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41
颗粒名称: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418-421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药品全年让利约2500万元、人均医疗费用负增长、卫生系统基本建设投资逾10亿元、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逾20亿元、为万名妇女免费普查乳腺疾病、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等。
关键词: 卫生 厦门市 2006年

内容

【概况】 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083个,其中医院37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7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169人,执业助理医师550人,注册护士4432人,每千人拥有医师数2.15人。卫生机构床位8018张,其中医院6479张,疗养院672张,卫生院57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10张。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303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5个,拥有助理执业医师6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5人。据统计,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为96.52元,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5136.7元。
  至年末,全市已有16.79万名社区居民拥有健康档案,1556户居民签订家庭保健合同,25430名社区主要慢性病病人建立管理专案,逐步实现了“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62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48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5.2/10万,比2002年下降68.2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01‰、6.12‰和4.34‰,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国民健康保健水平。全市年无偿献血量11吨,未发生血液安全事故。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均已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2006年,厦门市已经连续第二年实现医疗费用负增长。全年卫生基本建设投资达10多亿元。市卫生局、同安区卫生局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新增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第二医院等4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创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1.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6年,厦门市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以急救中心及14个定点医院为主的涵盖院前、院内、海陆空一体化的立体医疗急救网络,提高了急救速度。此外,建立医疗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率达100‰。提高医疗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工作水平,在省疾控中心报告质量评价中,厦门市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2.医学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市科技局课题400多项,其中中山医院皮肤科王官清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省厅青年科研课题15项、省厅中医课题3项。在2006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活动中,医疗卫生系统共有9项成果获奖。其中,由厦门第一医院等4家单位联合开展的“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改变对肝门部胆管及肝脏影响的实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市级专家组评选第二批青年科研创新课题项目39项,共有25项课题中标,每项课题获市卫生局资助1万元,单位配套1万元。本年度,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各单位共申报202项,有37项课题中标,共拨付资助款120万元(不含配套)。完成第二批厦门市重大疾病攻关项目评审,5个项目共资助300万元。评选第二周期市医学中心2个和重点专科8个,总计资助1500万元。至年底,全市共有市级医学中心7个,市级重点学科17个,规划发展专科22个,有正高级卫生技术人员269人,副高职称卫生技术人员878人,初步形成结构合理、队伍一流的市级重点学科体系。
  3.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6,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入户服务44464户,服务人口约218万人次,建立家庭病床408张,开展健康教育讲座497次,收益人次162365人次,主要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达80%以上。年内,思明区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鼓浪屿、思明、梧村、厦港、鹭江、开元、莲前、嘉莲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福建省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厦港、思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为“全国糖尿病社区防治试点”。
  4.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2006年,厦门市逐步建立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主、综合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健全的新型乡镇卫生院。继续落实乡村医生政府津贴,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全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5.08万人,新增3.44万人,参合率达95.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33个百分点。全年补偿医药费2183万元,补偿人数19838人次,补偿上万元的223人。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保障农民大病能得到及时救治,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药品全年让利约2500万元】 年内,市卫生局继续实施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各项有效措施,将医保目录甲类用药和非医保目录常用药的中标价加成率下调5%,全年给市民让利约2500万元。
  【人均医疗费用负增长】 2006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为96.52元,比计划控制数还低3.75%;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5136.7元,比计划控制数低7.99%。连续两年实现医疗费用负增长,按照同比口径计算,至少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近3亿元。
  【卫生系统基本建设投资逾10亿元】 2006年,厦门市卫生基本建设计划投资10亿多元,其中市财政投资1.9亿元,是厦门解放以来卫生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项目有17个,其中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有11个基建项目。
  【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逾20亿元】 年内,厦门市新增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213151平方米。至年底,全市卫生部门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达20.15亿元。
  【为万名妇女免费普查乳腺疾病】 3月1日,由市妇联、市卫生局、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开展的厦门市“万名妇女乳腺疾病免费普查工作”在市妇幼保健院启动,1万名城镇、农村贫困妇女及在厦务工的35岁以上妇女获得免费普查卡。同时,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专家还为各区、镇保健医生和妇女举办乳腺疾病防治保健知识培训班。
  【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 年内,经推荐审查,厦门市中山医院的消化疾病诊治中心、第一医院的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为第二周期第一批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每个项目每年获400万元经费;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等9个专科为第二周期第一批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每个项目每年获100万元经费;第二医院妇科腔镜等22个项目为第二周期第一批规划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除4个项目需自筹经费外,每个项目每年获40万元经费。以上经费均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和项目单位按1:1的比例支付,每年总投入3000万元。
  【36位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每月享受1万元岗位津贴】 年内,厦门市有6家医院的36位专家当选首批厦门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每人每月获得1万元岗位津贴。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选拔对象是在市二级以上医院(含驻厦部队、民营、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专业为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临床医疗、中医医疗、临床药学专业的一、二级学科,重点是厦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及规划重点学科。
  【新增九个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5月9日,经省卫生厅批准,厦门市新增9个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它们是:思明区、集美区、同安区、海沧区、湖里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同安区皮肤病防治院、翔安区同民医院。
  【厦门市“两纲”实施情况良好】 5月9~12日,福建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两纲”)中期评估工作督察组采取随机抽样、听取汇报、查阅材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对厦门市实施“两纲”情况进行检查。组长黄伟瑶认为,厦门妇女儿童的发展环境与5年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在制度、经费、措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此外,市、区两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机构健全、机制完善,对“两纲”实施进行大力宣传和督察,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有效。在实施“两纲”过程中,厦门市政府从办实事入手,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仅干预新生儿出生缺陷一项,每年就投入经费100万元。
  【第21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量6亿元】 年内,共有11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参加第21期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预计年采购量6亿元人民币。其中,评标、议价部分2860个中标药品与国家最高零售限价相比,降低40.53%;竞价部分9110个中标药品与国家最高零售限价相比,降低45.14%。评标品种中有1237个连续四年中标的药品,在本期再次降价5.75%;竞价品种中有2364个连续四年中标的药品在本期再次降价6.18%。
  【农村卫生公厕普及率85%】 年内,厦门市继续贯彻落实《厦门市农村改水、改厕、改变村容村貌三年实施计划(2004~2007年)》和《厦门市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建设指导意见》,全年全市新建农村卫生公厕420所,农村卫生公厕普及率达85%,提前一年完成农村改厕任务。
  【惠民医疗服务新举措】 2006年,市卫生系统出台《厦门市卫生局开展惠民医疗的意见》,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惠民医疗,对具有本市常驻户口,持本人《最低生活保障证》、《特困职工优惠证》、《特困残疾人优惠证》实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惠民医疗服务。年内,全市共有1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惠民病床180张。惠民病房或惠民病床执行“三免”、“四减”、“三优惠”等优惠措施。“三免”:免收院内会诊费、远程会诊费、一般物理降温费或空调降温费;“四减”:床位费、大型设备检查费(如CT、MRI等)、基本手术费、护理费等均减20%;“三优惠”:一是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病人,相关费用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执行;二是使用乙类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在原零售价基础上优惠10%,让利于患者;三是因病致贫的特困患者视实际情况,由个人申请,在获得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提供50%以上预计医疗费用的救助基础上,经医院批准给予更大的医疗服务优惠。
  【医卫成果首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06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活动中,医疗卫生系统共有9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由厦门第一医院等4家单位联合开展的“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改变对肝门部胆管及肝脏影响到实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厦门市医疗卫生科技成果首次获得该奖项。该课题组主要针对肝移植手术后胆管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问题,在“胆道学”概念基础上进行“胆管周围血管丛”方法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防治胆管并发症,减少二次胆移植例数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效果显著。
  【全市近17万社区居民拥有健康档案】 截至2006年底,厦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家。全市有167858位社区居民拥有健康档案,1556户居民签订家庭保健合同,25430名社区主要慢性病病人建立管理专案。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50750人,新增34386人,参合率95.83%。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约2972.6万元。人均总筹资每年53元(同安区、翔安区每年45元),农民个人负担每人每年10元,市、区(镇)财政补贴每人每年35~43元;大病医疗保险每年15元全部由各级政府承担。截至年底,全市“新农合”补偿医药费2183万元,补偿人数19838人次,补偿超过万元的有223人。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100%】 2006年,婚前医学检查率29.8%,孕妇产前检查率为96.45%,所有开展产科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5%以上。
  【干部保健工作】 全年承担重大医疗卫生保健任务45次;举办医疗保健讲座9场次,参加听课的公务员13000多人次;编印《厦门干部保健》15期,印发保健刊物6000余份;组织保健对象健康疗养63批、1584人次;完成保健对象健康体检2930人。
  【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启动】 年内,全市共启动7个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其中,翔安区马巷卫生院疮疡科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病建设项目,同安区中医院中医骨伤专科被福建省卫生厅确定为第一批省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大同卫生院被福建省卫生厅确定为“福建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同安区西柯中心卫生院针灸科和脾胃病专科、翔安区新店卫生院痔疮科、马巷卫生院骨伤科被确定为市第一批农村中医专科建设项目。
  【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与合作论坛】 于5月在厦门举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政府共同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中心与厦门市卫生局承办。本次论坛决定在厦门成立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作为今后论坛及两岸四地乃至东南亚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基地;举办“中医药国际投资商贸博览会”,特设台港澳专馆,以加强两岸四地乃至国际中医药界文化、投资商贸的交流、展示与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海峡两岸中医药界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岸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厦门市在对台工作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厦门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 6月9~11日,省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团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随机抽查和走访群众等方法,对厦门的爱卫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治、社区和单位卫生、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卫生等10个项目内容进行检查。检查团对厦门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厦门能不断完善机制,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全市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市民文明卫生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大投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建立健全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环境管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各项创卫环境保护指标均优于考核要求;加强行业监管,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大执法力度,食品安全得到保障;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病媒生物防治成效明显,随机抽检四害有关指标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社区和单位卫生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明显,相应的专项整治开展得很好,颇具特色。
  【乙肝流行病学入户调查】 9月,厦门市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乙肝流行病学入户调查。调查由市、区卫生局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共分3个阶段进行:9月开展现场调查和采集血样,10月完成实验室检测,11月分析与撰写报告。在现场调查和采集血样阶段,从全市6个区抽取36个行政村的样本单位(以户为单位,约50户110人为1个样本单位)的厦门户籍人口(红印户口,1岁至59岁的常住居民)共约3600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厦门市是全国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发病率持续在100/10万以上。1991~1995年,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17.64%。“八五”期间,除在同安地区开展过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外,至今尚未对全市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现状、变化趋势和免疫状况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科学调查。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客观掌握本市现阶段乙肝流行现状和趋势、评价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进而指导调整预防控制策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叔禹获评中国医院优秀院长】 1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6年度中国医院突出贡献奖暨优秀院长表彰大会上,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获“2006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称号,这是厦门市第一位获“中国医院优秀院长”荣誉的院长,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福建省地市级医院中唯一一位获奖院长。该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办三届。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全国共评选出优秀院长100名。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12月28日,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投资6542万元的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1953年创建的厦门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与市健康教育所、市结核病防治所、市性病麻风病防治中心、市肿瘤防治办公室、港口卫生防疫站合并组建而成,是集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处置、疫情监测与报告、检测检验与卫生学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等工作为一体的技术指导中心。
  【癌症成为厦门市居民疾病死因头号杀手】 2006年,厦门市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为2290人,癌症成为厦门市居民疾病死因的头号杀手。全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肝癌为35.27/10万,食管癌为28.89/10万,肺癌为24.43/10万。死亡率排名进入前十位的另7种恶性肿瘤为胃癌、大肠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取得新成果】2006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等往岛外搬迁,市中医院向本岛东区迁建并投入使用,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岛外迁建并投入使用,市第一门诊部与厦门中山医院合并,鼓浪屿社区卫生中心与市第一医院鼓浪屿院区合并。卫生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了医疗机构集团化发展,优化了岛内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也为建设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惠栋
责任者
代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