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社会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74
颗粒名称: 其他社会问题
分类号: D669
页数: 6
页码: 466-471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其他社会问题情况。其中包括2006年火情报告分析、2006年道路交通事故评析、斑马线安全调查、厦门艾滋病预防情况调查、厦门婚宴消费调查等。
关键词: 厦门市 社会问题 2006年

内容

【2006年火情报告分析】 2006年11月,市消防支队和厦门日报社联合开展全市火情统计,并公布分析报告。
  1.起火原因。用火不慎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占火灾总数的41.4%,其余依次为:电气33.8%、违章操作6.4%、玩火放火3.9%、吸烟2.1%、自燃1.2%、其他11.2%。
  2.起火场所。房屋火灾最多,达422起,占81.9%;而在房屋火灾中,住宅火灾最多,215起,占全年火灾总起数的41.7%,并造成6人死亡,占全年死亡总人数的87.7%。商场、商店和简易搭盖火灾依次为18起和15起。交通工具火灾82起,占15.9%。其他场所火灾占2.2%。
  3.易发火灾的行业。从行业类别上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发生火灾最多。其中,工业火灾104起,占20.1%;交通运输业火灾53起,占10.3%;商业火灾31起,占6%。调查发现,工业和商业企业内部缺乏防火措施与自救能力,无法短时间内控制火势。同时,全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车辆维护保养不善,应急处理火灾能力普遍较低,是其火灾发生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4.起火时间。白天火灾多发生在12~16时,发生火灾109起,占总数的21.2%;夜间火灾多发生在20~24时,发生火灾126起,占总数的24.5%。
  5.火灾高发季节。2006年1月,火灾起数陡然上升到63起,几乎达到全年月平均起数(43起)的1.5倍。由于风干物燥,每年冬天是本市火灾发生的密集期,整个冬季火灾起数占全年总数的三成以上。
  6.火灾区域分布。集美区火灾最多,全年发生火灾158起,占全市火灾总起数的30.7%,直接损失11.6万元,占全市火灾直接损失的5.8%。思明区的火灾只有84起,占全市火灾总起数的16.3%,但火灾直接损失居全市最高位,达76万元,占全市火灾直接损失的38%。
  报告还对厦门消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五大“软肋”:
  一是高层建筑存在消防隐患。全市高层民用建筑有863幢,其中未经消防验收的有78幢。部分高层建筑的自动喷淋、自动报警等设施严重老化,部分已处于瘫痪状态。一些高层建筑的施救、疏散平台被占用,搭建临时用房或大型广告牌,给人员施救、疏散造成困难。部分高层建筑采用大量可燃材料装修,增大火灾荷载。有的高层建筑在国家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尚未出台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时就存在着先天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难度很大。
  二是民办学校逃生出口不足。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429所(不含非学历培训),经教育部门审批的仅有117所,校舍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批的只有13所。大部分民办学校的校舍租用租赁厂房、农民自建房、居民住宅套房等,消防安全基本条件普遍无法满足要求。比如,防火间距不足;疏散设施存在先天隐患,有些建筑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未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甚至连灭火器材都未配置;消防用水长期缺乏。
  三是私房出租户人员聚集设施缺乏。厦门市的私房出租户有私房出租建筑14756幢,居住来厦务工者20余万人。其中,不符合基本消防安全条件的出租建筑10960幢,占总数的74.3%。消防问题主要有:居住人员相对密集;消防设施缺乏;消防通道不畅,设置了层层铁门;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混乱,随意在走道设立炉灶,乱拉接电线等。
  四是“三合一”厂房极易造成群死群伤。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家庭小作坊的经营者,为减少投入,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形成集生产、储存、住宿为一体的“三合一”场所。目前厦门存在这种现象的企业有100多家。由于厂房、库房储存可燃、易燃物品较多,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五是老城区容易火烧连营。老城区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人口密集,公共设施长期缺乏维护,违章用火、用电、用气现象普遍。旧城区的楼房大多为公有住房,普遍存在户外线路老化、布线杂乱;新旧线路混杂、乱拉乱接等现象;有的液化气灶不符合安全标准;有的居民在家中设置神龛,烧香拜佛。
  (来源:海峡网2006-11-09)
  ·相关链接·
  2006年,全市共发生火灾533起,死7人,伤35人,直接经济损失24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起数下降12.8%,死亡人数下降22%,受伤人数上升59%,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7.7%。
  【2006年道路交通事故评析】 自2005年12月21日到2006年12月20日,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79起,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3.75%;造成245人死亡,下降0.81%;造成1600人受伤,下降49.42%;损失5113828元,下降52.98%;万车死亡率5.8,下降1.1。
  从全年已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主要以下特点:
  1.事故易发季节和时间。夏季事故最高发。7~9月三个月的时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43起,占全年总数的22.3%,造成死亡96人,占总数39.2%,主要原因是夏季人员活动量增加,活动时间延长,涉酒活动增加,路面管控力度有所削弱。交通事故比较集中发生在早上7~8时和晚上的7~11时。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车流量大,视线比较差,车速较快。
  2.事故发生的区域特点。年内交通死亡事故245人中有184人发生在岛外郊线,占事故总比例的75%,主要发生在国省道上,突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超速行驶处置不及;二是在国省道与村庄支干道交叉口与摩托车相碰。全年涉及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有63人,占岛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5%。全年市区共发生交通死亡事故61人,同比增加6人。其中,湖里区35人,同比减少1人;思明区死亡26人,同比增加7人。比较集中发生的路段是莲前东西路6起8人;湖滨南路4起4人;吕岭路东段3起3人;金尚路湖里段4起4人;仙岳路金尚路交叉立交桥两侧5起5人;嘉禾路湖里段6起6人;湖里大道6起6人。
  3.主要肇事车型。肇事车型在市区为小客车,郊区为摩托车。市区小客车肇事的主要原因为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更车道等;郊区摩托车肇事的主要原因为国省道村镇开口太多,沿路工厂集市多,不按规定装载和乘坐、不戴安全头盔以及随意变更车道等,其中不戴安全头盔造成的死亡高达七成。2006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全市共发生59起事故造成11人死亡,肇事车型主要是大型客车和货车,肇事原因主要是遇行人过斑马线不按规定让行。在肇事车辆中,土方车、客运车交通肇事率最高。全市现有土方车1401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0.7%,年内发生交通事故68起,万车事故率达485次,造成死亡人数24人,万车死亡率171人;现有公交、中巴车辆3092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1.81%,发生立案交通事故34起,万车事故率为109次,造成死亡人数6人(均发生在思明区),万车死亡率为19.4,分别比厦门全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05倍和3.3倍。
  4.事故最主要原因是违法行驶。2006年全市立案的交通事故中有82.52%是机动车违法违规行驶造成的,由此引起的人员死亡数占全市死亡总人数的83%,其中不按规定让行、逆向行驶和超速行驶最为突出。
  (来源:海峡网2006-12-26)
  ·相关链接·
  近年来,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6年已达42.37万辆,而车祸死亡人数以及万车死亡率,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死亡321人,万车死亡率13.1;2002年死亡319人,万车死亡率12.2;2003年死亡322人,万车死亡率11.8;2004年死亡316人,万车死亡率10.5;2005年死亡247人,万车死亡率6.9;2006年(到12月26日)死亡245人,万车死亡率5.8。
  【斑马线安全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记者所作,共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74份。
  一、市民:
  1.您觉得从斑马线过马路方便安全吗?很不安全22%;比较安全38%;安全40%。
  2.您过马路时最担心什么情况?在没有红灯的斑马线前车辆不减速24%,有些车辆抢过斑马线40%,车太多10%。
  3.您过马路时最担心什么车辆?(可多选)中巴24%;公交车16%;土方车20%;小型车19%。
  4.您曾发现有车过斑马线时加速抢红灯吗?有41%;有,但比较少51%;基本没有8%。有92%的市民反映,他们曾在红绿灯下亲眼见过车辆在红绿灯转换时,加速抢红灯的现象。
  5.您觉得造成斑马线上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地下通道和天桥太少29%;交通设施设置不科学,红绿灯转换过快11%;人和车都想抢过37%。
  6.您是否曾横穿马路呢?是49%;否51%。
  7.您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横穿?(可多选)时间紧迫30%;斑马线太远24%;车流较少24%。
  8.您觉得横穿马路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是91%;不是9%。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市民认为造成斑马线路口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人和车都急于通过,都想抢灯。另一部分则认为是缺少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来分流人和车。少部分认为红绿灯转换过快,让行人和车辆都来不及反应。还有一部分群众则认为是红灯时间太长,如白鹭洲路和湖滨南路交接口的地方,需等110秒的红灯,时间太长了。有些市民认为市政工作没到位,市民的安全意识还不够。有些市民认为路面太窄,如禾祥西路、禾祥东路路面都很窄,经常塞车很严重,这样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市民认为危险的路段:火车站、厦大西村、中山路、火车站路口、SM商城、海景假日前的路口、湖滨北路中行、富山转盘、莲前大道、吕岭路莲花三村路口、华光路路口。
  二、公交车司机:
  1.您认为斑马线上出现什么情况最难处理?行人闯红灯24%;行人速度过快14%;行人走走停停29%。
  2.您认为行人最常在哪方面违反交通规则?(可多选)闯红灯24%;横穿马路45%。
  3.您有加速抢红灯的经历吗?有49%;没有51%。
  4.您为什么抢红灯?赶时间39%;行人少26%;大家都这样2%。
  三、私家车司机:
  1.您会在斑马线上主动礼让行人吗?会92%;不会8%。
  2.您认为司机在避免交通事故上应做何努力?不抢灯10%;车速不能太多38%。
  (来源:海峡网2006-11-11、11-13)
  ·相关链接·
  厦门有四轮机动车17万多台,其中公交车只有5000多台,但公交车事故占事故总数16%,工程车数量只占四轮车总数的0.07%,但造成死亡人数占10.2%。
  【厦门艾滋病预防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走访的市民中包括89名学生、63名外来务工人员和51名普通市民。
  其中学生多为在校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小部分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段集中在18岁至42岁之间,来自福建省各市县和江西、安徽、河南等地;51名普通市民均用街头拦截的方式进行调查。受访群众中男性131人,女性72人,年龄从16岁至62岁不等。
  1.市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
  当您突然得知有一名艾滋病人就在您身边,您会怎么做?不清楚37人,关心爱护他60人,像对待普通人一样61人,保持距离39人,要求他离开6人。
  当您的生活圈里出现了一位艾滋病人,您会选择怎么做?断绝联系,同时告知他人5人;不去他家,断绝联系41人;看望他,继续做朋友157人。受调查市民有60%选择友爱的态度对待艾滋病人,77%对待生活圈里出现的艾滋病病人选择“看望和继续做朋友”,只有3%选择排斥的态度。
  2.市民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据您所知,艾滋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多选)不很清楚9人,男同性恋易感的疾病100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25人,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175人。
  受访者对艾滋病的最大的共识并不是其学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反而却是其中的一种传播途径——性接触。知晓艾滋病学名的多是学生,在外来人员中却只占了极少数。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很多人对性接触可能传染艾滋病的这一客观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对艾滋病有较全面认识的也只占调查总数的49%,看来艾滋病健康教育还有待深入。
  3.市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认知。
  您认为以下哪些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篇)(多选)吸毒93人,母亲传给婴儿164人,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168人,共用注射器180人,性接触187人。
  您认为下列哪些方法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多选)感染者怀孕尽早求助专业医生155人,避免不安全的输血179人,避免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186人,相互忠诚的单一性关系139人,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167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一些经过反复宣传的艾滋病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基本都已被大家所熟知,受访者中的很大部分都将目光锁定在它们身上。在该采取什么预防措施的选择上,很多受访者也毫不犹豫地把选项定在了这几个方面,保持洁净的性生活状态、避免艾滋病病毒从血液流入、防止母亲传染孩子。
  您认为以下哪些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误区篇)(多选)握手4人,同桌吃饭10人,共用生活用品17人,咳嗽、打喷嚏21人,共用游泳池、浴池27人,接吻、拥抱37人,蚊虫叮咬67人。
  您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多选)隔离艾滋病人27人,不与艾滋病人近距离生活43人,避免蚊虫叮咬44人。
  对艾滋病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调查显示近80%市民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一些比较明确的不传播的渠道,如蚊虫叮咬等,还有33%的市民存在认识误区。正确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前提,正确认识艾滋病不传播的途径是减少对艾滋病歧视和恐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的基础,这两方面的认知同样重要。
  调查表明,厦门市民对艾滋病的预防完全认识正确的不到调查总数的70%,因此对艾滋病宣教和干预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未经检测不容易发现,潜在的病人数远多于已知的病人数,掌握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才是远离艾滋病的科学方法,隔离和远离已知的艾滋病人并不保险。只有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掌握科学预防措施,改变危险行为,关爱艾滋病病人,大家携手共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来源:海峡网2006-12-01)
  ·相关链接·
  2006年厦门市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吸毒者、性工作者、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等)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在2.8%~7.5%之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计数与实际报告数之比约8:1,全人群平均感染率约为0.03%。厦门市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流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9年)为传入期,HIV/AIDS病例以归国海员和外籍人员为主,占同期检出病例的75%,特点是检出病例主要在境外感染,境内感染比例较小。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为快速增长期,特点是境内感染的病例迅速增多,境内外感染并重,HIV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本市发现的HIV感染者中,外来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高达82.46%。在感染者中,由性接触途径感染占54.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15.79%,输血途径4.39%,不详占25.44%。
  【厦门婚宴消费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数据由海峡网提供,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共有180人,同时还对40家酒店进行暗访调查。其中,岛内30家酒店中有20家为二星级以上酒店,其余10家酒店为非星级酒店,岛外的10家酒店中仅1家为星级酒店。
  据市婚庆联合会估计,2006年厦门约有1.7万对新人结婚,预计办婚宴将花掉3亿元,接近两座厦门大桥的造价。以每对新人邀请100人的规模计,全年受邀参加婚宴的厦门人将有170万人左右。按中等消费标准计算,举行一场婚礼大约花3万元,其中婚宴支出是婚庆消费的大头,约占消费支出额的70%。每对新人在婚宴上的花费大约在2万元之间。在调查中,坦诚办婚宴给自己造成压力的占到了受访新人70%左右,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不乐于参加婚宴,80%的受访者表示包红包给自己生活造成压力。而事实上,厦门婚宴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采用这种模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
  婚宴规模越办越大,其中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借此把以前送出去的红包“捞回来”。据对51对新人(年龄从21岁到30岁不等)的访问结果,在“您最初打算选择什么结婚方式”的问题上,选择按传统习俗摆宴38人,参加集体婚礼1人,领个证明就行3人,旅行结婚等其他新鲜方式6人,传统与新习相结合3人。而到最后,有一半的新人放弃了旅行结婚等新鲜方式,三分之二的新人打消了领个证明就结婚的念头。老一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让很多新人不得不选择婚宴的老路,传统婚宴仍然是新人结婚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据调查,58.8%的受访者觉得现在的婚宴习俗给自己的经济造成压力,38.3%的受访者表示有压力,但不是很大,只有2.7%的人认为没有压力。
  “礼金厚了,人情薄了”这是调查中常听到的话,67.7%的受访者都表示,结婚请柬在他们眼中就是“红色炸弹”。按照厦门时下的红包“行情”,普通朋友200元,关系好一点的400元,关系亲密的800~1000元,亲戚按规矩一般都得给1000元。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遇上关系亲密的人或是亲戚结婚,一个月工资去掉大半是正常的。当问道“参加婚礼,您会包多少“红包”时,七成市民会包出200元到400元,其中100元29%,200元47%,300元8%,400元4%,500元7%,500元以上8%。在受访者中,25%的人时常感到有压力,62.2%的人偶尔感到有压力,12.7%的人没有压力。然而对“您是否乐意去参加婚宴”,不乐意的人超过七成,其中非常不乐意的10.5%,不大喜欢的61.1%,只有28.8%的人乐意参加。导致市民对婚宴颇多微词甚至产生反感的原因,除了加重经济负担外,流程烦琐、用时太多、路途遥远的问题也是其中的因素。
  在“您将婚宴定在哪个价位”的问题上,800元/桌21%,800~1000元/桌36%,1000~1500元/桌39%,1500元以上/桌4%。在“您觉得现在婚宴的价位如何”的问题上,认为太高42%,偏高52%,比较合理4%,很便宜2%。而餐饮业人士认为,厦门婚宴定价其实不贵。同样的规模和档次,广东一般的酒店都要叫价3000元一桌,而厦门的婚宴价位大都在1000多元,就是厦门最高端的几家酒店也只以1388元起价。当问及“您将婚宴定位在哪个规模”时,七成新人选择50人至300人的规模,其中50人以内18%,50~300人73%,300~500人7%,500人以上2%。
  在“您觉得现在的婚宴规模如何”问题上,33%认为规模太大太浪费,14%认为规模偏大,40%认为根据自己的能力办,还好,13%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受访者觉得婚宴规模不应该那么大,有的新人说,“其实邀请自己的至亲和挚友就可以了,5桌就很多了”,但在选择自己办婚宴时大部分人仍会选择50—300人这一规模,而事实上厦门大部分新人采用的是20桌的婚宴规模。为什么选择大规模地办婚宴?有的新人解释“我们之前投入这么多钱,不办就收不回来。”他们比喻道:“之前参加婚宴就像被迫加入到共同储蓄,而不办婚宴就提不出你之前的储蓄。”事实上办婚宴反而不亏,现在婚宴的市价是一桌1500元左右,一桌10个人,按照厦门的水平,即使泛泛之交也要包200元的红包,也就是说,一桌能收回2000元,一般都能保本。在办婚宴时,因为人情关系保证了“融资”的到位,已经没有成本压力,举办婚宴还能满足“热闹、风光”等传统要求,因而办婚宴就往往成为选择,而且“零成本”的婚宴就会导致无节制地尽可能扩大规模。
  厦门的婚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遭到压缩,许多商家就希望能从一些边角抠出利润来。调查发现,55%的商家拒绝消费者刷卡,他们认为如果进行现金消费,收入直入商家腰包,如果刷卡,则会被抽走刷卡费用。55%的商家不能刷卡消费,在开具婚宴发票的问题上,5%的商家愿意开,但要加价;22%的商家可以开,也不加价;13%的商家则直接拒绝消费者开发票的要求。而高档酒水的利润空间很大(成批购进其利润可在20%左右),因此3%的商家不同意自带酒水。
  (来源:海峡网2006-12-11、12-12)
  ·相关链接·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这是民俗专家对厦门婚宴史的形象概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革命式婚礼”,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城市里的一般市民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当干部的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在一些比较穷的农村,婚宴规模却很大,因为生活困难,物质匮乏,村里有举办婚宴的都会请上同村的村民参加,婚宴多是大鱼大肉,大家送上礼金,实际上是把婚宴当作集体改善生活的机会。婚宴后,村民还会带走剩下的食物给家里人吃,充分地利用“资源”。
  【厦门市民节俭习惯调查】 10月31日是联合国的“世界勤俭日”,《厦门日报》记者随机对100位市民的节俭习惯进行调查。
  1.“您知道世界勤俭日吗?”。94%的受调查市民不了解10月31日就是“世界勤俭日”。6%的市民(多为20出头的年轻人)是在浏览网站或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偶然得知这个日子的,在此之前也都不了解。
  2.“如果袜子破了,您会怎么做?”缝了继续穿6%,看情况40%,做抹布等6%,直接扔了48%。选择直接将袜子扔掉的多是年龄在20~40岁间的人。选择缝补过后继续穿的6位市民都是岁数较大的老一辈。
  3.“您出外用餐时是否使用一次性餐具?”每次都用40%,看卫生情况36%,只用普通的8%,无所谓16%。“在外用餐有剩余饭菜时是否会打包?”,每次都打包10%,剩菜多的时候打包32%,菜色好的时候打包36%,不打包22%。不少市民认为现在餐饮店卫生情况都不尽如人意,选择一次性餐具会比较安心,对身体健康也比较有保障。尽管不少市民也知道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每次出外吃饭都想用普通筷子,可几乎每家餐馆、饭店里都只有一次性筷子。
  4.“在公共场所用过水后,您是否会主动关上水龙头?”会,还将其拧紧74%;会,但不知是否拧紧26%。“如果您最后离开某个地方,您会随手关灯吗?”会52%,看情况28%,不会16%。“您会对身边的水进行重复利用吗?”会52%,看情况28%,不会16%。“不用电器时,您会将插头从插座上拔起来吗?”会18%,有时会52%,不会30%。
  5.“您觉得勤俭是一种美德吗?”是76%,现在谈不上了24%。“您认为现在‘勤俭’应如何定义?”不乱花钱62%,从每个细节做起38%。调查发现,尽管生活条件变好后,勤俭作为美德的地位遭到一定挑战,但“勤俭是一种美德”的想法仍然深深扎根在很多市民的心中。不过“勤俭”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只有不到四成的市民仍固守传统勤俭的定义,认为勤俭应该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做起,其余六成多的市民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大都认为现在只要不乱花钱就算得上勤俭了。
  (来源:海峡网2006-11-01)
  ·相关链接·
  10月3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勤俭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6年世界人口现状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这也是确定每年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的深远意义所在。
  【厦门城区“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老龄办和市老年学会联合进行。共发放问卷1362份,调查对象主要为户籍在厦门城区的60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为了比较的需要,也涉及部分非空巢老人。据调查,厦门城区中,60岁以上的空巢老年人占老年户籍人口总数的46.55%。
  1.夫妇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最高。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城区中,夫妇二人家庭的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最高,甚至高于非空巢老年人群体;而单身户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其他居住类型;岛内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高于岛外的空巢老年人。
  2.空巢老人的健康更差。在厦门市老年人中,高血压和骨关节病为最常见疾病。在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年人中,分别有80.66%和63.84%的被调查者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回答“没有患病”的空巢老年人的比例(19.34%)相比非空巢老年人比例(36.16%),少了近一半;而患三种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年人比例(10.99%)比非空巢老年人高了近一倍。总体而言,老人的健康情况堪忧,其中,空巢老年人的状况更甚于非空巢老年人。
  3.空巢老人婚姻状况。在被调查的空巢老年人中,男性占调查总样本的50.33%,女性占49.67%。在婚姻状况中,在婚的比重最大,为68.53%;其次为丧偶,占被调查者的25%;回答“从未结婚”的为3.88%。
  4.过半空巢老人更愿自己住。14%的空巢老人虽然目前是与子女分开住,但心里还是倾向于与子女同住;50.44%的空巢老人则选择自己在家;13.78%的空巢老人选择老年公寓或到养老院养老。值得注意的是,有9.33%的人选择在家养老,同时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有12.44%的老人则说不清楚自己心里最愿意采取的养老方式,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5.空巢老人急需“四张网”。有人形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是“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生活清冷而无助。他们是急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亟待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为他们建立起安全服务网、生活服务网、医疗服务网和温情服务网。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可以彻底解除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
  6.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婚后住进自己的新家,是空巢老年家庭形成最主要的原因,目前,约四成空巢老人是这种情况。此外,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的,占三成左右;子女在外地求学、就业、经商等而不得不离开父母,这类空巢老人占了两成左右;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的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再加上老少两代人在思想、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以及代沟的存在而分开居住,这样的老人占了两成半;极少数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和子女关系不好而选择分开居住,有3.78%的老人没有子女,即通常所说的孤寡老人。
  7.空巢老人所担心的事情。32.61%的空巢老人选择“自己或老伴的身体健康”,28.73%选择“医药费负担不起”,21.17%选择“自己以后生活无法自理时没人照顾”。
  而非空巢老年人选择的顺序依次是:“医药费负担不起”(38.55%)、“自己或老伴的身体健康”(29.61%)和“子女的求学、成家、立业”(20.11%)。
  身体和医疗费用是老人最为担心的问题,相对于高企的医药价格,缺乏子女照料的空巢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表现出比非空巢老人更多的担忧,对自己无法自理时的生活顾虑重重。可能是居住情况使然,非空巢老年人比空巢老年人更加担心自己子女的生活。
  8.空巢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7.71%、小学及以下29.59%、高中及中专25.49%、初中,27.21%。
  (来源:海峡网2007-01-18)
  ·小资料·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它有别于传统人口学所划分的任何家庭类型,具有成员构成都是老人的新特点。这些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虽生育有子女,却都不在身边;虽可能得到子女经济上的资助,却不可能经常、及时得到子女的精神方面的慰藉以及生活上的照料或体力上的帮助,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需要与问题的老人群体,称为空巢老年人。目前对空巢老年人的分类,从居住类型来看分为两种:寡居和独居。寡居(单身)老人是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或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以是夫妻分居;独居老人是指夫妇二人家庭中的老人。此外,从子女所在地来分类有: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前者是子女全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后者是子女都在本地或有子女在本地,但不在一起吃住。
  【厦门居民邻里关系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晚报》记者所作,随机受访的市民有565位。
  42%的受访者认为正常的邻里关系是没事串串门,大家互相帮助;39%的受访者认为见面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就行;16%认为各过各的,不干扰别人生活。尽管不同的受访者有不同的标准,但多数人仍然期待邻里多来往。
  6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邻里关系马马虎虎还过得去,不会太冷漠,但还有加深的空间;25%觉得不满意,12%觉得很满意。从这样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厦门市的居民邻里关系自我认可度勉强称得上合格,但从很满意的仅有12%这个数字来看,邻里关系的改善还需更多的努力。
  46%的受访者表示认识自己的邻居,见面偶尔打个招呼;19%的人认识邻居并有过交往;不认识的比例达到35%,整体来看65%均认识自己的邻居。有邻居请求帮忙时,91%的受访者表示小事一桩,将会帮忙,7%的人选择装作不认识,另有1%的人找个借口,转身离开。
  对门装修声音过大,78%的人选择“直接去敲门,然后善意提醒”,12%选择“吵就吵吧,反正不是影响我一家”,3%选择“直接去敲门,大声抗议”,看来,多数人遇到邻里矛盾时,均能采取较为友善的处理方式。
  楼道里遇见租住的外地人,35%选择装作不认识,目不斜视地走开,8%选择有空来请来家里坐坐,6%选择像防贼一样用目光先审视。
  楼道内卫生环境不好了,32%的人选择“各扫门前雪”,表明在公共事务方面,居民的集体意识还有待加强;28%的人选择“都是邻居了,顺带全打扫了”,12%选择“大家商量轮流来扫”。
  对门有陌生人在敲门,而对方又不在家,46%的受访者选择“热心地问问,看看有啥可以帮助的”,22%的人选择“他敲他的,又不是敲我家”,17%选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15%的人选择“其他”。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一半受访者选择噪音和环境的污染,19%选择占领空间,3%选择宠物,28%选择“其他”。
  调查还表明,乐于助人、热情有礼、讲公德的邻居最受期待,有56%的人选择该项;41%的人期待邻居只要和睦相处、互不干扰就行了;3%的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人期待有钱有势的邻居。 (来源:《厦门晚报》2006-07-11)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