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862
颗粒名称: 中共厦门市委
分类号: D22
页数: 19
页码: 77-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厦门市中共厦门市委的概况,其中包括了重要会议及活动、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监察工作、信访工作、党委其他工作等。
关键词: 厦门市 2006年

内容

综述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贾庆林主席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6.7%、20.8%和31.2%,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5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快速推进。至年末,已有368幢43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竣工交付使用,有效发挥了启动器和吸附器的作用。翔安区火炬产业区带动了台湾光电产业友达、华映、东元及其配套项目的投资落地,标志着厦门市向建成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物流、旅游、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良性增长势头。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园博园和五缘湾、观音山两个商务营运中心等一批重大区域开发项目顺利推进,港口、铁路、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项目加快展开,城市综合承载保障功能显著提升,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持续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经营性商业用地和部分公共行政资源“招拍挂”制度改革等进展顺利。年内,整合组建了10大市直管国有企业集团和13家委托市主管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创新市区联动开发建设机制,统筹配置全市人力物力财力,综合运用“四大平衡”原则,有力推进岛外新区的开发建设。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引进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批跨国大集团和龙头大企业落户厦门。全年新增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78.5%,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增长34.9%。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口岸辐射功能,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4.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居世界第二十三位,全国第七位。空港旅客吞吐量730万人次,增长16.1%。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稳步实施“金包银”工程,全市11个村开工建设“金边”物业60万平方米,为失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长久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探索出有益的模式。实施涉及3000多人的移民造福工程,加快推进20个试点行政村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全年完成转移近2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50%。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优质种苗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环保、安全、住房、交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批新建扩建的社会事业项目顺利实施,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优质资源不断向新城区和岛外农村延伸,社会事业领域完成投资38.27亿元,增长72.69%,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推进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探索出新的模式和办法,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7.85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适当提高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水平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2.9%和10.2%。深入开展“平安厦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成立了市交通改善办公室,统筹全市相关部门力量,强化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疏导。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厦门作为对台工作前沿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
  按照“五缘、六求”的要求,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展厦门与台湾之间的各项交流合作。台商投资厦门掀起新的热潮,全年新批合同台资6.36亿美元,增长25.4%;实际利用台资3.56亿美元,增长14.1%。厦金航线从每天12班增加到20班。全年经厦金航线来往两岸的旅客超过60万人次,厦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厦门机场成为两岸客运包机新航点,圆满完成春节、中秋包机直航任务。成功接待了连战、吴伯雄、江丙坤、关中、林益世、章仁香、宋楚瑜、萧万长等台湾政界重要人士,王永庆、张荣发、许胜发、郭台铭等台湾重要工商人士来厦参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至年末,已进口销售台湾水果近千吨,其中70%中转销往内陆其他城市,其运作水平得到了国台办的充分肯定。成功举办台交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介会、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等重大活动,厦门与台湾之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成功召开了市第十次党代会,顺利完成了市、区、镇三级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基层在工作第一线锻炼和培养干部,着力提高各级干部谋发展、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心基层干部,支持基层工作,坚持干部下派制度,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大力推行“阳光工程”,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续形成了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陈泰生 林奕田)
  重要会议及活动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 1月4日召开。会议提出,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确保实现增长9%,力争达到10%。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厦门市“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议由副市长詹沧洲主持,市领导何立峰、吴凤章分别讲话。会议还对完成2005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责任目标的各区,以及ECCO(厦门)有限公司等11家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 2月13日召开。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厦门市第一批、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成果,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行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何立峰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的成果,在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昌平主持会议。
  【两岸春节包机厦门航点首航仪式】 1月25日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举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立中,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高宏峰,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局长夏兴华,省、市领导何立峰、李川、张昌平、洪永世、陈修茂,乘客代表、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进忠和国台办、民航总局、民航华东局,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部门领导,中央、省、市以及香港、台湾的媒体记者数百人齐聚厦门,欢送57年来首次从厦门飞往台湾的班机起航。首航仪式现场由市长张昌平主持。
  【接待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 4月18~20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一行来闽“祖地行”。18日,中央台办副主任郑立中,福建省和厦门市领导梁绮萍、何立峰、洪永世、陈修茂、陈炳发、徐模,中央台办、福建省委台办的有关负责人等设晚宴招待。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在晚宴上致辞说,连战荣誉主席这次亲临祖地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敦宗睦族、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表达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厚情感。宴会上,何立峰书记将记载连战祖父连横先生在厦期间反帝爱国行动的历史资料赠送给连战先生。连战一行在厦期间还到厦大演讲、接受采访、参观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参观台湾水果集散中心。
  【全市外资工作会议】 5月23日召开。会议由副市长黄菱主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在会上强调,近中期全市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载体平台的建设,招商引资仍要以工业为重点,并以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引导第一产业转移,推动岛外城市化进程和厦门新城区的扩展。他说,引进内外资是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污染环境的企业,我们要“大中小项目一齐要,港澳侨台外和民营企业一起上”。会上,市长张昌平也指出:厦门必须继续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点来抓。各区各部门要从工业集中区、营运中心这些载体上找项目,从国有资本和国企改制上找项目,从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上找项目,从环东海域整治这个即将启动的大工程上找项目,抓好项目的生成和落地。
  【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青岛、天津学习考察】 6月19~23日,为学习借鉴兄弟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新城区、新港区的建设与管理,海域综合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经验,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率厦门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深圳、青岛、天津等3市考察学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表彰大会】 6月29日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在会上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广大党员要突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多作贡献。大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昌平主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杰成宣读了《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市领导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颁了奖,受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先后在大会上发言。
  【举办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 7月15~26日在厦门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以及省、市领导黄小晶、张昌平、洪永世等以及各界嘉宾出席15日开幕仪式。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冈特·铁驰与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分别致辞并敲响和平钟,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修茂主持开幕式。本届比赛吸引了来自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合唱团,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形式最美、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次世界合唱比赛。在26日的闭幕式上,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向厦门市政府授予了“最佳合作城市”奖牌。(详见本书文化·体育·卫生栏目“文化”相关条目)
  【市委工作会议】 7月18~20日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火炬(翔安)产业区及“金包银”工程、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并围绕做好下半年工作,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市领导何立峰、张昌平、洪永世、陈修茂、陈炳发、黄杰成以及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考察和会议。
  【首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暨中华文化青年论坛】 8月7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分别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主持。开幕式后,两岸青年以“青春相约、共创未来”为主题在嘉庚体育馆举行多米诺大联欢。(详见本书群众团体栏目“共青团厦门市委”相关条目)
  【“海峡月·中华情”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双语晚会】 由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厦门市委、市政府和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详见本书文化·体育·卫生栏目“文化”相关条目)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 10月19日开幕。本次展会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和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是迄今为止层级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盛会,也是近20年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一次总结和展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以及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小晶,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中共中央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家坤,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等出席开幕式。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江丙坤、关中、林益世、章仁香,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党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士徐立德、林丰正、秦金生、丁懋时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十次代表大会】 10月23~26日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代表中共厦门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九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厦门市委员会和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闭幕式后,中共厦门市第十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厦门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何立峰当选为市委书记,张昌平、陈炳发、黄杰成当选为市委副书记。何立峰、张昌平、陈炳发、黄杰成、欧阳建、洪碧玲、邵华、黄笑影、丁国炎、徐模、钟兴国、薛本平、詹沧洲等当选为中共厦门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11月15日在厦门人民会堂召开。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主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宣读厦门市2005~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表彰决定,副市长叶重耕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为实现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的工作报告。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为扎实推进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大会】 12月22日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贾庆林指出,中央已经多次重申,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厦门要在推进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促进引领作用,在推进两岸关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庆祝大会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主持,中央、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深圳、汕头等经济特区领导,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驻厦领事,省直有关部委办局领导,福建省8个设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以及厦门市各界代表和嘉宾17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市委工作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12月26日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要求全市人民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履行经济特区的重要历史使命,努力发挥“带头带动、示范表率、促进引领、桥梁纽带”作用,又好又快地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会议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炳发主持。
  【省委“四个专题”调研检查组来厦调研】 6月5~10日,以省委副书记王三运为组长的省委“四个专题”调研检查组在厦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各区、街道、窗口单位、工业区、重点建设项目工地进行调研,并先后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级干部、基层群众、企业家以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调研检查全市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情况。10日,调研组听取了厦门市贯彻落实省委“四个专题”等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工作汇报。王三运强调,厦门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和关键阶段,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特别要有更大范围的排位、更高层次的站位、更快速度的升位、更具魅力的品位、更新优势的地位,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省、市领导何立峰、张昌平、洪永世、陈修茂、徐模等陪同参加调研检查活动。 (林奕田)
  领导视察
  【胡锦涛来厦视察】 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王三运、何立峰、张昌平等陪同下,实地视察厦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胡锦涛到海沧台商投资区视察,亲切会见了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台商代表并就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说,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通过开展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大陆方面一定会竭诚为台胞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他强调,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有利于密切两岸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更是广大台湾工商业界朋友的强烈愿望。希望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尽快商谈、早日办成这件两岸同胞共同期盼的好事。胡锦涛总书记还视察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这里的年轻创业者们继续做好自主创新。
  【回良玉来厦考察】 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国务院调研组来厦视察,市领导何立峰、张昌平、陈炳发等陪同视察如意集团、火炬(翔安)产业区和周边农村“金包银”工程,以及银鹭工业区和马塘新村。回良玉对厦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做法,以及在抗击台风“珍珠”过程中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回良玉说,“金包银”把工业区发展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城乡结合、工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陈至立来厦考察】 7月14~16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厦考察厦门市教育工作和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期间,陈至立视察了厦门一中、双十中学枋湖校区,接见了台中市立双十国民中学管弦乐队和厦门双十中学合唱团的代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以及省、市领导黄小晶、何立峰、唐国忠、汪毅夫、王钦敏、张昌平、陈修茂、洪碧玲、丁国炎、徐模、潘世建、郭振家等陪同考察调研。
  【吴仪来厦考察】 9月6~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何立峰、张昌平等陪同下在厦考察。期间,出席了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主持召开了跨国公司座谈会;分别会见了出席投洽会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客人、日中投资促进机构会长丰田章一郎等。
  【贾庆林来厦视察】 12月21~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莅临厦门视察。在厦期间,贾庆林视察了厦门港、国际旅游客运码头、五通海空联运码头、翔安海底隧道、厦门大学、厦门软件园、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明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等,出席了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专题文艺晚会和庆祝大会,并在庆祝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中央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仝广成,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王三运、张家坤、鲍绍坤、何立峰、张昌平、陈少勇、陈修茂等陪同视察。
  (林奕田)
  组织工作
  【概况】 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地方党委7个,党组93个;基层党组织6423个,其中党委(工委)339个,总支543个,支部5541个。农村党组织186个(总支27个、支部159个),社区党组织371个(党委28个、总支88个、支部255个)。全市党员121128名,其中女党员35957名,占党员总数的29.69%。全年新发展党员6615名,其中女党员3178名,占48.04%。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2873名,占51.91%。
  年内,围绕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市委组织部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市、区、镇党委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一是认真开展班子换届考察工作。严格按照中组部、省、市委关于换届工作的部署,做好民主推荐、测评、评议和民意调查等工作;二是反复酝酿提出换届人事方案;三是指导区镇党委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确保全市193个行政村和264个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合法有序,顺利完成。四是做好市十次党代会有关工作。协助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做好考察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做好市党代会筹备和选务工作,加强与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的请示沟通,顺利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市纪委领导班子。
  2.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干部教育培训按照计划扎实推进。全年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并通过下发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原市管一类国有企业进行整合,调整市属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调整政法系统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厦门市实际,明确市委政法委协管的干部范围和对象,规范协管程序。三是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上年调整充实市管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库,进行管理分类。组织对23家市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正职、副职后备人选进行推荐考察,开展市管党外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工作,掌握了一批市管党外后备干部人选,继续推进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领导班子配备改革要求,严格按照领导职数和书记、副书记名额要求,做好区镇党委换届人事安排,减少副书记配备。换届后区委实际减少9名副书记,镇党委减少10名副书记。(2)采取民意调查、实绩分析、集体审议等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客观评价各区四套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3)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对拟任的领导干部实行考察预告、公示和市委全委会票决制。(4)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建立全市公务员转任测试考核制度,年内有44位基本符合文件规定的人员参加测试。五是加强干部监督,认真做好信访举报的受理核查工作和实施干部任前监督制度。
  3.加强基层党建工作。(1)重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下发《关于加强村财管理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若干规定》的文件,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重视抓好村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履职能力。(2)在社区党建方面,通过市区联办、以区为主的方式,对社区“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全年共培训2071人次。结合社区换届工作,指导各区对社区规模进行适当调整,同时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25个社区设立党委,并在全市22个街道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140个社区设立了党建工作协调会。完善兼职组织员聘用、管理办法,加强业务指导,落实工作待遇。(3)加大“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组建工作力度。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覆盖面为重点,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调查摸底。(4)开展纪念建党85周年和“一先两优”表彰活动。有10个基层党组织,2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2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市委表彰;有15个基层党组织、7名优秀共产党员、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获省委表彰;有1个基层党组织、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获中央组织部表彰。
  4.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年内,出台《厦门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主要职责及会议制度》,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完成《厦门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面向全市选拔“市拔尖人才”,探索出了一整套规范的市拔尖人才选拔办法。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全年全市共引进(包括调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3116人,其中,高级职称276名,博士82名,留学人员285名,办理大学毕业生就业17203名。发布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出台《厦门市公务人员及引进人才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操作办法》,规定自1999年以来引进的各类人才不仅可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而且可享受财政补贴70%的租金优待。鼓励创新创造,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在全市首次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协助市卫生系统实施“名医、名院、名科”发展战略,开展首批厦门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评选活动。
  【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各级领导干部】 全年市委组织部通过各种渠道、形式培训各级、各类处级以上干部1163名。选调领导干部参加中央、省、市委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学习的有695名;公派赴美国、英国等国家攻读硕士学位,赴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短期研修共有5批83名;与厦门大学合作培养在职经济类和公共行政类专业单考硕士研究生入学学员16名;开通“厦门市干部在线学习”网络系统,为干部提供便捷的自主选择的学习平台。
  【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年内,市委组织部先后制定下发《厦门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意见》,对今后5年全市干部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下发《关于在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建立学习跟班制度的通知》,对在市委党校举办的两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选派联络员进行跟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市委组织部主管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实行市、区分级管理的体制。
  【继续选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 年内,全市共选派7名年轻干部分别到宁夏、重庆挂职,选派36名干部分两批到市重点工程参加东海域整治、五缘湾建设等项目指挥部工作,从市直部门和各区选派18名干部上下互动挂职,市、区、镇共选派60名干部驻村工作。
  【干部任免工作透明化】 市委组织部全年实行考察预告287人,公示干部99人。对各区区委班子按照职数规定和差额比例提出考察人选,实行差额考察,共找558人次个别谈话,综合分析,好中选优。市委坚持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年内对新提名的同安区区长,以及市国资委主任、市教育局局长等16名副厅级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全部提交市委全委会进行投票表决。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年内,市委组织部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和“12380”的受理核查工作,全年累计受理各类举报件93件70人,累计发出转办单54件,函询件17件,找领导干部谈话20次。对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免职、退休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多的20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干部任前监督制度,全年共审核相关单位填报的153名干部任前监督表,对不符合要求均作退回处理。
  【各级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 市、区组织部门严格按照中组部、省、市委关于换届工作的部署,抽调153名干部组成12个考察组,分两批先后对各区“四套班子”共191人进行换届考察,共召开12场民主推荐会,3025人次参加民主推荐、测评、评议和民意调查,共个别谈话1860人次;同时还认真做好市委委员、市委常委候选人预备人选考察,共找630人谈话,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提出换届人事方案。各区根据精简党委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扩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班子配备的新要求,突出配强区、镇党政正职,在2003年已大幅度调整的基础上,明确“整体稳定,小幅调整”原则,按照职数、结构和年龄要求,坚持干部好中选优,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依照程序,反复征求意见,经集体研究确定区级换届人事安排方案。
  【各级党委和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呈现三大特点】 年内,中共厦门市、区、镇党委和村级(社区)组织同年集中换届,市委和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组织部门精心筹划,营造了风清气顺的换届环境,较圆满顺利地完成换届工作。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干部交流力度大。共交流副厅级干部4名、副局级干部9名。区政府新提拔的人选全部实行提拔交流,有3名市直部门副职与区级班子副职平调交流,落实了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区党政领导干部和法院、检察院正职的交流制度。二是重视选拔使用在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从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中,提拔任用20名正处(副局)级以上干部,从镇街干部中提拔11名进区级班子,把14名在基层一线岗位德才突出的干部选配到镇街党政“一把手”位置。选任妇女干部20名,其中2名为政府正职;党外干部17名,区政府班子中至少安排1名党外干部。三是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委常委班子13名成员,有本科以上学历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名。新进区级班子35名,占27.1%,其中新提拔24名,占18.6%;交流40名,占31%。班子成员中,本科以上学历76名,占58.9%,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5名,占19.4%。镇党委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75名,占63%,有硕士研究生3名,占2.5%。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1325名,平均年龄40.6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72名,占43.2%,比上届提高2.2%;社区两委成员1946名,平均年龄37.5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435名,占73.7%。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年内,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标准要求和活动方案,向省委推荐表彰1个省级示范单位标兵,评选表彰16个市级示范单位。为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出全市2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督促项目所在区抓好项目建设,年底基本建成。在推进村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会同市纪委等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村财管理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若干规定》,由市委办转发执行,同时,还指导各区与各镇、基层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为提高村干部履职能力,对新一届村“两委”成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的专题培训。
  【国有企业党委设立常委会】 市委在新整合的10家市直属国有企业党委中设立党委常委会,由7名常委组成,其中设书记1名,一般由集团公司党员董事长担任,设副书记2名,其中1名由集团公司党员总经理担任,另1名为专职副书记,主要负责公司党建工作,同时兼任纪委书记。设立国有企业党委常委会,有利于通过加强企业决策层的力量,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的主体层次,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形成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新格局,进一步凸显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调查】 根据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部署,年内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各区在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调查摸底,经过3个月的努力,建立市、区两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台账,建立了季报制度。截至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党组织545个,单独组建党组织303个,联合组建党组织242个,做到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条件的基本上组建了党组织,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859家,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的有1301家,覆盖面为70.1%。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配备】 年初,市属国有企业整合后,市委着力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市委组织部抽调48位同志,组成6个干部考察组,并抽调市纪委、审计局、财政局、国资局的有关人员参加,共考察了34个国有企业领导班子,255名班子成员。其中,原市管国有一类企业23家,班子成员114名。考察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共找704人个别谈话,有1205人参加民主测评。经考核配备的10家国有企业的73位领导,担任企业领导工作都在5年以上,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0名,其中,经济管理、财会、金融等经济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5名,本科学士42名,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能力相济的领导集体。
  【党员电化教育】 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全年制作《党的生活》专题片26期,播出的收视率、市场份额占有率均位于厦门电视台33个挂牌栏目的前茅。其中,专题片《金色情怀》获中组部一等奖,同时被中组部收入《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百部获奖电视教材》,向全国发行。“党的生活”栏目获中组部二等奖,《“双赢”之路》非公党建工作片获中组部三等奖。
  【修订颁布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 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创业成才,年内市委组织部重新修订颁布《厦门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将原来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名称改为“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对象由原来单纯的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并注重参选对象对厦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实际贡献,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原则。同时,对“市拔尖人才”实行“周期竞进”管理,两年一个管理周期,两个管理周期届满后,市拔尖人才资格自动终止,不再享受相关待遇。新修订后的管理办法,结束了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的变相“终身制”。
  【发布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 6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明确从2006年起,厦门市每年向省内外发布“明确专业需求、明确具体用人单位、明确具体引进职位需求和明确具体补贴标准”的“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并对按目录引进的人才,由市财政按3个不同层次每人每月分别计发2500元、1500元、1000元的补贴,发放期限最长为60个月。9月首次发布“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后,共为企事业单位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53名。
  【建立干部任后报备制度】 为更好地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干部任后报备表)填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区和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任前不需经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选拔任用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情况,均应在每批干部任后一个月内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市委组织部通过《干部任后报备表》掌握干部任用信息,加强对各单位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 年内,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厦门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工作意见》和《厦门市公务员登记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深入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对公务员队伍的现状进行调研摸底,做好前期基础工作。从9月开始确定登记对象、填写《公务员登记表》,按规定程序审核、审批或备案。至年末,全市共完成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党派和工商联机关2680名公务员登记,并相应建立全市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
  【开通“干部在线学习”系统】 参见本书中共厦门市委栏目“党委其他工作”相关条目。
  【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基地】 年初,厦门市整合企事业干部教育资源,将厦门经理学院、厦门市经贸干校、厦门市法制教育培训中心、厦门市发改委培训中心整合并入厦门经济管理学院,同时将厦门市财会干部教育中心和厦门市军转培训中心的职能也一并划入,并以此建立厦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承担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开展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年内,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局、民政局指导各区采取交叉审计、区镇联合审计、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不同方式,依法对村干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历时8个月,对291个村(居、场)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总金额达54亿元。通过审计,基本摸清了村财管理状况、村干部任期内的业绩情况,及时查处了违纪违规案件,强化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张雅玉)
  宣传工作
  【概况】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宣传思想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
  1.紧扣主线,创新载体,理论武装工作取得实效。全年,理论学习与宣传工作紧紧抓住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突出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十一五规划”和“两会”精神,掀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海西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热潮;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委宣传部召开系列座谈会,媒体推出系列评论文章,社科专家撰写一批理论文章,加大理论宣传力度。以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为契机,着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激发改革创新精神。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舆论宣传形成强大声势。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主题的宣传,如:精心组织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工业集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社会低保政策、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金包银”工程、循环经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等。同时,抓住重大经贸、文体活动开展对外宣传。配合文化部门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文化牌”扩大厦门的影响;推动厦门市对外、对台图书交流,努力开拓国外的图书市场;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宣传,挖掘和建立一批具有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价值的参观点,进一步发挥厦门地方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在旅游宣传中的作用。此外还配合市直有关部门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和各项社会宣传。
  3.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市委宣传部立足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和新一轮创建的新目标,配合市委先后召开4次新一轮创建工作点评会和精神文明表彰会暨迎世界合唱比赛动员会。继续推进社区“温馨工程”、行业“满意工程”和农村“新风工程”创建,开展“文明厦门、洁净家园”、“文明路上不止步”、“交通文明与我同行”、“文明礼让斑马线”、“全民周末奉献日”活动和“文明公交线路”、“诚信企业”、“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双十佳文明驾驶员”等评选活动。会同市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的部署,组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主题活动;征集、评选道德建设电视公益广告,并在电视台展播;围绕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百项关爱行动”、“扶贫济困、情暖厦门”、“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等活动。
  4.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培育先进文化。市委宣传部积极参与组织协调各项重大文艺活动,全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海峡月·中华情”中央电视台中秋双语文艺晚会、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海西之光”大型文艺晚会等系列文艺活动、台交会10周年“海峡同晖”大型焰火晚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群众合唱展演、建党85周年《光辉的旗帜》大型文艺晚会、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新长征·新跨越》大型文艺晚会、投洽会10周年《海峡西岸势如虹》大型焰火文艺晚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开幕式“欢乐金秋”大型焰火歌舞晚会、全国首届中青年书画学术邀请展、两岸三地书画展、全国百名书画家作品展等。通过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使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年内还成功举办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继续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活动;推进“温馨厦门”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6个单位历时3个月开展农村文化调研,编写并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厦门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此外,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及时传达、学习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上报《厦门市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编制《厦门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厦门市十一五新闻出版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十一五广播电视发展专项规划》等;编辑出版《2004~2005年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蓝皮书》;推进市属媒体改革,启动了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转企改制的前期工作;积极牵头协调推进闽西南5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区域合作。
  5.发挥特色,拓展领域,积极开展对台入岛宣传。抓住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通航增设厦门航点的契机,组织有关部门制作“五缘两岸情,闽台一线牵”为主题的厦门航点通航纪念邮册,通过厦航直航班机赠送给台胞;协调各报社送《厦门晚报》、《海峡导报》、《台海》杂志进入厦金直航出境客轮等。组织厦门卫视开展对台宣传,与多家台湾媒体合作,开展大型活动的连线直播和同步播出;组织图书出版发行界人士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组织市新闻媒体采访团赴台采访,同时以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为契机,邀请台湾记者来厦采访,去年来厦采访的台湾重要媒体33家,记者13批120余人。
  6.创新方式,完善制度,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和宣传文化管理工作。(1)年内继续加强市、区及镇(街)、村(居)宣传教育系统信息网络的建设,同时与厦大台湾研究院密切联系,加强对台舆情的收集与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报送信息,同时改进信息专报编发工作。(2)加大舆情调研力度。全年全市宣传系统共组织34个重大调研课题,其中承担中宣部《舆情信息汇集与分析机制研究》的子课题《舆情信息工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的撰写工作,及中宣部舆情局委托重大课题调研等。(3)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监控。建立厦门市互联网新闻信息监控中心,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分析;继续加强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清理整顿,会同有关部门,对违规网站进行了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全市新闻上网工作,加强网上引导。(4)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配合有关部门整治规范文化市场,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取缔各种淫秽色情出版物,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加强对各类报刊、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记者站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制止利用职权摊派报刊和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开展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筹备建立网络出版、网络侵权盗版监管平台,以提升互联网出版的监管技术和水平。
  【舆情信息收集与报送】 年内,市委宣传部在加强市、区两级宣传教育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又把信息网络延伸到镇(街)、村(居)两级,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与厦大台湾研究院的对台信息合作机制,加强对台舆情的收集与研究深度,提高对台舆情信息的质量和采用率。全年向中宣部报送信息800多条,被采用50多条,其中5条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向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报送信息100余条,被采用51篇。此外,还改进信息专报编发工作,完成《厦门宣传》的改版,在编发《动态与调研》、《对台信息专报》、《信息专报》的基础上,新办了《网上舆情专报》、《领导参阅》两个专报,为领导掌握工作动态和思想动态提供服务。
  【组织理论学习】 为围绕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市委宣传部制定下发全市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策划并组织实施市委中心组学习,举办厦门市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组织各级讲师团和各类宣讲团开展宣讲。全年举办报告会、讲座320多场,听众达2.7万人次。组织开展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2006年度优质党课教案评选活动。做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安排和组织服务工作,编印下发《海峡西岸春潮涌》、《“十一五”规划宣传提纲》、《学习新党章专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辑》、《对台工作专辑》等中心组学习材料18000多册。全年市委中心组共组织学习近30次,其中包括集中专题学习13次。通过学习,加强了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带动了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
  【纪念特区建设25周年理论宣传活动】 年内,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界人士撰写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系列理论文章和纪念文章,在《求是》杂志、《光明日报》和《厦门日报》发表,拍摄3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跨越》,在中央电视台4套、9套和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播出。同时组织系列座谈会、理论研讨会,协调媒体推出系列评论文章,并以“新形势新跨越新作为”为题开展理论征文和撰写纪念文章活动。
  【紧贴实际开展理论研究】 年内,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委宣传部组织社科专家撰写一批宣传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文章在《厦门日报》发表;组织百名社科界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以“跨越式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开展调研,完成《“金包银”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等5个调研课题,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
  【市委出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为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4月,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出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市委宣传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筹建厦门市社会科学院;举办厦门市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创办面对市民、普及社科知识的“鹭江讲坛”;着手编辑《厦门社科丛书》。
  【加强新闻宏观管理】 年内,市委宣传部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意见》、《市五套班子秘书长和新闻单位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新闻宣传通气会制度》等,起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实施意见》、《厦门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出台《关于加强保险新闻宣传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新闻协调会、新闻通气会、新闻发布会和宣传例会等制度,加强日常协调管理。同时,通过受众反映和专家阅评、监听监看,加强媒体监督管理。全年还注意加强对农村征地、城镇拆迁、重点工程海域整治、国企改革、股市行情、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价格改革、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开展对台互联网宣传】 年内,厦门市积极开展对台互联网宣传,取得一定成效。厦门日报社主办的“海峡网”突出对台宣传的特色,平均日点击率达15万次。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厦广网站”和“厦视在线”通过音频和视频,把节目内容上网,平均日点击率为15万次,并拥有一批台湾、金门的网民。在国台办的支持下,厦门市台办还创办了“台胞服务网”,为台胞、台商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受到台胞、台商的广泛欢迎。
  【对外宣传工作】 市委宣传部抓住全市重大经贸、文体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对外宣传,以扩大厦门对外影响。全年来厦门市采访的境内外媒体、网站320多家,记者1400多人次,发出报道、消息7000余篇(条),其中,境外媒体200多人次,发出报道、消息800余条。在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期间,境外媒体刊发的厦门消息就有200余条。同时,厦门也积极利用境外媒体开辟宣传介绍厦门的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先后在美国《国际日报》、《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等境外媒体开辟“厦门专版”60多个,在香港凤凰卫视、美洲卫视等境外电视媒体组织了10多个介绍厦门的专题节目。
  【社会宣传工作】 年内,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海峡西岸群英谱”候选人的推选工作,推出冯鸿昌、翁喻彬、汪星等先进典型以及自谋职业的退伍军人典型、拥军好军嫂等双拥工作典型,并组织引导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各媒体策划开辟了“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先锋颂”、“特区劳动者之歌”、“光辉的旗帜”等专栏,大力宣传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此外,还组织经济形势分析、台海形势走势分析等时事政策报告会,组织厦门大学学生看厦门、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进校园等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重大节日的气氛布置和专题活动的宣传;牵头举办以“弘扬长征精神,共建钢铁长城”,为主题的“厦门市国防教育知识有奖竞答”等全市性的社会宣传活动。
  【驻厦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厦门】 2006年,中央、省及境外驻厦主要新闻媒体积极关注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方位地介绍厦门经济特区25年来的建设成就,以及在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率先实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气象。全年《人民日报》厦门记者站发稿近160篇,包括内参23篇、要闻35篇,其中《厦门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厦门:规整村镇建设造福失地农民》(关于“金包银”工程)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新华通讯社厦门支社借助投洽会、台交会、马拉松赛和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等各类国家级、国际性会议活动,采写大量稿件,宣传厦门,全年发通稿754条,其中国内通稿359条,对外通稿374条、内参21条。此外,《光明日报》厦门记者站全年发稿166篇;《经济日报》厦门记者站全年刊发稿件135篇,其中内参12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厦门记者站播发各类稿件1200多篇;香港《文汇报》厦门记者站在该报刊发新闻稿件826篇;《香港商报》厦门记者站全年刊发新闻稿件78篇。 (张加民)
  统战工作
  【概况】 2006年,市委统战部以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为重点,凝聚力量、服务发展,培养人物、建好队伍,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1.服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先后组织全市各民主党派市委领导实地考察思明区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五缘湾片区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建言献策。“九八”投洽会期间,市委统战部联络组邀请接待了7个海外团组、178位来厦客商;协助民建中央做好在厦召开的“2006年全国非公经济论坛”的会务工作;与厦门总商会、市经发局联合举办首次“闽商聚厦门”活动;开展“海西春雨行动”,探索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加强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协助市委召开5次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并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情况;配合市政府,在市长专线配备了8名民主党派监督员;首次邀请市委政策研究室领导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总商会)和有关团体通报全市重点调研课题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民主党派考察调研制度的方式方法。年内,完成《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出台《厦门市聘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特约人员暂行办法》;协助市公安局、土房局、审计局、纠风办、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开展特约监督员换届和聘任工作;协助8个民主党派市委和工商联做好换届筹备工作,建立了60多人的党派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名单;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党派成员思想态势分析调研;做好调整充实市管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工作,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到21家单位考察,提出一批考察人选名单;积极促成党外干部挂职工作纳入市委组织部工作计划,推荐2名基层党外干部到相关单位对口挂职;做好政协换届前期相关工作,在与市政协、党派市委组织部协商沟通基础上,研究提出厦门市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意见,为主筹备召开厦门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人事安排工作会议,就政协换届人事安排进行具体部署。
  3.海外联谊工作。召开海外联谊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市海外联谊会先后邀请接待香港东区各界联谊会代表团、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参观团”等16个团组800多人,并组团出访巴西、智利、南非等10多个国家;组织开展马来西亚华侨华人青年夏令营活动;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厦门市‘十一五’规划与中小企业发展机遇”论坛和两岸四地“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联谊活动。充分发挥华侨博物院和厦台史料馆作为海外联谊和对台工作基地作用,扎实推进陈嘉庚纪念馆建设,嘉庚文化广场、护岸改造的设计方案等已基本完成,至年底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同时加大文物史料征集工作力度;指导市侨联、台联、金联圆满完成换届工作。
  4.民族宗教工作。修订《厦门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做好与《宗教事务条例》衔接工作;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制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制度范本,推动和帮助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涉及宗教房产拆迁问题,推进天主教厦门教区自选自圣工作;指导市佛教协会完成换届工作,举办佛教界人士培训班,基督教教职人员培训班和堂点管理组织成员培训班等。全年,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扶贫赈灾、捐资助学和帮扶弱势群体资金400多万元。市委统战部协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成绩的5个先进集体和16名先进个人。做好高山族群众帮扶工作,共为9户15位高山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新疆内地高中班工作和少数民族挂职干部联系工作,协助抓好第三批挂钩帮扶民族乡工作;组织参加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好成绩。
  5.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树统战干部形象、建党外人士之家”的学习教育活动,重新修订部机关7大类、30项制度并编印成册,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完成统战系统离退联换届工作;认真做好宣传、调研、信息工作,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统战宣传工作会,首次邀请中央、省、市24家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参加;办好《厦门统一战线网站》,全年共发布信息6000多条,基本上保证每天更新信息10多条;全年共完成调研课题15个,统战信息报送工作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陈嘉庚纪念馆工程封顶】 3月23日上午,陈嘉庚纪念馆工程顺利封顶,市领导欧阳建、詹沧洲、陈耀中,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及有关部门领导等参加了封顶仪式。陈嘉庚纪念馆于2003年9月经中央和国务院“两办”批准修建,2005年3月开始动工。建筑面积10218平方米,总投资1.25亿元,主体上下三层,底层为临时展示厅、行政办公区、文物库房及影视播放厅,二楼及三楼为主展厅,用来展示陈嘉庚的生平事迹。
  【中央媒体海峡西岸行采访团莅厦】 4月25~27日,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副主任高飞带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记者一行10人莅厦采访。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向采访团介绍了厦门市统战工作情况,各民主党派代表分别向采访团介绍做好台湾青少年工作、推动“小三通”、与高雄中小企业协会合作、科技支农、帮扶农村卫生院、社区统战工作等情况,采访团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表示要将收集的素材进行认真挖掘整理,选准角度进行宣传报道。
  【出台聘任特约人员暂行办法】 年内,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委统战部制定的《厦门市聘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特约人员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特约人员任职条件、职责、权利和义务,特约人员的聘任和解聘及组织管理等,从而进一步规范了特约人员的管理。
  【“海西春雨行动”启动】 6月23日,市委统战部、市委农办在同安区祥平街道西湖村正式启动了统一战线“海西春雨行动”,并以与“金包银”村挂钩结对帮扶为切入点,服务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西春雨行动”是全省统一战线把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化为春风雨露、让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在启动仪式上,民革厦门市委等统战系统13个成员单位和厦门银鹭集团等22家民营企业分别与11个“金包银”村签订协议,在两年时间内,对这些村进行挂钩帮扶。市委副书记陈炳发,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市委办、市政府办领导及各界代表共100多人出席签字仪式。
  【组织民营企业家赴港澳培训】5月7~27日,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及市工商联联合举办厦门市社会主义学院第四期民营企业骨干培训班,25名企业家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除了在厦门进行培训以外,还组织学员赴香港参加为期7天的香港中华总商会第123期工商业研讨班,并与港澳相关社团开展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民主党派考察团赴天津等地考察】7月2~7日,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为团长,全市各民主党派领导参加的考察团一行14人,先后到天津、宁波、深圳等3市考察。重点学习3市在城市规划、港口建设和大型项目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考察团成员走访了10个点,通过与有关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3市在城市规划建设、港口发展、大项目带动的高水平和大气魄。
  【开展“树建”活动】 6月29日下午,市委统战部在团结大厦一楼多功能厅召开统战系统纪念建党85周年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暨“树统战干部形象、建党外人士之家”活动(简称“树建”活动)动员会。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在会上作动员,要求每位统战干部要参与一个课题调研、撰写一篇研究文章、完成一项创新工作、深交一位统战朋友、多提一项新建议,并以此为抓手,扎实开展工作。
  【两岸“双十”中学交流】 经厦门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陈成秀、曾琦和副会长吴进忠的积极牵线,应厦门市海外联谊会和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的邀请,台中市双十中学校长庄焕纲一行6人于4月7~9日专程赴厦与厦门双十中学磋商交流事宜,两校决定从在厦举办音乐艺术夏令营入手,开展两校的文化、艺术、教学等方面的交流。7月10~17日“海峡两岸双十中学音乐艺术夏令营”在厦门成功举行,期间,由两岸双十学子共同组成的百人管弦乐团和两百人合唱团在厦门人民会堂进行专场演出,并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上联袂演唱了《茉莉花》和《同一首歌》。正在厦门考察的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亲临夏令营训练地观看演出。 (翁荣标)
  纪检监察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 年内,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积极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注重加大防治力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1.禁止送收“红包”工作。市纪委监察局下发《关于近年来查处收受“红包”案件情况的通报》,对近年来有关“红包”的典型案件进行分析,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共上交礼金3.7万元、礼品12件折合人民币1.2万元,拒收礼金3.9万元、礼品35件,折合人民币1.9万元。针对本市中秋“博饼”的传统习俗,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重申国庆中秋期间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通知》,要求勤俭过节,防止以中秋“博饼”活动为名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等奢侈浪费行为。
  2.严肃换届工作纪律。为保证各级党委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及时转发关于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的文件以及中央通报的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典型案件。先后查处1个社区总支、1个村支部和1个村委会在换届中存在的贿选问题,有7名候选人和2名相关人员受到治安拘留、治安罚款和党纪处分等处理。
  3.继续治理党员和干部参与赌博。根据中纪委、中组部《关于严肃查处党员和干部参与赌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禁赌工作的意见》和省纪委《关于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坚决制止和查处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通知》精神,市纪委积极配合公安等有关部门抓好禁赌工作,全年共查处基层党员参与赌博案件7件7人。
  4.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工作。按照《条例》要求,市纪委对50名新任正处(副局)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体廉政勤政教育,并进行廉政测试。全年全市共有2262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述职述廉,其中厅级干部53名,处级干部1253名。
  5.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市纪委下发《关于厦门市2006年城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从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监督制约、切实改进作风和严肃工作纪律等方面明确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自评和责任制月巡查工作,制定下发有关文件,从5月份起,按月对14个单位落实责任制情况进行巡查。
  【督查国有企业整合工作】 年初,市委作出关于国有企业和企业国有资产整合工作的决定后,市纪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下发《关于在市属国有企业和企业国有资产整合中加强人员、资产与财务管理的紧急通知》,针对企业和国有资产整合过程中的清产核资、离任审计等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制定《2006年厦门市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意见》,编印有关学习材料,组织全市200多名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廉政教育。
  【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8月,厦门市建立了以财政、监察、国资、审计、发改、审改、物价、法制、纠风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市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检查。至年末,全市自查清理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项目共有67项,其中,已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有49项,可进行市场化运作,但需进一步协调督促的15项,尚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有3项。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 年内,市纪委会同市教育局全面检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6个区共免除8600多名农村学生的学杂费1440多万元,认真落实经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已对1.46万农民工子女减免借读费1562.4万元。
  【监督村务管理】 年初,市纪委(监察局)、市农业局等7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财管理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对村财管理、村财审计、征地补偿款存储及使用、工程建设、村级零接待、报刊征订限额、村干部补贴、村文书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详尽的规定。文件出台后,在农村建立了市、区、镇三级监督机制,并将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向村民小组延伸。至年末,全市2339个独立核算的村民小组已经有2171个组财纳入委托代理,占到了92.8%。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投资环境工作】 年内,市纪委(监察局)针对督查中发现的渔业补贴因兑付标准不一,未能及时发放到位的问题,立即前往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现场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足额兑付。针对本市中小学旁午托班林立,缺乏规范管理,存在严重卫生安全隐患的问题,与市工商局联合进行调研,提出要尽快明确监管主体,进行统一清理整顿,规范办班行为。针对市妇联推出的百万贫困妇女免费体检活动中出现的工作人员送人情,将免费体检单分送给亲戚朋友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责成市妇联党组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针对行风热线节目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管理问题,多次与交警支队、行风热线节目组、行风评议代表等共同研究措施,并到实地调研落实情况。针对群众反映的公交服务质量问题,召开公交服务质量民主评议暨座谈会,为群众与公交行业、有关职能部门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全年,市纠风办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01件,及时纠正和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投资环境的问题。
  【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年初,市监察局会同市建设局、市国土局下发《关于规范厦门市建筑市场秩序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强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自律管理的通知》,成立厦门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督促各区、各重点领域主管部门按要求加强对治理商业贿赂各项工作的领导。全年集中查处商业贿赂典型案件158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震慑了违法违纪分子。
  【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监督工作】 年内,市纪委认真做好软件园二期、环东海域综合整治、湖边水库综合整治、会展北片区项目、海沧PX项目、汽车工业城等重点建设项目监察工作,对市政府确定的83项(106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督,组织对成功大道所涉及的7个征地拆迁项目、马銮湾综合整治工程、集美大道二期、中医院等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期间,还下发《关于严肃纪律确保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通知》,会同市委办、市政府办组成3个督查组,深入养殖退出重点村(居),抽查百余户渔民,了解补助款发放情况,确保补助款发放的及时有序与项目的如期进行。
  【全程监督保障性住房分配】 12月,为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市纪委出台《关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若干纪律规定(试行)》。要求有关单位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应及时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计划、工程招投标情况、配售或租赁方案和竣工交房情况、配售或租赁后的余房资料等报市纪委(监察局)备案。同时,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示相关工作与资料。要求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每年要按一定比例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配售、租赁、管理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情况载入住房档案,并报市纪委(监察局)备案。文件还对承担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的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如有徇私舞弊者将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机关效能投诉件办理】 全年监察机关共受理机关效能投诉件586件,其中,来电342件、来函165件、来访79件;自办投诉154件,转办355件;应办结519件,已办结516件,办结率99.4%。积极开展明察暗访工作,严厉查处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各类违规行为。先后给予效能告诫17人次、诫勉教育5人次,辞退1人次,通报批评4人次。
  【案件查办工作】 全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各类信访举报件2418件次,属于业务范围内的有1877件次。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35件235人,其中新立案件214件214人,同比上升0.47%。新立案件中,大案61件61人,涉及处级干部案件19件19人。结案214件214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90人,其中给予撤职以上重处分95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1814.34万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先后对51件违纪情节轻微的人和事做出适当处理,对反映问题不实的126件予以澄清,切实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保护了党员干部谋求发展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开展廉政(洁)文化“五进”活动】 (1)廉政文化进农村。市、区纪委确定同安区东山村等20个村示范点,并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以学习贯彻党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的廉政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组织巡演24场。(2)廉洁文化进家庭。通过《厦门日报》向各级领导干部家庭发送一份家庭助廉倡议书,向各级领导干部家庭推荐《家庭助廉教育读本》,全市共发放3000余册;市纪委、市妇联还联合表彰20名支持鼓励配偶在大开发、大建设中勤廉兼优的“贤内助”;召开有8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家属参加的家庭助廉交流会;征集220篇家庭助廉警句、格言。(3)廉洁教育进校园。在2005年15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年内扩大到120所大中小学,切实把廉洁教育纳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4)廉政文化进企业。选取了1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试点单位,开展“廉洁诚信,依法经营”的主题教育。(5)廉政文化进社区。加强社区廉政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湖里区金山社区建立“清风园”,思明区禾祥西社区建立“廉政宣传一条街”,集美区浔江社区举办了廉政文化进社区宣传员夏令营等活动。
  (王星旦)
  信访工作
  【概况】 2006年,厦门市直机关和各区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邮共5.1万件(批)9.27万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1%和4.4%。其中,集体上访1063批26980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8%和1.3%。赴省集体上访17批541人次,同比增加5批354人次,进京上访12批17人次,同比增加5批9人次。市长专线电话受理市民来电52393件。
  全年,市信访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包括电话、电子邮件)5399件(批)43965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3.6%和17.8%;其中来信3714件3218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6.2%和20.9%;来访1685批11779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7.4%和7.8%;集体上访408批10033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0.1%和1.5%。全年中央、省联席办交办的12件非正常上访问题全部按期办结;市联席办组织8次排查的118件重点案件,90.5%已办结;市政法部门挂牌督办87件,办结率98.8%。此外,各级领导机关交办的信访查报件75件,市领导批示件66件,全部办结,办结率100%。市信访局交给各区、各部门办理的重要信访件889件,结案832件,按期办结率93.6%。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摆上工作议程。市委常委会经常听取信访敏感问题的汇报,专题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邵华多次进村入户,与上访群众交谈,解决具体信访问题;各级分管领导实行“一职双责”,既负责分管的工作,也负责解决分管工作中出现的信访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思明区积极破解城区征地拆迁难题,保障了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中华街区商业广场、福厦铁路厦门段、成功大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湖里区强化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化解了多起劳资纠纷问题。同安区、翔安区领导带案下访,当面接访的做法受到群众欢迎,有效缓解了环东海域整治等突出的信访问题。市国土资源局实行市局、分局(房管所)领导同日接待制度,联合接待群众上访。市政法部门开展涉法涉诉联合大接访活动,集中清理近3年来的信访疑难案件。8月,市信访局首次实行“信访事项督办抄告单”新做法,对34个责任单位承办的47件重点信访问题向责任单位党政一把手发出督办抄告单,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信访局调研组、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对厦门市信访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
  【宣传贯彻《信访条例》】 在《信访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深入宣传贯彻《信访条例》进行总体部署,将条例宣传纳入全市综治和平安宣传月活动中。各社区和市直有关单位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信访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册2万册和宣传活页3万页。5月,依托市长专线电话平台,开设了“畅通信访渠道,依法文明信访”专题接听,并在白鹭洲喷泉广场举办“依法文明信访,构建和谐家园”大型文艺宣传活动。9月22日,市信访局牵头首次召开公开信访听证会,邀请人大、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信访案件实行“六定五包”责任制】 年内,市信访局围绕重大节日和全市重大活动,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组织了多次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重要信访案件实行“六定五包”责任制。即: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定督办单位、定办理要求,定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
  【重点对象矛盾化解工作】 年内,根据全市实际情况,市信访局确定环东海域整治、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规划建设矛盾纠纷、企业住房提租补贴、“农改超”、企业欠薪、信访老户等9类对象为工作重点,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有的放矢调防稳控。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劳动用工专项大检查,调解劳动纠纷1980件次,为4318名职工追讨工资1000多万元,为178名职工索回经济补偿金130多万元,及时妥善处置劳动突发事件及集体上访205起。
  【强化市长专线电话督办机制】 一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与市民群众的互动交流,每月进行数十人次的专线服务满意度抽查。经常采取回访、座谈等形式,不定期征询市民和企业的意见、建议。二是引入媒体监督。与市政府网站、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社等十多家媒体保持密切联系,邀请媒体参与每月抽查回访的全过程,对职能部门办理情况予以报道,收到良好的督查效果。三是聘请市民监督。从不同社会层面招聘市民督察员,以中立的角度、群众的标准对市民诉求进行督办,有效加强了督查督办力度。
  【完善市长专线电话工作规范】 年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门领导轮值接听市长专线电话的意见》,并安排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轮值接听计划。市领导率先轮值接听专线电话,全年,市教育局等35个职能部门领导轮值接听1066个市民来电。同时,有关部门还制定《市长专线电话轮岗人员工作职责》、《市长专线督察员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话务人员服务规范》等,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范。
  【开展物业管理专项建议征集活动】 物业管理问题多年以来是群众信访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年内,市委、市政府把规范生活小区物业管理定为2006年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之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3月,市征集办与市物价局、市建设与管理局联合开展专题问卷和征集建议活动,共收到市民建议8529件。从中不仅掌握了群众对物业管理现状满意情况,还征集到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改革和规范物业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 (黄光明)
  党委其他工作
  老干部工作
  【概况】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老干部局根据全市老干部“双高期”(高龄、高发病)特点进一步落实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和各项保障机制,做好医疗保健等日常生活服务工作。年内,在全国和全省老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市委老干部局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同安区委老干部局被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1.从思想政治上关心老干部。全年,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采取各种形式举办100多场读书班、讲座、报告会;各单位召开重要会议和举办重要活动,都能坚持请老干部参加;为了让老干部理解和支持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市领导为老干部作两场经济发展情况通报,市老干局组织市级老领导参观考察集美、同安工业集中区、翔安隧道等市重点工程;印发曾庆红同志在全国“双先”表彰大会讲话的单行本3000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市领导亲自上门慰问8位红军时期入伍的离休老干部,每人发放慰问金4000元;市老干局与9家单位联合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组织老干部参加党史党建知识竞赛,举办纪念长征胜利图片展;为配合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老年刊物《鹭江银潮》增加版面,设置专栏,选登老同志撰写纪念文章。
  2.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和日常生活服务工作。市老干部局先后举办《生活习惯与癌》、《中老年平衡膳食》、《经络知识及五官经络保健》等5场有针对性的保健讲座;编印2800册反映全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和先进离退休党支部事迹的《晚霞生辉》一书分发给全市离退休干部;为了提高“双高期”服务老干部工作水平,举办一期由全市老干部工作人员参加的《老年心理与老年工作》讲座;组织1500名保健对象到鼓浪屿干部疗养院进行健康疗养,其中老干部1218名,占总数的81%。
  3.落实老干部各项生活待遇。年内,开展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大检查,使老干部三个保障机制得到落实。市财政为离休干部提供社保资金支持670.83万元,提供医保资金支持2167.5万元,拨出20万元专款,慰问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为困难企业解决支付离休干部各项补贴提供资金支持569.14万元,并探索完善适合本市实际的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模式,保证改制和破产企业的老干部工作有人做,老干部有人管。
  【出台提高老干部生活待遇政策】 主要有:(1)老干部春节慰问金从每人400元提到800元;(2)提高瘫痪病人的护理费,由每人每月由700元调整为900元;(3)1945年9月2日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的高龄补贴提高到240元;(4)兑现全市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住房货币化补贴;(5)明确规定房屋拆迁安置中离休干部、“5·12”退休干部可以就地安置,优先挑选安置房地点、楼层、朝向;(6)理顺企业“5·12”退休干部的住房提租补贴标准;(7)银监局、天竺山森林公园为老干部提供优待项目。
  【举办老年博客学习班】 6月,老年大学举办两期网络博客短训班,有63人参加。通过博客班学习的学员都建立起自己的博客网页,个人发表博客日记355篇,博客主页最高访问量突破了6000人次。全班学员博客日记被其他网站转载或引用1700多篇,被老年教育杂志、《厦门日报》、《福建老年报》等报刊登载30多篇。9月,有6名学员参加台海博客网全国大赛获得好成绩。
  (陈文英)
  政策研究
  【概况】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围绕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开展课题调研,并为市委的重大举措作宣传和论证,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1.决策服务工作。年内,市委赋予政研室具有督查的新职能。为推动市委决策的贯彻落实,市委政研室全年跟踪督查市委专题会议71期605项工作,办理市领导的批示件40件;抓好市委副秘书长挂钩的18个重点项目的督查工作,做到全面了解情况,件件抓落实,件件有回音。年内,还认真收集、整理国内各省、市、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动态和重大举措,为市委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资料。同时,做好中央文件精神要点归纳供领导参阅,对国家政策进行研究解读,及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决策咨询委员、专家学者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全年共编发《决策信息》28期、《决策专报》8期和《省外动态》88期;编辑出版《厦门通讯》12期,刊发各类文章约240篇。6月,《厦门通讯》在全国城市党刊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优秀党刊。
  2.总结宣传工作。为配合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市委政研室先后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对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宣传、论证,有些文章还在省委内参和《厦门日报》发表,有的由人民日报新闻中心转发在人民网上。其中,为配合厦门经济特区25周年庆典活动,推出《厦门经济特区二十五年实践与思考》、《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3篇文章在《厦门日报》上发表,并编入《厦门实践》。此外,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典型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如《厦门市探索实施金包银工程,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嘉莲街道征地拆迁工作经验》、《工业集中区:做强做大特区工业的载体》等,市委书记何立峰在这些文章上直接批示,并在《厦门日报》、《厦门通讯》上发表。市委政研室还根据省委领导指示精神,对厦门先行先试的做法和建议进行汇总上报,并完成全市经济社会的季度分析、半年度分析和厦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等。
  3.调研工作。组织协调《九届厦门市委工作总结和十届厦门市委工作思路建议的研究》等9个重大课题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牵头组织或参与起草《中共厦门市委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厦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或重要会议材料。根据省委政研室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胡总书记视察厦门后我市对台工作新举措》等材料上报省委政研室并提交省委领导内部参阅;同时根据市委办文件,组织开展对台工作6个方面16个课题的专题调研活动。
  4.合作交流工作。上半年,组织作家撰写反映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大型报告《金戈铁马写春秋》、《伟大的战略转变》等。下半年,配合市第十届党代会的召开,总结和宣传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做法和经验,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厦门日报社共同组织“厦门创新”征文活动,并编辑出版《厦门创新》一书。为配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祝活动,与市委宣传部等4家单位共同主办“新形势、新跨越、新作为”——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理论征文活动,编辑出版《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理论征文精选》,牵头做好理论研讨会的会务工作。此外,还协助中央编译局进行厦门生态文明调研,协助各区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与市“十一五”规划配套衔接工作。 (刘斐蓉)
  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概况】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全年实现了市委提出的重要敏感期“零进京、零聚集、零插播”的要求。
  1.严打邪教违法犯罪活动。针对厦门发生的外地“法轮功”分子流窜作案和传播“法轮功”传单、信件、光盘等反宣品案件,开展专案攻坚行动,破获一批专案,通过对“法轮功”案件的起诉、审判,依法严惩一批“法轮功”犯罪分子,确保全国、省、市“两会”、国际马拉松赛、五一和国庆“黄金周”、“九八”投洽会等敏感期间全市的社会政治稳定。
  2.抓好防范监控工作。年内,市委防邪办多次召开安全防控工作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对策,明确责任分工,做到提前预警,工作靠前,防患于未然;同时坚持日常检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防控网络,落实防控责任,并把敏感期和重大活动的安全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抓好重点对象、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管控,有效防范了“法轮功”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
  3.强化教育转化工作。年初,市防邪办牵头组织由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组建帮教调研专家组,建立了每月一次例会制度,每季度一次重点对象评估会,分析帮教工作情况;同时组织帮教专家深入街道、社区,对未转化的“法轮功”人员进行集体“会诊”,制定一人一策的帮教计划,分类施教,提高了教育转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政治上不歧视、工作上给出路、生活上多关心、感情上常联络、思想上重引导”的帮教思路,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解决帮教对象的工作、生活等困难,使其摆脱“法轮功”的精神控制,摆脱日常工作生活的困境,融入社会大家庭,过上正常的生活。此外还做好劳教劳改人员帮教和回访工作,定期走访省内各监狱,了解本市“法轮功”服刑人员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安心改造。
  4.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上半年,市、区两级防邪办在思明区开元街道组织开展创建反邪教“六有六无”活动试点,探索了基层自建自治的新路子,并在全市推广创建活动的经验,为全市开展基层创建活动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 年初,市防邪办采取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城乡结合部、外口聚居地、工厂企业等广泛宣传反邪教知识,先后投入6万多元,编印了3万本《反邪教宣传手册》和10万份《厦门市反邪教警示教育“小手牵大手”试题》下发各区各部门,并在《厦门日报》开设反邪教专版,宣传反邪教内容,扩大了教育覆盖面。
  【阻止一起“法轮功”人员偷渡金门事件】 10月3日,厦门“海上看金门”游船发生一起上海籍“法轮功”人员跳海偷渡(未遂)事件。偷渡者在抵达金门海域从船上跳海,欲逃往金门,被有关部门当场抓获。
  【三名“法轮功”分子被判刑】 年内,“法轮功”顽固分子李某、陈某、韩某、因散发“法轮功”宣传品,构成利用邪教组织破坏国家法律实施罪,分别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和判3缓3的处理。 (市防邪办)
  党校工作
  【概况】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共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轮训班和各类短训班17期,受训干部759人,其中,党校系列班次10期,轮训、培训学员418人;行政学院系列班次5期,培训学员216人;社会主义学院系列班次2期,培训学员125人。
  1.党校函授教育工作。全年共招收学员534人,其中福建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学员199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学员312人、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研究生班学员23人。毕业学员573人,其中大专学员337人,本科学员203人,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研究生学员33人。截至年末,在校函授班级37个,学员2325人。
  2.科研工作。全年教研人员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10篇,其中在全国人文社科权威、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15篇、出版著作2部、论文集1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9项,其中中央党校课题3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9项、省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基地课题7项、市社科规划课题3项、校级课题6项。有37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第六届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首届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省党校系统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如期完成省(部)、市、校三级课题16项,其中中央党校课题2项、中央社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全省党校系统课题6项、市社科规划课题1项。
  【市委党校建校50周年座谈会】 12月30日上午,市委在市行政中心会议室主持召开市委党校建校50周年座谈会。会议回顾和总结50年来党校的办学成就和经验,探讨展望新时期党校的改革和发展。座谈会特邀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玉辉参加。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黄笑影主持座谈会并宣读上级领导贺信和题词。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黄杰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二加和学员代表吕参军也先后发言。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各区委党校领导,市委党校全体教师、干部等1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校史》出版】这是市委党校建校50年来的第一部校史。该书全面记载市委党校干部教育事业50年来发展的历程,总结党校的基本办学经验和成果。该书还收入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记述党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黄杰成为该书作序。
  【《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出版】该书由陈二加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8月出版,共12章近30万字。全书通过实例,较全面地总结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实践经验,阐述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该书在10月召开的厦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被大会选用作为代表的学习参考书。
  【干部在线学习网站开通】 8月10日,在市委党校举行开通仪式。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出席并讲话。该网站由市委组织部、市信息产业局、市人事局、市委党校共同主办,市委党校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网站节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主要由培训课程、学术报告、党校课堂和在线考场等模块组成。在线学习的干部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针对个人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该网站将分批建设,截至年末,已向全市4000多名领导干部发放了学习卡,今后将向全市公务员开放。 (郭芳玉)
  保密工作
  【概况】 2006年,市国家保密局紧紧围绕保安全、保发展,发挥优势,服务大局这一主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1.年内,先后召开两次保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传达全国、全省保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保密工作,并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涉密计算机管理和加强监督管理互联网信息问题;讨论通过《厦门市“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普法规划》、《厦门市保密科学技术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内容。市委领导陈炳发出席了会议,并对新形势下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党政机关的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失泄密事件查处等工作提出要求。
  2.开展涉密计算机网上监管。市国家保密局应用“网警”违规主机接入和外联监管系统对涉密计算机上网进行严格监管。此项工作开展以来,中办、国家保密局领导分别来厦考察并对厦门市在全国保密系统率先实现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自动化监管的创新做法和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5月底,国家保密局正式确定市保密局为全国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监管试点单位。市保密局以此为契机,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监管系统功能,扩大监管范围。各区保密局及市直部分机关的监管分中心相继建成开展监管工作。
  3.继续强化保密宣传教育和保密业务培训。市国家保密局制定了《全市“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对2006~2010年全市保密普法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全年,市保密局共刊出面向不同对象的《保密工作简报》、《保密工作(领导专阅版)》、《保密工作专报》20期,组织各单位订购《保密基本知识问答》1040本,订阅2006年《保密工作》杂志1265份。同时,还分别举办涉密人员岗位培训班、测绘成果涉密人员持证培训班、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培训班,参训人数达115名。
  【涉密信息系统审查验收】 年内,市国家保密局加强对互联网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进行检查。按照涉密系统分级保护标准主动参与修改、论证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系统、交通委系统内部网、地名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九八”协调办等5家单位的涉密网络,验收党政专用通信工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审查人防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方案,确保涉密工程的安全。
  【失泄密事件查处】 年内,厦门市发生数起失泄密事件,涉及违规利用互联网传递密件、部门网站违规发布或转载国家秘密等问题。市国家保密局积极开展查处工作,及时督促相关单位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失泄密造成的影响。
  【保密技术服务保障】 年内,市保密技术服务中心为市委组织部、市人大办等31家单位的225块涉密硬盘、1620张涉密软盘、366盘录像带提供信息擦除服务,为厦门海关、市旅游局等6家单位提供数据恢复服务,为市委工作会议、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等9场重大涉密会议提供移动通信屏蔽服务,消除涉密磁介质、手机的泄密隐患。
  【开展保密技术援藏工作】 7月,市国家保密局、厦门美亚柏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向西藏自治区捐赠一套价值35万元的“网警”违规主机接入和外联监管系统及15台打印设备。
  (黄斯伟)
  机关党建工作
  【概况】2006年,市直机关党的工作紧紧围绕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把开展“当好三个表率、服务跨越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主线并贯穿始终,全面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1.思想理论建设。年内,通过印发有关学习资料,举办厦门市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邀请市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教授作报告,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座谈讨论、交流心得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党工委工作人员深入市直机关10多个部门调研,同时以检查第五轮党建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以及考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对各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督查。为提高党课质量,党工委组织开展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优质党课教案评选活动;依托市直机关党建研究会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围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共征集论文近200篇,从中择优奖励79篇,并选送参加全国、省、市级论文评选,有32篇获奖。
  2.基层组织建设。(1)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年内,召开市直机关第五次党建第一责任人交流汇报会,按照市委要求,组织对第五轮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和第四轮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进行检查考评,表彰了2004~2005年度市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个、五好党支部50个,优秀党建第一责任人、优秀机关党委书记各10名、优秀党支部书记50名等,并积极向上级推荐表彰一批各级先进党组织和优秀个人;与88个直属部门单位签订了第六轮(2006~2007年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年来共指导32个机关党组织换届改选,审核批准36名机关党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指导成立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6个(其中,总支2个、支部4个)。实行机关基层党支部建设分析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继续做好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评议跟踪,不断完善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等制度。(3)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制定并下发《厦门市市直机关2006~2008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认真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积极探索灵活培训方式,满足非公经济单位的需求,通过与城市职业学院、市直其他系统协商,组织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全年党工委直接培训3批350名,发展党员473名(其中经党工委直接审批发展或转正的党员45名)。党工委还认真做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保障工作和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3.党风廉政建设。年内,党工委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组织市直机关各单位参加“红船杯”学习党章知识竞赛活动等,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在与市直机关各单位签订党建责任书中,也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列入重要内容,并通过平时的党建调研检查、参加市直单位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责任制月巡查等,了解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年内还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季度分析会制度,每季度就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收集机关党员干部的反映,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市直机关纪工委重视案件查办和信访工作,全年共立案15件,至年末已办结10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3件次,已办结37件。建立“信访举报绿色通道”,对涉及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影响厦门发展的举报问题均予以急办、快办、特办。落实“一案一整改”制度,做好源头治理与预防工作。一年来,市直机关共处理出党14人,其中贪污贿赂7人、破坏经济秩序2人、其他5人。
  4.精神文明建设和群团工作。继续开展城乡共建、军警民共建、社区共建以及“畅通工程”、诚实守信等活动。积极参与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的各项工作,通过发放“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倡议书,联合市旅游局、市红十字会举行迎接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动员大会,举行市直机关巾帼志愿者导游队和市旅游行业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仪式等方式,充分展示了市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市直机关工会工委、团工委、妇工委等开展了为一线建设者送饮料和防晒用品,组织市直机关青年艺术团到建设工地慰问演出和青年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同时,还组织市直机关青年合唱团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并获金奖银牌;此外还组织迎春联欢、乒乓球赛、篮球赛、登山等活动,活跃了机关干部的文化生活。
  5.实施“公仆爱心行动”系列工程。市直机关红十字会认真组织市直机关开展“万人献爱心”活动,与工会工委一起认真指导基层参加职工大病救助保障工作;团工委组织机关青年参与“志愿者与春运同行”工作,开展服务外来青年的“送温暖、献爱心、促和谐”等活动;妇工委组织开展“娘家人送温暖”活动,为农村广大妇女儿童免费义诊和慰问演出,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回家看厦门”活动。关工委成立“五老”志愿队,实施对青少年的“关爱行动”。
  【开展“当好三个表率服务跨越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年内,党工委根据市委书记何立峰对机关党的工作提出的“三个表率”(在思想认识上、在行动上、在作风上当好表率)的要求,指导市直机关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一是现场推介先进典型。先后在市人大机关和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地召开现场会,学习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市建设局等部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投身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作法。二是座谈交流激励士气。到岛外区镇召开市直机关驻村挂职干部座谈会,交流、推广如何帮助解决重点工程建设困难,破解征地拆迁难等经验。三是摄影展集昭示成果。参加纪念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摄影展,编发机关干部优秀摄影集,展示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四是运用媒体营造氛围。利用专栏、报纸、广播等开展宣传。五是组织参观学习感受跨越式发展。党工委协调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市重点建设工地参观体验。截至年底,已有80多个市直机关和中央、省驻厦单位1.1万多名党员干部到市重点工程工地参观考察。六是积极以“小三通”促进“大三通”。党工委根据上级指导意见,通过组织、协调、倡导赴金门考察交流,带动社会各界对金门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使得全年厦金航线进出境人员突破60万人次,大大超过往年。
  【机关党的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推广试用】 党工委十分重视党建信息化建设,从2004年开始,用2年多时间完成了“厦门市机关党的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立项、需求调研、软件开发、推广试用等多项步骤。该系统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强工委和基层之间的联系,做到快捷、准确地传递机关党建工作信息,同时也把党务干部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基层党务干部提供方便。 (邓美丹)
  档案工作
  【概况】 年内,厦门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热点工作的建档服务,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年,市各级各类档案馆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利用16786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8256卷(次)。
  1.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声像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市档案局组织了海沧大道、环岛路及墩上围海造地工程、海上求助站附近海域海底大滑坡护滩整治工程等竣工档案的验收,并对166项市重点工程、32项在厦重点工程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登记。市城建档案馆在同安工业集中区、翔安产业区等重点工程现场跟踪拍摄,收集重要会议的现场,重要领导人考察、调研等活动资料,并做好声像档案编研工作,拍摄了同安工业集中区建设纪实专题片、文明工地状况专题片,并参编《厦禾路的变迁》画册,形象真实地记录了厦门的建设发展历程。
  2.重点开展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全年共接收档案资料40815卷(册),是近年来接收档案最多的一年,从数量、种类、内容上极大丰富了馆藏。在收集和征集到的档案资料中,包括厦门知名作家谢春池向市档案馆捐赠的档案资料709册,厦门美术馆寄存书画作品314件,反映厦门城市面貌的照片126套共3340幅,以及涉及22家商社的《日本商社调查》(日文)资料等,此外另有实物档案12件。
  3.继续开展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的收集和利用工作。全年收集了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公开的文件806份;湖里区档案馆在本局网站上传97份已公开的现行文件,为社会提供政府公开的信息服务,同时还编发《湖里区2002~2005年计生重要文件汇编》、《湖里区2000~2005年教育工作重要文件汇编》。
  4.继续开展区及基层档案工作。在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的基础上,年内全市185家社区中共有168家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达到合格认定标准,合格率91%。海沧区档案馆投资24万元,使用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全区档案工作在线业务咨询、档案电子数据在线接收、档案管理情况在线登记等。集美区重视全区村居档案工作,政府拨专款54万元,各镇街村居等筹资,共100多万元,用于购置软硬件设施,进行村居档案室建设。
  【市数字档案馆一期项目完工】 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厦门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项目,被列入《厦门市信息化建设白皮书》,第一期建设市财政投入258.2万元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软硬件平台及相配套的网络系统。4月,市信息产业局组织专家对该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年末,数字档案馆第一期项目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李沁园)
  党史研究
  【概况】 2006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了厦门市党史专题征编工作会议,编撰出版《中共厦门地方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Ⅳ)》;在《厦门党史通讯》中开辟多个专栏,多视角地对重大党史纪念日进行深度宣传;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中共厦门地方组织成立80周年座谈会,并借助各媒体宣传中共厦门地方史;编辑并公开出版《厦门民兵与英雄小八路》一书;编制《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2006~2010年工作规划》,并由市委办转发;初步拟定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篇目,为下年起草“二卷”奠定了框架基础。
  【《中共厦门地方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Ⅳ)》出版】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共厦门地方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Ⅳ)》一书,3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内容,多角度地记述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厦门地方史,为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的编撰奠定了基础。
  【建党85周年暨中共厦门地方组织成立80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于7月7日举行。市委有关领导及原厦门闽中、闽西南、城工部三个地下党的部分老同志,市闽粤赣革命史研究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部分老同志共1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市委常委、秘书长徐模到会并作总结发言。
  【《厦门民兵与英雄小八路》出版】 市委党史研究室经过近一年努力,编撰完成《厦门民兵与英雄小八路》一书,9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22万多字,收录53篇文章,全景式地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厦门民兵及英雄小八路在海防前线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书的出版将为宣传教育部门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一部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教材。
  【市委办转发党史研究室五年工作规划】 11月13日,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2006~2010年工作规划》。该《规划》提出以建国后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的编写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深化党史宣传和资政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文件。
  【拟定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篇目】 为使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中共厦门地方史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编撰工作有一个坚实而又科学的框架基础,市委党史研究室从年初开始“二卷”篇目的草拟工作。在组织专业人员赴广东、河南等地学习,收集并研究国内部分党史同行所拟的“二卷”篇目草稿,研究并汲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等党史著作篇目精华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厦门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中共厦门地方史的特点,初步拟定了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篇目。篇目初稿完成后又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审定,并征求全体市委党史顾问的意见,汲取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对篇目再次进行了修订。 (谷空)
  接待工作
  【概况】 中共厦门市委接待办公室(厦门市人民政府接待办公室)全年共接待来宾3680批,35641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员20批,429人;省部级领导及其随员630批,5680人;地市级领导及其随员2727批,25841人;重要外商303批3691人。全年接待工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一二级接待任务多,接待规格高、要求严、变化快。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要有胡锦涛、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国、吴仪、回良玉等。二是大型重要会议多,规格高、规模大、要求严。全年接待大型重要商务活动和大型会议十几场次,主要有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届海峡两岸农业展介会、第十届台交会、第四届厦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国际海洋论坛、厦门经济特区25周年庆祝活动、中央电视台中秋文艺晚会等。三是加强各接待协作点横向和纵向网络建设。与相关酒店、口岸、景点,以及公安、卫生保健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搞好接待工作。
  【市接待办所属事业单位完成改制】 该办所属事业单位改制保留两年过渡期于6月30日到期。根据有关文件政策,市接待办为53位已退休干部补交10年养老金,为117人办理了住房货币化补贴手续,并按照市国资委要求办理所属两家企业进行国有产权转让的手续。至此,市接待办所属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已全部完成。 (陈剑英)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力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