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270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0
页码: 102-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其中包括了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林业、水利建设、气象事业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5年,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30元,比增10.3%,位列全省首位。
  一、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厦门市推出多项措施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主要措施有:(1)加大培训转移力度,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建立市、区、镇(街道)、村四级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各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行政村(场)均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同时把就业信息网络和“1+1群”创业培训模式向农村延伸。积极发挥公共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203人。把组织农村未升入高中的青年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9900多名未升入高中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院校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参学率达83.2%,有效地减少新农民产生。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就业岗位10.1万个,13.9万人次参加,3.9万人签订就业意向,实现就业转移28648人。通过建立创业基金,落实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经济实体,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思明、海沧等区还对进厂务工人员给予社保费差额补贴。年内,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74元,比增24.5%,占总收入比重的47.7%,与上年的42.3%相比,增加了5.4个百分点,对拉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引导失地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农民的可持续收入。由各区政府统筹,通过政策,积极引导被征地农民把土地补偿款量化入股,建设了12个农民集资入股的股份化项目,涉及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商贸市场等,总投资1.96亿元,受益农民10471人。通过投资使征地补偿资金转为资本,村民变为“股民”,帮助农民投资理财。(3)积极尝试“金包银”建设模式,扩大农民的物业收入。面对大开发带来的大征地、大拆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政策,对农村征地补偿、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及有关保障机制和措施进行了完善和细化,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人均15平方米的农民预留发展用地政策,对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周边农村实施“金包银”工程,通过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与工业集中区配套的环村三产发展项目,使紧邻开发区的村庄外围具备“金”的价值,并通过旧村整治改造使村庄内部也具备“银”的价值,确保被征地农民有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和一份经营性项目股份收入。确定实施“金包银”工程的16个村全面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仅同安、翔安两个区“金包银”项目总建筑面积就达142.5万平方米,受益农民2万多人。(4)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民订单收入。针对农业空间日趋缩小的特点,加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优质种苗、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生态休闲农业,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全市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值100.3亿元,比增33.9%,相当于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倍多;订单农业新增2.6万亩,共达到14.6万亩;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达2.3万人,农民从企业获得收入达10.13亿元。(5)启动移民造福工程,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移民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通过资金补助、基建配套、培训就业、自主创业、子女入学、社保养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活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群众自愿移民到城镇周边,为发展致富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定坂头许庄村、汀溪林场大麦畲村和大帽山农场作为移民造福试点。(6)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通过免缴农业税为农民减负4748.52万元,通过专项整治减负18.1万元,向农民退还滞压的补偿费110万元。为确保镇、村工作正常运转,全市共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711.14万元,其中市级3066万元,区级645.14万元。
  二、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厦门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良好的开端。(1)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通村公路240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建设任务。开通农村客运线路共18条,投入76部客车运营,行政村通车率达81%,其中海沧区全部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全面实施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铺设农村自来水主管道490公里,工程惠及155个行政村、751个自然村的62万村民,农村供水普及率达75%,农民与城市市民一样饮用洁净的自来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城市林业发展思路,加大生态林、风景林建设力度,年内,新增造林植树1807亩,是上年的3倍。按照建成一流的生态森林公园的要求,加快推进天竺山森林公园的改造、建设,首期工程于春节开园接待游客。继续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建成较为现代化的防汛指挥调度中心,治理水土流失4.6公顷,建设海堤4.2公里,完成一批流域整治,成功抵御6次强台风的袭击和影响。(3)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步伐。按照逐步推进农村住宅向高层发展,环境向生态发展,管理向社区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努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采取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三种类型,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启动霞浯、塘边两个村作为试点并初见成效。
  三、全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按照推进社会公共组织和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岛外农村,全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1%,比增6个百分点。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市财政安排3066万元的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投入到镇、村,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投资3.1亿元,竣工项目92个,在建工程项目61个,农村改厕500座。积极进行农村教育、卫生资源整合。(3)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将其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有300个行政村(居)的12万多个手机用户加入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村每户有1部手机能通过短信平台免费获取政府公告、政策普及、涉农新闻、灾害预警等信息,使农民踏上信息的直通车,对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4)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了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市政府专门出台《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统一运行,引导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市政府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各区还分别制定配套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失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截至年底,17744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办理了参保手续,8297人按月领取500多元养老金。积极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市、区财政出资,为全市参保农民提供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可达5万元。全市农村参保人数616364人,参保率达93.8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2005年,厦门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对台农业、优良种苗业、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种植业总产值(可比价)12.14亿元,比增0.19%;实现订单农业面积14.6万亩,新增2.6万亩;牧业总产值(可比价)10.12亿元,比增9.04%;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96.73亿元,比增8.5%;2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100.75亿元,比增33.9%。(1)积极推动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抓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筹建工作。市农业局和厦门市海沧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对园区进行规划,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集种苗、科研、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对台农业示范窗口。加强台湾优良农业种苗的引繁工作。协助全国种植业50强之一的台资企业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建设种苗研究试验农场;推动台资企业厦门美格农艺公司与同安龙眼所合作建设台湾优良水果种苗引繁基地;扶持台资企业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扩大台湾优良种猪引繁规模,已新建种猪舍1800平方米,展示厅320平方米,种猪拍卖洽谈室430平方米;加速万丰水果种苗中心建设进度,年内完成400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定购引进台湾优良苗木3.3万株,将选择温度合适的时候进行移植繁育。对台农产品加工工作取得进展。已有台湾农业企业到厦门市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国峰食品、欣椿食品、福寿饲料三家台资企业已经着手进行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组建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发动60多个企事业单位作为团体会员、80多人作为个人会员参加协会,拓宽了厦台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民间渠道。(2)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全市建设3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其中蔬菜(茶叶)基地26个,共计2.1万亩;水果基地7个,共计0.3万亩;食用菌基地3个,共13万平方米,年产种菌300万袋、食用菌160万袋。实施龙眼、荔枝高接换种0.65万亩。建设无公害畜禽基地8个(其中养猪场5个,禽类养殖基地2个,肉牛养殖场1个)。认定2005年度第一批无公害蔬菜产地1.3万亩。(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3家市级龙头企业中,有9家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有2家被评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被评为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23家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商标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0个,有7家企业拥有一项或多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历年吸纳本地农民工20551人,其中新吸纳2862人,占全市上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新转移的8.6%。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0.13亿元,人均1520元。(4)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87万元,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免费供应疫苗,全年共使用禽流感疫苗793万毫升,确保免疫动态率达标;开展屠宰检疫猪116.1万头,牛1.3万头,羊0.7万只,检疫活禽98万羽,白条禽62万羽,畜禽冻品4.9万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63头、活禽1200羽、冻禽700多只。在周边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市各级农业部门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养殖业生产安全,维护了正常的畜产品安全。组建了拥有310人的村级动物防检员队伍,建立10个市级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动物防疫及预警预报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促防控。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及应急处理等制度,实施定期与随机监测、检查,做好动物疫病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分析,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规范进行。完善监测网络,及时发布植物病虫害防治警报。制定红火蚁应急防治预案并由市政府发文。配合市林业局全面铲除加拿大一支黄花。(5)加大农产品检测监管力度。对全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工作,累计完成蔬菜农残抽样检测1225份,检测结果平均合格率达91%;检测生猪“瘦肉精”3000多份,检测结果平均合格率达到99.1%;开展猪瘟、禽流感等13种重点动物疫病监测、免疫监测,重点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累计达8200多份;开展蔬菜重金属检测500多份、饲料质量检测180份、种子质量抽样检测102份。(6)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指导农户抵御低温寒流、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尽量降低农民的损失。组建百名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完善“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和“厦门农业信息网”等服务载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在上年17个镇(街)264个村及近500个村民小组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基础上,年内积极向村民小组延伸,力争两年内全市2800多个村民小组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同时对群众意见较大的18个重点村进行审计。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全年共引进粮油、蔬菜、瓜果等名特优新品种80个,其中粮油21个,蔬菜、瓜果59个;推广优良品种60.5万亩,更新更换良种20.3万亩。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共开展2004年延续课题21个,年内新安排课题6个,申报科技局项目1个,国家外专局项目1个。积极开展农机服务。全年实现机耕面积9.51万亩、机械植保面积5.61万亩。组织全市农机管理、监理人员参加农机行政执法培训和农机法律知识考试。(7)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保护农民利益。以《厦门市生鲜食品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强农业执法,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各单位共出动执法人员270人次,开展45次检查行动(其中5次联合执法),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00多家次,查处案件48件,罚款3.4万多元,没收假劣农资206包(箱)。收缴毒鼠强7.5公斤,不明成分鼠药2公斤,未发生毒鼠强中毒事故。成功调解农资纠纷事件1件,赔偿金额2000元。(8)组织编制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成《厦门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思路(2005~2010年)》市级课题;牵头组织编制《厦门市现代都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课题由综合篇以及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四个子课题组成。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厦门农业发展制定了目标。
  (周绍金刘著作林志毅)
  种植业
  【概况】 200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如下:粮食播种面积25.58万亩,比上年调减6.19万亩,比减19.48%;总产9.44万吨,比上年减产2.38万吨,比减20.1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84万亩、总产4.44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9.46%和17.78%。甘薯种植面积8.25万亩、产量3.32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9.91%和31.69%。蔬菜播种面积32.10万亩,比上年增加1.86万亩,比增6.15%;总产61.40万吨,比上年增产5.91万吨,比增10.65%。油料播种面积10.21万亩,比上年减少1.69万亩,比减14.20%;总产1.77万吨,比上年减产0.35万吨,比减16.51%。水果种植面积22.50万亩,比上年减少0.92万亩,比减3.93%;总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减产2.10万吨,比减37.50%;其中龙眼种植面积19.43万亩,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减产1.71万吨,比减45.97%,但市场价格上涨,每公斤龙眼收购价格在1.5~3.6元左右。花卉种植面积1.43万亩,比上年减少0.03万亩,比减2.05%。茶叶种植面积1.35万亩,比上年增加0.25万亩,比增22.73%;投产面积1.00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1000吨,与上年持平。食用菌总产0.49万吨,比上年增产0.04万吨,比增8.89%。由于厦门市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的广泛开展,蔬菜单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下保持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和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加上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例由2004年的41.6∶58.4调整为2005年的36.5∶63.5,蔬菜播种面积达32.10万亩,培育发展了一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如新店万亩胡萝卜基地,新圩万亩青蒜基地,洪塘郭山、新民西山千亩紫长茄基地等。还有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的各种特色蔬菜出口基地,如洋葱、毛豆、菠菜、西芹、芥兰、荷兰豆等出口生产基地。(2)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年引进各种农作物优新品种80多个,推广优良品种60.5万亩,更新更换良种20.3万亩。其中“sk4-316”胡萝卜和农友“704”紫长茄效益尤为明显,亩产值均在万元左右,农户种植效益大幅度提高。(3)推广高接换种技术,调优水果品种结构。市财政投入100万元,扶持各区农业部门实施龙眼、荔枝高接换种6500亩,进一步优化全市龙眼、荔枝早、中、晚熟优良品种结构,其中龙眼以嫁接中熟优质品种“凤梨穗”为主,其次为优质早、晚熟品种;荔枝以嫁接优质晚熟品种为主。同时通过市、区、镇三级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园艺工人。(4)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全年推广蔬菜精细播种、穴盘与营养钵育苗1万多亩(次),地膜覆盖栽培6万多亩,大棚栽培1万多亩,节水灌溉2万多亩,反季节栽培1万多亩,示范蔬菜防虫网400多亩(次)。推广水果套袋技术1.2万亩,套袋1600万个以上。推广“蔬菜—中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3000亩。启动工厂化蔬菜育苗防灾抗灾体系,培育紫长茄嫁接苗280万株,茄子嫁接技术应用面积扩大至7000亩,推广嫁接苗达840多万株,示范推广苦瓜嫁接栽培面积500亩。建立省级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2个、市级40个,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测土面积18.86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15.42万亩,累计发放施肥建议卡3500份。全市推广增施有机肥30万亩次、作物秸秆回田25万亩次,开展幼龄果园套种经济绿肥3000亩。
  【发展无公害农业】 年内新建3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其中蔬菜(茶叶)基地26个,共计2.1万亩;水果基地7个,共计0.3万亩;食用菌基地3个,年产种菌300万袋、食用菌160万袋。其中13个蔬菜(茶叶)基地1.27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其余基地正在进行产地认定。新增蔬菜、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14个,年产量1.53万吨。
  发展无公害农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以宣传贯彻实施《厦门市生鲜食品监督管理办法》为契机,认真贯彻《厦门市农业环境保护办法》、《厦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农药的通告》等规章,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2)对厦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产地标牌实行动态管理,凡无公害基地一年内两次被检出使用禁用农药的,撤销其产地认定证书并摘牌,承建单位两年内不得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项目扶持。(3)完善植物疫病监测网络,共建设植物病虫害监测点18个,及时发布病虫害防治警报,发布农作物病虫测报180多期。组织制定46个蔬菜、水果、粮油和食用菌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其中5个蔬菜、7个水果和3个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规范通过审定并发布。(4)加大农产品检测监管力度。统一购买36台农残检测仪,下发到各区、镇(街)和农场,完善基层农产品检测设施。积极配合农业部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共抽样500批次。对全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累计完成蔬菜农残抽样检测1225份,检测结果平均合格率达91%;开展蔬菜重金属检测500多份、种子质量抽样检测102份,为蔬菜质量安全检查监督提供可靠依据。(5)举办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12期,参加人数1500多人次。开展以“安全生产、放心消费”为主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 年内,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农业信息网和969155咨询服务热线全年累计受理各种咨询服务3622人次;组织农业系统科技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及现场指导1133次,累计人数3608人;组织科技下乡2432次,累计人数6586人;开展技术培训151期,培训人数8273人。及时更新农业信息网站网页,发布各类农业信息2680条,定期发行厦门农业信息网刊73期,发表文章844篇。建立百名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有关执法部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查处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案件48件,没收伪劣农资206包(箱),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620.8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183.6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与好评。(姜平 孙传芝)
  畜牧业
  【概况】 年内,全市肉蛋奶总产量85893吨,比上年增加9752吨,比增12.8%。其中肉类总产量77919吨,同比增加11064吨,比增16.5%(猪肉68961吨,同比增加11063吨,比增19.1%;牛肉1166吨,同比减少145吨,比减11.1%;禽肉7506吨,同比增加196吨,比增2.7%;羊肉222吨,比减14.6%;兔肉64吨,比减15.8%);禽蛋产量6716吨,减少1159吨,比减14.7%(鸡蛋1509吨,比减13.2%;鸭蛋5207吨,比减15.1%);牛羊奶总产量1258吨,比减10.8%(牛奶566吨,羊奶692吨)。
  大牲畜存栏36820头,减少3129头,比减7.8%,其中牛存栏36796头(黄牛35677头,乳牛425头,水牛694头),减少3090头,比减7.7%;牛出栏11872头,减少1504头,比减11.2%。生猪存栏58.02万头,增加13.84万头,比增31.3%,其中能繁母猪5.19万头,增加0.25万头,比增5.1%;全年出栏商品肉猪101.41万头,增加16.27万头,比增19.1%。家禽存栏278.92万只,减少55.52万只,比减16.6%。其中鸡140.31万只、鸭137.63万只、鹅0.98万只;全年家禽累计出栏750.3万只,同比增加19.26万只,比增2.6%。羊存栏1.32万头,减少0.2万头,比减13.2%;出栏1.71万头,比减14.1%。家兔存栏3.07万只,比减40.7%;出栏6.28万只,减少1.45万只,比减18.8%。蜜蜂存栏0.85万箱,蜂蜜产量229吨,比减8.4%。
  2005年厦门市畜牧业生产走势大致是一、二、三季度持续增长,第四季度下降,全年总产量增长。受2004年开始的禽流感疫情的影响,禽肉产品消费下降,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刺激了猪肉价格的上涨,养猪赢利(1~9月月均猪粮比价为5.83∶1,高于盈亏平衡点5∶1),生猪存、出栏数均大幅度增加(1~9月猪肉产量50234吨,比上年同期产量增加8628吨,增长幅度为20.7%),但随着饲养量增多,10月初出现市场供给过剩的现象,猪肉价格大跌,10~11月份出栏生猪均亏本(猪粮比价分别跌至4.63∶1和4.66∶1,低于盈亏平衡点5∶1),经过两个月市场的自我调整,进入12月份猪价回升至7.5~8.0元/公斤,猪粮比价也回升接近5∶1,养猪户基本上可以保本。大牲畜存栏继续减少,山羊、家兔、奶牛生产情况变化不大,基本持平。
  【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年初,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疫情,厦门市农业部门在全市建立10个监测点,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区、镇三级指挥部与110指挥中心、969155农业服务台及市长热线建立群众监督和公开举报制度,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情况。市、区两级疫控办共接到群众及各级有关部门转来的举报电话200多次,排查疫情120多起。全市共投入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187万元,其中禽流感疫苗经费69万元。消防部门建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市疫控办与消防部门于11月21日开展专业培训,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林业部门加强对野生禽鸟的监控力度,对候鸟的重点栖息地加强巡护力度,对异常死亡的禽类,及时送市检验部门进行血清查验。每月对野生禽鸟粪便进行检测、查验,以及时发现与消除隐患。严格动物产品的检疫查证工作,实行全天候报检工作制度,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家禽必须具备“三证”(准调证、产地检疫证及车辆消毒运输证),经严格检查后,给每只家禽套上检疫标识环,确保上市动物产品的安全。卫生部门加强对饮食行业的检查,专门检查23家市级和部分农村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观看模拟人感染禽流感的应对处置措施,同时,还与农业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期“人畜共患疾病”培训班,坚决阻断禽流感向人的传播。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对来自国内外疫区的船舶、航空器、车辆、货物等实施重点监控,对人员携带的动植物制品等实施重点检查,凭有效检疫证件验放。市疫控办编印了2万多册防治宣传手册,送至千家万户。下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定点联系制度》及《任务与责任分工》,采取责任包干的方法,及时跟踪各区防控工作,协调、指导防控工作,发现与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年底前,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派出四个工作组,分别赴岛外四个区开展防控工作督查。
  【村级动物防检员上岗】 年初,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级动物防检员队伍组建工作。市、区财政拨出专款,按每人每月400元工资补贴,招聘村级动物防检员,全市282个行政村共招聘310名村级动物防检员,并于1月底之前全部上岗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防范网络。
  【岛内禽类及其产品实施定点批发集中检疫制度】 根据厦门市农业局、贸发局、工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禽类及其产品市场交易有关工作的通知》,2005年1月1日起,对岛内禽类及其产品实施定点批发,集中检疫。岛内确定三个禽类及其产品的定点批发交易市场,分别是:东渡路57号东渡禽类批发市场(活禽批发)、禾祥西路白鹭花园312号厦门市嘉禾祥禽类批发交易市场和莲前西路浦南一组25号厦门市食品公司浦南食品批发市场(白条禽批发)。市农业部门在禽类定点批发市场内设立检疫申报点,对经检疫合格的禽及其产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并加封(贴)检疫标识(检疫验讫环、检疫验讫标识),对产地检疫合格的禽类和屠宰检疫合格的白条禽加封检疫验讫环,对屠宰检疫合格的分割产品的外包装加贴检疫验讫标识。
  【岛内生猪“瘦肉精”监管工作移交】 根据厦门市农业局、贸发局《关于转交高崎肉联厂生猪“瘦肉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厦农[2004]202号),2005年1月1日起,厦门市高崎肉联厂生猪“瘦肉精”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市贸发局移交给市农业局。
  【种畜禽及无公害畜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年内,市农业局出资200万元,扶持8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发展种畜禽及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分别是厦门六兴畜牧有限公司、厦门市勤盛畜牧有限公司、厦门市麒峰养殖场、厦门市同安文水生态农业园、厦门市营山生态养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厦门市泉海珍禽养殖场、厦门市康达富禽业有限公司和厦门大帽山农场。全部项目于年底前通过了农业、财政、审计部门的联合验收。
  【无公害畜禽产地认定】 年内,经企业申报、现场考核、检测与专家评审,有6家畜禽养殖场通过市农业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无公害畜禽产地认定,分别是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厦门康达福禽业有限公司、厦门浦头饲料有限公司(浦头百鑫利养猪场、浦头明德农庄养殖场)、厦门市同安文水生态农业园、厦门市翔安区建旺养猪场,6家养殖场年生产规模为生猪3.18万头、鸡120万羽。(陈旭波)
  乡镇企业
  【概况】 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良好发展,企业经济运行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16万家,比上年减少372家;乡镇企业拥有职工14.67万人,比增8.30%;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20.73亿元,比增21.74%,其中工业总产值151.40亿元,比增31.09%;出口交货值与上年相比有所减少,为17.73亿元,比上年减少0.22亿元;年内共实现增加值41.10亿元,比增25.17%;企业固定资产净值50.01亿元,比增10.14%;上缴国家税金6.34亿元,比增20.39%;实现劳动者报酬14.90亿元,比增19.93%。
  1.规模企业总量减少,营业收入增加。年内,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223家,比上年减少29家,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5000万元~1亿元企业27家,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9家,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亿元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23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年内,企业施工项目45个,投产22个,完成投资7.1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4.68%。其中包括银鹭集团的三片罐饮料生产扩建项目、涌泉集团的功能化木制品生产线扩建项目和惠尔康集团的东方食品城建设等。除此之外,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农业生产基地项目较上年也大大增加,并新增加海洋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开发项目。固定资产投入的加大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年内,全市乡镇企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86家,实现产值79.74亿元,比增37.23%,其中19家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5.19亿元,占56.66%,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其中属于乡镇企业的分别为6家、7家、19家,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体。19家市级龙头企业共实现总产值74.38亿元,安置劳动力3万人,带动本地农户11.8万户,带动本地生产基地种植养殖面积达12.8万亩,发放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总额1.8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企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2005年新增省著名商标6家,共有21家企业获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2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5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创名牌重点企业,4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截至年底,厦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分别是: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惠尔康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涌泉有限公司,厦门市食品公司,厦门兴盛食品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
  (梁家树)
  林业
  【概况】 2005年是厦门市开展城市林业建设的开局年,是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厦门市《加快城市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的第一年。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以发展城市林业为中心,注重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顺利完成年度各项计划。
  1.超额完成营造林任务。全年共投入营造林资金4577万元,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0174亩,占年度计划的102%,其中荒山造林3698亩,迹地更新6476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1252亩,占年度计划106%;成林抚育面积6188亩,占年度计划的124%;完成林分改造面积7019亩,占年度计划140%;完成大田育苗80亩,培育容器苗40万株,确保全市造林绿化的需要;完成四旁植树52.2万株,占年度计划104%;完成义务植树73.5万工作日,占年度计划105%;提前一年完成市委、市政府与驻厦部队商定的第一轮“军地共建绿色家园”植树造林任务。
  2.森林防火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步入先进行列。共投入670万元率先在全省建立电视远程联网观察瞭望系统,建成市、区两级森林防火指挥监控中心,林区野外电子探头35个,监控林地面积90%以上,实现电子监控和护林员巡视相结合,提高了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与灭火指挥能力。新建生物防火林带88公里,拓宽改造69公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辟新的宣传方式,提高市民森林防火意识。全年发生森林火灾2起,受害面积24.5公顷,与上年相比火灾数与受害面积分别下降77.8%和63.9%。厦门市在省政府组织的2002~2005年森林防火责任书期终检考验收中取得第二名。
  集中精力抓好具有毁灭性和传染性的松材线虫的除治,经过3年的预防与除治,松材线虫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中心发生区松材线虫病枯死树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超额完成国家林业局下达的3年控制在万分之三的指标,受到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积极稳妥地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治和刺桐姬小蜂疫情的普查防治。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编写了厦门市主要树种害虫、森林病虫害、有害植物名录,绘制了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在全省首家通过专家组的验收。
  3.森林资源管护到位。全年共办理采伐证291份,运输证2740份,受理审核、审批各类征占用林地建设项目41起,查处林业行政案件75起,办理重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25起。在国家、省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厦门检查站,方便厦门及漳、泉等周边地区从事动植物进出口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组织“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参加人员达1.2万人次。完成《厦门市林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制定全市林地保护利用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冬季攻势”、“长剑二号”等专项行动,增强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力度,全年共受理林业各类案件49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45人次,追缴财物总价值6.2万元,取缔11个非法炭窑,林区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开展湿地面积、类型、资源状况和保护利用情况调查,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长效机制。集体林权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所有进行改革的82个村全部完成产权明晰工作,完成率100%。2005年厦门市林业局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政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和“全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先进单位”。
  【《关于加快新区林业发展建设“生态翔安”的意见》】 于4月14日由翔安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意见》共分8个部分25条。《意见》围绕生态型滨海新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绿化水平为主题,确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城区林业体系,充分体现“生态翔安”特色,走生态型、景观型、效益型的新区林业发展道路。翔安区林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其中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溪、河、沟渠两侧可绿化的地段绿化率达到80%;全面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风景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一体化、绿色海岸、林业“三防”体系等重点绿色工程建设;加快森林资源营造培育,夯实林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休闲业等林业特色经济,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林业扶持力度,加大林业建设投入,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林业发展氛围。
  【天竺山森林公园】 由市林业局和厦门海沧旅游投资公司共同组织开发,于2005年9月8日正式动工兴建。该公园位于东孚镇,总体规划面积37.05平方公里(其中:天竺山林场山地等高线150米以上森林公园面积26.51平方公里,等高线150米以下的山坡地和农田10.54平方公里)。分为休闲度假区、天竺峰景区、天竺湖景区和仙灵旗景区,规划总投入7.5亿元人民币,计划三年完成。天竺山森林公园是厦门西部标志性开发项目,是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森林公园。
  【明火电视远程联网观察瞭望系统建成】 10月竣工,总投资670万元。建立市级和同安、翔安区两级森林防火指挥监控中心,架设林区电子探头35个。该项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电子探头代替人工瞭望,提高野外火源监管力度,有效监控林地面积达95%以上,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时,为指挥扑救现场火势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濒管办厦门检查站成立】 经国家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批准,7月8日在厦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厦门检查站。检查站的设立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力度,有效遏制走私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有利于国际贸易及台商企业货物正常往来,同时为闽南地区进出口企业办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业务提供方便。
  【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 根据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关于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5月20日市林业局和市农业局联合召开部署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工作会议,动员全市各有关部门开展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行动。经过全面普查,发现全市有经销“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卉店20家,种植面积128.8亩,涉及农户28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全面铲除、收缴、集中烧毁,禁止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砧木嫁接花卉,禁止带有该有害物种的繁殖材料及带有残根残茎的土壤异地人为传播,并拨专款给予种植户适当补贴。6月底完成清除任务。(吴意忠)
  ·小资料·
  加拿大一枝黄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米,原产美洲,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进。这种植物通过根和种子两种方式繁殖,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其生长区里的其他植物与之相遇会迅速死亡,是有害物种。
  水利建设
  【概况】 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569.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6%,属平水年,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7.0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3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多24.4%,以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757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6169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最大,占86.4%,全市用水总量61699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最高,占45.7%。年内,水利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1.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圆满完成以水库、海堤、水闸保安加固和村村通自来水为重点的2004~2005年度冬春水利建设任务。共完成土石方105.76万立方米,占计划总工程量的176.3%;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73.8%;完成水毁修复76处,完成投资1536.87万元,占计划任务的128.07%;新建塘坝4座,新增蓄水能力13.48万立方米。在全省冬春水利建设评比中厦门市水利局被评为先进单位。二是积极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在多次台风(热带风暴)袭击下,全市共损坏小(二)型水库1座,堤防决口23处1198米,损坏护岸736处、机电泵站15处、水电站17座,直接经济损失6780万元。各级政府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确保群众安全,后确保农业生产”的原则,开展以水毁水利工程集中整治为重点的灾后重建工作。据统计,全市共投入资金1277万元用于水毁工程修复建设。三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围绕节水灌溉、山地水利和农田防洪排涝,全年计划完成小农水项目10个,工程总投资317万元。其中,山地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6处,受益面积2057亩;电灌站工程2处,效益面积800亩;排涝工程2处,保护耕地180亩和人口1400人。在旱情严重的翔安区新建45口抗旱大井,施工任务11月底全面完成。
  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年内,投资195.9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4.5公顷,其中封禁758.2公顷,强化66.3公顷。利用水土流失径流小区,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完善观测资料。开展水土保持草种保土效益研究和幼龄荔枝园水土保持方法研究试验,开展采石场弃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研究和坡地施用污泥径流污染风险研究。强化对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全市共检查水土保持项目98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8个,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57.2万元,查处违法案件3起。
  3.水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年内,围绕省水利厅确定的清理整顿范围和主要内容,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全市2000年7月1日以来开工建设的单站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违规项目提出处理意见,解决建设单位在依法办水电和政府职能部门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4.制定河流综合整治及沿岸开发建设概念性规划。市水利部门会同计划、规则等部门通过邀请招标等方式选择高水平专业设计队伍,完成了翔安九溪、集美深青溪和瑶山溪流域综合治理及沿岸开发建设概念性规划、同安东溪支溪流域综合规划。这些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综合考虑防洪、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的要求,按照自然生态型、防洪技术型和城市空间型相结合的原则,以水患治理为龙头,生态恢复为核心,沿岸土地开发为手段,实现人水和谐的最终目的。
  5.编制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全市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等重大水利问题,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河道治理规划、海堤和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抗旱规划、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建设规划、汀溪水库灌区节水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发展的主要思路、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截至年末,全市累计兴建、整修和加固江海堤防总长度达316.61公里(不含盐堤),其中达标堤防124.45公里,保护人口37.22万人;完成155个行政村751个自然村主次干管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至85%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153.4平方公里。
  【水库汛情】 8月12~24日,受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和南海云团北抬的影响,全市普降大暴雨,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暴雨,平均过程降雨量达500毫米左右。8月14日,汀溪水库出现特大暴雨,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91毫米,为30年一遇;最大3、6、12、24小时降雨量分别为166.8、248、298、379毫米,均为60年一遇。强降雨导致水库水位暴涨,最高水位超汛限水位0.95米,当日12时20分开闸泄洪,泄洪流量最高达750立方米/秒,为历史最大值。同日,同安东西溪发生较大洪水,同安城区河道水位最高达到6.79米,超警戒水位1.79米。由于连续降雨,水库出现泄洪,小(一)型以上水库出现泄洪的有汀溪、溪东、小坪、坂头、东岭、湖边、古宅、莲花、杏林湾等9座水库。由于及时科学泄洪,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市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一期)试运行】 该系统内容包括:台风路径应用管理、卫星云图应用管理、气象信息应用管理、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防汛预案管理、洪水预警报、水利电子政务、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等八个方面。年底开始试运行,初步形成防洪抗旱调度指挥、水位雨量等信息监测一体化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方案决策的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提高水利信息的管理水平,改善水利信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市防汛指挥中心大楼投入使用】 防汛指挥中心大楼5月中旬投入使用。配合该大楼的使用,同步完善了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在会议室安装大屏幕投影拼墙,设置会商室,对风情自动接收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机房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信息化水平跃居全省先进行列。
  【完成大帽山人饮工程建设】 年内,依据全国和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估,摸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自来水普及情况,提出实现偏远地区和地势较高山区农村饮水安全的建议。在地处偏远山区的大帽山农场建设完成人饮工程,解决16个自然村、910户农户、4350人的饮水困难。
  【官浔溪和过芸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 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12月20日正式动工兴建,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5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主要项目有修建防洪堤8.9千米,新建和加固改造水闸11座,疏浚河道4.7千米,项目概算总投资3411.24万元(不含沿溪景观绿化工程)。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项目有治理干支流河道8.8千米,修建堤防长11.58千米,护岸长6.02千米,新建扩建水闸和橡胶坝各2座,改扩建桥梁3座,拆除桥梁6座,建设生态绿化面积20.23万平方米,埋设入河排水涵管850米,项目批复总投资7386.9万元,年内有2座水闸工程开工建设。
  【改善东西溪流域水环境】 年内,针对同安区东西溪流域水污染问题,市水利局会同同安区水利局、同安区东西溪管理所,采用人工清理、机械铲除、船只打捞等办法,对东西溪城关段约55万平方米河床上的垃圾、土头及水葫芦、水花生等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各种废弃物4.4万立方米,依法拆除违章搭盖3处,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参见本书环境保护栏目“生态保护”相关条目)
  【汀溪水库水污染整治初显成效】 年内,水利、环保、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人员对汀溪水库及上游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制定《汀溪水库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对汀溪水库水污染进行整治。通过拆除库区上游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和清理库区水面污染等措施,水库水质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据10月份检测,水体除总氮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要求。(参见本书环境保护栏目“生态保护”相关条目)
  【水葫芦专项整治工作】 年内,各级投入资金127.3万元,投工2万工日,清理水葫芦面积达10373亩,各区均在主要水域建立保洁队伍,水葫芦清理整治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实施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调查】 年内,市水利局委托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先后7次监测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并及时通报水质检测结果。对全市4条主要河流52个入河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规划区内河道设置排污口企业的排污口位置、排污方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数据,为做好入河污染总量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利用行政审批】 年内,开展取水许可证年审工作,共审查取水许可证203套,年审批水量4.5亿立方米;新办理地下水取水许可证5本,审批水量738万立方米;正式开征市级水资源费,年内共征收水资源费15.5万元,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继续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依法查处东安海堤破坏事件】 10月2日,集美区政府发现位于侨英街道的东安海堤被人为破坏,出现重大险情隐患。经查,福建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在施工中,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为施工便利,擅自拆除东安海堤防浪墙271米和开挖堤顶路面及护坡270米,给海堤造成严重破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市水政监察支队依据《防洪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福建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给予罚款5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
  【厦门水利信息网站开通】 12月28日正式开通。该网站主要介绍厦门水利建设规划、工程建设、相关水法律法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反映厦门水情、雨情、旱情和汛情及其他重要水事活动和重要事件。网站的开通对于宣传厦门水利,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陶洪生 沈盛湘 蔡毅鸿)
  气象事业
  气象局
  【概况】 2005年是厦门市气象局“十五”计划任务完成的收尾年,作为厦门市“十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塔楼建成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在汛期、人工增雨作业和台风监测预报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厦门市气象事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1.以防抗台风为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报和服务工作。年内共有4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对厦门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强热带风暴“珊瑚”和台风“泰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面对台风来袭,全市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现代化设备的作用,严密监测,加强会商,准确预报,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重要天气报告和天气信息快报100多期,没有出现漏报现象。台风影响期间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台风动向及可能影响;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在电视台、电台连续发布台风警报、雷达定位报告等信息90多次;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和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等多种方式发布台风警报信息,最大限度减轻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
  2.灾害性气象服务特色凸显。台风影响期间,市气象局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气象信息服务。每小时为每位党政军领导提供最新台风消息短信服务和台风路径、雷达回波图像彩信服务;利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20万农村手机用户提供逐时台风动向短信服务;首次实现与电视台、电台主持人的连线互动,气象专家每小时一次在电视和电台直播节目中接受主持人采访,介绍台风的最新动态和预报以及台风的防御知识等。对5月5日下午和5月6日凌晨厦门地区出现的两次罕见的飑线天气,市气象台根据雷达探测,提前半小时通过电台、电视、12121等各种媒体发布预警信号,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开展公众气象服务调查,满意率高达95.2%。
  3.开展专项服务,提供气象保障。市气象部门主动作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保障。先后为市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南宁卫星监控中心提供卫星发射气象服务;为厦门渔业公司到南太平洋进行渔业捕捞提供远洋航线气象服务;为海警海上缉私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提供风球气象服务;为厦门保险公司开展雷电资料服务;开展跨海大桥气象应急预案服务等。全市气象部门还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如开展航空气象保障,空气质量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高温用电监测预报等专业气象服务等;尝试开展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为厦门公铁大桥提供气象专题研究报告;与金龙客车公司合作开展客车防雨试验及降雨强度检测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塔楼向社会征集冠名】 该雷达塔楼2004年11月16日竣工使用,是集气象业务、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和夜景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2005年1月23日由市气象局和市文明办主办,厦门晚报、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协办,面向全社会开展征集雷达塔楼名字活动,要求名字能体现厦门的文化底蕴、城市特色以及塔楼本身的功能特点,赋予塔楼以文化内涵。共有上千市民参加征名活动,取名1588个。最长的名字有13个字,最短的两个字。出现频率最多的字是珠、鹭、塔。经过市地名办的确认,耸立于狐尾山上的气象雷达塔楼正式命名“海上明珠”。2月2日,在市气象局举行气象雷达塔的命名仪式。
  【新增特色气象节目】 1月21日晚,市气象局与市电视台合作开办的天气预报连线直播节目在“厦视新闻直播室”栏目开播,节目采用电视台新闻主持人与市气象局气象专家连线直接对话的方式,即时播报最新的天气实况和预报。节目播出后市民反映良好。11月26日在厦门卫视频道推出“海峡气象”栏目,气象专家用闽南语播报海峡地区天气,这是国内首档服务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的闽南话气象节目。同时还在《厦门晚报》及“闽南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增加“厦金(台)地区天气信息”,提供厦门至金门航线的航行气象条件及台北、高雄、台中、金门四地区的天气预报内容。
  【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开馆】 3月23日举行开馆仪式。由市气象局、市科协、市教育局承办。该馆由气象馆,天文馆,天象馆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馆内设施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显示气象科学原理,并依托气象现代化业务系统,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于一体。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的开馆填补了厦门市和福建省青少年天文气象科普教育的空白,金门方面也将该馆定为金门学生科普活动基地。(帅红)
  海洋环境预报台
  【海洋预报】 年内,通过省市新闻媒体发布的主要海洋预报有:福建省主要港口的每日高(低)潮时预报、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海域的海浪预报和表层海水温度预报、厦门港每月两次的大潮预报等,共计发出预报单近2600份,电子邮件1000多份。在台风汛期发布台风暴潮、台风浪预警报和消息19次,发送预报单近500份,发送海洋灾害年、月预测单250多份。此外,继续开展全市5个海水浴场的环境监测预报,发送预报单1000多份。
  【海洋监测】 8月,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首次独立承担福建省近海及远海海域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完成31个监测站位、9个质控站位的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430个水质样品、74个沉积物、28个浮游生物和11个底栖生物样品。5月和8月分别进行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对32个站位进行样品采集,采集到的样品包括22个站位的水质样品、16个站位的浮游生物样品、18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7个站位的底栖生物样品。此外,还开展了海水浴场监测、赤潮监测、福建省主要港湾的常规水质监测以及进行海洋倾倒区、排污口、增养殖区、疏浚物成分的样品检测等监测工作。
  【首次进行赤潮每日预报】 年内,在往年赤潮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赤潮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探索赤潮发生的生物、水环境和水文气象临界条件,并划分赤潮预警预报等级。5~10月,在国内首次以海洋环境监测资料和实时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进行每日的赤潮预报,并通过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参见本书海洋与渔业栏目“海洋灾害与防御”相关条目)
  【安装水文气象观测系统】 年底,在上屿岛东北方向附近的礁石上安装水文气象观测系统。该系统安装运行后,可以获取厦门东部海域海浪、海流、潮汐、水温、海面雾、海面风等海洋环境实时数据信息,提高厦门海洋环境预报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并能为涉海单位提供避免海洋自然危害的信息,同时为厦门东部沿岸的涉海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海洋环境基础数据。
  【参与研发风暴潮减灾决策辅助系统】 “十五”期间,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预报室的全体人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海洋环境预报及减灾技术”的研制开发。配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构建完成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持多元信息综合查询的“东南沿海风暴潮减灾决策辅助系统”。该系统建立以Oracle9i为平台的风暴潮综合数据库,实现了风暴潮信息的网络查询和可视化显示以及基于GIS的风暴潮信息可视化查询和结果输出。该系统已在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实现业务化运行,并为厦门市的海洋防灾减灾服务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张世民)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