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984
颗粒名称: 财政
分类号: F812.7
页数: 5
页码: 201-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厦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 财政 厦门市 2006年

内容

【概况】 2006年,厦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开门红。全市财政总收入27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上划中央收入1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滚存结余、调入资金、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收入总计187.00亿元。全市财政支出159.13亿元,加上上解上级财政支出、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支出总计180.94亿元。总收支相抵,全市年终滚存结余6.07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102.30亿元,增长3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滚存结余、下级上解收入、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收入总计141.28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00.22亿元,增长21.5%,加上补助区级支出、上解上级财政支出、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支出总计140.32亿元。总收支相抵,市本级年终滚存结余0.95亿元。
  1.从收入组织看,年内市财源建设措施有力,效果明显。突出反映在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6年是厦门市自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最高、增量最多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位居全省、计划单列市第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
  2.从公共保障看,财政支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表现在重点项目建设由于资金的有力保障得以顺利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因财政加大投入得到快速发展,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从治标走向治本,民生工程得到最优先考虑和充分保障。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整合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如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大帽山、许庄、汀溪水库等移民安置及退耕还林造福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新增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集中用于育成中心、花卉中心等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旅游发展资金原则不再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奖励等零散支出,集中用于包括万石植物园体育休闲区、西堤休闲区等重点旅游设施和景点建设。
  3.从资源配置看,财政资金有效盘活,历史隐患基本消除,金融企业改革实现突破,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正式启动。厦门市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时间差”,科学调剂财政预算内外间歇资金垫付工程款,不仅现有库存资金得以盘活,而且大大节约了利息支出。合理调度资金衔接,实现“一钱多用”。如将软件园二期和同安工业区出售和招商回收的资金统筹用于钟宅湾、翔安新区起步区、厦港旧城区改造开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资金滚动使用。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对于一般支出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对于工程支出,坚持按审核后的实际工程进度提款,有效改变“一边银行存款,一边银行贷款”的现象,避免资金沉淀浪费。
  4.从监督管理看,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监管行为进一步规范,主动型财政工作方式和集约型财政管理形式初步建立。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体制新机制,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财政管理效益稳步提高,行政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不断完善财政监督稽查机制,围绕财政收支、内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等内容开展专项检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开展财政资金专项检查29项,涉及资金6.03亿元,重点检查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推行支出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对36个项目实行事前、事后考评,逐步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
  2006年厦门财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是:(1)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所得税两法合并政策的实施,以及出口退税、关税政策调整效应的逐步凸现,可能在短期内对厦门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2)厦门市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之相对应,厦门的财政收入总量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相比也依然偏小,整体实力还不强。2006年,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12位,仅为深圳的28.3%。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给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和筹融资带来巨大压力,对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财政工作自身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些有关财政收支的矛盾和问题亟须解决,一些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有待突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有待推动,一些历史性任务有待深入推进。
  【财政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四大作用】 年内,厦门市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的四个作用。(1)财政体制的激活作用。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全市经济健康、高速地发展,岛外建设发展大大提速。如出台政策鼓励岛内区到岛外开发建设,对岛内区到岛外成片开发所取得的税收,由岛内投资区和岛外所在区按协商比例分成,市财政在一定年限内不参与分成。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掀起了岛外区建设高潮,2006年,岛外四区地方级财政收入达21.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5.4%,其中翔安在短短三年间,地方级财政收入从不到5000万元增长到2.6亿元,涨幅高达455.7%。(2)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市财政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名牌战略、口岸经济策略和对台交流谋略的实施。2006年投入专项奖励资金2000万元,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奖励工业企业增产多销;投入4400万元国有企业技改贴息、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贴息资金,增强企业竞争力;投入5500万元对工贸、物流企业扩大出口给予增量奖励;投入重点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扶持资金2000万元,鼓励市重点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海外营销中心;安排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200万元,用于对出口企业缴交的出口信用保险保费给予补贴。(3)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抓住投入、产出环节,努力做好效益这篇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2006年科技投入3144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2.65%;新增重大科技项目资金1亿元,确保育成中心等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本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投入5100万元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政府资金支持,探索科技资金滚动使用的新办法。(4)财政管理的发酵作用。由里及外,由小及大,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向管理要财力,推行行政事业收费电子化开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规范契税的征收管理,取得显著效果,年内市非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到8%,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更是占到15%。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厦门市通过预算资金安排、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年内市财政共筹措133.59亿元的资金,确保了同安、翔安、集美、软件4个产业园区,环东海域、园博园、五缘湾3个大型项目,福厦、深厦、龙厦3条铁路,机场、仙岳、环岛3条快速干道,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3条出岛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应对中央金融信贷宏观调控形势,通过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方式,做大做强政府性项目融资平台,提高企业筹融资能力,满足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坚持“四大平衡”原则,在财力承受范围内举债,确保到期债务全部如期归还,建立健全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债务预警机制和偿还机制,实现收入与产出的总体平衡。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在教育方面,2006年市财政投入78242万元,重点用于发展、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市“双高普九”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投入7500万元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的力度,完成121所农村学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规范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定额标准偏低以及支出范围不统一的问题。在卫生方面,安排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补助资金1500万元,专项支持市属医疗机构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市属医疗机构在心脏疾病、肿瘤、临床检验等领域的诊疗技术。在文化事业方面,继续安排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资金1.33亿元和布展设备等专项资金4600万元,基本完成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和布展,使总建筑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具备了开馆的条件。
  【支持新农村建设】 厦门市在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支持“三农”的方针基础上,采取“多予、不取、放活”政策。2006年,厦门市围绕惠农抓“三农”,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惠农政策取得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尤其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移民造福工程全面启动后,市、区财政安排1亿元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20个旧村改造试点村取得初步成效,改造后的村庄将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的村容村貌;投入5800万元推进集美区许庄村和大帽山农场等5个自然村移民造福试点,力保移民移得出,安得下,能发展,无后忧;投入400万元,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7390人,转移2.42万人,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民生工程得到优先和充分保障】 厦门市不断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主体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同时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统一并轨运行,财政补助引导农民自愿参保。2006年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859万元,为农村居民投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使每人每年的保险金额提高到5~5.8万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522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随军家属、环东海域整治退养渔民转移就业等举办39场专场招聘会,用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政府购买岗位,帮助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注入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1亿元,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缺口持续补充机制。同时,厦门市财政在推进公用事业建设方面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不断加快公共财政的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6年从城市维护费和土地基金安排1.36亿元,用于城市夜景工程和城市绿化工作;安排1192万元用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卫生的检测工作;支出排污费5000万元,加强对污染项目治理;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加快老旧柴油车和非环保公交车的更新,确保公交系统的正常运营和市民顺利出行,并对特殊群体乘车予以财政补助;积极探索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新办法、新机制,建设八大社会保障性住房,营造居者有其屋乃至居者优其屋的安居乐业和谐氛围。
  【以改革促进金融企业经营能力提升】
  年内,市财政积极推进国有金融企业整合。(1)对市商业银行进行增资扩股,合资改造,已开展实质性谈判,力争2007年尽快完成战略投资者的引进。(2)对市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剥离2.81亿元不良资产,同时对其所欠财政债务5.17亿元予以重组,支持其加快发展,按期达到监管要求,使该公司转入良性经营,实现盈利。(3)积极支持农信社改革,及时兑现扶持农信社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盘活不良资产。年内拨付农信社所得税、营业税税收返还566万元用于建立风险基金,并拨付中央保值贴补息221万元,使农信社实现扭亏为盈。
  【推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以往社会公共资源一直都由政府部门以行政审批的方式进行分配,并以行政性收费等方式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占用费,不仅无法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失,同时还容易滋生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委、市政府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步伐,成立了由财政、监察、纠风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市财政局。根据市场化配置实施方案,明确公共资源能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全面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2006年对本部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项目进行清查,摸清情况,已审核、甄选的质目有公共停车场经营权、临时经营性场所经营权、公交站点广告牌经营权、小区有线电视配套费等。同时,还对部分户外广告立柱和出租公房进行公开招标,取得明显效果。
  【完善财政管理机制】 市财政部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机制,不断规范财政监管制度,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1)“阳光财政”建设效果显著。年内,厦门市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堵塞可能的漏洞,节约成本;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财政收支让社会大众清楚了解。截至年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已扩大到市级所有360个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且预算内、外资金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从而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按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2007年政府预算,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增强预算透明度。加快推进节能绿色釆购,积极支持自主创新釆购,引导釆购单位使用地产名优产品;推广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实现开票自动化、核销无纸化、管理网络化;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收费基金管理,做好清理行政许可收费工作,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企业负担。(2)降低行政成本。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非在编雇用人员规范管理、车辆定点维修等,着力打造低成本政府;狠抓项目审核管理质量,规范工作程序,加大稽核力度,累计完成审核工作量295.79亿元,核减57.96亿元。(3)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2006年厦门市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国有资本监管,切实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李如春)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如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