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039
颗粒名称: 海洋与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6
页码: 268-273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的情况。包括了综述、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与经济合作、渔业生产与管理、海洋渔渔业执法等。
关键词: 厦门市 海洋 渔业

内容

综述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侧、福建省南部、九龙江入海口。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234公里,有大小岛屿31个。厦门海岸地貌具有海岸曲折、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的特征。厦门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平均受5~6次台风影响。厦门海域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平均高潮5.68米,平均潮差3.98米。
  厦门海洋资源丰富,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海洋生物89种,甲壳类海洋生物127种,藻类139种,拥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厦门港口优良,拥有深水岸线约27公里,可建40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
  2006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以“突出厦门海洋的生态、航运、旅游三大功能,逐步退出海上养殖,加快海域整治,防堵陆源污染,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建设闽台中心渔港”五大任务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发挥海洋科技作用,加大海洋综合行政执法力度。全年退垦还海3平方公里,增加纳潮量4400多万立方米,海水半交换周期加快30%;扩展中华白海豚生存空间,成功举办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建设滨海湿地植物园,形成健康、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坚持依法审批海洋开发项目,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理非养殖用海项目,认真做好海域使用论证审核、批复报告书,办理海域使用变更手续等工作。全年审批用海项目达60项,审批用海面积达5500万平方米,缴交海域使用金达3000万元;深化厦泉漳城市联盟海洋管理机制作用,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发展海洋经济。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08万吨,比减27.98%。
  年内,中央、省、市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共刊登厦门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726条次,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获得多项荣誉,被评为国家、省、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3~2006年度厦门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公文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许金练 吕日周)
  海洋综合管理
  【概况】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海域使用管理,坚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加大已批用海项目的监管力度,实行用海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全面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较好地完成了海域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连续5年被国家海洋局评为全国海域管理先进单位。
  全年由市政府批准的非养殖用海项目57项,用海面积2364.24万平方米;办理海域使用论证手续51项,审批用海项目数、审批用海面积均创历史新高。针对环东海域水产养殖密度过大,水质下降,赤潮频发以及水动力条件差引起的海域淤积情况,从2006年起制定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与开发方案,并陆续展开围绕环东海域综合整治,退出网箱2.1万多箱、浅海吊养1.9万多亩、滩涂养殖8.7万多亩,退垦还海约4.5平方公里,滩涂清淤2.2亿立方米;生态修复凤林至潘涂沙滩约5公里、下谭尾湿地公园约1平方公里。通过综合整治与开发,为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海洋资源的支撑,使环东海域成为宽广而美丽的公共空间。
  厦门市与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合作机构(PEMSEA)继续合作,重点探索跨行政管理边界海洋区域环境的综合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海洋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在2006年东亚海大会表彰颁奖仪式上,厦门市政府荣获唯一的金奖——“东亚海岸带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参加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会议,同时该地方政府网络(PNLG)厦门市秘书处正式启动运行。显示厦门市开始在东亚海区域发挥着海洋管理的领导作用。另外厦门市还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开展九龙江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合作,共同治理九龙江流域的污染问题。
  【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 6月,《厦门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为规范海域使用金征收提供基础依据,全年征缴海域使用金3787万元,比增106%;《厦门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通过专家评审,为出台海域使用权市场配置程序创造条件;制定海域使用权抵押程序,规范海域使用权抵押行为;启动海域资源损害赔偿课题研究,为保护海域资源做好理论准备。
  【提高海洋管理科技水平】 年内,为提高海洋科技管理水平,市海洋与渔业局编制完成《厦门同安湾海域使用规划》、《厦门东部海域使用规划》、《厦门大嶝海域使用规划》;进行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化升级,提交初步成果进行试运行;完成岸线修测技术性工作;完成海洋动态监测监视系统方案制定和机构组建工作。
  【完成用海总量控制研究】 针对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属半封闭型海湾,海域空间有限的实际,为合理利用海域资源,严格控制海湾内的围填海工程,年内,厦门市开展海域面积总量控制研究。研究从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围填海的生态成本,采用的基本模型和评估模型合理,采集的估算数据基本符合实际,成果有较高应用价值。根据各专题研究结果,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确定西海域和同安湾围填海面积的建议值,为厦门西海域及同安湾海域使用(围填海)总量控制管理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年内通过专家评审,并运用于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厦漳泉三市划定海域界线】 年内,厦门市配合省里开展厦漳泉三市海域勘界工作。市海勘办查阅有关历史资料,进行现场调访,征求港务局,航道局、交通委等主要相关部门和翔安区、海沧区等涉界区的意见,提出厦门市划界意见,推进市际间海域勘界工作,第一次确定了厦漳泉三市的海域行政管理范围。
  【荣获海岸带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 12月12~16日,东亚海大会在海口市举行。会上厦门市获得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国际海事组织联合颁发的“PEMSEA海岸带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这是大会的唯一金奖。该奖项是表彰厦门市多年来在有效减少污染,恢复退化生物环境、保护濒危物种、解决用海冲突、提供足够水资源供应及卫生设施、消除贫困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岸带政府管理的典范。(黄超群)
  ·小资料·
  东亚海计划及其成员国 东亚临海各国虽有各自的海洋疆域,但都是东亚海洋的组成部分,一旦一个国家的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比如油污,都可能对其他国家海域造成污染。为了解决海洋环境问题,12年前,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共同发起了“防止东亚海域环境污染计划”,简称“东亚海计划”。
  参与该计划的成员国目前已扩大到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老挝、东帝汶等14个国家。
  海洋环境保护
  【概况】 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生态保护与污染预防并重,在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科技能力的同时,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海的监管,加强珍稀海洋物种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海洋环保宣传,落实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年内,增加对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海洋环境监测,强化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频率,对4个重点陆源排污口和14个一般陆源排污口进行每月监测,并在报纸上公布监测结果。启动五缘湾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五缘湾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编制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等前期工作;同时在文昌鱼保护核心区海域沿线设置20个户外宣传广告牌,加强对珍稀海洋物种的管理与保护。
  【《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出台】 该规划由厦门市政府制定实施。规划将厦门海域分成4个区,即西部海域(包括马銮湾、筼筜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东部海域海洋生态监控区、同安湾污染控制区和大嶝海域一般控制区等。每个区再分亚区和小区,主要包括高营养盐治理亚区、较高营养盐治理亚区、中等高营养盐治理亚区、较清洁海域亚区以及清洁海域亚区等5种亚区类型;小区包括环境整治小区、生态修复小区、无居民海岛保护小区、航道污染监控小区、自然保护区、排污口和赤潮控制小区、海滨浴场重点治理小区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小区等8个类型。同时,针对每个治理小区和亚区,明确治理、控制目标,为加强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纲领性文件。 【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监督办公室成立】 4月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建,挂靠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主要负责对厦门涉海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进行海洋环保的全程指导和检查,关注工程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的影响。
  【监测海洋赤潮】 厦门海域应用“数字式自动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海域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全年发生赤潮4次,累计赤潮发生面积约387平方公里,较上年有所扩大。(参见本书市情总貌栏目“气候与海洋环境”相关条目)
  【举办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 3月25~26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办公室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暨五缘湾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论证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研讨会以“人与海豚”为主题,有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以及香港、台湾及内地的专家代表60人参加。会议签署了《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研究倡议书》,通过了《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报告。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年内,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共组织放流长毛对虾1.09亿尾、大规格黄鳍鲷8145尾、小规格黄鳍鲷67.35万尾、标志黄鳍鲷3934尾、珍稀物种中国鲎5.49万尾、江蓠3840公斤。
  【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 年内,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西海域猴屿进行生态复绿工作。通过砖砌绿化池、蓄水池、整地挖穴、换填客土,共种植榕树、凤凰木、马占相思、台湾相思、巨尾桉等乔木1605株,三角梅、爬山虎、炮仗花、黄心梅、假连翘等灌木及藤本植物3685株,复绿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张荔锋 洪荣标)
  海洋科技与经济合作
  【概况】 厦门所辖海域面积不大,但资源优势明显,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海洋生物种类丰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为厦门发展海洋优势产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以临海工业、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厦门海洋科技工作按照“面向经济、面向管理”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1.海洋药物研究方面:治疗骨关节炎的特效药物葡糖胺硫酸盐制备中试研究通过验收和鉴定,并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海洋生物特异功能基因药物、鱼类下脚料胶原蛋白研制、天然牛黄酸提取生产工艺等研究都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天然牛黄酸提取生产工艺获得2006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海洋生物新品种培育方面:应用高新技术培育紫菜优良新品种(系)的研究取得进展;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项目获2006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杂交选育及辐射育种已成功育出子一代亲体;东风螺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得2006全国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文昌鱼人工育苗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20多万尾文昌鱼进行人工养殖,该项目获得2006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温牙鲆选育项目运用DNA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牙鲆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优良的牙鲆耐热品种,为南方牙鲆养殖突破难关。另外还开展了淡水高效生态养殖试验和同安西柯对虾养殖基地建设等。
  3.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组织开展厦门市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海湾型城市发展中都市渔业的定位研究和厦门市休闲渔排建造技术规范等项目实施,根据《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布局,对厦门市的渔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厦门发展都市型渔业的对策建议。
  4.海洋环保产业方面:组织开展海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工艺等先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环境生物修复剂,主要针对近岸海域的石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成功筛选出5种有环保价值的微生物菌种,为开发海洋环保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 该论坛于10月中旬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海洋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和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合作机构(PEMSEA)联合举办。论坛主题为“海洋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参加本届论坛的有知名国际水资源专家、30多个国内外沿海城市政府部门代表、7个国际组织代表共300多人。与会代表重点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题,针对海洋与水资源政策、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技术等内容进行研讨,并举行了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市长对话。在水资源供应、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科技以及水资源知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具体成果,促进了国际海洋科技的交流合作。作为本次论坛的配套活动,同时举行了第三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高层论坛暨海洋军事论坛、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中心揭幕仪式、白鹭洲广场民间文艺表演欣赏、大型交响音乐会、海洋题材电影周、第三届厦门独木舟马拉松环岛大赛、厦门家庭休闲垂钓大奖赛等相关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郑燕玲)
  渔业生产与管理
  【概况】 年内,继续调整渔业结构,实现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休闲渔业建设、水产品加工以及海上水产养殖清退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渔业各项任务。全年水产品产量12.08万吨,比减27.98%,其中海洋捕捞1.34万吨,比减21.93%;全市机动渔船2769艘,其中捕捞渔船1823艘,比上年减少1115艘,减少37.95%,其中600马力以上的捕捞船13艘;海水养殖9.15万吨,比减29.35%,淡水养殖1.59万吨,比减24.43%;渔业一产产值8.36亿元,比减21.57%,二产产值17.88亿元,比增43.73%,三产产值3.98亿元,比增55.05%;渔业人口2.25万人,比减63.65%;渔民人均纯收入5957元,增加206元,比增3.58%。
  【休闲渔业】 继续推进《厦门市休闲渔业规划》、《休闲渔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作规范改进,加强渔排的安全保障和卫生保洁措施。会同市规划局、旅游局等部门,确定4个重点发展休闲渔业项目,即:鳄鱼屿海上田园、大离亩屿海上休闲中心、西柯丙洲煎蟹农庄、欧厝渔港码头休闲游钓。年内,鳄鱼屿两个休闲渔排示范点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产值300多万元。5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厦门市召开海峡西岸休闲渔业交流和展览会;10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市社体中心,在海上田园举办三期集家庭垂钓、宣传海洋渔业科普知识为一体的都市渔业休闲比赛活动。
  【水产苗种生产】 年内,全市水产苗种场415家,其中淡水场3家、海水场412家,主要生产各类虾苗。全年生产各类虾苗3643亿尾,产值3.61亿元,占全国海水虾苗生产量的60%以上,成为全国海水虾苗的主产地。
  【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 年内,全市水产加工企业19家,水产加工产量55915吨,产值13.83亿元,比增27.81%。即食紫菜、蚝油、章鱼等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即食紫菜、蚝油、章鱼系列产品生产能力2500吨以上。4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另有厦门新阳洲水产品工贸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这5家企业年水产品加工产量3.5万吨、产值8亿元,约占全市水产品加工业的70%。企业实行订单渔业,与渔民签订收购合同,实行最低原料收购保护价,共带动渔户6930户,吸纳安置上岸渔民1241人。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对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水产养殖清退】 1月,湖里区开展海域养殖清退工作,制定退养方案,拨出补助专款4831万元,涉及海域38.27平方公里,退岀养殖滩涂6630亩、吊养3200亩,网箱5601个。至11月中旬,全部完成清退任务。4月中旬开始,开展同安湾养殖清退工作,退养整治海域面积72平方公里,包括网箱养殖21785箱、浅海吊养19620亩,滩涂养殖87006亩,涉及同安、集美、翔安3个区、6个镇(街道)、27个村(社区)的10567户养殖家庭、17357个劳动力、27474个渔业人口,退养费用达4.54亿元,其中,市级财政负担3.1亿元,区级财政需负担1.44亿元。至11月底,同安区、集美区基本完成退养任务,翔安区除网箱清退进展较慢外,吊养和滩涂清退基本完成。
  【实施“放心水产品工程”】 由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有:(1)编制《厦门市生鲜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厦门市贝类产品净化管理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各区渔业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对水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组织1000多人次养殖人员参加质量安全知识与管理的培训;印制《无公害养殖技术资料汇编》、《禁用渔药目录清单》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贝类净化宣传材料等2万份(册),下发各区渔业部门及各渔区,加强了对水产品安全质量的宣传。(2)继续抓好无公害基地建设。6个水产品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总面积为25564.5亩,13个水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水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个水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4个无公害基地建设,即:西柯3000亩对虾基地、大帽山200亩斑点叉尾鮰基地、杏村鳗业500亩鳗鱼养殖基地、小嶝岛300亩虾贝混养示范基地。(3)推动贝类净化上市。全市建成日净化贝类达40吨的贝类净化厂3家,年内净化贝类上市5600吨,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完成全市贝类生产区域的划分,对贝类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建立和完善从生产、检测、执法检查等环节配合的运行机制。从11月1日起,规定净化厂生产的贝类,必须以包装的形式才能上市销售。(4)加大质量安全整治与检测力度。釆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渔业生产环境、养殖水域污染、使用渔药投入品等进行监测,查处2家对虾育苗场使用人用药等违规用药问题,给予罚款3万元。严格批发市场水产品的检测制度,全年共进行水产品甲醛检测17385批次,检出率0.06%;药残检测229批次,检出率1.75%,都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
  【渔业科技培训】 为加强渔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市海洋与渔业局共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23期1065人次,其中,开展了6期海水水生生物苗种繁育工(初级)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有301人参加,299人取得初级工证书;举办了3期118人次参加的牛蛙养殖培训班。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水产技术人员的技能,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渔民转产转业】 8月18日,市海洋与渔业局召开“环东海域养殖退出后渔民的转产出路、就业安置”等问题的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引导转变渔民就业观念、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作用、广开就业渠道等措施。市区政府相继出台解决渔民就业优惠政策:对退养的村庄全部实行村改居,把渔民直接转变为城镇居民,执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市、区两级安排6000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给退养渔业村,资助各村发展1~2个第三产业项目;参照工业区征地失地村农民转产转业政策,实施“金包银”工程做法,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组织渔民就业培训、举办渔民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据不完全统计,同安区举办8场招聘会,有187家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14700岗位、20多项创业方案,有1369人签订就业意向,有389人提出创业意向。集美区提供工作岗位500多个,156人顺利就业;翔安区在重点渔村琼头村开办专题招聘会,提供1000多个岗位。同时,认真抓好渔业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工作,年内安置职工380人,完成1706名职工的分流安置任务。
  海洋与渔业执法
  【概况】 2006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执法监察先进集体称号,中国海监厦门市支队被国家海监总队评为中国海监优秀执法示范支队。
  1.强化法制建设。4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湖里区海域水产养殖退出的通告》;5月,发布《关于同安湾海域水产养殖退出的通告》;6月份,实施新的《厦门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征收标准提高43%;10月,发布《关于禁止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范围内的海域非法釆砂的通告》。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发《关于印发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防台风与防洪预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厦门高崎渔港防台风管理规定的通知》。
  2.严格行政监督。对保留的18个行政许可项目和2个非行政许可项目,从依据、权限、内容、程序和形式等16个方面逐个细化。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公布执法依据98项、执法主体6个、执法职权257项,全部分解到局领导、机关处室和执法机构的各个岗位和人员。会审重大海洋案件14起、涉及拟处罚金额450多万元,会审后处罚金额33万元。全面开展海洋执法行动,巡航、巡查8553次。办理海洋案件56起,罚款34.7万元;办理渔业案件671起,罚款35.7万元;办理海洋和渔业生态保护案件53起,罚款12.08万元。
  3.积极维护公共安全。一是确保厦金航道安全畅通。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海上联合执法队伍,通过轮流巡航、专项检查、联合行动形式,出动船艇215艘次、执法队员1440人次,拆除定置网浮子1311个,拆除网具162张,劝离渔船186艘,处罚71艘,确保了春运期间乃至全年厦金航线的持续安全和畅通。二是防台抗台效果显著。4次组织防御台风,在劝导渔船进港、人员上岸、承担应急抢险等方面成效显著,确保了来厦避风的2000多艘次船舶安然无恙。三是110社会联动高效。接报警156起,做到有警必出,处置必妥。
  【加大渔政渔港监督】 全年,渔监执法人员进行巡查178航次、4064人次,检查各类船舶1011艘次,查处违反港航安全规定等行为131起,罚款2.9万元。渔政执法人员巡查880航次、7706人次,检查各类渔船3226艘次,查处非法电鱼、违规养殖和“三无”渔船等523起,罚款30.92万元。此外,渔监管理人员年审渔业捕捞许可证607艘(本),办理渔船进出港签证4686艘次,职务船员考证262人,船员审换证及任离职签证1330人次,办理渔船变更、注销1235艘;检验各类渔业船舶2555艘;检验审核船用产品、图纸194批(套);办理渔港工程安全审核1起。
  【海上联合执法】 年内,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厦门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海警三支队等10多个涉海部门,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60多次,共同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域使用秩序、打击违规捕捞和保障港口安全等。同时,还不断创新联合执法模式,较好发挥海上的牵头协调作用。(1)深化厦泉漳城市联盟海上执法内容。5月23日,在泉州市召开厦泉漳第二次局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厦泉漳三市海洋珍稀物种保护方案》、《厦泉漳三市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方案》、《厦泉漳三市海洋与渔业紧密型联合执法制度》以及《厦泉漳三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联合监测方案》。几个文件的出台和厦泉漳三地海洋部门的合作,标志着厦漳泉三地联盟在海洋行政执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打击非法电鱼、打击海上非法采砂、水产品安全监测等方面得到深化。(2)延伸海上联合执法领域。4月7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厦门海警三支队,召集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厦门公安边防支队、漳州公安边防支队以及漳州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召开厦漳海域治安清查整治会议,研究通过《联合开展厦漳海域治安清查整治行动方案》。联合会议的召开,标志海上联合执法领域已从生态环境、渔业捕捞等海洋管理领域延伸到军、地共同打击走私、维护治安等社会安全管理领域。(3)成立厦门市海上治安巡逻队伍。11月28日海上治安巡逻监管大队成立,海上治安巡逻监管大队归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指挥,由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6名队员、若干名海洋执法协管员和厦门公安边防支队10名干警组成,统一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海上治安巡查和海上治安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年度专项行动】 (1)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养殖清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协调组织各区清退网箱养殖27378箱、浅海吊养22820亩、滩涂养殖93636亩,组织各海上执法队伍开展海上执法巡查185次,大规模拆除行动60余次,雇用民船500多艘次、民工1000多人次,累计拆除新增吊养近1.8万亩,及时制止抢养抢围90余起,有效地保障了养殖清退工作的顺利进行。(2)捕捞渔船转岗清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厦门市渔港监督局、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执法队伍共注销拆解渔船1216艘,占全市渔船总数4331艘的28.1%,发放补助款达4000多万元。大量渔船退出,一方面保护了海洋生物资源,另一方面也让出了海洋空间,更合理地配置了海洋资源。(3)整治非法采砂。10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提请厦门市政府发布禁止非法釆砂整治通告。同时,组织各区普查砂船现状,召集海事、港口、城市执法部门研究海上联合执法程序、适用法律、办案分工等业务。并从12月1日开始轮班巡查,仅12月份,就查处违法采、运砂船178艘次,罚款2.9万元。(4)伏季休渔监管。根据国家和省伏季休渔制度规定,分别从5月1日和6月1日分期分作业实行两个月的伏季休渔,全市共有近300艘定置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渔船按时进入伏休。另有12艘灯光围网渔船参与了限制作业区域的休渔。在厦门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严格监管下,伏季休渔于8月1日顺利结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无居民海岛保护。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除对无居民海岛进行日常巡查外,还开展专项执法12次,拆除了大、小兔屿和猴屿等三岛周边海域及滩涂的违法插网养殖,恢复海岛周边的生态环境。(6)整治海洋倾废。为解决施工船舶在厦门海域随意倾卸渣石淤泥,威胁厦门海域的海洋环境和船舶航行安全问题,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管区、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海事局等单位,于11月22日开始启动为期半年的厦门港海洋倾废专项整治,通过采取宣传教育、日查夜巡和严格监管等措施,随意倾废得到初步遏制。(7)遏制西海域等海域非法新增养殖。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共出动执法队员905人次、船艇95艘次,在西海域、马銮内湾等海域拆除新增吊养和围养设施约4800多亩、定置捕捞设施2300余处(个)、插网捕捞设施1.5万余米、网箱196格,处理暂养船和养殖船15艘,没收违规定置网渔船9艘,拆除东屿湾海域育苗设施400余亩,巩固了西海域整治成果。(8)查处电鱼船和“三无”渔船。开展打击非法海洋捕捞行动93次,组织参加全省统一联合行动5次,共查获电鱼船15艘,没收电鱼船和“三无”渔船29艘,并组织1次现场会公开拆解没收渔船。(9)专项检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开展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保护执法检查81次,检查162家餐饮店的经营利用行为,并与工商、林业部门开展多次的联合执法行动,收缴一批国家一、二级及省重点保护动物及其制品,对2家违法经营花鳗鲡的商家进行处罚。(10)治理餐桌污染。积极贯彻《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箱养殖、养鳗场等重要养殖场所开展禁用渔药的执法宣传和监督检查,并首次对水产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禁用农药三唑磷的行为进行处罚,对事故损失进行调解,调解赔偿金额达10万元。
  (钟向前 李晓阳)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