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总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120020210000808
颗粒名称: 市情总貌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0
页码: 1-20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厦门市的自然环境、建置沿革、区划、人口、计划生育、气候、海洋环境、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厦门市 市情总貌

内容

自然环境
  【位置、面积】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东经117°52′53.8〞至118°26′1.2〞、北纬24°23′12.7〞至24°54′29.3〞之间。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2006年,全市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地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石龄一亿多年的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说明云顶岩在当时曾浸泡在海水里。厦门岛上海拔5~10米的一级阶地则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厦门地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考虑到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级。
  【地貌】 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入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40余个。
  【气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1.5℃(发生在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39℃(发生在2005年8月5日)。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为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最晚发生于11月18日(1967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级数最高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风力大于12级,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年平均近1次。
  【资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多达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辖区海域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鲎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至2001年,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但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严加保护,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
  厦门市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还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仅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弱。厦门岛内更是水资源奇缺,年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到200立方米。由于水资源匮乏,每年均需从境外引进水资源约4亿立方米。
  【市花、市树、市鸟】 在广大市民投票评选的基础上,1986年10月20~23日召开的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出决议:厦门市市花为三角梅,市树为凤凰木,市鸟为白鹭。(李启宇)
  建置沿革
  【唐以前建置】 根据海沧一带的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厦门本岛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也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代为南安县属地。唐代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后设嘉禾里,仍为南安县属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隶同安县。
  【宋元时期建置】 宋代厦门仍称嘉禾里,归同安县绥德乡管辖。元代改里为都,厦门设四个都,即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和二十四都,仍隶属同安县绥德乡。
  【明清时期建置】 明代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此时的鼓浪屿属二十二都二图)。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岛名。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后,启用厦门作为岛名,但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厦门仍属同安县绥德乡。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后,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厦兵备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雍正五年改为台湾道)。同年开放厦门为通洋正口,并在厦门设立海关。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市)、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民国时期建置】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厦门光复。翌日成立福建军政府厦门军政分府,随即恢复兴泉永道,仍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厦门岛仍属同安县嘉禾里。
  1912年撤销兴泉永道,以其辖区设南路道,改道台为观察使,南路道观察使署设在厦门。4月,福建军政府将厦门岛、金门岛及附近的岛屿(不包括鼓浪屿)从同安县划出,成立思明县。此为厦门设立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之始。同年9月,福建省议会通过决议,将思明县升格为思明府。1913年3月废府,恢复思明县建制。1914年6月,改南路道为厦门道。1915年1月,从思明县析出大、小金门岛和大、小嶝岛设立的金门县开署。
  1920年,厦门开始在岛上西南隅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近代化城市的雏形。1933年2月,成立厦门市政筹备处,开始筹备建市。2月22日,福建省政府委员会议通过厦门建市案,市名改为思明市。在思明市筹备过程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是年11月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1日,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厦门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国民政府宣布撤销厦门特别市,恢复思明县。1935年2月18日,国民政府通过厦门设市案,市区范围即今将军祠以西、厦门大学以北、湖滨南路以南约10平方公里地带;禾山区归同安县管辖;撤销思明县。4月1日,厦门市政府正式成立,为福建省直辖市。同月,禾山区改为特别区,直属省政府及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937年9月,禾山特别区改为厦门市禾山区,归厦门市管辖。
  1938年5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厦门,厦门市政府迁到鼓浪屿,随即迁往海澄,改称厦门市政府办事处。1939年7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伪厦门特别市政府,管辖范围包括厦门、金门、浯屿等岛屿。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鼓浪屿。1943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改伪厦门特别市为伪国民政府直辖市。同年5月29日,日本政府在鼓浪屿举行所谓“鼓浪屿租界行政权移交仪式”,宣称将鼓浪屿移交给厦门市政府。实际上,鼓浪屿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3日,厦门市政府迁回厦门。此时的厦门市辖厦门岛、鼓浪屿及其附近岛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10月2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1953年11月,同安县集美乡划归厦门市,厦门市管辖范围开始拓展到岛外。1957年4月,同安县灌口区的东孚等12个乡(镇)划归厦门市。1958年10月,同安县的全部和海澄县的海沧、新垵2个乡划归厦门市。1970年7月,同安县改属晋江专区。1973年9月,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同年11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翌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并,厦门市人民政府行使地方和经济特区的双重职能。1985年2月,同安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7月,国家决定在厦门的集美、杏林、海沧、嵩屿一带实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1987年8月,厦门市区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郊区改为集美区,岛内增设湖里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和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区。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实行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保税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集美、后溪两镇为台商投资区。至此,厦门市形成6区1县全面开放的格局。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行政级别升格为副省级。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1997年5月1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
  2003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至2006年12月底,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李启宇)
  区划、人口和计划生育
  【行政区划】 2006年末,厦门市有6个市辖区、22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301个社区居委会,156个村委会。其中,思明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95个社区居委会;湖里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海沧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8个社区居委会、23个村委会;集美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32个社区居委会、22个村委会;同安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42个社区居委会、81个村委会;翔安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1个社区居委会、30个村委会。
  【区划调整】 经省政府批准,3月3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发文通知撤销海沧区海沧镇建制,设立海沧、新阳2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 根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233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增长3.6%,人口规模小幅增加。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0.8‰,死亡率为4.1‰;自然增长率6.7‰,三项指标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年末,厦门市人口密度为1485人/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1人/平方公里。五成以上增加人口集中在思明和湖里两区,岛内人口密度明显提高,达到9502人/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22人/平方公里。
  年内,厦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117.34万人,占50.4%,女性115.66万人,占49.6%;性别比为101.5(女性为100),比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提高1.5个百分点。
  总人口性别比基本均衡,但是少儿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0~14岁少儿人口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少儿人口性别比为121.9,高出总人口性别比20.4个百分点。导致少儿人口性别比超出合理范围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这不仅影响未来人口结构,还对人口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30.92万人,占13.3%;16~64岁人口185.89万人,占79.8%;65岁及以上人口16.19万人,占6.9%。少儿人口、劳动力人口、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口年龄结构稳定。但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仍不能忽视。年内,厦门市老年抚养比为8.7%,比上年略为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预示厦门市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综合)
  【计划生育概况】 2006年,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工作机制为核心,强化措施,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2006计生统计年度全市总人口280万人,出生2.6万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61%,比省下达责任指标高出1.61个百分点。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六个区均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计生工作责任目标,有4个区(同安、思明、湖里、集美)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海沧区保持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翔安区保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二类区。市公安、工商、民政、建设、劳动、卫生、交通、人口计生等8个部门被评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目标优秀单位。
  落实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年内,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07年全市要基本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目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同决策、同规划、同部署。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经费,落实法定奖励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帮扶工作。各级政府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动员部署,分管领导狠抓督查落实,帮助协调解决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困难和问题。严格实行计生“一票否决”,市级计生部门在评先评优、资格认定、提拔晋升、换届选举时进行计生把关2639例,否决35个单位和个人。
  完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属地化管理,实行市民化服务,重视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免费技术服务、优生检测等方面享受与本市市民的同等待遇。市直8个部门(市公安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民政局、市建设与管理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交通委、市人口计生委)按照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目标要求履行职责,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把责任分解到基层单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好市直8个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联席会议和每季度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联络员会议,沟通情况。各部门在办证、验证、租房、用工、双查、优生检测、入户等重要环节中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依靠宣传教育、科技进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和满意程度,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市人口计生委、卫生局、药监局和公安局等部门组成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案件专项督查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三级(国、省、市)联创活动不断深入,各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避孕节育优质工程、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实施免费优生检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坚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依法办理市民事实收养子女。
  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加强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区管、镇(街)聘、村(居)用”的管理机制,重点在落实待遇,规范管理,加强培训,明确奖惩,强化责任上深化提高。积极推动村(居)民自治工作,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起点低、基础薄弱村居的督查指导。进一步落实每月一次的计生例会制度,坚持定期查环查孕,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各级计生协会积极发挥“带头、宣传、服务、交流、监督”五大功能作用,成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实行免费婚检、优生检测】 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由指定医疗机构对全市城乡常住人口和在厦务工符合生育政策的已婚育龄妇女实施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免费检测和婚前检测。婚检经费由区财政负担,优生检测费用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全市优生检测9660例,发现阳性179例,治疗118例,治愈87例。
  【出具《婚育证明》采用声明制】 根据福建省人口计生委有关文件规定,年内,镇(街)计划生育部门对由于人户分离、居住场所变更等原因,造成婚育情况难以调查核实的本市户籍居民,在办理有关其婚育证明时,采用声明制。即由当事人对婚育情况提交书面声明,声明内容与人口计生部门所能掌握的情况没有抵触的,根据声明给予出具婚育证明。当事人对出具的声明书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当事人对婚育情况作虚假陈述,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一旦查明,依法从重处理。申请再生育审批,不适用上述声明制的办法。
  【遏制性别比偏高专项督查】 为严厉打击非法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年初,由市人口计生委、卫生局、药监局和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负责查处医疗机构涉及的“两非”(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以及人工终止妊娠)案件。全年全市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00多次,查处与“两非”有关的案件9例,对多家医疗机构(个人诊所)非法使用B超、药流等情况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B超管理和染色体检测。
  【《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租车营运公司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年内由市交通委与市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运管部门在办理的士司机的服务资格证时要检查其现居住地村(居)委会提供的《厦门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证明》,同时要求出租车营运公司在驾驶员录用、《服务资格证》的办理、年审时应检查其现居住地村(居)委会提供的该对象已纳入计生管理的证明,并填报《厦门市出租车驾驶员计划生育情况登记表》。通知还要求辖区计生部门要协助出租车营运公司建账立卡,对辖区居住的的士司机、中巴驾驶员提出办理《厦门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证明》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给予办理。
  【帮扶农村计划生育贫困户】 年内,投入农村计划生育帮扶资金200万元。资金分成两部分,一是重点帮扶资金100万,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四区各25万元,用于对农村独女户、二女户中的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每户帮扶资金控制在5000元内;二是一般帮扶资金100万元,主要分配给同安区和翔安区,每户帮扶资金控制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2005年帮扶的2004户中,经济收入达到本村人均水平或总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的1309户,占65.32%;没达到本村人均水平但生活比原来有所提高或总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的650户,占32.44%。
  【《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8月8日市委常委会通过。《实施意见》要求到2007年基本实现人口和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基本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基本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治化。提出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30条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联络员会议制度】 年内,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下达的市直8个部门(市公安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民政局、市建设与管理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交通委、市人口计生委)2006~2008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书,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协调、配合,市计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每季度召开市直各部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联络员会议制度。3月29日召开第一次联络员会议,各单位总结第一季度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情况,交流第二季度的工作思路,研究探讨新时期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谢碧芬)
  气候与海洋环境
  气候
  【概况】 2006年,厦门地区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其中冬、春、夏季气温略偏高,秋季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异常偏多,旱涝突出,其中冬季降水量略偏多,春季降水量异常偏多,夏季降水量偏多,秋季降水量偏少。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秋冬连旱(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秋旱(9~11月);海雾(1月12~13日);连续性低温阴雨(2月底至3月初),“五月寒”(5月底);4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厦门,其中台风“珍珠”、“碧利斯”和“格美”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2006年影响厦门市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个数与常年接近,影响程度比常年偏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对厦门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常年相比较,属正常偏差年景,不利农业生产的气象条件主要有2月底3月初的低温阴雨、5月的多雨寡照、“五月寒”、四次台风过程和秋旱等。与上年相比,无论是粮食、蔬菜,还是水果都不同程度减产。粮食播种面积209180亩,比减18.25%,总产量74801吨,比减20.79%;平均亩产358公斤,减产11公斤。蔬菜播种面积270523亩,比上年减少50503亩,比减15.73%;平均单产1881公斤,比上年减少32公斤;总产量508985吨,比上年减少105087吨,比减17.1%。水果生产受台风、偏多降水和秋旱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市水果总产量29539吨,比减18.9%。
  2.对林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属较好年景。气温高、雨水充沛、冬季无霜日的气候有利于林木生长和育苗。3、4月份植树造林季节气温正常、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新植树苗生长,使新造林地成活率高。但四次台风和热带风暴过程对林木有不同程度的毁坏。森林火灾无论是火灾险情,还是火灾发生次数均较常年少,全市森林火灾仅一次,过火面积94亩,为上年的四分之一。
  3.对渔业的影响。水产品产量120855吨,比上年减少46950吨,比减27.98%。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3360吨,比减21.93%;海水养殖产量91547吨,比减29.35%;淡水产品产量15948吨,比减24.44%。水产品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使海水养殖面积减少14.07万亩。2006年气候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利大于弊,属偏好年景,在养殖面积减少2/3的情况下,产量则减少不到1/3。
  4.对水利的影响。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多655.3毫米,是1953年以来第二位偏多年,但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致使厦门市水库总蓄水量较常年偏多,在时间分布上较常年同期有较大的差异。2~4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各月均在100毫米以上,梅雨强度偏强和早台风“珍珠”的正面影响造成梅雨期降水量异常偏多,创下1953年以来厦门梅雨期降水量的最大记录,持续的降水使全市小(I)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在6月20日出现最大值,达12870万立方米,占汛限相应蓄水量的92.53%,汀溪、石兜、杏林湾等19座水库进行泄洪,总泄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台风季降水表现为前期涝,中后期旱,8月份台风影响基本结束,此期水库蓄水量接近常年。台风影响结束后,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此期水库蓄水量明显下降,截止12月31日,全市25座小(I)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约12%,为7322万立方米。年内,厦门市受4次台风和多次暴雨袭击,每次过程均使水利基础设施遭受不同程度损坏,据统计,水利设施受损造成经济损失1300万元。
  5.对海洋的影响。厦门海区风暴潮和海浪的影响次数和程度都超出常年,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份)、影响时间集中(7、8月)、天文大潮影响突出。增水幅度大,各个风暴潮过程的最大增水均超过上年,出现两次超警戒潮位的过程。
  6.对电业的影响。气候对电业生产的影响属略好年景,台风虽强度偏强,影响时间偏早,但对厦门的影响以强降水为主,风力相对较小。夏季高温日数偏少,夏季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不足的现象较上年轻。
  7.对旅游的影响。年内,三个黄金周旅游旺季的气候状况较好,有利于观光旅游。春节黄金周期间气候温暖少雨,极端最低气温8.8℃;“五一”黄金周期间气温在19.2℃~30.0℃,雨日多,对观光旅游略有影响;“十一”黄金周期间秋高气爽,极利于观光旅游和休闲疗养。7~10月旅游相对高峰期的气候条件较常年有利,夏季高温强度较弱,湿度偏小;台风影响主要在7月,8月初台风影响基本结束。
  8.对健康的影响。气候条件对人体生理活动和健康的影响属略好年景,主要表现在冬季偏暖、夏季高温高湿程度较弱。全年人体舒适度0等级的日数较常年偏多。
  9.对航空的影响。厦门航空受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共延误航班130班次,其中大雾延误航班92班次,雷雨延误航班22班次,台风延误航班11班次,较强降水延误航班5班次。
  10.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属正常年景。与上年相比,空气污染指数多5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为优级的日数比上年少29天。
  【气温】 年内,厦门岛内年平均气温为21.3℃,比常年(20.6℃)偏高0.7℃,比上年高0.5℃,是1953年以来与2001年和2003年并列第3位偏高年。厦门岛外(同安)年平均气温为22.0℃,比常年(21.1℃)偏高0.9℃,比上年高0.5℃,是1956年以来第2位偏高年,气候增暖还在延续。
  【降水】 年降水量在1400~2270毫米之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增多,符合常年分布规律。其中翔安南部在1500毫米左右,岛外西北部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厦门岛内年降水量为1970.5毫米,比常年平均值(1315.2毫米)偏多655.3毫米,是1953年以来仅次于1990年的第2位偏多年。岛外(同安)年降水量为1781.7毫米,比常年平均值(1526.7毫米)略偏多255.0毫米。
  【日照】 岛内年日照时数1841.0小时,比常年(1953.0小时)略偏少112.0小时,比上年多147.5小时(图15);岛外(同安)年日照时数1718.9小时,比常年(1934.4小时)偏少215.4小时,比上年少7.7小时,是1956年以来第4位偏少年。
  【雷暴】 2006年,厦门岛内年雷暴日数为40天,接近常年(40.5天),比上年多7天;岛外(同安)年雷暴日数为32天,比常年(47.0天)显著偏少15.0天,比上年少3天,是1956年以来与1957年并列第3位偏少年。
  【海雾】 1月12~13日,由于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出现大范围海雾,鼓浪屿能见度小于200米,其他地方是200~500米。海雾影响从12日夜里开始到13日凌晨,对厦鼓轮渡产生一定的影响。
  【低温阴雨】 2月27日至3月4日,受强冷空气和锋面降水云系的影响,出现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由于持续时间不长,对春播影响不大。
  【五月寒】 5月29~31日三天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8.6℃、17.0℃、19.1℃,达到低于20℃的五月寒天气标准,极端最低气温16.0℃。
  【雷电灾害】 发生雷电灾害8起,其中6月3起、7月2起、8月1起、9月2起,共造成1人死亡、9人受伤,办公电子电器设备受损10件、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5件,直接经济损失14.6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霾】 2006年厦门岛内有观测到“霾”的日数达56天,比常年(10.2天)异常偏多46天,比上年多13天,创1953年以来的气象记录。8~11月中旬,岛内“霾”日数异常增多,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达优级的日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8天。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降水持续偏少,其中9月18日至11月14日连续58天无降水,致使环境自净功能明显减弱,使得尘埃、汽车尾气等污染物悬浮于低空中,造成“霾”日数增多,空气质量下降。
  ·小资料·
  “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天气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热带风暴和台风】 2006年,厦门遭受台风影响数接近常年,但强度明显偏强,时间明显偏早。有四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对厦门造成较严重影响。
  台风“珍珠”: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沿海登陆,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珍珠”是1949年以来对厦门影响最严重的早台风。厦门最大平均风速8级,阵风达10级,5月17日上午开始有阵雨,17时后雨势逐渐增大,降水主要集中在18日0~7时。厦门市受“珍珠”影响过程降水量呈西南向东北递减,但东北角降水又增大。其中岛内的东渡、松柏、黄厝等地降水较强,过程降水量接近或超过250毫米。厦门市气象台观测站过程雨量为263.8毫米(16日20时至18日08时),其中:16日20时至17日20时出现暴雨,雨量为41.9毫米;17日20时至18日8时出现大暴雨,雨量为218.4毫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220万元,受灾人口6800多人,倒塌房屋10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98公顷,停产工矿企业43家,堤防损坏28处230米,塘坝损坏5坐,灌溉设施损坏23处,水利设施损失428万元,没有人员伤亡,多处城市主干道积水严重,个别路段淹水深度达1米以上,行道树木受损也较严重。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7月13日23时前后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7月14日12时50分,“碧利斯”在福建省霞浦县一带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1级(30米/秒)。登陆后向西偏南方向缓慢移动。受“碧利斯”影响,厦门市出现最大阵风10级,7月13~17日全市过程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北部在400毫米以上,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上陵和小坪在700毫米以上。全市6区27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812.51万元,受灾人口5482人,转移人员10182人,倒塌房屋24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567.4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423.1公顷,粮食减收8180.8吨,死亡大牲畜42头,水产养殖损失面积644.8公顷,堤防损坏17处945米,堤防决口4处50米,冲毁塘坝33坐,灌溉设施损坏215处,水电站损坏3座,公路中断12条次,路基毁坏7.9498千米。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05万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5749.55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574.118万元。
  台风“格美”:7月24日23时45分在台湾省台东县成功附近登陆,25日15时20分左右中心在晋江围头再次登陆,登陆时近中心风速有12级(33米/秒),正面袭击厦门。受台风影响,厦门市出现最大阵风10级,25日出现暴雨到大暴雨,26日出现暴雨。过程雨量142毫米(厦门市气象台观测站),上陵283毫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4区20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39.49万元,受灾人口3139人,倒塌房屋9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931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1049.5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101.3公顷,粮食减收4291吨,水产养殖损失面积81公顷,堤防损坏2处200米,冲毁塘坝12坐,护岸损坏15处,灌溉设施损坏24处,机电眼损坏10眼,公路中断16条次,路基毁坏26.33千米,输电线路损坏800米。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60.4万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61.16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523.1万元。
  台风“派比安”:8月3日19时20分,在广东省阳西和电白交界处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达12级(33米/秒),登陆后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受“派比安”外围降水云团影响,8月3日厦门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8月4日,厦门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总过程雨量不太大,但8月3日20~21时,集美自动站一小时雨量达73.0毫米,坂头自动站雨量达86.5毫米。由于短时降水强度大,出现局部内涝。
  (帅红)
  ·小资料·
  台风预警信号
  白色台风信号:热带气旋48小时内可能影响本地。
  绿色台风信号:热带气旋24小时内可能或巳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6~7级。
  黄色台风信号: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
  红色台风信号: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
  黑色台风信号: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
  暴雨预警信号
  黄色暴雨预警信号: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
  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在刚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黑色暴雨预警信号:在刚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寒冷预警信号
  绿色寒冷信号:因冷空气侵袭,本地气温在未来24小时内急剧降低10摄氏度以上。
  黄色寒冷信号:因冷空气侵袭,24小时当地的最低气温将要或已经降到5摄氏度以上。
  红色寒冷信号:因冷空气侵袭,24小时内当地的最低气温将要或已经降到0摄氏度以上。
  黑色寒冷信号:因冷空气侵袭,24小时内当地的最低气温将要降到-5摄氏度以上。
  高温预警信号
  黄色高温信号:24小时内本地最高气温将要或已经升到35摄氏度以上。
  红色高温信号:24小时内本地最高气温将要或已经升到38摄氏度以上。
  海洋环境
  【海洋灾害】 2006年,厦门海域较明显的风暴潮过程有4次(详见表2),但基本上没有对市内的沿岸堤防造成损失。大部分台风过程最大增水出现在较低潮位阶段,台风过程实测最高潮位均低于警戒潮位。其中,第4号台风(碧利斯)对厦门海域的影响相对较大,出现最大增水达143厘米的风暴潮,并于7月14日2时18分出现了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717厘米)。
  年内,厦门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共发生4次赤潮,比上年有所减少;累计赤潮影响面积接近4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50平方公里。赤潮藻类主要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属,均属于硅藻门,并且均为无毒藻类。既有单一赤潮生物优势种出现,也有多种赤潮生物优势种共同出现的情况(详见表3)。
  【海洋自然环境】 2006年,厦门海域年均表层海水温度22.0℃,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5℃;年最高表层水温低于历年最高水温0.5℃;年最低表层水温高于历年最低水温3.5℃;表层水温年极差17.1℃。年平均表层海水盐度25.3,比历年平均值偏低1.6;年最高表层盐度29.6,比历年最高盐度值偏低3.2;年最低表层盐度5.3,比历年最低盐度值偏高1.0;表层盐度年极差24.3。最高潮位734厘米,最低潮位24厘米,最大潮差642厘米,最小潮差163厘米。年平均高潮潮高576厘米,年平均低潮潮高174厘米;年平均海平面365厘米,高于历年平均海平面6厘米。(张世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6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幅在全省9个设区市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9亿元,下降14.2%;第二产业增加值627.9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516.13亿元,增长16.7%。三次产业比例为1.6∶54.0∶4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9887元,比上年增长12.7%,折合美元6257元。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88.1千瓦小时,比上年减少5.7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9.5吨,比上年减少1.3吨。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1亿元,增长38.6%;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31.26亿元,增长23.9%。在地方级收入中,工商税收96.04亿元,增长34.2%;企业所得税17.94亿元,增长31.8%。全年财政支出1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建设性支出59.37亿元,增长21.7%;经常性支出90.71亿元,增长24.6%。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5,比上年上涨0.85%(详见表5),增幅比上年回落0.1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43,服务价格指数为102.12;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3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5.60,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5.28,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6.21。各区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各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思明区34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湖里区339.84亿元,增长15.1%;海沧区180.89亿元,增长21.7%;集美区148.73亿元,增长15.2%;同安区90.62亿元,增长20.3%;翔安区53.34亿元,增长21.9%。岛外4个区生产总值占全市40.7%。全市6个区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40%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合同利用外资增幅均在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在20%以上。
  【农村经济】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9亿元,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农业产值12.05亿元,下降12.5%;林业产值0.13亿元,下降10.3%;牧业产值9.65亿元,下降1.8%;渔业产值8.36亿元,下降26.8%。全年粮豆总产量7.48万吨,比上年下降20.8%;蔬菜总产量50.9万吨,下降17.1%;水果总产量2.95万吨,下降18.9%;肉蛋奶总产量8.62万吨,增长0.3%;水产品总产量12.09万吨,下降28.0%。
  全市3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产值1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工2.63万人,本市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为16.26亿元,增长7.9%,农民从中实现人均收入2082元。
  完成156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5.8%,有线电视入户率68.0%,开通覆盖18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建立、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通过政策扶持,安排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转移力度,全年完成培训739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42万人次。全年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新增1.47万人。
  全年有12个行政村先后启动“金包银”、“金包金”工程。截至2006年底,已有133幢开工、完成建筑面积52.14万平方米,累计封顶87幢、封顶面积32.07万平方米。率先启动“金包银”工程的翔安区西亭村已有16栋楼房(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同时,1800多米村庄内道路硬化,路灯进村,排水、排污、垃圾清理等设施在建,村里的公园、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也开始建设。
  【工业】 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1.32亿元,一大批标准厂房相继竣工交付使用,岛内工业企业向岛外工业园区迁移取得成效。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4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366.91亿元,增长20.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直接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798.11亿元,增长16.6%;重工业产值1568.80亿元,增长23.2%。
  全市85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23.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9%,比上年增长22.0%,高出全市工业增幅1.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5.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三大支柱行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9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电子、机械、化工行业全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864.84亿元、568.79亿元、357.85亿元。
  全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83家,增加39家,共完成产值197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4%,净增产值300.3亿元。全年累计产值超50亿元企业有6家,共完成产值717亿元,比上年净增112亿元。
  受成本和市场因素影响,2006年厦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71,比上年下降5.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89%,下降1.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7次,减缓0.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93%,下降1.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59%,上升2.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9.19%,下降4.6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7万元/人,净增3650元/人;产销率99.10%,下降0.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8.48亿元,比上年下降3.1%。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详见表4)。
  【建筑业】 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4.51亿元,增长36.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62.60亿元,增长45.4%;安装工程产值11.77亿元,下降26.4%;当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价款204.68亿元;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11.2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4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10亿元,比上年净增260.48亿元,增长66.5%,增幅比上年提高3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基础建设投资274.65亿元,增长5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5%,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2%;城镇工业投资146.91亿元,增长25.1%,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6.38亿元,下降24.7%,城镇制造业完成投资120.53亿元,增长46.3%;城镇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14.71亿元,增长98.5%;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38.27亿元,增长72.7%,其中教育行业完成投资25.52亿元,增长62.6%,卫生行业完成投资6.28亿元,增长71.5%,文化体育行业完成投资6.22亿元,年增长 1.3倍。
  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213.9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3%,比上年增长87.5%,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8%,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个百分点。全年拍卖土地42幅,总成交额达到145.31亿元;全年土地购置费完成108.57亿元,增长1.5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40.70万平方米,增长7.9%;商品房施工面积1996.95万平方米,增长31.1%;商品房销售面积433.27万平方米,增长32.6%;商品房销售金额274.70亿元,增长52.8%;商品房空置面积为46.92万平方米,下降28.1%。
  全市共安排106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249亿元,项目数比上年增加36个,计划总投资增加125亿元。全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9.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6%,完成全年计划的84.0%。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五缘湾片区开发、园博园、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等城市新区建设粗具规模;PTA二期、友达光电及其配套工程等大型生产性项目陆续动工建设;成功大道、环岛干道、仙岳路、疏港路改造等岛内市政道路,翔安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等进出岛通道,集美大道、环东海域旅游道路、杏林北外环、岛外快速路、环杏林湾道路、火炬(翔安)产业区配套道路工程等岛外干道,福厦铁路、港口设施、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展开。
  全年投资资金总额为878.46亿元,增长62.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50.58亿元,下降18.9%;国内贷款325.29亿元,增长1.0倍;利用外资25.08亿元,增长9.5%;自筹资金226.80亿元,增长50.2%;其他资金到位242.69亿元,增长68.1%。
  全年投向岛外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4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岛外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超过半数,为52.0%。其中岛外房地产完成投资7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
  【交通】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7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旅客运输量5804万人次,增长7.5%;旅客运输周转量121.76亿人公里,增长12.5%;货物运输量4550万吨,增长26.0%;货物周转量550.2亿吨公里,增长33.0%。至年底,厦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增长16.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01.3万标箱,增长15.7%,继续保持全国第七位;厦金水运直航突破60万人次,达到60.75万人次,增长17.2%。厦门空港通航城市已达到81个,在厦门机场运营的外国(地区)航空公司达21家,已开通37个国际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城市的航线。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750.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130.71万人次,增长7.5%;空港货邮吞吐量17.50万吨,增长10.3%。
  【邮电】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57亿元,增长13.5%;电信业务总量37.93亿元,增长17.9%。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用户数198.2万部,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23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31万户。
  【旅游】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5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01.17万人次,增长7.1%。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4.38万人次,增长2.9%;接待过夜国内游客931.67万人次,增长12.3%。国内旅游收入206.99亿元人民币,增长11.2%;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4.2%。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60.04亿元,增长17.1%,占零售总额的82.6%;住宿餐饮业全年实现零售额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零售总额的13.0%。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休闲商品实现零售额1.81亿元,比上年增长42.1%;金银珠宝类、服装类、食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3.02亿元、13.73亿元和30.09亿元,分别增长25.3%、23.3%和28.7%;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7.48亿元,增长27.8%。其中汽车零售量2.74万辆,净增6341辆,增长30.1%;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32.56亿元,增长3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4.91亿元、5.55亿元和4.13亿元,分别增长7.9%、67.9%和67.5%。其中数码相机零售量24759台,增长1.8倍;组合音响零售量2.01万台,增长1.0倍;影碟机零售量6.84万台,增长18.7%;家用洗衣机零售量6.22万台,增长22.7%;微波炉零售量6.14万台,增长66.8%;彩色电视机零售量10.45万台,增长28.3%;微型计算机零售量5.99万台,增长82.9%;移动电话机零售量44.94万部,增长2.24倍。引进内资成绩喜人。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696个;协议内资3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实际到资额238.66亿元,增长61.2%。其中,实际利用内资162.43亿元,增长40.6%
  【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27.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出口总值205.08亿美元,增长18.8%;进口总值122.83亿美元,增长8.7%。在全市进出口总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实现202.63亿美元,增长10.1%,占全市的61.8%;私营企业实现62.36亿美元,增长39.6%,占全市的19.0%。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50.92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98.10亿美元,增长33.5%;加工贸易进出口129.32亿美元,增长6.8%,其中,出口87.25亿美元。在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99.00亿美元,增长1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40亿美元,增长8.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05.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2.9%,增长12.7%。台湾是厦门市第三大贸易伙伴,全年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2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4.71亿美元,进口16.94亿美元。
  【利用外资】 全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7个,比上年增加203个;合同利用外资23.11亿美元,增长78.5%,增幅比上年提高55.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增长34.9%。全年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6个,合同外资17.07亿美元,增长74.8%,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的74%。其中,新批项目89个,合同外资11.74亿美元;增资项目37个,合同外资5.33亿美元,项目涉及电子、机械、食品、商业、酒店业、房地产等行业,主要项目有东亚电力、沙迪克数控、金保利光电等。至2006年底,共有8个国家38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厦投资67个项目,投资总额为19.25亿美元,合同外资12.4亿美元。全年第二产业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2个,合同利用外资16.96亿美元,增长89.8%。其中,三大支柱行业集群全年引进项目149个,合同外资8.8亿美元,增长83.6%。
  对外劳务与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对外协议投资项目数14个,投资额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是历年投资额总和的5.6倍。实现对外劳务承包合同总金额2966万美元,下降60.7%;完成营业额8840万美元,增长10.5%;全市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761人,增长15.1%;年末在外劳务人数10024人,比上年末增加1265人。外派劳务人员分布在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完成营业额在4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新加坡、台湾、利比里亚、香港、以色列和巴拿马。
  【金融】 年末,全市拥有金融机构410家,其中,中资机构398家,外资机构12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54.26亿元,比年初增加391.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80.82亿元,比年初增加96.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4%;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82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8.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9%。本外币贷款余额1643.78亿元,比年初增加442.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898.2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5%;短期贷款余额630.38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2%。中资金融机构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3385.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0%;现金支出3438.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8%;收支相抵净投放52.26亿元,比上年多投放6.74亿元。外汇信贷较为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20.3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2.3%;外汇贷款余额23.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0.6%。
  【证券】 年末,全市拥有本地法人证券公司1家,国内其他证券公司的证券经营部23家,证券服务部7家,具备资格的专业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投资者A股资金账户数为43.72万户,B股资金账户数为1.57万户。全年完成证券交易额2084.26亿元,比上年增加1016.99亿元,其中A股1508.05亿元,B股15.08亿元。本地法人期货经纪公司2家,国内其他期货公司期货营业部4家,共有期货投资者1311户,期货合约年交易额1031.05亿元,比上年增加432.37亿元。
  【保险】 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主体17家,其中产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达21家,其中保险代理机构11家,保险经纪机构6家,保险公估机构4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046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234元,保险深度2.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10.08亿元,增长21.51%;人身险保费收入17.68亿元,增长17.79%。人身险中,寿险保费收入13.52亿元,增长15.76%,健康险保费收入3.09亿元,增长23.06%,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08亿元,增长30.56%。
  【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093所,全年招生15.04万人,年末在校生共计55.8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3所,全年招生2.79万人,年末在校生8.00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25所,全年招生5.87万人,年末在校生16.82万人;小学322所,在校生16.17万人;幼儿园504所,在园人数5.93万人;成人学校126所,全年招生0.62万人,年末在校生7.87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57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达2.78万人,平均每一教师负担学生20人。
  【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12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24项,达到国内领先69项,国内先进水平34项;新增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市科技进步奖56项;认定第一批厦门重点新产品13项。全年专利授权量约18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约130件,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省科技厅在厦设立“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厦门)产业化基地”,经科技部验收,厦门已成为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厦门钨业获科技部首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攻克世界难题的国家一类新药虎纹镇痛肽,全省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9000Au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准字号生产批文;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企业——蓝德尔(厦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出全球第一个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中试产品获得成功。
  【城市信息化】 年末,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城镇和农村每百户家庭分别拥有电脑79.5台和29台、移动电话219部和200部、电话103部和91部。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厦门政府网站在地市网站中位居第九。厦门电子口岸平台已升格为福建电子口岸;GPS系统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全市公务及商用车辆GPS装机498部,GPS平台共接入各种车辆、船舶6124辆(艘);完成工地监控和土方车监管信息系统试点,为利用信息技术减少城市粉尘和噪音污染、提高交通安全、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积累经验。
  【文化】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出(放映)场次为3000场,观众合计17.4万人次;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229.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52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17412万份;期刊杂志26种,91万册;录音制品29种,录像制品196种,电子出版物10种,共479.2万盒张。全市共有广播、电视节目各5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7%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影视制作企业10家,其中从事电视剧制作1家,动画片制作1家,电视节目制作8家,基本涵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厦门世通华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车载移动电视已发展到包括厦门在内的北京、济南、大连、武汉、广州、深圳、重庆等20个大中城市,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世通华纳车载移动电视联播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被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授予“最佳合作城市”荣誉称号。“海峡月·中华情”中秋焰火晚会、庆祝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文艺晚会等各项重大艺术活动连场推出,大型文化活动频繁的“厦门现象”已享誉全国。在台北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集学习、欣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极富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群——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馆藏建设已开始试运营,厦门文化设施建设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大批文艺作品在国家、省级文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歌仔戏《邵江海》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并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高甲戏《阿搭嫂》、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在全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中,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歌仔戏《窦娥冤》获剧目奖,实验歌仔戏《孟姜女哭长城》获演出奖。
  【卫生】 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83个,其中医院37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7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169人,执业助理医师550人,注册护士4432人;卫生机构床位8018张,其中医院6479张,疗养院672张,卫生院577张。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303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5个,拥有助理执业医师6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5人。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5.08万人,参合率达95.8%,参合人口中农民约43.6万人,“村改居”居民约21.4万人,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约2972.6万元。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均已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
  【体育】 成功举办2006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来自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933名马拉松专业选手和爱好者参加了比赛,参加全程马拉松赛人数达3567人。厦门市代表团在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上,取得了体育舞蹈、航海模型、保龄球等项目4金4银6铜、部分参赛项目进入前8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参赛的计划单列市之首,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得144枚金牌、119.5枚银牌、100.75枚铜牌,奖牌总数364.25枚,总分3504.25分。厦门运动员郭振东代表国家羽毛球队参加汤姆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赛获得冠军;陈秋斌在国际帆联2006年世界帆船运动会女子RSX级帆板决赛中夺得金牌,取得了中国帆船运动在世界大赛上的第一枚金牌;刘憬在2006年世界赛艇锦标赛上获得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冠军;郭振东、马燕华在多哈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了2项冠军;厦门羽毛球队在全国羽毛球锦标赛上取得男子团体亚军,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上获得了3项冠军;厦门足球队征战中超,以9胜11平8负的战绩排名中超联赛第8名。
  【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市“百家”企业单位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面启动,年末,全市已有11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市新建40个污水回用零排放工程项目,集美路达工业、厦门电厂、广懋国际、正新橡胶、TDK、NEC东金科技等一大批台商投资区内的工业企业,纷纷引入生态型工业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市134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污水处理利用实现生态型零排放,并初步建立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警体系。
  厦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1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1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4.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3%。
  【城市建设】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5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2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公园41个,占地总面积达1017公顷;公园绿地14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53平方米;植树造林2.1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782公顷,覆盖率为36.6%,园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公共事业服务水平继续提高。环状供水方案已经初步启动并实施,全年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为2.58亿吨。其中,生产营运用水0.88亿吨,居民家庭用水1.09亿吨,公共服务用水0.30亿吨。全年全市用电总量103.22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63.16亿千瓦小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07亿千瓦小时。全年全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10.51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量5.15万吨,用气人口109.24万人。全市拥有出租汽车3646辆、轮渡营运船只26艘、公交营运车辆2575辆,全年完成公交客运5.50亿人次、出租车客运1.91亿人次、轮渡客运0.19亿人次。各类事故全面下降。
  【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271起,比上年下降47.1%;死亡人数304人,增长0.3%;受伤人数1648人,下降48.5%;直接经济损失1573.98万元,下降26.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679起,造成245人死亡、16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11.38万元;火灾事故533起,造成7人死亡、3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3.60万元;工伤事故58起,造成52人死亡、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19.00万元。
  人民生活
  【概况】 年内,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继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3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薪收入为14580元,比上年增长2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4.8个百分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62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5022元,增长14.6%,占消费支出的35.5%,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68元,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达3370元,增长13.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五成;转移性收入173元,增长3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15元,增长13.5%,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2099元,增长10.7%,占消费支出的40.2%,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77.9%;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居民人均利息收入增长55.8%。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空调器197.5台、淋浴热水器109台、洗衣机97.5台、电冰箱103.5台、影碟机89台、组合音响39.5套、摩托车29.5辆、家用汽车4.5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空调机52台、电冰箱92台、洗衣机39台、组合音响32套、摩托车135辆。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114.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0.56万人,增加0.03万人;第二产业63.08万人,增加6.45万人;第三产业50.73万人,增加5.42万人。城镇在岗职工75.09万人,年均工资25544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52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有9625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全市已有市、区两级劳动力市场7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8家、民办职业介绍所41家和公益职业介绍所3家,共同为农民工提供合法、规范的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市共有89.1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4.84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5.01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77.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72.71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共征收41.77亿元,累计接收7.75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1%,社区管理率达到100%。有3.05万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其中16519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560元。全市已有137家定点医疗机构及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服务管理的医疗机构和106家定点零售药店。整合政府救济与社会帮困资源。2006年,城市与城镇低保标准维持不变;农村低保标准有所提高,其中海沧区、集美区从月人均150元提高为165元,同安区、翔安区从月人均130元提高为145元。至年末,全市共有低保对象13079户、33086人,其中城市(城镇)7421户、17734人,农村5658户、15352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682.27万元。探索多样化收养模式。做好集中供养、家庭领养和社会助养、代养、寄养等孤儿收养工作,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全市现有福利类收养性机构36家,收养床位2218张,收养人数达1989人。其中养老机构26家,社会福利院3家,儿童福利院2家。
  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16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9.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9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三居室及以上的住房比重达42.5%,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36.8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76.7%。
  在全国率先推出大规模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至年底,全市正在实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共8个,总建筑面积204.0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62.01万平方米,住宅22497套,皆为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首期二万套接受社会申请。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 年内,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从走势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高开后略有起伏平稳运行的态势;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2.6%,其企业景气指数均在135~150的“中高度景气”区间内波动运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其企业景气指数也均在140以上“高度景气”区间内稳健运行。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4%。
  1.传统节假日、国际赛事及展会对消费品市场的刺激作用明显。元月春节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知名度提高,观看大赛的游客在厦门停留的时间延长,3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5亿元,增长23.8%;5月份在“五一”黄金周节日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面增长,实现27.66亿元,增长2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9月份在“九八”投洽会的带动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亿元,增幅为11.2%;10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增幅为19.6%;周年庆、开业庆、圣诞促销,12月份各大商家促销活动频繁,迎来一年业绩和人流的顶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达到全年月份最高,比上年同月增长17.3%。
  2.市场集中程度高,限额以上企业领先增长。年内,限额以上贸易业的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实现零售总额174.53亿元,比上年净增33.83亿元,增长24%,增幅高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8.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5.4%,比上年所占比重高出3.6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贸易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全年实现零售总额累计超千万元的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159家,其中超亿元的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44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零售额129.98亿元,增长38.7%,直接拉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5.8个百分点。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统计,6家大型百货商店全年实现零售额16.17亿元,增长25.9%;5家大型超市卖场全年实现零售额20.05亿元,增长22.4%;3家大型家电卖场全年实现零售额14.44亿元,增长82.6%。
  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40.97亿元,增长12.6%。其中,星级住宿及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46亿元,增长13.6%。全年住宿餐饮零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已达43家,比上年增加7家。
  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合计19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限额以上企业消费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达6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全年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其中,综合市场实现零售额7.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8%,专业市场实现零售额8.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2%。由于大嶝小商品市场的通关手续简便灵活,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及“海上看金门”等旅游项目,带动了旅游人流量急增,从而促进大峻小商品市场零售的快速增长,全年厦门海关共监管进入该市场台湾商品达1.08万吨,货值1009.73万美元,创下市场开业8年来的新纪录,分别增长73%和28%。交易活跃的江头建材市场,销售火爆的二手车市场也是亿元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3.汽车、石油消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统计:石油、石油制品、汽车类商品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汽车消费税调整及居民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零售额全面增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全年实现零售额3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7.48亿元,增长27.8%;这两类商品直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个百分点。
  4.居民吃、穿、用消费增长食品零售额增长28.7%,衣物零售额增长23.3%,各类用品零售额增长23.1%。其中增幅较大的有:五金、电料类增长1.4倍,家具类增长68.4%,通讯器材类增长67.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2.1%。根据2006年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的统计资料显示:移动电话零售量44.94万部,增长2.24倍;数码相机零售量2.48万台,增长1.79倍;组合音响零售量2.01万台,增长1.01倍;摄像机零售量6149台,增长93.5%;微型计算机零售量5.99万台,增长82.9%;微波炉零售量6.14万台,增长66.8%;彩色电视机零售量10.45万台,增长28.3%,其中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零售量已占彩色电视机零售量的17.9%,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5.岛内外消费市场份额差距继续拉大。从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思明区完成1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全市比重的58.6%;湖里区完成83.4亿元,增长17.5%,占全市比重的26.5%;集美区完成15.62亿元,增长3.9%,占全市比重的5%;海沧区完成6.75亿元,增长2.5%,占全市比重的2.1%;同安区完成17.54亿元,增长29.5%,占全市比重的5.6%;翔安区完成7.03亿元,增长6.2%,占全市比重的2.2%。岛内与岛外分别占比重的85.1%和14.9%,岛内外消费市场份额差距比上年又拉大0.2个百分点。商贸业发达的岛内仍为大众消费的首选购物场所。
  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人民生活变化
  一、人民收入状况。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整体生活品质有质的飞跃。
  1.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70元,比1981年增长37.1倍,年递增15.7%。在25年间,居民收入呈阶段性增长,198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元,1989年人均可配收入超过2000元,从1993年到1998年平均每年增长千余元,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5000元,达到16402.75元。
  2.工资性收入增速快,仍是居民收入来源的主体。改革开放后,国家改革工资制度,先后多次调整职工工资,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工资性收入比1981年月人均水平增长34.6倍,年递增15.36%。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1981年的88.4%下降到2000年1~9月的79.48%,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构成居民收入来源的主体。
  3.收入来源渠道拓宽,工资外收入比重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搞活,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个体经营者收益、离退休再就业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工资外收入比1981年月人均水平增长92倍,年递增19.88%,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1981年的11.6%上升至2006年的33.35%。
  二、居民消费状况。
  25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也在不断增长。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1~9月居民月均消费性支出为1212.21元,比1981年月人均水平增长近31倍,年递增14.87%。
  1.消费倾向趋向成熟,消费与积蓄齐步增加。消费倾向即消费性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从静态上反映居民消费能力的强弱,其变化受收入、户规模、社会总需求、物价水平、居民消费行为、消费即期、预期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消费倾向有不同的消费内涵。25年来,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1~1984年,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较弱,收支基本相等,消费倾向系数分别为0.99、0.98、0.98;1985~1990年居民消费倾向表现极不稳定,忽高忽低,其中以1985、1986、1987年为最高,消费倾向系数均超出1,由于通货膨胀,居民纷纷提款购物保值,导致居民收不抵支。1991~2005年,整体来看,居民消费倾向与前期相比,比较平稳,虽然在1992~1995年再度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但居民消费心理变得比较成熟,期间最高年份的消费倾向值为0.95。2006年1~9月调查资料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系数为0.79。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后,居民的积蓄也日益丰厚。到2005年底,全市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85.07亿元,比1981年增长403倍,年递增28.4%。
  2.居民消费投向趋向发展型、享受型。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不再满足于吃、穿等基本生活资料,向展型、享受型消费快速转移,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资料消费比重持续下降。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食品、衣着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分别比1981年下降27.87和2.9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分别比1981年上升3.04、15.47、5.46、9.51个百分点。
  3.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国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数值(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大体上将居民生活水平界定为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温饱,0.4~0.49为小康,0.3~0.39为富裕。据调查,1981年本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61,2004年首次降到0.4以下,2005年降至0.37,2006年1~9月恩格尔系数0.33,取5年为一档(2006年为1~9月份数据),恩格尔系数基本体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示着人民生活由小康步入富裕的过程。
  4.食品消费营养化、科学化、便捷化。居民的食品消费从量的满足到质的提高,膳食的安排讲究营养、合理、科学。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食品支出394.24元,比1981年增长16倍,从食品消费量来看,粮食月人均消费量大幅下降,猪牛羊肉、家禽、鲜蛋、水产品、鲜果、鲜奶、糕点的月人均消费量分别比1981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节假日走出家门,轻轻松松地到酒店、餐馆享受美味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工作节奏的加快,餐饮业的发达,卫生、可口、便捷的中西速食大受人们的青睐。
  5.衣着消费体现时尚、个性、自我。在这25年间,人们的衣着消费特征体现了居民衣着观念的更新,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一衣多季传统消费模式,发展到追求一季多衣,讲究款式多样、色调多彩的成衣风格。进入21世纪,人们衣着消费风格明显表现出时尚化、个性化的特征,国际品牌、流行服饰更是进入居民日常生活中。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衣着支出比1981年增长22倍。
  6.居民家庭生活设施、设备用品现代化、电气化。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满足以后,目光逐渐投向发展型、享受型方面,家庭设备旧貌换新颜。微波炉、空调器、吸尘器、影碟机、摄像机、电脑、移动电话、汽车在1981年都没出现,而今都走进了千家万户。据调查,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娱乐耐用消费品支出,就比1981年月人均支出增长48倍、29倍。从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到2006年9月末,200户居民家庭拥有微波炉175台、空调器395台、吸尘器19台、影碟机174台、摄像机14台、电脑157台、移动电话433台、汽车9辆。
  7.教育、通讯、旅游、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消费成倍增长。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充实,人们舍得在子女教育方面多投资,对自身的再充电亦不惜本。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教育支出97.41元,而1981年月人均教育支出仅为0.3元。在通讯、旅游方面消费变化很大,1981年百户调查户中还鲜见电话,而今不仅家家拥有固定电话,200户中移动电话的拥有量已达到了433台。现在居民国内旅游已成时尚,出境出国游也已经不再稀罕,旅游已经成为居民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时尚。由于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预防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1~9月居民月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4.1%,比1981年的1.04%高了3.06个百分点。
  三、居住条件变化。
  1.自有房比重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购房踊跃,居民住房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据调查,2005年居民人均购房支出达1430.29元,比1992年增长97倍,占非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2.72%,比1992年上升28.1个百分点。居民住房产权情况也发生明显变化:自有房的比率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005年的81%,而公房的比率从1989年的82%下降到2005年的14%。
  2.居住面积大幅提高。政府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居民住房使用面积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1.36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12.66平方米;2005年人均拥有8平方米以上住房的居民家庭比例从1989年的53%上升到93.5%,人均使用面积高于全市人均21.36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家庭比例达43%。城市居民不仅居住面积增加,而且居住环境更为宽松。据调查,2005年全市有96.5%的居民家庭住上单栋或单元式配套住宅,其中97.5%为单元式配套住宅;有87%的居民家庭居住在二居室以上的单元式配套住宅。
  3.住房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居民住房的基础装备完善,更加方便、卫生。据调查,2005年全市有94.5%的居民家庭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比1989年提高77.5个百分点;有99.5%的家庭独用自来水,比1989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有93.5%的居民家庭有独用的浴室厕所,比1989年提高53.5百分点。(统计局)
  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 年内,厦门发改委制定出台《关于厦门市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五大重点领域和六个专项积极推动全市各项改革工作。加快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行业协会(公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进经营性商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开发指挥部模式,快速推进重大片区、重大项目建设。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明确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权限和备案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培育发展工程咨询中介组织,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项目概算审核等工程咨询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
  【创新改革工作机制】 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改革工作机制加快体制创新的意见》,从三个方面规范改革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厦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市22个重点部门中建立体改联络员联系制度,建立改革信息互通网络,加强部门间改革信息的交流互通,共同研究推进改革工作的对策思路。(彭梅芳)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城市创建】 2006年,厦门在上年度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要求。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厦门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具体任务。制定《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力争2008年再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组织召开第十届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鼓舞士气,推进工作。
  1.保持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文明城市宣传,先后在美国《国际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境外媒体开辟宣传介绍厦门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精神文明报》等报道厦门文明城市创建经验;与中央电视台四套、十套联合制作播出大型电视直播系列报道《海峡西岸行》、电视系列专题片《跨越》、《文明中国·厦门篇之“共筑和谐家园”》等;在中央电视台开辟厦门城市形象宣传广告,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继续在《厦门日报》等主流媒体办好“走进文明城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构建和谐社会”等栏目,推出“大家谈、大家评、大家动、大家行”等主题,组织“厦门城市十大名片”、“我最欣赏的十大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保持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舆论氛围。
  2.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按照“文明路上不止步”要求,深入开展“文明厦门,洁净家园,祥和新年”、“全民周末社会奉献日”、“9·5无塑料袋日”、“文明礼让斑马线”等主题活动。围绕洁净家园,持续整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环境卫生;围绕交通秩序,持续整治机动车、行人违法违规行为;围绕市容市貌,持续整治车站、码头、主要商业街等部位乱挂招商广告和城市“牛皮癣”等问题。组织市民参与宣传督导、义务巡访,组织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与市民换位体验等,倡导市民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为文明城市再添光彩。
  3.完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完善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点评会,在点评的内容、方法上推陈出新;扩大城市考评范围,把触角延伸到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新建社区;总结推广海沧区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的经验,促进区、镇、村三级环卫资源共享;组织开展“建立健全文明城市长效机制”专题调研,形成一个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实效性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4.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推进文明创建。围绕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宣传、市容巡查、专项整治等,营造文明氛围,推动创建工作跃上新台阶。如,为迎接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印制下发宣传标语,在主要公共场所广泛宣传;制作宣传图片13000张,在行业窗口、出租车后窗张贴;开展多层次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展示市民文明风采。
  【思想道德建设】
  1.荣辱观宣传教育。下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全市开展宣传教育做出部署。组织社科理论专家座谈会,协调有关部门成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家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宣讲。制作30集“八荣八耻”动漫宣传片在厦门电视台播出,编制印发25万册“八荣八耻”漫画读本,向社会征集一批“八荣八耻”歌曲在中小学校教唱。在全市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标准立身做人,进德修业。
  2.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办好各类道德教育学校,办好《公民道德论坛》、《走进文明城市》等专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与事迹,曝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让美德在经常性教育实践中得到强化。坚持以“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文明在厦门”、“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等主题活动,印发市民礼仪读本10万余册,开设专家讲座100多场次,组织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行业礼仪风采展示等,不断为市民搭建道德实践新平台。评选表彰全市“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十大好邻居”,在全社会弘扬高尚道德情操。制作选送9件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参加全省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征集比赛,其中3件作品获三等奖、2件作品获优秀奖。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下发《厦门市关于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继续抓好全市24个“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又考察命名思明区振兴社区等10个“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示范点”和厦门市万石植物园实践基地等5个“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示范点”。建设一批社区“绿色网吧”、“爱心网校”。召开全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心手相连”青年志愿者、德育辅导员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等一批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市委文明办在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
  【群众性创建活动】
  1.推进社区“温馨工程”。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交通、环保、涉台教育“七进社区”活动,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环境友好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等活动,倡导和谐友爱、崇尚节俭、爱护环境、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创四无、建六无”活动,巩固扩大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总结推广获“全国百家学习型社区”的金尚社区、内厝社区和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的育秀社区,以及推出“家政服务110”项目的厦港街道等工作经验。举办全市第二届社区“温馨家园、和谐社区”演讲比赛,推动社区工作者素质的提升。
  2.推进行业“满意工程”。围绕强化思想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服务内容,提高办事效率;营造文明氛围,实现规范服务等要求,大力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共铸诚信”等活动,全市36个行业、121个示范点参加竞赛。开展“行业品牌”和“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树立一批行业品牌和诚信企业。在全省第四届“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中,全市31个参赛行业中有21个行业进入全省前三名,综合成绩在全省排名第一。
  3.推进农村“新风工程”。组织召开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海沧区农村卫生保洁经验、翔安区移风易俗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常年组织“三下乡”和“廉政文化进农村”系列活动。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和“美德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厦门十大最美乡村”评选和文明生态村创建等活动。革除陋习,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仅翔安区7万多农户一年就节约风俗开支8000多万元。继续组织全市122个文明单位与1 10个村结对共建,推动农村公共设施、文化条件、村容镇貌等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4.推进特色品牌创建工程。“爱心超市”、心理健康教育、外来员工教育、非公企业文明建设等“四大品牌”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安康计划”社区医疗服务、“金包银”、“金包金”工程等创建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一批创建亮点。如,在树立“爱心超市”品牌上,一方面注意对开设的“爱心超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宣传引导,适时组织社会、企业和个人开展捐赠活动,保证各“爱心超市”物品充盈;另一方面,重视抓好“爱心超市”的发展,提高覆盖面。截至年底,全市开设“爱心超市”、“博爱超市”20家。年初,嘉莲街道创办的“爱心超市”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和谐社会建设】
  1.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系;率先出台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在内的全民医保;率先提出建设保障性住房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居民总体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2.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投资5.5亿元建设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四馆合一”的文化艺术中心。社区、村镇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等工程迅速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2%。大力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乡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和高中普及教育。全市1.2万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取消来厦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对民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给予财政支持,较好地解决了来厦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3.和谐社区(镇村)建设取得进展。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情暖厦门”活动,针对社区老年人、退管人员、残疾人、困难户、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专项社区服务项目,创出一批包括金尚、康乐、文灶等社区在内的新型示范社区或专项社区服务品牌,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在构建和谐镇村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村建设,加快实施“镇改街、村改居”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实施“金包银”工程,全面实行旧村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由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口指导帮扶,增强和谐村镇创建的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4.社会环境更加安定有序。深入开展“平安厦门”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现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机制,人民群众对厦门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6.51%,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开展“文明厦门、洁净家园、祥和新年”主题活动】 由市文明委发动部署的该活动从1月10日起至2月15日在全市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洁净家园活动,重点整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秩序活动,重点整治机动车过斑马线不减速、不礼让行人,不按规行驶、乱停放和自行车、行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等问题;整治市容市貌活动,重点整治肩挑小贩,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的地摊和游商,乱挂招商广告和城市“牛皮癣”等问题。
  【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 1月18日在翔安区政府举行。会议总结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工作任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参加会议并讲话,各区镇村有关负责人6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翔安区围绕文明生态村培育和废除“民俗日”宴请活动,同安区围绕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集美区围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海沧区围绕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村级环卫作业队伍和组织开展“温馨海沧”农村文化活动分别进行了交流。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了翔安新店镇茂林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
  【评选“厦门城市十大名片”】 1月18日,评选活动在厦门人民会堂揭晓:温馨厦门、鼓浪屿、“九八”投洽会、陈嘉庚、厦金航线、环岛路、厦门大学、厦门马拉松、厦门爱乐乐团、小白鹭民间舞团成为市民心中最喜爱的十张厦门城市名片。评选活动由市委文明办、厦门新闻广播电台、厦门商报、厦门电信公司联合主办。活动期间共收到市民群众发送的选票97万余张。
  【评选我最欣赏的“十大文明行为”】 由市文明办、厦门日报社联合推出,2月10日,评选活动揭晓。评选出的十大文明行为依次是:“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及怀抱婴儿者让座”;“文明行车,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不酒后开车”;“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乱张贴、涂写,并敢于同此现象作斗争”;“行人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公共场所注意举止得体,不在公共场所抽烟、大声喧哗;影剧院、图书馆等场所安静文明、无手机声音”;“用语文明,不讲脏话”;“尊老爱幼,遇见街坊热情打招呼,不挑拨邻里或同事关系”;“爱护公共设施,无人为弄脏、损坏等现象”;“热心公益事业,参加无偿献血,做志愿者或为弱势群体捐款等”;“爱护花草,不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开展“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活动】 3月3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3周年,市文明委在白鹭洲广场举行“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市领导及机关干部、学生、交警、窗口行业、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代表2000余人参加。该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等。活动得到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市文明委印发《市民礼仪读本》、《文明交通宣传手册》10余万册,组织开设专家讲座100多场次,举行文明礼仪知识宣讲、知识竞答、知识竞赛多场。通过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营造并形成人人学习文明礼仪、宣讲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为迎接第四届世界合唱节、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庆典做准备。
  【青少年“百项关爱行动”】 由市关工委、市委文明办、团市委和厦门日报社共同发起,以为青少年作一次辅导报告、为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写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一条建议、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做一件事、就青少年教育问题做一次专题调查、与青少年进行一次谈心活动、向青少年传授一项科学技术、帮教一个失足青年、为贫困学生提供一点资助和其他好事实事等“十个一”活动为基本内容,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行动于4月21日启动。9月16日,在市关工委举办成果展示会。“百项关爱行动”为全市青少年办好事、实事和解难事共八大类150多项,募集到助学金359.9563万元,资助贫困生6984人。
  【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6月1日,在市文明委全体成员会议上讨论通过。《规划》提出“十一五”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文明程度,进一步彰显“温馨、和谐、活力、创新、生态”的城市魅力;扎实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现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力争2008年再次以优异成绩位居全国文明城市前列。《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命名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建设和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示范点】 6月13日,市文明委经过调研考察,命名思明区振兴社区、前埔北社区、内厝社区,湖里区金尚社区、金山社区,集美区银亭社区、宁宝社区,海沧区海发社区,同安区陆丰社区,翔安区后亭社区等10个社区为“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示范点”;命名思明区鼓浪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厦门市万石植物园实践基地、厦门市青少年科技馆心理拓展实践基地、厦门市集美区越尾山双龙果林场实践基地、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农场实践基地等5个单位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示范点”。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 6月13日在思明区振兴社区召开。全市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各社区负责人等近200人参加。会议印发《厦门市关于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表彰“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心手相连”青年志愿者、德育辅导员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等一批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先进个人。会议组织参观金尚社区、振兴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及街道、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展板,传达学习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交流全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并就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文明礼仪知识电视竞赛决赛暨行业礼仪风采比赛】 6月23日在厦门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由市文明委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广电集团承办。以“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为主题,旨在普及推广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新风,打造厦门城市新形象。在行业礼仪风采展示比赛中,市地税局获得最高分。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表彰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动员大会】 6月19日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市五套班子领导,各区、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驻厦各部队主要领导,具体承担世界合唱比赛的单位领导以及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等1300余人参加。会议表彰2004~2005年度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对迎接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进行动员部署。会上,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了思明区等6个文明城区,市直机关党工委等5个文明系统,市发改委等3个先进系统,厦门全和开发有限公司等10个文明单位标兵,叶江辉等10位文明市(村)民标兵。会议还表彰了120个文明单位、30所文明学校,40个文明安全社区,14个文明村镇、53个创建文明行业“窗口”示范点先进单位、40对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0对城乡共建先进单位、8对村企共建先进单位,120户文明家庭、51位文明市(村)民以及129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评选第二届“双十佳”文明驾驶员】6月29日,经过推荐、投票、评审,厦门市第二届“双十佳”文明驾驶员评选揭晓,来自坤驰公司、闽南快运、盈华公司、市公交总公司、市质监局等单位的赵付坤、陈金都、王晓安、陈桂俐、黄世双、高贤钦等20名“双十佳”文明驾驶员以及13名“双十佳”提名奖获得者在市交警支队接受表彰。
  该活动由市委文明办、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和市城管办联合主办,旨在巩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成果,推动“畅通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市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文明行车、文明礼让风气的形成。
  【第四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由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教育局、中国(台湾)辅导学会和全人心理教育机构主办,8月4日在厦门召开。旨在推动两岸心理教育界交流与合作,维护两岸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论坛为期5天,与会者通过专题学术报告、分组交流、辅导实务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等活动,就一些心理学课题展开交流。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的400多位心理辅导界专家和学者到会。
  【“从小知荣辱”百场夏令营活动】由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展。全市共举办380多场,有3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思明区“爱心网校”、“大手拉小手,爱心助成长”夏令营,湖里区中小学生棋类夏令营,集美区第四届文明礼仪小记者夏令营,同安区青少年劳动实践夏令营,海沧区“重走红军路做时代好少年”夏令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深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开展十项文明活动】 年内,为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5周年和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由市文明委发起,开展以“荣辱在心中,文明在厦门”为主题的十项活动:(1)组织开展“9·5厦门无塑料袋日”活动。(2)组织召开中央电视台《文明中国·厦门篇》新闻发布会暨厦门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节目开播4周年座谈会。(3)组织青少年“百项关爱行动”成果展示会。(4)组织开展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电视公益广告征集评比活动。(5)在厦门电视台播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电集团、迦博公司制作的“八荣八耻”动画片。(6)印发《知荣明耻,做文明学生》中小学生版漫画读本。(7)组织开展第二届“温馨家园——我身边的好市民”演讲比赛。(8)总结全市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情况,展示各区开展“家庭网上行”活动成果。(9)组织评选服务大使、百强旅行社、文明景点和文明导游员活动。(10)组织开展“十佳敬老模范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开展“无塑料袋日”活动】 由市文明办、市工商局、市环境保护局、厦门晚报社等单位联合推动。旨在宣传使用塑料袋危害,倡导群众少用塑料袋,培养市民环保习惯,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氛围。9月5日活动当天在大卖场、社区、农贸市场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免费提供购物布袋,部分大卖场还对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的市民提供奖品,鼓励市民少用塑料袋或不用塑料袋。厦门市每天1800吨垃圾中,有270吨为塑料垃圾。普通的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大约需要100年到300年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
  【庆祝世界旅游日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大会】 9月27日在鼓浪屿音乐厅召开,由市文明办、市旅游局共同举办。会议提出厦门市贯彻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行动内容、实施步骤及具体要求,并发出文明旅游《倡议书》,倡议全市各行业各单位及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厦门全国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会上通报表彰荣获“全国百强旅行社”的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厦门建发国旅、中星旅行社等。授予天竺山、日月谷、同安影视城、南顺鳄鱼园、北辰山景区为厦门市第三届文明景区(点)称号。
  【第二届“温馨家园,和谐社区”演讲比赛】 10月14日在厦门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由市文明办、市社区办联合举办。15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参加决赛。比赛以“我身边的好市民”为主题,旨在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育、宣传文明市民的先进典型,推动温馨社区构建。集美区纺织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雯、日东社区工作者韩璐摘得桂冠。(雷清平)

知识出处

厦门年鉴.2007

《厦门年鉴.2007》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主体内容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在厦门或与厦门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系统地反映厦门市在该年度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智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