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焕发和谐发展之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92
颗粒名称: 厦门焕发和谐发展之美
分类号: D669
页数: 2
页码: 526-527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历经25年发展,厦门特区从昔日封闭的海防前哨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昔日落后的海防小城建设成为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今日厦门之美,在于和谐。在生产总值25年年均增长18%的同时,厦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和“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关键词: 厦门市 和谐发展 2006年

内容

历经25年发展,厦门特区从昔日封闭的海防前哨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昔日落后的海防小城建设成为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今日厦门之美,在于和谐。在生产总值25年年均增长18%的同时,厦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和“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兼得鱼与熊掌:经济与环境双赢
  厦门需要现代化,但要避免“现代病”,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这是特区建设之初,厦门市委、市政府形成的共识。25年来,厦门始终秉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今,全市工业总产值比特区建设前增长了200多倍,但整个环境质量仍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厦门的招商引资已从“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功转到“科学招商,理性引资”上来,设立了必要的环保门槛,着力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而一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则被挡在了门外。近两年,仅厦门火炬高新区就谢绝了投资总额近15亿元的多个项目。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厦门“受宠”,实力不断壮大,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厦门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了示范典型,不仅有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而且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链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同时,厦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觉进行生态修复,以保持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自然平衡。筼筜湖原为天然海湾,随着城市发展而成为内湖,由于围海造田以及忽视环境保护等历史原因,筼筜湖水污染退化,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厦门市制定了综合环境修复方案,1984年至今分三个阶段综合整治,总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曾经一度鱼虾绝迹的筼筜湖,如今湖水清澈、鱼虾嬉戏、白鹭云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厦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环保答卷:建立了占全市国土面积11.8%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森林覆盖率达43%,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饮用水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优美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厦门吸引人才、吸引投资的一张“王牌”。
  让居民都能分享发展成果
  这几天,厦门翔安区西亭村的失地农民洪文,盯着村边“金包银”工地上那些已经交房的楼房看个没够。西亭村全村耕地都被新建的工业区征用,按照政府的方案,洪文家5口人,可用征地补偿款买到一幢上下5层、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商业楼,仅靠出租家里每年能增加两三万元收入。洪文说,有这些商业楼房撑腰,今后的日子就不愁了。
  所谓“金包银”,是指在工业区整体规划中适当保留村庄,建设商业用房,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里面的村庄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进行改造,就地实现城市化。从去年开始,厦门市在工业集中区周边的13个村创造性地实施“金包银”工程,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户有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和一个店面,以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为推动农村发展,厦门将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2005年岛外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01亿元,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同时,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从今年起每年都由市、区两级财政筹措1亿元,推动农村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从2004年起连续安排6.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4年,厦门出台法规,把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体系;2005年又出台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平均保障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35至150元。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参合率达到96%,在此基础上,市、区两级政府出资为全市农民购买大病保险,最高赔付金额可达5万元。
  最近,厦门百姓更是喜事不断。11月,市政府推出了2万套社会保障性商品房和廉租房,以解决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前几天,市政府又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将全市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纳入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医保,使49万余人受惠。
  爱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
  家住厦门思明区长青社区的陈婵贞是低保对象,每到月底都到社区“爱心超市”领取一些粮、油或日用品。隔几天,她也会到“爱心超市”参加公益劳动。她说,领的东西虽然不多,但也能缓解家庭困难,而帮助干活会使内心安宁些。
  长青社区的“爱心超市”开设于2004年5月,是厦门首家“爱心超市”,9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26个货架,上面既有企业、单位捐赠的大米、食用油等,也有群众捐赠的衣服、鞋帽、文具等物品。目前厦门的“爱心超市”已有18家,仅思明区的11家“爱心超市”在半年时间里就收到捐赠物品62387件,价值28万多元,救助困难家庭3407户次。
  “爱心超市”仅是厦门人奉献爱心的一个平台。“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厦门常年开展着各种各样的扶贫济困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两年,厦门通过媒体筹募到的善款、物品已超过4440万元。捐赠已成为厦门人的一种习惯,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温馨,见证着人际关系的和谐。
  林乌绸老人今年已经98岁了,儿孙们准备在老人过生日时好好庆贺一番,不料老人家却做出一个决定:把为她贺寿的钱全部捐给家境贫寒的学生。白根清老人家里并不富裕,老两口加起来一个月也只有2000多元退休金,平日一家生活省吃俭用,但需要捐赠时却从不吝惜,每年都要捐千余元。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蒋升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