事故。成功调解农资纠纷事件1件,赔偿金额2000元。(8)组织编制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成《厦门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思路(2005~2010年)》市级课题;牵头组织编制《厦门市现代都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课题由综合篇以及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四个子课题组成。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厦门农业发展制定了目标。
  (周绍金 刘著作 林志毅)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