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117
颗粒名称: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8
页码: 381-398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科学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综述、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2006年 厦门市

内容

综述 2006年,厦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根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市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年内,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市26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7.74亿元,新增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省科技厅在厦门市设立“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厦门)产业化基地”;经科技部验收,厦门市成为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科技项目引进工作形势喜人。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区四大工业集中区及湖里高新技术园、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等园区成为高科技项目的“吸附器”。年内,几百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陆续建成,数以百计的高科技项目签约入驻,部分已正式投产。此外,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厦门市共建的“福建微软技术中心”落户软件园二期。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8亿元,其中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投入2.21亿元,获得上级科技部门资助9028万元,创历史新高。年内,市财政首期投入1.431亿元重点支持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建设,其中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项目8项,创新环境建设项目2项,总投资超过16.42亿元。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在“九八”期间正式开园,已引进1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入驻,预计年技工贸总收入可达6亿元。
  三、鼓励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全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2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24项,达到国内领先69项,国内先进水平3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市科技进步奖56项;认定第一批厦门重点新产品13项。全市专利授权量199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6件,增势良好,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批以厦门钨业、特宝生物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型,以麦克奥迪、厦华电子为代表的集成创新型,以厦工股份、三安电子为代表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企业。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厦门钨业、夏新电子两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厦钨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组建工作。厦华电子、厦门钨业入选全国创新型企业首批百家试点企业。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首批认定“厦门市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厦门市自主创新试点企业”和“厦门市自主创新种子企业”共25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厦门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研发取得丰硕成果。取得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如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攻克世界难题的国家一类新药虎纹镇痛肽,福建省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9000Au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准字号生产批文。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企业——蓝德尔(厦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出全球第一个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中试产品获得成功等。
  四、实施院地合作和对台科技交流合作,推进区域科技发展。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协议书》,并于11月18日动工兴建。由此,厦门市迈入首批与中科院共建的城市行列。努力推进“市校合作工程”,积极促成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共建研发平台,迈士通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研发平台,机电集团与厦门理工学院共建汽车研发中心。以光电子产业和软件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交流。
  五、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积极实施“2006年春节亮灯工程”。以市、区两级财政为主,投入近1.2亿元,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以LED为主的夜景工程,工程覆盖全市100%的主要商业街和70%的主要景点。年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我国开始全面推广半导体照明技术”为题,介绍厦门推广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成功经验,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积极推动厦门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半导体照明工程建设,北京奥组委先后两次来厦考察,邀请厦门参与奥运会体育馆的LED夜景工程建设。众多知名光电企业前来厦门兴建项目,光电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年内,厦门市积极申报全国首个“LED应用示范城市”。
  推动生物与新医药、软件、新材料、科学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建设,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储备力量。发挥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企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促进在海沧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园,推进养生堂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厦门新材料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厦门科学仪器仪表产业规划》,推动湖里高科技园区“仪器仪表大厦”建设,为2007年国际光谱会议做好配套准备。
  六、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体系。
  将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科技项目和软科学项目的生成方式由项目单位申报改为主动提出项目并寻找承担单位。年内,安排的重大科技项目均是关系厦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并由市科技局为主提出并联合多方力量推进实施的。同时,还根据厦门市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媒体、网站向全国广泛征集重大产业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项目。为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使用效益,首次启动对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的效益审计,并根据审计中暴露的问题,对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审计工作进行改革,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七、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工作,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升。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加大医疗卫生领域重大疾病科研攻关,着力解决严重危害本市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水污染治理、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科技项目牵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施循环经济科技计划。以科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高新技术和最新科技产品开展旧村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厦门”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厦门市科普工作重要载体的“科普希望快车”的其服务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和省科技厅开展“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计划”共建活动,快车已开始向福建省其他地市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辐射。“科普希望快车”获得中央文明办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李根)
  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
  【概况】 200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全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共26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47.74亿元,比增1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2%;实现利税总额137.11亿元,出口创汇75.8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其他高新技术齐头并进。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3.22亿元,比增15.6%,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56.9%;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7.47亿元,比增8.7%,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15.7%;先进制造与新工艺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05.97亿元,比增43.1%;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92亿元,比增15.4%;新能源、现代农林、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内,在环保新技术领域,出现一批以信源环保、三维丝环保、华电环保、龙净环保、美达斯环保等企业为代表的生力军,这些企业在环保技术上不断创新,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厦门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作用明显,数量及产值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87家增至10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06.10亿元,较上年增长19.4%,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97.1%,实现利润71.34亿元,上缴税收59.11亿元,出口创汇74.61亿美元。此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全年有13家企业年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跨入重点企业行列。(黄颖)
  【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夜景工程】 年初,厦门市投资近1.2亿元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实施以LED为主的夜景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包括4个主要城区,占全市城区数的67%;主要商业街的LED工程建设达到100%,主要风景点占比约70%,如鼓浪屿、鹭江两岸、集美学村、筼筜湖周边、中山公园、会展中心、未来海岸、海湾公园等。共采用灯具300多种,涉及高楼200多幢。夜景工程建设美化了城市景观,推广了LED产品,并在LED产品设计、生产、施工、检测的全过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厦门通过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验收】 2月20日,厦门市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和评委的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专家组一致认为:“十五”期间,厦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推进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创新、促进专业服务、培育人才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通过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厦门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厦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作用。(许长水)
  【省集成电路设计(厦门)产业化基地正式挂牌】 4月7日,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厦门)产业化基地授牌仪式在厦门软件园二期建设工地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出席仪式并讲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庄荣文代表福建省科技厅为基地授牌并致辞。由此,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厦门集成电路产业迈出做强做大重要一步。该基地综合国内外集成电路设计园区和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厦门本身特点进行建设,其功能定位是:集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高水平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训和产学研结合的产业链合作。通过实现上述三项功能,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群体,成为促进厦门及海峡西岸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吸引台湾产业及海外人才的工作平台。 (黄颖)
  【2006中国(厦门)国际光电展览会】 4月8~11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参展企业220多家,展位340多个,其中半导体照明企业展位占50%以上,参展的半导体照明展品涵盖LED原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及LED生产和检测设备、LED应用产品等领域,其中福建省LED展商数量占光电展商的38%。展期4天。
  【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委员会】 于6月成立,由叶重耕副市长任主任,成员包括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市火炬管委会、市经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单位,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许居衍院士、王阳元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该服务平台的设立是厦门市提高IC设计产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IC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平台内容包括IC设计身硬件环境、IC芯片测试、软件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IC企业孵化,兼具IC产业招商引资等功能。平台将建在软件园二期IC产业专区,一期用房约1000平方米。
  【福建微软技术中心落户厦门软件园二期】 6月18日,厦门市政府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就双方在厦门软件园二期建设“福建微软技术中心”正式签约,这是微软在福建省建的第一个技术中心。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将向福建微软技术中心提供知识与技能转移、人员培训和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和参与厦门、福建的信息化建设。厦门市政府与微软的合作,有利于利用微软公司成熟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福建尤其是厦门市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发展态势良好】 年内,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发展成以厦门为核心,辐射福州、漳州、泉州整个海峡西岸的大基地格局,拥有LED企业80多家,规模企业32家,主要有明达光电、星光豪泰、三安、华联、通士达等,光莆、环维、爱的等一批中小企业也迅速发展,产业梯队初步形成。产品涉及红外、紫外、可见光和白光等领域,主要应用产品有数码显示、大屏幕显示、背光源、景观装饰照明、工作灯具、旅游灯具等,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承接台湾LED产业转移的布局也已基本形成。
  (许长水)
  【中国最大电光源基地落户厦门】 11月15日,中国最大电光源基地——厦门电光源生产科研基地在同安西柯T5项目工地举行隆重开工典礼,副市长潘世建、GEI业与消费品集团首席运营总裁杰克·菲什以及市、区有关领导出席开工及签约仪式。基地位于厦门市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规划的轻工电子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规划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以厦门轻工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同投资的厦门龙欣利照明有限公司为龙头,总投资
  4.8亿元,主要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高效、寿命达3万小时的T5直管荧光灯产品。电光源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其产值将在5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超过4亿元,税收达3亿元以上,同时可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
  (李根)
  【21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认定】 年内,经企业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联审,厦门市有2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他们是戴尔(厦门)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厦门百穗行实业有限公司、厦门松霖卫浴有限公司、三箭电子(厦门)有限公司、厦门正黎明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辑美彩印(厦门)有限公司、来奇偏光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迈士通电器有限公司、厦门澳威机械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泓皓管业有限公司、厦门三维丝环保工业有限公司、天海欧康科技信息(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市亨达海天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伟然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恒坤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厦门晶欣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合强软件有限公司、厦门瑞维自动化工程。至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61家。
  【四项目获科技部“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专项资助】 年内,厦门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立项,获得无偿资助金额1479万元。获得资助的项目是:厦门大学的深紫外LED GaN基半导体设计与关键外延技术研究及半导体照明评价与测试系统建设,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的功率型白光LED新型光源制造技术,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的基于Si衬底的功率型GaN基LED制造技术。
  (任周)
  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首次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监理”管理监督机制。全年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两个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8亿元,其中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投入2.21亿元,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0项,支持10个市重大科技(平台)项目资金1.43亿元,占64.85%;支持企业创新项目资金5882万元,占26.62%;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发展(含软科学)项目资金1242万元,占5.62%;安排滚动资助项目资金644.4万元,占2.92%。全市有176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科技立项项目,获得资助金额9028万元,比上年的152项7541万元分别增长15.79%和19.72%,创历史新高。
  【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总投入16.42亿元】 年内,厦门市总投入16.42亿元重点支持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建设,其中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项目8项,分别是厦门车辆与工程机械技术研发中心、厦门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光电照明产品检测与营销中心、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养生堂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基地的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理工学院工程学科集约研发平台;创新环境建设项目2项,分别是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厦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改善投资环境,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孙笑东)
  【出台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年内,由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市经发局联合制定的《厦门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暂行办法》规定: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将实行项目单位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筛选、部门联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程序,遵循绩效、集中、放大和后评估及诚信原则。凡能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有显著经济效益、实际纳税额大的企业承担的产业科技项目,以及对厦门市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产生重大作用的科技项目;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且转化能力强、研发投入大的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产品具有高成长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拥有较大潜在市场或产品能填补国内外空白、能明显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环境质量、节能降耗、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项目都是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支持的重点。(李根)
  【九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年内,国家科技部下达2006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厦门市有9个项目名列其中,立项数占全市限额申报数的90%。入选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光电、化工、材料等行业,都是企业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且部分产品已形成自主品牌,充分体现了厦门市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程度的逐步增强。
  (林永耀姜艳红)
  【两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 年内,厦门市2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子课题,分别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俊研究员承担的“深海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博安教授承担的“Wnt信号通路重要分子Pygopus2的功能研究”,两项目分别获得100和80万元资助。 (孙笑东 林永耀)
  【首次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监理管理监督机制】 年内,市科技局和市老科协信息工程与科技项目监理有限公司签订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合同。由此,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监理管理监督机制正式启动。其监理任务主要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执行进度、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项目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定提交项目实施效果报告和年度统计报告、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时完成项目、及时提交验收申请等方面进行监理,最后对每项接受监理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集项目监理过程的技术专家意见、财务经济专家意见、综合评估、存在问题和建议为一体的监理报告,并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及时为科技部门取得可靠的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信息,为科技决策提供有效保障。
  (林永耀 苏惠珍)
  【海洋三所获科技资助和技术收入近亿元】 年内,海洋三所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经费和技术收入9500多万元。其中国家、省科技项目75项,合同资助金额6500万元,当年到位5700万元;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资助33万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获科技部450万元资助,生物海洋学(含生物海洋技术)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万元资助;中国海及邻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种编目和分布图集编制项目获科技部180万元资助。
  (陈玉荣)
  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
  【概况】 2006年,市科技局着力提升科技评价水平与发挥奖励制度导向性作用,鼓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实现以科研带动产业,产业促进科研互通双赢的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全年共组织、主持全市科技成果评价105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上19项,国内领先55项,国内先进水平36项。办理全市科技成果登记项目12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24项,达到国内领先69项,国内先进水平34项。认定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通过“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系统”的运行,首次实行科学技术奖网上申报,共评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6项。全市有24项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由厦门大学完成的优质早稻新品种佳辐占的选育与应用以高分列入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年内,厦门大学两个项目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厦门市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改革以来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首次开展科技型重点新产品认定】 10月10日,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等13家单位的新产品被市科技局认定为2006年度厦门市重点新产品,此次也是厦门市自《厦门市重点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第一次开展科技型重点新产品认定。
  (林永耀 王文婷)
  【10项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市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年内,经专家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综合评审小组的评审,厦门爱维达电子有限公司的“数字并联型不间断电源的研制(3-20KVA)”、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广播专业级高清液晶监视器(LM-17C20/LM-30C18)”、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的“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及倒装技术”等10项成果被认定2006年度厦门市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主要为电子、光电子、化工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其中,国际先进以上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5项,均为企业自主开发并自行实施转化,其中有6个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 (林永耀 姜艳红)
  【五位科技人员获第八届福建青年科技奖】 年内,厦门市有5人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科技厅和省科协联合授予第八届福建青年科技奖,他们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刘庆林、厦门大学海洋系的陈敏、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黄长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章晓波、厦门大学物理系的蔡淑惠。 (郑慧玲)
  【技术合同年度情况】 年内,厦门市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2135项,比上年增加616项,增长40.55%;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67882.66万元,与上年同比减少18977.64万元,下降21.84%。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056项,成交金额48455.40万元,分别占合同总项数和总金额的49%和71.38%,比上年增加456项和21757.54万元,增长76%和81.50%;技术转让合同38项,成交金额5749.15万元,分别占合同总项数和总金额的2%和8.47%,比上年减少9项和47805.26万元,负增长19.15%和89.26%;技术咨询合同132项,成交金额4896.89万元,分别占合同总项数6%和7.21%,比上年增加57项和3763.96万元,增长76%和332.23%;技术服务合同909项,成交金额8781.22万元,分别占合同总项数的43%和12.94%,比上年同比增加112项和3763.96万元,增长14.05%和75.02%。 (苏惠珍)
  【海洋三所科研成果交易位居全市榜首】 年内,海洋三所技术合同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登记合同数173项,总成交额5639.88万元,较上年增长177.85%,在全市排名由上年的第五位跃居榜首。
  【龙须菜优良品系选育和规模化开发通过鉴定】 1月,海洋三所的该成果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龙须菜优良品系规模化开发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围绕龙须菜优良品系的选育、规模化栽培和琼胶生产工艺开展研究和开发,系统地进行龙须菜栽培生物学、发育微生物学和优良品系选育相关的遗传学研究,丰富了江蓠栽培学和江蓠遗传学的理论体系,为龙须菜的栽培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解决了龙须菜规模化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育苗、栽培、加工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制定了龙须菜养殖技术(地方)规范,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及技术体系,优化了琼胶生产工作,提高了琼胶产品的质量。
  【无公害健康海水养殖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通过鉴定】 3月,福建省科技厅在厦门组织有关专家召开鉴定会,通过海洋三所承担的省科技重大项目“无公害健康海水养殖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的鉴定。专家认为项目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有助于促进海水养殖业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该项目以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为养殖对象,研究了不带特定病原虾苗、抗特定病原虾苗的培育及养成,污染养殖生态环境的修复及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益微生物及活性免疫制剂对对虾体内免疫因子的作用,添加有益微生物和抗生素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的影响,对无公害饲料的研制与开发,无公害示范基地的建设等,创立了全新无公害海水健康养殖模式。年内,该项目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其项目示范基地养殖的鱼、虾、蟹、蛤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年总产值达1315万元。
  【驼背鲈人工繁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 3月,海洋三所承担的“驼背鲈人工繁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课题组于2003年引进30尾驼背鲈亲鱼,采用控制环境条件和强化培育亲鱼的方法,促使亲鱼自然产卵受精。经过试验研究,掌握了驼背鲈亲体对营养的需求及其所适应的环境条件,明确了诱导驼背鲈成熟的激素种类及剂量,找到了驼背鲈苗种培育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驼背鲈种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育苗的技术工艺。
  【对虾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通过鉴定】 6月,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组通过对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对虾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的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组以抗病对虾为材料,采用基因差异显示、抑制差减杂交、亲和层析等技术,分析正常对虾和抗病对虾的基因表达差异,从抗病对虾中克隆获得了70多个抗病毒相关基因,并深入探讨对虾抗病毒的分子机理。首次发现并证实对虾血蓝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揭示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抗病毒的一种新机制。同时,在研究抗病毒基因调控序列的基础上,获得激活抗病毒基因表达的方法,在对虾防治病害过程中,可通过激活抗病毒基因的大量表达,提高对虾的抗病毒能力。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多种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虾种、病毒感染不同时期、抗病毒对虾的序列变化等,获得了一个抗病对虾中特异的序列,该序列可尝试作为分子探针,用于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抗病毒多肽编码基因在酵母等表达系统中表达后,可用作抗病饲料或添加剂,喂养对虾。其成果可用于对虾病害的防治,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年内,项目成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海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7月,海洋三所承担的“海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项目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工艺等先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石油环境生物修复剂;构建柴油和原油的海洋微生物降解菌群,利用所获得的降解菌群进行室内和室外模拟沙滩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实验,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重量法和GCMS法分析,降解效果明显。此外,还开展微生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获得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并对其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证明该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解表面张力、能够提高降解菌对石油的降解效率,可以进一步开发成生物消油剂或除油促进剂,用于海洋船舶废水和海上采油溢油的清理。
  【高附加值几丁寡糖酶法生产的开发研究通过鉴定】 8月,海洋三所的“高附加值几丁寡糖酶法生产的开发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评审和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在生化试剂、医药、食品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具有创新性,达到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建立了酶法生产几丁寡糖的中试工艺,生产的几丁寡糖混合物经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几丁寡糖含量≥97.2%;完成了高纯度单一几丁寡糖的制备工艺,生产的几丁二糖经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纯度为96.4%;建立了几丁寡糖的薄层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深海微生物资源工业化应用研究通过验收】 8月,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在香港组织专家对海洋三所承担的“深海微生物资源工业化应用研究”课题进行验收并予通过。
  该课题通过改变培养条件,从三大洋深海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分离培养并鉴定1000余株深海微生物,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菌种库;建立菌种数据库及资源网站,初步建成大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共享平台;筛选获得600多株具有环保价值的重要大洋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于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是国家科技条件平台总体框架下自然科技资源条件建设平台中微生物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
  该项目在已制定的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并通过数据化和网络化,最终建成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研究开发、共享利用的微生物产业基础平台和功能性平台。此项目的研究可逐步提高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的数量与质量,为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林业、环境等各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现代化服务。
  【海洋几丁质酶基因的改造及其表达产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通过评审】 该项目于8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评审,专家认为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几丁质酶结构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对来源于海洋的微生物豚鼠气单胞菌CB101的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年内,在国际SCI收录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对虾抗病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应用通过评审】 9月,由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对虾抗病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应用”在厦门通过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评审。
  该项目以福建省养殖面积较大的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为切入点,采用差异显示技术和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克隆其抗病相关基因,从抗病斑节对虾中克隆到一个具有抗病毒活性蛋白的基因,并通过表达和功能分析证实抗病毒作用。此外,还从日本对虾中获得35个抗病害相关基因,其中有9个基因是在对虾中首次发现。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进行蛋白质部分序列的测定及全基因的克隆,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证明此基因确实与抗病相关。该研究成果对对虾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海洋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与开发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该项目是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改造天然几丁质酶,用它来降解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甲壳质,生产低分子量的几丁寡糖,其在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治疗、口腔医学、人体保健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2002年开始,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利用自己研制的几丁质酶基因工程菌及先进的生物学技术挖掘几丁质酶的应用潜力,生产出高纯度符合出口标准的低分子量的几丁寡糖。随后又进行高附加值几丁寡糖的酶法中试生产工艺研究。年内,已建成中试生产线,实现了降解酶的可连续使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陈玉荣)
  【省水产所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6月18日,在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省水产研究所共推荐“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养殖设施保护应用研究”等35项科研成果报由省海洋与渔业局参加的项目对接,该所共签约对接项目10项,其中现场签约5项。同时,根据海洋渔业研究领域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东风螺幼螺异常脱壳病防治技术”、“新型多功能深水网箱及配套装置技术”等10多项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对接平台,既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又了解了海洋与渔业生产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养殖设施保护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月,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在养殖设施保护上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专家鉴定。
  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功由浮体、碎波墙、消波阻尼薄膜构成的浮筏式消波堤,首次同时使用HDPE材料和渔用高强度PE网片制造浮筏式消波堤,对其消波范围内的网箱养殖设施保护效果极为显著,消波效率达33%以上。其结构简单,工艺合理,维护容易,成本经济,施工和布局方便,具有可移动性。年内,该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沿岸赤潮灾害测报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月18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灾害测报研究”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有关专家鉴定。
  该项目通过现场调查和收集历史资料,研究了与赤潮发生密切相关的赤潮生物的分布、生态习性、赤潮爆发的环境条件;探讨了赤潮的发生规律及对养殖生物的危害;整合了福建沿岸赤潮生物名录和福建省自1962年以来的赤潮记录;首次记述了39种主要赤潮生物在福建16个港湾、海域的季节分布和平面分布特征;率先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福建海域主要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自然生态及赤潮爆发的环境条件的研究;结合气象、水文、水环境化学、赤潮生物群落组成的监视和监测,成功地在闽东四礵海域进行了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尝试;做出了一次有毒米氏凯伦藻赤潮可能影响沿岸水产养殖的预警,减少赤潮灾害的损失。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赤潮监视、监测和预测的方法,为赤潮研究、监测、预测预报、减灾防灾措施等工作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
  【大黄鱼三倍体育种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月,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黄鱼三倍体育种技术研究”项目在厦门市通过专家的鉴定。
  该项目采用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成功诱导出大黄鱼三倍体,三倍体诱导率68.5%至82%。同时,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两批全长2.6 cm至3.0 cm的三倍体大黄鱼苗种10.8万尾。此外,通过三倍体大黄鱼养殖试验证明了三倍体大黄鱼生殖腺特别是卵巢发育受到明显抑制,由此避免因生殖消耗而造成的肉质变劣及产后虚弱引起的患病死亡,改善了大黄鱼鱼肉品质,提高了大黄鱼的商品价值。年内,该项目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型升降式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月,福建省科技厅在厦门市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新型升降式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鉴定。
  该项目改善了HDPE框架抗风浪网箱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首次研制了上半部为HDPE圆刚性框架,下半部为柔性网衣箱体的“不对称双圆台抗风浪网箱”;首次研制成功“自闭式排气阀”、“活动式沉浮控制设备”、“渔用多功能投饵机”、“网箱鱼群安全声学监控仪”、“棱台形鱼规格分级设备”;首次应用网衣应力集中消除技术。此外,还发现HDPE框架抗风浪网箱在台风浪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峰值呈“波群”特征,对研究HDPE框架抗风浪网箱动力学性能,特别是研究其在台风浪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年内,已申报相关发明专利1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该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908”项目签约并正式实施】6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顺利签约“福建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福建近海经济海洋生物苗种资源调查”和“福建省908专项灾害调查之外来物种调查”3个“908”专项任务合同,项目总经费700多万元。其中福建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为本省“908”专项五大专题调查之一。年内,“908”专项调查正式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省水产所专门成立了“908”专项领导小组,组织项目全体人员参加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及省908专项办联合举办的相应专业调查技术与管理培训,参训人员均取得上岗资格证书。至年底,该项目已完成连江县海域使用现状试点外业调查工作。
  “908”项目是国内自1958年以来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性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海洋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贝类生产环境区划项目通过鉴定】 6月13日,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厦门市贝类生产环境区划项目通过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主持进行的成果鉴定。该项目在厦门贝类养殖区同步调查检测了海水、底质和贝类中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石油类、异养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含量,调查了厦门的贝类养殖品种、方式、面积、产量和贝类养殖区的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贝类产地海水、底质和贝类体内有害有毒物质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研究,并在国内首次进行海水与底质、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之间相关性的同步研究。同时,较系统、全面地进行贝类体内不同部位组织和贝类产地不同类型底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比较和富集作用研究。此外,采用综合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厦门贝类产地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与国内外现有的方法相比,该评价和区划方法较为客观,全面、准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出口鳗鱼绿色食品标准化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鉴定】 6月23日,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出口鳗鱼绿色食品标准化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有关专家鉴定。
  该项目通过对出口鳗鱼生产环节质量管理与安全状况的研究,提出当前国内鳗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在此基础上,进行出口鳗鱼绿色产品标准化和健康养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的研究,首次在鳗鱼生产中建立了从种苗、产地、养殖技术管理、烤鳗加工技术规范、活鳗、冻烤鳗加工原料及产品的质量要求及相配套的检测方法等系列化的技术标准与指南,其技术指标合理、可行,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与国内外市场提出的质量安全要求相衔接,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石斑鱼系列研究通过验收】 8月1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对省水产研究所自选项目“云纹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场验收,该项目共成功培育变态完全鱼苗8250尾;11月8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对省水产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一子专题“斜带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现场验收,该项目组共培育3cm以上的苗种119.5万尾;中间培育5cm以上苗种2.1万尾;培育10cm以上苗种3.5万尾;养成斜带石斑鱼商品鱼7865尾;11月14日,农业部渔业局组织专家在武汉通过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赤点石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验收,该专题全部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水产动植物太空育种实验有新突破】 年内,为使水产动植物在抗病、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有较早、较大的突破,省水产研究所对2005年两次太空搭载返回的水产动植物进行实验比较,其中,卤虫及蒙古裸腹藻出现明显的变异。同时继续扩大水产品种的航天搭载试验,于9月9日又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紫菜、卤虫等5种水产动植物进行航天搭载试验,9月24日顺利返回并均存活。年内,已对返回存活的动植物进行培育和筛选,并结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太空搭载卤虫选育试验”科研项目作进一步的试验。
  (黄培民)
  【福建海洋研究所承担多项重大研发任务】 年内,福建海洋研究所以研发的福建省海域使用综合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该所在全省海岸带规划、区划、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海洋工程勘测和海域使用论证等综合技术优势,承担省长基金重大专项福建省主要海湾数模与环境综合研究的图表汇总与预测评价研究专题、主持承担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泉州市试点)、福建908专项一海底地形图编绘、福建省渔港信息网络系统开发的研发任务及厦门市重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国家和福建省重点排污口监测、厦门市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等多个省市重点专项,承担莆田市海岸线修测、漳州市海岸线修测、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厦门海域环境容量研究,以及连江黄岐国家中心渔港工程海域使用论证等海域使用论证任务。开发的海域使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全省5个沿海地级市、26个沿海县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海洋管理重要技术支撑工具。
  【福建海洋研究所完成漳州市海岸线修测项目】 年内,福建海洋研究所按照《福建省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完成漳州市海岸线修测任务。本次漳州市全市海岸线修测总长765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680公里、乡级海岛85公里。完成的项目成果有:海岸线修测工作报告、海岸线修测图件、海岸线修测技术报告。(林义)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年内,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和《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修改科技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探索融资新渠道,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推动力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整合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力量,重点扶持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实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单位积极申报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成果的流通及转化。年内,全市有5个区通过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厦门鸨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钧业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厦门鸨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第13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评选出25家企业为厦门市首批自主创新示范、试点和种子企业。
  【厦门五区通过科技进步考核】 年内,经科技部批准,厦门市有5个区通过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和海沧区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同时,科技部授予厦门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的10位党政主要领导和科技局局长为2003~2004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们是思明区的郑云峰、曾毓琪、李伟,湖里区的何清秋、李栋梁、陈丁权,集美区的曾晓民、黄锦坤,海沧区的钟兴国、翁云雷。 (李根)
  【厦鸨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 1月,厦门钧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科技部共认定全国首批“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18家,并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联合授牌,国家发改委将侧重支持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条件建设,科技部负责规划、认定、管理和项目投入等促进发展工作。
  (郑秋华)
  【水声通讯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落户厦大】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相关条目。
  【“十一五”厦门市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于3月29日发布。该《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厦门市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到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5%以上,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5%左右,达32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45%。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在2.5%以上,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超过90%。财政科技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岀的增幅,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按同口径增长,人均科普投入达到每年1.6元。火炬高新区实现再次创业,基本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火炬高新区实现产值1750亿元以上;建设创新创业园和科技广场,建成国家级软件研发和加工出口基地。《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五大主要任务: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实施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这三大支柱产业的提升工程,推动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同时,改造厦门传统产业;实施科技产业扎根工程,推动新兴与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都市农业工程,推进厦台农业科技合作。抓好10个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支柱产业创新工程、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海洋资源开发工程、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数字厦门重大信息化工程、“和谐厦门”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富农工程、科技合作工程、创业投资创新工程。 (孙笑东)
  【厦门常设技术市场荣膺全国“金桥奖”先进集体】 4月12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表彰会上,厦门常设技术市场被授予“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生产力促进中心刘巧艳荣获“金桥奖”先进个人称号。“金桥奖”是为表彰在全国技术市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而设立的。厦门常设技术市场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从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宗旨,至2005年底完成技术合同认定额4.5亿元,服务厦门市科技企业300多家。
  (生产力促进中心)
  【厦华、厦钨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7月23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厦门市推荐的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共有103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企业。 (郑秋华)
  【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接受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3月,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参加由科技部组织、基金委负责实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估专家认为:实验室面向国家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重大需求,方向明确,目标集中;承担了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成果;建立了一支年青、活跃、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运行情况良好。会上,专家们明确了实验室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开展深海生物资源研究的实验室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意通过评估,成绩为良。11月1日,实验室通过市科技局专家组验收。该实验室组建两年来,共承担“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项,累计经费近5000万元,在SCI发表论文46篇。 (陈玉荣 章泳辉)
  【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11月15日在厦门人民会堂召开。会上,表彰了2005年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和2006年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其中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的庄志刚和厦门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的曾超被授予2005年市科技重大贡献奖,“联想ET智能电脑手机”等4个项目被授予2006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清晰度液晶彩色电视机”等16个项目被授予二等奖,“高挠性多层分层挠性印刷电路板”等36个项目被授予三等奖。(参见本书中共厦门市委栏目“重要会议及活动”相关条目) (李根)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培训与教育中心成立】 10月11日,设立在海洋三所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培训与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暨2006年海岸带综合管理及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培训班开班典礼在厦门举行。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助理代表柯祺善、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副局长杰克·杜尼甘及厦门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该中心主要承担和落实由全球环境基金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由国家海洋局负责执行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SCCBD)”的培训考察等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组织考察,引进国外先进观念和理念,提高各项目区理解和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战略的能力;提供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能力;促进可示范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经验的形成,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保护培训工作。
  【《中美极区海洋碳循环合作研究备忘录》签订】 8月1日,海洋三所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和美国海洋与大气局大西洋海洋学和气象学实验室、美国乔治亚大学海洋科学系签订《中美极区海洋碳循环合作研究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中方根据美方安装设备的需要,改进“雪龙”船的设备安装平台,使之适合“海气二氧化碳观测系统”的安装及走航观测;双方开展科技人员互访,加强在碳循环研究信息和人员上的交流;中方聘任美方科学家为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兼职客座研究员,共同培养研究生和定期前来讲学;双方开展合作项目所获取的数据共享,未经对方许可不能向第三方转让;双方轮流召开工作研讨会,总结和改进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确保合作项目顺利进行和完成的质量等,《备忘录》的签订对加深双方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增强人们对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相互关系的了解与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玉荣)
  【评选市首批自主创新示范、试点和种子企业】 年内,厦门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经发局联合开展厦门市自主创新示范、试点、种子企业评选工作。经企业申报、形式审查、评分和评审委员会联合审核,共评选出25家企业为市首批自主创新示范、试点和种子企业。其中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自主创新示范企业,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厦门涌泉集团等13家企业为自主创新试点企业,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东林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宁利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市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华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双瑞船舶涂料有限公司、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市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自主创新种子企业。(黄颖)
  【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建设启动】 年内,由湖里区政府与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联合共建的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至年底,园区内景观节点、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工程项目建设全线完工并投入使用。园区新大门(主入口)建设完成。种苗智能快繁中心建成智能温室近6700平方米。与园区配套的正新大门前580米市政道路(东苑路)建成全线通车。完成园区景观小品方案设计。建成三角梅品种资源库7亩,收集品种60个,其中从马来西亚引入25种;山茶花品种资源库8亩、收集品种180个;多肉植物品种资源库3亩,收集品种100个;蝴蝶兰品种资源库2亩,收集品种40个。实验室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完成设备选型与仪器采购77台。完成营运中心与交流中心的征地、选址、规划许可、单体设计、人防、节能等审批手续。 (刘志成)
  【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复评审】 两站于年底顺利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组的评审。评审组通过对软件、硬件设施的全面审查及现场考核认为:两站质量体系内容完整,要素齐全;对检测工作的公正性、诚实性予以承诺,客观、公正出具检验报告,对委托方的机密和所有权予以保护,未发现客户对其检测工作及其服务的投诉;检测人员均持证上岗并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在用检测设备均送检,检测方法、体系文件现行有效,监测报告规范,未发现超范围出报告;覆盖渔业环境、水产品、水产苗种及水产种质等领域的30个项目经现场试验和盲样试验均合格,并最终确认两站具备298个项目和产品的检测能力。
  (黄培民)
  【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 于11月19日开办,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来自肯尼亚、苏丹、阿曼、越南、缅甸、菲律宾、古巴、智利、牙买加、东帝汶等24个国家的33名学员参加,培训历时50多天。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福建省及厦门市先进的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经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省市的海洋管理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探讨,参观考察福建省及厦门市的知名企业。通过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福建省及厦门市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及海洋监测技术。
  【福建海洋研究所实验室计量认证通过复审】 11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及相关文件,通过福建海洋研究所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资格复审验收。该所申请复审的项目共28项、111个参数的检测能力经考核全部通过。
  福建海洋研究所从2002年6月启动全所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于2003年11月获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发的证书。2006年,该所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1053.51万元,创历史新高。
  【海上科研平台再创佳绩】 福建海洋研究所“延平2号”科学考察船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海洋科研调查船。年内,该所充分发挥“延平2号”科考船的海洋科研调查平台及在台湾海峡及南海区域海洋调查的优势,扩大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年内,承担完成“国家908专项STO6区块综合调查”、“台湾海峡上升流年际变动研究”、“863福建示范区浮潜标施放有及比对观测”、“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等9个项目任务,全年航行20个航次,海上安全工作116天,安全航行11436海里,创历年航程新纪录。“延平2号”船已成为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重要海上科学调查平台,成为对台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林义)
  科普宣传
  【概况】 2006年,厦门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5月21~28日,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厦门”主题,举办和开展2006青年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科普希望快车”征文优秀作品颁奖、工业科普旅游、科普健康进高校、“寻找与保护本土珍稀物种”评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宣传、百名科普志愿者百场科普讲座进社区、百场科普电影进社区等16项主题活动。年内,厦门园林植物园等5个单位列入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第21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于3月24~26日在厦举行,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与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局和省关工委共同举办。大赛以“勇于探索,自主创新”为主题,全省共有4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竞赛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保、计算机、动植物、工程学,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经过省级初评后选出148项优秀科技项目、33项优秀科技活动、92幅优秀科幻画、近280名参赛选手和教师参加终评赛,并从中推荐出18项科技项目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门县金城国民中学有4个项目参加展示和观摩。 (李根)
  【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计划】 5月22日,市科技局与省科技厅签订科普希望快车共建协议书,为福建省山区、农村和革命老区的少年儿童提供电脑和网络知识的培训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该协议书的签订为科普希望快车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广泛推行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9月5日,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王钦敏和厦门市科技局局长李伟华为共建科普希望快车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启动“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计划”活动。共建活动正式启动后,“科普希望快车”先后奔赴福建省龙岩、三明、宁德等8地市开展电脑普及和科普宣传活动。
  (黄慰萍)
  【寻找与保护本土珍稀物种活动】 年内,由市科技局和《厦门晚报》于2005年5月23日联合推出的“寻找与保护本土珍稀物种”系列活动结束。活动历时一年,征集到珍稀物种线索近200条。5月26日,市科技局与《厦门晚报》召开专家研讨和线索评奖会,经综合考虑物种的生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评选出十大线索发现奖,它们是:凤尾鱼、银鱼、闽南火鸡、棕包梨、“桂花香”龙眼、黄皮果、天宝香蕉(矮蕉)、纯种芳樟、檀香树、青果榕。另有厚磨叶等19个物种线索获得鼓励奖。本次活动挖掘一批厦门本地及闽南本土的珍稀濒临灭绝的物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决定建立本土珍稀物种的保护和培育基地,并建立本土物种种质资源库,把本土物种的一些珍贵基因保护下来。
  (黄慰萍 李根)
  【科普日科普广场活动】 9月17日,厦门2006年科普日科普广场活动启动仪式在SM城市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预防疾病、科学生活”、“节约能源”为主题,开展包括预防疾病、科学生活科普广场活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暨科普与健康有奖征文,小小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节能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及展示,以及科普挂图展等。来自全市各有关部门、各级科普组织、学会的专家纷纷利用科普广场向广大市民传播科学生活常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并现场接受市民咨询。
  【五单位列入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年内,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厦门市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和“延平”2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等5个单位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省科协命名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黄慰萍)
  科技交流与合作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科技系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院地、市校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中科院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与厦门大学签订“985工程”二期共建协议。积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台交会期间举办的光电展和光电论坛已逐渐成为两岸三地产业合作引人注目的盛会。全球知名的台湾四大光电龙头企业已有三家选择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台资光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举办“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第二届年会”,台北县等5家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在厦门设立秘书处。年内,厦门市聘请白春礼院士等12人为第三批科技顾问。
  【纳米与生物交叉科学研讨会】 5月3~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二届纳米与生物交叉科学研讨会(云顶会议)在厦门召开。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院士等15位院士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爱默雷大学聂书明教授等40多位中外知名顶级专家出席。叶重耕副市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纳米与生物相关学科一线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交叉,通过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寻找该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曾尔曼)
  【厦门与中科院共建城市环境研究所】 9月23日,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和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在厦门会展中心酒店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协议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洪华生,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洪永世,厦门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修茂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选址集美文教区,建设用地200亩,并在五缘湾湖里高科技园区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根据共建备忘录内容,该研究所共需建设经费3亿元,其中中科院出资1亿元,厦门市出资2亿元,力争在2008年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并投入正常运行。11月18日该所动工兴建。 【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签订“985工程”二期共建协议】 参见本书教育栏目“高等教育”相关条目。 【厦门市首次组团参展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5月23~27日,厦门市首次组织10家高科技企业参加由科学技术部、商务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厦门团展位面积54平方米,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参展单位的70%,参展项目涉及光电、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展示的产品均是厦门市自主创新、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代表性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还集中推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视听通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厦门钨材料产业基地四个国家产业化基地。展会期间,厦门各参展企业达成投资合作和贸易意向7个,其中厦门光莆电子有限公司与北京某企业签署年产值达300万元的LED产品合作研发生产协议,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带来参展的差异化产品达成上百万元的销售协议。(黄海燕) 【首届中英清洁能源政策与技术研讨会】 6月13~15日,由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和英国贸工部新能源技术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英清洁能源政策与技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同时召开中英能源技术合作MoU第一次协调会。来自中英双方政府、科技界及能源产业界约70位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会上,双方就能源政策、煤炭的清洁利用和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内容展开研讨。 (许长水 董剑峰)
  【第二届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年会】 7月13日,第二届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年会暨数字生活产业论坛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举行,海峡两岸软件和数字产业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参会,会议代表对今后两岸科技产业合作达成进一步共识。会上,台北县、新竹市、嘉义县、台中市、桃园县等5家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在厦门设立秘书处,并举办揭牌仪式。年会还组织厦门、台湾、美国等地企业进行洽谈和对接。至年底,台湾23个县市中有四分之一的电脑同业公会加入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涵盖台湾资讯、通信、IT等3000家以上企业。 (黄海燕)
  专利管理
  【概况】 2006年,市知识产权局按照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发挥统筹知识产权协调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增进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社会各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明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2月,厦门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
  【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开园】 4月26日,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落成,市政府为该基地正式授牌,市知识产权局与海沧区人民政府、市科学技术局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厦门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发展备忘录》。9月8日该基地正式开园。这是福建省首个也是省唯一一家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位于海沧区新阳工业区,总用地面积1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基地采取“政府引导支持、产学研政资介相结合、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机制,建设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为主体的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并发挥厦门市特有的对台区位优势,围绕国家“十一五”期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台湾岛内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转移,将基地打造成为对台合作与交流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转化平台。年内,引进1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入驻。
  【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4月1~26日,市知识产权局与市整规办在全市范围内共同开展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发布2005年厦门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与知识产权工作相关部门在中山公园举办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知识咨询活动,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解答市民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疑难问题;参与组织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政府相关网站,开辟专版(栏),播报保护知识产权公益广告,曝光知识产权侵权典型案件,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执法成效;与市整规办和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在《厦门晚报》刊登知识产权有奖知识竞赛题目,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活动;参与组织联合执法行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共查扣、没收侵权运动鞋18579双、长裤和T恤等服装6038件、盗版音像制品近6000片(盒)、250只“美达能”复印机炭粉等;编辑出版《知识产权纵横谈》。9月18-24日,配合市依法治市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周”宣传咨询活动,向市民传授如何辨别假冒知识产权产品的方法,回答市民和企业人士提出的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知识产权等问题,并现场发放宣传材料。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有效地扩大了知识产权知识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进了企事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提升企事业的市场竞争力营造了较好环境,为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 年内,厦门市专利申请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专利申请量2968件,比上年的2796件增长6.2%。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477件,比上年的409件增长16.6%。截至12月31日,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累计为1706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91件,实用新型6608件,外观设计8466件;全市专利授权量1992件,比上年的1537件增长29.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6件,比上年的88件增长43.2%。截至12月31日,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授权量累计116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96件,实用新型4719件,外观设计6490件。
  【专利执法】 在专利权方面,年内,市知识产权局共依法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6件,其中结案5件,依法中止审理1件;查处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行为8起;组织市场检查12次,共检查商场、商店50多家,检查商品9000多件,责令改正专利标注不规范的6件。
  【强化知识产权统筹协调】 年内,市知识产权局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全年召开各知识产权工作相关部门会议4次,联合组织执法行动8次,开展大型联合宣传活动2次;加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衔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力度;为应对新的形势,强化知识产权协调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工作,借鉴兄弟省市的一些做法,结合厦门实际,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工作的意见》(试行)。
  【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内,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全市部分企事业单位旁听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二申诉处来厦巡回口审五件专利无效案件,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成全市企业专利实施状况专项调查。麦克奥迪股份有限公司、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第三批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协助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和麦克奥迪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组织企业及发明人参加2006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及产品交易会和第八届中国国际髙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2月15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中国第二届外观设计专利大赛”颁奖仪式上,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获得11个专利奖项。
  【加强会展知识产权保护】 9月,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省、市知识产权管理相关部门组成知识产权保护小组进驻展会,在会展中心大堂设立保护知识产权投诉咨询台,受理与会人员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投诉,解答中外宾客和参展商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同时,加强对展馆展品的巡查,查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及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障了展会的顺利进行。
  【通联工作成效突出】 年内,市知识产权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发表文章20多篇,在国家知识产权网、福建省知识产权网、《福建科技报》、《厦门政务信息》、《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广播电台、《厦门科技信息》等新闻媒体发表稿件80多篇。出版《厦门知识产权》12期,每期550份。厦门通联站连续四年被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评为优秀发行工作站,市知识产权局徐文东被评为优秀站长,洪烟庆、陈金琼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开展知识产权相关课题调研】 一是与市统计局、统计协会配合,开展“专利统计指标体系分析”调研。通过对全市大、中型企业(包括独资、合资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专利交易量、专利交易额、专利产品创造的工业销售产值、研发项目、检索专利文献等指标以及企业的专利纠纷、专利维权与建立专利工作机构、规章制度、投入的经费的统计和分析,掌握了厦门市知识产权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二是与厦门大学配合,开展“厦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调研,为厦门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好前期工作;三是与首创君合事务所、夏新公司共同向市科技局申报“移动通信终端专利战略研究”、“厦门市社会发展软科学研究”等课题,并获得立项。
  【厦门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 12月26-27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福建)考核验收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厦门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组对厦门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通过厦门市考核验收。
  试点期间,厦门市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其中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平均超过20%;2005年和2006年,资助专利申请1200多件,资助金额超过100万元。1999年以来,厦门市两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2004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认厦门市由原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转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专利代理中介服务】 至12月31日,厦门共有专利代理中介机构7家,其中涉外专利代理机构2家。全市共有专利代理人42名。各代理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利代理规定开展工作,全年共代理国内专利申请量4465件,同比增长12%。同时,各专利代理机构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专利信息、专利查询等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
  种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和培训。
  (洪烟庆陈金琼)
  地震监测
  【概况】 2006年,厦门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与特区经济建设相匹配的框架。年内,市地震局自行设计安装国内第一套市级数字化台网,并首次将扩频微波引入系统;自行设计安装首台城市地震应急指挥车,建设了东南沿海密度最高的监测网络,并在省内最先完成应急预案汇编和开展专业应急救援及社区志愿者演练等。年内,市地震局基本完成全市危险源数据库数据的收集与汇总工作。在全省会商会上,提交的年度闽台地震趋势会商研究报告再次获得全省第一名。地震局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授予“第三批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地震活动】 年内,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厦门市数字化遥测台网共记录到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159次,比上年减少24次。其中:N2.0地震71次,福建省内最大震级为1月18日发生在安溪地区的3.6级地震。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硬件】 (1)在地震趋势会商监测手段数字处理上大量引进新的数学方法,如支持向量机法,谐波叠积处理,小波分析等。(2)针对空间电磁环境日益严重的干扰及台风等恶劣气象影响,对子台进行传输参数调整及天线加固、支座油漆等工作,保证台网运行正常;完成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的硬件更新换代及smartquake新定位软件的更新;建成全市Ⅰ、Ⅱ、Ⅲ、Ⅳ类场地强震观测台站,形成齐全的强震观测网;改造、完善厦门市首个百米深水位观测井观测环境和东孚水氣观测房;建立大帽山农场宏观观测网,在农场16个自然村建立了动物、水位、植物宏观手段齐全的观测网络。(3)与市公安局联合,在全市100多个地震观测网点设置台站环境保护警示牌,并由市政府下达文件,对市辖区内100多个观测点在规划、建设中予以保护。(4)建立厦门市地震监测数据信息平台,完善应急灾害损失预测软件,及时向市政府提供科学准确的救灾参考依据。
  【提高监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年内,市地震局遵照国家建立地震工作三大工作体系,完善“三网一员”工作制度精神,理顺各区宣传网络及人员关系,重新登记和明确“三网一员”工作人员与工作职责,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更加稳固。组织监测技术人员参加美国CEOTECH公司的监测技术交流培训;选派4名技术人员参加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研究生进修班学习;组织粤东闽南防震减灾联防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派员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心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等大型活动。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一是在“7·28”唐山地震纪念活动中,开展全市地震知识网上竞赛,并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全市6个区开展地震宣传栏评比。二是充分利用厦门市地震局网页、教育系统网络、报纸、电视台、科普希望快车等渠道在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全年进行大型科普游园4次,科技下乡7次,举办有奖地震知识问答11次,赠送科普宣传资料3000多份,受教育人数3000多人。年内,市地震局编印各类防震减灾宣传资料6万份,重点分发到全市6个区农村和外来工居住地。
  【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获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称号】 年内,市地震局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授予第三批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这是福建省市级地震系统唯一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该基地接待各类参观学习人员50批,共4500人次。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曾被授予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福建省先进科普教育基地、首届厦门市十大优秀科普基地、首批厦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等称号。
  【健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年内,市地震局编制完成厦门市地震“十一五”规划和全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应急救援指挥器材室。联合市政园林局开辟第一批城市避难场所。市级各专业救援力量组织各类针对性联动演练近10次,各部门均组织应急运作操练。市地震局派员到社区举办社区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参加培训100多人。此外全市各社区志愿者队伍均举行应急演练,社区救援新理念正在被接受,并逐渐成为社区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蔡欣欣)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赛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