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035
颗粒名称: 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
页码: 264-266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水利建设情况。包括概况、成立厦门市洪水预警报中心、完成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开工建设、完成市水利“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编制、依法查处破坏莲河海堤水事案件等。
关键词: 厦门市 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

内容

【概况】 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096.2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37.1%,属丰水年。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9.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9.8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多59.3%,以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1239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6250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最大,占86.9%,而农业用水量所占地表水供水量比例最高,达40.0%。
  1.水利基本建设。(1)水毁工程修复和水库水闸保安加固成绩突出。2005年厦门市先后遭受5个台风的袭击和影响,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根据水毁工程损失情况,2005年冬至2006年春确定96个水毁工程修复项目,2006年内均全部完工。财政部、水利部于10月下旬给厦门市下达特大防汛补助费300万元后,按照轻重缓急,又确定了10个水毁应急修复项目,年内也基本完工。还完成天竺山水库、同安曾溪水库和西柯海堤等6条防汛公路工程,总长14公里;完成东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溪头、两二、莲花、曾溪4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总长4.12公里的霞浯至莲河海堤加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2)冬春水利建设再掀高潮。2005~2006年冬春水利建设全市共投入劳力146.3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08.1万方,完成总投资1.2亿元,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完成计划任务数的163%、180%和150%。翔安区被评为全省冬春水利建设先进县(区)。(3)小农水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06年水利建设计划围绕节水灌溉、山地水利和农田排洪排涝,投资1254.7万元建设6个小农水项目,年内完成4个项目(同安区汀溪镇西源村溪心片灌溉工程、翔安区马新污水处理厂排水渠道工程、同安区新民镇西塘村佘厝自然村立体农业山地水利建设工程、海沧青礁排洪渠工程),汀溪水库西源引水渠(6~7公里)改造工程完成渠道开挖650米,浇筑砼箱涵350米,占总工程量的60%;海沧镇囷瑶蔬菜基地排涝渠出海口段治理工程完成渠道清淤300多米,挡土墙石方砌筑250米,占总工程量的50%。
  2.水葫芦专项整治工作。2006年,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95万元用于水葫芦专项整治,其中省、市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41万元。共组建保洁队伍33支115人,投工19772工日,完成清理水葫芦面积8780亩。海沧、集美、同安等区对重要水域实行分片划段专人包干,做到水葫芦“发现一处,打捞一处,保洁一处”,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把水葫芦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范围”的工作要求。
  3.水土保持工作。全市共监督检查118个水土保持项目,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个,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33.6万元,查处违法案件3起,罚款2.3万元,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年内投入158万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4公顷,其中强化治理47.6公顷,封禁治理422.8公顷,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继续开展集美水土保持科教生态园的配套建设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及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4.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对全市主要河段和重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先后6次进行监测,发出水质通报。为获取水功能区水质及纳污量变化情况数据,对全市4条主要河流52个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污方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水质劣V类标准的有46个,占总数的88.5%,达V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达Ⅳ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达Ⅲ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其中生化需氧量劣V类的有29个,达V类标准的有7个,达Ⅳ类标准的有5个,I-Ⅲ类标准的有11个。调查的成果为依法开展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以及实行入河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准确把握江河水污染变化形势,及时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5.防汛抗旱。2006年,厦门先后遭受5次台风(热带风暴)和多次暴雨洪水的袭击和影响,其中第1号台风“珍珠”是建国以来影响最早最强的台风。在频繁的台风暴雨袭击下,全市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万公顷,房屋倒塌645间,直接经济损失1.97亿元。市委、市政府对做好防抗台风暴雨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注意及时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市委书记何立峰和市长张昌平多次作出批示,全面部署防抗台风工作,各级各部门及时启动预案,认真落实防抗台风各项措施,市、区水利部门还成立防御台风水库调度专家组,对水库水位实施科学调度。全市防御台风暴雨取得重大胜利,实现了“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国家防总领导的肯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被评为2006年全省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全省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先进单位。2006年秋季,厦门出现持续60余天干旱无雨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同安、翔安农作物受旱面积达7.8万亩。11月14日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预案,通过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抢修水毁工程、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在同安、翔安两区共开挖25口抗旱大井以及配合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
  6.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规定,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将原有9个涉水行政许可项目、3个非行政许可项目、2个备案项目改设为10个行政许可项目、2个非行政许可项目、2个备案项目。原《A07水利基建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水利工程开工审批》改设为《A07水利工程开工审批》和《A10水利基建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原《A08水工程建设项目流域综合规划同意书、防洪规划同意书》更名为《A08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行政许可项目中增设《A03水工程保护范围内开发建设审批》,原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非行政许可项目《B03组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审批》改由区政府审批。除《A04河道采砂许可》因厦门行政区为河砂禁采区而不宜实行网上审批外,其余项目均于年内完成网上审批的各项准备工作。
  【成立厦门市洪水预警报中心】 该中心于3月16日成立,为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厦门市水利局管理,主要职责:(1)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2)负责重要防洪工程的远程监控系统和视讯会议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3)分析研究测报资料,提供有关防汛、防潮和防台风的信息;(4)组织、协调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和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水利信息化安全工作,指导区水利信息化工作;(5)开展防汛抗旱技术指导工作;(6)承担市级防汛抢险救灾器材、物资及抗旱机具储备和管理工作。
  【完成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 11月,概算总投资3411万元的市重点水利工程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工程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官浔溪下游土厝高速公路桥至出海口雷达水闸的4.664公里河段,累计完成两岸防洪堤总长9.328公里,新建引水、排涝涵闸8座,完成土石方58.75万立方米。官浔溪是同安区第三大河流,通过综合治理,为官浔溪下游排除了水患根源。
  【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开工建设】 计划投资600多万元的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厦门第一次采用双曲砌石拱坝技术。工程建设规模为水库总库容373.5万立方米,装机容量64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6.32万千瓦/时。2006年完成拱坝石方砌筑至176米高程、电站引水隧洞开挖进尺305米及电站厂房和引水钢管基础开挖工程验收。
  【完成市水利“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编制】 2006年水利规划工作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保障厦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目标,一是完善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成果,建立“十一五”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库,为“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奠定规划基础。二是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完成东西溪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开展集美区后溪流域修编工作。三是开展防洪防潮专项规划,为建立环东海域可靠的外围防潮屏障和内部排涝工程体系,市水利局会同有关单位完成厦门环东海域防洪防潮专项规划和同安中心区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四是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工作。
  【依法查处破坏莲河海堤水事案件】 12月5日,厦门市水政水保监察支队接到翔安区农林水利局转报,厦门市莲泉码头装卸有限公司为扩建莲河码头,擅自破坏新建成的莲河海堤达188米之多。市水利局迅速立案,由市水政水保监察支队承办,翔安区农林水利局、区综合执法队、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新店镇人民政府等单位配合进行调查处理。为抢在汛前修复海堤,确保度汛安全,市水利局还成立了工程技术专家组,对现场详细勘验,制定修复方案,明确由莲泉码头装卸有限公司出资,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按规范施工程序和原工程设计标准,拆除海堤外扩部分,很快恢复海堤原状,并依据相关法规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陶洪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