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1029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
页数: 8
页码: 260-267
摘要: 本文记述2006年厦门市农业情况。其中包括农业综述、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林业、水利建设、气象事业等。
关键词: 厦门市 农业 经济

内容

综述
  2006年是厦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快速发展的一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实行合署办公,有效地整合了农业管理行政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年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取得好成绩。
  一、农业生产继续调优调减。
  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农民标准化生产种植水平继续提高,保持种植面积和产量平稳下调。种植业产值12.05亿元,比减6.73%,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由上年的38:62,调整为36:64;林业产值0.13亿元,下降10.3%;牧业产值9.65亿元,下降1.8%;全年粮豆总产量7.48万吨,下降20.8%;蔬菜总产量50.9万吨,下降17.1%;水果总产量2.95万吨,下降18.9%。
  二、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形成特色。
  成立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并对入驻该中心的台湾水果经销商,给予免交保鲜冷库储存使用费以及经销场地免一年租金的优惠政策,年内,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400多吨。成立厦台蔬菜物流园区,推动夏商农产品集团公司在厦门高崎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基础上构建台湾农产品中转集散分拨中心,将市场培育成闽台农产品及生鲜物流配送加工商贸园区。成立厦台花卉批发物流中心。依托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机场附近建设占地350~360亩的厦门花卉批发物流中心。扶持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国峰食品、欣椿食品、福寿实业等3家台资企业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通过贴息等办法扶持这3家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厦门的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积极开展对台农业交流合作调研工作,完成市委办、市政府办下达的“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课题调研。积极参与对台农业展览,协助农业部、国台办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业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组织4家企业参展、30个项目进行推介,签订意向合同5项,合同投资额9亿多元。组织9家台资农业企业参加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及农业成果展,组织推介项目30个,签订意向合同5项,投资总额5000多万元。充分发挥厦门市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等农业中介组织作用,促进两岸农业民间交流走上常态化轨道。2月15日,协会邀请部分在厦涉农台商参加新春座谈会,共商厦台农业交流合作等相关事宜。3月20日,协会接待金门县农会农业考察团,促成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与金门农会结成友好协会,为两岸农业交流搭建合作平台。
  三、新农村建设。
  一年来,厦门市“金包银”工程建设进展顺利。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厦门视察金包银工程。全市共有11个行政村实施“金包银”工程,累计开工“金边”项目137幢,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封顶84幢、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7幢,面积5.5万平方米。改善农村居住环境。2006年启动的首批20个试点村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建成村内道路91公里,排水排污沟(管)125公里,垃圾收集点155个,安装路灯1074套,各村均配备文体设施。基本实现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在推进过程中,组织编制了《厦门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将全市各村按照“金包银”型、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四种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改建规划。推动各区组织编制村庄改造建设详细性规划,切实做到“一张图纸管到底”,有73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并免费向各村、镇分发《厦门市新农村住宅建设通用图集》,积极引导村民建设用地集约、经济适用、节材节能、富有地方特色的规范住宅。建立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制度,每个试点村安排一个市直机关和一个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并下派驻村队员,全程指导、协调和服务。各挂钩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物资、培训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试点村改善村容村貌,取得明显成效。如:市规划局发挥技术优势帮助郑坂村科学规划,并促成市住宅建设集团捐资1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市工商局与市建发集团分别资助莲塘村50万元和100万元,用于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村部综合大楼;市发改委补助150万元支持大帽山农场兴建溪美水库电站;市文明办帮助禾山村建立了村文化中心,并注重典型培育和宣传,该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称号。
  四、移民造福工程。
  年内,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重点水源保护区和边远山区实施移民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移民造福工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市委农办积极会同相关区和部门,完成群众动员、情况普查,对搬迁安置原则、被搬迁户人口认定、房屋产权认定、移民安置方式、地点、标准以及奖励帮扶措施、资金筹措、责任分工等相关事项作了充分研究和详细规定,把各项前期工作做在前、做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市财政部门预拨建设资金4500万元。全市列入首批搬迁的自然村(场)已开始搬迁。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移民安置点和建设工地,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孟繁革 沈庆法 林志毅)
  ·小资料·
  移民造福工程是指对居住在边远山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地区的贫困农民,实行整体搬迁,在交通方便、经济发达、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城镇或开发区周边的生活小区为他们安排新的定居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移民迁出地进行退耕还林,种植生态林、景观林,加强水土保持,优化山区生态环境。
  种植业
  【概况】 2006年,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由于厦门市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以及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培训的广泛开展,农民标准化生产种植水平逐年提高,保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平稳下调,种植业产值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8.60万亩,比上年减少11.5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0.93万亩,比上年减少4.66万亩;总产7.51万吨,比减20.4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24万亩,比减13.59%,产量3.74万吨,比减15.77%;甘薯播种面积6.37万亩,比减22.79%,产量2.51万吨,比减24.62%;马铃薯播种面积2.99万亩,比减23.33%,产量1.02万吨,比减24.44%;大豆播种面积0.87万亩,比减14.71%,产量0.11万吨,比减21.4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83万亩,比减13.52%,总产1.41万吨,比减20.79%。蔬菜与瓜、果类播种面积27.10万亩,比减16.25%,总产50.9万吨,比减17.1%。水果种植面积21.50万亩,比减4.45%;总产2.95万吨,比减18.9%。其中龙眼产量1.63万吨,比减22.01%;茶叶种植面积1.45万亩,新植0.10万亩,比增7.41%;食用菌总产量0.51万吨,比增4.08%;花卉种植面积1.21万亩,比减15.38%。
  【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举办全市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培训班,参加人数200多人次;举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管理培训班2期、绿色食品认证与管理培训班1期、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班的企业共150多家;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及种植大户650多人,发放材料600多套;11月初,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以安全生产、放心消费为主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咨询暨产品展示推介活动,现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咨询区和安全农产品展示区,开展与市民互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读本及宣传资料1万多份,向广大市民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并解答消费者疑问,23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举办了现场展销。
  【农业执法】 年内,以宣传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厦门市生鲜食品监督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厦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为契机,结合春耕、夏种、秋冬种等主要农事活动,出动执法人员956人次,抽检农药33批次、兽药10批次;整顿农资经营市场74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58家次;立案查处案件20起,结案17起,查获禁售农药3260瓶1100包、无登记证农药15瓶254包、假劣农药50瓶125包、散装种子35公斤、罚没款近2万元。
  【无公害种植业基地建设】 全年安排专项资金800多万元,扶持新建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基地16个共1万亩,新建无公害食用菌基地3个、年产食用菌200万袋。截至年底,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53个,面积3762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年产食用菌290万袋;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品19个,面积4960亩,年产量合计19976.2吨;共有14家企业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和使用权,主要产品有蔬菜、茶叶、大米、食用油、面制品、海产品、饮料、月饼、调味品等。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56945亩,年产量44009吨,年产值19513万元。
  【加大农产品检测监管力度】 年内,统一购买30套、60台农残检测仪配备给各区、镇、农场,初步建立起市、区、镇、村(企业)四级农产品检测体系。全年共开展蔬菜农残抽样检测930份、蔬菜重金属(铅、砷、镉、铬、汞等)抽样检测223份、种子质量监督抽检50批次。积极配合农业部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共抽样5批次500份。市、区、镇、村四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完善及大量的检测工作,为蔬菜质量安全检查监督提供可靠依据。
  【农业社会化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969155”农业服务电话热线全年累计受理来电咨询服务6531人次,接受农民群众来访及来信3810人(件)次,组织农业系统科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和调查1425次、参加人数3698人次,组织科技下乡3375次、7325人次参加;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149期,累计受训人数7113人;发行厦门农业信息网刊24期,发布各类农业信息2730多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354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197.5万元。
  【扶持建设台湾种苗基地】 年内,安排专项经费150万元,扶持建设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同安研究农场、厦门美格台湾名优特果苗基地及大嶝对台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研究农场建设项目位于同安区五显镇店仔村,总投资124万元,补助资金40万元。厦门美格台湾名优特果苗基地建设项目位于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总投资128万元,补助资金60万元。大嶝对台种子种苗基地总投资105万元,补助资金50万元建设200亩台湾黑珍珠莲雾良种示范基地。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扶持建设台湾名优水果引种示范基地。建设厦门现代名优水果开发有限公司台湾名优水果引进示范基地200亩、厦门绿色乡村台湾名优果业生产基地200亩、同安莲花镇云洋村台湾名优水果引种示范基地200亩,主要引种台农一号软枝杨桃、珍珠番石榴、台湾甜橙、四季柠檬、蜜雪梨、台湾大果杨桃等品种。
  (孟繁革 沈庆法 林志毅)
  畜牧业
  【概况】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01792吨,比上年增加15899吨,增长18.5%。其中,肉类产量90687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2768吨,增长16.4%(猪肉78194吨,增加9233吨,禽肉11470吨,增加3964吨,牛肉859吨,减少307吨,羊肉114吨,减少108吨,兔肉50吨,减少14吨);禽蛋产量8908吨,增长32.6%;奶产量2197吨,增长74.6%。截至年底,生猪存栏48.5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8万头,下降7.7%,全年累计出栏商品肉猪115万头,同比增长13.4%。家禽存栏341.9万只,增长22.6%,全年累计出栏家禽1142.8万只,同比增长52.3%。牛存栏3.19万头,下降13.3%,牛出栏0.88万头,下降26%。羊存栏0.93万头,下降29.5%,羊出栏0.87万头,下降48.8%。家兔存栏1.07万只,出栏4.96万只,下降21%。
  1.生猪生产。上半年,全市待宰活猪平均价格为7.59元/千克,与上年同期相比下跌18.7%,仔猪价格平均为10.27元/千克,同比下降43%,养猪出现亏损。9月猪价周期性下跌结束,仔猪平均价格为15.15元/千克,同比增长12.2%,待宰活猪价格8.75元/千克,同比增长9.2%,养猪扭亏为盈。第四季度猪价继续上扬,10、11、12月待宰活猪价格(元/千克)分别为8.8、8.9、9.67,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9.2%、30.9%、24%;四季度仔猪平均价为14.9元/千克,同比增长26%,卖猪赢利程度继续提高。
  2.家禽生产。主要以肉禽生产为主,年平均存栏肉禽占家禽的85%左右。受全球禽流感疫情影响,1~6月农贸市场活鸡价格平均12.53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下半年家禽价格开始回升,活鸡平均价格为14.5元/千克,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与上半年相比增长16%。
  3.草食动物生产。山羊、家兔、奶牛生产情况变化不大,黄牛减少,原因是本市某些地区村改居,农用地减少,部分役畜无存在之必要。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年内,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做好2006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今冬明春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就厦门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采取“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措施,开展免疫工作。规模养殖场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免疫方案和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散养户在村级动物防检员的统一组织下,开展集中免疫;广大基层动物防检疫员走村入户,及时了解和掌握养殖动态,确保新进畜禽的基础免疫和种畜禽的强化免疫工作,抓好家禽一、二次甚至三次免疫工作。全年共免费发放禽流感疫苗960.175万毫升、猪口蹄疫疫苗320.34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22.53万毫升,消毒药6.94吨,累计减轻农民生产成本313.59万元;全年免疫家禽1101.2万羽次,生猪188万头、牛6.2万头、羊1.8万头,使畜禽始终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全年共开展26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监测家禽样品8119份,平均免疫合格率86.3%,超过农业部规定的70%的达标水平;开展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3573份,未发现阳性病例;抽检36个猪场372份血清样品及采集猪鼻拭子360份,经检测未发现猪携带禽流感病毒情况。
  5.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市政府下发《厦门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关于印发厦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根据该方案要求下发了《厦门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关于成立厦门市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工作机构的通知》,成立了应对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工作机构,下设六组一室,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市各级疫控办均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执行疫情日报告与零报告及疫情核查制度,据统计,全市全年共核查排除疫情65起,无害化处理病死鸟150只、病死禽2926只、病死猪25只,做到全部病死畜禽均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核查。
  【设立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监测点】 年内,由市农业部门联合市卫生部门在高崎批发市场及翔安区大帽山农场设立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月抽取动物检疫人员及养殖人员血清样本各20份进行监测,全年共开展7次抽测,抽取样本280份,未检出阳性病例。
  【提高动物疫病免疫技术水平】 全年共举办4期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培训班,区、镇两级兽医人员550多人次参加培训。各区防疫部门针对村级防检员、规模养殖户举办12期技术培训班,共740人次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市村级防检员、规模养殖户的防控知识和业务技能。市农业局与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厦门市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抽样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及《关于印发<厦门市动物强制免疫副反应死亡与发生重大疫病强制扑杀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强制免疫副反应、扑杀补助等做出明确规定。年内,市级财政共安排动物防疫经费403万元,其中疫病监测经费43万元、应急储备资金10万元、疫苗配套经费180万元、村级动物防检员市级补助经费68万元,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经费87万元,消毒药4.43吨。另外,为改善村级防检员工作条件,免费为320名村级防检员配备防疫箱和防疫包各一套。
  【加快畜禽无公害基地建设】 年内,市政府扶持厦门市牧兴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市唐建畜牧有限公司、厦门市东盛畜牧有限公司、仙灵旗肉羊场、继荣养猪场、同安文水生态农业园等6个畜禽生产基地发展种苗业及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共投入资金170万元。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在品种改良、动物防疫消毒设施、病死畜禽及其基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饲料及饮水等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猪禽良种比率,带动畜牧业生产品种结构档次的提升,并通过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带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上半年认定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畜禽养殖场为无公害生产企业,新增无公害畜禽产量123.08万头(羽),下半年受理厦门牧兴实业有限公司等10家畜禽养殖场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
  【提高定点屠宰场检验水平】 7月20日,市农业局拨出2006年度生猪屠宰场化验室建设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用于完善银祥肉业有限公司、亿香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等5家规模较大的生猪屠宰厂的实验室建设。同时,各级检疫部门通过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实施检疫报检制度、准调证明管理制度、检疫证明公示制度、检疫承诺制度和检疫标识等五项制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走私畜禽及其产品和贩卖、运输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行为。全市共屠宰检疫生猪115万头、牛1.7万头、羊1.1万只;开展产地检疫生猪48万头、活禽690万羽;检疫白条禽492万羽、冷冻畜禽产品1800多批次8万吨,其中禽产品3.9万吨,猪产品2.8万吨,牛羊等产品1.3万吨;无害化处理检疫不合格的生猪620头、家禽8264羽。
  (陈集生 陈旭波)
  乡镇企业
  【概况】 年内,全市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3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85万元;实现总产值121亿元,超额完成预定的120亿元计划目标;实现净利润33779万元,比增30.39%;实现出口创汇27499万美元,比增7.1%;上缴税金17890万元,比增10.6%。
  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市农业部门根据全市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首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部分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申报办法。确认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比上一轮(2004~2005年度)增加12家,在此基础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由9家增加到11家,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拨出扶持龙头企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科研开发和无公害基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项目带动,进一步提升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落实农业部《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省农办《关于开展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工作通知》的要求,鼓励龙头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11家省级龙头企业均确定挂钩帮扶共建村,村企合作逐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马塘村在银鹭集团的带动下,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人均纯收入逾万元的“全国文明村”;涌泉集团通过免费提供优良种苗、技术培训服务,成材后全部回购或直接提供销售市场的方式,在同安区汀溪镇造水村建设1.1万亩优良林木种苗推广示范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如意集团帮助工厂所在地的翔安区马巷镇亭洋村进行新村规划、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银祥集团帮助东海域上岸渔民进行“1+1群”培训创业。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拓展龙头企业经营范围】 年内,龙头企业扩展发展区域,并取得初步成效。银鹭集团在福州收购锅炉厂取得收益;如意集团分别投资1500万美元和3000万元人民币在武汉成立农产品加工和种植企业,在漳州诏安新建6000亩的生态梅园;惠尔康集团在武汉、黑龙江投资建立企业取得良好收益;百穗行公司在江苏投资近亿元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投产;银祥集团在泉州、漳州开设20多家加盟店;黄金香食品公司专卖店开到漳州,并组建泉州分公司;青田食品公司投资500万元在漳浦成立农业开发公司。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作或收购等形式在省外或本省其他地区成立公司或建设基地,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
  【提高龙头企业科技能力】 年内,龙头企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35家市级龙头企业共投入科技开发资金9857万元,比增16.9%,有一半以上企业加大了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主要仪器设备均处于目前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二是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仅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就有专业研发人员536人,其中博士27人、硕士70人,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三是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拥有专利61项,9项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明显,2006年新增中国名牌农产品1项、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13项。至此,全市35家市级龙头企业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项、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项、省著名商标15个,省名牌产品23项,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也由上年的7家增加到16家,为厦门市品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 年内,在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方面,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种苗、通过与农户签订保护价合同等形式,共带动本地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7.9万亩,其中订单农业新增1.65万亩,达到16万亩;带动本地生猪饲养52万头,家禽饲养556万只,水产养殖2.42万亩。针对年初胡萝卜销售渠道不畅问题,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大收购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龙头企业全年共收购本地胡萝卜105750吨、毛豆33753吨、洋葱21241吨、西兰花11828吨、罗非鱼17536吨。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或返聘到基地当农业工人2.63万人,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收入16.26亿元,其中订单农业收入11.87亿元,全市农民年人均获得收入1775元。
  (陈贴治 王进峰)
  林业
  【概况】 厦门市林业局主动融入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机制,年内,厦门市被评为福建省城市林业示范市。
  1.生态林业建设。市、区两级共投入专项资金2543万元,突出抓好天竺山森林公园、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及大帽山、小盈岭等重点景区、景点的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建设规模、资金投入等方面达到历年之最。完成天竺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莲花国家森林公园野山谷生态景区热带雨林景观、景区主干道、水坝等建设;大帽山森林公园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正加紧编制概念性规划。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1万亩,是省林业厅下达年度计划任务的2.1倍,其中,人工造林更新4838亩,低产低效林改造(生态风景林)15827亩,非规划林地造林672亩,营造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景观,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质量。加强裸露山体整治工作,重点对打石山和森林旅游景区裸露面进行治理,完成整治面积19万平方米,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开展“军地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完成营区道路绿化1.8公里。
  2.林业产业。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花卉园区开工建设,园区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花卉批发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市场调研、项目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待填海地块交付使用后即开工建设。花卉种苗研发推广中心和山海协作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启动,花卉种苗研发推广中心的母本园工程通过验收,山海协作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投资220万元,新优特园林观赏花木推广应用基地建设签订协作意向书。
  3.森林防火。在继续强化工作责任,拓展宣传渠道,加强火源管理和扑救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森林防火无线电通讯系统和森林防火GPSONE(手机定位)系统建设,新建和拓宽改造生物防火林带243公里,完成省下达指标的243%,新建护林防火便道51公里,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森林防火阻隔体系。由于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到位,全年仅发生一起一般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在双控指标内,与上年相比,火灾过火面积和受害面积分别下降了77.4%和73.9%,经考核,对5个区各奖励3万元。
  4.森林病虫害防治。通过抓测报、抓普查、抓除治、抓检疫,积极推进工程治理监理工作,有效地遏制危险性林业病虫害的扩散,病虫害有效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调运检疫率均达100%。全年没有发生主要森林病虫害,没有发生新的疫点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松材线虫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受到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治指挥部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5.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全市林改村的自查验收和区级林改检查验收工作,顺利通过省里的检查验收,明晰了权属,管护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林分改造开始规划设计】 年内,厦门市岛外42万亩马尾松“林分改造”开始规划设计,这是省内面积最大的林分改造规划项目。岛外42万亩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沧、杏林、集美和同安等地的山地。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岛外这种树种单一、林相衰败、结构与功能较差的局面亟待改变。此次,规划工作是在集美天马山林分改造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年内,在天马山改造1200亩马尾松林,成活率在90%以上,取得预期效果。
  (张细新 陈挚坚等)
  水利建设
  【概况】 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096.2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37.1%,属丰水年。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9.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9.8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多59.3%,以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1239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6250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最大,占86.9%,而农业用水量所占地表水供水量比例最高,达40.0%。
  1.水利基本建设。(1)水毁工程修复和水库水闸保安加固成绩突出。2005年厦门市先后遭受5个台风的袭击和影响,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根据水毁工程损失情况,2005年冬至2006年春确定96个水毁工程修复项目,2006年内均全部完工。财政部、水利部于10月下旬给厦门市下达特大防汛补助费300万元后,按照轻重缓急,又确定了10个水毁应急修复项目,年内也基本完工。还完成天竺山水库、同安曾溪水库和西柯海堤等6条防汛公路工程,总长14公里;完成东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溪头、两二、莲花、曾溪4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总长4.12公里的霞浯至莲河海堤加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2)冬春水利建设再掀高潮。2005~2006年冬春水利建设全市共投入劳力146.3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08.1万方,完成总投资1.2亿元,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完成计划任务数的163%、180%和150%。翔安区被评为全省冬春水利建设先进县(区)。(3)小农水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06年水利建设计划围绕节水灌溉、山地水利和农田排洪排涝,投资1254.7万元建设6个小农水项目,年内完成4个项目(同安区汀溪镇西源村溪心片灌溉工程、翔安区马新污水处理厂排水渠道工程、同安区新民镇西塘村佘厝自然村立体农业山地水利建设工程、海沧青礁排洪渠工程),汀溪水库西源引水渠(6~7公里)改造工程完成渠道开挖650米,浇筑砼箱涵350米,占总工程量的60%;海沧镇囷瑶蔬菜基地排涝渠出海口段治理工程完成渠道清淤300多米,挡土墙石方砌筑250米,占总工程量的50%。
  2.水葫芦专项整治工作。2006年,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95万元用于水葫芦专项整治,其中省、市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41万元。共组建保洁队伍33支115人,投工19772工日,完成清理水葫芦面积8780亩。海沧、集美、同安等区对重要水域实行分片划段专人包干,做到水葫芦“发现一处,打捞一处,保洁一处”,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把水葫芦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范围”的工作要求。
  3.水土保持工作。全市共监督检查118个水土保持项目,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个,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33.6万元,查处违法案件3起,罚款2.3万元,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年内投入158万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4公顷,其中强化治理47.6公顷,封禁治理422.8公顷,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继续开展集美水土保持科教生态园的配套建设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及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4.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对全市主要河段和重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先后6次进行监测,发出水质通报。为获取水功能区水质及纳污量变化情况数据,对全市4条主要河流52个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污方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水质劣V类标准的有46个,占总数的88.5%,达V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达Ⅳ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达Ⅲ类标准的有2个,占总数的3.8%。其中生化需氧量劣V类的有29个,达V类标准的有7个,达Ⅳ类标准的有5个,I-Ⅲ类标准的有11个。调查的成果为依法开展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以及实行入河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准确把握江河水污染变化形势,及时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5.防汛抗旱。2006年,厦门先后遭受5次台风(热带风暴)和多次暴雨洪水的袭击和影响,其中第1号台风“珍珠”是建国以来影响最早最强的台风。在频繁的台风暴雨袭击下,全市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万公顷,房屋倒塌645间,直接经济损失1.97亿元。市委、市政府对做好防抗台风暴雨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注意及时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市委书记何立峰和市长张昌平多次作出批示,全面部署防抗台风工作,各级各部门及时启动预案,认真落实防抗台风各项措施,市、区水利部门还成立防御台风水库调度专家组,对水库水位实施科学调度。全市防御台风暴雨取得重大胜利,实现了“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国家防总领导的肯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被评为2006年全省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全省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先进单位。2006年秋季,厦门出现持续60余天干旱无雨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同安、翔安农作物受旱面积达7.8万亩。11月14日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预案,通过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抢修水毁工程、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在同安、翔安两区共开挖25口抗旱大井以及配合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
  6.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规定,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将原有9个涉水行政许可项目、3个非行政许可项目、2个备案项目改设为10个行政许可项目、2个非行政许可项目、2个备案项目。原《A07水利基建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水利工程开工审批》改设为《A07水利工程开工审批》和《A10水利基建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原《A08水工程建设项目流域综合规划同意书、防洪规划同意书》更名为《A08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行政许可项目中增设《A03水工程保护范围内开发建设审批》,原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非行政许可项目《B03组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审批》改由区政府审批。除《A04河道采砂许可》因厦门行政区为河砂禁采区而不宜实行网上审批外,其余项目均于年内完成网上审批的各项准备工作。
  【成立厦门市洪水预警报中心】 该中心于3月16日成立,为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厦门市水利局管理,主要职责:(1)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2)负责重要防洪工程的远程监控系统和视讯会议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3)分析研究测报资料,提供有关防汛、防潮和防台风的信息;(4)组织、协调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和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水利信息化安全工作,指导区水利信息化工作;(5)开展防汛抗旱技术指导工作;(6)承担市级防汛抢险救灾器材、物资及抗旱机具储备和管理工作。
  【完成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 11月,概算总投资3411万元的市重点水利工程官浔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工程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官浔溪下游土厝高速公路桥至出海口雷达水闸的4.664公里河段,累计完成两岸防洪堤总长9.328公里,新建引水、排涝涵闸8座,完成土石方58.75万立方米。官浔溪是同安区第三大河流,通过综合治理,为官浔溪下游排除了水患根源。
  【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开工建设】 计划投资600多万元的大帽山溪美水库水电站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厦门第一次采用双曲砌石拱坝技术。工程建设规模为水库总库容373.5万立方米,装机容量64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6.32万千瓦/时。2006年完成拱坝石方砌筑至176米高程、电站引水隧洞开挖进尺305米及电站厂房和引水钢管基础开挖工程验收。
  【完成市水利“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编制】 2006年水利规划工作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保障厦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目标,一是完善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成果,建立“十一五”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库,为“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奠定规划基础。二是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完成东西溪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开展集美区后溪流域修编工作。三是开展防洪防潮专项规划,为建立环东海域可靠的外围防潮屏障和内部排涝工程体系,市水利局会同有关单位完成厦门环东海域防洪防潮专项规划和同安中心区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四是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工作。
  【依法查处破坏莲河海堤水事案件】 12月5日,厦门市水政水保监察支队接到翔安区农林水利局转报,厦门市莲泉码头装卸有限公司为扩建莲河码头,擅自破坏新建成的莲河海堤达188米之多。市水利局迅速立案,由市水政水保监察支队承办,翔安区农林水利局、区综合执法队、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新店镇人民政府等单位配合进行调查处理。为抢在汛前修复海堤,确保度汛安全,市水利局还成立了工程技术专家组,对现场详细勘验,制定修复方案,明确由莲泉码头装卸有限公司出资,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按规范施工程序和原工程设计标准,拆除海堤外扩部分,很快恢复海堤原状,并依据相关法规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陶洪升)
  气象事业
  气象局
  【概况】 2006年是厦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一年。根据国务院和厦门市政府分别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市信息产业局对“应急事件决策气象信息移动保障系统”项目给予98万元的资金支持;市环保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改善厦门空气质量工程,计划投资412万元,已安排170万元经费专项使用;市夜景办投资300万元改造“海上明珠”气象雷达塔的夜景工程;市建设与管理局投资50万元对气象园区实施绿化二期工程;市法制局到市气象局就《厦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送审稿)进行调研指导;市规划局于6月完成《厦门市气象设施规划》。全市气象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1.科学编制规划,发展气象科技。作为“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厦门市气象事业注重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科技项目,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主要建设项目“城市与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工程”中,部分与“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对接的项目完成立项。《厦门市气象设施规划》设计了“十一五”期间“三站四网”(“三站”指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天气观测站。“四网”指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区域天气观测网)的建设布局。明确大嶝(翔安)观测站与海峡大气探测中心基地的建设,成立翔安区气象局机构。厦门市东渡狐尾山的气象观测站按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同安区和翔安区的气象观测站按照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加入国家的“三站”布局,完善厦门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完成航线综合探测系统(包含海洋探测站)建设,实现观测体系向海洋的扩展。“应急事件决策气象信息移动保障系统”项目中包含移动的自动站网观测系统、信息处理及通讯系统和决策服务系统的建设,使厦门拥有可移动、高时效、预报信息内容丰富准确的现场气象预报与决策服务系统。紧扣厦门市社会需求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明确厦门市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六条轨道业务建设”,即天气轨道业务建设、气候轨道业务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轨道业务建设、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建设,雷电轨道业务建设。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步伐。市气象局成立科技创新开发研究室和防雷技术研究室;出台《厦门市气象局科研项目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和《厦门市气象局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实施细则》,编制2006~2007年度厦门市研究型业务项目开发指南;主持开发“AMSU资料用于台风暴雨的分析与预报”并获2006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雷达、卫星、自动站等资料的短时预报业务子系统”作为《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三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项目验收;参与的“新一代天气雷达预警系统”和“福建省台风中尺度暴雨预报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气象决策服务准确及时,突显特色。2006年是厦门气候较为异常的一年,台风影响早,影响多,有4个台风对厦门造成较严重影响。同时2006年又是厦门重大国际活动比较多的一年。在台风影响和重大活动期间,气象部门提前介入,科学决策、预报服务成绩突出。7月25日台风“格美”影响厦门,为获取厦门跨海大桥的实际风速,厦门气象局派出6人分成两组顶着风雨分别到达厦门海沧大桥和钟宅湾大桥的桥面上,开始每十五分钟一次的观测,一直持续10个小时,他们测得的桥面风速数据为市领导决策是否封闭大桥通行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由于在台风灾害天气中的出色预报,厦门市气象台荣获全国2006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在给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做气象保障服务时,分别为组委会发布天气气候展望、中短期天气预报和短时精细天气预报,开赛前两小时准确预报6小时内的短时天气。比赛期间,还派出业务人员进行现场气象观测,通过电视、电台及时播报最新气象信息,取得很好的服务效果,为此,市气象台获得市政府授予的比赛贡献奖。年内,市气象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的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的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影视、防雷技术服务等项目有较快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多渠道发布台风信息,与厦门广电集团合作开办每天“气象连线直播”节目直播气象信息,在台风影响期间增加每小时“防御台风特别电视节目”和与广播电台每小时进行连线直播;利用短信发布平台为市党政军各级领导提供台风信息短信,利用市农村信息平台为22万户免费提供台风信息短信;“12121”气象自动答讯、厦门气象网站、移动电视、每天各报纸媒体的气象信息,也都成为向广大市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气象信息的渠道。
  3.对台气象服务形式多样化。全市气象部门主动作为,开展厦金航线及台湾地区的天气预报,在《厦门晚报》及“闽南之声”广播电台每天发布厦门至金门航线的航行气象条件提示和台北、高雄、台中、金门四城市的天气预报;在厦门卫视开播由气象专家用闽南语播讲的“海峡气象”节目。针对厦门新增两岸春节定点包机直航业务,以贺卡形式主动为往返两岸台胞提供旅行目的地天气预报服务。
  4.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加强管理,认真履行气象法律、法规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厦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被列入2006年政府立法的第一备选项目;《关于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三项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出台,为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夯实基础;《关于加强施放气球安全管理通告》文件出台,有效地加强了气球施放的安全管理。市政府授权市法制局第三批审核公布厦门市气象局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的依据,使气象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防雷审批进驻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依法履行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社会管理职能。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职责,建立《气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等8项制度。
  【青少年天文气象馆天象厅落成试开馆】 6月1日竣工试开馆的天象厅位于狐尾山“海上明珠”气象雷达塔下,为银色球形建筑,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球体为全钢结构,直径23米,高20米左右,里面的穹幕影像厅具有天象演示、播放穹幕电影的功能。穹幕上可播放出11000多颗恒星,还可以模拟演示猎户座、狮子座、飞马座、大熊座等88个星座四季的变化以及部分奇特的天象景观。内设180个座位,观众可仰靠在软椅上,观赏穹幕电影和天象奇景,领略高科技影像设备的奇特魅力。天文气象馆天象厅是我国唯一将天象放映和穹幕电影放映结合起来的天象厅。
  (帅红)
  海洋环境预报台
  【海洋预报】 年内,在做好福建省主要港口的每日高(低)潮时预报、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海域的海浪和表层海水温度预报、厦门港每月两次的大潮预报等业务外,增加了台湾海峡航线预报、厦门和平潭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预报等业务。并通过省、市新闻媒体对公众发布预报结果,共计发出预报单3300多份,电子邮件1200多份。在台风汛期发布台风暴潮、台风浪预警报和消息20次,共向全省和厦门市的党政机关、防汛部门和新闻单位发送预报单500多份;发送海洋灾害年、月预测单250多份。此外,继续开展厦门市赤潮监控区的赤潮预报和5个海水浴场的环境监测预报,发送预报单1200多份。
  【海洋监测】 (1)承担福建省近海及远海海域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完成26个监测站位、9个质控站位的采样工作,共采集630多个水质样品,22个浮游生物样品。此外,分别进行莆田、泉州、漳州海域趋势性监测,共采集22个站位的380个样品。(2)全年开展厦门西海域和平潭海域赤潮监控区监测,共计完成47个航次的监测任务,获取数据386组、2932个;发现赤潮9起,其中厦门西海域4起,平潭海域3起,东山海域2次,发送赤潮报告31期,130多份。5~11月开展厦门、东山、崇武、平潭等12个海水浴场环境监测工作,共计完成105个航次的监测任务,获取数据3054组。开展厦门、东山、崇武、平潭等4个主要港湾的水质监测,全年共计完成48个航次的监测任务,获取数据432组、1728个。(3)进行海洋倾倒区、排污口、增养殖区、疏浚物成分检测等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厦门浯屿海洋临时倾倒区和东山海洋临时倾倒区跟踪监测、嵩屿电厂和漳州后石电厂的排污口及其临近海域监测、东山养殖功能区监测等。
  【海洋环境灾害调查】 5月,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工作启动。厦门海洋预报台主要负责对影响福建沿海的台风在闽江口以南地区引起的海洋环境灾害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风暴潮灾害现场调查包括灾害损失(人员、经济、海洋工程等)、漫滩范围、高潮位、风暴潮、气象要素等,海浪灾害现场调查包括灾害损失、波浪要素等,以及沿海重要岸段的防潮能力和承灾体信息调查。全年共完成0601(珍珠)、0604(碧利斯)、0605(格美)3个台风的海洋灾害调查工作,并编写了相应的“海洋灾害调查报告”。
  【海洋环境监测计量认证】 根据质量体系管理计划,年内完成二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并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质量体系有效、稳定运行,11月顺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的现场监督与扩项评审。至此,通过计量认证的监测项目达90项。在年内全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实验室互校考核中,参加了水质、沉积物、生物体、赤潮生物及特征污染物共35个项目的考核,取得29项优秀、6项良好、总评优良的成绩。
  【海洋预报台台部迁址】 4月,厦门海洋预报台办公业务楼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完成了业务楼防雷系统建设和预报室设备、实验室柜台、分析仪器的安装,以及预报台智能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并实现了实时数据通讯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与厦门市防汛指挥部的链接。5月上旬,台部顺利地从鼓浪屿跨海搬迁到环岛东路3909号。
  【视频会议系统开建】 厦门海洋预报台下辖福建沿海的4个海洋环境监测站(平潭、崇武、厦门、东山),中心站设在厦门。厦门中心站节点采用光纤接入,各监测站采用当地电线设备提供商的ADSL宽带接入。利用各基站的网络接入条件,在中心站设置主会场,4个监测站设置分会场,并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对接,预留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东海区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接口,组建预报台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基于IP协议的数据、语音、监控多业务网络融合的技术要求,可以实现2M数据线路上传输数据、IP电话、明文传真、加密传真和电话会议的应用,并能满足视频会议等应用的需求。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各个监测站和相关联系部门,既能同时举行整个系统内的全体会议,又能进行几个监测站间的分组会议,从而提高电子化办公和监测预报服务的效率。该系统与厦门市防汛指挥部实现对接,更好地为厦门市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服务。
  (张世民)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