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71
颗粒名称: 民生问题
分类号: F126
页数: 6
页码: 453-458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社会民生问题情况。其中包括厦门消费环境调查、厦门市住房问题调查、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厦门酒类市场调查、上班族午餐调查、厦门农村合作医疗调查、市民“打的难”调查等。
关键词: 厦门市 民生问题 2006年

内容

【厦门消费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组织开展,共回收调查问卷1656份,其中有效问卷1552份。
  1.总体环境。对“厦门当前总体消费环境满意度”的问题上,有160名消费者选择“非常满意”,1008名消费者选择“比较满意”,两者相加占总数的75.2%,另有21.6%的消费者选择“一般”,仅有不足3%的消费者选择“比较不满意”,而没有一名消费者选择“非常不满意”。不过,在对“过去两年厦门消费环境发展满意度”的问题上,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消费者略有下降,为66.4%。分析认为,近两年,厦门正在从偏安一隅的温馨小城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商业零售卖场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消费环境变化剧烈,容易形成一些消费心理预期的落差,这是这一项数值略低的重要原因。整体来说,厦门消费环境仍在不断提升中。在对“未来厦门消费环境改善的信心”调查上,近80%的消费者均选择“有信心”,其中32%的人选择“非常有信心”。
  2.商品质量。日用品、家用电器、IT数码产品、服装的质量满意度较高,而保健品、化妆品、首饰手表、装饰装修的质量满意度最低。其中,对日用品表示满意的消费者达54.6%,不满意的仅为8.2%;而对保健品表示满意的仅为4.6%,不满意的达45.9%。不少商品呈现出满意与不满意都较高的“争议”局面,例如酒饮,有28.8%的消费者表达了不满情绪,但也有18.5%的消费者对其表示满意。另外,还有一些商品未受关注,如宠物食品和用品,表示满意及不满的人都很少。
  3.服务质量。厦门人对邮政服务、金融服务、休闲娱乐的满意度最高,其中邮政的满意度达到43.2%,不满意度为3.6%;对医疗服务、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的满意度最低,超过36%的消费者对装饰装修表示了不满,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表示满意。争议最大的行业是餐饮服务、电信服务及交通运输。以餐饮服务为例,其在“满意”的排行榜上位居第四,有23.2%的消费者表示满意,但同时又在“不满意”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三,有24.2%的消费者表示不满。
  4.维权环境。有23.2%的消费者表示,过去一年从未遭遇到消费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有72.6%的消费者则表示“偶尔会遇到”,仅有3.7%的消费者宣称“经常遇到”。在消费权益收到侵害后,消费者首选的三种应对方式是:立刻向现场负责人投诉、向工商局12315投诉和告诫他人不要购买,而他们认为最有效果的三种方式依次是:向工商局12315投诉、立刻向现场负责人投诉和向媒体要求曝光。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厦门的维权环境良好,政府部门、商家、媒体均受到消费者信赖。对侵权行为,消费者关注率最高的项目是虚假宣传和霸王条款,并将消费者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法制不健全以及企业商业道德缺失,认为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的责任应该由企业及法制部门共同承担,这说明消费者普遍认为“消费环境依靠法制建设”。
  5.维权意识。参与本次调查的男性与女性读者比例为100:106,参照厦门市人口男女比例(107:100)来看,女性参与者的比例高出1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消费权益,这与女性比男性更多操持家务、执行日常消费有关。此外,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学历也偏高,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超过总问卷人数的60%,即使考虑到本报读者群学历较高的因素,仍然偏高,这说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注重自己的权益保护。同时,25~35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4.3%,这也说明,年轻一代更关注自己的权益。在消费者维权意识上,48.9%的消费者表示出现问题马上会想到维权,45.8%的消费者选择在大额消费时才维权,仅有5%的消费者表示出现问题后“不知道怎么办”。不过,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了解上,仅有3.6%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选择“一般”的人超过55%,还有12.9%的人表示“不了解”。可见,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虽然提高,但对法规的了解并不够。
  6.广告宣传。最受消费者信任的广告来自家电、数码IT、通信产品以及电信服务两大领域,分别有40%和34.5%的受调查消费者对这两大领域的广告表示信任。而医疗保健、化妆品、婚介三大行业的广告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有高达70%的消费者对医疗保健广告表示不信任,有39%的消费者对化妆品广告表示不信任,还有27.3%的消费者对婚介广告表示不信任。(来源:《厦门日报》2006-03-15)
  【厦门市住房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由集美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所组织实施,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其中农村部分回收200份,城市部分回收736份)。
  1.住房问题位居城乡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的第一位。近年来,民间将住房、医疗和教育称为新三座大山。厦门近六成的被调查对象把“住房”问题放在城乡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的第一位,其中城市居民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度高于农村居民。三大民生问题城乡居民的排序为城市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农村居民为:教育、住房、医疗。而“交通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继住房、医疗、教育之后关注的第四和第五大民生问题。
  2.居住状况不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40%城市居民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而其余60%的城市居民租房住,或与父母亲友同住或住单位分配房。从住房面积来看,50平方米以下为12.5%,50~70平方米为18.8%,70~90平方米为20.8%,90~110平方米为19.7%,110~130平方米为11.2%,130平方米以上为17%。从总体上看,52.1%的被调查者家庭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这其中有31.3%家庭居民住房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下。
  3.家庭住房消费支出偏高,但半数家庭尚能承受。2005年厦门家庭购房均值支出为205636.11元,比上年下降了11.87%。在问及“您用于住房总体支出的可承受程度”时,52%的家庭表示“基本能承受”,14%表示“完全能承受”,17%表示“不能承受”。调查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其中,月供占月收入0~20%的有42%,月供占月收入20%~50%的有40%,月供占月收入50%以上的达到18%。2005年11月厦门的商品房销售价为6314元/平方米,假设购买厦门岛内楼市的主力户型1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也要75.76万元,房价收入比达到14.54:1,这个房价收入比意味着厦门人为了买一套房子,全家不吃不喝要近15年才能实现。而且,还包括装修的费用。对住房按揭支出可承受程度:完全不能承受15.2%,基本能承受65.4%,完全能承受19.4%。
  4.住房状况不同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不同,呈现出现有住房状况越好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越强,现有住房状况越差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越弱。“完全不能承受月供”的住户随着现有住房面积的减小而增多;对住房总支出的承受能力最弱的是没有住房的群体,有三套以上住房的群体对住房总支出的承受能力最好。大部分能够承受住房支出(主要取决于房价)的阶层都已解决住房问题,而急需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难于承受目前房价基础上的住房支出。
  5.城乡居民家庭对住房质量的评价。据统计,2002年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商品房买卖纠纷案件288件,2003年猛增到501件,增加了约74%,2004年达到502件。购房消费者对商品房最不满意的就是质量问题,此类投诉占到了有关房地产投诉的两成。2004年,厦门市有关房地产的投诉中,房屋质量、营销合同、计量和价格问题分列前四位。2003年,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接到617件房地产投诉,其中质量方面的投诉343件,主要问题是:房屋漏水、渗水、墙体长毛、裂缝、管道渗漏、防震性不达标等。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对住房质量评价很不满意的占7%,不满意的占17%,满意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48%,其他占6%。
  6.七成市民认为住房费用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接受调查者认为住房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占71%、费用增长与收入的增长差不多的占20%、住房费用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占9%。而国内一调查机构对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进行排行,发现厦门的平均房价在全国排第八位,位于广州之后,然而人均收入排名第九位(广州的人均收入排名第三位),由此可见厦门的房价与厦门人的消费能力是不协调的。
  7.市民中90%以上认为房价偏高。2002年至2004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7.2%、9.8%、11.8%;同期住房价格上涨率分别为15.5%、17.2%、19%,分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8.3%、7.4%、7.2%。据统计2005年厦门的房价均价上涨15.28%,而且厦门本地人已取代外地人成为厦门购房的主体。近年来厦门房价持续飙升,与居民的购买力渐行渐远,认为房价太高无法接受的占71%,认为房价偏高但还能接受的占23%,认为比较合理的占6%。
  (节选自《厦门社会与发展》2006-09)
  【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实施。主要针对2000年至2003年购买自住型商品房的消费者,共发出调查样本1200份。
  1.对商品房价格的期望值。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厦门市的房价在3000~5000千元每平方米(建筑面)较为合理。其中认为3000~4000元每平方米较为合理的占34%,认为4000~5000元每平方米较为合理的占35.3%,认为3000元每平方米以下的占13.8%,认为8000元以上的仅为1%。另外,认为未来一年内房价稳中有升的消费者所占比重较大。调查显示:有61%的消费者认为厦门市房价在未来一年内将继续上涨,但涨幅趋缓。
  2.对所购买的商品房满意度。在4个区调查的样本中,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样本分别为:思明区87.4%、湖里区88%、同安区78.5%、海沧区71%。其中在小区的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绿化和景观、公共设施、停车场、楼内电梯等满意度的调查中,基本上五成到八成的消费者表示满意。另外,在小区车库的产权的归属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应“谁购买谁拥有”,调查结果中认为小区车库产权“谁购买谁拥有”的消费者占51%;认为归全体业主所有的占26%;认为按合同约定的占20%;另有3%的消费者认为应归开发商或物业所有或觉得说不清楚。
  3.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在管线质量、门窗质量、墙体质量以及水、电、气供应和房屋建筑的节能效果等5方面的调查中,消费者对管线质量、墙体质量以及水、电、气供应较为满意。其中,对管线质量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91%;对墙体质量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85.5%;对水、电、气供应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92.1%。消费者对门窗质量的满意度略低,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有67.5%,而大多消费者对房屋建筑的节能效果表示“不清楚或不适用”。
  4.对房屋质量、管理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有43.3%的消费者没有遇到过质量、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37.4%的消费者遇到过,且投诉或反映过情况;19.3%的消费者遇到过,但没投诉或反映过情况。据了解,消费者在买房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质量、小区管理和物业收费。其中,24.5%消费者遇到过房屋质量问题;39.3%遇到过小区管理方面的问题;38.1%消费者遇到过物业收费问题。另18.8%消费者遇到过售后服务的问题;16.6%遇到过面积测量的问题;23.7%消费者遇到过广告宣传、规划设计变更或合同签订等问题。
  在调查中,消费者也对目前商品房消费领域也提出了几点建议:72.7%的消费者建议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43.9%的被调查者建议进一步细化售房合同文本的相关条款;65.3%的被调查者建议建立房地产咨询、监督、投诉处理的专门机构;63.7%的消费者建议制定出台相应的“三包”规定。
  (来源:海峡网2007-01-20)
  ·相关链接·
  2006年,全市商品居住用房共销售26977套,面积319万平方米。其中,厦门本地人购房11077套,面积138万平方米,分别占总量的41%、43%;外地人购买居住用房15901套,面积181万平方米,分别占总量的59%、57%。在外地的购房人群中,福建省内的购房者占居住用房面积总销量的39%;福建省外的购房者占面积总销量的13%;境外购房人占面积总销量的5%。从不同购房人群的购房均价上看,厦门本地人购买居住用房均价为6578元/平方米;外地人购房均价为6826元/平方米。在外地人的购房人群中,境外人士购房均价最高,每平方米均价8124元,外省市人购房均价最低,均价每平方米6050元。
  【厦门酒类市场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商报》记者进行。调查显示,由于厦门酒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环境好,以至于不论是国外洋酒,还是国内白酒、葡萄酒、啤酒等知名品牌都十分看重厦门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厦门酒类销售总额达10亿多元,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啤酒销量约13万吨,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白酒,约1万多吨;葡萄酒(包括洋酒)7000多吨;黄酒则在1000吨左右。
  1.白酒。2005年,厦门白酒市场上,以“茅五剑(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为首的高端品牌最为畅销,五粮液、茅台酒经常脱销断货,虽然年底提价10%以上,年销售额仍保持了20%以上增幅。中档品牌销售情况也很看好,地产丹凤佳酿,销售增长近一倍。外埠的百年皖酒、金六福、浏阳河、古井贡等销售明显趋好,市场快速增长,占据厦门中档市场主导地位。新品古绵纯、现代人等也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有后来居上之势。低端品牌虽然受到2006年税改的影响,地产的丹凤米酒、特丹高粱酒,五粮液的尖庄酒,剑南春的绵竹酒、红星二锅头等销量仍有上升。
  2.葡萄酒。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酒的消费观念日益深入,国产品牌葡萄酒和洋酒销量逐步上升。2005年,国产葡萄酒销量突破5000吨,年增长20%左右。其中,中高档葡萄酒,如张裕、长城、王朝为首的一线品牌占据厦门65%的主要市场份额。新天、香格里拉·藏秘、威龙、云南红、西夏王、丰收、当然干红等10多个二线品牌则拥有20%的市场。
  3.洋酒。洋酒品牌以“芝华士、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百龄坛、黑牌”等为首,销量相当惊人。特别是在一年的几大节日来临前夕,每天都有价值上千万元以上的集装箱洋酒货柜在厦门码头排队卸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厦门洋酒销量年增幅30%以上,名列全国前茅。
  4.啤酒。随着青啤、燕京、华润通过一揽子的收购计划,成功进入厦门市场以来,以及2005年雪津被比利时英博集团并购等,从而改变了福建乃至厦门啤酒市场格局,如今厦门啤市日渐凸显了青啤、燕京、华润与英博的“四国演义”。雪津、青啤、惠泉等3家占据厦门啤市80%的市场份额,其中以雪津上升势头最猛,销量占35%。而以百威、喜力、蓝带、嘉士伯、科罗娜、朝日等为主的洋啤酒则大部分走红在夜总会、酒吧、酒楼等高端场所,市场份额不大,大约10%之间。而2005年由于气候比往年异常偏暖,使厦门啤市旺季比往年延长近两个月,啤酒消费淡季不淡,市场增长约在5%左右。
  (来源:厦门网2007-03-02)
  【上班族午餐调查】 此项调查由“在厦门网”组织开展,共收到523份有效问卷。
  1.送餐数量。约有47.02%的上班族中午选择外出就餐,31.50%选择预订外卖,二者加起来近8成,只有4.17%的人选择自带便当,单位食堂等其他形式有17.30%。虽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班地点之远相比,厦门人上班地点距家往往不超过40分钟路程,但大多数人的工作午餐仍以在外就餐为主。而在厦门拥有60万的职业人,分布在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办事处等。即使有的单位食堂供应午饭,每天仍有近20万份的送餐需求。
  2.午餐时间。有90%的职业人会在60分钟内解决自己的工作午餐,其中60%会在30分钟内解决午餐,真正地体现午餐流行的通俗说法——“快餐”。“快餐”是上世纪80年代的泊来语,港台一带译作速食、即食等,目前已经深深地渗入职业人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从就餐的时间快慢可反映出现代职业人工作节奏的快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职场中人的工作压力。很多被调查对象表示,只有通过压缩就餐时间来争取更多休息的时间。
  3.送餐速度。只有2.38%的上班族对午餐菜肴质量和送餐准时性都很满意,约23.81%的人认为菜肴质量和送餐准时性一般,绝大部分人对外卖的菜肴质量和送餐的准时性表示不满。其中25%的人认为送餐不及时是最大问题。一顿午餐的价格一般只要10元钱左右,如果送餐,加钱太多客户不接受,太少经营者亏本。而且一个送餐员工中午只能送三四十份外卖,经常应付不过来,多请人手成本又太高,难以平衡。而厦门餐饮市场又缺少专业配送公司。
  4.菜肴质量。63.10%的职业人士认为午餐的菜肴质量是首要改进项目,而选择降低菜肴价格、保证送餐准时、优化订餐方式的分别占11.90%、14.29%、10.71%。相对菜肴的可口美味来说,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退而求其次。消费者反映菜肴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盒饭常常会出现“老三样”,时间一长便容易让人失去胃口。对于消费者的抱怨,不少餐饮店也表示很无奈,他们抱怨说,即使每天能提供40多种菜式,顾客吃久了也会觉得烦腻,而且众口难调,为菜样翻新真是伤透脑筋。
  5.订餐方式。在“您认为最理想的午餐订餐方式”调查上,有32.74%的人希望了解餐馆资料后用电话订餐,但分别有20.24%、25%的人希望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店家资料,然后进行直接从网上订餐或电话订餐,还有22.02%的职业人希望以其他的方式订餐。由于职业人本身的工作性质,他们接触网络媒体比较方便,也是率先接受并使用网络购物的群体。目前全国最大的送餐企业丽华就是依靠网络迅速扩展业务,达到2亿元年营业额的。搜索厦门饮食类网站,可查询到几十家餐饮店包括送餐范围在内的详细情况。据悉,厦门的网络订餐也曾一度兴起,但终因送餐瓶颈及网上支付等问题难以解决,至今尚未形成气候。
  (来源:《厦门晚报》2005-08-01)
  【厦门农村合作医疗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卫生局、农工党厦门市委、集美大学联合开展,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17份)。
  厦门1998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4年起建立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与风险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其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参合率高达96%以上,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前面。
  1.财政拨付及时足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并不断增加投入,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农村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其本人应缴的部分也由政府部门一并缴纳。
  2.86.5%农民家庭愿继续参合。在合作医疗试点初期,要想动员农民参合常需要入户3次以上。如今很多农民已经受益或者看到他人受益,逐渐减少甚至解除了原有的疑惑和不信任感,基层筹资难度开始降低。有86.5%的农民家庭表示愿意下一年继续参加,10.6%的家庭目前还拿不定主意,只有2.2%的农民表示不愿意参加。
  3.参合农民住院服务利用率提高。22.8%的调查家庭获得了医疗费补偿,其中15.3%的调查家庭获得了住院费补偿,70.6%的调查户听说过其他人报销过医药费,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特别是住院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住院费用的总和报销率在25%左右。
  4.引入商业保险。几年前,厦门一些区(县)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在全国率先委托保险公司进行管理,2004年,市卫生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对各区合作医疗进行统一整合、理赔、管理与服务,借助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降低制度管理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此管理方式被认为创新了中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营模式。
  5.引入管理软件,解决报销难问题。目前,厦门委托有关科研机构研制了一套合作医疗管理软件(农保卡)并投入试运行,在集美等区推出了即时报销系统。农民发生医疗费用后,在医院收费处缴清费用后当场可以直接到另外一个窗口报销医疗费用,以解除农民报销手续麻烦的现象。
  在对岛外四个区的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农民是被动地参合,积极性不太高。调查显示,25.6%的农民认为参加合作医疗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34.8%的农民认为看到周围的人都参加了、自己也就跟了进来,有24.1%的农民表示“无所谓”,42.6%的农民认为参合是为了报销或者减免部分医疗费用、抵御可能面临的疾病风险。农民较弱的疾病风险意识和参合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调查,当前厦门市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就业问题(有活干)71.8%、子女上学68.23%、社会治安22.74%、六合彩的危害55.3%、红白喜事35.24%、修建住宅35.23%、医疗卫生保障20.35%、其他1.3%。在这8个问题中,“医疗卫生保障”列第7位仅高于“其他”。这说明在收入不太高并且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没有把医疗作为眼下最为关心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20.4%的农民认为家里人身体好好的,最近几年没有到医院,根本没有必要一年花上50~60元参加合作医疗,因此对合作医疗积极性不高。而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承保方是保险公司,由于其商业性质,可能出现农民在申请理赔时被扣除各种费用,实际理赔额在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并不高的问题。因此,有29.1%的农民表示参合“实际报销比例太低,甚至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一些参保农民还反映,保险公司承诺对一年里没有发生医疗报销的农民给予免费体检一次的承诺也没兑现。
  在厦门岛外农村,农民家里离最近医疗点在3公里以内的达到97.9%,农民卫生资源可得性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但是,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就占75.7%以上。3公里以内能够到达县市医院的仅占3.2%。这些乡村医疗点大多为私营,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卫生条件较差。一些农民常因在卫生所接受较低水平的医疗服务,把小病拖延成大病,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即便是得了大病,农民多到区级以上大医院看病,乡镇卫生院在农民眼里不是缺乏应有的治疗设备、就是医生水平不够,导致乡镇卫生院大楼“门庭冷落”、患者寥寥无几。
  参合农民在二级以上医院住院赔付30%,在乡镇卫生院赔付40%。由于后者技术力量较差,加上与前者住院赔付仅10%的差距,农民到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几乎为零,而到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所需的医疗费用又是许多农民难以负担的,赔付30%远远不够。
  (来源:海峡网2006-10-28)
  【市民“打的难”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记者进行,共分发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1.每周打的次数。每周打的10次以上16人,5~10次34人,5次以内100人。在问到在什么情形下出门打的时,回答事情紧急72人,带东西太多36人,上下班28人,出门娱乐14人。
  2.遭遇拒载的情况。74%的市民曾遭到出租车司机拒载,26%的市民表示没有遭遇过。市民遭遇拒载的原因,目的地太偏10人,路程太远或太近6人,交通堵塞32人,司机交接班102人。
  3.打的难给市民造成影响。每次打的大概等多长时间,回答20分钟以上16人,10~20分钟30人,5~10分钟64人,5分钟以内40人。104人觉得现在出门打的难,46人认为不难。31%的市民认为打的难对出行造成了影响,60%的市民认为有一些影响,9%认为没有影响。
  4.司机交接班时打的难成为市民反映的焦点。关于最难打的时段,有76人认为17:30~19:00,40人认为16:00~17:30,34人认为7:30~9:00。而17:30~19:00正是下班高峰,导致了打的难。而司机交接班正好也在16:00~17:30,更加使得“一车难求”。
  5.关于厦门现有出租车数量,认为远远不够的有20人,认为稍嫌不够的88人,认为数量刚好的36人,认为太多的6人。关于打的难的原因,有42人认为是出租车管理不好,76人归咎于交通太拥堵,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交通不好,很多司机才会在高峰期绕繁华路段而行,甚至拒载。另有32人则认为是出租车太少。
  (来源:《厦门日报》2006-11-05)
  【厦门农民工生存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与思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调查对象为思明区辖境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企业主或雇主等。其中接受调查的农民工1199人,男性占49.1%;女性占50.9%。
  1.农民工总体状况。厦门市农民工以青壮年居多。其中处于17~36岁年龄段的占82%,37~46岁的占12%左右,17岁以下和47岁以上所占比重很小。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和高中(或中专)为主,约占80%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6%,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2%。农民工一半以上来自福建省内。来自省外的农民工以江西为最多,占11.9%,其余地区以四川、安徽、河南、湖北、贵州省的较多,但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0%。这两三年来厦的农民工似乎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受访对象中有70.3%的人是在2000~2005年间来厦门的。
  2.农民工生活状况。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是与亲人一同来厦的。在回答“您在厦门的家庭状况”这一问题中,夫妻一起来的或者与长辈和兄弟姐妹同来的占了53%。这与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一般是孤身一人外出打工的情况有所不同。农民工整个家庭迁移到城市,心理上、情感上有所依托,能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费用的急剧增加。从调查数据看,超过半数的农民工以租房为主,用人单位解决住房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住亲友家、自建简易房和自购房的比例很小。这几年,城市房价飞涨,房租也跟着水涨船高,这无形中提高了打工成本。在厦农民工的收入以2005年为准,59.4%的农民工的年收入在6001~12000元之间,年平均收入约为12920元。62.3%的农民工当前月平均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总体月平均收入约为1076元。在回答“在厦门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和困难”这一问题时,70.7%的农民工选择“城市生活开销大”,69.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另有43%的农民工认为“缺乏外出经验”。据分析,大多数农民工每月的实际开销在500~600元之间。在工资不见增长的情况下,生活费用上涨使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收益大为降低。当然,专业技术缺乏是制约农民工向高报酬行业和岗位流动的最大障碍,低技术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反过来又制约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如此恶性循环,使农民工难以摆脱困境。而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达1881元。如果考虑到职工还有加班费等其他收入的因素,那么农民工和城镇在岗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可能相差近一倍。
  调查数据还显示,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十分贫乏、单调,平时休闲方式主要为看电视,占75.6%,仅有8.8%的农民工以参加学习培训作为休闲方式。
  3.农民工就业状况。49.3%的农民工认为当前就业环境和前几年差不多,另有32.9%的农民工认为厦门的就业环境有改善,认为变差的只有8.8%。
  就业渠道。99%的农民工是依托亲戚、老乡介绍,或是自己看广告、参加招聘会等自发方式就业,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很少,“社区街道介绍”和“家乡政府组织”的分别只有0.5%和0.3%。
  劳动强度。80%以上的农民工对当前从事工作的劳累程度觉得可以接受,另外17.3%的人感觉累。调查发现,农民工工作时间最少的为3小时,最多为20小时,平均值为9.3个小时。其中,60%以上的农民工每天工作8~10个小时。44%的农民工有法定休息日,而回答“没有”或者“不够”的分别占31.1%和24.9%。
  合同签订情况。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70%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有签订”或“从未受雇”的占29.8%。在针对企业雇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三成的企业一经招聘即签订劳动合同,52%的企业要看工人的工作情况或是在工人的要求下才决定是否签订合同,“基本不签订”的企业占8.5%。
  权益维护。57%的人在工作中遇到被侵害、侮辱、歧视等情况很不愉快时,都是“找同乡或者朋友商量或者解决”,53%则“找家里人商量或者解决”,很少有人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或者老板。
  4.农民工学习培训情况。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工偏少。62.9%的农民工没有专业技术证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证书的农民工人数成递减趋势,分别占20.6%、13.5%和3%,多数在找工作过程遭遇了资质门槛。另一方面,农民工参加技能学习培训情况并不理想,多数人未经过正式学习培训。但参加者对学习培训认可度较高。调查显示,参加过技能学习培训的481人中,80.2%的人认为学习培训帮助较大,认为帮助不大或者无帮助仅占19.8%。大多数农民工意识到技能学习培训的重要性,80%以上的人认为技能学习培训对自己有较大的帮助。农民工技能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占66.7%,找同事或朋友的占59.2%,而接受正式学习培训的人仅占27.6%。培训费用问题仍是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很多农民工收入不高,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有近四成的农民工表示“不愿自费参加”。对于自费学习培训能够接受的费用标准,农民工平均愿意出资的额度约150元。
  调查发现,企业雇主对学习培训支持力度不容乐观。在对19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对本单位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提供支持的形式包括准许请假、组织参加学习培训、调整工作时间等,但45%的企业只允许农民工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另外,企业雇主对农民工学习培训激励效应不强,只有24.6%的企业在员工参加培训有效果时,会给予待遇或者职位上的提升,而68.3%的企业则“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5.农民工对城市的看法和未来归宿意愿。六成农民工觉得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23%,比较大38%,一般37%,认为轻松的只有2%。七成农民工觉得自己在城市工作生活得不错,其中认为很好的9%,还好的62%,不很好23%,不好6%。尽管在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仍觉得城市好,想留在城市发展、定居,成为城市一员的占67%,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的占26%,无所谓的占7%。当问及是什么原因促使农民工留城时,表示“为了下一代”的占42%,向往城市和赚钱容易各占20%,为实现自己的抱负11%,其他7%。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回流农村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户籍制度所致。调查显示,在促使农民工回老家的各种因素中,户口无法解决的占32%,收入太低占17%,文化程度太低,在城市不好发展占14%,老家有妻儿老小要照顾占12%,感觉和城里人不平等,受歧视占5%。农民工对未来归宿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16~45岁的农民工更希望能留在城市里,而46岁以上的农民工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较大,就业困难,留城意愿并不像其他年龄段那么明显。
  (来源:海峡网2007-01-08、01-16、01-22)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青红网发起,共收集问卷资料120份,受访者男性90人,女性30人。26岁~45岁的青壮年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二。
  1.收入状况。厦门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元及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对象的88.7%,其中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左右的占30.7%,1000元以下占58%,1000~1500元的占22%,1500~2000元的占12%,2000元以上的占8%。调查中发现,厦门市农民工一个月的平均收入是1365元,一年的平均总收入是16275元,月均收入比厦门市职工工资水平低516元。
  2.工作性质。72.5%受访者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进城后多数农民工担任的是劳动强度大而且危险性高的工作。在文化程度方面,农民工以初中水平的居多,占50%;未读书或小学程度的占22.5%,中专(含技校、职高)的占7.5%,普通高中占11.7%,而拥有高等学历的只占8.3%。在所调查的120名农民工中,当小工的最多,有47名,其次是工地上的技术工有36名,再次是环卫工人和保安。其他职业包括保姆、个体服务员、工人等等,还有个别担任一些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如工程师、管理者、摄影师、主管、助理等等。总的来说,厦门农民工以从事第二及第三产业为主,一天平均工作9.27个小时。半数以上为临时工。当被问及是否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55%的人回答没有;问及原因时,78.7%的人并没有选择选项中的“单位不给签”、“手续没办好”、“不想签,嫌麻烦”,而是选择“其他”。在社会保障方面,42%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38%的人办理了医疗保险。调查还显示,他们一个月的休假天数仅为2.79天,37.5%的人一个月中一天假期也没有。高强度的工作与其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不成正比。
  3.生活质量。个人月支出23%的人在400元以下,34%的人在450~700元之间。只有12%的人在1200元以上。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之中,个人平均月支出是726元,比厦门城市居民月支出将近少900元。当问及厦门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情况时,71.4%的人认为偏高,28.6%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在平时的支出中,最多的一项按顺序排列分别是食物、租房、衣服、通讯、交通。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处于温饱状态。当问及休闲时间主要从事哪些活动时,选择看电视看录像的最多,占60%;其次是睡觉,占40%;再次是读书看报占25%;有19.2%的人选择其他,这之中包括逛街,做家务等等。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压力较大和很大的人分别占29.2%和22.5%,加起来超过了一半。
  4.心理期望。对在厦门的生活,35.8%的农民工认为一般,35%的认为较满意。对于在厦门的工作是否满意,36.7%的人选择一般,33.3%的人选择较满意。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厦门的社会治安状况还好。关于在厦门的收入问题,30.8%的人认为不满意。33.3%的人认为一般。48.3%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相比较好一点,20%的人认为好许多。而对于五年后生活状况的估计,40%的人认为说不清,只有28.3%的人认为好一点,20%的人认为好许多。当问及如何评价现在的生活压力与以前、未来的生活压力时,20.8%的人认为与五年前相比生活压力小些,31.7%的人认为压力比较大;对于五年后的生活压力估计,27.5%的人认为压力会比较大,28.3%认为不清楚。在调查中,农民工普遍认为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孩子来厦门后没地方上学、缺少文化生活等等,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来源:《厦门日报》2006-08-31)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