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225
颗粒名称: 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121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厦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信用社实行改革等。
关键词: 经济 体制改革 厦门市

内容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社会经济工作的发展,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紧密结合,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1)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省政府下放审批事权42项;实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后监管,建设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实行审批制度与绩效考评挂钩。(2)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修订出台《厦门市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建立市民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和政府新闻发布制度。(3)全市清理104个临时机构,并相应调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能,改组成立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事权财权体制,确立市与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大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1)不断优化工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1∶0.7调整到2005年的1∶1.92;工业所有制结构当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明显下降;机械、电子和化工三大支柱行业迅速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3%;加快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转移的调整步伐,工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2)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起草《厦门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开展“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主动争取与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实行战略合作”课题调研。至年末,全市已有342家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资产总额84亿元,净资产21亿元。厦工集团、厦门三圈日化公司、厦门星鲨实业总公司、绿泉实业总公司等企业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奔马实业总公司实施整体转让;厦门南华电器厂、厦门鹭光实业总公司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有序推进。(3)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全市现有上市公司16家,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的发展格局。翔鹭、金达威等一批股份公司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厦门港务”作为大陆第一支港口概念股于年底在香港上市,募集港币近14亿元。(4)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引入适当竞争的机制,完成市公交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帮助公交总公司剥离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的包袱,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将公交运营与公交场站分离,为公交总公司的体制和机制转换奠定坚实基础。燃气总公司制定了改制实施方案,并于第九届投洽会将49%的公司产权推出,公开招商,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3.稳步推进投资财政金融改革。(1)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改革。将一批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权放开,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对公交线路、出租车牌、户外广告、加油站、燃气供应站的经营权,直管非住宅公房的租赁及物业管理权,绿化、道路养护和保洁、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海域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具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将财政资金、信贷投资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与培育资本市场相结合,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厦门工行将小企业信贷业务从公司信贷业务中分离出来,专门成立小企业信贷管理部,贷款最高授信可达2000万元,一般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年,开发区内的经营用房贷款期限可长达7年。此措施一出台,仅12月份工行就为厦门小企业放贷2亿元。(2)推进地方财政金融改革。进一步增加对公共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增资扩股。制订《厦门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起草《厦门市促进金融业发展暂行规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分别成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提交和维护工作,协调解决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4.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1)创新教育体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面开放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资办学,增加教育的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岛外91所中小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撤并了40所中小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享受与厦门市学生同等待遇,同时对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引进国内外名校在厦门办分校,提高厦门的教育档次。优化教育资源在岛内外和城乡之间的分布,引导新设立的高校向曾厝垵文教区、集美文教区、翔安文教区三大文教区集中,实现高校校区的集聚和资源共享;构建“产学研”联盟,新建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与产业、社会文化联系紧密的特色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依托社区、企业、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2)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领域,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对经营性文化市场,打破垄断、扩大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办文化的格局;实行“管、办”分离,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继续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探索文化院团国有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民办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做优做大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合、提升厦门爱乐乐团、小白鹭、同安吕塘戏曲学校等演艺资源,拓展钢琴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文化、现代创意设计、文化中介、移动电视网、文化艺术培训、演出、娱乐业等现代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3)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根据“立足特区,服务闽西南,辐射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和海外侨胞”的发展定位,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的同时,注意加快综合性医院创“三甲”工作和基础项目建设;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和紧急救援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重点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初步设立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框架;全力支持台资入股的长庚医院和翔鹭医院建设;建立社区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改革“以勤补医”机制,选择公立医院调整医疗收费价格,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革农村医疗机构运行机制。(4)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改革配套措施,按照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在剥离其非行政职能后,改为行政机构;将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改为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的非盈利机构或福利组织;将已经企业化管理或能以市场化运作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制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生活困难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教育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把在厦就业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纳入保险统筹范围;加大建筑行业和高危企业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试行企业年金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1)加快城市化步伐。按照“资产股份化、居住社会化、福利社保化、从业非农化”的方向,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年内,岛内21个村委会已全部改为居委会,工作重点转入抓紧处置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建立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转换的机制。(2)实施“金包银”工程,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在农村新开辟的工业区内实施“金包银”工程,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引导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款,以股东身份参与兴建风险少、见效快的项目,获得稳定的收入。
  在全省率先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按照“行政推进、政策引导、农民参保、财政补贴”的原则,采取多档自选,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3)为失地农民买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入住城镇社区,所在区财政出资购买部分岗位,提供给文化程度低、就业困难的对象。(4)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至年底,本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6200元,比增10%以上。务工促进增收是显而易见的。务农增收主要是得益于发展订单农业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前三季度,23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74亿元,其中,银鹭、惠尔康等8家“龙头”创造的产值占80%。(5)转移农村富余劳力。高度重视农村未升入高中或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实施“企业招工、政府补贴、企业培训”,切实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年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9万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厦门市经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从最初的11777项压缩到377项,备案事项45项,这些保留的审批事项都已上网。2月18日厦门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开通,系统平台可完成5个部门17项审批事项在线审批服务和10个部门78项网上审批事务的导航服务。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 1月1日施行。主要规定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范围。内容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交通管理等。该规定对于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解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年内,市燃料公司、包装印刷集团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明达玻璃的国有股权成功转让,华印100%股权拍卖成功。公交管理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实现由市交通委统一管理的新格局,公交运营企业与公交场站实行分立。公交企业的整合重组得到大力推进,同安公交和海沧公交合并成立特运公交公司;特运公交与捷顺、联发巴士公司重组为顺联巴士公司;14家民间中巴企业重组成立“公益公交公司”;白鹤与友谊巴士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至年底夏商集团公司平稳完成所属60家企业的改制、改革,其中实施股份制改革11家、关闭清理30家,国有资本退出率达70%,妥善安置职工累计万余人。
  年底,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全市65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328.3亿元国有净资产实现统一监管。
  【农村信用社实行改革】 厦门市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拥有59个营业网点。截至年底,各项存款达63亿元,各项贷款达44亿元,总资产超过90亿元。厦门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筹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2004年完成管理体系由三级法人模式向二级法人模式转变的基础上,2005年底实施全市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制,筹建中的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村信用社实施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骆仲敏)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