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210
颗粒名称: 创建文明城市
分类号: D64
页数: 11
页码: 7-1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包括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经验情况。
关键词: 厦门市 创建 文明城市

内容

综述
  自2003年9月中央文明委颁布《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并作出开展评选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决定以来,中共厦门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精心组织实施,举全市之力,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10月26日,厦门市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一、强化领导,创新机制,提供创建工作保障。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市文明委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分类指导,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的创建领导体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抓制度。市委常委会定期和不定期听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月点评制度,2005年共召开了8次点评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点评,并发动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角度点评突出问题,共商解决办法。二是抓落实。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先后召开4次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靠前指挥,狠抓工作落实,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查摆问题,认真整改,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抓责任。不断深化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具体工作层分解,构成一条相互连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责任“约束链”。实现创建活动各项任务与指标在时间、空间上的全面覆盖,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性格局。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发动全民参与。
  通过新闻、文化、社会宣传等手段,积极营造出人人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各级各部门印发各类宣传资料600多万份,发布公益广告近万个。报纸、电台、电视台均开设专栏专版。市直机关开展“七进社区”活动,市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举办“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系列活动,市妇联、市总工会等组织“文明大行动”,市委文明办推出“五个百”活动,各区开展“春风拂万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你我同行”、“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区”等系列活动,大中专院校学生组成了200多支宣传小分队,1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成立了文明宣讲团,数十万人次机关干部参加双休日义务劳动,1.5万余人次部队官兵帮助整治环境卫生,8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自觉规范文明举止,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计献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万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以人为本,注重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策划、开设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电台“走近文明城市”、报纸“道德新风进万家”等专栏专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道德建设。建立来厦务工人员文明学校,坚持对来厦务工人员开展文明道德规范教育,提高新市民文明素质。二是开展主题活动。以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纪念日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把学习贯彻《纲要》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之中,开展“文明从我做起”等主题活动,推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好邻居”、“十大杰出母亲”等各种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督促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未成年人办10件实事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开展网吧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建设一批未成年人实践基地,首批命名24个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区“绿色网吧”,选派社区德育辅导员;提高班主任补贴,增加德育教师,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厦门两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获全国创新案例二等奖。
  四、以“三大创建”为重点,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推进“三项工程”建设。一是抓好文明社区“温馨工程”。广泛开展“七进社区”活动;总结推广特色社区、精品社区创建经验;深化“扶贫济困,情暖厦门”活动,发动文明单位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二是抓好文明村镇“新风工程”。组织开展“四下乡”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整治村容村貌;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废除“封建日”吃喝宴请、大操大办陋习。三是抓好文明行业“满意工程”。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全市36个行业、121个示范点参加竞赛活动。各行业以“共铸诚信”为重点,深入推进优质规范服务。开展评选“最佳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最佳信用村(社区居委会)、最佳信用户”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
  2.打造四大创建品牌。一是创办“爱心超市”、“博爱超市”,创新扶贫济困工作新模式。思明区嘉莲街道在全省首创“爱心超市”,搭建了一个资源汇集、爱心凝聚的平台,全市所有街道都创办“爱心超市”、“博爱超市”,并从城区拓展到农村,现在全市帮扶的贫困户达1万多户。创办“爱心超市”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嘉莲街道爱心超市荣膺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并建立59所示范学校。社区与大学、医院合作,分别开展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形成心理咨询的“深田模式”和全省第一个“阳光网站”。三是加强新市民教育。针对来厦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的1/3的特点,深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入市”教育,分期办班,集中培训,讲文明道德规范和劳动法规等,2005年培训进城务工人员20多万人次。四是在台资企业中深化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比贡献、比技能、比守法、比诚信”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台资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融入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
  五、依法治市,建管并重,建设现代文明城市。
  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牛皮癣”、卫生死角、文化市场、不文明交通行为、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将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开展六项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针对社会治安问题,广大公安干警放弃节假日休息,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以打促防,强化防控,较好地维护了特区的社会治安。针对城市“牛皮癣”问题,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综治办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伪造、买卖假文凭、假证件、假印章违法犯罪活动,从源头上遏制了“牛皮癣”的产生。各区、各部门组织专门的清洗队伍,发动青年志愿者、老人除“癣”队及社区群众全面清理,使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遏制。针对文化市场管理存在问题,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发布通告,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加大检查管理力度,整治无证经营“两吧一室”,打击黄色、非法出版物,有效净化文化市场。针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不合格问题,市卫生局成立6个督导组对各区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进行督查,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简化办证手续,提高办证率。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餐饮店。针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开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并公布卫生死角举报热线,对举报者给予奖励,使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卫生死角、无“牛皮癣”、无“黑吧”、无不合格饮食店等“四无”社区活动,并表彰了一批“四无”街道、“四无”社区。(市文明委)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
  机构设置
  一、组织协调组
  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
  成员单位: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委文明办、市财政局、市广电局
  二、廉政建设组
  牵头单位:市纪委办公厅
  成员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市监察局、市双拥办、市效能办
  三、社会治安与稳定组
  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成员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610办、市海防办、厦门警备区政治部、市交通委、市司法局、市城管办、市交警支队、市城监支队、市信访局
  四、宣传与创建组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广电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市工商联、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厦门日报社、电视台、电台;各区、各系统
  五、经济与设施建设组
  牵头单位:市计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
  成员单位:市计委、市经发委、市规划局、市统计局、市贸发委、市外资局、厦门国税局、厦门地税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各区、各系统
  六、市容环境组
  牵头单位:市城管办
  成员单位:市农办、市建设与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政园林局、市城管办、市环保局、市城监支队、市容考评委;各区、各系统
  (《厦门日报》2005-10-27)创建纪实
  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正式公布全国创建首批文明城市测评结果,厦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以“紧扣发展,造福人民,致力和谐”,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赢取了全国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这个荣誉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创建文明城市的结果。
  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指出:厦门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头,也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表率,进一步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认为:城市文明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和谐统一体,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市委、市政府以落实执政为民为宗旨,始终把创建与改革发展大局融为一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求提升特区综合竞争力之本,务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之实。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公平,分享,关怀。在厦门,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的暖意,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甜润和社会安定有序的和乐。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浪潮的推动下,这座滨海城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筑城市文明新框架,率先迈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
  一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厦门处于很特殊的区位地位,特区三个文明的推进发展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跨越式发展不仅以物质形式来体现,更主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体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发展应该对文化建设有很强的推动。对城市文明精神的价值体系,厦门做了重新的思考,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信念力量,一种价值取向,而且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因素。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将是城市化。建筑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几乎同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将是城市竞争的世纪,21世纪将是开创人类城市文明和社会和谐新纪元的世纪。18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一个,而今天,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近400个,中小城市更是恒河沙数,不胜枚举。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的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近700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近百个。专家指出,在未来20年内,我国的城市化比例将超过50%。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交通、文体卫生设施等硬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城市甚至初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个性魅力才是城市核心的竞争优势。
  同样的问题摆在厦门面前——什么是厦门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的城市的“禀赋”?在厦门市最高决策层看来,城市的体制环境、法律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构成了不同城市的不同“禀赋”。对城市“禀赋”的宏观把握,离不开城市文明的建设。21世纪的城市文明是以人的文明为根本标志的文明,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共生的文明。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表述,与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城市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恰恰是现代城市个性之根本。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创建文明城市既是党中央作出的决策,更是特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厦门跨越式发展所需,是群众高品位生活所盼,是城市功能转换完善提升所求,是社会结构转变所致,蕴涵了党中央提出的现代城市社会和谐目标取向,也是构建和谐厦门的最重要内容。厦门应该选择这样的抓手,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智力支持和社会环境保证,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造福城市,造福人民。
  2004年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市千名干部群众动员大会,阐述了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提出了“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郑立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志在必得。厦门经济特区吹响了向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进军的号角。在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块块闪亮的金牌之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为厦门树立了更高标杆——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全力争取衡量一个城市综合性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全力争取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志在必得,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势,一种冲劲,一种层次,一种合力。是这座城市最高决策层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是这里的人民对营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行动。
  创建活动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目标,一切工作高效有序地全面展开。厦门市成立了创建指挥部,市委书记挂帅担任总指挥,市长担任第一副总指挥,市委分管副书记担任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各区各部门和军警民等社会力量统一行动。
  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厦门经济特区的干部队伍有着敢打大仗、敢打硬仗的良好作风,市委、市政府统一了思想,指明了目标,任务迅速被分解成行动。各区党政主官纷纷立下“军令状”,站到了第一线指挥调度,确保创建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履新时正是创建工作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他立刻与第一副总指挥、市长张昌平和常务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建立密切的工作互动,掌握工作进展,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他结合到基层单位调研,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群众利益,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要义。”“群众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是否满意为首要标准。”
  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厦门的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一开始就与推动特区改革发展大局结合起来,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民生福利需求结合起来,使测评体系中抽象的指标具体化、形象化为市民群众可视、可感、可知的“民心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一场“全民动员,全家投入”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创建活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道德自治,群众自治,被视为城市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创建指挥部一直在思考,从体制制度上创新,形成常规化管理模式。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工作模式建立了,它解决了条块部门单位之间的任务不明、容易造成管理空档的毛病,强调了自身职责与全局关系“环环相扣”的内在合力。紧接着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约束链工作模式在全市推行,文明城市的37条指标、119项测评标准以责任状的形式层层分解,使领导责任具体化,把工程科学中的“中试”理念与方法引入创建工作,初步实现了考核指标量化要求。
  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在谈到创建文明城市的组织机制时说:厦门的城市文明建设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发展,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委文明委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区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格局。责任链条的建立实现了创建活动各项任务指标在时间空间的全面覆盖,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性循环,它和指挥部策划组织的每月点评会是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的有力措施。
  就在全国测评工作结束的当天,市创建工作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举行会议,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大家很快形成共识,测评结束只是厦门创建工作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市委分管领导代表指挥部提出:抓反弹要靠高站位,治顽症要有大决心,抓长远要有好机制。现阶段当务之急要查找存在的问题,整改薄弱环节,实施长效管理。最终使厦门拥有人才型的市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
  厦门人民胸怀时代的使命感紧迫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坐标,没有停步,锁定未来,在城市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属地化创新上又抢夺先机。在他们眼中,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上的一个单位,它同时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厦门文明城市的创建已经从知性阶段走向理性阶段。
  二
  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同样要有特别之为,体现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发展。
  厦门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文明基础。它是“弓弦模型”中的“弦”,“弦”绷紧了,城市产业化的“箭”才能射远。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明创建的受益者,是城市文明创建的主力军。城乡的发展不能只注意形态的变化,真正的城市名片是市民素质。
  24年来,厦门作为全国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前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厦门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始终紧紧抓住发展主题,坚持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正是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竞争力的竞争、文明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厦门市领导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强调着这样的理念:
  ——发展是文明的核心和动力,文明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始终把发展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城市文明创建中的问题,以创建文明城市来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是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创建方略,而它的背后,承载的是200万厦门人民对“和谐厦门、魅力厦门”的呼唤与追求。
  三个文明协调并进,与自然和谐相处,求社会全面进步。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更是厦门发展道路的选择。何立峰的一席话道出了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高起点。
  高远目标来自历史责任。省委书记卢展工每次来到厦门都要抽出时间深入区街调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倾听基层群众对城市文明发展的建议。他要求厦门呼应全局,牢记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全方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高远目标离不开创新机制。厦门在制定“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同时制定了“十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明确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纳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高远目标离不开脚踏实地。几年的创建,厦门市民看得最真切,一个词概括——攻坚克难。不搞表面文章,关注民生热点难点;不搞一阵风,建立社会凝聚功能。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滞后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积极寻求从长效机制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品质。
  1月13日,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这是全市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会暨指挥部联席会议,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会议采用了点评的形式,有关职能部门与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面对面地对各自前阶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照镜子”式的批评和自查。这种被称为“刺刀见红”的点评会,不搞花架子。在准备第一次会议材料时,工作人员照例写了一大串成绩;材料送到吴凤章手上,被退了回去。他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提解决不了。”同时,他为点评会定下了调:说差不说好,报忧不报喜,摆问题别摆成绩。受邀的点评员一上台就运用多媒体把围绕专题随机调查的“阴暗面”曝露在市、区两级主要领导面前。被点到的单位领导面红耳赤,坐不住了,一散会就带着人马直扑问题点抓整改。与此同时,相关单位也从点评会暴露的问题中举一反三,类似的薄弱环节逐一被列入工作重点。
  年内,这样的点评会全市已经举行了七场。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都亲自参加点评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市容考评监督员、新闻记者、退休干部等经常获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每次会议都是“一点不留情面”地指出创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点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把点评结果公开报道,接受社会监督,一一大力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指挥部先后开展了对城市“牛皮癣”、卫生死角、食品卫生、不文明交通等专项整治点评,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实惠。
  “厦门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对于厦门人来说,文明城市创建和整个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厦门坚持群众管理、群众自治,成立了文明督导员、社会监督员、市容卫生考评员、文明行业考评员等群众管理队伍,深入行业“窗口”、大街小巷进行督查,营造了城市文明人人有责、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厦门日报》发动军警民联手,星期天义务劳动;百个“四无社区”互相竞赛;百个“一流服务窗口”争显优质服务;百个中小学生创文明城市夏令营进社区;百场机关干部“七进社区”宣传活动;百名“我们身边的好市民”被宣传报道……所有这一切都激发着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万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政府收到的市民意见与建议达3万多条,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知晓率接近100%,支持率超过95%。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面对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面对城乡人员流动加快,面对人们思想活跃等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主动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文明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城市形态的变化在发展的新机遇中求突破、上水平?对此,张昌平市长深有体会。一次,他和基层干部到一个生活小区检查,和一个老婆婆聊了起来。老婆婆说,在这里居住,空气好,绿化好,身体好,心情好。她原先是来厦门看望女儿的,现在不准备走了,还报名参加了社区义工活动。张昌平感慨道,这就是创建的目的,这才是创建的动力。只有全民受益,才能全民参与。只有让市民成为创建的主体,市民才有创建的热情,也才能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后带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市委文明委提出从心理健康教育切入,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2年开始,厦门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第一个“阳光网站”,每个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推出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并建立59所示范学校。还在社区选派德育辅导员,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初步形成。这些做法与经验,《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作了重点报道。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厦门市由市委分管领导挂帅,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抽调近百人,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为未成年人办10件实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在厦门考察调研时,对厦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给予肯定。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教育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的“三城”建设,通过构筑先进文化的发展平台,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人的素质。“发展厦门,教育为本”,厚积薄发的教育优势,奠定着厦门这座城市最为雄厚的基础资源。厦门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两基”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岛内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规划了曾厝垵、集美两个文教区,批准建立国家(厦门)会计学院和华厦学院等。科技,激发城市活力,催生经济张力。“科技之城”建设出现新突破,翔安火炬产业区190多栋通用厂房同时动工,全市有16家企业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企业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92项,每年均有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委、省、市科技进步奖。与教育和人才紧密相连的科技优势,正在形成这座城市最富前景的创新资源。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持久动力和深厚支撑。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但是,城市精神建设并不是个体意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群体意识的养成,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点就应该立足“群体行为文明”。厦门经济特区在长期的创建活动中,把精神文明建设寓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之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解决了“两张皮”问题,把让群众方便、让群众满意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丰富了“岗位学雷锋”的内容。
  思明区深田社区针对社会工作压力大的特点,与部队医院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悄悄话室”,开展市民心理健康咨询教育,还开展以“让健康走进社区”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了社区健身路径。鼓浪屿街道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老人“五病”建立常规管理,为困难家庭送医送药;思明区的一些社区还设立“小灵通医生”,实行“双向转诊”服务;吕岭社区开展“环境舒心、治安放心、生活顺心”的“三心工程”和下澳社区“小事不出楼”、“十代三帮”的邻里相助活动以及莲花五村社区实现数字化服务管理都得到群众的认可欢迎,取得良好成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有一套“规矩”与“方圆”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厦门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道路。利用1994年全国人大赋予其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厦门先后制订了《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厦门市“十不准”行为规范》等70多部涉及城市建设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等有关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形成一套较全面的制度体系和约束机制。
  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说的是最短的木板决定着木桶容量的大小。厦门着力构筑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备严明的法制环境,诚信守诺的信用环境,加长“短木板”,消除“软肋”。从1999年开始,厦门就开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先后三批取消和调整合并审批事项557项,减少近一半,7个行政区也清理取消审批项目399项,减幅达41.6%。在改革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全市大力推进“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的审批管理方式。市建设管理局成立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审批、服务都集中到一个大厅完成,使工程的审批3次提速,从原来需要300多个工作日减少到45个工作日;市土地房产局设立综合办证大厅,集中受理有关土地、房改、测绘、房地产权籍登记等近100项服务业务,实现“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内部流转,服务到底”。窗口行业诚信经营、规范服务,随机抽查水电煤、公共交通、金融商业等5个行业,群众满意度都超过85%,达到A级标准。外来员工的文明培训也达到109万人,成为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以“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为核心理念的特区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断增强着全体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城市精神正成为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
  一座城市的个性魅力,不仅在于上天的青睐和赐予,更在于后天的塑造与呵护。没有文明市民就没有文明城市,创建真正意义是让文明融会贯通于市民。在学者看来,厦门市民愿意为城市的环境操心,证明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高,管理者与市民有了高度的认同,政府推行的公共政策体现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市民办实事,让市民得实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并不是为了政绩,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抓起。如果复归了“人本”精神,创建活动就是一次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提起厦门,许多人都说,那是个温馨的城市,生活的家园,创业的乐土。徜徉在厦门的海滨沙滩、街头绿地,到处是空明澄碧、纸鸢翻飞、万木青绿、游人如织……满目皆春意,处处勃生机,厦门人民享受着劳动创造带来的美满幸福。
  应该说,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两年,也是厦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2004年,厦门国内生产总值达8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60176元,折美元约7276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5个计划单列城市中,位居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7元,分别增长11.8%和9.6%,居全省首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厦门进入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十名。
  “一个城市,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基于这一理念,厦门明确提出:厦门人要的是城市草绿花红、空气清新,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许多城市还处于“采取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经营城市的时候,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厦门已经先行一步,以宽阔的眼界、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城市,高起点高质量制订好城市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精品城市。
  韩国十大企业集团之一的韩国晓星株式会社的理事、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允彦在厦门考察时,对会见他的厦门市领导说:“自信、专业、敬业,你们的政府工作人员让我们有一种信任的感觉。”让黄允彦总经理作出这样评价的是市政府相关部门送给他的一份“礼物”——一本厚厚的市场调研报告。这份调查报告详细地介绍了氨纶行业在厦门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他说:“这本该是企业自己做的事,没想到厦门市政府替我们办了。”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这就是厦门市党政机关大力培育的为民服务和助民致富的新“官”念。这种新“官”念,在强化“服务”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各级党政机关、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如今在厦门市的各个部门,都可以体验到这种被“服务”的感觉:如沐春风。
  厦门大学退休教授胡南桦写信反映的一些区和个别市直机关干部的作风问题,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十分关注,当天就回信致意,还指示市委办公厅着手落实。同时将教授的来信内容印发上网,机关的效能督办得到强化。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邀请市民代表全程旁听,市民黄咸铮亲睹了政府官员商议制定行政管理方针和举措,对政府求真务实、从严治政的作为留下深刻印象。
  “把最美的景观留给老百姓。”这句话已经成为贯穿厦门城市建设的一条主线。前埔南区和北区建成后,不少房地产开发商都盯住靠莲前路边的两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地块,但这两片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空地”却变成了供居民休闲的绿地。不仅如此,政府还在这里建了运动场,添置了不少健身设施。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厦门交通便捷度与生活舒适度:2004年厦门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5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38标台。全市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5个,平均每3.26万人拥有1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33平方米。
  一个文明的城市首先要给人民群众安全感。近年来,厦门市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围绕建设“平安厦门”的总要求,在全市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妥善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实行110、119、122三台合一,建成171个社区警务室,按照预案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得到遏制,破案率提高13.5个百分点,治安满意率达96.3%,居全省第一。市里还积极引导主流媒体扮演“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厦门日报》开辟“民声快递”,设立“片区记者”,开出“新闻大篷车”到岛外农村,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厦门市本级全年社会保障投入达6.6亿元,社保覆盖面扩大,出台被征地人员、转产渔民和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80.6%,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6.1%。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思明区莲前街道创新扶贫济困工作新模式,在全省首创“爱心超市”,搭建了一个资源汇集、爱心凝聚的平台,全市所有街道都创办“爱心超市”、“博爱超市”,并从城区拓展到农村,已帮扶贫困户1万多户次,既确实帮助了弱势群体,又提倡了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生活是一种理想,是被理想照耀着的劳动与创造的奇迹。过去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厦门适合居住,但不适合创业。但是厦门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里是安居创业的热土。只要肯努力付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追求与实现自己的理想。快与慢,新与旧,享受生活和勤奋创业,在这里兼容并蓄,和衷共济。在充满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哪个城市像厦门一样两者结合得如此美妙。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厦门的城市竞争力与日俱增,也让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厦门这片投资与创业的热土。有数据表明,厦门市已累计引进协议外资约218亿美元,实际到资约139亿美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中戴尔、柯达等38家在厦门市设定了投资项目,一些知名大企业总部纷纷迁入厦门。随着投资环境趋优,厦门必更将活力四射,招徕全球更多的大公司、大财团。
  一个善于学习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厦门市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努力营造干部创新、市民创业、学生创造的浓郁氛围。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求知成才的渴望。特区人十分重视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各种讲座、补习班,让不同层次的求学者都能“对号入座”,厦门还专门成立了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不少机关干部、企业老总以及公司职员、外来打工者在下班之后,一边吃着快餐,一边赶往教学点。他们说,文凭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读书为的是给自己“充电”。
  一个城市因何而成,为何而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厦门市的结论是:任何答案都不应该忘记一个字:“人”。城,因人而建;市,因人而成。离开了人,就谈不上城市的一切。“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厦门市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厦门处处流淌着温馨祥和的气氛。住在民族路97号的欧大妈的房子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一遇台风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便下起小雨。欧大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市长专线电话。很快,有关部门来了,用一个月的时间将房子改造修葺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命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竭尽全力解决。在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鲜明主线。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也包括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
  曾几何时,失去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天塌地陷”,祖祖辈辈农民靠土地,靠辛勤的劳作,养育自己,也养育了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决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求发展,要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然而,做到这点,需要经济实力,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经营,更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饱满的感情。经过充分的调查,厦门从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农民的利益出发,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一系列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推动农民就业、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措施陆续出台。
  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形成制度。两年来,围绕下岗工人再就业、住房、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来厦务工子女就学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农村有线电视建设,确保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推进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分年度投入2.5亿元,已有4万农民受益。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投入99万元改造农村公厕300座。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方法》,确保做到“应保尽保”。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医疗保障。制定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开全省先河。
  城市形象之根本是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具有悠久文明传承的厦门,构筑着人文道德,塑造着城市精神,铸就城市的灵魂和脊梁。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主线,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50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遍布全市。36个窗口行业121个示范点投身“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20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扶贫济困、扶孤助残。
  厦门有70多万流动人口。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走向文明的厦门没有忘记他们,在全国最早对外来劳动力实行免费办理就业证、暂住证和就业培训,取消外来员工子女借读费等,让这些外来者找到了归属感,成为厦门经济特区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人人分享文明,人人创造文明。文明的城市离不开高素质的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激发出厦门市民对城市由衷的热爱。每年三月,厦门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国际马拉松比赛,比赛线路刚好从一户市民摊位前经过,于是这摊位需要拆迁。起初,女户主思想上有点疙瘩,可不等相关人员上门做工作,这家人自己就组成了“思想工作组”,上中学的孩子对母亲说,马拉松比赛能在厦门举办是我们的骄傲,这是我们厦门人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全力支持。母亲的工作很快就被做通了。
  爱国爱乡,无私奉献,共同建好特区——这就是今日厦门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所见所闻,最打动人的,是普通百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家园意识和昂扬精神。在厦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一对一助学”……各种各样的扶贫济困捐助活动常年开展着。而许多受过别人帮助的人在自身状况有所好转后,就立刻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
  厦门是光荣之城,更是希望之城。把市民装在心中,被市民视为家园,今日厦门的动人风景,孕育着高歌奋进的浩荡气势。文明的力量正在不断为厦门和谐人居环境的优化成长增速——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快速健康,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和文体卫生全面发展,思想教育与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社会风尚与行为规范健康向上。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带动厦门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在上行通道上攀升,划出强劲的前冲轨迹。发展的厦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精神文明力量,摆脱因循守旧的盲从、桎梏和羁绊,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建文明城市,构筑和谐社会,已成为厦门人民的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港口旅游风景城市,是厦门人民的奋斗目标。
  这是艰难探索,不懈追求的结晶。厦门在建设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砧木”,以现代化的观念、学习型的手段、持续性的环境为“芽条”嫁接的开放式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建设新框架。厦门正审视历史与地缘赋予的全新机遇,把握时代与机缘赐予的难得契机,以三个文明的同步协调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努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厦门日报》2005-10-27)
  创建经验
  民心工程
  民心工程,以人为本。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人,也可用来形容一座城市。城市与人密不可分。人有人格,城有品格。城市如人。所谓城市文明,其实就是客观化了的人的文明。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诉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文明城市,本质是塑造文明的市民。基于这种认识站位,创建活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到“城市上水平,百姓得实惠”。这些定位和思路,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在创建活动中的生动诠释。
  民心工程,创建惠民。创建文明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市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同步提高。为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创建惠民”的理念,找到了激发市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共振点”,使广大市民成为创建的主体、生力军、受益者,创建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全民工程。“厦门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不仅成为市民的共识,也成为市民的统一行动:从街头到社区,从机关到庭院,从医院到学校,从军营到地方,厦门人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参与热情。广大市民在各自不同岗位上,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在整个创建的过程中,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创造并展现着自己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种表达,也凝聚成一种可贵的力量。
  而且,通过这次创建活动,市民的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厦门创建活动蒸蒸日上的根本动力。
  “民心工程”,就是以人为本、人民构建的过程;“民心工程”,就是为民造福、帮民解忧的过程;“民心工程”,就是广大群众分享文明成果的过程。厦门创建的成功源于民心工程,也得益于民心工程。
  创新机制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对于创建工作同样重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社会科学实验,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的创建工作领导管理机制,是厦门夺取创建全面胜利的关键。
  实施“一把手”工程,是这次创建的关键。“一把手”有两层含义,一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是领导责任,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把自身的荣辱、利害和责任与创建的成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一把手”工程,并非“政绩”工程,而是“首长问责”工程。创建,并非搞形式、走过场,或单纯追求“金牌”。创建,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改革开放,关乎和谐发展。创建,内有压力,外有挑战,责任重于泰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站在这一高度上,立下“志在必得”的军令状,始终如一地把创建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基于此,厦门市各级“一把手”主动挂帅,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善于作为,真正发挥了创建“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创新科学领导责任机制,特别是“一把手”责任制,强化了创建领导工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诸如锻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约束链”,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性循环,使创建工作真正做到领导负责、上下同心、严格制约、高效推进。
  建立“一月一点评”制度,是厦门市创建工作的一个创新,一个“专利”,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独树一帜。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天天督促,周周检查,月月点评,对创建工作进行阶段性评议,摆问题,找差距,提出整改措施,真正做到点评问题“刺刀见红”,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切实整改,消灭“死角”。
  点评会,是一种民主会,既严肃又活跃,成为很有诱惑力的大讨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点评,各区、市直各部委办党政领导参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市容考评监督员和新闻记者上台“揭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查找问题,共商解决办法。点评会还亮出“绝招”,透过实地拍摄的图片和现场点评,进行曝光,直击要害。
  创造性的点评制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成为创建的“特殊武器”。通过点评,锁定了薄弱环节,直指责任人的“软肋”,从而促进不折不扣地落实测评体系指标,硬碰硬地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创新机制,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需要创新,创建文明城市也要创新。创新,就是力求突破,力求出新,力求有效,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打破旧框框。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创建就不可能最后摘取桂冠。
  提升实力
  “思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以前瞻的思维看创建,以全新的思路抓创建,把创建文明城市与加快厦门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是厦门市取得成功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不只是物质形式的增长,也是精神价值体系的引领;不仅是推动经济建设,也是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厦门,是党中央确立的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厦门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一般。厦门又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厦门发展得越快,发展得越好,越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越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厦门应该做到“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发展”。
  靠什么特别能发展?靠的是提升实力,靠的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硬实力”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区位条件、资源资本、人才科技等。“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力量,包括政府作用及效率、民主与法制化程度、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公民素质等。“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有一种“弓弦理论”,把“硬实力”比做弓,“软实力”比做弦,城市产业竞争力比做箭。“弓”强“弦”劲,“箭”就会射得越远,城市竞争力就越强,发展就越快又好。
  基于这种认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多次指出,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也是文明环境的竞争,市民素质的竞争。厦门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为创建而创建,也不是图什么虚名。创建要有生命力,就要解决“两张皮”,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创建要有发展力,就要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城市文明促进投资环境的优化,最终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厦门创建活动以这种全新、科学的理念作指导,事半功倍,成效卓然。厦门创建所形成的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厦门的“软实力”。同时,又对“硬实力”形成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这次创建活动,厦门实现了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的内外和谐,城市经济实力、发展活力、文化魅力的刚柔相济,为厦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提升了实力。全国文明城市,衡量的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厦门获此殊荣,实至而名归。
  追求和谐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终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激发城市活力,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朴实的至理名言,说的正是和谐浅显而基本的内涵。和谐,是一个目标,一种追求,一种形态,一个过程。因此,创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营造和谐的过程。
  近几年来,厦门在创建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始终坚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创建的本质收获,也是造福于民的最根本体现。
  人与城市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容与相互促进,进而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平安、和谐而温馨的文明城市。那么,怎样才能把和谐这一目标贯穿在创建过程中呢?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就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厦门自然条件优越,历来被誉为“温馨小城”。但这还不够,吃祖宗老本求安逸,终究要败下阵来。创建,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需要尊重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厦门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从城市功能、经济发展、文化品位、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竭力打造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精品城市,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三同步”。厦门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就是很好的印证。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如何,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实事求是、科学管理是关键。厦门正是牢牢掌握这一关键环节,有力地保障了社会这部庞大的“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行。以法建城,依法治市,是厦门创建活动的一个特色。致力构建“平安厦门”,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是创建得到市民拥护的原因之一。而建立廉政高效的政务环境,则树立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良好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城市现代化的管理,构成了一个平安、温馨而和谐的厦门之城。
  诚信,是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部门、单位和企业等的信用价值,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诚信,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创建,厦门坚持政务公开,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同时着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诚信服务,并积极引导广大市民自觉维护诚信。
  总之,只有塑造诚信群体形象,才能为和谐社会注入活力。
  厦门创建实践证明,求真务实,造就活力,致力和谐,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当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屹立在时代前沿时,全国文明城市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变成美好而实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贵在坚持
  历史,又一次把厦门推到一个新的起点。戴上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厦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站在更高层次的起跑线上,开始新一轮的冲刺。厦门创建工作,只有一个个新起点,永远没有终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看,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在不断演进,城市文明历程没有终结的时候。文明是考量城市进步程度的永恒标尺。创建,是一门持续性发展的社会科学实践课,是长期、持续和不断改进、完善、提高的过程,绝不是权宜之计。
  从厦门创建工作的最终目标看,创建是厦门发展的长久之计,是城市建设永恒的主题。古人云:意高而旨宏,旨宏而行远。创建之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全面推进现代化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创建不动摇,坚持创建不停滞,坚持创建不松懈,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所以,在取得荣誉拿到牌子之后,千万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更不能“放马回山、解甲归田”,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取得荣誉不易,保持荣誉更难。珍惜、保持、光大荣誉,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坚持创建,就要查摆差距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不等于创建工作完美无缺,不能被成绩掩盖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用荣誉粉饰自己的不足。成绩毕竟属于过去,缺点却影响着将来。要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119项指标,对比其他文明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正视、查找厦门创建工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
  坚持创建,就要整改薄弱环节。要继续坚持把“城市上水平、百姓得实惠”作为创建的根本目标,加大整改力度。要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作为整改的重点,解决问题务求实效。要做到“抓反弹要有高站位,治难题要有大决心,抓长远要有好机制”。
  坚持创建,就要实施长效管理。要认真总结在创建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有效的运行、管理、督察机制,并加以梳理、健全、完善,使创建及其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做到落实责任、分工协作、合力创建、实现长效。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属地化的现代管理体系。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创建工作正常化、制度化。
  荣誉,已赋予厦门足够的信心;面对未来,我们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搞创建,用心呵护荣誉,让精神文明的价值和诉求,贯穿于厦门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厦门日报》)
  贺信贺电选登
  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贺电
  欣悉你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特致电表示热烈的祝贺!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
  协会的贺信
  获悉厦门市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全市人民的荣耀,本会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厦门市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人人参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告别不文明行为,厦门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着文明的气息,让每个到过厦门的人都感受到了这座沿海开放城市的魅力所在,此次被评为文明城市是众望所归。
  在厦门投资的台商对厦门此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无不引以为豪,广大台商也更加有信心,为厦门今后的建设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国民党台中市党部主委
  沐桂新的贺信
  欣闻贵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消息传来,吾等深感与有荣焉,至感兴奋,特致贺忱。
  据了解,文明城市评定之条件,甚为严谨,涵盖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环保及都市景观等各方面,皆须具备高度的水平与表现,才能在全国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殊属不易。
  贵我两市未来各项之发展与进步,期盼能透过密切的相互交流,来达成共创两市繁荣与发展的愿景,共同为促进两岸交流,造福两岸人民而努力。
  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的贺信
  喜闻厦门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在港厦门乡亲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厦门发展的人士,无不欢欣雀跃,我们谨向全体厦门人民,以及引领社会腾飞的厦门市领导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祝贺!
  成就的背后是艰辛的劳动,这一崇高的荣誉既是对厦门市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厦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深信在何立峰书记的带领下,厦门一定能够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成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的龙头。
  祝故乡厦门早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现代化城市!
  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
  林明河总领事的贺信
  欣闻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我借此向您恭贺厦门所取得的此项荣誉。作为在厦门生活了将近9年的人,我目睹厦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文明层次不断提高,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厦门市政府跟人民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厦门会在将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泰国驻厦门领事办公室
  伟萨努领事的贺信
  获悉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继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块块闪亮的金牌之后,厦门人民在市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又赢取了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我们也为之欢欣鼓舞。
  菲律宾驻厦门总领馆的贺信
  厦门市荣膺中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致以衷心的祝贺。这是在厦门市政府的卓越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以及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毫无疑问,今后厦门将取得更多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荣誉和称号。
  衷心祝愿厦门繁荣昌盛。
  金门县县长李炷烽的贺信
  欣逢贵市荣登“文明城市”金榜,晚谨代表金门县全体县民遥致贺忱。敬谉贵市近年来,各行各业,积极从事,成功缔造“厦门经济特区”之富裕与繁荣,各项发展备受高度肯定,具体提升市民之福祉,更为大陆各省之翘楚,洵令晚篆佩无已,今之膺选,亦属实至而名归。揆诸历史机缘,厦金两地之发展,同位一体,深信在既有之合作基础上,发挥相与成就之精神,则“闽东南双子星”之耀眼未来,当指日可待也。斯值大庆,谨缀数语,以为贺。
  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席部长
  许子根的贺信
  厦门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相继获得一系列荣誉后,于上个月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崇高荣誉,本人谨代表槟州政府和人民恭贺厦门市政府、领导及人民,厦门市一日千里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的确值得各友城包括槟城学习!
  厦门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它历来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更是现代国际贸易快速成长的海港型城市,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历届厦门市领导的努力下,各领域发展,特别是经贸方面,更是取得突飞猛进的绩效!
  自1999年槟城与厦门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市不断交流,互访和举办活动,使得两市人民受益良多而友谊则日渐深厚。
  本人坚信,厦门经济特区将会更进一步地成长,此外,亦能更加巩固厦门与槟城两市间的友好关系,建立更频密的经贸、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联系。
  印度尼西亚泗水市市长
  班邦·达维·哈多诺的贺信
  得悉厦门市于2005年10月26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我谨代表泗水市政府和泗水市人民表达我们的喜悦心情。我们希望此项荣誉成为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同时希望厦门市在今后几年中能继续保持此项荣誉。
  我祝愿将来厦门市与泗水市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日本佐世保厦门市青少年交流协会会长矶崎和作的贺信
  欣闻贵市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该荣誉称号的取得,将成为贵市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向厦门人民致以衷心的祝贺,祝贵市前程似锦,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6

《厦门年鉴.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