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壮大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96
颗粒名称: 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壮大工业
分类号: F427
页数: 2
页码: 531-532
摘要: 本文记述1980到2005年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发展工业是解决厦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只有以工业的稳步发展为基础,才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才有一、二、三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有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厦门市 工业发展 2006年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980~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4%,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99.03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根本支撑。面临“十一五”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厦门提出在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仍然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做大经济规模首先是优先发展工业,要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这是在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工业化所处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抉择。工业化所处阶段决定发展工业仍是厦门当前的中心任务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即起步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即起飞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即加速阶段)。
  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一般使用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对照标准检视自己。2005年,在我国GDP总量中,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2.4:47.3:40.3,从产值构成的指标看,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从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46.9%(2004年),远没有达到20%以下这一国际标准;2005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43%,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厦门2005年人均GDP为5584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0:55.6:42.4,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2.6:47.3:40,城市化率达62%(2004年),如果以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指标衡量,厦门已完成工业化。但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厦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仍较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厦门工业化正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时期,即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也仍然是厦门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支撑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国或地方产业结构层次的重要标志,而厦门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发展速度缓慢。2005年厦门第三产业比重为42.4%,自1989年第一次超过40%以来,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低收入国家42%、中低收入国家52%和中高收入国家57%,厦门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显然,与人均GDP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偏差,第三产业明显滞后。而其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不高,不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从产业变化规律看,厦门三次产业比例1982年为22.2:50.5:27.3,2005年调整为2.0:55.6:42.4。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一产业已进入持续下降阶段,第三产业还处于不规则变动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钱纳里模型分析,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到工业化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长期保持在约40%的水平。日本经济学家宫泽健一在《产业经济学》的论著中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研究中,得出相似的结论。通常认为,三次产业格局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格局,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能否越过50%,是一个城市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跃升的关键阶段。以此为标准,则我国沿海多数城市都没有完成工业化,上海的第三产业也曾一度超过第二产业跃到50%以上,但后来又回落到50%以下。深圳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47.4%,仍然以工业为主导。所以,从第三产业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厦门也仍然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从工业化阶段特征看,钱纳里将工业化过程的一般次序划分为: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开始,然后过渡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深加工工业阶段,最后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可逾越性。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工业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厦门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缓慢,关键原因在于目前厦门的工业发展水平还难以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厦门要推动第三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首先必须重视工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要重视工业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即提高工业高度化水平。
  从现代服务业特征看,第三产业发展也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基础。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全球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是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为主要表征的。我们过去往往笼统地将服务业指向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而忽视了生产性服务业正日益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它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越来越代表着工业增长的现代化程度。因此,现代服务业中一个非常大的比重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产品的现代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法律咨询、企业账户的会计和审计、产品的广告与推广、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等等。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必须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基础。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和壮大,厦门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39%提升至2004年的53.9%;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9.43亿元到2005年为2099.03亿元,年均增长达24.2%。工业化发展直接推动厦门城市化水平稳步、快速上升,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33.9%提高到2004年的62%,增长了约28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经历两次重要的质的飞跃:1994年实现乡村人口零增长,2000年乡村人口比重小于50%。但厦门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城乡一体化水平不够高,城乡一体化程度是衡量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衡量城乡的一项基础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1980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80年为2.15倍,现在为2.63倍,厦门经济还具有二元结构特征。二是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2004年厦门城市化率达62%,岛内实现100%,而岛外三个区的城市化率只有28.4%,其中翔安区仅为11.3%。三是农民绝对数减少缓慢,1978年厦门市乡村人口为60万,到2004年这一数字为55.7万,减少农民仍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四是农民转为真正市民任务艰巨,城市化不仅是减少农民,而且要使农民成为真正市民,特别是观念意识的转化或无形的城市化。厦门城镇人口比重虽然已达62%,但从农民转为真正市民角度衡量,则城市化率会降低。如岛内农民尽管全部转为居民,但因村改居转变而来居民和原居民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区服务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要解决厦门城市化发展中的上述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实现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的协调,首先必须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厦门城市化发展。
  总之,发展工业是解决厦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只有以工业的稳步发展为基础,才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才有一、二、三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有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和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