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863
颗粒名称: 中共厦门市委综述
分类号: D22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厦门市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关键词: 厦门市 2006年

内容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贾庆林主席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6.7%、20.8%和31.2%,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5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快速推进。至年末,已有368幢43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竣工交付使用,有效发挥了启动器和吸附器的作用。翔安区火炬产业区带动了台湾光电产业友达、华映、东元及其配套项目的投资落地,标志着厦门市向建成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物流、旅游、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良性增长势头。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园博园和五缘湾、观音山两个商务营运中心等一批重大区域开发项目顺利推进,港口、铁路、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项目加快展开,城市综合承载保障功能显著提升,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持续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经营性商业用地和部分公共行政资源“招拍挂”制度改革等进展顺利。年内,整合组建了10大市直管国有企业集团和13家委托市主管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创新市区联动开发建设机制,统筹配置全市人力物力财力,综合运用“四大平衡”原则,有力推进岛外新区的开发建设。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引进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批跨国大集团和龙头大企业落户厦门。全年新增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78.5%,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增长34.9%。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口岸辐射功能,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4.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居世界第二十三位,全国第七位。空港旅客吞吐量730万人次,增长16.1%。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稳步实施“金包银”工程,全市11个村开工建设“金边”物业60万平方米,为失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长久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探索出有益的模式。实施涉及3000多人的移民造福工程,加快推进20个试点行政村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全年完成转移近2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50%。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优质种苗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环保、安全、住房、交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批新建扩建的社会事业项目顺利实施,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优质资源不断向新城区和岛外农村延伸,社会事业领域完成投资38.27亿元,增长72.69%,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推进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探索出新的模式和办法,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7.85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适当提高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水平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2.9%和10.2%。深入开展“平安厦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成立了市交通改善办公室,统筹全市相关部门力量,强化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疏导。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厦门作为对台工作前沿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
  按照“五缘、六求”的要求,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展厦门与台湾之间的各项交流合作。台商投资厦门掀起新的热潮,全年新批合同台资6.36亿美元,增长25.4%;实际利用台资3.56亿美元,增长14.1%。厦金航线从每天12班增加到20班。全年经厦金航线来往两岸的旅客超过60万人次,厦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厦门机场成为两岸客运包机新航点,圆满完成春节、中秋包机直航任务。成功接待了连战、吴伯雄、江丙坤、关中、林益世、章仁香、宋楚瑜、萧万长等台湾政界重要人士,王永庆、张荣发、许胜发、郭台铭等台湾重要工商人士来厦参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至年末,已进口销售台湾水果近千吨,其中70%中转销往内陆其他城市,其运作水平得到了国台办的充分肯定。成功举办台交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介会、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等重大活动,厦门与台湾之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成功召开了市第十次党代会,顺利完成了市、区、镇三级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基层在工作第一线锻炼和培养干部,着力提高各级干部谋发展、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心基层干部,支持基层工作,坚持干部下派制度,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大力推行“阳光工程”,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续形成了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陈泰生 林奕田)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泰生
责任者
林奕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胡锦涛
相关人物
贾庆林
相关人物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