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983
颗粒名称: 财政·税务
分类号: F812.7;F812.42
页数: 10
页码: 201-210
摘要: 本文概括了2006年厦门市财政、国家税务、地方税务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财政 税务 厦门市

内容

财政
  【概况】 2006年,厦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开门红。全市财政总收入27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上划中央收入1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滚存结余、调入资金、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收入总计187.00亿元。全市财政支出159.13亿元,加上上解上级财政支出、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支出总计180.94亿元。总收支相抵,全市年终滚存结余6.07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102.30亿元,增长3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滚存结余、下级上解收入、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收入总计141.28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00.22亿元,增长21.5%,加上补助区级支出、上解上级财政支出、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支出总计140.32亿元。总收支相抵,市本级年终滚存结余0.95亿元。
  1.从收入组织看,年内市财源建设措施有力,效果明显。突出反映在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6年是厦门市自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最高、增量最多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位居全省、计划单列市第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
  2.从公共保障看,财政支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表现在重点项目建设由于资金的有力保障得以顺利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因财政加大投入得到快速发展,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从治标走向治本,民生工程得到最优先考虑和充分保障。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整合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如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大帽山、许庄、汀溪水库等移民安置及退耕还林造福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新增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集中用于育成中心、花卉中心等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旅游发展资金原则不再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奖励等零散支出,集中用于包括万石植物园体育休闲区、西堤休闲区等重点旅游设施和景点建设。
  3.从资源配置看,财政资金有效盘活,历史隐患基本消除,金融企业改革实现突破,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正式启动。厦门市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时间差”,科学调剂财政预算内外间歇资金垫付工程款,不仅现有库存资金得以盘活,而且大大节约了利息支出。合理调度资金衔接,实现“一钱多用”。如将软件园二期和同安工业区出售和招商回收的资金统筹用于钟宅湾、翔安新区起步区、厦港旧城区改造开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资金滚动使用。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对于一般支出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对于工程支出,坚持按审核后的实际工程进度提款,有效改变“一边银行存款,一边银行贷款”的现象,避免资金沉淀浪费。
  4.从监督管理看,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监管行为进一步规范,主动型财政工作方式和集约型财政管理形式初步建立。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体制新机制,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财政管理效益稳步提高,行政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不断完善财政监督稽查机制,围绕财政收支、内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等内容开展专项检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开展财政资金专项检查29项,涉及资金6.03亿元,重点检查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推行支出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对36个项目实行事前、事后考评,逐步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
  2006年厦门财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是:(1)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所得税两法合并政策的实施,以及出口退税、关税政策调整效应的逐步凸现,可能在短期内对厦门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2)厦门市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之相对应,厦门的财政收入总量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相比也依然偏小,整体实力还不强。2006年,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12位,仅为深圳的28.3%。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给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和筹融资带来巨大压力,对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财政工作自身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些有关财政收支的矛盾和问题亟须解决,一些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有待突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有待推动,一些历史性任务有待深入推进。
  【财政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四大作用】 年内,厦门市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的四个作用。(1)财政体制的激活作用。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全市经济健康、高速地发展,岛外建设发展大大提速。如出台政策鼓励岛内区到岛外开发建设,对岛内区到岛外成片开发所取得的税收,由岛内投资区和岛外所在区按协商比例分成,市财政在一定年限内不参与分成。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掀起了岛外区建设高潮,2006年,岛外四区地方级财政收入达21.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5.4%,其中翔安在短短三年间,地方级财政收入从不到5000万元增长到2.6亿元,涨幅高达455.7%。(2)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市财政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名牌战略、口岸经济策略和对台交流谋略的实施。2006年投入专项奖励资金2000万元,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奖励工业企业增产多销;投入4400万元国有企业技改贴息、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贴息资金,增强企业竞争力;投入5500万元对工贸、物流企业扩大出口给予增量奖励;投入重点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扶持资金2000万元,鼓励市重点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海外营销中心;安排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200万元,用于对出口企业缴交的出口信用保险保费给予补贴。(3)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抓住投入、产出环节,努力做好效益这篇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2006年科技投入3144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2.65%;新增重大科技项目资金1亿元,确保育成中心等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本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投入5100万元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政府资金支持,探索科技资金滚动使用的新办法。(4)财政管理的发酵作用。由里及外,由小及大,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向管理要财力,推行行政事业收费电子化开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规范契税的征收管理,取得显著效果,年内市非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到8%,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更是占到15%。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厦门市通过预算资金安排、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年内市财政共筹措133.59亿元的资金,确保了同安、翔安、集美、软件4个产业园区,环东海域、园博园、五缘湾3个大型项目,福厦、深厦、龙厦3条铁路,机场、仙岳、环岛3条快速干道,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3条出岛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应对中央金融信贷宏观调控形势,通过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方式,做大做强政府性项目融资平台,提高企业筹融资能力,满足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坚持“四大平衡”原则,在财力承受范围内举债,确保到期债务全部如期归还,建立健全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债务预警机制和偿还机制,实现收入与产出的总体平衡。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在教育方面,2006年市财政投入78242万元,重点用于发展、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市“双高普九”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投入7500万元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的力度,完成121所农村学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规范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定额标准偏低以及支出范围不统一的问题。在卫生方面,安排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补助资金1500万元,专项支持市属医疗机构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市属医疗机构在心脏疾病、肿瘤、临床检验等领域的诊疗技术。在文化事业方面,继续安排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资金1.33亿元和布展设备等专项资金4600万元,基本完成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和布展,使总建筑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具备了开馆的条件。
  【支持新农村建设】 厦门市在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支持“三农”的方针基础上,采取“多予、不取、放活”政策。2006年,厦门市围绕惠农抓“三农”,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惠农政策取得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尤其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移民造福工程全面启动后,市、区财政安排1亿元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20个旧村改造试点村取得初步成效,改造后的村庄将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的村容村貌;投入5800万元推进集美区许庄村和大帽山农场等5个自然村移民造福试点,力保移民移得出,安得下,能发展,无后忧;投入400万元,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7390人,转移2.42万人,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民生工程得到优先和充分保障】 厦门市不断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主体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同时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统一并轨运行,财政补助引导农民自愿参保。2006年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859万元,为农村居民投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使每人每年的保险金额提高到5~5.8万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522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随军家属、环东海域整治退养渔民转移就业等举办39场专场招聘会,用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政府购买岗位,帮助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注入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1亿元,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缺口持续补充机制。同时,厦门市财政在推进公用事业建设方面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不断加快公共财政的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6年从城市维护费和土地基金安排1.36亿元,用于城市夜景工程和城市绿化工作;安排1192万元用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卫生的检测工作;支出排污费5000万元,加强对污染项目治理;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加快老旧柴油车和非环保公交车的更新,确保公交系统的正常运营和市民顺利出行,并对特殊群体乘车予以财政补助;积极探索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新办法、新机制,建设八大社会保障性住房,营造居者有其屋乃至居者优其屋的安居乐业和谐氛围。
  【以改革促进金融企业经营能力提升】
  年内,市财政积极推进国有金融企业整合。(1)对市商业银行进行增资扩股,合资改造,已开展实质性谈判,力争2007年尽快完成战略投资者的引进。(2)对市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剥离2.81亿元不良资产,同时对其所欠财政债务5.17亿元予以重组,支持其加快发展,按期达到监管要求,使该公司转入良性经营,实现盈利。(3)积极支持农信社改革,及时兑现扶持农信社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盘活不良资产。年内拨付农信社所得税、营业税税收返还566万元用于建立风险基金,并拨付中央保值贴补息221万元,使农信社实现扭亏为盈。
  【推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以往社会公共资源一直都由政府部门以行政审批的方式进行分配,并以行政性收费等方式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占用费,不仅无法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失,同时还容易滋生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委、市政府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步伐,成立了由财政、监察、纠风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市财政局。根据市场化配置实施方案,明确公共资源能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全面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2006年对本部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项目进行清查,摸清情况,已审核、甄选的质目有公共停车场经营权、临时经营性场所经营权、公交站点广告牌经营权、小区有线电视配套费等。同时,还对部分户外广告立柱和出租公房进行公开招标,取得明显效果。
  【完善财政管理机制】 市财政部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机制,不断规范财政监管制度,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1)“阳光财政”建设效果显著。年内,厦门市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堵塞可能的漏洞,节约成本;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财政收支让社会大众清楚了解。截至年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已扩大到市级所有360个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且预算内、外资金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从而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按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2007年政府预算,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增强预算透明度。加快推进节能绿色釆购,积极支持自主创新釆购,引导釆购单位使用地产名优产品;推广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实现开票自动化、核销无纸化、管理网络化;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收费基金管理,做好清理行政许可收费工作,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企业负担。(2)降低行政成本。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非在编雇用人员规范管理、车辆定点维修等,着力打造低成本政府;狠抓项目审核管理质量,规范工作程序,加大稽核力度,累计完成审核工作量295.79亿元,核减57.96亿元。(3)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2006年厦门市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国有资本监管,切实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李如春)
  国家税务
  【概况】 2006年,厦门市国家税务局直接组织税收收入1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1%。其中,中央级收入115.56亿元,地方级收入36.64亿元,分别增长22.12%、25.05%。办理出口退税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8%,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廉政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六年来未发现职务违法犯罪现象。在厦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并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
  【调研海西发展税收政策】 市国税部门紧扣税收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题,认真抓好9个重点课题的调研。联合厦门大学等单位,针对厦门台资企业聚集等特点,探讨两岸经济交往中避税和双重征税的问题,举办“海峡西岸税收政策研讨会”。《以两岸共同市场愿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税收政策》、《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市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建议》、《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现状及税收思考》等调研文章被省委、省政府专报采用。《利用外资的税收政策研究》课题调研受到总局专家高度评价。汇编2004~2005年税收科研优秀成果,出版《和谐税务—厦门国税人的思考》、《两岸租税问题探索》理论文集,与地税局联合恢复刊印《厦门特区税务》杂志。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市国税部门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9.19亿元;鼓励外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3874万元;审批再投资退税7471万元;支持外资企业从事科技研发,23户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1.7亿元;支持国内企业技术改造,落实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5429万元;支持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落实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1353万元;办理民政福利企业退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2046万元;落实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与地税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出台厦门市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48万元。
  【推出即时评价系统】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动接受纳税人评议,在办税服务厅推行服务即时评价系统,让纳税人对税务人员办理每笔税务事项进行即时评价,国税部门每月抽取数据进行考核,并开展评选“每月最佳服务明星”活动,有效促进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为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网上办税和互联网站建设,规范网页栏目设置,更新网页内容,加强网站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12366纳税咨询服务中心全年共接受咨询34万多人次,即时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举办全国联动在线视频税收政策宣讲会】 4月,市国税局与地税局、象屿集团公司联合举办全市首例全国联动、在线视频的税收政策宣讲会。适应厦门企业从单一区域性公司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视频系统,向象屿集团在广州、上海、天津、厦门等多个城市的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宣讲税收政策,解答税收疑难,实现实时交流。此举加强了税企之间的联系,节约了税收成本,并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国地税税务登记证首次“两证合一”】 8月1日开始至11月10日,国税、地税部门对全市所有纳税人统一更换、办理税务登记证件。此次联合换证涉及国税、地税部门所有管辖的纳税人,是迄今为止全市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次联合换证。新版税务登记证除了原有的国税、地税两本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外,税务部门还将实行统一的税务登记代码,按统一口径填写新修订的税务登记表,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编制纳税人识别号,尤其是个体户以及持回乡证、通行证、护照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识别号较以往有较大不同。税务登记证是永久性的,不再执行三年一换的政策。
  【实施消费税新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于4月1日起正式实行。现行消费税除了烟、鞭炮焰火等2个税目没有调整外,其他税目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这次消费税的调整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通过这次调整,进一步增强了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好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预测、跟踪、分析,努力做到税收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全年共组织消费税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收1.94亿元,增长12.24%。
  【“两高一资”产品退税率下调】 9月,“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类)产品的退税率进行了全线调整。同时,一些附加值较低的资源性半成品的退税率也同步下调。与此相反,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类产品退税率大幅提高,这次退税新政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规定。国家在高额贸易顺差背景下出台的退税政策,使厦门市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外贸企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配合退税率的调整,市国家税务局认真落实出口合同备案政策,让全市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赶上政策的“末班车”;及时跟踪政策落实情况,分析政策影响,为厦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规范税收秩序】 市国税局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和组织专项检查为重点,全年结案322户,移送司法机关40件,补税罚款及滞纳金合计3168万元,查补入库率100%、处罚率13%、结案率94%。建立二级稽查体制管理模式,修订8项稽查管理制度。除总局部署专项检查项目外,结合实际开展外地海关完税凭证、农副产品收购发票、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及房地产行业专项检查。采用人机结合方法,对1355户以海关完税凭证进行进项抵扣的一般纳税人进行分析,对近5000张海关完税凭证进行全面调查。
  【试点入仓退税政策】 3月,经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批准,出口监管仓库“货物入仓即予退税”政策在深圳、厦门试点。国内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只要进入实行政策试点的特定出口监管仓库,即视同实际出口,可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手续。试点公司领取报关单退税联由原来的100天左右,缩短到目前的2~3个工作日。厦门宇达公司成为福建省第一也是唯一一家享受“入仓退税”优惠政策的企业,全年共退税款1.3亿元,减轻企业资金占用3000多万元。
  【企业所得税政策新规定】 7月1日起,内资企业工资支出的税前扣除限额调整为人均每月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超过上述扣除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该政策促进了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步伐。依照规定,厦门市的计税工资标准也从每人每月960元调高到每人每月1600元,已接近本市城镇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1900元)。此举使大部分内资企业的工资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个人增值税起征点调高】 1月1日起,厦门市个人增值税起征点统一调整为:销售货物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日(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日(次)销售额200元。这项政策调整给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征地拆迁农民带来了实惠,也有力支持了“金包银”工程的实施。岛外四个区有945户个体户受益,每月共减免税款16万元。从全市范围看,国税征管的22811户个体工商户中,免税户已达到11998户,占总数的52.6%。
  【首次查获车购税偷税案件】 6月,通过机动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加强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联系,定期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全年比对分析信息65879条。6月2日,首次查获车购税代办人员以伪造车购税完税证明侵吞、偷逃车购税税款的案件,共计追缴税款51965元,滞纳金10912元,并为公安部门提供了打击制贩伪造完税证明的线索。
  【创新大型企业征管办法】 根据厦门经济结构特点,抽调业务骨干,成立戴尔公司税收管理服务小组,试行申报期驻厂管理,与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初核有关进项发票和申报数据,提高申报准确性。同时对戴尔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查审计,研究税收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积极探索涉外大型企业最佳税收管理模式。
  【税收综合征管软件2.0版上线】 5月1日,功能强大的税收综合征管软件2.0版在厦门正式上线。纳税人不仅可以更安全地进行网上办税,享受一次性提交不同涉税事项资料的便捷,而且该系统还按小时规定了业务办理时限,对审批超期的经办人员“黄牌警告”;对每一项涉税事项的审批规则进行系统设定,全部审批流程实现阳光操作,提高了税收征管效能,节约了征纳税成本。
  【正式启动“一机多票”系统】 8月1日,“一机多票”系统正式启动。具备防伪税控系统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系统拓展,除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外,还可同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等,利用一张税控IC卡抄报发票数据,实现“一机一卡多票”的目的。这将有效制止制售假普通发票行为,堵塞利用假票虚列成本等偷漏税行为。
  【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 4月,市国税系统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围绕纳税评估、税收政策扶持取向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市国税局机关处室和基层局处级干部、业务科科级干部都要联系若干户重点企业,加强税收调研和税源监控;税源管理科科长、副科长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要求兼任若干企业税收管理员,直接介入管户工作。
  (刘霞)
  地方税务
  【概况】 2006年,厦门市地方税务局坚持依法治税,促进规范管理,落实各项征管措施,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完善“厦门电子地税局”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各项工作实现了在高平台上的新跨越。全年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44.54亿元,同比增长33.09%。其中税收收入97.82亿元,同比增长41.17%,增收28.53亿元,创建局12年来的最好水平。主要特点:
  1.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税收征管基础更加扎实。制定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健全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档案,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税源的调查分析,巩固重点税源市局—区局—基层分局(科所)的三级管理机制,提高对重点税源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税管员制度,制定税管员能级管理实施办法及考核细则,加强税管员的日常政策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税管员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升级改造“纳税评估”模块,完善稽查、管理、法规部门互相配合的“以查促管”机制,推进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对个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的对象和“定员定额”征收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对多处、多次取得收入纳税人的征管;改革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制度,推动中介机构审核涉税事项的做法;抓好重点行业营业税特别是房地产、建筑、金融保险、餐饮娱乐和运输物流业税收的管理,开展营业税税收资料调查,开发“建安企业营业税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全市建安企业税源数据库,强化对建安企业的监控;推行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源申报制度,对土地使用税政策作出调整,全面开征土地增值税,巩固和扩大私房出租税收征管成果;积极推进反避税工作,完成外籍人员个税建档,组织开展“走出去”企业及个人境外所得年度申报汇算和税收抵免,在外资企业中推行税务审计和行业分类管理;开展以简化办税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的“提升涉税服务品质工程年”活动,在全国首推“网上申请个税代扣代缴手续费”项目,提升12366咨询专线的服务品质。
  2.严格依法治税,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税收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等制度;对外公布涉税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许可审批事项的具体内容,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履行税收维权服务职责。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税款100万至1000万元案件24起,千万元以上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偷税案件20件;与公安机关联手侦破非法制售、贩卖假发票案件5件,查获假发票45万份,涉案票面金额2亿多元,假票据约45万份;组织对房地产、娱乐业、外资个人所得税等6个项目114家企业的专项检查,查补税费(含滞、罚)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倍。上线运行“欠税管理”模块,制定“欠税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欠税企业名单,对25户次欠税企业进行财产调查,对3户欠税企业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对6家欠税企业提请公安机关阻止其法人代表出境,全年共清理欠税1.32亿元。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减免,全年共为958户下岗职工办理个体户减免税费265.14万元,为30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减免税费74.37万元;组织对减免税政策贯彻情况的检查,对享受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的企业和个体户,按新政策规定予以全面核实、重新审批,全年累计减免营业税3.28亿元,企业所得税2795万元。认真开展第十五个税收宣传月活动,“个税QQ聊”活动和“LED税收宣传夜景工程”荣获全国税收宣传月创新项目称号。
  3.多项措施并举,社保费征缴取得新成绩。继续落实《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全年计有185个社区12395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体系,缴纳养老保险4.90亿元;认真落实《关于建筑、矿山及石材加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全年共有239户建安企业为622个新建工程项目的8万名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2318万元;依据《在厦就业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的通知》,做好台港澳居民在厦参保的宣传动员,已有258人办理了参保手续。利用个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和社保费征缴系统的信息,实施社保参保人数与个税支付信息登记人数差异率预警工作,将3668户确定为重点调查对象,进一步摸清了全市社保费费源分布;制定出台《厦门市地税局社保举报案件管理办法》;开展以外来工参保为重点的社保费扩面工作,较好实现了年底全市参保达89万人,其中外来工参保达到48万人的目标。高标准完成社保费年度申报工作,全市共有16816个参保单位办理了年度申报,申报参保人数达70.76万人,占应申报人数的96.44%。接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工作,至年底共征收残保金4855万元。
  4.推进信息化建设,“电子地税局”功能日益完备。抓紧完成新税收(含社保)征管信息系统模块开发,继年初稽查管理等7个模块集中上线后,执法责任制自动化考核、退税管理、日常检查、发票刮刮奖、残疾人保障金管理、税务登记换表换证等模块又陆续上线运行;开发纳税评估模块二期指标,完善纳税评估模块功能。实施对外服务网站系统应用软件架构的升级改造,对网站全部业务功能进行梳理和规范,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拓展性;开发上线网上办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建安税收、残保金申报等模块,以及减免税、退税、支取个税代扣代缴手续费等网上审批项目,使网站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日益完备,对外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大,访问量突破2200万次,再次荣获厦门市政府系统十佳优秀网站称号。
  【税收收入增幅创10年之最】 全年组织入库税收收入97.82亿元,同比增长41.17%,创近十年来增长幅度新高,并位居全国18城市(包括京、津、渝3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地税税收收入增幅之首。其主要原因:一是厦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62.37亿元,同比增长16.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为地方税收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增收性政策成效明显,如调高土地使用税的单位面积年税额、根据总局要求对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进行调整、开征建筑企业工伤保险、独立个人养老保险费率由18%调整到20%等,对税收增长起到很好的正面影响。三是地税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发挥了积极的增收作用。
  【预算内财政收入首超百亿元】 厦门市地税全年组织入库预算内财政收入102.0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收29.84亿元,增长41.31%。
  【中央、地方两级税收同步增长】 全年征收入库中央级税收收入20.81亿元,同比增收5.50亿元,增长35.89%;地方级税收收入77.01亿元,同比增收23.03亿元,增长42.66%。
  【主体税种大幅增收】 全年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分别入库46.45亿元、18.91亿元和15.77亿元,分别占税收收入总额的47.49%、19.33%和16.12%,同比增长43.71%、24.79%和52.13%。
  【内资企业成为税收主要来源】 全年来源于内资(含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的税收收入为78.40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80.14%,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同比增收24.29亿元,增长44.9%,占税收收入总增量的85.16%。来源于股份公司的税收收入为45.09亿元,位居各经济类型首位,占税收收入总额的46.09%,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同比增收14.65亿元,占税收收入总增量的51.36%。
  【营业税增收近五成】 全年营业税入库46.45亿元,同比增收14.13亿元,增长43.71%,对税收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为49.53%。除娱乐业营业税和以一次性税源为主的转让无形资产营业税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其他各税目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建筑安装业营业税和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增势尤为显著,分别入库9.91亿元和14.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2%和40.9%,合计占营业税总收入额的53.12%,对营业税总收入的增收贡献率达55.37%。
  【个人所得税增幅逾两成】 全年个人所得税入库18.91亿元,同比增收3.76亿元,增长24.79%。其中:工薪项目个人所得税13.89亿元,比增26.66%;股利项目个人所得税1.91亿元,比增2.73%;财产转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5729万元,比增168.18%;个体户经营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8877万元,比增14.26%;偶然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1510万元,比增166.15%;劳务报酬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5524万元,比增14.12%。
  【企业所得税增长超五成】 上半年,厦门市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政策按总局要求由原来的1500元/月·人调回为960元/月·人,促使200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和2006年第一、二季度企业所得税申报入库数大幅增收,增收额约2亿元。房地产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入库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5.08亿元,同比增长99.53%。全年企业所得税入库15.77亿元,同比增收5.40亿元,增长52.13%。
  【社保费收入继续保持高增长】 全年全市入库社会保险费41.98亿元,同比增长15.43%,剔除被征地人员一次性补缴等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24%。其中,养老保险24.09亿元,增长8.88%;医疗保险13.47亿元,增长24.18%;失业保险2.77亿元,增长26.85%;工伤保险1.22亿元,增长43.01%;生育保险4274万元,增长19.47%。至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9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0.6万人。
  【在厦世界500强企业全年缴纳地方税收3.5亿元】 年内,38家在厦门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共缴纳地方税收3.49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位居三甲,分别缴纳地方税收1.09亿元、5060.8万元、2847万元。
  【25家突出贡献企业全年实现地方税费17亿元】 由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厦门日报社主办的特区建设25周年突出贡献企业评选出来的25家“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突出贡献企业”,全年缴纳地方税费17.37亿元。其中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厦门卷烟厂、厦门建行分别以3.97亿元、3.41亿元及1.54亿元位列前三名。
  【86家高新企业全年缴纳地方税收5.68亿元】 厦门市8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共入库地方税收5.68亿元,同比增加8843万元,增长18.43%。纳税前5位是: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缴纳地方税收突破两亿大关】 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全年共计缴纳地方税收2.09亿元,首次突破两亿元,同比增加6717万元,增长47.51%。其中,个人所得税入库1.39亿元,增长66.93%;营业税入库2553万元,增长17.33%;房产税入库1277万元,增长33.81%。
  【市国有重点百户企业缴纳地方税收首次突破20亿元】 市国有重点百户企业全年缴纳地方税收20.84亿元,同比增收7.28亿元,增长53.63%,入库额占全市国有重点企业累计缴纳地方税收的62.79%。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市国有重点企业是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厦门卷烟厂、建行厦门市分行,三家合计缴纳税款5.19亿元,同比增收2.71亿元,增长1.1倍。
  【涉外地方税收入库近20亿元】 全年共征收涉外地方税收19.55亿元,同比增收4.23亿元,增长27.6%。主要增收因素:(1)全市招商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0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同比增长27%,促进了税收收入增长。(2)地税部门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海沧投资区、火炬高新区和象屿保税区涉外税收增幅较大,三个区分别征收入库涉外地方税收2.04亿元、2.77亿元、0.41亿元,增长64.75%、35.03%、21.21%。(4)受房地产销售的拉动,营业税大幅增长,涉外房地产企业共入库营业税9.6亿元,占涉外地方税收收入的49.1%,增长29.68%。
  【厦金航线税收再创新高】 厦金航线全年旅客量突破60万人次,创2001年1月航线正式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实现地方税费255.98万元,同比增加76.09万元,增长42.3%
  【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营业税首次突破两亿元】 市“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全年实现银行业营业税2.04亿元,同比增加7246万元,增长54.99%。
  【推行餐饮娱乐业发票刮刮奖】 市地税局改革有奖发票做法,于6月1日起推出“刮开式服务业有奖定额发票”,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全年服务业有奖定额发票的销售量同比增长48.65%,较好实现了以票控税的目的。
  【首次向市民寄发个税完税证明】 市地税局依托“厦门电子地税局”这一平台,开发个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为向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初,该局首次向厦门市民寄发50.4万份个税完税证明,使厦门成为国内少数几个能向市民寄发完税凭证的城市之一。
  【加强对多处多次取得收入的征管】 该局将纳税人多处、多次取得收入纳入管理,通过个税全员全额管理系统对个人纳税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形成预警信息,实施催报催缴,并于2006年9月份向全市16131位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发出《涉税事项提醒通知书》,补缴税款110多万元。
  【外籍人员纳税增长30%】 市地税局从5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外籍人员“一户一台账”、“一人一档案”工作。至年底,外籍人员全部实现个税“一人一档案”管理。全年共有2414户纳税单位登记外籍人员5576人,登记户数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1.48%和46.74%。共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较全市涉外地方税收27.6%和全市个人所得税24.74%的增长率分别高出2.4和5.26个百分点。 (陈亦林)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志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