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52
颗粒名称: 劳动与社会保障
分类号: F249.27
页数: 11
页码: 438-448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情况,其中包括综述、劳动就业、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职工工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农民工工作、劳动保障基础工作等。
关键词: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6年,厦门市劳动保障工作围绕抓好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三条主线,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作重点,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建立健全维权机制为主要抓手,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努力方向,稳步实施,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实现了劳动保障事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城乡统筹就业局势良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市办理灵活就业人员认定1.62万人次,拨付社保补贴2745.15万元。主动破解用工结构性缺工问题,通过开展企业缺工情况摸底调查、加强山海劳务协作、举办免费专场招聘会等举措,搭建服务平台,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组织67家企业共1.11万多岗位在省内外进行劳务协作交流考察及招聘。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做好就业服务和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走访援助对象6812人,新增落实援助对象再就业岗位1194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现转移就业2.42万人,完成任务数1.2万人的202%。加强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至年底,有近60家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就近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劳务派遣工作,全年全市共派遣劳务从业人数1.64万人。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不断完善针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服务,让到厦门的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实行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积极促进环东海域退养渔民的上岸就业工作。
  二、强化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城乡劳动力开发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全市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均超额完成任务,其中培训就业率达65.03%。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推动新职业项目培训,推出网络游戏程序设计员(师)、育婴师等培训项目。成立“厦门市创业与培训协会”,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8场,共有1.2万人参加项目推介。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为农民工实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鉴定补贴。共组织3.92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成效显著。努力探索企业生产实际和行业持证上岗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途径,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高级技校新校区建设加快,翔安校区一期工程已顺利封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举办两岸“暑期餐饮科交流”班,开创了两岸合作培训交流先河。
  三、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社会保险征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至年末,全市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109.8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9.9%;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3.81亿元,比上年增加15.29%。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全市共有7.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66元,为历年最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并实现新、旧计发办法的平稳过渡。城镇居民、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办法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出台,实现了全民医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已有3.06万名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至年底,已覆盖建筑企业农民工8万人。基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保基金通过国家专项审计,得到国家审计署的充分肯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再创新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13%。此外,社会保障卡开始正式换发,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有137家定点医疗机构及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服务管理的医疗机构和106家定点零售药店,满足参保人员就医购药需要。
  四、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调整公布厦门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岛内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650元。继续发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部分工种(职位)工资指导价位、企业人工成本构成情况等,为相关部门、劳动用工双方提供指导服务。全面启动工效挂钩工作,做好对市属国有200多家企业工效挂钩方案的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并根据执行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
  五、全面提升应对劳动保障突发事件能力,劳动关系协调与维护职工权益工作稳步推进。
  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有效的劳动保障执法和“110”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全年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260件,处理工资纠纷8802万多元。全面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基本标准认证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与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作,涌现出一批劳动关系和谐的工业园区和企业。推进工资保证金建设,建立防止拖欠工资保证机制。积极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工作,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保护中小企业职工权益。农民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劳动监察机构和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不断完善。
  六、农民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厦门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十大城市”之一。
  2006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按照“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公共服务”思路开展农民工工作,并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举报投诉案件呈下降趋势;二是在全国率先破解了建筑、矿山及石材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参保难题,该做法已被劳动保障部在全国推广;三是逐步开展对农民工的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通过“春风行动”,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就业服务,并对进城农民工实行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
  七、各项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地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
  启动“12333”电话咨询信息系统,形成以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两大业务系统为主、以OA系统和网上审批系统为补充的较完整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并实现市、区、街(镇)、社区(农村)的四级联网。开通厦门人力资源网和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信息网,成为企业、劳动者和劳动保障部门良好互动平台。启用社会保障卡,初步实现金保工程要求。劳动保障经办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管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此外,劳动保障规划、统计、信访、信息、宣传、理论研究也取得显著成果。2006年,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厦门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荣忠“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一等功集体”荣誉称号;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市就业服务中心“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授予朱根保、徐维航、陈世含和谢启昌等4位同志“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陈相秋)
  劳动就业
  【概况】2006年是厦门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惠及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年全市新增就业数17.85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6万人的11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625人,完成年目标任务6000人的16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15人,完成年度计划数3000人的204%。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2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2万人的20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较上年同期下降0.05%。
  【解决用工结构性缺工问题】 年内,厦门市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用工结构性缺工问题。一是开展企业缺工情况摸底调查。深入各区、街镇、社区和企业开展用工等情况调研,开通缺工报备热线,市人力资源网设置企业缺工申报和企业招聘专栏,及时把握全市用工需求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二是开展“把春风带回家”活动,全年免费发放维权扑克、厦门打工生活指南、用工环境宣传挂历和春风卡等各类宣传材料43.5万多份,通过“亲帮亲,邻带邻”的影响力,让更多农民工来厦就业;三是加强山海劳务协作。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联系,与河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通过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宣传和发布厦门市的用工环境和用工需求,组织67家企业1.11万多岗位赴江西、贵州、四川、重庆及省内的龙岩、三明等地进行劳务协作交流考察及招聘。
  【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 年内,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5]36号文和省政府闽政[2006]5号文精神,制定《厦门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共办理灵活就业人员认定1.62万人次,共拨付社保补贴金额2745.1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660家次用人单位拨付2006年以前三季度社会保险费补贴213.82万元。对符合条件的95家次用人单位招用的553人次从事公益性岗位人员拨付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工资性补贴91.81万元。共对64家符合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进行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资格认定,成立社区劳动组织74家,有效提高企业招收下岗失业人员的积极性。
  【再就业援助月活动】 2月,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以再就业援助对象为重点,以“稳定您的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以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突破口,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活动月期间,各区劳动保障部门共家访援助对象6812人,发放政策手册2.57万本。新增落实援助对象再就业岗位1194人,其中落实公益性岗位179人;新增落实社会保险补贴466人,其中新增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员社保补贴51人;新增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415人;新增帮助尚未就业的并轨人员17人;推荐“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成员实现就业199人。
  【在厦农民工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8月起,厦门市实行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来厦农民工和本市户籍劳动者一样,到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均可以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同时,此做法逐步在经市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推广。通过厦门人力资源网实行企业网上用工报备,将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纳入本市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范围。
  【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
  “八一”建军节前后,厦门市共举办三场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有75家企业参加,提供招聘岗位1622个。招聘会成效显著,驻厦部队反响较好。有近500名随军家属到场应聘求职,255人次与企业当场达成求职意向;111人报名参加技能培训,103人有意加盟创业。此外,年内还为885名驻厦部队随军家属未就业者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17.45万元,较好地保障了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本生活。
  【帮助东海域渔民“登陆”再就业】 为配合环东海域的综合整治,帮助退养渔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并采取多项举措帮助退养渔民获得就业通行证。一是组织进村入户调查工作,摸清退养渔民培训、就业、创业意向、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二是对转移培训对象分门别类,分别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并开发新的适合退养渔民的培训项目,采取不定期、不定时等多种形式培训,把培训班办到镇、村,增强退养渔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让退养渔民通过培训取得就业通行证。四是引导退养渔民参加“1+1群”创业培训,并把创业项目推介上门。全年共举办专场招聘会37场,有910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88万个,7007名渔民与企业达成求职意向。
  【“春风行动”大型免费招聘会】 2月,2006春风行动大型免费招聘会在市劳动力大厦举行。本次招聘会对参会企业和求职者全部免费,有199家企业报名,并提供12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需求量较大的为车工、钳工、电子工等生产加工型岗位及服务业岗位等。招聘会上,劳动保障部门还开展法律法规现场咨询,举办大型企业用工说明会,为求职者免费发放维权手册、维权扑克牌和春风服务卡等,同时还在现场举行来厦务工维权知识竞赛。有2万多名求职者参加了招聘会。
  【评选厦门首届“1+1群”创业最具潜质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6月,由创业与培训协会发起举办“‘神州行’厦门首届‘1+1群’创业最具潜质者评选活动”。经过评选,共选出10名“‘1+1群’创业最具潜质者”。评选活动激发了社会各界创业人士的创新、创业意识,互通了创业信息,进一步推动“1+1群”创业计划的深入实施。厦门市“1+1群”创业培训于2003年启动,至今共有4200多人参加培训,60%以上通过培训实现了创业与就业愿望,为社会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且涌现出一批创业人才。 (陈相秋)
  劳动力市场
  【概况】 2006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得到设加强,充分发挥市区就业服务机构、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搭建就业服务四级平台。厦门人力资源网已实现个人求职管理、单位招聘和用工管理、资料下载等各项功能,成为企业、求职者和劳动部门良好的互动平台。全年共受理招聘岗位登记925238个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为851391人次,求职成功502126人次,比增7.48%。此外,市就业部门接收下岗失业人员寄存档案859份,续存5159份,享受优惠条件免费寄档的有5498人;办理转移、退休取走档案1013份,寄存档案总数为21000份左右。全年共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488人。办理就业证2015人,其中台港澳就业证470人,延期312人;外国人就业证525人,延期708人。
  【区级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 6月1日,海沧劳动力市场主体工程封顶,将于2007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至年底,厦门市已有市、区两级劳动力市场7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8家、民办职业介绍所41家、公益职业介绍所3家。完善蹬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了合法、规范、就近的就业服务。
  【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逐步提高】 2006年,厦门市部分企业为解决“招工难”问题,在劳动部门的引导下,自觉应对市场需求,调高工资水平。年内,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基本工资+奖金)已达到1000元至1200元,比2005年的700元至1000元有所增加,且不少企业开始改善各种福利待遇,提供吃住等方面的优惠。
  【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缺工】 2006年,劳动力市场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量占劳动力市场总需求量的53.09%。此外,制造业的需求量也十分强劲,占总需求量的近15%。部分行业存在缺工情况,缺工较多的工种有:电子操作工、工厂一线普工、车工、餐饮业服务员、保安、营销人员、数控模具、软件技术人才等。其原因在于结构性用工难即“技工荒”现象仍未彻底摆脱,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 2006年,厦门市就业信息网络已覆盖至6个区、37个街道(镇)、188个社区、10个行政村、7个农场和8个公共职介机构,共计250个网点。厦门人力资源网正式运行,实现了个人求职管理、单位招聘和用工管理、政策法规宣传、资料下载、企业缺工管理等各项功能,成为企业、求职者和劳动保障部门良好互动的平台。截至年底,登陆人数达80多万人次。
  【劳务派遣工作步入正轨】 年内,厦门市把劳务派遣工作作为促进就业的新项目。全年全市派遣劳务从业人数1.64万人,完成年任务数1.6万人的102.6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735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62人。
  【做好职工跨地区调配和企业员工落户工作】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引进优秀技术工人和骨干员工落户。全年共办理职工跨地区调入厦门市人员503人,办理企业员工落户392人。 (陈相秋)
  职业技能培训
  【概况】 2006年,全市开展再就业培训6262人,完成任务数5000人的125.24%,其中实现再就业4072人,培训就业率达到65.03%。培训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7390人,完成任务数5000人的147.80%。免费农民工岗前培训16.60万人,完成任务数15万人的110.68%。全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4.70万人,其中高级工2740人、技师415人、高级技师46人,完成任务数3.6万人的130.56%。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数3.67万人,鉴定合格率达78%。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数1.30万人。
  【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是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可行性报告,并拟订建设方案。二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成立“厦门市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制定下发《厦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三是加紧培训企业紧缺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全年全市培训鉴定高级工2740人、技师415人、高级技师46人。重点开展第二产业急需的工种,如汽车维修、电焊工、数控加工、模具、钳工等,以及第三产业中式烹调和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工种的培训鉴定。
  【推出一批市场青睐的培训项目】 年内,为适应厦门市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发展,市劳动保障部门在继续做好驾驶员技师、物流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会展策划师等培训项目的同时,又新推出网络游戏程序设计员(师)、手机游戏程序设计员(师)、育婴师等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备受市场青睐,仅育婴师培训班就有162人报名参加培训。
  【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充分运用劳动保障培训平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主动与用工单位和相关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主要有:与林德叉车联合开办数控车铣(CNC)、可编程控制器(PLC)等培训项目,与远东涉外学院联合建立电焊实训基地,为企业定向培养并输送一批专业技能强的产业工人。
  【创业与培训协会成立】 该协会于3月成立,有75个单位会员和126名个人会员加入协会。该协会积极为创业者之间的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学员创业,并向社会上广大的创业人群提供帮助,降低创业风险,最终达到帮更多人创业、带更多人就业的目的。协会的成立为创业者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服务平台,同时也为培训和培训配套服务的完善奠定基础。11月起,创业协会启动专家坐诊服务,每周均有不少学员前来咨询,同时创协网页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日点击量不断上升。
  【15万名来厦务工人员培训计划正式启动】 作为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年内,厦门市正式启动培训15万名来厦务工人员计划。为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市劳动保障部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除原有的维权知识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外,更加注重从言行培养劳动者的文明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来厦务工人员素质。同时,在课堂上穿插有奖问答和举办大家最为关心的企业用工说明会。全年接受免费岗前培训的外来员工近16.9万人。
  【台湾“准厨师”在厦获职业资格证】 7月20日至8月20日,海峡两岸“暑期餐饮科交流”班在厦门举办,31名台湾台中慈明高中师生到市高级技校学习闽菜、粤菜中西式面点以及食品果蔬雕、面塑、鱼骨雕等菜点的烹调技艺和制作方法。学员们以优良的成绩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取得初级中式烹调师职业资格证书,带队老师还取得高级中式烹调师职业资格证书。两校餐饮科的首次交流合作为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创了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先河。
  【环东海域退养渔民获转移培训补贴】 为增加退养渔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退养渔民的劳动技能,促进其就业,年内,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环东海域退养渔民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对环东海域退养渔民进行转移培训补贴。 《通知》规定:企业吸纳就业的退养渔民,按有关规定每人给予300元的培训补助标准;参加培训鉴定机构培训的,参照本市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原则上初级培训、鉴定项目每人不高于600元,中级培训、鉴定项目每人不高于800元,高级培训、鉴定项目每人不高于1200元。高出补贴标准部分由企业或个人承担。
  【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努力探索企业生产实际和行业持证上岗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途径,主动加强与教育、经贸、建设、交通、质监等行业部门协调,建立培训鉴定合作机制,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全年全市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4.7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3.6万人鉴定任务。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重点抓职业技能鉴定站拓展鉴定等级,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工作。同时,开拓新工种的培训鉴定和对在职职工开展初级工的普及培训鉴定,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项检查,促进企业规范化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第二届校企用工对接会】 5月28日,市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第二届厦门市市场化职业培训与企业用工对接会,约4000多名市民和企业人士参加对接会。对接会上,主要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订单培训,来自省内和江西省的25家技术学校(院)参加了对接会,他们带来涉及机械制造、电子行业、旅游业、服务业等50多个专业工种,多威电子等15家企业与培训机构当场签订1100多人的用工协议。此次用工对接成功人数达2500人。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了当前招聘技术工人中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高级技校翔安新校区顺利封顶】 10月12日,高级技校翔安新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封顶,包括2幢二产实训楼、3幢三产实训楼、1幢三产教学楼、综合楼、食堂、5幢学生宿舍楼,总建筑面积10.2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1646万元,全部工程将于2007年3月份竣工。建成后,该校将成为现代化工厂和现代化学校的结合体,是厦门市最大、实训力量最强的技术工人的摇篮,也是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陈相秋)
  社会保障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至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3.81亿元,比上年增加5.81亿元,增幅15.29%。在全省率先出台城镇居民、未成年人医保政策,初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稳步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同安、翔安两区启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全市有3.06万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有1.65万人办理退养手续,月平均养老金560元。率先在全国实施建筑、矿山和石材加工等高危生产企业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在全国首创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助已全额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给工伤职工的用人单位。切实做好工伤认定工作。全年全市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4532起,其中已做出工伤认定结论4387起,完成工伤伤残鉴定1735人,其他劳动能力鉴定确认322多人。积极做好原参加农保农民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全年办理5059人转保,转移金额1241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006年末,厦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上年末的78.05万人增加到89.1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由84.03万人增加到295.01万人,失业保险由68.07万人增加到77.12万人,工伤保险由63.05万人增加到80.71万人,生育保险由21.19万人增加到23.68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由上年末的36.72亿元增加到43.81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23.26亿元,比上年增加4.67亿元,增幅25.12%。
  【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1月1日,厦门市开始按《厦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若干规定》和《<厦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缴费年限、缴费金额与职工退休待遇水平更紧密挂钩的参保缴费激励新机制,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良性运作。年内,新、旧计发办法过渡平稳。1~2月全市办理企业职工退休785人(不含农场职工、渔民、被征地人员),其中养老金增加的有694人,占88.41%;养老金降低的91人,占11.59%。由于新旧计发办法5年过渡期内实行了保低限高的过渡政策,实际领取的养老金仍按照旧办法计发,待遇标准并未降低。
  【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7月1日,厦门市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对2005年底以前企业退休的人员及两类特殊群体的退休待遇进行调整,调整标准分为普调和部分倾斜两类。根据对象不同,普调标准从40元至180元不等,主要对象提高150元以上;而部分倾斜则是向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和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两类群体倾斜,给予相应的增发补助。至此,厦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1200多元,居全国前列。
  【稳步推进被征地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至2006年底,厦门市有3.06万名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其中1.65万人办理退养手续,月平均养老金560元。同时,全市共审批62家事业单位的2179人由社保基金支付退休待遇。
  【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月1日起,厦门市实施《厦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厦门市未成年人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纳入医疗保险制度范畴,让43万名没有医保的群众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障。根据《办法》,参保居民每人每年补助406元,参保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158元。当发生医疗费用时,可报销50%左右的费用。此外,对医疗保险基金,低保人员和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员,依照规定还可免缴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此举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国属首创。
  【调高个人医疗账户定点药店购药额度】 为方便市民购药,厦门市于7月1日起调高医疗保险年度个人医疗账户定点药店购药额度,最高调高150元。按本市城镇户籍职工缴费标准参保的人员(包括按本市城镇户籍职工缴费标准参保的外来管理、技术人员)和退休人员,其个人医疗账户定点药店购药的最高额度由上年的300元调高至400元;按《厦门市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参保的人员,其个人医疗账户定点药店购药的最高额度由上年的150元调高至200元;离休人员,其个人医疗账户定点药店购药最高额度由上年的450元调高至600元。
  【提高城镇户口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根据《厦门市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以及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8月1日起,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整本市城镇户口失业人员(含8月1日前失业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最高标准达到638元,人均每月增加45元左右。全年全市共有7932名失业人员按新标准领取失业保险金。
  【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在2005年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础上,更换、新增编码5158条,并完成少儿医疗保险用药补充目录的拟订工作。全年评审定点医疗机构7家,定点零售药店30家。至年底,全市有137家定点医疗机构及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服务管理的医疗机构和106家定点零售药店,满足参保人员就医购药需要。
  【在全国率先实现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1月1日,厦门市颁布实施《关于建筑、矿山及石材加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厦府[2005]356号)。《办法》规定:建筑企业按在建工程施工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并把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前置督促程序,强制参保。至年末,全市有823个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造价156亿元)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2337.80万元,覆盖建筑企业的农民工8万人;认定建筑业农民工工伤26起,其中因工死亡7起,支付医疗费38万多元,支付工伤待遇98万多元。该做法在全国率先破解了建筑、矿山及石材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参保难题,由此,劳动保障部在全国推广厦门的这一做法。
  【工伤保险制度覆盖事业单位】 7月,厦门市把财政补助经费以及经费自给的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费统筹体系,统一企、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政策标准、管理制度和待遇水平。截至年底,全市已参保的事业单位156个,参保职工2万多人。
  【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年内,《厦门市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退管基础建设。至2006年末,全市累计接收的7.75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99.13%,社区管理率达到100%;累计接收7.24万份退休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活动点增至59个。完成6万名居住城市退休人员的退管情况问卷调查。
  【改革养老保险缴费对账单发放方式】 年内,厦门市采用邮寄对账单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准确地为以个人身份、灵活就业人员等参加养老保险的本市户籍人员投递缴费对账单,全市共近7万名个人参保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对账单通过邮寄方式直接送达,占应寄人员的87%。养老保险缴费对账单发放方式的改革,解决了往年养老保险缴费对账单自行到社保经办机构门领取,人员拥挤,排队等候时间长等诸多不便。
  【外来员工退保金社会化发放见成效】 自厦门外来员工退保社会化发放工作开通以来,至年末,已有17万外来员工通过银行卡顺利获得2.8亿元的社保退保金。年内,平均每个工作日发放外来员工退保金381笔,金额达62万元。
  【社保基金通过国家专项审计】 9月,国家审计署对厦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充分肯定了厦门市社保基金监管工作,认为在规范筹资机制、严格控制支出、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基金的管理监督、维护基金的安全完整、保障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医保预警监测系统初步建立】 年内,厦门市已初步建立起医保预警监测系统,通过医保预警监测系统跟踪监控异常费用,加大对不规范医疗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盗用、冒用、欺诈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全年先后对8家定点医疗机构和10名参保人员的门诊违规和住院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并处罚金15.04万元,追回医保基金28.45万元。(陈相秋)
  职工工资
  【概况】 2006年,市劳动保障部门继续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全面开展工效挂钩工作。调整、公布本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测算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部分工种(职位)工资指导价位与厦门市企业人工成本构成情况,为相关部门、劳动用工双方提供指导服务;进一步规范《工资总额使用手册》办理程序,全年全市共办理《企业工资总额使用手册》9247户,计划使用工资319.22亿元。进一步完善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全年共批准164户企业实行不定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8月1日,厦门市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思明区、湖里区每人每月650元,集美区、海沧区每人每月600元,同安区、翔安区每人每月550元。同时,非全日制工作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思明区、湖里区每小时6.8元,集美区、海沧区每小时6.3元,同安区、翔安区每小时5.9元。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保护低收入劳动者,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吸引各类劳动者来厦工作。
  【全面启动工效挂钩工作】 9月,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相联系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同市财政局、国资委全面启动厦门市市属国有企业工效挂钩工作。全年实行工效挂钩企业400多家。
  【设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 12月,为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厦门市出台《关于贯彻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专设“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两个保证金账户,以此作为建设市场准入和企业评信的重要条件。企业被强制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存储不少于全体员工一个月的工资额,作为工资保证金。另夕卜,建筑建设项目开工前,都得预存一个月工资保证金。工资保证金专户将于2007年1月启动。
  【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2129元】 2006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25544元,人均月收入2129元,工资水平及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加2967元,增长13.14%,与上年的9.92%相比,增加了3.2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38764元(月人均3230元)、集体单位23923元(月人均1994元)、其他单位21390元(月人均1783元),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4.84%、10.31%和13.31%。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增长25.56%】
  2006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共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3亿元,增长25.5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增人增资引起,年内,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比上年增加6.6万人而增发工资约16.1亿元,占增资额的42.04%;二是部分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套改补发工资及正常晋级升职增资也相应地提升了在岗职工的工资水平。
  【六成七的职工工资未达全市平均工资水平】 2006年,厦门市仍有超过60%的在岗职工工资达不到平均工资标准。从全市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布情况来看,19个行业中有6个大类行业、39个小类行业工资低于全市月平均工资2129元,涉及的在岗职工人数约52.42万人,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67.7%,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相反,达到或超过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职工约25.04万人,占32.3%,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其中,年工资超过50000元的在岗职工人数约为5.22万人,占全部在岗职工人数的6.7%。
  【行业间最高与最低工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06年,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情况来看,在全市19个大类行业中,金融业月人均工资达6238元,居各行业首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月人均工资4797元,居第二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月人均工资4660元,居第三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月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3个小类行业是:烟草制品业(月人均工资10281元)、其他金融活动行业(月人均工资7438元)、银行业(月人均工资6729元),其工资水平分别是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的4.83倍、3.49倍和3.16倍,差距分别比上年度扩大0.04倍、0.46倍和0.5倍。但最高与最低小类行业人均工资水平差距由上年的14.29倍缩小到13.8倍。
  【大多行业工资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
  2006年,全市19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釆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三大产业分组看,第一产业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16775元(月人均1398元)、第二产业为20473元(月人均1706元)、第三产业为38805元(月人均3234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48%、13.66%和10.62%。
  【区域间工资收入差异缩小】 2006年,思明区、海沧区和湖里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5115元(每月2093元)、21830元(每月1819元)和20430元(每月1703元)居全市前三位;同安区、翔安区较低,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8993元(每月1583元)和18130元(每月1511元)。思明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翔安区的1.39倍,与上年相比,差距缩小了0.17倍。
  (陈相秋)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概况】 2006年,在妥善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突出问题的同时,市劳动保障部门着重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年内,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与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作扎实开展。厦门3个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28家企业被评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启动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工作也大力推进,全年共审核26户企业的集体合同,涉及职工15353人。监察执法取得明显实效。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5361户次,书面审查4248户,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260件,处理工资纠纷8802万多元。劳动争议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510起,涉及人数L11万人,均按期结案。建立重点对象管理和重要节假日排查制度,劳动纠纷与劳动突发事件均明显下降。年内,厦门台和电子等109家企业被授予劳动保障基准认证A级诚信等级企业,80位为构筑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贡献的企业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表彰。
  【近400名重点企业骨干落户厦门】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企业员工落户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落户政策的社会知晓率,按照市政府《关于支持当前工业生产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骨干员工落户厦门,全年共办理企业员工落户392人,比上年增长163%。
  【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大】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通过日常监察、巡查、书面审查、信访专查和专项执法检查等,着力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全年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5361户次,书面审查4248户,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260件,处理劳动突发事件及集体上访案件598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续签劳动合同11万多人次,处理工资纠纷8802万多元,清退押金87万多元,查处清退童工43人,办理《未成年工登记证》8949本。
  【全面启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工作】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厦门市开展企业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厦门市开展企业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积极组织实施,8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劳动合同三年行动”法律政策宣传月活动;按重点抓好所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及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完善合同管理,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全年共办理劳动合同报备、鉴证20.99万份。
  【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年内,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510起(其中,集体案件160起),涉及人数1.11万人,在已处理完毕的2249起案件中,裁决处理951起,调解处理382起,撤诉及其他方式处理916起。依法处理好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及关联企业、华美泛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 (陈相秋)
  农民工工作
  【概况】 2006年,是厦门市全面开展农民工工作的第一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担负起农民工工作的协调组织职能,对一些政策已经明确的工作,全力推动落实。在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强制推进建筑矿山企业农民工参保、开展免费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获得国务院、省政府农民工问题督查组的好评。厦门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十大城市”。
  【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呈下降趋势】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和督查工作,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推进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设立工资保证金专户。全年市劳动保障投诉中心受理涉及拖欠克扣工资问题的投诉案件1104件次,比上年度受理的1217件次下降9.3%。
  【开展对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年内,市劳动保障部门通过“春风行动”,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就业服务,并对进城农民工实行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积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劳务协作。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确定培训标准,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富余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开展了技能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至2006年末,已有3.92万名农民工参加免费技能提升培训,2.6万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陈相秋)
  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概况】 2006年,厦门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劳动保障法规、规章草案及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完成行政执法依据的梳理和行政许可指南的编写工作。年内,金保工程建设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工培训信息化管理,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升级改造完成,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信息网开通。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升级改造完成】 年内,投资600多万元的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软硬件基础平台升级改造完成,这是厦门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实现了将社会保险、就业服务、退休管理等业务的整合,使该信息系统数据集中、业务统一、经办规范、维护便利。同时,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后,系统负载能力大大提高,各业务部门处理大型业务数据的时间明显减少,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高峰期系统运行速度明显提高,有效解决高峰期看病群众刷卡难的问题。
  【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信息网开通】 年内,厦门市在全省率先提供社会保险个人缴费、待遇支付等个人详细信息,提供在线咨询等特色服务。截至年底,登陆该信息网人数已超过43万人次。
  【“12333”咨询专线社会效益良好】年内,“12333”受理的用户咨询量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厦门市民拨打的主要热线之一。全年“12333”市民来电总量达10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7%。日接听来电约2000多个,其中人工受理超33.9万人次,以社会保险业务咨询最多,占总咨询量的89%。
  【社会保障卡正式换发】 7月起,原医疗保险IC卡换发为社会保障卡,截至年末,共顺利换发社会保障卡10.9万张。同时,制作完成新增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计34.28万张,挂失、更换卡计4.53万张。 (陈相秋)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