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位置、面积】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东经117°52′53.8″至118°26′1.2″、北纬24°23′12.7″至24°54′29.3″之间。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2005年,全市土地面积1565.09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岛土地面积132.54平方公里,鼓浪屿土地面积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地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石龄一亿多年的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说明云顶岩在当时曾浸泡在海水里。厦门岛上海拔5~10米的一级阶地则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厦门地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考虑到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级。
【地貌】 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入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40余个。
【气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1.5℃(发生在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38.5℃(发生在1979年8月25日)。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为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最晚发生于11月18日(1967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级数最高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风力大于12级,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年平均近1次。
【资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多达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辖区海域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鲎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至2001年,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但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严加保护,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
厦门市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还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仅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弱。厦门岛内更是水资源奇缺,年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到200立方米。由于水资源匮乏,每年均需从境外引进水资源约4亿立方米。
【市花、市树、市鸟】 在广大市民投票评选的基础上,1986年10月20至23日召开的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出决议:厦门市市花为三角梅,市树为凤凰木,市鸟为白鹭。(李启宇)
建置沿革
【唐以前建置】 根据海沧一带的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厦门本岛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也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代为南安县属地。唐代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后设嘉禾里,仍为南安县属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隶同安县。
【宋元时期建置】 宋代厦门仍称嘉禾里,归同安县绥德乡管辖。元代改里为都,厦门设四个都,即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和二十四都,仍隶属同安县绥德乡。
【明清时期建置】 明代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此时的鼓浪屿属二十二都二图)。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岛名。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后,启用厦门作为岛名,但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厦门仍属同安县绥德乡。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后,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厦兵备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雍正五年改为台湾道)。同年开放厦门为通洋正口,并在厦门设立海关。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市)、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民国时期建置】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厦门光复。翌日成立福建军政府厦门军政分府,随即恢复兴泉永道,仍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厦门岛仍属同安县嘉禾里。
1912年,撤销兴泉永道,以其辖区设南路道,改道台为观察使,南路道观察使署设在厦门。4月,福建军政府将厦门岛、金门岛及附近的岛屿(不包括鼓浪屿)从同安县划出,成立思明县。此为厦门设立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之始。同年9月,福建省议会通过决议,将思明县升格为思明府。民国2年3月废府,恢复思明县建制。1914年6月,改南路道为厦门道。1915年1月,从思明县析出大、小金门岛和大、小嶝岛设立的金门县开署。
1920年,厦门开始在岛上西南隅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近代化城市的雏形。1933年2月,成立厦门市政筹备处,开始筹备建市。2月22日,福建省政府委员会议通过厦门建市案,市名改为思明市。在思明市筹备过程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是年11月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1日,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厦门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国民政府宣布撤销厦门特别市,恢复思明县。1935年2月18日,国民政府通过厦门设市案,市区范围即今将军祠以西、厦门大学以北、湖滨南路以南约10平方公里地带;禾山区归同安县管辖;撤销思明县。4月1日,厦门市政府正式成立,为福建省直辖市。同月,禾山区改为特别区,直属省政府及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937年9月,禾山特别区改为厦门市禾山区,归厦门市管辖。
1938年5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厦门,厦门市政府迁到鼓浪屿,随即迁往海澄,改称厦门市政府办事处。1939年7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伪厦门特别市政府,管辖范围包括厦门、金门、浯屿等岛屿。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鼓浪屿。1943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改伪厦门特别市为伪国民政府直辖市。同年5月29日,日本政府在鼓浪屿举行所谓“鼓浪屿租界行政权移交仪式”,宣称将鼓浪屿移交给厦门市政府。实际上,鼓浪屿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3日,厦门市政府迁回厦门。此时的厦门市辖厦门岛、鼓浪屿及其附近岛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10月2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1953年11月,同安县集美乡划归厦门市,厦门市管辖范围开始拓展到岛外。1957年4月,同安县灌口区的东孚等12个乡(镇)划归厦门市。1958年10月,同安县的全部和海澄县的海沧、新垵2个乡划归厦门市。1970年7月,同安县改属晋江专区。1973年9月,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同年11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翌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并,厦门市人民政府行使地方和经济特区的双重职能。1985年2月,同安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7月,国家决定在厦门的集美、杏林、海沧、嵩屿一带实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1987年8月,厦门市区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郊区改为集美区,岛内增设湖里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和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区。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实行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保税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集美、后溪两镇为台商投资区。至此,厦门市形成6区1县全面开放的格局。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行政级别升格为副省级。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1997年5月1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
2003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至2005年12月底,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李启宇)
区划、人口和计划生育
【行政区划】 2005年末,厦门市辖6个区、22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全市共有197个社区居委会,254个村委会。其中,思明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98个社区居委会;湖里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37个社区居委会;海沧区辖2个镇、7个社区居委会、23个村委会;集美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22个社区居委会、32个村委会;同安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13个社区居委会、110个村委会;翔安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0个社区居委会、89个村委会。
【户籍人口】 至2005年末,厦门市户籍人口总户数47.20万户,总人口153.22万人,比上年增加6.44万人。家庭户均规模3.25人,比上年上升0.02其中,城镇人口96.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2.8%;岛内思明、湖里两区户籍人口合计68.8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4.9%,岛外人口比重为55.1%。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长率5.59‰,比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总数77.47万人,女性75.75万人,各占户籍人口总数的50.6%与49.4%,性别比为102.3(女性100),与上年持平。 (林中英)
【常住人口】 2005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225万人,比2000年增加19.69万人,增长9.6%,年平均增长1.85%。其中,男性112.36万人,占49.94%,女性112.64万人,占50.06%,性别比为100,厦门市人口发展主要特点是:
(1)岛内居住密集,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从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岛内,人口密集程度远高于岛外,其中思明区为厦门市第一人口大区,达到76.8万人,湖里区位列第二,为47.4万人,两个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达55%。岛外各区人口数依次为:同安区33.9万人,集美区31.2万人,翔安区25.5万人,海沧区10.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1434人/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加122人;各区人口密度相差悬殊,思明区人口密度高达10302人/平方公里,湖里区7785人/平方公里,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2倍和5.4倍;其他各区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密度高低差距为9786人。
(2)人口低速增长,呈低生育水平发展态势。2005年厦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0.5‰,常住人口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率为6.0‰;均低于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与200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十五”期间,全市自然增长人口累计增加5.6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2万人,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3)人口分布合理,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厦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外来劳动力聚集城镇,人口在城乡的分布上更趋向城镇聚集。厦门市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城镇人口180.23万人,占80.1%;乡村人口44.77万人,占19.9%;与2000年相比城镇化水平上升了9.26个百分点,超过小康生活城镇化水平(小康生活城镇化率为50%)。
(4)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增强。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人口平均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为13547人,增长61.8%;高中及中专人数为18849,增长6.9%;初中人数为31467,下降12.4%;小学人数为23813,下降13.6%。
(5)年龄结构趋向老化,但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良好。2005年,厦门市0~14岁人口29.2万人,占12.98%,比2000年下降1.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181.38万人,占80.61%,65岁及以上人口14.42万人,占6.4%,分别比2000年上升0.08和1.4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提高,已接近老年型人口社会。2005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为7.9%,比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少年抚养比为16.5%,比2000年下降1.5个百分点;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与增长的老龄人口比重相抵,全市社会抚养比为24.4%,与2000年基本持平。
厦门市人口结构虽然日益老化,但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在调查人口中,身体健康人口占总人口的96.1%,居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人口比重仅为0.9%,为全省最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体现了居民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事业在日臻完善,人们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提高。
(6)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家庭规模继续向小型化发展。厦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者占29.5%,有配偶者占65.5%,丧偶者占4.4%,离婚者占0.6%;离婚人口仅占已婚人口的0.9%,离婚者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婚姻状况比较稳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生育水平的下降,家庭户代数减少,代际结构进一步简化。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为72.34万户,常住人口196.05万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71人,比2000年减少0.23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家庭结构日趋简单,三口之家成为主流。(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小资料·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厦门市拥有厦门户籍的人口及居住在厦门市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含半年)的外地户籍人口,不含厦门户籍但离开厦门市半年以上的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概况】 2005计生统计年度,厦门市总人口264.09万人,出生23720人,出生率9.3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7.24%,其中,常住人口157.676万人,出生17148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7.91%;流动人口106.414万人,出生6572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50%。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责任指标全面完成。同安、思明、湖里区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集美、海沧区分别被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口计生委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先进区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翔安区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二类区。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为落实计生奖励优惠和帮扶政策措施,《厦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若干规定》中的奖励规定比福建省的有关规定高出一倍,市财政为此每年投入900多万元。在农村计划生育扶贫方面,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区、镇级财政也安排配套投入。继续建立幸福工程项目,全年各级投入30万元无息救助资金帮助思明区60户计生贫困母亲建立生产项目,使她们早日脱贫致富。市慈善会、市教育基金会、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会等单位,资助贫困计划生育户的子女223人上大学,金额超过36万元。各区先后出台政策提高享受低保待遇对象中计生困难户的低保发放标准,每人每月增发10~40元不等。
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执法水平。继续贯彻落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的各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严格贯彻实施《厦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若干规定》。市人大、市政府有12部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时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提供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加强对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对群众的法制宣传,依法征收、管理和使用社会抚养费,严格把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关。加强信访工作,2005统计年度,全市受理计划生育来信来访3040件,结案率97.1%;省、市交办以及领导批示的重要信访件91件,办结率100%。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提供优质计生服务】 2005年,各级计生部门以“关爱女孩行动”“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为育龄妇女查病治病,免费发放避孕药具;继续实施以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实施出生缺陷干预优生检测制度,财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专款,用于免费优生检测,全年检测6379例,其中阳性187例,治愈110例,治愈率58.82%,有效地推动优生优育工作开展。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 从2005年起,各级政府部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给予保障。全市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免费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340万元,其中市财政承担50%。市人口计生委与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民政等市直7个部门共同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此外,还与市建设与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事业用工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配合做好人口计生工作。10月3日,《中国人口报》以《建章立制、综合治理、确保投入》为题对厦门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经验作了专题报道。
【市计生委更名】 8月28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厦门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有的办公室、宣传教育与政策法规处、规划统计处、科学技术处4个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宣传教育处、政策法规与流动人口管理处、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处等5个处室,人员的编制由原来的13名增为16名。更名后增加的职能主要有:承担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参与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就业、人口流动与迁移以及预防艾滋病等。
【村(居)计生管理员和流动人口计生巡检员重新整合】 年内,根据《福建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实行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用人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村级计生管理员实行“县管、乡聘、村用”机制,各区对村(居)计生管理员和流动人口计生巡检员重新整合,统一名称、工作内容和经济待遇,全市现有1690名村(居)级计生管理员,每月工资提高到400~1000元(主要是城乡差距),实现了队伍素质和落实待遇“两个提高”,为进一步完善村(居)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实现重心下移提供了队伍保障。
【青少年紧急避孕救助中心成立】 针对青少年首次性行为低龄化的情况,6月厦门市青少年紧急避孕救助中心成立。该中心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主要为在厦居住的10~24岁的未婚青少年提供有偿人工流产,同时开展三项免费服务:一是向青少年宣传性健康与生殖健康知识;二是为青少年提供紧急避孕救助;三是接受青少年对性和生殖健康问题的咨询。
【加强计生服务站(所)规范化建设】 年内,为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在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依法服务的同时,重点抓好翔安、思明、海沧三个计划生育区站的规划、筹建、改造工作。翔安区计生服务站纳入区政府2005年第一批建设项目;思明区对计生服务站进行装修改造,拓宽服务场所;海沧区计生服务站于9月份正式揭牌,开展对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截至年底,全市有1个市级计生技术服务指导中心,6个区级计生服务站,17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分别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 根据《厦门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厦门市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财政按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按月发放奖励扶助金。截至年底,共有235名农民拿到了奖励扶助金。
(谢碧芬)
气候与海洋环境
气候
【概况】 2005年厦门地区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降水量略偏多,年日照时数偏少,气象灾害偏多。主要的气象灾害有:秋冬连旱;海雾(2月16);连续性低温阴雨(2月17日~3月3日);“倒春寒”(3月12~15日);飑线(5月5~6日);同安局部地区冰雹(5月18日);台风“海棠”、强热带风暴“珊瑚”、台风“泰利”、台风“达维”、台风“龙王”。
1.对农业的影响。2005年气候对厦门地区农业的影响与常年相比属于偏差年景。全年粮食减产,蔬菜增产,水果减产。春收粮食产量17147吨,下降2.7%。春季低温阴雨和夏秋台风、洪涝是造成粮食和水果减产的主要原因。
2.对林业的影响。2005年气候对林木种苗生产的影响与常年相比属于正常年景。由于雨水较充沛,对包括育苗在内的整个营林生产较为有利,新造林地成活率相对较高,但夏季三次台风过程对林木有不同程度的毁坏。林业全年产值为1360万元,比增4.78%。
3.对渔业的影响。2005年气候对水产养殖业和海洋捕捞的影响,属于略偏差年景。由于一季度北方强冷空气频繁入侵,沿海大风日数多,夏季台风影响日数多,不利于海洋捕捞作业,海洋捕捞产量明显下降,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71万吨,比减7.38%。水产养殖全年产量16.78万吨,比减4.51%。
4.对水利的影响。2005年总降水比常年略偏多,气候对水利来说属于偏丰年景。年底,全市小(一)型以上水库(25个)合计库容9362万立方米,占正常水位相应总库容的67.9%,比上年同期增加17.84%。8月14日,第十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带来强降水,汀溪水库水位暴涨,最高水位超汛限水位达0.95米。14日开闸泄洪,泄洪流量最高达750立方米/秒,为历史最大值,全年泄洪量达3084万立方米。五丰水文站最高水位100米,洪峰流量1950立方米/秒,为70年一遇,站房被淹达1.25米,洪水冲垮测流缆道、过河便桥及站房围墙,造成水文站出现设站以来第二大洪水,水位9.28米,流量213立方米/秒。2005年是厦门市遭受台风洪涝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尤其是“8.14”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灾害,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0.678亿元。
5.对森林火险的影响。2005年降水偏多,雨日较多,土壤较为湿润,林地可燃物减少,高森林火险等级日数明显减少,2005年气候对森林火险的影响属于较好年景。全年发生森林火灾2起,过火面积28.3公顷,森林受害面积24.5公顷。森林防火总体形势比较平稳。
6.对电业的影响。2005年夏季厦门地区高温日数仍比常年偏多,并创1953年以来年极端最高气温39.0℃历史记录,但与前两年比,高温日数有所回落,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用电不足的现象有所缓和。
【气温】 2005年厦门地区平均气温略偏高。岛内年平均气温为20.8℃,比常年偏高0.2℃;岛外年平均气温为21.5℃,比常年偏高0.4℃。虽然气候增暖还在延续,但气温连续偏高的幅度有所下降。岛内年极端最高气温39.0℃,出现在8月5日,创1953年以来历史记录;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6℃,出现在1月1日,为1953年以来第7位偏低年。岛外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7℃,出现在8月11日,是1956年以来第4位偏高年;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7℃,出现在3月6日,并出现霜。
【降水】 2005年厦门岛内年降水量为1350.0毫米,比常年平均值(1315毫米)略偏多。岛外年降水量为1494.3毫米,比常年平均值略偏少。岛内年降水量出现异常的月份有9个月,降水量偏少的月份分别对应了冬季干旱、夏季气象干旱和秋冬连旱;降水量偏多的月份分别对应了春季连续低温阴雨和台风季节台风洪涝水灾。厦门岛外降水量出现异常的月份有8个月,降水量偏少的月份分别对应了冬季干旱、夏季气象干旱和秋冬连旱;降水量异常偏多的月份对应了台风季节台风洪涝水灾。
【日照】 2005年厦门岛内年日照时数为1731.0小时,偏少222.0小时,是1953年以来第5位偏少年;岛外年日照时数为1711.2小时,比常年偏少223.2小时,是1956年以来第3位偏少年。
【雷暴】 2005年厦门岛内年雷暴日数为33天,比常年偏少7.5天,是1953年以来第14位偏少年;岛外年雷暴日数为35天,显著偏少13.1天,是1956年以来第5位偏少年。
【海雾】 2005年2月15日夜至16日上午台湾海峡及其西岸地区出现海雾天气。厦门机场15日22时起能见度下降到50米以下,并持续10个小时,致使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厦鼓轮渡也停航近10个小时。
【低温阴雨】 2005年厦门地区从2月16日晚起受强冷空气和锋面降水云系的影响,连续发生两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直至3月4日结束。极端最低气温在4~6℃,其中,岛外2~4℃,局部0~2℃,并出现霜冻,这是近20年少见的连续性低温阴雨过程。
【飑线】 5月5日17时许和5月6日3时许。厦门地区两次出现20年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飑线发生时,天空出现“天弓”,瞬间一片漆黑,闪电连续十几分钟,狂风暴雨紧接而至。两次飑线天气过程共持续10个小时,风力达8级以上,瞬间风力达到10级,全市大暴雨。其中,5月5日的飑线范围大,还影响到粤东、漳州、泉州等地。
·小资料·
飑线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大风现象。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沿飑线可以出现雷暴,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飑线是强对流系统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系统之一。飑线的水平尺度一般为5~100公里,宽度1公里至几公里。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此外,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
【热带风暴和台风】 2005年共有5个台风影响厦门。第五号热带风暴“海棠”于7月12日08时在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3日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8日14点50分在台湾宜兰登陆,19日17时10分在福建省连江县再次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风速为33米/秒。受外围影响,厦门连续三天出现大风,但雨量很小,没有造成灾害。
第十号热带风暴“珊瑚”于8月11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13日12点45分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沿海登陆。“珊瑚”虽然强度不强,但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破坏力大等特点,对厦门地区造成严重影响。13~14日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并伴随大风。岛内、海沧和翔安南部过程雨量达170~250毫米,集美、翔安北部、同安南部过程雨量达250~500毫米,同安北部高达500毫米以上,上陵达到556.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为384毫米。该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67亿元。
第十三号台风“泰利”于8月27日08时在西太平洋生成,9月1日凌晨(2时左右)在台湾花莲登陆,14时30分在莆田市平海镇登陆,9月2日8时减弱为热带低压。该台风对厦门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影响,9月1~2日过程降水量128.6毫米,岛内最大降水量183.5毫米(松柏),岛外最大降水量205毫米(小坪)。岛内平均最大风力为7级,阵风9~1O级;岛外平均最大风力5~6级,阵风7~8级。全市受灾人口2230人,倒塌房屋63间,转移人口10819人,直接经济损失2086万元。
第十八号热带风暴“达维”于9月21日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4时在海南省万宁登陆。受“达维”外围螺旋雨带的影响,24日岛内出现暴雨,雨量最大的是黄厝。
第十九号热带风暴“龙王”于9月26日8时在西太平洋生成,10月2日5时30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沿海登陆,进入台湾海峡,于2日21时35分在厦门登陆,登陆时风力12级,全市雨量在80~150毫米之间,局部超过250毫米,最大的是小坪,为260.5毫米。全市出现大风,市区沿海一带的风力达6~7级,阵风9~10级,极大风速24.7米/秒。(周学鸣帅红)
海洋环境
【海洋自然环境】 2005年,厦门海域年均表层海水温度21.5℃,与历年平均值持平;年最高表层水温低于历年最高水温1.5℃;年最低表层水温高于历年最低水温1.8℃;表层水温年极差17.8℃。年平均表层海水盐度26.2,比历年平均值低0.7;年最高表层盐度31.2,比历年最高盐度值低1.6;年最低表层盐度8.1,比历年最低盐度值高3.8;表层盐度年极差23.1。年最高潮位694厘米,最低潮位23厘米,最大潮差639厘米,最小潮差120厘米。年平均高潮潮高569厘米,年平均低潮潮高171厘米;年平均海平面361厘米,高于历年平均海平面2厘米。
【海洋灾害】 2005年,厦门海域较明显风暴潮有5次(详情见表2)。由于大部分台风影响厦门市的时段正处于天文小潮期间,而且台风过程最大增水出现在较低潮位阶段,因此,台风过程实测的最高潮位均低于警戒潮位,基本上没有对市内的沿岸堤防造成损失。
年内,厦门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共发生7次赤潮,较上一年明显增多,累计赤潮影响面积超过250平方公里,是上一年的近三倍。主要赤潮藻类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属,均属于硅藻门,为无毒藻类。既有单一赤潮生物优势种出现,也有两种赤潮生物优势种共同出现的情况。(详情见表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05年,厦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更加文明,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达1029.55亿元,比增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亿元,比减0.7%;第二产业增加值572.11亿元,比增16.9%;第三产业增加值436.87亿元,比增15.6%。三次产业比例为2.0:55.6:4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5758元,折合美元达5584美元。分地区看,思明区生产总值319.11亿元,湖里区生产总值301.56亿元,海沧区生产总值164.1亿元,集美区生产总值132.87亿元,同安区生产总值73.92亿元,翔安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岛外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7%。万元生产总值耗电873.9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耗水20.4吨。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3%。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9.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4%,同口径比增18.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3.74亿元,同口径比增23.2%,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05.92亿元,比增15.0%。全年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71.55亿元,比增23.8%;企业所得税13.55亿元,比增14.6%。全年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增25.7%。在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47.26亿元,比增29.3%,经常性支出75.18亿元,比增21.4%。
【农村经济】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1亿元,比减0.5%;其中种植业产值12.92亿元,比增0.2%;林业产值0.14亿元,比增4.8%;牧业产值9.96亿元,比增9.0%;渔业产值11.08亿元,比减8.8%。全年粮豆总产量9.44万吨,比减20.1%;蔬菜总产量61.41万吨,比增11.4%;水果总产量3.64万吨,比减35.0%;肉蛋奶总产量8.59万吨,比增13.8%;水产品总产量16.78万吨,比减4.5%。全年完成订单种植面积14.6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共获得收入10.13亿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建立、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84万人。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2005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30元,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74元,比增2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3元,比增11.3%,其中食品类支出消费1897元,占消费支出的41.3%。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6.82亿元,比增20.9%,总量比2000年增长1.6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26.91亿元,比增21.4%,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0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693.04亿元,占34.2%;重工业产值1333.86亿元,占65.8%。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产值1534.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72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3%,比增24.7%,形成了视听通讯、钨材料、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厦工(装载机)、古龙(罐头)、石狮(卷烟)获“中国驰名商标”,古龙罐头、三圈电池获“中国名牌产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彩色电视机351.2万部,比增33.5%;微型电子计算机367.62万部,比增29.0%;移动电话机1165.96万部,比增27.1%。至2005年底,全市15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72.77,同比下降6.4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984.03亿元,比增18.3%;实现利税总额185.44亿元,比增3.0%;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9.72万元/人。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9.18亿元,比增14.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49.60亿元,比增15.8%,安装工程产值10.76亿元,比减3.8%;当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价款201.9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8.47万平方米,比增75.8%,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023.9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51.21万平方米,比增29.8%;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12.8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43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1.62亿元,比上年净增96.97亿元,比增31.8%,增幅比上年高7.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2.50亿元,比增73.9%,对全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5.6%。其中电力生产与供应业完成投资35.03亿元,比增4.9倍。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2.54亿元,比增2.1倍。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57.79亿元,比增16.2%,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21.39亿元,比增31.5%;水上运输业完成建设投资16.01亿元,比增28.1%;仓储业完成投资4.14亿元,比增83.2%;城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2.43亿元,增长1.7倍。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完成投资22.16亿元,比增48.2%,其中教育行业完成投资15.70亿元,比增37.6%;卫生行业共完成投资3.66亿元,比增74.3%;文化体育行业完成投资2.67亿元,增长1.8倍。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70个,累计完成投资105.20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6.8%。
全年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9.28亿元,比增25.8%,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1.37亿元,比增83.4%;国内贷款161.81亿元,比增65.7%;利用外资24.32亿元,比增1.6%;自筹资金156.71亿元,比增3.2%;其他资金到位144.76亿元,比增13.8%。全年投向岛外的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比增46.8%,高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15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为66.1%,岛外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达50.1%,较上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完成96.40亿元,占全市基础设施投入的55.9%;岛外制造业投资64.15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77.9%。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0.17亿元,比增20.5%,其中岛外房地产完成投资20.48亿元。全年土地购置面积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万平方米,比增49.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达478.80万平方米,比增4.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426.39万平方米,比增6.7%。商品房销售面积319.49万平方米,比增4.4%。商品房销售金额136.36亿元,比增7.5%。商品房空置面积为64.56万平方米,比减32.9%。
【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93.46亿元,比增15.5%。全年旅客运输量5401.46万人次,比增4.2%;旅客运输周转量108.23亿人公里,比增14.5%;货物运输量3612.45万吨,比增18.7%;货物周转量413.76亿吨公里,比增13.9%。全港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比增11.9%;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比增16.4%,继续保持全国第七位;全港旅客吞吐量366.87万人次,比增14.3%;厦金水运直航突破50万人次,达到51.8万人次,比增21.5%。至年底,在厦门机场运营的外国(地区)航空公司达12家,开通14个国际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城市的航线。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比增12.7%,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117.33万人次,比增14.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19亿元,比增24.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03亿元,比增20.0%;电信业务总量32.16亿元,比增25.3%。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均接近70%。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12.88万人次,比增6.0%,其中,接待海外游客94.44万人次,比增23.3%。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比增22.5%;接待过夜国内游客238.77万人次,比增16.7%。国内旅游收入186.16亿元人民币,比增5.6%;旅游外汇收入5.52亿美元,比增32.7%。
【国内贸易和物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1.86亿元,比增1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28.29亿元,比增16.9%,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4%;住宿餐饮业全年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比增12.7%,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1%。年内,厦门市舒友、牡丹、鹭发名列中国餐饮百强,天虹商场荣获“福建省十佳超市”称号,牡丹大酒楼有限公司滨北店、佳丽海鲜大酒楼入选“福建省十佳酒楼”。
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休闲商品实现零售额1.28亿元,比增81.4%;金银珠宝类、服装类、化妆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2.41亿元、11.1亿元和2.23亿元,分别比增42.1%、32.9和22.5%;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15亿元,比增28%,其中汽车零售量2.11万辆,净增4819辆,比增29.7%;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4.78亿元,比增2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3.82亿元,比增29.3%,其中数码相机零售量8874台,比增1.98倍,组合音响零售量9988台,比增1.77倍,影碟机零售量5.76万台,比增32.9%,家用洗衣机零售量5.07万台,比增33.5%,微波炉零售量3.68万台,比增35.8%,彩色电视机零售量8.15万台,比增25.4%,其中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零售量已占彩色电视机零售量的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比增1.0%,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0.4,服务价格指数103.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6.77。
【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85.79亿美元,比增18.7%,其中出口总值172.68亿美元,比增23.9%,进口总值113.11亿美元,比增11.5%。在全市进出口总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184.15亿美元,比增19.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4.4%;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为44.67亿美元,比增39.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5.6%。在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86.42亿美元,比增25.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1%;高新产品出口37.98亿美元,比增17.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成交额887.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4.1%,比增18.2%。台湾是厦门市第三大贸易伙伴,全年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21.25亿美元,比增16.2%,其中出口4.13亿美元,比增27%,进口17.12亿美元,比增13.9%。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4项;合同利用外资12.95亿美元,比增22.7%;实际利用外资7.07亿美元,比增24.1%。其中全年新批准千万美元以上项目74个,合同利用外资9.76亿美元,比增44.5%;全球500强企业在厦投资8个项目,其中新设立项目5个,增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4696万美元;全年255家外资企业办理了增资,其中增资在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3个,增加合同外资金额达6.4亿美元,比增55.9%,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近一半;全年新批准设立台资项目129个,合同台资4.9亿美元,比增33.8%,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4个,增资项目67个,比上年增长1.1倍。
全年实现对外劳务承包合同总金额0.75亿美元,比减38.5%;完成营业额0.8亿美元,比增6.4%;全年外派劳务人员4137人,比增20.5%;年末在外劳务人数8759人,比上年末增加117人。
【金融和证券】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9.22亿元,比增18.0%。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62.64亿元,当年新增342.05亿元,比年初增长2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3.86亿元,当年新增111.13亿元,比年初增长21.7%。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9亿元,当年新增193.32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17.44亿元,比年初增长27.9%;短期贷款余额487.77亿元,比年初增长9.1%。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712.86亿元,当年新增176.09亿元,比年初增长32.8%。中资金融机构全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45.5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2.32亿元。外汇信贷较为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61亿美元,比年初减少2.03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23.75亿美元,比年初减少1.28亿美元。
至年末,全市共有15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机械、电子、商贸、房地产、公用事业等行业,股本总额50.25亿元,流通股本总额19.20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通过发行新股、配股、增发等方式,累计筹集资金77.81亿元。本地法人证券公司1家,国内各证券公司在厦证券营业部23家,证券服务部7家,专业证券咨询公司3家;年末A股证券开户数43.24万户,B股证券开户数1.44万户。2005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511.41亿元,比上年减少189.07亿元,B股成交6.18亿元,减少0.52亿元。本地期货经纪公司1家,国内期货经纪公司在厦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投资者1036户,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减少29.85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至年底,厦门市省一级达标校由4所增加到8所,省二、三级达标校达10所;4所一级达标学校的扩招改革逐步完善。厦门理工学院一期完工,2100名新生入驻;教育学院、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完成三校合并,正式命名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到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108所,全年招收生员13.71万人,年末在校生员共计50.5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2所,年内招收生员2.34万人,年末在校生6.46万人;普通中学84所,年内招收生员4.22万人,年末在校生12.57万人;小学348所,在校生15.46万人;幼儿园466所,在园人数5.1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33所,在校生3.41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0.41万人;成人学校158所,全年招生0.63万人,年末在学人员6.22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12人。全市初中毕业生2.70万人100%升入高中阶段就读,就读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占普高学生总数的比重达40%;高考录取率85.45%,高考成绩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对农民工子女就学取消借读费。
至年底全市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51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企业技术中心3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6家)。全市专利申请量2859件、授权量150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8件。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福建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奖,5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厦华电子的自有技术“微晶神画”荣获“中国平板电视技术先进奖”;“E通卡”信息化项目在全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森林明火远程监控系统建成使用,林地监控面积达到90%以上。
【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2055场,观众合计8.9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92.4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48.60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16504万份;图书505种,1144万册;期刊杂志26种,71万册。全市完成有线光缆干线改造48.1公里,新发展农村用户4.62万户。年末民营影视传媒经营机构8家,在全市700多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显示屏。
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95个,其中医院28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57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298人,执业助理医师555人,注册护士3477人;卫生机构床位7372张,其中医院5730张,疗养院814张,卫生院547张。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266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9个,拥有执业医师3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79人。全年有7个医学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功申办了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成功举办厦门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有58名运动员入围全国第十届全运会决赛,获得2金3银1铜;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叶莺、姚岳伟分获女子48公斤级抓举和男子69公斤级抓举第一名;郭振东获北京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冠军;叶帅获第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团金牌。厦门足球队获本年度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成功晋级中超,并获足协杯比赛第三名。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活跃。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2.57万亩,比减9.97%。净增耕地0.58万亩;净减耕地4.18万亩,其中基建占用耕地4.05万亩。全年总用水量20979万立方米,增长6.0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19.68%,工业基建用水增长8.81%。年内最高日供水量60.41万立方米/日。全市人均用水量93.24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31立方米。
全市已通过IS014000认证的企业共74家,正在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的企业19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厦门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2.9%。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295起;死亡人数303人,比减19.2%;受伤人数3206人,比增77.62%;直接经济损失2308万元,比减11.04%。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0.29;工矿商贸企业工伤事故10万人死亡率3.6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6.6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630起,造成247人死亡、316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88万元;火灾事故608起,造成9人死亡、2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7万元;工伤事故48起,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14万元。(来源:厦门市统计公报)
人民生活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3元,比增13.6%,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1390元,比增9.5%,非工薪收入6701元,比增18.8%;人均消费性支出11849元,比增10.3%,其中食品类支出4382元,占消费支出的37.0%,比增3.6%;服务性消费支出占29.1%比增4.2%。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20元,比上年增加583元,比增10.3%。其中工资性收入比增24.5%,非生产性经营收入比增18.6%,全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925元,比增19.3%。
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活跃的运行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86亿元,比增1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8.29亿元,比增16.9%,餐饮业零售额30.08亿元,比增12.7%,其他行业零售额13.49亿元,比增17.9%。
就业形式好转,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9.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63万人,减少1.94万人;第二产业66.06万人,增加7.7万人;第三产业55.83万人,增加13.27万人。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2577元,比增9.9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2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0.61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8.05万人,比上年净增13.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84.03万人,比上年净增14.03万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8.07万人,比上年净增13.07万人;工伤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3.05万人,比上年净增10.05万人;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1.19万人,比上年净增2.17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收36.24亿元,比增39.9%„全市已累计接收7.3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8.39%,并实现100%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率居全省第一。
【城镇居民收支水平增幅超过一成】 2005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2.75元,比增13.5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45%。其主要特点:
(1)工薪收入稳定增长。全年人均工薪收入11390.23元,比增9.46%,拉动可支配收入6.5个百分点。年内市直机关增设绩效考核奖,发放午餐补贴,通讯费补贴,以及部分企业效益好转,提高职工工资和增发年奖,这些都导致居民工薪收入的提高。
(2)居民收入多元化。非工薪收入年人均为6701.15元,比增18.81%,增长速度比工薪收入高9.35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增幅明显,人均收入比增49.98%;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比增50.66%(其中财产性收入中股息与红利收入比增123.79%、出租房屋收入比增43.33%);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部分员工被辞退,辞退金收入增加,促使转移性收入提高,全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567.54元,比增13.95%。非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5.15%±升到37.04%,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非工薪收入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拉动力进一步提高。
(3)低收入户增收快,高低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根据抽样调查,按收入高低五等分组的数据显示,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35.57元,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703.35元,分别比增22.50%、11.22%。占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增幅比20%的高收入户的收入增幅多11.28个百分点。高收入户收入为低收入户的4.44倍,比2004年的4.89倍有所降低,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变。
(4)收入群体结构不尽合理。对200户调查样本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排序,以500元为一档进行分组,如下表:
上表显示,500~1500元收入组比重达59.5%,是收入的主群体,而据调查资料显示,可支配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户超过50%,这表明居民收入分布还不尽合理,中等偏低收入户分布明显偏多,与较为理想的“橄榄”形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中等收入户占多数的富裕型社会形态。
(5)“十五”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69.52%,平均每年递增11.13%,比“九五”期间平均递增速度多2.4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加快。2005年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达到16402.75元。其中,年人均工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75.19%下降到2005年的62.96%,下降12.2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
【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2005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848.93元,比增10.34%,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因素,消费支出实际增长9.25%。“十五”期间,消费支出每年递增8.26%。
(1)居民家庭购车的降温是消费支出增幅回落的主要因素。在经过前两年家庭购车的高峰期后,2005年汽车消费有所降温,比2004年下降56.95%,使得消费支出增幅回落2.5个百分点。但居民在汽车以外的消费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为73.05%,比增2.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居住支出1595.83元,增长32.27%;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25.28元,比增22.84%;人均文教娱乐支出1622.58元,比增22.49%;人均衣着支出808.45元,比增20.93%;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501.99元,比增16.46%;人均通信支出861.44元,比增8.11%。
(2)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居住的消费投入有增无减。受居民注重文化教育和几年来购房购车热的影响,上述三大类支出人均达4787.53元,比增12.9%,拉动消费支出增幅达5.09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这三大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0.4%。
(3)居民购房趋于理性,住房装修热依旧不减。2005年,受房产新政的影响,房价得到一定的稳定,居民购房更为理智,人均购房支出为1430.29元,比上年下降9.44%,但装修热却持续升温,除了新购置居住房的居民进行装修之外,未购置新房的居民也进行重新装修,改善居住条件,还有一部分居民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住房,用于出租获利,也进行重新装修,以提高租金。用于住房装修的支出人均达到599.97元,比增289.49%,拉动消费支出增幅达4.2个百分点。
(4)家庭耐用消费品大幅增长。住房装修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大幅增长。家用电器消费增速明显。其中洗衣机消费比增77.37%,空调器消费比增104.33%,淋浴热水器消费比增75.25%%,排油烟机消费比增234.68%,消毒柜消费比增430.32%,彩色电视机消费比增453.74%。
(5)居民医疗保健意识增强。全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25.28元,比增22.84%。其中,医疗器具比增17倍,滋补保健品比增107.81%。
(6)教育支出增长幅度大。全年人均教育费用为632.78元,比增17.41%,其中,成人教育费、家教费、培训班费用分别比增128.35%、102.56%、43.00%。购买课本和参考书以外的书籍比增266.23%。
(7)旅游支出大幅下降。2005年的居民旅游消费出现降温,人均旅游花费357.64元,比上年下降7.55%。其中,参与组团的团体旅游支出人均241.58元,下降2.69%。
(8)高低收入户消费差异明显。五等分组数据显示,低收入户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而高收入户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旅游、娱乐等发展享受型方面消费较多。从恩格尔系数看,低收入户为50.45%,而高收入户只有32.74%。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旅游、娱乐等高级消费方面,低收入户人均支出1147.7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9.85%,而高收入户人均支出7254.2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40.96%。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创历史新高】 2005年,厦门市共发放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9.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5亿元,比增21.74%。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22577元(月人均1881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加2038元(月人均增加170元),增长9.92%,与2004年的7.96%相比,上升1.96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增人增资引起,2005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比上年增加6.72万人,从而增发工资约13.13亿元,占增资额的49.3%;另一方面是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或参照实行绩效考评奖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等政策性调资以及企业正常晋级升职增资等。
从增长幅度看,在全市19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幅度更是达到31.26%;教育以28.37%的增长幅度列第二;金融业以22.96%的增长幅度列第三。机关、事业单位增长幅度达22.91%。
2005年,行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在全市19个行业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居前三位。而年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三个小类行业是:烟草制品业108076元(月人均9006元)、银行业68316元(月人均5693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60112元(月人均5009元),分别是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的4.79倍、3.03倍和2.66倍。最高与最低小类行业人均工资水平差距由上年度的15.46倍缩小到14.29倍。(参见本书劳动与社会保障栏目“职工工资”相关条目)(来源:厦门日报)
·名词·
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国有经济单位、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单位的全部职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单位的劳动者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单位中的从业人员,不包括失业人员、在学人员和家务劳动者。
在岗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农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 2005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存在一些增收的难点,主要有:
(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加大。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同比增长10.3%。而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5元,同比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对比已从2003年的2.50:1上升到2005年的2.63:1(详见表4)。
(2)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厦门市郊农民纯收入速度连续几年超过同安和翔安,2005年市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367元,而同安为5240元,翔安为5081元;市郊同比增长10.7%,而同安和翔安为10%。市郊农民自主创业,进军第三产业的多,收入比较高;而处于山区的农民则收入比较低。
(3)家庭经营纯收入减少。2005年,厦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563.75元,比上年减少4.2%,主要是二、三产业经营萎缩。其中第二产业纯收入65.73元,比上年减少54.7%;第三产业纯收入983元,比上年减少13.1%。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2005年占41.2%,比上年下降了6.2个百分点。
【农民纯收入突破6000元】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厦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30元,比增10.3%,位列全省首位。
(1)人均纯收入比增10.3%,是“十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一年。(详见表5)
(2)工资性收入占总量的近一半。2005年,厦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74元,比增24.5%,比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的10.3%,高14.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7.7%,比2004年增加5.4个百分点,显示出厦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取得成效。
(3)外出从业所得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外出从业所得工资收入为825.94元,同比增加67.5%。虽然外出从业所得收入在全年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仅为13.3%,在工资性收入中占27.8%,但却显示出厦门农村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往乡外转移就业的速度加快。
(4)第一产业纯收入增加。2005年,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515元,比上年增加117元,比增8.4%。第一产业增长较快与厦门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发展种苗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关。
(5)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共692.64元,比增18.7%,其中人均租金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投资收益收入合计440元,比增4.5%。这表明厦门市积极尝试通过“金包银”解决失地农民增收,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发展经济项目取得成效。
【消费品零售市场稳健运行】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经济普查口径,下同)达271.86亿元,比增16%,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低开高走稳健运行的态势。
(1)节假日、展会带动消费市场。2月是传统节日春节,当月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受3月底马拉松赛配套活动“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及4月“台交会”消费影响,4月当月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6%;9月份在中秋佳节和“九八”投洽会、中山路“首届旅游购物文化节”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4%,当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同比增长35.2%,比全市增幅高11.2个百分点;“十一”黄金周期间,虽然台风“龙王”对厦门市的旅游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零售业巨头仍然利用节日契机,开展促销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进入消费淡季的10月底举办的“金鹭首饰2005厦门购物狂欢节”,参与商家涉及百货、家电、通信、家居、服装、餐饮、饰品等10多个行业,再掀消费热潮,当月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净增4.13亿元,增长28.5%,增幅高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7.4个百分点;11、12月受房车展、风筝节、中山路“购物狂欢夜”及汽车消费税调整传言刺激,百姓消费再次掀高潮,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0.7%。
(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零售所占市场份额扩大,非公有经济增长强劲。2005年,限额以上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140.7亿元,比上年净增零售额28.01亿元,比增24.9%,增幅高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8.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1.75%,比上年所占比重高出3.6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贸易业增长主要原因是:新开业的国美电器、新华都购物广场、金弘商贸、东免免税品公司、永商家电、苏宁电器、厦门工业开发贸易公司等7家企业全年新增零售额达9.83亿元,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零售总额累计超千万元的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161家,比上年增加17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企业62家,比上年增加10家;超亿元的企业37家,比上年增加2家。
从经济类型看,纯国有经济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3.3%,而私营经济则增长25.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增长37.3%。
(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0.08亿元,比增12.7%,增势平稳。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73亿元,比增19.2%,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增长6.4%。全年住宿餐饮零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36家,比上年增加6家。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合计156.43亿元,比增24.2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54%,比上年提高3.85个百分点。年内,舒友、牡丹、鹭发名列中国餐饮百强,天虹商场荣获“福建省十佳超市”称号,牡丹大酒楼滨北店、佳丽海鲜大酒楼入选“福建省十佳酒楼”。限额以上企业仍然是带动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的主力军。
(4)亿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13.19亿元,比增38.1%,其中综合市场实现零售额7.35亿元,比增20.3%,专业市场实现零售额5.84亿元,比增69.3%。亿元市场强劲增长主要原因:一是江头建材市场商品房销售及房车展、二手房交易火热的带动;二是由于大嶝小商品市场的通关政策改变,通关手续更加简便灵活,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及近来厦金旅游升温,提高了市场的知名度,旅游人流量激增,从而促进零售的快速增长。
(5)从商品分类零售额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集中。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统计:2005年食品类受节日消费及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粮油类商品增长2倍多。烟酒类增长41.6%。服装鞋帽类零售额增长32.9%,其中服装类增长48.2%,鞋帽类增长34.7%。各类用品零售额增长25.8%,其中增幅较大的有:金属材料类增长3.6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81.4%,家具类增长48.5%,金银珠宝类增长42.1%,化妆品类增长22.5%;中西药品类增长22.2%;受汽车拥有量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4%;汽车零售市场经过2004年的盘整后2005年有所升温,单车销售价格在17~18万元左右,汽车类增长2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9.3%,其中数码相机零售量8874台,比增1.98倍;组合音响零售量9988台,比增1.77倍;影碟机零售量57582台,比增32.9%;家用洗衣机零售量50740台,比增33.5%;微波炉零售量36811台,比增35.8%;彩色电视机零售量81506台,比增25.4%;其中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零售量已占彩色电视机零售量的5.7%。
(6)岛内仍是居民消费的首选购物场所。从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思明区完成159.9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8.83%;湖里区完成70.99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6.11%;集美区完成15.04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53%;海沧区完成6.59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42%;同安区完成12.69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67%;翔安区完成6.6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44%。从总体上看,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与岛外各区相比比重分别为84.94%和15.06%。
【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潜在问题】 2005年,厦门市消费品市场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限额以下贸易业增长乏力,生存空间受限。全市限额以下贸易业增长为6%,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10个百分点,比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增幅低18.9个百分点,其生存空间也受到越来越多外在因素的挤压,如旧城改造、大卖场客源分流等影响。由于小商贸企业资本小、商品少,形不成规模竞争优势,加上原有社区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商业网点分布不平衡,岛内拥挤岛外稀缺。从地区分布看,岛外同安、翔安、集美、海沧的商贸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岛内,地域发展差别较大。全市1035家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岛内思明与湖里区就占了944家,而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岛外地区仅占全市的不足9%。岛外地区作为厦门市经济发展的拓展地区,是连接福、泉、漳等城市的交通要道,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贸业的发展对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岛外商贸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将影响到厦门区域性购物中心的形成。
(3)黄金周的诱惑力下降,百姓消费理念更加成熟。2005年春节、“五一”、“十一”3个黄金周游客接待量为162.3万人次,旅游创收18.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92%和4.79%,原因在于厦门的腹地范围小、景点少、产品单一、传统老化,娱乐设施成本高且不完备。尽管节庆、会展、促销推动了厦门的旅游购物,但黄金周的诱惑力已经下降,同时也说明百姓消费理念更加成熟。(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经济体制改革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社会经济工作的发展,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紧密结合,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1)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省政府下放审批事权42项;实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后监管,建设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实行审批制度与绩效考评挂钩。(2)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修订出台《厦门市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建立市民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和政府新闻发布制度。(3)全市清理104个临时机构,并相应调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能,改组成立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事权财权体制,确立市与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大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1)不断优化工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1∶0.7调整到2005年的1∶1.92;工业所有制结构当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明显下降;机械、电子和化工三大支柱行业迅速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3%;加快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转移的调整步伐,工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2)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起草《厦门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开展“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主动争取与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实行战略合作”课题调研。至年末,全市已有342家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资产总额84亿元,净资产21亿元。厦工集团、厦门三圈日化公司、厦门星鲨实业总公司、绿泉实业总公司等企业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奔马实业总公司实施整体转让;厦门南华电器厂、厦门鹭光实业总公司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有序推进。(3)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全市现有上市公司16家,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的发展格局。翔鹭、金达威等一批股份公司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厦门港务”作为大陆第一支港口概念股于年底在香港上市,募集港币近14亿元。(4)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引入适当竞争的机制,完成市公交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帮助公交总公司剥离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的包袱,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将公交运营与公交场站分离,为公交总公司的体制和机制转换奠定坚实基础。燃气总公司制定了改制实施方案,并于第九届投洽会将49%的公司产权推出,公开招商,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3.稳步推进投资财政金融改革。(1)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改革。将一批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权放开,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对公交线路、出租车牌、户外广告、加油站、燃气供应站的经营权,直管非住宅公房的租赁及物业管理权,绿化、道路养护和保洁、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海域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具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将财政资金、信贷投资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与培育资本市场相结合,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厦门工行将小企业信贷业务从公司信贷业务中分离出来,专门成立小企业信贷管理部,贷款最高授信可达2000万元,一般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年,开发区内的经营用房贷款期限可长达7年。此措施一出台,仅12月份工行就为厦门小企业放贷2亿元。(2)推进地方财政金融改革。进一步增加对公共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增资扩股。制订《厦门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起草《厦门市促进金融业发展暂行规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分别成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提交和维护工作,协调解决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4.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1)创新教育体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面开放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资办学,增加教育的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岛外91所中小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撤并了40所中小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享受与厦门市学生同等待遇,同时对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引进国内外名校在厦门办分校,提高厦门的教育档次。优化教育资源在岛内外和城乡之间的分布,引导新设立的高校向曾厝垵文教区、集美文教区、翔安文教区三大文教区集中,实现高校校区的集聚和资源共享;构建“产学研”联盟,新建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与产业、社会文化联系紧密的特色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依托社区、企业、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2)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领域,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对经营性文化市场,打破垄断、扩大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办文化的格局;实行“管、办”分离,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继续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探索文化院团国有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民办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做优做大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合、提升厦门爱乐乐团、小白鹭、同安吕塘戏曲学校等演艺资源,拓展钢琴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文化、现代创意设计、文化中介、移动电视网、文化艺术培训、演出、娱乐业等现代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3)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根据“立足特区,服务闽西南,辐射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和海外侨胞”的发展定位,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的同时,注意加快综合性医院创“三甲”工作和基础项目建设;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和紧急救援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重点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初步设立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框架;全力支持台资入股的长庚医院和翔鹭医院建设;建立社区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改革“以勤补医”机制,选择公立医院调整医疗收费价格,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革农村医疗机构运行机制。(4)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改革配套措施,按照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在剥离其非行政职能后,改为行政机构;将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改为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的非盈利机构或福利组织;将已经企业化管理或能以市场化运作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制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生活困难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教育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把在厦就业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纳入保险统筹范围;加大建筑行业和高危企业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试行企业年金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1)加快城市化步伐。按照“资产股份化、居住社会化、福利社保化、从业非农化”的方向,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年内,岛内21个村委会已全部改为居委会,工作重点转入抓紧处置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建立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转换的机制。(2)实施“金包银”工程,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在农村新开辟的工业区内实施“金包银”工程,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引导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款,以股东身份参与兴建风险少、见效快的项目,获得稳定的收入。
在全省率先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按照“行政推进、政策引导、农民参保、财政补贴”的原则,采取多档自选,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3)为失地农民买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入住城镇社区,所在区财政出资购买部分岗位,提供给文化程度低、就业困难的对象。(4)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至年底,本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6200元,比增10%以上。务工促进增收是显而易见的。务农增收主要是得益于发展订单农业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前三季度,23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74亿元,其中,银鹭、惠尔康等8家“龙头”创造的产值占80%。(5)转移农村富余劳力。高度重视农村未升入高中或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实施“企业招工、政府补贴、企业培训”,切实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年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9万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厦门市经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从最初的11777项压缩到377项,备案事项45项,这些保留的审批事项都已上网。2月18日厦门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开通,系统平台可完成5个部门17项审批事项在线审批服务和10个部门78项网上审批事务的导航服务。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 1月1日施行。主要规定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范围。内容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交通管理等。该规定对于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解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年内,市燃料公司、包装印刷集团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明达玻璃的国有股权成功转让,华印100%股权拍卖成功。公交管理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实现由市交通委统一管理的新格局,公交运营企业与公交场站实行分立。公交企业的整合重组得到大力推进,同安公交和海沧公交合并成立特运公交公司;特运公交与捷顺、联发巴士公司重组为顺联巴士公司;14家民间中巴企业重组成立“公益公交公司”;白鹤与友谊巴士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至年底夏商集团公司平稳完成所属60家企业的改制、改革,其中实施股份制改革11家、关闭清理30家,国有资本退出率达70%,妥善安置职工累计万余人。
年底,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全市65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328.3亿元国有净资产实现统一监管。
【农村信用社实行改革】 厦门市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拥有59个营业网点。截至年底,各项存款达63亿元,各项贷款达44亿元,总资产超过90亿元。厦门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筹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2004年完成管理体系由三级法人模式向二级法人模式转变的基础上,2005年底实施全市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制,筹建中的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村信用社实施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骆仲敏)
精神文明建设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1.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市主要领导亲临创建第一线,检查、指导、协调创建工作。市、区两级成立创建指挥部,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点评制度,市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市容考评监督员、新闻记者参与点评,查摆问题,寻找差距,商讨对策,使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全市各级各部门编印发放各类创建知识宣传材料600万份,做到创建知识进家入户;市工商局发布各类公益广告854面,总面积超过12000多平方米;各新闻媒体设立专栏专目,配合创建工作深入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大中专、中小学生进社区、驻厦部队进农村、关工委宣讲团进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开展“五个百”活动,即百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夏令营、百场机关干部创建文明城市“七进社区”宣传、百个“四无社区”相互竞赛、百个“一流服务窗口”争显优质服务、“寻找百名我们身边的好市民”活动;厦门日报社与各区联合发出“双休日,我们上街义务劳动去”的号召,数十万机关干部、市民群众、大中专学生、驻厦官兵积极响应;市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共同举办“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大型系列咨询、服务活动;市妇联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创美好新生活”巾帼志愿者大行动;团市委组织“与文明同行”青年志愿者文明督导统一行动等。广大市民、驻厦部队、外来务工人员,甚至外商、台商,都积极融入创建活动中,形成万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创建中,政府收到的市民意见或建议达3万多条,市民对创建的知晓率接近100%,支持率超过95%。
2.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厦门电视台开办《公民道德论坛》栏目、广播电台开办《走进文明城市》栏目,内容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业建设等方面;《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设立“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专题专栏,并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强化道德教育。
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提词42周年之际,组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文明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包括中小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文明大行动、青年志愿者“与文明同行”大行动、巾帼志愿者“维权社区行”文明大行动等;开展公民道德二十字基本规范宣传、文明交通督导、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围绕纪念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三讲一树’进村居”活动,发动市民、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着力提高市民社会公德意识,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以“扶贫济困,情暖厦门”为主题,相继发动1331个文明单位与319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推广嘉莲街道“爱心超市”做法,在全市所有街道和少数农村创办“爱心超市”,受帮扶的贫困户达1万多户次;开展“双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十佳杰出母亲”、“十大慈善人物”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3.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批命名24个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培训、生产劳动、科技实验、文体娱乐等活动。1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8个科普教育基地向全市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各教育基地推出多媒体讲座、有奖知识问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吸引未成年人参与。投入430万元,推进“绿色网吧”建设,并在金尚社区召开现场观摩会加以推广,全市共建设24个“绿色网吧”,为未成年人免费提供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
启动“红领巾爱心超市”,让贫困学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贫困子女,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启动全省首辆“科普希望快车”,为希望小学、外口小学的少年儿童开展电脑及网络知识启蒙和普及工作。成立“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聘请一批教育专家组成厦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巡回演讲,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备社区德育教师,为每个学校配备1至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4.深化文明社区创建。全市百场科教、文化、卫生、法律、涉台教育、环保、交通“七进社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咨询,5万多名市民群众参加。嘉莲街道等5个街道被评为全省科普先进街道。内厝社区和金尚社区被授予“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荣誉称号。
广泛开展“温馨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仅思明区就在各街道、社区开展了115场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在全省“社区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中,厦门市选送的3个节目获金奖,1个节目获银奖;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两个节目分获银、铜奖。莲花五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确定育秀社区等4个廉政文化进社区试点单位,开展廉政文艺巡演,举办廉政书画创作和展览活动,组织廉政勤政法规宣传咨询活动等,使廉政勤政意识进家入户。
5.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改善农村环境。市财政投入400万元,用于建设20座农村清洁楼。成立农村保洁队伍,建立农村卫生保洁三级管理模式,解决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难题。如海沧区把农村卫生保洁经费纳入区财政,由区环卫局统一招聘保洁员,定时清扫。翔安区也由区、镇、村三级共同筹集资金,解决保洁经费问题,对保洁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年内,在原有的12个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又确定10个文明村示范点,涌现出茂林村、山头村等创建典型。市财政投入465万元,完善15个社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10个文明生态村的培育;投入48万元,完善22个农村图书室。
6.深化文明行业创建。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旅游部门开展十佳文明星级饭店、十佳文明旅行社评选活动,表彰了厦门悦华酒店等10家文明星级饭店、厦门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等10家文明旅行社。商贸部门继续深化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省“百城万店无假货”考评组对中山路、龙头路、华联商厦等全国、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放心店”的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鼓浪屿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获“创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市文明委、市农办、农村信用社联合开展评选“最佳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最佳信用村(社区居委会)、最佳信用户”系列活动,群众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
【创建文明城市点评会机制】 1月13日,厦门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点评会暨指挥部联席会议,首次以点评的形式对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年内,全市共召开点评会八次,主要就市容市貌、公共设施、交通秩序、建设管理、卫生、文化、旅游、社会治安、农村卫生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点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点评,各区、市直各部委办党政领导参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市容考评监督员和新闻记者参与,通过采用多媒体放映、实地考评等多种形式,对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每次点评会都对上一次的点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督促落实,然后再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会机制,各区、各职能部门适时提出整改措施,抓紧落实整改,极大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社会各界为创文明城出力】 4月2日,由市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和团体共同举行的“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大型系列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在岛内外11个点同步举行。民革厦门市委与思明区厦港街道一道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民盟厦门市委把6名书画家创作的42幅书画作品送给翔安区创建第一线的单位,并开展海水养殖、农业技术生产等咨询;民建厦门市委与湖里区湖里街道签订共建协议,向群众宣讲创建文明城市知识;民进厦门市委和思明区鹭江街道联合举行文艺演出;农工党厦门市委组织专业人士,与思明区中华街道联合发放计划生育、防疫保健知识材料,并制作中山路创建“三优街”等宣传板报;致公党厦门市委在海沧区进行侨务宣传,分发材料,并发动鹭达眼镜公司为300多名群众提供眼保健服务;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在同安区实验小学为320多名师生举行知识讲座,并发放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材料;台盟厦门市委在鼓浪屿举行宣传活动;市侨联与和通社区等单位联合,动员归侨侨眷,开展“人人动手上街清除乱张贴、清理卫生死角”等活动;市台联在集美北区侨英街道开展厦台交流百年掠影图片展,并进行公民道德知识有奖问答;市工商联(总商会)与会员企业思文电器、海谊机构联合举行有奖猜谜、文艺演出等活动。
【开展六项重点整治】 年内,在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厦门市针对以下六个问题进行重点整治:(1)整治城市“牛皮癣”。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综治办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伪造、买卖假文凭、假证件、假印章违法犯罪活动,从源头上遏制“牛皮癣”的产生;各区、各部门组织专门的清洗队伍和青年志愿者、老人除“癣”队及社区群众进行全面清理。(2)整治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市卫生局、工商局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简化办证手续,同时严加督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餐饮店。(3)整治文化市场,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发布《通告》,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网吧”、“影吧”、电子游戏机室和批发、零售、出租非法出版物的违法活动。(4)整治环境卫生。由市城管办牵头,与各区联合开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市工商局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市建设与管理局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等。(5)整治不文明交通行为,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百日大会战”行动,全体民警上路督导交通行为,招聘700多名交通协管员在各主要路口值勤劝导;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策划“公仆与文明同行”主题活动,8000多名干部上路开展文明交通督导大行动。青年志愿者督导队、学生交通督导队、银发督导队等纷纷上路督导。(6)整治公共安全环境和社会治安。公安部门针对无牌无证摩托车、制贩假证章、站街招嫖、发小黄卡等治安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强化治安管理。
【厦门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授予张家港、厦门、青岛、大连、宁波、深圳、包头、中山、烟台等9个城市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授予天津市和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西城区等3个区为全国文明城区;同时授予494个全国文明村镇、1001个全国文明单位和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及100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大嶝镇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厦门市地税局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同安区新民镇禾山村等10个单位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思明区厦港街道厦沃社区党支部书记姜秋月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参见本书创建文明城市栏目)
【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 4月,以“温馨厦门,和谐社区”为主题的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历时一个半月。全市80多个社区共79个文艺节目参加演出,参演人员1000多人,观众达数万人。经过组委会评审、推荐,一部分优秀节目参加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和全省“社区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在全省调演中,厦门市选送的舞蹈《龙的传人》、音乐小品《社区英语班》、古筝独奏《乡韵》等3个节目获金奖,《鼓浪情深》、《美丽厦门我的家》获银奖;在全国第四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舞蹈《龙的传人》获银奖,舞蹈《索罗莲》、音乐小品《社区英语班》获铜奖。
【公益广告整治】 1月24日,市文明办、城管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在《厦门日报》发出“关于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治理活动的通告”,市工商局制定《创建文明城市治理整顿户外广告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对户外广告进行集中全面治理。截至3月底,共发放整改通知书2万余份,拆除(含自行拆除)各类违法违章户外广告近2万块。同时,组织发动各广告经营单位发布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创建文明城市,至5月底,全市发布各类公益广告854面,面积超过16800平方米,轮渡、火车站、机场、长途汽车站等主要公共场所和主干道的公益广告数量均达到20%。
【“文明路上不止步——大家齐参与”活动】 11月26日起在全市开展,内容包括:(1)“大家动”。向广大市民征集反映城市文明风貌的卡通、动漫、照片。(2)“大家谈”。向广大市民征集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意见和建议。(3)“大家评”。由市民评选“我最欣赏的十大文明行为”,打造文明城市名片。(4)“大家行”。鼓励各行各业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作出的贡献,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劳动。
【文明单位“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12月16日,省委文明办发出通知,在全省各级文明单位中开展向农村低保户“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号召向农村低保户捐赠厚棉被。全市1091个文明单位(全国、省、市、区级)、文明学校,共捐款90.5万元,采购棉被5013条,全部送到低保户手中。
【红领巾爱心超市】 3月22日开张。爱心超市的物品大部分来自各中、小学学生的捐赠。凡是思明区区属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贫困中、小学生,都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获取爱心超市的领物券。领物券按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发放,每月发一次,每人一张,每张20分。每一件捐赠物品上架前,“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先估价,标注分值。每周六是“超市”开放时间,贫困学生凭领物券挑选所需物品。
【廉政文化创建月】 9月30日晚,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拉开市廉政文化创建月活动的序幕。活动期间,全市开展廉政歌曲创作、评选和演出活动,同时在育秀社区、和通社区、银亭社区举行廉洁文化进社区系列试点活动,开展廉政文艺巡演,举办廉政书画创作和展览活动,组织廉政勤政法规宣传咨询活动等,使廉政勤政意识进家入户。教育系统也在全市部分中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工作。此外,在全市宣传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
【翔安区废除“民俗日”陋习】 参见本书各区概况栏目“翔安区”相关条目。
【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八个一”活动】 7月上旬,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全市学生在暑假期间开展以“健康、快乐,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八个一”教育实践活动。即: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一场灯谜征集、竞猜活动;组织一系列主题教育夏令营活动;举办一次两岸青少年读书交流及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举办一场家庭教育巡回讲座;组织一次中小学生参加社区“五小”(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道德实践活动;举办一次素质才艺展示活动;举行一场“索牌”杯厦门市首届家庭亲子羽毛球赛。
【首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命名】 4月7日,市文明委首批命名24个单位为厦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这24个实践基地是: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厦门广电集团、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市青少年科技馆、市万石植物园、市消防教育馆、鼓浪屿好八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市青少年宫、市巾帼园、爱乐乐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海底世界、思明区地震局、思明区文体综合大楼、思明法院刑一庭、湖里区康乐文化活动中心、集美区万宝观光果园、海沧区少年儿童阅览室、集美区越尾山双龙果林场、同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同安区竹坝农场。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 6月1日,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一批教育专家受聘组成厦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该中心的职责是,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的责任,教育和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除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在各区成立家教辅导中心,各街镇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各社区成立家教学校,构成四级家庭教育组织,组织的目标是帮助家长从“自然父母”向“合格家长”转变。(林忠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