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06年,厦门市各项商贸指标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出口首次突破2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首次突破300亿元。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27.9亿美元,外贸总量占全省52.3%。其中,出口205.1亿美元,增幅高出全省0.4个百分点;进口122.8亿美元。2006年厦门市对外贸易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月度出口首次突破20亿美元,2006年12月当月全市出口达21.9亿美元,比增31.9%,月出口额为历年来最高,单月增幅为全年最高。二是年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外贸出口从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的大跨越。三是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实现了高基数下的较快增长。
二、对台经贸出现新亮点。
一是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在海峡两岸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年共有481吨的台湾水果在厦“登陆”,销往国内市场,比上年增加一倍多。二是两岸经贸交流更加活跃。厦门市40家企业首次参加台北“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共设立标准展位100个,参展商品达1200多种;第四届“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农产品展区,展位数达96个,参展、参会的台湾相关团体和企业60家,台商超过200人。三是对金蔬菜出口进入常态化运作,全年对金门蔬菜出口达200多吨。
三、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成效明显。
一是出口快速持续增长。全年54家重点出口企业出口41.2亿美元,增长25.7%。其中:34家骨干企业出口21.0亿美元,增长34.8%;20家品牌企业出口11.4亿美元,增长16.1%。二是重点工业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性增强。金龙旅行车出口增长68%,并成功通过俄罗斯整车认证,已着手中东设点和考虑制定中长期出口规划;联想移动、厦工、夏新、厦钨、厦船、通士达等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出口高幅增长;厦华、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已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出口有望重回高速增长轨道。三是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卓信行(金属硅)、海德信(石材)、中龙毅(水暖)、艾德(鞋)等行业领先企业出口增幅都超过40%,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外贸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全市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达到29家,比上年增加6家。这些超亿美元企业合计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四成。
四、对外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市对外协议投资项目数14个,投资额20170.9万美元,同比增长27.4倍,是历年投资额总和的5.63倍。全市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761人,期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024人,完成营业额8840.4万美元,劳务输出呈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5.8%。假日经济依然保持着较强拉动作用,据抽样调查,春节期间全市商场商品销售额平均增长26.5%;五一期间,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23.7%;国庆期间商场销售额增长35.4%,餐饮企业营业额增长25.4%。亿元市场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个3.8个百分点。商品销售的集中度日益增强。限上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幅达24.0%,占比提升至55.4%;相反,限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幅仅为5.2%,占比也下降到27.2%。
六、副食品市场保障有力。
全市牲畜定点屠宰量达139.5万头,同比增长20%,生猪定点屠宰肉品覆盖率98%以上,生猪产销环节“瘦肉精”检出率0.3%;蔬菜上市交易147.1万吨,同比增长33.3%,上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4.4%、重金属超标率0.5%;水果批发市场交易10.4万吨,同比增长4.9%,主要水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99.9%。全面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36项食品安全指标的综合指标要求。(陈慧坚)
对外贸易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累计进出口3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出口205.1亿美元,增长18.8%;进口122.8亿美元,增长8.7%。外贸增幅与全省相比基本持平,进出口低了0.4个百分点,出口高出0.4个百分点,进口则低了0.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则分别低了9、8.4和11.3个百分点。市贸易发展局促进对外贸易的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
1.狠抓扩大出口。一是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财政扶持资金达到近亿元。二是协调口岸部门,商请各口岸部门加快通关速度,对企业扩大出口予以大力支持。三是建立跟踪机制,市贸发局领导及相关处室分工负责,及时准确了解重点外资大户、重点内资企业、重点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岀口情况,把全年出口任务落到实处。四是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督促企业进行岀口合同备案,做到“应备尽备”;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企业关注的石制品加工、钨制品加工、皮革制品加工贸易生产均未被禁止。
2.开拓国内外市场。市贸发局以展会为抓手,积极组织1000多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兰交会,省“5·18”商交会、亚太零售业博览会等国(境)内外的知名展会,并按照“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的模式,主办“石材展”、“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4个专业展会。
3.拓展对台经贸。一是大力推动厦门市成为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出台进口奖励、基础设施贷款贴息等鼓励政策,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正式挂牌运作。二是广邀台商前来参展,首次在台交会期间举办“釆购对接会”,在“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农产品展区。三是加强“两门”交往,积极推动厦门对金门蔬菜的出口。同时还加强对台贸易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协助金门酒厂在厦门设立贸易公司,协助台湾统一集团在厦门设立进出口企业,协助庆圆公司在厦门成立独资进出口贸易公司。
4.壮大经营主体。市贸发局充分发挥特区“试验田”的作用,在全国率先放开外贸经营权,并注重培育多元主体,培植一批新的民营、外资和跨国公司的商贸经营主体。截至年底,全市外贸经营企业已达5121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2%。
5.实施品牌战略。把创建出口品牌作为厦门市外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加以实施,成立了厦门市出口名牌评选委员会,出台评选标准,并开展了首批厦门出口名牌的评选活动,共有28家企业入选;4个品牌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国出口名牌。7月,商务部在厦门市举办“品牌万里行·厦门行”活动,厦门市创建出口品牌的做法受到了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获得商务部品牌发展资金1004万元。
【2006年度对外贸易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外贸出口下半年增幅稳步提高,全年出口增幅略超出全省水平。受多家外资出口大户调整出口产品、增幅放缓影响,上半年全市出口增长水平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度差距超过5个百分点。下半年差距不断缩小,凭借12月的努力,全年累计出口增幅达到18.8%,超出全省增幅水平0.4个百分点。二是出口靠内资、进口靠外资拉动的格局基本未变。出口方面,内资企业出口保持高幅增长,外资企业出口徘徊不前,两者增幅相差22.5个百分点。全年内资企业出口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远低于全国26.9%的增长水平。进口方面,内资企业进口全年累计增幅仅5.4%,外资企业进口增幅也仅为10.2%,进口低迷局面未能扭转。这种局面已持续近两年时间。三是外贸的集中度逐步提高。2006年,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达到29家,比上年增加6家。这些超亿美元企业合计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四成,成为出口的骨干中坚队伍。四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低迷,但内资企业表现抢眼。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岀口总值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50.1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进口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外资企业高新技术出口46.6亿美元,仅增长8.6%,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整体水平偏低。内资企业出口3.5亿美元,增长24.5%,表现抢眼,但所占比重太小。
【对外贸易亟须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出口结构调整压力加大。2006年全市外资企业出口118.6亿美元,增幅仅为10.7%,低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增长乏力,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外资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如柯达、TDK、多威、松下电子信息、歌乐电子、群鑫机械等)、竞争激烈导致营利能力下降及缺乏新投产的外资项目拉动等;内资企业虽然以30%以上的高水平增长,但面临原材料、用工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岀口退税政策调整及国外贸易壁垒增多影响,面临转型压力。二是进口缺乏有力增长点。内资企业方面,由于化工、钢材等进口产品国产替代日益增强,石油制品、塑料原料、大豆、钢材等大宗原材料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持续高位波动,企业压缩进口规模;外资企业多以加工贸易或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导致全年进口增幅仅8.7%。进出口不平衡,使进口空箱率居高不下,加重企业成本负担,对港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正式开始】 1月1日开始,厦门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站正式面向厦门企业开展通报咨询服务工作。TBT和SPS是WT0关于技术壁垒的文件,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现在成了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一种手段。为了尽力降低国际上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厦门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风险,畅通WTO/TBT-SPS信息渠道,使厦门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社团和进出口企业及时全面了解国际贸易技术法规要求,充分发挥好政府为企业服务的作用,市贸发局和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托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对厦门企业开展WT0/TBT-SPS通报咨询工作。
【举办第四届外经贸服务日】 3月29H,第四届外经贸服务日在人民会堂举办,由7个政府部门举办20场政策宣讲会,6个金融、保险机构举行14场讲座和研讨会,并设立政府部门、金融、中介机构服务咨询台35个,提供现场咨询服务。厦门市以及周边地区共有3000余家企业参加,比上年增长70%。外经贸服务日每年举办一届,主要由政府部门及服务机构集中提供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而被服务的外经贸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与,享受服务。其服务内容丰富多彩,汇聚了与外经贸企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税务、物流通关、外汇管理、保税监管、检验检疫、外贸扶持政策、开拓海外市场等政府部门政策的宣讲咨询,同时集中了如汇率风险、金融工具、出口保险、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社会责任等热点问题的宣传、培训、咨询。外经贸服务日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初步展现其展会价值、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
【首次召开全市商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2月24日,厦门市召开2006年全市商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通过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召开方式的改革。这也是市贸发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一次有益尝试。釆取网络视频会议形式,达到了五方面的目的:一是大大方便企业。会议通过互联网传递会议图像、声音和文字,使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参加会议,同时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运用和发展;二是会议效果更加明显。会议视频在市政府网站、厦门经贸信息网和市外商投资网循环播出,同时提供相关会议文件电子版的下载,企业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了解会议内容,也避免了大会常出现的“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的现象;三是克服集体“陪会现象”,会议采用录播形式,无发言任务和已发完言的领导可以提出退席,有其他任务的领导还可以提前发言;四是便于会议互动,会议视频和文件将在厦门经贸信息网保存较长一段时间,企业除了观看,还可以利用厦门经贸信息网的“在线咨询”模块就会议的有关政策发布、工作内容提问,还可以就政府工作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五是节省会议开支。通过互联网召开大会,节省了会场租金、资料印刷等费用,有效节约了会议开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在厦门市尚属首次。
【开通外经贸语音咨询热线】 7月1日,市贸发局正式开通外经贸语音咨询热线,这是继网上经贸咨询站之后贸发局开通的又一便民政策咨询渠道。企业可以拨打5302699(市话资费),了解进出口许可、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加工贸易许可、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国际货代企业备案等五个行政许可事项的相关政策信息。
【举办“品牌万里行·厦门行”活动】
7月10日,商务部“品牌万里行”之“东部开放品牌行”活动车队抵达厦门。厦门市是商务部“品牌万里行”活动的重要一站。市政府把这次活动主题确定为“品牌万里行·厦门行”,并以国家商务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名义举办,由市贸发局承办。随行的宣传媒体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近30家。宣传车队在厦门举办“品牌万里行”花车巡游、广场自主品牌宣传活动、社区和重要商业街宣传、品牌峰会、寻访中华老字号等系列活动。商务部“品牌万里行”活动目的是通过组织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促进和保护活动,唤起和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自主品牌发展,努力改变我国品牌落后的面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各区外贸占比悬殊较大】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厦门市开始实行外贸分区统计。据对企业进行初步分区后显示,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量中,湖里区占46.9%,思明区占27.2%(其中出口占全市30.1%)。岛外4区中,集美区占10.7%,海沧区占8.9%,同安区及翔安区分别占4.4%和0.6%。随着岛内工业的外迁,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但由于许多企业只是搬迁工厂,企业注册地还是在岛内,各区外贸占比将保持相对稳定。
【四项措施提升口岸通关水平】 一是协调解决戴尔、友达光电、宇达、瑞声达等重点企业在口岸通关各环节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重点企业的通关需求。二是配合口岸部门推进各项通关便捷举措,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水平。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通报会、网络宣传等形式,使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厦门海关最新推出的便利通关举措。四是加强调研,协调相关部门降低口岸收费,提升口岸经营环境竞争力。
【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9月14日,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取消退税的商品有255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6%;降低退税率的商品有1130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12%;提高退税率的商品有191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10%。取消出口退税类主要影响厦门市的石材及钨制品出口;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主要涉及陶瓷制品、纺织品、家具、塑料制品等,对厦门市影响面较大;提高出口退税率涉及厦门市出口商品的主要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平板电视、锂电池、继电器等。厦门市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此次政策调整对外贸发展可能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一是大力宣传,服务企业,通过厦门经贸信息网、《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向企业发出政策提示。二是积极主动配合国税局做好政策衔接工作,向国税局提供2096家需备案企业名单,指导、帮助企业尽快提交合同备案;及时向国税局提供本次政策调整影响的各企业出口情况,配合做好退税的测算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商务部最终未把钨制品和石材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四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认真收集、分析企业因政策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导石材、工艺品等主要商协会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分析、评估此次政策调整对石材、工艺品行业的影响,尽可能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项措施应对入世“后过渡期”】 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壮大本地服务业,重点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二是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单位和个人、对厦门市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以及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大力促进出口品牌建设,扶持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企业。三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四是转变财政鼓励出口办法,充分利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收汇保障、资信评估、商账追收、贸易融资、买方信贷等服务,加大间接支持力度。五是积极应对国外贸易壁垒,面向厦门企业开展WTO/TBT-SPS通报咨询服务工作。六是促进行业协会民间化。在进一步发挥外经贸企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等中介组织职能的同时,积极鼓励成立优势行业企业协会,先后成立了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国际货代企业协会、食品行业协会,石材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并使其具有组织协调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组织会员企业参加贸易救济申诉或应诉,为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韩国企业来厦门采购】 11月8日,由国家商务部和韩国产业资源部门主办,市贸发局和韩国贸易协会承办的中国产品采购洽谈会在厦门举办。韩国贸易协会会长李熙范(原韩国产业资源部部长)率30多家韩国企业参会。厦门市有47家企业参加本次洽谈会,中韩企业共举办对接会85场次,供应产品主要集中在鞋、服装、食品、石材和箱包。
【两家企业上榜“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12月26日,商务部正式公布“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原“中国畅销品牌”)名单。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的“银鹭”、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金龙客车”榜上有名。全国有677家企业的736个品牌参加此次评选。经过商务部专家评审以及消费者调查等重重筛选工作,从中评选出220个入选品牌。厦门市共推荐8家企业参选,最终有2家企业当选,占福建省当选品牌的一半。
【服务贸易首次统计结果“出炉”】 2006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87亿美元,其中进口12.95亿美元,出口9.92亿美元。服务贸易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逆差较大。全年服务贸易逆差3.03亿美元,与货物贸易的巨大顺差形成了鲜明对照。二是服务贸易行业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费等项目上,其中运输占23%、旅游占25%、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占34%,这三项占全市服务贸易82%。三是外资占主导地位。外资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达67%,其中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与运输外资占比更是高达79%和88%。四是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是软件外包发展迅猛,全市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有318家,软件业产值达90亿元以上,全年出口3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多;另一方面是维修服务外包成为服务贸易的一大特色,厦门市是全球最大的飞机维修服务基地之一,从事飞机维修服务的企业有5家,2006年飞机维修外包服务达2.40亿美元,并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五是技术进口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自由技术进口合同金额达3.44亿美元,同比增长68.7%。
【三部门联合出台鼓励企业应诉反倾销政策】 6月21日,市财政局、市贸发局、市经发局联合出台《厦门市反倾销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目的是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进出口公平贸易的正常秩序,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各类贸易救济措施,支持企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为在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和行业中介机构等。资金主要用于表彰积极参加应诉与申诉贸易救济措施的企业和行业中介机构;支持企业和行业中介机构就各类贸易救济案件而进行的交涉、游说、抗辩及参加听证会等活动;举办或参加与进出口公平贸易有关的培训和专题调研等活动。
【进出口百强企业呈现新特点】 2006年进出口百强企业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门槛”提高,百强企业第100名的进出口额比2005年提高了159万美元,达到3815万美元。二是整体实力提高,百强企业合计进岀口19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出口额合计比上年增长17.7%,进口额合计比上年增长7.5%。三是百强企业占全市外贸比重略有下降。2006年百强企业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占全市比例分别为60.0%、55.3%、68.0%,较上年占比略有所下降。四是“洗牌率”高。2005年度百强企业中,有19家企业在2006年度被挤出百强,其中有2005年排名居24位的企业;有2家公司甚至已经倒闭,“洗牌率”高达19%,从侧面看岀外贸竞争相当激烈。新进入百强的19家企业中,最高的排在第62位。百强中有42家企业进出口总额超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家,居首位的戴尔(厦门)有限公司进出口总额达343283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2647万美元。
【21家企业进口额超亿美元】 2006年,全市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有29家(按企业编码统计),比上年增加6家,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9.7%。其中,外资企业17家,内资企业12家。出口额最多的外资企业是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达25.43亿美元;出口额最多的内资企业是建发集团,达4.85亿美元。
【29家企业出口额超亿美元】 进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有21家(按企业编码统计),比上年增加2家,其进口额占全市的60.1%。其中外资企业14家,内资企业7家。进口额最多的外资企业是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达8.90亿美元;进口额最多的内资企业是建发集团,达6.0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 2006年,厦门市高新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共有10家,分别是:戴尔(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钛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蒙发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大北欧通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
【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 2006年,厦门市开拓出口市场先进企业共有10家,分别是:厦门思达特贸易有限公司、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嘉鹭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嘉联恒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艾德鞋业有限公司、厦门国贸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国贸船舶进出口有限公司、诚景进出口有限公司、鹭欣嘉贸易有限公司、厦门新时代科技发展公司。
【A类国际货代企业】 2005~2006年厦门A类国际货代企业共有23家,分别是: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北京康捷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海投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华贸物流有限公司、厦门裕利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福建空港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泰达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伯灵顿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外代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金铁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五矿国际货运福建公司、嘉里大通物流(厦门)有限公司、华贸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特运时空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天宇客货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建发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德迅(中国)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航都(厦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陈慧坚)
对台贸易
【概况】 2006年,厦门市对台贸易进出口额21.65亿美元,比增1.85%(净增3928万美元),其中:出口额4.71亿美元,比增14.09%(净增5816万美元);进口额16.94亿美元,下降1.10%(净减1888万美元)。主要从八个方面开展对台贸易:
1.积极培育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一是继续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口岸部门针对台湾水果进口制定便捷的监管、检疫措施。二是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制定扶持厦门成为台湾进口水果集散地的政策和措施。四是开展水果进口业务的指导工作。五是在2006年“中华情”中秋晚会上为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做广告。2006年共进口台湾水果37批次,重量481吨,比上年增长132%;货值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2%。
2.成功组织厦门企业单独赴台办展。以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名义与台湾相关机构在台北世贸中心成功举办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展会现场展品销售金额约30万美元,贸易意向金额达到400多万美元。
3.不断扩大对台经贸交流的展会平台。充分利用在厦门举办的“台交会”、“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等展会平台,做好对台文章,扩大对台交往,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在“台交会”期间举办台湾水果及农产品订货会,组织了15家台湾水果供货商以及9个省市130多家采购商,同时有高雄县凤山农会、台北县农会、台北果菜运销公司等台湾48家农业团体到订货会现场参观考察。二是在6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上专门设立台湾农产品展区,展位96个,吸引来自台湾本岛的展商参展,展品860多种;同时举办台湾果蔬农产品对接会,吸引了9个省市区30多个城市的近100位水果经销商、批发商,与来自台湾的60多家供货商进行业务经销对接。对接会上,台湾农联社、台湾农产物流协会、台湾农产经销协会、台湾布袋港促进会等12家台湾农产品供销商还与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举行签约仪式,入驻该中心。“食博会”期间,从台湾进口的100吨香蕉进驻集散中心,并在当天全部运往全国各市场。三是在10月份举办的第四届厦门礼品展上,台北市手工艺品同业公会组织台湾20多家专业厂商前来参展参会。四是在3月份举办的第三届“厦门体博会”上设立台湾展区,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厦门)体育休闲用品交易会,由台北市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首次作为主办单位,组织台湾2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来自台湾厂商及大陆台资企业的展位数达100多个。
4.积极推动与金门的经贸往来业务。一是积极推动对金门蔬菜、大米等农产品的出口。金门对厦门的农副产品需求较为迫切,但需求总量少、品种多,且在检验检疫方面存在客观困难。市贸发局积极与相关部门研究探讨克服对金门蔬菜出口中存在的困难,推动双方进行沟通,在具体操作上达成共识,由夏商农产品集团组织供货、出具农残检测报告单,推动对金门蔬菜出口工作步入常态化。2006年向金门正式出口蔬菜18批20船次,合计214吨、货值4.8万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金门市场的需求。而向金门出口大米则由于台湾方面征收高额调节金而暂时无法运作。二是积极探讨解决台货小件物品快运问题。为了解决台资企业零配件、原辅材料和台胞所需生活品通过“地下邮政”登陆这一问题,市贸发局牵头组织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和大嶝市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提出用货物贸易方式加以解决的方案,并采取简化手续、灵活运作的办法。2006年台货小件物品进口450船次,比增256船次;重量2233吨,比增1449吨;货值243万美元,比增147万美元。三是继续关注台湾方面的政策变化情况,争取在时机成熟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金门设点或投资办厂。
5.积极组织企业赴台进行经贸交流。一是6月下旬组织12家企业、33人赴澎湖参加福建省政府举办的“首届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与澎湖县政府、议会和有关商协会建立了联系。二是11月下旬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到台湾,考察台北第二果菜市场,参观在台北世贸中心举办的第十六届台湾国际优良食品、设备暨连锁加盟展,并深入台湾南部水果农场参观,分别与南投县农会、台南县玉井乡农会座谈,实地了解台湾水果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检验检疫情况。三是利用企业赴台举办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的时机,加强两岸企业交流。
6.建设台湾经贸信息资源库。在厦门经贸信息网平台(www.sme.net.cn),设立“对台经贸”栏目,建立台湾万家进出口贸易商和产品名录查询系统、两岸贸易政策法规等信息,供企业无偿查询,并及时更新和维护相关信息资料。
7.做好商贸行业的对台招商引资。市贸发局协助台湾企业在厦门设立贸易型公司,一是以厦门为中心开拓大陆的市场,二是利用台商的国际营销渠道,扩大厦门的进出口贸易。如协助台商设立从事台湾水果贸易的厦门庆园贸易有限公司、厦门农之乡农特产销售中心,从事手工艺品进出口贸易的厦门上阳贸易有限公司,从事人才交流中介的厦门扬弘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8.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大嶝市场的政策支持。市贸发局会同厦门海关、大嶝市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利用海关总署领导及商务部牵头有关部委来厦调研时机,积极反映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台湾香烟等特色商品无法进入市场销售,旅客免税携带台湾商品限额亟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海关总署在《支持海西经济发展的总体意见》中明确了“旅客免税携带台湾商品价额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3000元人民币”、“相关公司从台湾进口卷烟到交易市场无需交验《自动许可证》”等政策措施,并针对大嶝市场的特殊性制定了专门的监管代码,解决了涉证台湾商品进入市场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市场的发展。2006年大嶝对台交易市场共进口台湾商品1009万美元,比增25.81%;接纳客流量达81万人次,比增15.71%;实现商品交易总额2.7亿元人民币,比增17.3%。
【对台贸易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对台进出口、进口的增幅均低于全市外贸出口、进口的增幅。2006年对台进出口比增1.85%,低于全市外贸进出口增幅13个百分点;对台出口额比增14.09%,低于全市外贸出口增幅5个百分点;对台进口额下降1.10%,低于全市外贸进口增幅10个百分点。二是内资企业对台进口和三资企业对台出口的下降,导致对台进出口增长缓慢。内资企业对台出口比增45.61%,是唯一的亮点,高于全市内资出口增幅12个百分点,占对台出口比重44%;但内资对台进口下降27.90%,出现严重下降的内资企业是厦门华纶纺织贸易、夏新电子股份、升汇志枫国际贸易、建发股份、象屿集团等,主要下降产品有塑料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器机械器具、贱金属及其制品等。三资企业对台出口出现负增长,下降2.66%,低于全市三资外贸出口增幅13个百分点;对台进口比增7.84%,低于全市三资外贸进口增幅3个百分点。对台出口下降严重的三资企业是华侨电子股份、玉晶光电、中端电器等,主要原因是受台湾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三是对台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进口和其他贸易进口、出口均下降。加工贸易方式对台出口1.70亿美元,下降12.49%。主要商品大类是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净减9532万美元,下降17.3%),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器材(净减796万美元,下降56.8%)。一般贸易方式对台进口5.40亿美元,下降12.80%。主要商品大类是塑料及其制品(净减11208万美元,下降25.4%),化工产品(净减10854万美元,下降19.7%),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净减17062万美元,下降10.8%),贱金属及其制品(净减3692万美元,下降29.7%)。其他贸易对台出口下降主要是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下降所致,下降商品大类是贱金属及其制品(净减41万美元,下降77.5%),化工产品(净减42万美元,下降73.2%),木浆、纸板等制品(净减105万美元,下降47.0%);其他贸易对台进口下降主要是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下降所致,下降商品大类是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净减13415万美元,下降14.6%),塑料及其制品(净减1988万美元,下降43.4%)。
【对台进出口前10名企业】 2006年,厦门市对台出口前10名是中端电器有限公司、士林电机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港利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厦门春保钨钢集团、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联光电有限公司、夏新电子有限公司。对台进口前10名企业是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伯灵顿仓储有限公司、厦门TDK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明达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厦门丞信电子有限公司、亚美(厦门)皮件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挂牌】 4月8日,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正式挂牌。作为祖国大陆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之一,厦门市将台湾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大力构建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台湾水果批发专属区,将原来5000平方米的专属区扩大至约2万平方米;新建350平方米的进口水果集中查验场、1300立方米保鲜冷库和1000平方米水果恒温展示厅,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也已建成一个128吨专用冷库;建设台湾农产品水果商务大厦,计划在2007年前投入使用。二是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口岸部门针对台湾水果进口制定便捷的监管、检疫措施。海关对台湾水果采取了“提前报关,提前确认仓单,预约加班,船边验放、非侵入式查验(过X光机)”等便捷措施;厦门检验检疫局设立“绿色通道”,对台湾水果采取快速反应、快速查验、快速放行措施,根据企业需要实施移场查验,对台湾水果“特事特办”;同时,积极完善相应的物流配套措施,推动厦航公司等制定优惠的台湾水果空运价格,并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引导相关物流企业配置适合台湾水果运输的车辆。三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市场有序经营,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完善台湾水果交易信息的平台建设,为经营者提供网络远程交易,台湾水果到货,资料马上全部上网供大陆各地采购,中埔市场的电子屏上也可以看到大陆各地水果的交易情况。四是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拓。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等厦门知名展会的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厦门的影响;利用“食博会”等专业展会,设立台湾农产品展览专区,为两岸的专业客商搭建交流平台;对国内重点城市进行市场开拓和宣传,重点针对有市场潜力的内陆城市,如南昌、长沙、武汉、合肥、南京、郑州、太原、成都等地,通过到当地举办小型台湾水果及农产品展,举办小型对接洽谈会,为两地的批发市场及经营业者牵线搭桥,建立联系,吸引外地水果大户直接从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五是制定并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对进口台湾水果实行每吨1500元的奖励政策,奖励政策每半年兑现一次,对于异地水果进口商通过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单家企业半年进口量达到100吨以上者,视同本地企业享受奖励政策;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予5年的贷款贴息。六是通过台商及台湾的农业团体做台湾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台湾水果直航或通过金门中转。
【市外经贸企业协会与台北商业会共推四大愿景】 在4月8日举行的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协会与台北商业会举行交流合作10周年座谈会上,两会决定在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上有新的突破:一是推动双方会员企业到对方去设公司、办企业,包括推动台北商业会会员企业到厦设立贸易公司和推动厦门企业到台湾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组织双方会员企业到对方参展参会,包括组织更多的台湾企业到厦门参加展会和推动厦门企业进入台湾办展,携手开拓两岸和国际市场;三是在努力促进对台进口的同时,促进台商更多地进口厦门和大陆商品到台湾销售,扩大厦台贸易额,平衡两岸的贸易逆差,也满足台湾人民对大陆产品的需求;四是共同努力,献计献策,推动两岸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
【连战考察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 4月20日上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一行考察了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详见本书台湾事务栏目“对台工作”相关条目)
【海关总署领导考察大嶝市场】 6月2日,海关总署副署长盛光祖率总署综合调研组考察了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在听取厦门市贸发局、大嶝市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的汇报后,盛光祖副署长表示,大嶝市场是对台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交流平台,海关总署将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出发,研究解决大嶝市场扩大台湾商品范围和提升旅客免税携带额等问题,支持大嶝市场的发展。
【赴台举办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 2006年12月29日,以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协会、厦门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名义与台湾建筑师公会联合会、台湾大展国际股份公司共同主办的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在台北世贸中心一馆A厅成功举办。厦门市组织了40家企业参加展会,共设立标准展位100个。展出商品有:各类石材制品、卫浴设备、木材制品、家具、家庭装饰品、油画等,计1200多种。这是大陆建筑建材及室内装饰行业首次在台举办的专业展。现场展品销售金额约30万美元,贸易意向金额达到400多万美元。展会期间,参展企业代表与台中市商业总会共同举办了厦门—台中经贸企业交流座谈会,台中市商业总会理事长林山下及商业总会所属的建筑材料商业同业公会、台中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及业界代表约50人出席交流座谈会。 (陈慧坚)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对外投资的主体上鼓励重点骨干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行业上鼓励纺织服装、家电、汽车、工程设备、石材及其他轻工行业;在投资的地区上鼓励到非洲、东盟、中东、东欧、南美等国家和地区,重点鼓励到我国在境外设立的经济合作区内投资;在投资的目的上鼓励以开拓对方市场、降低经营成本、规避原产地证、规避反倾销和技术壁垒以及投资资源性项目。同时,大力扶持对外劳务经营主体。对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向商务部申报劳务经营资格;对目前有经营资格,但无力经营的企业要积极给予盘活,鼓励企业参股合资,鼓励企业引进外资;积极向商务部争取对台渔工经营权;继续推动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人才录用储备机制,推动陆地劳务和海员劳务培训基地建设,争取中厦公司的培训中心成为商务部对外劳务培训基地。
全年对外协议投资项目数14个,投资额20170.9万美元,同比增长27.4倍,是历年投资额总和的5.63倍。历年累计协议投资项目123个,投资额23754.6万美元。全市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761人,比增15.1%,期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024人;完成营业额8840.4万美元,同比增长10.5%。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对外劳务呈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良好势头。外派劳务逐步退出低端市场,外派的劳务人员由原来分布在六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变为分布在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新派出的人员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利比里亚、香港、台湾、巴拿马、英国、柬埔寨、德国、美国和以色列;新派出的劳务人员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海员、游轮服务生、飞机维修工、电子工、机械工、装载工、文员、仓管员、助理护士、空姐、农场劳务工、制鞋工、制衣管理员、针织管理员、建筑工、厨师等。全年完成营业额超4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新加坡、台湾、利比里亚、香港、以色列和巴拿马。二是厦门市企业境外投资实现重大突破。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近2亿美元在境外进行矿业投资、资源勘探等。厦门中宝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拟合资在泰国投资102万美元。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加拿大投资100万美元办理分公司。以上的投资带动了境外投资额的明显增大。
【三项措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诚信建设】 一是加强咨询服务,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利用厦门市政府农村信息平台和咨询电话,向社会提供出国劳务政策咨询,并及时将有关外派劳务的政策规定、招聘信息、预警公告免费向农村干部群众发送手机短信。二是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对风险市场及时向社会公众提示,对已发生的对外劳务合作领域的欺诈行为和劳务纠纷与突发事件,及时妥善协调处理。三是与公安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劳动监察部门跨部门密切配合,坚决打击非法中介。
【厦门市再次获准承办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 11月19日,由商务部主办、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在厦门海天宾馆正式开班,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地区21个沿海发展中国家的29位学员参加50天的培训。该项目是我国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对外援助培训项目之一。
【厦门市对外劳务企业获全国大奖】
12月29日,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主办的200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优秀企业奖及单项奖评选颁奖活动中,中国厦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获“2006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优秀企业奖”。厦门海隆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获“2006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市场开拓奖”。此次评选活动共设有奖项五大类9个奖项,共有47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厦门纺织企业获财政部941万元专项资金】 12月6日,国家财政部发出《关于拨付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的通知》,下拨厦门市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941万元。
(陈慧坚)
国内贸易
【概况】 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60.04亿元,同比增长17.1%;餐饮业实现40.97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年国内贸易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增长。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保持快速增长、平稳运行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初高开,即保持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6月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年末总增幅达到15.8%,略低于上年。由于2005年末受汽车消费税政策即将出台的影响导致汽车消费猛增,对2006年的增长态势形成较大压力。市贸发局积极推动新引进的商贸企业尽早开店,引导企业开展各类优惠促销活动。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为全年单月最高。
2.三大因素推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一是百货业多家新店开张,圣诞促销力度大。年底天虹大西洋店、华联百货梧村店开业,同时各大商家利用圣诞大做节庆促销活动,吸引大量人流,销售额增长大。二是年末汽车市场保持平稳。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休闲旅游、出行便利的需求,汽车销售一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上年末汽车销售出现井喷的基数上,2006年底仍保持了略微增长。同时,二手车市场年末交易量大增,销售额增长近30%,有力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三是粮油价格上涨,促进销售增长。本月食品类价格上涨7.94%,一定程度带动了消费的增长。
3.亿元市场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1-12月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1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个3.8个百分点。交易活跃的大嶝小商品市场、江头建材市场及二手车市场仍然是本市亿元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4.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增长乏力,增幅回落。1~12月限额以下零售额累计增幅仅为5.2%。随着大型零售企业的不断进驻和分店的不断开业,商品销售的集中度日益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5.各区消费品市场运行增长不平衡。从1~12月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来看,思明区、湖里区作为传统商业中心,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增幅分别达到16.0%、17.5%,均高于全市增幅;同安区由于岛内企业的迁入,增幅较高,达到了29.5%,翔安区、海沧区由于商业基础设施薄弱增幅较低,仅为6.2%和2.5%,集美区为3.9%。(详见下表)
6.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收入增长。1~12月,居民支出增长迅速,累计消费支出14162元,同比增长19.5%,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18513元,同比增长12.9%)6.6个百分点。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累计增长19.63%,食品类消费增长14.6%,衣着消费增长24.18%。交通和通讯支出同比增长40.77%,其中交通支出增长87%。
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月份,厦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4%,也比11月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比11月上涨4.67%,衣着类价格上涨8.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38%。【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年内,厦门市围绕商务部对厦门市试点工作提出的“以理顺流通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重点健全流通促进体系、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召开全市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制定了2006年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安排;二是落实扶持资金,2006年财政预算在2005年的基础上扩大扶持资金规模;三是拟定厦门市贯彻落实国务院19号文的实施意见,并上报市政府;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商贸企业信息服务和对商贸业发展投资的引导,编制完成《厦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报告》(2005~2006),并发放相关部门和企业;五是制定政策扶持体系,草拟《促进连锁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扶持政策》,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六是认真做好两年试点工作中期评估,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总结经验。
【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年底,同安祥穗农资公司已经与121家业主签订加盟协议,初步建成3个配送中心,60家农资农家店,并开始验收工作;同时,推荐翔安区为新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区、社区在线作为新增的试点企业。二是主动对接岛外工业集中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引导好又多、国美等企业到岛外发展分店。三是进一步加快商业(专业)街培育和建设,完成乌石浦油画一条街市级商业(专业)街认定工作。四是组织36家生产企业参加2006年上海零售业博览会。五是会同市旅游局、思明区政府、湖里区政府共同举办2006年厦门购物节。
【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市场保障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消费品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监测样本企业达到37家。二是推动建立重要商品应急供应保障机制,草拟《厦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上报市政府,提出了市场监测、预警、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
【提高社区商业服务水平】 重点推动再生资源、早(快)餐店和社区超市等重点业态进入社区,年内,八八便利店、悦士便利店和倍顺连锁店分别增开了一批社区便利店和超市,供销社完成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案的制定,完成首批22家回收网点和中转站改造。
【促进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 一是落实“双百”工程,向商务部推荐“双百工程”项目,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夏商农产品集团、银祥集团、黄金香食品公司三家企业已列入商务部“双百工程”;二是加大专业市场的培育力度,推进中埔农产品市场二期、翔安汽车市场、枋湖二手车汽车市场、花卉市场、机电市场等项目的建设;三是做好“五一八”商贸洽谈会招展、招商项目推介工作。
【“未来海岸·铜锣湾广场”社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1月26日,根据商务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名单的通知》,“未来海岸·铜锣湾广场”社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59个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之一。根据商务部的评审要求,该社区商业网点规划有序、总量充足、空间布局合理、业态配置齐全、服务标准较高、招商措施有效,获得有关评审专家的认可。
【“好又多”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 1月13日,商务部正式发文批准厦门富山诚达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好又多)变更为在厦门市独立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商务部展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清理工作,富山诚达(好又多)公司因资金来源为外资,但以内资注册,被列入商务部清理对象。市贸发局、外资局、工商局积极引导,将厦门富山诚达(好又多)公司变更为在厦独立注册的全资外商投资公司,作为分公司并入福州好又多公司。公司投资总额为1600万美元,注册资本800万美元。
【酒类商品零售企业备案登记网络系统正式运行】 4月1日,由市贸发局开发的厦门市酒类商品零售企业备案登记网络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翔安和海沧经贸局(酒管站)在其所属辖区通过经贸信息网即可受理零售企业备案办理《厦门市酒类商品零售登记证》。至年底,共为4481家酒类商品零售企业发放登记证。
【乌石浦油画街成为第二条市级商业街】 乌石浦油画一条街地处厦门本岛几何中心,紧邻本岛中心嘉禾路、仙岳路、南山路等交通要道,全长300余米,已有油画专业店80间,汇聚了4000余名画师、画工,并形成了艺友工贸、万石画艺、艺旺油画、集汇画布厂等一批油画商品生产、销售相配套的企业。年内,市贸发局完成乌石浦油画一条街的市级商业(专业)等认定工作,乌石浦油画街成为继中山路商业街之后,厦门市第二条市级商业级。
【“早餐工程”获得商务部肯定】 6月23日,商务部办公厅《商务部简报》第162期刊发商务部驻福州特派员办事处撰写的调研材料《便民、利民的厦门早餐工程》,印发全国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厦门市早餐工程从1998年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份调研材料对厦门市的早餐工程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总结,并给予充分肯定。
【振兴“老字号”四项措施】 一是开展“老字号”普查工作。厦门市老字号企业主要分布在餐饮、食品、医药、服务等行业,如好清香、黄则和、南普陀素菜、淘化大同、光华药店、鼓浪屿食品厂、惟艺漆线雕、天仙宾馆等。二是加快老字号企业改制步伐。多数老字号已经完成改制,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三是研究制定《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老字号知识产权和网点保护,经营管理、体制和产品、技术、服务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以及加强信息引导,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支持老字号企业的振兴发展,建立老字号促进体系。四是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强化对“老字号”的宣传,提升老字号企业创品牌意识,并积极向商务部申报“中华老字号”。
【四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 11月7日,国家商务部认定了首批“中华老字号”。厦门好清香大酒楼(注册商标为“好清香”)、厦门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为“黄则和”)、厦门市陈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为“陈有香”)、厦门市南普陀寺实业社(注册商标为“南普陀”)等4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共有430家,福建省有10家入选。
【厦门发布商贸流通业发展报告】 8月25日,反映厦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厦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报告》(2005~2006)正式印发。该报告力图通过对不同行业、区域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分析,科学引导商贸领域投资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商贸业发展环境,加快商贸业发展。
【舒友、牡丹名列全国餐饮百强】 10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中国烹饪协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共同评出了2005年度中国餐饮业百强企业,厦门市舒友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和牡丹大酒楼有限公司荣登百强排行榜,分别居第46和69位。同时,厦门市舒友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提名奖),成为本次大会上福建省唯一获得商务部表彰的企业。厦门市九龙塘食府参加了本届餐博会举办的中国名菜名点名宴展,参赛的“九龙大煲”获得了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中国名菜”奖。餐博会是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餐饮业盛会。
(陈慧坚)
副食品供应
【概况】 2006年,厦门市主要副食品批发市场交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副食品市场供求大体平稳,肉、蛋市场价格有涨有跌变化差异加剧,全市牲畜定点屠宰139.50万头,同比增长20.1%;蔬菜交易147.33万吨,同比增长31.3%;水果上市交易10.41万吨,同比增长4.9%。
1.抓好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召开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启动新成立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十一五”牲畜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办结了市人大关于“强化生猪屠宰行业管理,保障健康食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议案;抓好屠宰场布局体系建设,协调完成高崎肉联厂搬迁,促进海沧区屠宰厂建成和投产,加强镇级屠宰场治理和关闭工作,确保区级定点屠宰率达100%;加强屠宰执法,全年共组织执法252多次,出动2264人次,查处违法肉品14.5吨,打击私屠滥宰和贩运贩销未经检疫检验肉品行为;关闭岛内家禽屠宰摊点,强化家禽屠宰管理,提高家禽产品上市质量。
2.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动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档案建立、检测检验、信用评价等若干体系建设,草拟《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暂行办法》,顺利通过国家对厦门市试点工作的考核验收。
3.推进“农改超”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厦门市“农改超十一五”规划和工作方案,牵头落实新网点选定,指导夏商集团开展“农改超”工作。
4.抓好重要副食品商品储备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重要副食品储备规划和国防经济动员储备上报工作,初步建立活猪、肉类、食糖、食盐、罐头、蔬菜等主要副食品为依托的储备体系。
【全年猪价起落明显,年底猪源偏紧】
2006年,猪肉品价格波动较大,上半年猪价呈逐月下降趋势,生猪平均收购价从1月份的8.81元(每公斤,下同)降至5、6月份的7.17元,降幅22.87%。最大跌幅超过30%。1~5月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受上年生猪生产效益较好的影响,年初生猪存栏数量增长较快,相对的出栏数量也就增多,市场供给量充足,导致价格持续下跌。而下半年猪价则呈逐月持续上升趋势,年底生猪收购价突破11元,年最高涨幅高达58%。全年平均生猪收购价8.28元,同比下降8.59%;统肉平均批发价10.31元,同比下降6.9%。下半年猪价持续上扬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无名高热病袭击,福建省部分地区及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存栏大幅下降,猪源紧缺,导致收购价直线上升;二是下半年粮食价格上涨使饲料价格有所上扬,提高了生猪的饲养成本;三是猪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不少饲养户出现了等待、惜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货源的紧缺,推动了价格的上升;四是第四季度是传统的肉制品加工旺季,猪肉市场需求上升,使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蛋价起落较大】2006年鸡蛋批发价 从1月份的5.13元(每公斤,下同)振荡下行至5月份的4.8元,而后逐月振荡上行至12月份的7.14元,年平均批发价5.74元,同比下降2.38%。鸭蛋批发价从年初的6.11元振荡下行至6月份的5.94元,而后持续上升至年底的8.46元,年平均批发价6.92元,同比下降3.95%。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饲料价格上升,蛋鸡、蛋鸭养殖成本增加;其次是受“苏丹红”事件影响,厦门市鸡蛋绝大多数购于辽宁、河南等产地,蛋价受其影响大幅上升。
【蔬菜交易量大增,价格略涨】 2006年,厦门市几个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同安闽南蔬菜批发市场作为闽南地区主要批发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显现,年交易量达103多万吨,比增67.59%,占几个蔬菜批发市场的60%以上。2006年蔬菜交易量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岛内7~9月份,月成交量达到2.9万吨至3万吨。价格方面,受夏季几次台风影响,水叶菜上市大幅减少,价格有所上涨,全年蔬菜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增长3.5%。
【水果货源充足,价格略涨】 2006年水果批发市场交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宗水果(苹果、梨类、柑橘、瓜类等)产量略有增产,应市货源增多,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部分小宗水果因经济价值较高,市场投入量增加,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促进了水果消费的增加。二是厦门市场水果经营者在货源组织过程中注重经营品种适销对路。整体水果交易比较顺畅。三是收入提高,需求增长。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水果的消费比例也随之增长。2006年批发市场年综合平均价为4.33元/公斤(国产水果),同比上涨7%。果价上涨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运费增加。每吨水果运价上涨200元左右(从省外运输),另外用工和生产资料涨价也使水果成本有所增加。
【四项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一是在治理工作上,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继续围绕“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主要食品的污染开展全面治理,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标准与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和法制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二是在监管重点上,突出重点,抓专抓实。强化区政府的责任,下移监管重心和工作重点,以粮油、肉类、蔬菜、水产品、饮用水、奶制品、豆制品及儿童食品为重点治理品种,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为重点治理区域,以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为重点治理环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三是在工作措施上,标本兼治,扎实推进。既要开展重点品种、区域、环节的专项整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保持办案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又要注意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在协调机制上,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坚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开展工作,落实区政府和部门责任制,建立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以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协作、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海沧肉联厂正式开宰】 2月9日,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海沧肉联厂正式投产,结束了海沧区长期没有定点屠宰厂的历史,确保海沧市民吃上“放心肉”。至此,牲畜定点屠宰覆盖全市。海沧肉联厂日屠宰能力达2000头,完全可以满足海沧区的需求。
【首批八家镇级定点屠宰场关闭】 2006年,厦门市关闭了8家镇级屠宰场,分别是:同安区城南、西源、潘涂、五显屠宰场,翔安区内厝、大嶝屠宰场,集美区后溪屠宰场和海沧区进华屠宰场。并收回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及标志牌,取消其定点屠宰资格。
【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及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抓好“瘦肉精”检测工作,全年共检测生猪“瘦肉精”超过3000份,平均合格率达到99.5%,对超标生猪批发行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同时通报产地的相关部门要求加强源头监控,确保生猪质量。二是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101份,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铅、镉、砷、汞等和兽药残留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平均合格率达96%,总体良好,达到无公害指标水平;三是开展肉品品质检验工作,抓好肉检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和肉品“两证两章”(即牲畜产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章和检疫合格证、章)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四是农业部门严把屠宰检疫关,查对动物检疫证、非疫区证、准调证、运输工具消毒证和活猪耳标“四证一标”,做好宰前、宰后检疫,杜绝疫病牲畜肉品流入市场。
(陈慧坚)
拍卖业
【概况】 2006年,市贸发局加强拍卖企业审核、备案的管理。对拍卖企业登记事项变更的管理和备案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限时办结,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企业。全年共办理易方达、金拍等9家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工作。同时,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的开展,在经贸信息网公示拍卖企业设立的条件及需提交的相关材料和手续,为网上审批打下基础。全年共转报市政府申请公物拍卖资格企业1家,新设立拍卖分支机构1家。截至年末,全市有拍卖企业及分支机构共34家,有从业人员435人,其中,注册拍卖师72人,房产估价师10人,旧机动车估价师22人。年内共举行713场拍卖会,拍卖金额达29.31亿元,增长43.48%。
【拍卖行业信用建设】 年内,拍卖行业以“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为准则,加强拍卖行业的信用建设,积极推进拍卖企业参与中国拍卖协会和省拍卖协会的资质评定,有1家企业被评为AAA级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AA级企业;有7家企业被福建省收藏拍卖协会评为福建省拍卖一级企业。
【海峡两岸书画作品拍卖会】 4月8~10日在第十届台交会期间举办海峡岸名家美术、书法作品展及拍卖会,并作为大会的配套活动。本次拍卖活动由厦门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承担,共征集两岸美术、书法作品342幅,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书画拍卖专场。拍卖会分为中国画专场和油画专场,共成交118幅作品,成交率35%,总成交额为359.5万元。
【厦门多位拍卖师主持技巧比赛获奖】 年内,为庆祝中国拍卖行业恢复20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布10周年,省拍协和中拍协先后组织了拍卖师主持技巧比赛,厦门市积极推荐企业和拍卖师参加比赛。中正拍卖行张毅获全国优秀拍卖师称号(共20名),特拍郑惠彬被评为对我国拍卖恢复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张毅、邱铮、廖红燕等3人获福建省优秀拍卖师称号。
【拍卖行业面临四个问题】 1.企业对法院强制拍卖标的的依赖性强,对其他标的来源开发不足,限制了拍卖企业的发展。2.以等级评定为导向的拍卖委托趋势明显,引发一些行业不良的倾向。近年来,随着拍卖企业数量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委托方专以企业的资质等级情况选择拍卖企业,拍卖企业为在资质评级中“换取高分”,争先购入或租入大面积办公场所,重金聘请兼职或“挂靠”的拍卖师,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扰乱了经营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3.拍卖经营中不规范行为,成为行业健康发展隐忧。如竞买过程存在“围标”现象,以及“零佣金”和“负佣金”的现象。4.拍卖师的管理、拍卖企业的评等定级,游离于政府拍卖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外,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陈慧坚)
粮食储蓄与供应
【概况】 2006年末,厦门市有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6家,粮食收购资格企业45家,比上年增加5家;粮食经营、加工转化和主要用粮企业1092家。全市粮食系统独立核算单位14家,比上年减少16家;在册职工总数422人,比上年减少336人。在册职工总数中,行政管理部门45人、事业单位50人、企业327人。全市粮食系统总资产6.68亿元,比上年减少5.57亿元(含4月30日划转夏商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资产总额4.55亿元)。
全市粮食仓库有效仓容37.3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系统共有库点26个,有效仓容21.72万吨。全市骨干粮食加工企业13家,骨干粮店18个。
全年粮食购销两旺,市重点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量239.88万吨,比上年增长26.6%;粮食总销售量169.29万吨,比上年增长46.0%;粮食转化消耗原粮49.73万吨,比上年减少24.3%。在总购进中,从市外购进量195.48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1.5%,从国外进口73.08万吨,占30.5%。年末粮食总库存27.43万吨,比上年增加12.3%。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量65.88万吨,占全市总购进量的27.5%;总销售60.40万吨,占全市总销售量的35.7%。全市食用油总购进量27.61万吨,增长6.8%;总销售27.25万吨,增长8.0%。
全年粮价与上年相比,总体小幅上升,油脂价格则较大幅度上涨。据厦门市粮食局采价综合信息,与2005年12月批发平均价相比,2006年12月三等中籼谷每50公斤(单位下同)85.5元,上升7.5元,升幅9.6%;三等晚籼谷86.75元,上升7.75元,升幅9.8%;三等白麦89.8元,下降2.2元,降幅2.4%;三等大豆147.25元,上升5.25元,升幅3.7%;二等玉米81.75元,上升13.75元,升幅20.2%;标一早籼米123元,上升11元,升幅9.8%;标一中籼米125元,上升11元,升幅9.6%;标一晚籼米131.25元,上升11.25元,升幅9.4%;特等晚粳米153.25元,上升3.25元,升幅2.2%;特一面粉116元,同比持平;一级散装花生油585元,上升90元,升幅18.2%;一级菜籽油520元,上升124元,升幅31.3%;一级散装大豆油390元,上升117元,升幅42.9%。
【完成第三次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 为履行好社会粮食流通统计职责,掌握社会粮食供需平衡基本情况,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局等五部门的部署,厦门市由市粮食局牵头,市统计局、发改委等部门配合,组织开展2005年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1月12日,召开粮食流通统计调查工作会议部署工作。1月12-20日,对本市131家重点粮油经营、转化企业及大型连锁超市的粮食供需进行全面调查。春节前后以万分之四的比例在全市抽取150户城镇、50户农村居民户和小型粮油加工转化、经营企业,进行入户调查,并首次建立20家小样本典型调查。经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后,于4月30日向福建省有关部门提交调查报告。
【省粮食局对厦门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四点要求】 1月14~15日,福建省粮食局局长刘昌霖实地考察了厦门粮食批发市场、海沧粮食中转库、翔安储备中心库等项目建设用地情况,对厦门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要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高度来统筹规划项目建设;二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三要发挥行业管理和指导的主动性,推动项目建设步伐;四要充分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
【厦门粮油进出口接运公司海沧粮食中转库项目正式开工】 2月28日,该项目在海沧物流园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库作为厦门粮食“四库一站一市场”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被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2.6万吨仓库、30辆散粮专用运输车及配套设施组成,按照粮食物流“四散”(即散存、散运、散装、散卸)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总投资4762万元。该项目对于提升厦门现代粮食物流能力和效率,提高厦门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多方引粮入厦】 为满足厦门粮源需求,确保全市粮食总量平衡,市粮食局在认真落实2005年市政府与省内主产区签订的粮食产销合作协议的同时,积极组织本市粮食企业与省外粮食主产区开展粮食产销协作,多方引粮入厦。3月28日,组织本市14家各种经济成分的粮食企业参加在三明市举行的2006年省内产销区粮食协作洽谈会,与产区就订单粮食收购、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及粮食产购加销产业化等事宜进行洽谈,并签订16.2万吨粮食购销合同或协议。7月16日,组织本市22家粮食企业参加福建省与山东、江西、安徽、河南、吉林、黑龙江等6个粮食主产省联合在泉州召开的第二届七省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签订32.4万吨粮食购销协议。年内,厦门还向省内外主产区采购了1万吨订单粮食。
【三家单位被列为全国粮食市场监测直报点】 4月3日,国家粮食局发文确定全国首批325个粮食市场监测点,并定于5月8日启动监测直报工作。监测点分布于基层粮食部门、粮食经营(加工)企业、粮食转化企业、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火车站和港口等。厦门粮油供应公司、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和市港务局被列为监测点,监测内容:主要粮食品种的出库(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火车(船)板价格、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等。
【一批国有粮食企业及涉粮建设项目划转夏商集团】 根据厦门市委、市政府4月3日召开的国有企业和资产整合会议精神及市国资委的具体方案,市粮食局在对涉及划转企业的人、财、物进行清查核实的基层上,于4月30日将所属粮食集团公司等13家经营性国有粮食企业的资产、业务和人员划转给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划转的企业资产总额4.55亿元(其中账面净资产2.12亿元,包括土地9.47万平方米、建筑物8.13万平方米)、职工302人。同时移交给夏商集团的还有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市人大代表视察粮食安全工作】 4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安民率市人大工交、经贸组的30位代表,视察市粮食战备办公室、粮食储备库、储备粮粮情电子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参观厦门粮食集团金穗米业公司大米生产线和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食用植物油生产线,详细了解粮食安全工作情况。代表们充分肯定近年来全市粮食工作特别是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粮食部门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进一步依法行政,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二是努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确保全市军需民食安全;三是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4月,根据国家粮食局“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市粮食部门认真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一是搞好食品安全教育。发挥市粮食行业协会和区级粮食部门的作用,利用粮食网站、粮食信息刊物、岛外粮油供应网点和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农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粮油质量知识。二是在岛外马巷、新店、杏林、海沧等处筹建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和供应网点,向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放心粮油商品,并组织“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巡回展销”活动。三是加强放心粮油食品宣传,提高“盛洲”、“兴盛”等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心粮油产品的知名度。
【市粮食局行业管理处加挂监督检查处牌子】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7月29日,市编委批复同意,在市粮食局行业管理处加挂监督检查处牌子,承担对国家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在全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职责。
【市地方储备粮通过招标采购节省财政资金超百万】 2006年,市地方储备轮换粮由厦门市粮食局委托厦门粮油批发市场服务中心、厦门国拍拍卖行分三批进行采购招标,选择粮价较低时机举办公开招标采购会,共招标采购粮食1.8万吨,其中早籼谷2667吨、晚籼谷8772吨、小麦6539吨,总金额2944万元,低于最高限价101万元。
【国家粮食局领导检查厦门粮食工作】 10月30~31日,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考察市级粮食储备库、厦门军粮供应站和中央储备粮东渡直属库,对厦门粮食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政策,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努力搞活粮食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认真核定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并落实到位,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三要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和财力优势,扶持粮食企业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扩大粮食流量,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物资基础,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四要充分发挥厦门港口优势,把握厦门港拓展腹地的机遇,积极发展对台和东南亚地区的粮食贸易,构建闽南地区粮食走廊并与全国粮食大市场对接。五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工作,搞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产销协作、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2月5~6日,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张桂凤到民营企业厦门好年东米业有限公司调研考察,了解该公司与厦门大学开展优质稻谷培育、种植推广科研合作情况和粮食市场供应情况。张桂凤强调:(1)厦门应根据本市粮食纯销区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起步早、民营企业已成为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主要力量的实际,加大对民营粮食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全市粮食行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2)要继续引导企业走科技兴粮之路,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产研合作,通过订单粮食、发展粮食生产基地、收购加工等产销协作途径,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出更多的优质粮油品种,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粮油商品;(3)要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促进粮食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粮食流通统计网上申报系统正式启用】 9月1日,市粮食局正式开通粮食流通统计报表网上申报系统。该系统建立在厦门市政府网站的审批平台上,全市132家粮食经营、加工、转化企业可以按照《福建省粮食流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和上报流程,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该系统的启用,标志着厦门粮食流通统计技术初步实现了信息化。
【粮食收购资格实行网上预审批】 12月1日,厦门市粮食局在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使用粮食收购资格网上预审批系统,行政相对人可在网上获知办事指南、办事依据和所需的各种资料和表格,提交申请、申报各种材料;审批人员网上受理,预审通过后,通过网上告知申报人到行政许可机关核准原件,领取《粮食收购许可证》。2007年起,《粮食收购许可证》年审也将在网上进行。
【好年东米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12月12日,全市生产能力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日产150吨大米的厦门好年东米业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并正式投产。经市粮食局等部门牵头,该公司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水稻育种组合作,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闽西长汀建立水稻生产收购基地,种植佳辐占系列优质稻。此前,该公司“银青牌”优质米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成为福建省粮食行业首个绿色食品品牌。该公司已同时向本地市场投放“好年东牌”佳辐占优质大米。
【厦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获国家粮食局表彰】 12月13日,国家粮食局发文表彰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粮食局等74个市、县级粮食局被评定为2006年度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
【应对第四季度粮油价格上涨局面】 第四季度,受国际市场、国内流通等多方面的影响,厦门市粮油副食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据市粮食局监测,12月12日与1月份相比,早籼米每500克零售价从1.25元上升到1.35元,涨幅8.0%;中籼米从1.32元上升到1.40元,涨幅6.0%;晚籼米从1.46元上升到1.58元,涨幅8.2%;晚粳米从1.70元上升到1.77元,涨幅4.1%。面粉从1.44元上升到1.47元,涨幅2.0%。食用油价格涨幅较大,大豆油零售价从3.30元上涨到4.30元,涨幅30.3%;菜籽油从4.80元上涨到5.30元,涨幅10.4%。针对第四季度粮价上涨情况,中共厦门市委12月17日召开常委会,听取市粮食局关于粮油市场供应的工作汇报,研究应对措施。会议强调要做好粮食宣传工作,抓好粮油供应和储备工作,认真研究粮食应急进口的有关措施,健全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预案。会议议定:2007年新增1万吨市级粮食储备计划;充分发挥民营粮食企业稳定粮食市场的作用,政府可考虑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以确保民营企业在关键时服从政府的调配。粮价上涨期间,市粮食部门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确保供应:一是启动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实行每周一报,并加强与省内外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的联系,及时掌握毗邻地区市场变化情况;二是加强粮食市场供应的指导和协调,组织各类粮食企业到产区采购粮食,抓紧落实7月份本市企业在七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上签订的粮食采购合同16.8万吨,多渠道引粮入厦,增加有效供给;三是动员和组织粮食加工企业扩大成品粮加工数量,增加成品粮市场投放量;四是抓紧落实市地方储备粮、应急成品粮(大米)储备,对社会储备成品粮和应急大米库存情况进行检查,切实达到居民口粮两周供应量的要求;五是督促各类粮食企业保持必要的粮食库存,落实粮食经营企业最高最低库存量规定,引导企业多储存粮食,自觉履行粮食最低库存义务;六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加强与工商、物价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大卖场、超市和农副产品市场的巡查,维护市场流通秩序;七是做好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的准备。(王高升)
供销事业
【概况】 2006年,市供销社(集团)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4.94亿元,其中农资供应1.11亿元;系统汇总利润1244万元,上缴税收728.4万元。市供销社(集团)荣获福建省供销社系统设区市供销社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被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供销合作社授予2004~2006年度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还被评为市财贸轻纺系统2006年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优势明显】 一是农资储备质优量足,供应到位。市供销社系统农资部门想方设法克服2006年农资市场价格波动,经营风险加剧的不利影响,努力抓好春耕农资储备和备供工作,全系统冬储各种化肥1.2万吨,超额完成市、区两级政府下达的化肥冬储计划,保证全市春耕农业生产要求,全年供销社系统累计为农业生产提供化肥7.5万吨,农药215吨,其中供销社优质化肥的供应量占全市的70%以上,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购肥购药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发挥厦门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加快农资供应网络改造与整合,创新经营业态,强化为农服务。一年来,各级供销社共新建和改造农资“农家店”、“便利店”110家,通过加强对农资流通网络的改造,为农民购肥购药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截至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建有农资配送中心3家,农资庄稼医院4家,农资超市2家,农资终端供应点220个,逐步改变了供销社传统农资经营模式,新的业态,优质商品、诚信经营和送肥下乡、送货上门等服务,使供销社农资供应越来越受农民的欢迎;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严把农资质量关。2006年市供销社与农资同业公会先后4次牵头开展系统农资供应专项检查,各区、基层供销社也多次组织对农资商品质量自查自纠,全系统未出现质量事故。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006年市供销社(集团)推出由“社区绿色回收+岛内再生资源中转+岛外再生资源分选集散市场”三个层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的承办单位厦门市更新物资回收公司,一年来按“八统一”(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度量衡、统一价格牌、统一设台账、统一收银台、统一建档)要求,共新建、改造11个社区绿色回收网点和10个中转站,且全部通过市有关部门验收。此外,岛外再生资源分选集散中心用地也基本落实,体系建设的框架初步形成。由于体系建设成为厦门市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助于规范废品回收市场,服务市民生活,净化社区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因而一经推出即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市民的好评,市贸发、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和废旧同业公会还专门对21个站点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
【报废汽车收购量占据市场一半份额】 2006年,报废汽车拆解分公司以“提高收购数量,提升市场份额”为工作重点,完善报废汽车“一条龙服务”,及时提供从上门拖车到手续办理完整的“套餐式”服务,拓宽经营渠道,开拓岛外与外地市场,形成了废旧公物处理与报废汽车收购业务双轮驱动,全年实现收购报废车辆805辆,废旧物资收购211吨,报废汽车收购量已达厦门市实际报废量的50%,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万寿北路旧货市场完成升级改造】 为发挥厦门市旧货行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市供销社(集团)负责筹建的厦门市旧货市场(新址)历经近一年的改造于2006年底建成。旧货新市场位于万寿北路82-90号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室内旧货市场,规模大、设施好、起点高、业态全是新市场的主要特点,将较好地实现旧货经营的“三个转变”:即由临时性市场向永久性市场转变;由大棚式市场向商场化市场转变;由传统单一的旧货经营向功能集聚,多业态组合的新型旧货市场转变。随着新市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已开办8年之久的后埭溪路旧货市场将实施关闭并整体迁往万寿北路新市场。
【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 为顺应发展总部经济的形势,由市供销社(集团)负责筹建的中国供销(厦门)商贸中心项目,于6月获市发改委立项备案和市规划局选址意见书。该项目位于豆仔尾路296号现市供销社(集团)办公场址,占地面积5265.95平方米,预计总建筑面积为4.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该项目是供销社二次创业的重点项目,将为厦门市供销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6年,市供销社系统加快农村新网工程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作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厦门市唯一试点单位同安祥穗农资公司,2006年建成3个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另有57个农资农家店通过市有关部门验收,化肥网络配送率达85%以上,农资农家店在为农民提供良好购物环境、优质农资商品和规范经营服务的同时,还为120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启动以生活资料供应为主的供销社农村社区便利店网络建设工作,已完成12家试点改造;三是区、基层供销社经营持续回升,经营规模和效益实现稳步增长,首次实现汇总利润扭亏为盈,增强了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四是特色经营进一步拓展,液化气、烟花爆竹、课本图书等特色经营势头良好,茶叶、中草药、蚝油等农产品购销稳步提升;五是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取得新突破,同安区供销社牵头组建了同安农资协会,马巷供销社组建了陈兴村蛙油专业合作社,并成立马巷供销社农产品信息点。(朱丽华林世平)
商业企业和在建商业项目
【厦门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2006年,厦门国美电器的销售总额从上年的4亿元增长至8.52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销售目标。
根据总部倡导的创新精神和“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的经营理念,厦门国美电器吸取国际连锁超市的成功经验,实施“建立全国零售连锁网络”的发展战略。5月1日,国美电器厦门中山店开业;12月23日,国美电器海沧店和国美电器同安店同时开业。截至年底,厦门国美以龙门旗舰店为核心,在厦门市拥有富山店、美仁宫店、中山店、海沧店、同安店、嘉禾店等7家门店,加上厦门周边地区的门店,国美电器门店总数达18家,员工总数达1215人。
厦门国美电器门店经营品类涵盖彩电、冰箱、洗衣机、通讯数码、电脑、厨卫、小家电等大部分消费类电器产品。2006年,厦门国美电器秉承“价格更低一点”和“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价格普惠”的原则,策划了一系列大型营销活动,通过价格直降、买赠以及与异业联盟开展各类促销和优惠让利活动。11月在龙门店推出的大型营销活动“龙门神话”,激发市民的购物激情,销售额达2000万元。同时,厦门国美弘扬“无微不至,无所不至”的彩虹服务精神,携手《厦门商报》开展进社区、零距离服务居民的系列活动,先后深入康乐新村、厦大白城、前埔南区、镇海社区、文屏社区等15个社区,近距离为居民提供服务。
(唐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